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的合成教学反思 力的合成的课后反思模板(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物理力的合成教学反思力的合成的课后反思篇一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教学中,在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的同时,更需重视技能的培养,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从自然、生活过度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所学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在此我就近几年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写几点教学反思。
一、物理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
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而新课标下的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 着眼于学生的今后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及学习习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接触最多的基础材料是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
例如:在讲惯性知识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在车上竖直向上抛东西时,为什么车子在快速开动,人却站在车上不动还能够接到抛出去的东西?同学们会想,东西抛上去了,我们和汽车一起在快速前进,怎么还能正好接到被竖直抛出去的东西呢?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设疑,不断地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为下一步学习物理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敢放” 还要“能收”。
新课标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来说,结论是早就有了。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习,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
三:教师要善用学生实验及趣味实验。
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爱学习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的看着实验,物理教材中有许多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及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千万不要因实验仪器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
例如:在讲述压强一节时,我用硬纸片片盖住装满水的杯子,然后倒过来,发现硬纸片并不会象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掉落在地上,而是象杯子有吸引力一样被紧紧的吸在杯子上面了;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让教学内容事先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惯性一节时,我先给大家演示一下惯性小球的实验,然后让他们自己做一下,来体会一下,把笔或者文具盒放在一张纸上,迅速抽出纸张时发现放在纸上的物体并没有随纸一起运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其回到课本中找到答案。
在讲授声音的发生时,可让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咙,让学生惊奇的发现原来每天都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等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总之,物理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都会使学生真正了解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物理的奇妙,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初中物理力的合成教学反思力的合成的课后反思篇二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合力与分力都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定义的。
2、通过实验探究,获知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上力的合成情况。
3、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经历对图表的分析获得结论的过程,并能够在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中发现新的问题。
4、在关于力的合成的探究实验中,让学生经历从提出假设,到验证假设,直到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
1、先通过“帆的合力”、“蚂蚁的合力”、“人的合力”等例子展示合力的作用效果;提出合力、分力及力的合成的概念。
2、然后通过设置疑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的大小是怎样的?”来展开。为了验证同向和反向上二力合力的大小,设定了“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来得出二力合力的条件。
这样安排是让学生首先对合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知道力的效果是合力代替的前提,然后通过简单的情况来认识合力大小与方向是怎样确定的。这样可使学生“从一般到特殊”初步认识力的合成。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1、让学生对通过实验探究的参与,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的情况。
1、让学生了解等效代替的科学方法,认识等效替代对物理发现的重要作用。
2、要求学生能在观察自然、生活等现象中发现问题,勇于探究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初中物理力的合成教学反思力的合成的课后反思篇三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2、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是本章的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矢量的运算方法,在讲解中需要从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规律出发,理解合力的概念,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力的合成规律,由于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因此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规范性,但是不必操之过急,通过一定数量的题目强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
由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首先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知识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单个力的分析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做好规范演示。
1、在讲解用作图法求解共点力合力时,可以在复习力的图示法基础上,让学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时掌握矢量的计算法则。
2、注意图示画法的规范性,在本节可以配合学生自主实验进行教学。
第四节 力的合成与分解
1、什么是力?
2、力产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总结,并引出新课内容。
1、通过对初中学过的单个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引出共点力、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同时出示教学图片,如:两个人抬水、拉纤或拔河的图片。(图片可以参见多媒体素材中的图形图像)
2、提问1:已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的大小分别为50n、80n,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教师讲解时注意强调:‘描述力的时候,要同时说明大小和方向,体现力的矢量性’)
教师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答案后,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
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我们可以用一个力代替这几个力共同作用,其效果完全相同,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已知几个力,求它们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指明: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力方向相同。
演示1:将橡皮筋固定在a点,演示用两个力f1、f2拉动橡皮筋到o点,再演示用f力将橡皮筋拉到o点,对比两次演示结果,运用力的图示法将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获得和理解力的平行四边性法则,在实验前,教师可以设计f1、f2的大小为3n和4n,两个力的夹角为90度,这样数学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会发现f1、f2和f的关系满足勾股定理,进而得到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教师总结: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作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试验器具:一块方木板,八开白纸两张,大头钉若干,弹簧秤两个,橡皮筋一个,细线若干,直尺两个,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组装好试验设备,进行试验验证。
强调:需要记录的数据(弹簧秤的示数)和要作的标记(橡皮筋两次拉到的同一位置和两个分力的方向)
7、教师总结:经过人们多次的、精细的试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力和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
8、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提示自己推倒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式。
关于“滑轮”问题的研究
题目
关于“滑轮”问题的研究
内容
在初中学习的有关滑轮问题后,对“定”、“动”滑轮作用的理解,尤其是动滑轮的使用时,是否一定省力?研究一下初中的物理课本,在什么条件下,应用动滑轮省力最多?观察生活中应用滑轮的实例,说出自己的心得,或以书面形式写出相关内容以及研究结果。
初中物理力的合成教学反思力的合成的课后反思篇四
1课时
二力合成演示器、投影仪、交互式动画
1、演示实验
参照课本中的演示实验中的第一步,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弹簧秤向不同方向把橡皮绳拉长到某一长度,记录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再用一个弹簧秤代替刚才的两个弹簧秤拉橡皮绳,即用一个力f代替f1和f2两个力的共同作用,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和拉力的方向。
(教师演示并画图)
2、分析实验
(1)力f1和f2的合力大约多大?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f比f1和f2之和要小,比f1和f2之差要大。
本知识点的教学可使用交互式动画辅助教学。
以f1和f2的力的图示为一组邻边做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可以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改变两个力的夹角重做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它们合力的方法是成立的。
最后教师在学生观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两个力互成角度时,它们的合力小于这两个力之和,大于这两个力之差;两个力的夹角减小时,合力增大;夹角增大时,合力减小。当两个力的夹角减小到 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和。当两个力的夹角增大到 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差。因此可以说,我们在上节所学的在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是这里所学知识的特殊情况。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方法,例如三角形定则等。
初中物理力的合成教学反思力的合成的课后反思篇五
随着教师考试临近,想必许多考生都在为没有合适的示范教案而烦恼,常常困扰于课程内容太多无法删减,时间自然也无法保障。本文以物理学科《力的合成》为例,为您呈现10—20分钟的课堂教案,精简的速写教案将成为您备考的参考依据。
知识与技能:
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出共点力合成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归纳合力的大小与分力大小关系。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提析思考能力和转化等效替代的核心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处理实验数据,学生能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创新意识。
重点: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定则。
难点:
1、实验数据推理获得“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大小与分力关系。
(1)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生活现象:请两位同学亲历体验提水桶。
1、请两位同学分别单手提水桶。说出你的感受。
2、请两位同学共同单手提水桶。说出你的感受。
上述物理情景中蕴含怎样的知识,你能用科学的语言概括它吗?
本节课我们从此现象出发来学习有关力的合成知识(从生活走进物理,激发兴趣)
(2)建立规律
复习:初中所学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方法,完成课本p59讨论交流1、
生活中并不都是两个力合成时是在同一直线上,展示例子。
(一)合力与分力
学生继续观看生活中提水桶的实例,从物理学的角度谈自己的感悟,通过教师的启发完成以下知识的学习(培养观察、想象、语言表达能力)
1、两种情景力的作用效果怎样?
(答:作用效果相同)
2、谁是谁的合力,谁是谁的分力?
(答:f是f1 、f2的合力,f1 、f2是f的分力)
3、从力的作用效果看合力与分力关系?
(答:等效替代)
4、f是f1 、f2的合力,那f与f1 、f2大小关系怎样?(引入下个问题)
(二)力的合成:
1、学生回答下列问题(检查预习情况)
(1)什么叫力的合成?
(答: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力的合成)
(2)什么是共点力?
(答:如果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上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学生也可能提出其他方案)
3、一个同学到前面和老师一起演示,其他同学观看实验操作步骤。(也可以通过看视频学习如何进行实验操作)
4、投影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操作步骤:
(1)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
(4)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o沿两条细绳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f1 、f2的图示。
为了减少误差,实验时要注意:
(3)实验中两分力f1 、f2的夹角不要取的太大、
(4)在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的结点o位置一定要相同、
(5)读数时要正视,按有效数字正确读数和记录、
(6)作图时,应选定恰当的标度,尽量把图画大些,但也不能画出纸外。
5、实验数据分析猜想:
(想象、推理能力培养)
(1)合力f是否能用f1 、f2的代数和表示?(观察并计算)
(2)用虚线连接f1 、f2及力f的末端点并观察图示,有什么发现?
(方法提示)
(4)若没有实验误差f′和f应该怎样、即实验结论:(逻辑推理、想象)
6、学生实验探究,教师答疑。
7、学生交流,展示探究结论:
(3)深化规律
可以把力的合成所用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数学中的向量加减时所用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相比较。
(4)巩固提高
学生画图并展示学生作品,交流成果。
【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当分力f1 、f2一定时,夹角θ在0~180°之间发生变化时,合力f的大小变化情况(给学生感性认识,强化以下规律)
归纳:合力的大小与分力大小关系
合力可能大于某一分力,也可能小于某一分力。
(5)小结作业
以上是《力的合成》教案,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力的合成教学反思力的合成的课后反思篇六
一、知识与技能
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应用等效代替和控制变量的思维方法。
重点:
1、通过实例理解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
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在实际问题中就可以用这个力来代替那几个力,这就是力的等效代替。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两个共点力的合成。
二、新课教学
(一)探讨实验方案
先用两个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使它们产生一定的作用效果,如把橡皮筋一端固定,拉加一端到某一点o,再用一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的同一点上,让它产生与第一次的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即也把橡皮筋拉到点o,记下各个力的大小、方向、画出力的图示,就能研究力之间的关系了。等效代替是物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二)演示实验: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帮忙)。
(1)把放木板固定在黑板上,用图钉把白纸固定在木块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一端固定在a点,结点自然状态在o点,结点上系着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
(3)用两弹簧秤分别勾住绳索,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结点到达o′点。让学生记下o′的位置,用铅笔和刻度尺在白纸上从o′点沿两条细纸的方向画线,并分别记下两只弹簧的读数f1和f2。
(4)放开弹簧秤,使结点重新回到o点,再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o′,读出弹簧秤的示数f,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f1、f2和f的力的图示。
(5)用三角板以f1、f2为邻边利用刻度尺和三角尺作平行四边形,过o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做出合力f的图示。
(6)改变f1和f2的夹角和大小,再做两次。
从实验中得出什么结论:合力f不能简单地用f1和f2的代数合表示。
证明:利用三角板以力f1和f2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作出其对角线f’,看力f和f’是否重合。
仔细观察发现,f和f’基本重合,在误差范围内,f几乎是f1、f2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经过前人很多次的、精细的实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也就是说,对角线就表示f1、f2的合力。
老师归纳:求两个共点力的合力时,不是简单的将两个力相加减,而是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f1和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这就是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观察学生实验情况,数据处理,要求操作的规范,遵从实验结果,尽量把误差减小到最小。
要求同学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f1与f2的合力,与实际合力对照,相距多远,差距大不大。
如果在实验中,对角线与合力相距比较远,那就找一找原因,是否有错误操作,即使操作完全正确,也会有实验误差,也不会完全重合。
这种情况很正常,一个规律的得出要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进行许多此实验才总结出来,并不是一次实验就能得到。
减小误差的方法:
①弹簧秤使用前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
②弹簧秤要与木板表面平行。
总结:可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不是简单的两个力相加减,而是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要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后我们还要利用这个定则进行速度、加速度等的合成,只要是矢量的合成、就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四)实验归纳总结:
1、力的合成要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共点力的合力随夹角的变化而变化。
夹角为00(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同)时:f=f1+f2,f的方向与f1、f2的方向相同。夹角为1800(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反)时:f=|f1-f2|,f的方向与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方向相同。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大小范围:大于等于二力之差,小于等于二力之和,即|f1-f2|≤f≤f1+f2。
2、两个大小一定的力f1、f2,当它们间的夹角由00增大到1800的过程中,夹角 越大,合力就越小;合力可能大于某一分力,也可能小于某一分力。
3、矢量和标量:
即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矢量,矢量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标量,标量运算遵循代数运算法则。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故力是矢量。
4.实验归纳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要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研究,数据分析,归纳总结,形成结论。
【例题1】大小不变的f1、f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为f,则有:
a.合力f一定大于任一个分力
b.合力的大小既可等于f1,也可等于f2
c.合力有可能小于任一个分力
d.合力f的大小随f1、f2间夹角增大而减小。
解析:正确答案是bcd
我们可以取一些特殊的数值来分析f1、f2的合力变化范围是|f1-f2|≤f≤f1+f2若取f1=2n,f2=3n则1n≤f≤5n。
当f1与f2夹角为180°时,合力小于分力。应排除a同时知c正确。
b对,由合力的变化范围可知正确。
d对,当f1和f2夹角为0°时,合力最大,当f1,f2夹角为180°时,合力最小,随着f1、f2夹角增大合力f反而减小。
说明:对于一些定性分析的选择题,有时可采用取一些特殊数值的方法来分析,这样可使分析简单、方便。
【例题2】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
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用作图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解:选择某一标度,利用0.5cm的长度表示15n的力,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用刻度尺量出对角线的长度l,利用f=15n× 即可求出。
〖巩固训练〗
(1)两个力互成30°角,大小分别为90n和120n,用作图法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解法一、图示法。
解法二、利用平行四边形法作出力的图示,然后利用几何知识求解。
学生讨论会得到: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就得到其合力。因为每一次合成都遵从每两力与其合力产生共同效果的思想,所以可以这样合成。
然后:方法一、图示法。
(4)请同学完成p13的思考与讨论。
〖提问〗:如果两个分力f1、f2,他们的夹角不定,求其合力的范围。(用作图法)
同学们用作图法得到:
fmax=f1+f2(两力夹角为0°)
fmin=f1-f2(两力夹角为180°,f合于大的方向一致)
夹角在0°——180°之间,后介于 fmin与fmax之间。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要求会用作图法求两共点力的合力。
这节课主要掌握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法求两共点力的合力,并且用作图法得出两力夹角不定的情况下,f合取值范围,我们下课后要多动手练习,掌握这种方法。
初中物理力的合成教学反思力的合成的课后反思篇七
要学好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有适合自己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会得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下面就如何学好初中物理提出几项建议:
1.学会使用物理课本。对于才开始接触物理的初二的同学,从课本了解初中物理课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什么?物理课上老师会先讲些什么、后讲些什么?作为学生,是被动地等待答案,还是主动地探求去寻找答案,当然是做后者。
2.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很重要,在物理课的学习过程中,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学习是重要的,这在学习过程中是非一日能掌握的。同学们在学习每一个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时,要使自己由“机械记忆”转为“意义记忆”,最终上升为“逻辑记忆”也就是需要理解记忆。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探寻好的学习方法。第一要学会“预习”,第二要学会“有目标、有重点的听课”,第三要学会独立完成作业,这里所讲的独立完成作业,不单纯指不抄他人的作业,而且是指做作业时不对照课本、不对照课堂笔记写作业。是指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是要在同学们在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信。基本原则是:学会有意识、有目标地观察,丰富个人的感性认知;把握好学习过的“预习、听课、作业”的三个环节;定期进行所学习知识的小结或总结。
4.加强训练,需掌握两方面的能力,一是用物理用语表述问题和规范书写物理公式、解题格式的能力;二是物理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物理用语是学习物理的语言工具,必须学好。物理用语中专用词、专用符号需要一定的记忆,例如,每个物理量都有它的名称和表示字母;每一个物理规律或定律所有它的陈述原则。但是这些内容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每个物理量的表示字母,多数都是用物理名称的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同样,物理公式的书写、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都要做到规范和熟练。它们是学好物理的基础。
5、善记忆,会记忆,提高记忆效益
为了使学到的知识牢固地铭刻,必须加强记忆.如图表记忆,顺口溜记忆,理解记忆,类比记忆,系统记忆,形象记忆等,这些巧记、妙记,都能缩短记忆周期,使知识信息贮存得牢固.如果能做到科学记忆,就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智慧的仓库”。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当需要某些知识时,则可随时取用,从而保证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思考的迅速进行。
(1)理解透彻,记得牢
(2)语言简炼,记得快
(3)反复强化,记得准
对有些知识,需反复强化记忆.即凡涉及到该内容时就不断强化刚形成的条件联系,并及时运用、巩固,以加强记忆。
6、广训练,精练习,提高学习成绩
(1)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适量练习.既要有知识覆盖面,又要有适当的知识梯度。
(2)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探索解题的方法、思路和技巧,以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抓住关键的词句和物理过程仔细分析,同时应反思解题过程,勇于修正错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效率。
初中物理力的合成教学反思力的合成的课后反思篇八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力的“效果”角度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意识到其合力随夹角是变化的。
2过程与方法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以及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
(4)让学生树立科学探究中大胆猜测,严谨求证的科学思想。
重点:渗透“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促使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发现与深刻的理解。
难点:①实验的设计;②平行四边形关系的发现;③从“代数和”思维到“矢量和”思维的跨越。
突破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将结论得出。
为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教法上,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的合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亲身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意识,淡化机械式训练,摒弃灌输式教学;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是适时适度地“引导”和“参与”,决不能搞型式化的探究。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实施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学生被动地接受,很难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弹簧秤,橡皮条,刻度尺,细线等。
本节课计划用两课时学完。本节为第一课时
新课的引入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简单的问题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之后再讲“曹冲秤象”的故事,提水问题。引出等效思想的理论。
[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分别用一只手和两只手拿桌子上的物体感受等效的思想。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合力与分力等效代替的关系,得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并复习提问初中学过的同一直线上求两个力的合力的问题:(两种情形,分力同向和反向时)并引导学生用“等效替代”的思想去理解这两种情形,然后再抛出“两个互成角度的分力与其合力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合力是否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和或之差呢?”也可以让学猜测“合力的大小在什么范围内?”。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用“等效替代”的思想靠测量的方法先去找到两分力与合力,并将它们表示出来,然后再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实验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问题的提出: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与其合力有什么样的关系?
(2)设计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②如何知道力的大小?如何确定力的方向?
④该实验中可能出现误差的原因有哪些?你该如何处理?
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
四个或六个学生为一小组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活动]
在旁巡查,适时加以指导,实验时要分布引导学生注意以上4个问题。引导学生按书中的建议把合力的箭头和两分力的箭头连接起来,再看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结果大胆地提出科学合理的猜想──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再让学生变化角度实验,验证猜测。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估并归纳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确定了两个分力与合力,并且用力的图示将它们表示出来后,到讲台上展示交流实验中得到的图形,并思考归纳、总结本实验探究的结论。学生探究到的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可能只是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也可能是一些其他图形。
[教师活动]
总结说明:多数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这很好,对于没有得到平行四边形的,也要尊重实验,实事求是。教师要特别说明:即使今天我们所有组都得到了平行四边形规律,就一定能说明分力和合力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吗?在科学探究中这样做可吗?(学生能意识到这样做不妥)
[教师活动]
总结说明:因为我们只做了有限的几组实验,就得出结论。这当然不可取!科学探究往往要通过不同情况下的对大量实验数据的分析论证才能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规律,有时还需要通过理论证明才能加以推广。而我们这节课只做了有限的实验,其实两分力和合力的关系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早就被科学家证实了,大多数同学得到这个结论,而少数同学未能得到,那是因为实验中出现了问题,可能是实验误差(读数误差、作图误差、系统误差),甚至是操作上的错误。请学生下课后分析造成的原因。事实证明不仅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所有的矢量合成都满足。让学生返回到前面学习位移时的几个问题,用平行四边形定则重新看待那些问题。
例题分析
1.合力,分力要共起点,虚线,实线要分清。
2.合力,分力标度要相同,作图要准确。
3.对角线要找准,不要忘了方向。
让学生再思考
学生讨论以后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合力与分力间夹角θ关系:
①θ=0°时,即f1、f2共线同方向:
f合=f1+f2?合力方向与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②θ=180°时,即f1、f2共线反方向:
f合=|f1-f2|合力方向与分力f1、f2中较大的方向相同。
③夹角θ越大,合力就越小:
f合随f1和f2的夹角增大而减小
④合力的取值范围:|f1-f2|≤ f合≤ f1+f2
⑤ f合可能大于、等于、小于f1、f2
先让学生自己小结,老师在黑板上出示小结提示,补充和纠正学生的不足之处。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1,2小题。
【板书设计】
5.1力的合成
一、合力、分力、共点力
1.合力、分力、共点力的概念
二、力的合成
1.求几个分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2.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
同方向: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与任意一个分力方向相同。
反方向: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与较大的分力方向相同。
3.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即以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出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所夹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初中物理力的合成教学反思力的合成的课后反思篇九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二力的合力、
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2、通过作图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引入新课
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举例:用两条细绳吊着日光灯、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1、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
2、你认为在掌握共点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共点力的合成。
今天我们着重研究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已知二个分力求合力)
a、两分力同向
合力为两分力之和,方向与两分力同向。引导学生理解。
b.两分力反向
合力为两分力之差,方向与两分力反向。引导学生理解。
c.互成角度的两分力求合力
演示实验:先告诉学生有关的器材,以及实验的目的,提出如下问题: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橡皮条的伸长量相等)然后教师操作,下面的学生观察。在实验结果的处理时,引导学生先做出各力的图示,讨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求合力的方法一一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
强调: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是两分力的合力(合力分力共点)
例题:力f1=45n,方问水平向右。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1、用作图法解:
①选择标度,用1 cm代表15 n。
②用三角板作出两个力的图示。
③作出和两个力大小相等的平行线,完成平行四边形。
④连接两力之间的对角线,即表示合力。
⑤用刻度尺量出对角线的长度。
⑥通过比例关系求出合力的大小。
⑦用量角器量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夹角,得到合力的大小是5 n,与45 n力的夹角是53°。
注意事项:
1.实线、虚线要分清。
2.合力、分力要共点
3.同一图,合力与分力用同一标度画出
4.力的图示箭头不能忘。
小结并板书:
1、合力、分力定义: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另外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与另外几个力可以相互替代,这个力称为另外几个力的合力,-另外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3、力的合成、力的分力定义:已知分力求合力叫力的合成;已知合力求分力叫力的分解。
a、两分力同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和,方向与两分力同向。
b、两分力反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差,方向与两分力反向。
c、互成角度的两分力求合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内容:以表示两个分力的线段为邻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则这个平行四边形中表示两分力的线段所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后感:这一章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大量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力的矢量性和解决矢量问题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运算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初学者很难跨越的一个台阶,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来分析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自然、畅快、水到渠成、不突兀。同时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