2023年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苹果教案实用(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苹果教案篇一
一个新的知识点,平时教师讲授了一遍又一遍,也自认为讲得够透彻了,该交待的该提醒的也都有了,学生也似乎在自身形成概念了,基本上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为什么有些学生做题时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我想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并不清楚学生把我们所讲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吗,他们到底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学习通过预习,自觉地对课本提供的信息进行独立选择、吸收、存储等处理,这时让他们自主提出问题,这就是他们不明白的问题。把存在的问题给解决了,不就化解了本课的难点了吗?
这些问题,其中有的没有多大的思考价值,但只要是敢问的学生,我都表扬了他。学生敢提问题了,还要再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于是平时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引导他们什么是好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培养学生用心体验数学。
提出问题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创造的一种手段,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怎么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才是最重要的。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恍然大悟了,不仅他们知道怎样做了,而且学生也懂得怎样做好,从而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等得到较好地提高。
三、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只有知识的授权,没有知识的对话;只有情感的倾注,没有情感的交流,这样的课堂缺乏个体的灵动,缺少个性的独特。课堂教学,只有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在相互的磨擦碰撞交流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新知的探索者,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引领者,共同提升对真知的理解与认识。
四、困惑的问题。
课堂上学生会提很多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教师都要一一回答吗?如果回答了,就影响了课程的继续进行;如果有些问题没有回答,是否又影响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怎能样处理较好?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苹果教案篇二
1、 精心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分苹果”这节课时,我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创设了多个数学情境,不但有效地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以形象的情景为媒介,缩短了小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认识之间的距离。本课中的情境创设,其素材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如从开始的帮智慧老人把12个苹果平均分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分几个?拓展为12个苹果,每2个分一盘,可以分几盘?再拓展为如何将10个苹果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也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在研究、发现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2、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让学生亲自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逐步体会两种“平均分”的形式。同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既重视学生的“平均分”的结果,但更重视引导学生去探索“平均分”时你是怎么想的,以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采用同桌合作的形式开展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探究怎样给24名学生排队,有几种排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探索交流,得出几种不同的排法。在教学中,我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学生,师生关系还算融洽。学生能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让学生与同伴交流,倾听同伴的不同分法;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探索出平均分的意义,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总之,我在课堂中,注重知识的感受过程,但还有很多有待完善加强的地方:如学生的小组小组能力、倾听能力、动手能力还需要不断培养;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对小组合作的组织和任务交待应明确、具体等。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苹果教案篇三
《分苹果》教学反思
1、 精心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分苹果”这节课时,我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创设了多个数学情境,不但有效地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以形象的情景为媒介,缩短了小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认识之间的距离。本课中的情境创设,其素材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如从开始的帮智慧老人把12个苹果平均分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分几个?拓展为12个苹果,每2个分一盘,可以分几盘?再拓展为如何将10个苹果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在研究、发现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2、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让学生亲自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逐步体会两种“平均分”的形式。同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既重视学生的“平均分”的结果,但更重视引导学生去探索“平均分”时你是怎么想的,以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采用同桌合作的形式开展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探究怎样给24名学生排队,有几种排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探索交流,得出几种不同的排法。在教学中,我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学生,师生关系还算融洽。学生能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让学生与同伴交流,倾听同伴的不同分法;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探索出平均分的意义,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总之,我在课堂中,注重知识的感受过程,但还有很多有待完善加强的地方:如学生的小组小组能力、倾听能力、动手能力还需要不断培养;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对小组合作的组织和任务交待应明确、具体等。
《分苹果》教学反思
实验小学 王玉蓉
本课是有关10的加,减法的比较重要的环节.教学时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发展他们的数感.因此,为了能使这节课更加生动和富有真实情境感,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课件,通过让学生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的情境导入,然后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自己动手分一分;学生交流分的方法;最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要使自己分的方法最多,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应该怎样分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有序的分苹果的方法中思考,得出10的组成和加减法算式.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要突破这个重难点,我们在设计时,先由老师扶着写出两组10的组成和加,减法算式,接着让学生自己写出其余的几组组成和加,减法算式,然后汇报,教师板书.最后让学生读算式,读10的组成,做练习的第1,2题,使学生突破这个难点.但是, 由于自己在让学生分苹果时,反复重复了分的过程以及将组成和算式分开来完成,耽误了时间,后面的练习未能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将知识融为一体,按知识体系创新地设计教学环节;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游戏性,生活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分苹果》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计算课,相对比较枯燥,但是我加入了玩手指游戏,以及很有意思的flash,增加了很浓的趣味性。但是遗憾也可以说是不成功的地方就是没有时间展示出来。由于前面的小组活动以及小组汇报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内容没有时间进行,而恰好后面的内容才是整节课出彩的地方。难过!
今天是教学开放日,很多家长都有来听课,学生的反映都很好,思维很活跃,思考问题都很积极,回答问题很踊跃,连平时很少举手的学生都很积极,让我很想尽情的让他们说,让他们尽情的展现自己。但是同时也意味着我被学生领着走了,整节课学习的内容很少,节奏不紧凑。
反思这节课的时间分配不合理,在小组活动中应减少一半的时间,在之后的汇报中应该点到为止,而不是让学生永无止境似的发现。这样就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后面的练习,毕竟那里才是这节课的亮点。以后要注意这个问题。
提个疑问:10分成两堆。能不能分成0和10?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苹果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上《分苹果》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具体操作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
2、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表达、合作的习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分苹果,并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教学难点:让学生产生计算的必要性。并让学生通过操作的具体分,抽象出算式符号,让学生经历建模的过程。
课前谈话:和学生一起整理桌面。(每一组发了一张白纸,一张表格)请把老师发给你的表格放在左边同学的桌面上,把白纸放到右面同学的桌面上。
师:今天老师要一年二班的小朋友上一节数学课,特别高兴,送给小朋友们一首儿歌:“认真听课多动脑,小组合作静悄悄。大胆表达勤思考,刻苦学习本领高。”(用大白纸并标上拼音出示)听了这首儿歌后,你们从儿歌里知道了什么?
生:上课认真听讲。
生:上课纪律好。
生:多思考。
生:同学合作时要静悄悄的,没有声音,不要影响别人。
师:刚才的同学说的特别好,上课操作的时候不要有声音,小组合作的时候也要尽量静悄悄。奖励这个同学一个小太阳。
师:刚才上课的一年三班上课的时候表现的特别好,你们一定能比他们表现的还好,有信心吗?
生:齐有。
师:准备好上课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上课。(师生问好)
(因为第一次和孩子们接触,把一首儿歌送给孩子,让学生知道课堂上应该如何表现。)
新课教学:
1、数:
师:手指儿歌“动手合作静悄悄”现在请同学们打开学具包,看看老师送给你礼物,(学生打开后看到里面的苹果学具)数一数里面有几个苹果,记在心里,千万别说出来!别让其他的小朋友知道呀。(小朋友已经数好了,都举手要告诉老师,但是没有学生说出来)
师:请同学们用手势告诉我,你的学具包里有多少个苹果?(有四个同学包里面的苹果不是10。)
师:请同学们相互数数,你的同桌数的对吗?如果他数的对,请你送给他一个大拇指,表扬一下你的同桌。
师:请不是10个的小朋友站起来,请问,怎样才能让你们手中的苹果是10个呢?
生:送给老师一个。
生:老师要给我一个,我才是10个。
(这里面让学生数苹果目的有三:其一,建立10这个数的概念,让学生再次经历数的过程并从具体的操作中建立10这个数的模型,达到数形结合。其二,通过数让学生熟悉学具,保证后面分的时候对学具。其三,让学生数数老师的学具是否有10个苹果,因为准备教具的过程可能会有误差。很多老师以为这个环节是我故意设计的,其实在这里我是想课堂上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利用,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服务。)
2、分
师:下面我们来把这10个苹果分成两堆,每堆会有几个?动手分一分。
(学生分)
师:指名你是怎样分的。
生:我分成2和8。
生:我分成1和9
生:我把10个苹果分成左边是3个,右边是7个。
师:这个同学叙述最完整,老师奖励他一个小太阳,在学生本子上画一个太阳。
3、交流
师:这么多同学都想来说说,请同桌两个人把你们分的情况,记在表格上。请左边的同学整理,右面的同学监督。如果还能想出什么分法也可以记下来。
(学生整理,整理好的老师把他们粘贴到黑板上。)
4、分享:
师:看看黑板上小朋友记录的方法,你最喜欢谁记录的表格。
(学生汇报出几个这里的特别干净的,而且是特别有序的。)
师:追问,为什么喜欢这几个同学的呢?
生:写的工整。
生:写的好。
师:请同学们再次观察(教师手指最有序,而且是同学们推荐最多的同学的作品,这时有一个小家伙在下面说他们是挨着的,因为我没听到。)
生:整理的最有顺序。
师:老师非常欣赏你的认真观察,送给你一个小太阳。同学们不但要学习刚才同学整理的有序,还要学习这位同学的认真观察,并发现其中重要的数学信息。
学生整理,教师巡视。
(本节课我把让学生经历分苹果的过程,并能记录作为重点。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写出几种都可以,我给学生画了5组表格,学生都写出了5种,但是5种有的同学加进了0和10的这种情况,其他的形式就少了一种。关于10和0的分法,是否是一种分法,很多人认为不是一种分法,我想只要学生找出来了。学生能说出理由,就可以算做一种分法,欢迎各位专家老师们对此展开讨论。)
5、整理算式
师:根据同学们记录统计的表格,你能写出关于10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吗?(手指10分成1和9的记录)
生:1+9=10 9+1=10 10-9=1 10-1=9
师:请同学们看着整理的表格,同桌合作写出10的加减法算式。右面的同学写在老师发给你的白纸上,左边的同学监督。
(学生进行整理。
由于学生过去没有做过这样的整理,学生整理的速度很慢,当进行到5分钟左右的时候,还有大部分没整理完。我在犹豫,是等所有的同学都整理完,还是就此终止?我最后决定,就整理到此,希望孩子们掌握方法即可。这里也希望朋友们展开讨论。)
6、全班交流
师:(指名)看着同学整理的表格想你能写出哪些10的加减法算式。
生:(汇报,教师板书。这里一共整理了18道,由于学生表格里有10和0的分法,所以又把10+0=100+10=1010-0=1010-10=0也整理出来,共22题)
师:请没整理完的同学,放学后整理完整。
(这里面我本来的设计是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算式完善自己的,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这里留到课下完成了。从我女儿的作业来看,孩子还是能很快就把22道题目都整理出来的。
同上一节课的许老师是把算式按照加法和减法分别整理的,我这样按照分法整理加减法,目的是加强加减法的联系。)
7、游戏:指名和老师玩,在磁力板上摆了10个苹果,告诉学生我吃掉了2个还剩几个?请列算式解答。然后让学生也同样操作,问老师一个问题,老师列出一个算式。然后学生同桌练习,并且这里我提出要求,左边的同学先问,右边的学生回答,然后交换。
(这个题目是把课后小猫钓鱼的题目改换了情境,因为我一直觉得那个题目有问题,因为小河里的鱼是在不断变化的。由于学生先入为主的心理,对加法的意义理解比较深刻。并且由于学生刚刚做过分苹果的游戏,更多的感受的是数的组成,对于减法的意义还需要加强。本来这个练习是放在最后的,我把它提前的原因是希望学生不用反复拿学具接着前面的操作就可以)
由于前面整理的时间太长,预设中要完成的课后练一练1题,和拍手对数游戏,我放弃了。
8、口算(开火车游戏)
师:老师的火车开到哪里,哪个小朋友就回答卡片上的算式等于几。
(这是课后的练一练2,这个环节,我随便指名,学生不知道我会叫到谁,所以每个学生都紧张起来,并且全班同学用手势判断对错,关注了所有的学生。这是听了齐老师的课后学到的一招,很有效。我还加了两个有点难度的题目,3+=1010-=4)
9、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会做10的算式
生2:我们分苹果了。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给这位女孩子两个小太阳呀?
生:因为她很会观察,发现了记录要有序。
师:老师希望你们能够做一个细心观察,做事有条有理的好孩子,回家后把算式整理完整。
我的思考:
1、在课前我就有这样的困惑,如何让入学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学生从自己学前数学生活走进小学的数学世界,让学生产生计算的必要性,感觉很有难度。这里面我有两点想法:其一,学生可以借助数数的方法去解决10以内的加减。不一定要用列算式的方法解决。其二,学生已有的学前经验是已经会计算10的加减法,但是凭自己的一些调查,很多孩子的学前教育是失败的,对于加减法就是机械的模仿,学生并没有经历建模的过程。让学生从具体的操作中抽象出算式的符号模型是难点。本节课自己虽然努力想实现突破这一难点,对于让学生分苹果的过程做的比较充分,但是让学生从分苹果的过程中抽象出算式感觉还没做到位,如何做,是我最困惑的一个问题。我会不断思考这个问题。
2、通过一节数学课给老师想展示我对教学的理解,对数学的理解。我更多的是关注怎样把我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我的教学当中,我的数学思考怎样落实到实践中去。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会有一些遗憾是不能挽回的。当我面对的时候,我要用什么方式去修正和改变。比如在处理“整理算式”的环节,我没有给全体学生充分的时间。尽管我在努力想让每个学生都经历分与整理的过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没做的更充分。在我预设目标中我确定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但是由于我删掉了爬台阶的练习,没有为学生创造具体的情境去落实这个目标。也是一个遗憾之处。
3、许老师和我同上一节课,对于老师来说,要比和同伴上课竞争的压力小很多。许老师今天的课比较放得开,很多精彩之处,值得我学习。也从她的一些不足中完善了我的某些环节。这就是同上一节课的带给上课老师的收获。相信听课的老师也会从中感悟更多吧。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苹果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体会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情形。
2.通过独立操作(小数目的平均分)与合作交流,发展平均分的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教材一开始就呈现学生最熟悉的实际情境――分苹果,引导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形,再结合“小熊分苹果”“小松鼠分松果”“小兔运萝卜”等情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比、概括,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形,以及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44人,其中一部分来自城镇,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而另一部分来自农村,所受到的学前教育较差,但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走上正轨,学习差距不太明显了。
〖课堂实录〗
(一)激活自主探索与解决问题的兴趣
师:看,谁来了?
生:智慧老爷爷。
师:智慧老爷爷不但来看同学们,还给同学们带来了礼物,(把12个苹果卡片很整齐地贴在黑板上)智慧老爷爷要求:把这些苹果平均分给咱们班最爱吃苹果的四个同学。怎么分?
(生动手分一分。)
师:你怎么分得这么快?
生:我用“三四十二”的乘法口诀,就知道每一个同学分得三个苹果。
师:用乘法口诀来帮助我们解决平均分的问题,这个办法好,值得大家学习。嘿,老师刚把话说完,机灵狗不服气了,它说:“这不就是昨天学过的平均分吗,我这里有一个难题,你们敢和我挑战吗?”(师边讲边把机灵狗贴在智慧老爷爷的旁边,机灵狗的问题是:“每个
盘子放2个,可以放几盘?”)
(学生先独立思考或具体操作,再进行全班交流。)
生:可以分6盘。用12根小棒代替苹果,每次取走2根,取了6次就全部分完。
生:我是想到“二六十二”这句乘法口诀,知道可以分6盘。
师:(小结)机灵狗提出的新问题,实际上也是平均分,因为每盘放的苹果是同样多的。所以,平均分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平均每盘放几个”,一种是“平均可以放几盘”。
(二)提供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1.小熊分苹果。(第34页试一试第1题)
师:小熊最佩服智慧老爷爷了,因此它向智慧老爷爷学习,把家中吃不完的10个苹果拿来了,要分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同学们愿意帮助他吗?(投影出示:(1)如果每2个装1袋,可以装几袋?(2)如果每3个装1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思考或动手操作,教师指定一名学生把答案填写在投影卡片上,再展示,并请他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提倡并鼓励学生尝试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2.小松鼠分松果。(第35页第2题)
师:小熊回到动物王国后,夸同学们聪明,已经学会分东西了!可小松鼠听了,不服气,它给我们送来难题,你们能猜到是什么难题吗?(出示小松鼠采松果的挂图,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然后投影出示:(1)每个篮子装2个松果,需要几个篮子?(2)有六个篮子,平均每个篮子装几个松果?让学生独立解答,把结果填写在书上的方框内。汇报交流时,用乘法口诀计算松果共有18个的,给予表扬;进而还会用乘法口诀解决平均分问题的,给予肯定和鼓励。)
3.小兔运萝卜。(第35页第3题)
师:同学们,动物王国里的孩子们可佩服你们啦!它们开始向你们学习,看,(出示教材第35页第3题“小兔运萝卜”的挂图)这六只小兔子用课余时间,帮助农民伯伯收萝卜呢!它们费了好大的劲,拔到12根萝卜。唉,它们怎么一个个愁眉苦脸的,好像遇到了什么难题,那是什么难题呀?同学们愿意帮助它们吗?(引导学生阅读书中的问题,让他们独立解决,再利用这个具体情境,想一想还可以提出哪些平均分的数学问题。)
(三)活动延伸,检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平均分”的问题?在咱们学校生活中有吗?(师边问边出示课本35页第4题的挂图,引导生探索出不同的排法。)
师:做操的方阵有3排,每排8个学生,一共有多少个学生?请在草稿本上列式计算。
生:共有24个学生(3×8=24,三八二十四)。
师:还可以排成什么样的队形?
生:排成3列,每列8个学生。
生:排成4排,每排6个学生。4×6=24,六四二十四。
生:排成4列,每列6个学生。
生:排成2列,每列12个学生。(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把4列并成2列,每列就变成了12人。
师:真聪明,只要动脑筋,每个同学都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四)赋予学生总结评价的权利
师:今天,咱们学习了什么?
(生自己总结,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师:他说得好吗?
(让学生参与评价。)
〖教学反思〗
我很少用多媒体教学,因为,我校是刚成立不久的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还不齐全,只有投影仪器。但我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活动情景,如经过冥思苦想,我在12个苹果和12个萝卜卡片后面,用胶带纸粘上磁铁,让学生在黑板上分一分、摆一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个课堂活动中,让学生个个参与,真正“活动”了起来,而且有收有放,收放有序,使整个课堂活而不乱。
我最大的感慨是:我有幸加入了课程改革的行列,真正和新课程一起成长着!同时我发自内心地感到:现在的学生赶上了好时光!
〖案例点评〗
有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不是能不能上好数学课的决定因素,不用多媒体完全可以上出好课来;有时,使用多媒体反而把简单的课复杂化,适得其反。所以有些地方把“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规定为评选优质课的必备条件,是没有道理的。这节课就上得很不错,好不好的重要标志是看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思维是否活跃,有没有创造性的表现,有没有进步和发展。这节课学生有比较明显的进步和发展,表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可以摆脱学具操作,应用乘法口诀进行平均分了。
作为教学实录,应该更关注学生的课堂言行表现,可惜在解决“小熊分苹果”“松鼠分松果”“小兔运萝卜”等问题时,我们只看到教师的〖教学设计〗,看不到学生有声有色的具体表现,因此也看不到学生在解决问题与交流过程中一些有意义的情节了。
北师大二上<分苹果>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 来自第一范文网。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苹果教案篇六
《分苹果》教学反思
《分苹果》这节课主要通过“小熊过生日”这一情境使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发展他们的数感。我从学生所熟悉的和喜欢的事例(过生日)出发,设计了一个小熊过生日的情境,创设了12个苹果怎么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动手分一分、摆一摆的需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了初步的感知,下一步就需要孩子们亲自去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从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于是,我精心设计了动手操作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分小圆片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培养了他们动手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建立准确的、清晰的表象,为后面正确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每个孩子的知识基础和个性差异不同,因此为了能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学习和表现的机会,我在动手操作这一环节,给学生留有足够完成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并对于班上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照,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到我们的学习中来。新课程改革中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整个课堂活动中,让学生个个参与,真正“活动”了起来,而且有收有放,收放有序,使整个课堂活而不乱。从而使学生感到不是“学数学”,而是在“玩数学、体验数学”。另外我还在整堂课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多种“小动物的游戏”,带出了多种有效的练习,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在饶有兴趣中逐步提高计算技能,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这节课学生有比较明显的进步和发展,表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可以摆脱学具操作,应用乘法口诀进行平均分了。
《分苹果》教学反思
1、精心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分苹果”这节课时,我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创设了多个数学情境,不但有效地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以形象的情景为媒介,缩短了小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认识之间的距离。本课中的情境创设,其素材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如从开始的帮智慧老人把12个苹果平均分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分几个?拓展为12个苹果,每2个分一盘,可以分几盘?再拓展为如何将10个苹果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在研究、发现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2、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让学生亲自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逐步体会两种“平均分”的形式。同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既重视学生的“平均分”的结果,但更重视引导学生去探索“平均分”时你是怎么想的,以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采用同桌合作的形式开展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探究怎样给24名学生排队,有几种排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探索交流,得出几种不同的排法。在教学中,我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学生,师生关系还算融洽。学生能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让学生与同伴交流,倾听同伴的不同分法;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探索出平均分的意义,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总之,我在课堂中,注重知识的感受过程,但还有很多有待完善加强的地方:如学生的小组小组能力、倾听能力、动手能力还需要不断培养;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对小组合作的组织和任务交待应明确、具体等。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苹果教案篇七
教学内容:分苹果(数学课本第40-41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种初步理解得到是10的加法和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善于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设计理念:
《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设计以为学生提供了现实而又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为理念。
教学流程:
课前2分钟
讲教学故事:如树上本来有2只小鸟,又飞来3只小鸟 2加3等与5。
(教学反思:以数学故事作为课设常规,让学生通过讲教学故事,明确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实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并渗透加减法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应用数学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谜语:小动物胡子翘 见了小鱼眯眯笑柄 老鼠一见就跑掉
(教学反思:借助一个充满趣味的谜语引入教学,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体验发现
1、在活动中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1)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可以怎样列数学算式?和同组的同学一起说一说。
(教学反思:在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看到4条金色的鱼,6条红色的鱼,4加6等于10,5条吹泡泡的鱼,5条没吹泡泡的鱼5 加5等于10等问题,只要学生说出的有道理教师都给以肯定。当学生未能发现减法算式时,教师适时点拨,猜一猜小猫可以钓到几条鱼?展示不同学生的不同猜想,激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拘泥于教材。)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1)独立操作 : 每个同学动手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
(2)小组交流:小组长进行调控,比一比看哪个组合同学可以得到更多的分法,小组长负责填写学习卡
(3)个别小组汇报操作过程
(教学反思: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操作,保证每一位学生至少能找到一种策略,发、再让小组交流分法,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
三、巩固深化、应用探索
1、摸球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负责摸球,让其他同学猜一猜盒子里还有几个球,可以怎样列算式。
2、猜数游戏:两个人一组,一个人摆棋子,另一个人说加减法算式。
3、摘礼物游戏:摘圣诞礼物与同学一起分享,共同完成礼物的算式。
(教学反思:利用学生对游戏极大的兴趣,通过小组的交流合作,既让学生强化10的加减法,又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同时也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能力。活动中放手让小组长组织学习活动,既可以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又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带动学习较慢的学生,逐渐缩小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总结延伸
师:把数学课上有趣的事告诉爸爸妈妈或同学。
(教学反思: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不能完整地叙述),及学生入学不久的情况,让学生一点一滴地回顾,逐步养成懂得梳理知识的能力。)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苹果教案篇八
《分苹果》本课时的重点与难点是除法算式的竖式计算,这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除法的竖式计算。“他们到底想知道些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课堂上先让学生预习了一下,让他们把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们提出了以下问题:
1、一横一撇那是什么呢?是除号吗?
2、以前学过的加法和减法排竖式时都是在两个数的前面写上+、-,除法怎么不是像它们这样子写上÷呢?
3、这个竖式,上面不是有了20吗,为什么20的下面还要有一个20?
4、这个竖式,上面的4加上0再加0最后怎么不是4而是0?
5、我发现4是写在0的上面,它一定要写在那里吗?
6、如果是0减0等于0,那2减2也是0,怎么只写了一个0?
7、5是写在那撇的旁边,我觉得它也可以写在4的的上面啊。
8、结果是0,我觉得干脆就不用写了。
反思:
1、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个新的知识点,平时教师讲授了一遍又一遍,也自认为讲得够透彻了,该交待的该提醒的也都有了,学生也似乎在自身形成概念了,基本上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为什么有些学生做题时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我想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并不清楚学生把我们所讲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吗,他们到底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学习通过预习,自觉地对课本提供的信息进行独立选择、吸收、存储等处理,这时让他们自主提出问题,这就是他们不明白的问题。把存在的问题给解决了,不就化解了本课的难点了吗?
这些问题,其中有的没有多大的思考价值,但只要是敢问的学生,我都表扬了他。学生敢提问题了,还要再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于是平时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引导他们什么是好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培养学生用心体验数学。
提出问题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创造的一种手段,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怎么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才是最重要的。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恍然大悟了,不仅他们知道怎样做了,而且学生也懂得怎样做好,从而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等得到较好地提高。
三、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只有知识的授权,没有知识的对话;只有情感的倾注,没有情感的交流,这样的课堂缺乏个体的灵动,缺少个性的独特。课堂教学,只有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在相互的磨擦碰撞交流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新知的探索者,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引领者,共同提升对真知的理解与认识。
四、困惑的问题。
课堂上学生会提很多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教师都要一一回答吗?如果回答了,就影响了课程的继续进行;如果有些问题没有回答,是否又影响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怎能样处理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