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数学评课总结发言精选(7篇)
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总结很难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后的总结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评课总结发言篇一
一、准备充分。从精美的挂图和头饰中,不难看出顾老师为这节公开课付出了心血和汗水。这些直观教具的运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板书工整。这节课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很多,但并没有因为板书内容多,而字迹潦草。工整的板书与课文的挂图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结构完整。作为一节阅读课,这节课既有上节课字词教学内容上的回顾,又有故事内涵上的挖掘;既有课文的分析理解,又有课本剧的表演;既有学生与文本的接触,又有师生思维的碰撞;既分析了文中两种动物的形象,又教育了学生。
顾老师以其扎实地教学基本功,敬业的工作态度,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课堂教学,始终是一个令人遗憾的工程。如果想要精益求精,让自己的教学更加完美,我觉得在以下几方面仍要努力改进。
一、第一次让学生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师生合作把该问题解决了,但确切地说是老师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告诉了学生。这样做剥夺了学生认真思维、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权利,放弃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如果是我,我会按“读——思——说——评”的环节,组织教学。
二、再读课文时,让学生思考:狐狸对乌鸦说了几次话?分别说了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的设计,没有思考的价值。它是帮助教师把一篇完整的生动的故事分解得支离破碎的罪魁祸首。如果我是教者我会设计这样两个问题统率这节课的教学: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和乌鸦?你想对这只狐狸和乌鸦分别说什么?放手让学生阅读、讨论、交流,这样做至少避免了老师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的错误倾向。
三、对文本的表演,应建立在熟读理解、内化吸收的基础上。否则,这样的表演,就会显得很仓促、很呆板。不但会让表演者显得很窘迫,而且也很难赢得观众的喝彩和掌声。另外,我觉得语文姓语,不姓演,没有特别的需要,不要把时间和精力花在高耗低效的所谓课本剧的表演上。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让学生的心灵在阅读文本中受到震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心灵体验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四、要有对课文的拓展延伸的意识。要让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乌鸦肉被骗走后的情,要充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此时的乌鸦会是什么心情?它会吸取什么教训?努力实现“课虽终,但意无穷”的效果,让“读、想象、体验、表达”延伸到课外,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
小学数学评课总结发言篇二
20xx年10月15日,我有幸聆听了塔耳小学焦宗琛老师的科学课《找拱形》,通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感触颇多,受益匪浅,下面,就《找拱形》这节课,我作肤浅的点评,希望能起到共同学习、交流、提高的作用。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焦宗琛老师根据小学科学课标要求,设计并执教了六年级科学《找拱形》。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探究中感悟、探究中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找拱形》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四课内容。在第三课“拱形的力量”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通过实验研究认识拱形受力的特点。本课则把对拱形的认识范围扩展到圆顶形、球形、多样的弧形,试图引导学生在经历“解释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特点”、“推理塑料饮料瓶形状设计中的科学道理”、“寻找生物体中的拱形”等探究活动中用已有知识解读物体的形状与结构,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的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节课优点很多,有以下三点特别值得借鉴:
疑问是激起学生进行思维的原始动力。焦老师在导入时,通过提问,问:我们身边见过哪些拱形?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着手,认识拱形。师又追问:为什么在桥的设计建筑中拱形比正方形、三角形形用的更多呢?那么拱形到底有什么优势呢?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为本节课确立了探究的主题。
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动脑”,最终内化成一种固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猜测后,让学生想办法,从球形入手,并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乒乓球半球做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球形结构抗压能力的大小。一次次的往球形结构上增添的.重压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潮,掀起本次课的高潮。后面对于塑料瓶瓶身结构抗压的结构研究,用各种问题作为引导,同样吸引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述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焦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表述。如让学说生活中什么地球见到过球形、拱形结构,塑料瓶身使用到的关于拱形的什么特点等等,这些不是一次课能积累出来的科学素养,而是在平时科学教学中日积月累的。
本节课,焦老师从找拱形--索身边拱形结构的特点、优势--用实验证明拱形的承压特点--分析拱形承压原因--总结拱形的优势,见识拱形建筑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解释塑料瓶瓶身利用的拱形特点,一步步深入到学生资助探究,并自己得出科学知识,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
焦老师的课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很多,如果要说建议,有以下两点,仅作参考:
1.实验器材的选择,与材料有关:焦老师选择用乒乓球的半球作为球形结构的探索材料,很好用,这里涉及到关于器材材料的问题,有同学会想到,如果是鸡蛋壳的半壳,恐怕就不能承受两堆作业的重量了。
2.课的延伸拓展处:探索塑料瓶使用的拱形特点。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晰、进一步加深对拱形在生活中应用的优势,可以让学生提前带一个塑料瓶到课堂上,每个人就能更明了。
综上所述,整堂课,学生积极性较高,参与面较大,动手动脑,细心观察,乐于探究,教师深度参与,及时鼓励,全程评价,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典型的科学探究课的课型特点。即: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总之,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肯定。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一节课,对于科学课的学习、研究很有帮助,不仅开拓了学生的大脑,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样深化了我的科学素养、科学研究的态度。
小学数学评课总结发言篇三
在前面听了朱兰玲老师的《9加几》,陈移玲主任的《9的乘法口诀》以及钟海英主任的《合理搭配》三节课,我要感谢这三位老师,给大家带来这么精彩的公开教学课,让所有的数学老师特别是新教师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使得我们数学组在课堂教学上有了更高的提升。这3位数学教师,应该说是各自己的教学特长和特色,听了这3节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3节课,我谈谈自己的感受。
《9的乘法口诀》一课中,教师先复习8的乘法口诀,从而引导学生编出9的乘法口诀,在熟记9的乘法口诀时,并不是以一贯的死记硬背的方式要求学生背诵,先是要学生去发现隐藏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在创新性地使用手指记忆法教学生熟记口诀。使学生在探索实践活动中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在《9加几》及《9的乘法口诀》中,教师都从学生感兴趣的 西游记作为入题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合理搭配》一课中,教师以创设老师过生日这一情境,请学生帮老师搭配衣服开课,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数学问题处处存在。这三节课的情境创设都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接下来的数学教学进行了情感铺垫。
在《9加几》这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摆小棒;在《合理搭配》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摆学具,并提示学生怎样搭配才不会重复,不会遗漏。在孩子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思考、动手、实践及创新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这三节课都紧紧地扣住教学重点设计练习题,练习形式多样,通过练习最大化的巩固所学知识。
这三节课是低中年级的课堂,从课堂中来看常规教学这项工作都做的非常的扎实,都能以较强的亲和力,丰富的语言和表情,来营造出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得低年级的课堂都能做到活而不乱。
总之,这3节课,都上的非常成功,让公开教学活动目的真正发挥了实效。
小学数学评课总结发言篇四
首先,我要说《平行四边形面积》这节课很难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只是让学生学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很容易,只需要1分钟,而要把1分钟就能学会的内容上满一节课,就很难。难就难在探究过程的教学,学生思维的碰撞,转化思想的渗透。
本节课,王爽老师是在教研集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精心设计的一节课,与课前的说课环节相吻合。纵观王爽老师这节课,基本功扎实,环节清晰、流畅;课堂真实,预设与生成均有很好地体现;内容充实,环环相扣。从问题的提出到大胆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邻边相乘还是底乘高呢?制造认知冲突),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可以说是一节实实在在的探究课。本节课有几大亮点:
一、抓住数学灵魂,转化思想贯穿始终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作为这节课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核心,转化思想才是它的本质所在。王爽老师恰恰将转化思想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整堂课。更难能可贵的是使学生头脑中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想法:在不能直接计算一个图形的面积的时候,能不能把它转化为学过的图形从而计算出它的面积。这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还为后续的探究三角形及梯形面积公式做了铺垫。王爽老师在渗透转化思想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方格,感知转化。
2、剪、拼操作,运用转化。
3、公式推导,还原转化。
4、实践应用,拓展转化。在比较三条小路哪条面积大时,引导学生观察,并应用转化,把三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了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为探究三角形及梯形面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转化思想进一步得到延伸。
二、合作学习层层深入
作为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而小组学习的三个问题也层层深入:
1、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目标明确,化未知为已知)
2、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高等于长方形的宽。)
3、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很自然地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三、习题设计由浅入深。
本节课在习题的选取上很有代表性。第1题是根据公式求面积。(公式的应用)。第2题是已知面积和高,求底。(公式的拓展)第3题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这是深层次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本质)。第4题则是通过比较三条形状不同的小路面积,使学生发现这些不规则的图形也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一步渗透转化思想,从而回归本课的主题。用三个词来概括就是精心、精炼、精彩。
既然是一节探究课,就要把大量的时间都交给学生,难免会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偏差,从而影响探究活动。
首先,就本课而言,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动手多于动脑,显然是对探究的目标不是很明确,建议在探究之前对三个小问题加以强调,必要时组长可以在组内引领,3个问题一个个地完成,达到公式推导这一探究任务。
其次,数方格这一环节,王爽老师是教给了学生数方格的方法,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显然是不想让学生过早地接触转化,以免在探究过程中缺少内容。但从实际数方格的效果来看,很多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答案,可见他们大多并不是按照半格半格数的方法,而是进行了平移。这说明学生的思想是不应该束缚的,同时也是不能束缚的。这是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有机会尝试体验转化的思想,应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为后面的公式推导奠定基础。
些许遗憾,但瑕不掩瑜,因为王爽老师很好地展示了一节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奠基课,也是小学数学渗透转化思想的最重要的一节课,意义深远,而在教学中自始至终渗透转化思想并引导学生能应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方面,王爽老师做到了。我相信在接下来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这节课,王爽老师会上得更精彩。
小学数学评课总结发言篇五
教研组今天的教学研究活动,全体数学老师聆听了朱建平老师的新授课《圆的认识》,朱老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四大理念:
1、数学生活化使教学更加有效:结合生活创设情境——牛吃草,在了解了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在教学“圆的各部分名称”的过程中,首先采用牛吃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圆是由无数的点围城的曲线图形,然后在了解学生已有对圆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各部分名称。
2、利用学生动觉智能来促进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使教学更加有效。
这个理念在教师的本堂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圆的对折;测量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画圆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学习和了解圆的相关知识,学习兴趣浓厚,感性认识增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积极主动的建构。首先让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去自主探索和发现。然后开展交流讨论。交流分两层次:第一层是,全班讨论圆的特征;第二层是,与古人的“圆,一中同长也。”进行交流。如此,进一步明晰圆的特征,并且渗透了思想教育。
3、在画圆的技能培养过程上,采取学生先尝试,再交流总结画法,然后在教师示范和学生的练习中初步掌握画圆的方法。
4、强调知识的实践运用。引用生活中学生喜欢的投圈游戏,让学生解释围成圆形能使游戏更公平的道理,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价值。而且引导画游戏中的这个圆,进一步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本堂课的建议:
圆的单元我们班学生已经学完,根据学生学习结果反馈,感觉圆的特征、直径和半径的数量关系等基本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整堂课效果反馈下来学生也掌握得非常好,朱老师是不是可以在以下方面再强化一点。
1、学生作图的规范性。对于有数据要求的画圆,标出o,写上r=厘米。
2、圆的部分特征要强调在同圆和等圆中。
3、新课拓展方面:用好课本的做一做,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圆的特征来探究怎么在现成的圆中、圆内外最大和最小的正方形,来找圆心,直径。
小学数学评课总结发言篇六
各位老师、各位专家:
我们本着虔诚的学习态度到此听课。听了上午的三节课,让我们感受到来自执教老师对数学的精益求精与不断思考,更感受到庵东中心小学浓郁的教研氛围和孜孜以求的教研精神。老师们针对问题侃侃而谈,针尖对麦芒的对话依稀可见。向大家学习之,同时也谈谈本人对本次活动的切身感受。
首先,这是一次相当成功的区域活动。上面,老师们课上得好;下面,老师们课评得好。我想,这都是为了让大伙儿对数学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从沈教研员的指导中我们学习到许多,从一线上课教师中我们学习到更多。上课教师紧紧围绕着本次的研究主题:“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扎实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展开教学,有的教师特别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形成”,多让学生述说与感悟;有的教师特别关注“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强调解题的步骤;有的教师特别关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情境设置”,以玩带学,学以致用。
其二、我对沈鑫莹老师执教《两步乘法解决问题》的思考,经过多方素材的取证(苏教版、人教版相结合),实践之,改进之(听说试教过几次),铸就成了一堂如此精典之课,着实让我们学到了许多。
(1)关注学生的思维形成过程。如引出乒乓球的问题中,面对纷繁多样的“信息”怎么办?引领教师给了我们很好的明示:根据哪些条件可以求出什么?哪两个条件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哪两个条件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思考后,又让学生通过众多形式(通过师生对话、同桌互说、四人小组说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说)让孩子们述说算理,让孩子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关注教学的细节。细节处方显大智。老师巧妙地用“先算”两字就抓住了中间问题(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实在妙哉;每每学生列出正确算式之余,老师不急于求成,可是让他述说思考过程;当学生回答出现小括号时,老师又追问:“小括号能不能去掉?”……
(3)合理地“避免”。从会后的交流中,我们不难看出庵东镇小的教师正在探究的“解决问题课题”,认为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解决策略就不需要在全班面前涉及,如若学生能讲出个所以然也罢。面对这种适合全体学生的教学方式,我们表示接受。是呀,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式看看行,想想可以,可就是说不清所以然,连老师们都糊涂的事,小学生更说不清。如:每层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6盆花,(图中隐含共有4层),一共有多少盆花?方法一:先算一共有几个教室,即4×5×6=120(盆)方法二:先算每层有几盆花,即5×6×4=120(盆);此时学生自然根据乘法交换的规律列式:4×6×5=120(盆)。问他是怎么想的,他说还没想好。其实呀,给他再多的时间他还是想不出来的。就此种方法,如果我们只以默认的方式认同是不是有点肤浅了?我倒认为这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真正践行“算法多样化”的良好机会,也是学生接触“假设思考”的好时机。我们不妨帮助学生这样理解:“先假设每层只有1个教室,那么每层就有4×6(盆);可事实是每层有5个教室那就再乘5解决。”当然,此方法建议有直观图示比较好。如教学“三个方阵共多少人”中将三个方阵合在一起进行计算;或在求“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中将乒乓球从盒子里拿出来重排后再计算。我十分相信,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理解与掌握的。
其三、我对张金忠老师执教《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思考。张老师的课是我一直以来十分佩服的。教学思路之流畅,教学环节之紧密,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对数学教学有独到的见解,善于对教学进行重组与整理。例如他今天所设置的一连串任务情境恰如其分地验证了他的这种教学风格。大家都知道,设置一组好的任务情境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今天讲春游谓恰到好处);设置一组优秀的任务情境可以很好的达成教学任务,突破教学重、难点;设置不能层次的教学任务还可以历练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今天张老师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理念。
(1)教师角色的恰当拿捏。《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今天的张老师从对学生解决问题思路和引导逐步放手,让学生自主发挥;从老师与某个学生的点对点对话到同桌之间、四人小组之间的多方位对话;从教师的板演到学生上台板演。细心的听者会发现,学生的活动要远大于老师的主导,这不正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吗?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每每出现一个任务时,张老师总是先让孩子们独立思考。是呀,独立思考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只是平常的工作中我们很少顾及。而张老师愿意花时间,等待学生独立思考(特别是当学生需要想一想,再组织一下语言时,张老师还是选择了倾听,他相信孩子自己能解决)。
(3)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让每一学生掌握每一种解决显然是不科学的,那么当教学过程中学生没能出现教学预设时怎么办?从张老师的行动可以表明:毫不含糊,教师讲。例如:在解决“同学们排队射气球,3人一排,站3排,一共击破了18个气球,平均每人击破多少个气球”这道题时,学生只出现两种方法:其一、先算一共有多少人,即3×3=9(人)18÷9=2(个);其二18÷(3×3)=2(个)两种思路显然权属一种,于是教师出示:18÷3=6(个)6÷3=2(个),聪慧的学生一点拨便知是“先求一排同学击破了6个”。
(4)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难度越来越大,数学思考强度也越来越大。第一层次为“解决划船、游乐场”,要求学生先想一想、不明白的四人小组交流,再列式;第二层次为“解决射击场”,要求学生可以独立想一想,再列式;第三层次为“解决智慧宫”,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列式,同时抓住学生的“错误资源”或“不足资源”,让其板演,“因错出彩”。我们体验到张老师十分注重对课的坡度设计,同时善于抓住教学有利资源,特别是错误资源,让他们知道“为什么错?错在哪儿?怎么修正。”
热闹的交流暂时结束了,但思考并未此打住。沈教研员的话言还在脑海回荡,让大家好好咀嚼:“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重在解题思路的培养”、“应培养低年级学生讲出解题思路”、“解决问题的形式始终是为目标服务的”……
小学数学评课总结发言篇七
三天来,五位老师精神饱满,神采飞扬,为我们展示了一节节教学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示范课,使我们受益匪浅。现在我代表三年级组对本周的五节课做评课发言。
1、课件制作精美,直观,讲解清晰透彻,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2、题型设计由易到难,有梯度,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都得到提高。
3、整堂课既有独立学习,集体讨论,又有小组学习,动手操作等,课堂参与方式不仅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且促进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
1、一开始就创设了“小猴子下山”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故事情景,导入新课,趣味性强。接着通过摸球游戏来验证“一定”“不可能”“可能”等问题,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提出猜想-动手实验操作-得出结论的探索过程。
2、整节课给学生创设了积极思维、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氛围,始终以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使课堂教学结构严谨,一环紧扣一环,师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3、课中的律动,贴切自然,事半功倍。
4、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说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学以致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习惯。
1、讨论部分占用时间过多,对显而易见的问题不需要进行讨论,应针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
2、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浓,不能自主的质疑、发问,表达不同的意见,这也是这几节课的共性问题,也是我们教者今后要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