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渔父教案课件大全(三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渔父教案课件篇一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教案课件篇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渔 父
(南唐)李中①
偶向芦花深处行,溪光山色晚来晴。渔家开户相迎接,稚子争窥犬吠声。
雪鬓衰髯白布袍,笑携赪鲤换村醪。殷勤留我宿溪上,钓艇归来明月高。
注:①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南唐为淦阳宰。诗人一生多任县级小吏,政治上并不得志,加上连年战乱,亲人离散,朋友远别,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生活上不甚如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述。(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稚子争窥犬吠声”,此句历来颇受诗评家的青睐。请简述此句的精妙之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描写了一幅清新动人的水乡风俗人情画(1分),我向芦花深处走去,群山掩映着潺
潺溪水,在夕阳中显出明艳的美景。打鱼人家打开房门出来迎接我的到来,小孩子偷偷的看我,狗也在一旁叫个不停。我的头发和胡须都已经花白,穿着一件白色的布袍,笑着提着一条红鲤鱼来换乡村里的酒喝。渔人殷勤的留我住下,明月高照之下,打渔船也归来了。(2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渔家生活的恬静闲宜,体现了淳朴民风,令人陶醉(1分)。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意(2分)。
2. 小孩子偷偷的看我,狗也在一旁叫个不停(1分);“犬吠声”起,于水乡宁静的氛
围中,又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1分)“争窥”二字,活脱脱地勾勒出孩子们的形象,其机灵活泼、逗人喜爱的神情漾然纸面。(2分)这首诗,取材平易,只是渔家寻常事,但写得真切自然,情酣意浓,不做作,无斧凿,使人觉得纯朴的民风迎面吹来(1分)。
渔父教案课件篇三
教学目标:
1、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 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
3、 思考人生的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 合作探究,互相解读,积累文言知识
2、 探讨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作者简介
三、检查预习,积累文言知识
(一)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
2形容枯槁
3圣人不凝滞于物
(二)特殊句式
1行吟泽畔。 (省略“于” 状后)
2自令放为? (宾前 意念被动)
3是以见放。 (宾前 被动“见”)
4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于”)
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后“之”)
6遂去,不复与言。 (省略“之”)
(三)翻译
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四、问题探讨
1、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3、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五、比较阅读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
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古今词、活用字、特殊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