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花钟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三分钟(实用十四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花钟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三分钟篇一
这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文章。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观察一件事物要从多角度去观察,要实事求是,要尊重他人。
1、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实物,设置情境,多种形式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情景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要学会多角度去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1、游戏导入,初步感悟:黄色的乒乓球怎么又成了黑色的了?引导学生质疑,又自己寻找答案,初步领悟到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2、品读父亲的话:紧扣“叮嘱”,让学生体验“父亲”这个角色进行朗读,和老师互换角色在情境中对话,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明白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
3、实物展示,审视杨桃:出示杨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在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在观察杨桃的体验中让学生感悟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4、品读老师的话: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在思考中明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结果是不一样的。
5、游戏巩固,拓展延伸:从课文里跳出来,在游戏中运用刚才学到的道理来解决问题,巩固了所学的东西,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
11、画杨桃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叮嘱”、“审视”等词语,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样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4、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1、联系全文,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所说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课件、杨桃、乒乓球。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份礼物,想不想看?
2、 (出示乒乓球)请看,是什么呀?它是什么颜色的?(黄色)
3、 (出示球的另一面)好,请大家再看看?它又是什么颜色?(黑色)
4、怎么刚才明明看到是黄色的球,它又变成了黑色的了?难道它会变魔术吗?
5、同学们,由此你们想到了什么?
6、同一件事物,换个角度来看,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画杨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7、板书课题,大声齐读课题。
二、讲解新授
(一) 、初读课文
1、释题:看到题目中的“杨桃”,你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2、课件出示杨桃的相关介绍,师简单介绍。
3、看到题目中的“画”,你又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4、同学们的问题都提的很好,都是爱动脑筋的同学,那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先自己读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5、自由读课文。
6、反馈。
(二)、体会重点语句
过渡:同学们明白的道理可真多!课文中的谁告诉你们的?
1、父亲是怎么告诉“我”的?
2、老师又是怎么告诉“我”的?
3、是啊,课文中的小作者有一位好父亲,一位好老师告诉他画画的方法,让我们一起读读他们的话。(课件出示两段话,男生读父亲,女生读老师)
(三)、品读父亲的话
1、(体会“叮嘱”)父亲对自己孩子都寄托了无限的希望,总是千叮嘱,万叮咛。同学们,平时你们的爸爸妈妈叮嘱过你们吗?谁来学学你们的爸爸妈妈叮嘱你们的样子?
2、点名回答。(多元评价,你学得真像!你也有位好父亲!你记住了爸爸的叮嘱,真棒!)
3、那课文中父亲叮嘱我时应该怎样说?自己好好体会体会练习练习。
4、刚才大家都练习得特别认真。平时都是你们听父母的叮嘱,听郑老师的叮嘱。今天,我来当课文中的小孩,谁愿意来叮嘱叮嘱我?
5、点名回答。大家觉得他像吗?(像)请同学们像他这样读,叮嘱叮嘱你们的孩子。齐读。
6、父亲告诉我画杨桃的方法,你能用简单的话来概括吗?(是什么样,就画什么样)师板书。
(四)、审视杨桃
过渡:课文中的“我”是个乖孩子,按照父亲的话去做,却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这是为什么呢?
1、我们一起来说说下面的故事吧。
2、分角色朗读第2—12自然段,一生读旁白,1、2大组读老师的话,3、4大组读同学的话。
3、咦?我明明是按父亲的话去做的,同学们为什么嘲笑我呢?
4、点名回答。
5、哦,是这样。那“我”到底有没有画错呢?
6、你们怎么知道?耳闻不如目睹。我们来亲眼看看杨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7、 (出示杨桃)让我们像课文中的老师一样来看杨桃。老师是怎样看的?
8、 (课件出示)“审视”是怎样看的?谁会看?
9、点名上台看,大家评点。
10、大家觉得他像“审视”吗?
11、谁来说说看他是怎样看的?
12、请大家学着他这样来审视杨桃。看看你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的。
13、多个角度展示。
14、我看谁的样子最像“审视”?好,老师觉得你看得最认真,你来说说。(点不同位置的同学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15、一个普普通通的杨桃,从不同的角度看,看到的样子可真是千姿百态呀!
(过渡)课文中一开始嘲笑我的同学,这下知道自己错了,一个个多么不好意思呀!看到这个情景,老师的神情由严肃变成了什么?(和颜悦色)
(五)、品读老师的话
1、他又说了什么?谁想当老师来说说?这个大组坐得最端正,你们来试试。(课件出示)
1、老师讲的话真有道理,让我们来好好地体会体会。
2、学习小组带着问题合作学习:
朗读思考:
(1)一共有几句话。
(2)关于画杨桃老师讲了几个方面的意思?
(3)听了老师的话,你想到了什么?
4、反馈。师随机板书:多角度观察,尊重他人。
5、师引读。
6、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过渡:老师讲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了吗?若从课文中走出来呢?
1、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吧:树上停着三只鸟,被猎人打死了一只,树上还剩几只鸟?为什么?请你从多角度考虑,并说出你的充分理由。
2、学习小组讨论。
3、学习组长汇报。
4、师小结。
四、 总结全文
是啊,画画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父亲和老师告诉我们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老师还告诉我们要学会多角度观察,更不要随便嘲笑别人,要尊重别人。(点板书)我想,这些话不仅对我们画画有帮助,对我们学习生活、思考问题有帮助,对我们今后做人更有帮助,将会让我们一生受用。让我们记住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吧!(齐读老师说的话)
《画杨桃》评课稿:
优点:
1、学科心育目标较合理,考虑了工具性和人文性。
2、为实现心育目标,心育策略符合要求,遵循了直观性原则,采用了课件,实物等。
3、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理解,体会课文,体现了语文的学科特色。
4、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体验中亲身感受。
5、课件简练精致,达到了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6、教师的综合素质高,语言亲切,教态自然大方。
7、教师注重了口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强。
不足:
1、观察力的培养只注重了教学生观察,应该还要拓展。
2、人文性注意的较好,工具性注重的还不够。
3、在课堂中若关注细节,处理好课堂中的偶发事件,更能体现心育特色,为课堂增色。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花钟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三分钟篇二
1、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4课《小珊迪》。
2、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了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在为作者找零钱穿过马路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临死前托付弟弟换零钱,牵挂着弟弟没人照顾,最后惨死的故事。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可贵品质。
3、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正是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加之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衣食无忧生活,处事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小珊迪的生活情况相差甚远。通过课文让他们感受小珊迪的可怜可敬,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也让学生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4、设计理念及三维目标的确定: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我确定了以抓住关键段落进行情感体验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品质。
依据以上的设计理念加之结合本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生词含义,积累并运用语言。
(3)、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小珊迪的人物品质。懂得在生活中要善良、诚实、守信的道理。自觉做一个善良、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5、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丰富语言,感受小珊迪的诚实、守信等多种可贵品质。
6、教学难点:
在读中逐渐感悟出小珊迪的形象。
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法上采用以读促想、以想促议、以议促悟三结合的方式。
有的语文课是一幅美丽的“画”,有的语文课是一首精美的“诗”,而这节语文课我打算把它“排练”成一部经典的纪实“剧”。课文是一个剧本,小珊迪是主人公,老师是观众,全体学生是导演,大家都在被主人公的命运和品质所牵动着,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屏幕就是荧幕。
在学法上主要是多读、熟读、精读,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进而拉近学生与故事主人公——小珊迪的距离。
多媒体课件、写话字卡
本课共教学两课时,第一课时: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受到思想教育。第二课时:学习生字,解决课后问题,总结写法,联系生活谈自身做法。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由己及彼产生对小珊迪的同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我和大家一起学习生活了两年多,不知道你们对我的印象如何?你能用“( )的老师”来说说你对我的印象吗?指导学生说说三年来对老师的印象。
(2)我也想了解一下你们,请用“( )的某某”说说自己。
2、导入新课,在情境中初步体会小珊迪的可怜。
从刚才谈话中可以看出你们都是幸福、快乐的孩子,你们都生活在甜蜜、幸福中,可你们知道吗,100多年前英国有很多孤儿,没吃没穿,不得不流落街头,勉强度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结识他们中的一个名字叫小珊迪的孩子。
(二)、初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1、初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边读边思考,初步感知小珊迪的可怜
读完课文之后想一想:课文中讲了一个怎样的小珊迪。
(三)、细读课文,体会小珊迪的可怜
1、体会外貌描写。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让你体会到了小珊迪的可怜,把它画下来。
(2)、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体会。如:“又薄又破、瘦瘦的、冻得发青……”。
(3)、在理解的基础上引读,进一步体会小珊迪的可怜。
2、体会对话描写。
(1)抓住关键词语朗读体会对话。
重点理解“请求”。
(2)抓住“乞”字的字形进一步体会。
(3)去掉提示语进行直接对话,再次体会小珊迪的可怜。
(4)概括小珊迪的形象。
(四)、展开联想,体会小珊迪的可敬
1、读小利比的话,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
2、展开联想
请学生展开联想,和老师一起回到那个故事中去,看看小珊迪在回来的路上究竟遭遇了什么?
情境(1)体会得到钱的喜悦
情境(2)体会小珊迪遭受的痛苦。
情境(3)体会小珊迪的坚强。
情境(4)体会小珊迪对弟弟的亲情。
情境(5)体会小珊迪诚实守信的可敬品质。
3、感受小珊迪的可敬
4、带着想象及理解再读这段话。
(五)、体会作者的情感,塑造出小珊迪的形象。
1、观看课件,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2、再听一听小珊迪用他那奄奄一息的声音在说什么?
3、感受小珊迪的形象,就在这样的时刻,就在小珊迪奄奄一息的时候,他仍然想着什么?
4、升华情感
面对这样可怜又可敬的小珊迪,我们许下重重的承诺(学生接着读……)。
(六)、情动辞发,读写结合
小珊迪听了我们的话,他的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我们,似乎在表示感谢。突然他眼中的光消失了,我们……真不忍心用一个“死”字来说小珊迪。我们宁可相信他走了,到一个没有饥饿也没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花钟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三分钟篇三
《槐乡五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21课。这是一篇清雅隽永的美文,它用诗意的文字,把读者带入一个童话般的情境。作者的生动描绘,展示了槐花的形美香醉,还原了槐乡孩子的质朴纯真,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精灵一般纯真快乐的槐乡孩子的喜爱。文章行云流水,意境丰富,写花又写人,花有花的美,人有人的情,花与人交融在一起,使“花美迷人”、“花香醉人”、“童趣动人”的美妙画卷徐徐展现在读者眼前。文章对称句式的错落有致、长短句之间的衔接呼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得当运用以及描写与抒情的有机糅合,使文章呈现出浓浓的意境美,形式的丰富美,语言文字的画面美。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基于本班学生的已有基础,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写出和"白茫茫"构词方式相同的词语。
3、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体味五月槐乡的花美、香醉和童趣,能写恰当的、简单的批注。
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教学方式和手段:
1、情境创设,将语言文字立体化
真实、鲜活、具有画面感的情境能丰富儿童的感知,激活儿童的思维、情感、表达。老师利用富有感染力的优美的语言,借助精美的课件,把学生带入语言文字营造的情境中,这个有利于学生入境的“场”,能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填补课文中的“留白”,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品读批注,激发自我阅读体验
精读课文以各种形式的读为抓手,让学生在形式丰富的朗读之余,继续练习写简单的批注,丰富认知、加深感悟、习得方法、获得提升。
整篇课文的教学,恰似带着学生去品一场色香味的盛宴。以一个大问题“走进五月的槐乡,你感受到了什么?”导入,并以此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整篇课文的教学:
一、品“色”——多种形式地读,充分咀嚼文字,读懂要明白的,读好要感受的,读美要表现的,读出文本的魅力色彩。
“槐花的美”:活力美、颜色美、形态美、价值美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圈画关键词,写简单恰当的批注,来关注第一小节中表现出的槐花的美和第二小节中槐花美食的诱人。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槐花蓬勃旺盛,漫山遍野,冰清玉洁,形态可爱,而且还能作为美食让人们享用,带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来欣赏槐花的美。
“槐花的.香”:叠词的使用、近义词意思的递进、夸张的手法
闻香识槐花,读文品花香——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感知、想象、体味槐花的香气不同于别的花,它热烈、丰满。它吸引你,陶醉你。若是槐花失了香气,就好比画上少了浓墨重彩的几笔,失了颜色,也让人减了兴致趣味。槐花的香,是五月的槐乡递给人们的热情的邀请函。
二、品“香”——创设营造情境,师生本三者对话,让课堂洋溢别样的沁人心脾
情境的营造主要用在让学生体会“花美迷人”和“童趣动人”这两个板块的教学中。
悠扬的丝竹和远近景不同角度的槐花美景,带学生踏上槐乡的土地,去感受那漫山遍野的槐花所带来的童话一般的意境。学生从文本中来,到情境中去,然后再回到文本中,这一来一回中,让学生充分地、细致地感知槐花的美,鲜活了感受,丰富了认知,加深了感触,升华了领悟。都是一般大的孩子,都纯真、活泼、热情、善良,不用多说,放声朗读,同桌对读,和老师配合读那么几个回合,学生自能体会槐乡孩童之乐。在教学这部分时,老师设计问题:“在他们身上有没有看到你自己的影子?你还会怎样快活地享受槐乡生活?”让学生通过想象合作表演,来抒发心中的感悟,不呆板、不单调,天真的童趣跃然眼前。
三、品“味”——不失本真,语文课上洋溢浓浓语文味,将听说读写,迁移拓展落在实处
1、借我一双慧眼吧——领悟对称句、叠词的妙处
文章的一大特色是对称句式的使用,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别致的写法,丰富了意境,给学生美的感受。通过同桌轮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让学生发现和体会对称句的趣味和妙处。
2、最妙是锦上添花——感受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得当
文中描写槐花形态和香气时运用了非常精当的比喻和夸张,采用导读、对读、配乐读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起到夺人眼球、锦上添花的效果。让学生发挥想象,也学着说一说槐花的其他形态,也用夸张的说法来赞一赞槐花香,带他们自然地亲近语文,感知语文,爱上语文。
3、再多一份精彩——适当地进行拓展和迁移
课文上完后,可以设计“我是槐乡小导游”或“槐乡邀请你”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整理思路,写一写:槐乡最吸引人的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设计“槐乡美食节标语”、可以创作一首关于槐花的诗,还可以进行想象作文:我真的来到了槐乡……用有效的迁移和拓展将课文所要表现的美好意蕴上升到新的价值层面。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花钟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三分钟篇四
《小虾》是北师大小学语文第六册“可爱的小生灵”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通过对小虾吃东西、打架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写出了小虾的可爱,表现了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虾的可爱,以及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2、感悟作者“围绕中心写具体、表达有序写清楚、用词准确写形象”的写法。读写结合,以片段的形式仿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教学中,力图体现“以读为主”,通过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味,感受小虾的可爱和有趣。例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小虾真有趣”时,通过抓小虾吃东西时“非常小心”和吃完后“十分自在”,反复读文,用心体会,模仿表演等,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小虾的有趣。教学第四自然段时,通过抓“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让学生带着表情读,体会小虾生气时的栩栩如生的神态。从这些地方入手进行读的训练,学生从而体会到了小虾的有趣。
读写结合。通过认真研读文本,发现教材为写作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可以说涉及到习作的“有血有肉、有条有理、有声有色”等方面。感悟写法,从而尝试运用于习作,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目标,也是难点。为此,在教学中,以阅读为载体,让学生在读书中,既着眼于文本内容,又能关注写法,感悟写法,为后面的写铺路搭桥。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当然我们只要求学生能使用其中的一种,鼓励学生能使用更多的写法,不做一概而论,不过,能有所感悟也是收获。
从课堂实施看,教学基本体现了设计意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由于没有较好的把握好课堂,在教学时间的调控上不够准确,致使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反思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阅读教学效率不够高,指导学生的读不够精简高效,有些哆嗦;二是整个目标的设计不够准确,对学生定位太高,要求太高。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花钟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三分钟篇五
1、教材理解:
《小珊迪》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爱丁堡的故事:卖火柴的小男孩——小珊迪为了归还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被一辆马车轧断了双腿,但他仍然吩咐他的弟弟到旅馆给先生还钱,临时前挂念的仍然是他弟弟今后的生活。那位买火柴的先生被感动了,答应小珊迪永远照顾他的弟弟。小珊迪怀着感激死了。
全文语言平实,却闪现着作者对小珊迪的无比同情和深深的敬意,充盈着诚信的精神光辉。《小珊迪》一课讲述的故事年代久远,并且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人教社选择这一课大概并不是想通过它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毕竟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遥远了。那么它的现实意义何在?我想,这篇课文打动我们的不是文章的语言和写法,而是小珊迪贫困的处境、是小珊迪为生计而乞求叫卖的形象、是小珊迪人穷志不穷的骨气、是小珊迪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而这正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做人的品质,也正是本文独特的人文价值之所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和交流,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带着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情。重点落实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叙述顺序,并沿着文中的“我”的感情的变化深入到语言文字中去研读,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本设计为第一课时教案)
3、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从中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创新点:在小珊迪受伤,七个便士不知去向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为四部分“谈话导入____整体感知____研读悟情____小结全文”
(具体见教案)
遵循我校的十六字教学原则,即“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协商、交流评价”,从整体感知课文入手,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怡情。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在我校的十六字教学原则中有一条是“主动探究”。具有探究品质,是创新型人才的本质特征之一。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是教育创新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语文,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其学习有着深厚的探究基础和广阔的实践空间。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同。在语文教学中,一句话该怎么读,一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等等,都在探究之内。现在,我就以《小珊迪》一课为例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尝试。
探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师生之间形成这样一种特定关系: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并由此诱导学生做出探究的反应,发展有益于探究活动进行的情感氛围,为学生提供契机。学生通过探究性思考,达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目的。
本课的教学以“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小珊迪?”为探究点,以这一个大问题板块的学习直接而高效地与文本对话,落实探究过程。又以“你想研究哪一方面?找出课文最打动你心灵的地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探究活动,学生在这一探究活动中,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激发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情感是人的精神的内核。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体验作者的情感,品赏、运用作者表情达意的语言,是提高学生言语水平的需要,也是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精神的需要。我在《小珊迪》一课的教学中,紧紧抓住情感这条主线,通过动情的朗读,使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把言语对象转换成鲜活的形象。采用生生互读,师生互读等各种形式,以期引起认知的共识、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共振。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是想通过扎扎实实的读书,深深切切的感受,让可怜、善良、诚实、守信的小珊迪的形象深入学生心中,使人文性和工具性相辅相成,相映生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确,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育人的个性特色。探究性学习毕竟是一种学习方式,然而,语文课毕竟姓“语”,我们语文老师应把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己任。
语文教学中提倡学生探究性学习,我认为听说读写还应该有机结合,扎实训练。
本节课采用电教手段,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自学生字情况,用幻灯的形式导入新课,配上音乐,以起到渲染气氛、创设情境的作用。
以上是我对《小珊迪》一课的设想及探究性学习的一点粗浅的认识,有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花钟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三分钟篇六
《苏珊的帽子》是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单元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尊重与平等”。课文篇幅不长,但是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温情,是一篇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课文。然而,平实的语言、平凡的故事却蕴涵着深刻的为人道理:只有建立在平等之上的关爱和尊重,才是真正的关爱和尊重。
课文叙述的是苏珊因为做化疗失去了一头美丽的金发,班上的老师得知后,以研究帽子为名,热情而郑重地宣布全班同学都要戴着帽子来上学,而且越新奇越好。表面上以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为名,实质是为了不让苏珊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样,当苏珊返校时就避免了尴尬,在不知不觉中使苏珊树立了自信,保护了她的自尊心,在互相尊重的环境中轻松愉快地生活。
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苏珊和海伦老师,她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人物形象鲜明饱满。
苏珊:一个可爱聪慧、热爱生活的女孩。她的可爱在课文第一句已直接说明。她的热爱生活和聪慧从“虽然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足以与癌症——死神一争高低,她的聪明和好学也足以补上被拉下的课。”这句中的两个“足以”能够体会到。除此之外,细读课文,我们可以察觉,苏珊她有着所有女孩共有的心理:她爱美、情感细腻、自尊心强,既有坚强的一面又有弱小的一面。她和绝大多数女孩一样,喜爱自己的一头金发,觉得那很漂亮,然而当她以坚强的意识战胜病魔后,却又背上了新的心理上的包袱。苏珊的形象是多面的,内心活动是丰富的。然而,当小苏珊这颗幼小的心灵将面临再一次的打击时,正是有了海伦老师的巧妙安排,才使苏珊从自卑中走出来,重新树立自信和变得活泼。
海伦老师:她不仅是一个善良的人,更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她用她的智慧,巧妙而自然地掩盖了苏珊掉光头发不得不戴帽子的尴尬。不但保护了苏珊幼小的心灵,而且告诉了她的学生,如何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什么才是真正的关心和爱。
什么才是真正的“尊重”?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教育成为了一种细节上的尊重,成为了一种真实的心灵呵护。每个学生都在这种尊重以及对于他人或者自己的呵护中获得了心灵的感悟。这种尊重与理解的来源体现的层面已经脱离了技能的伪装,而存在于生命与生命,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之中。
从学生现有的阅读基础来看,感受到老师和同学都是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人是不难的。但是,同情,这种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之情,是非常容易被激发出来的,而感受课文中老师、同学的同情心及善良,只是对文本最浅层面的'理解,且绝不是本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的精髓,不是本文的立意所在。回望现实生活,想表达自己的关爱但最终却适得其反的事例有许多,比如身边的残疾人,全社会都在倡导关心他们,但是,在我们表达我们的爱心时,有没有顾及到他们的感受,考虑到他们的自尊心呢?我们是不是先把他们的伤疤赤裸裸地揭开,再施以我们的同情和关心。我们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向人施舍自己的爱,还是把自己放到跟他们同样高的位置,设身处地地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实实在在的需要,从关爱生命的高度去切切实实地思考他们的诉求?显然,学习本文,学生应该从海伦老师的行动中,感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尊重,什么是真正对人的关心。它不是光有一份心就够的,它还需要正确的表达方式,而这种正确的表达方式正是“平等”的体现,“尊重”的体现,是海伦老师智慧的结晶,是本文人文关怀的展现。所以,我下面着重谈谈在这堂课教案中,我是如何达成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
课文结构和教学环节设计:
纵观整篇课文,苏珊的情感变化是非常明显的一条线索,从开始的“担心”“犹豫”到后来的“自如”“轻松”,而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就是海伦老师的那个充满智慧和爱心的提议。我以苏珊的情绪变化为主线,分为三个板块:体会苏珊担心犹豫的心情——体会苏珊自如、轻松的心情——体会
海伦老师的智慧与爱心
板书设计:
苏珊的帽子
(智慧)
担心、犹豫————→轻松、自如
平等、尊重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花钟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三分钟篇七
《五月的田野》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勾勒了田野美丽的风景,描摹了田间孩子们的快乐,让我们了解到了农村孩子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气息。
这篇课文在第六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本单元选取的几篇文章虽然都与儿童生活有关,但是题材不同,有记叙文,有散文,还有诗歌。本课是篇优美的散文,重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美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对学生学习并积累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
结合新课标及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我确立以下三维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文中语言,感受乡下孩子在田野中的快乐。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文中的意境。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围绕着我的教学理念,我把“学习语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重点,把“感受田野的美丽及乡下孩子的快乐,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作为难点。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任务,我进一步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乡村儿童生活之快乐,是我们每个孩子所向往的。对我班学生来说,他们缺少这种生活及体验,所以学习起来,情感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不过,孩子们已初步具备了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能力,所以在内容理解和感悟上要做到“以学定教”。
根据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由于这是第二课时,所以上课伊始我会先让学生认读学过的生词,再说说五月的田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知识的复现,训练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从而引出本节课要交流的话题。】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归纳后,出示中心问题: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田野的美丽,孩子们的快乐?
【设计意图:中心问题的提出,既指向文章的主旨,又是对学生学法的引导。】
这环节中,我做了如下的预设:
1、预设一:田野美丽
①学生最有可能会先抓住两个表示颜色的词,为了让他们更好的感受叠词的韵律美,我设计了一项语言的对比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两句话的不同之处,感受到叠词不仅韵律美,表示的程度深,而且作者的情感也融入其中。接下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朗读这句话,我先让学生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读,如学生读不出其中的韵味时,我会范读,让孩子在熏陶感染中再练读,直到读出喜爱之情为止。
②叠词的运用是本文语言的一个特征,为了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我说:这样的词以它自身的韵律美让我们喜欢它,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比比谁说的多。学生可能会说红红的,白白的等等。这样就让学生有了一个积累的过程。
③当学生理解最后一句时,这样引导:“它们”指谁?它们会笑吗?你感觉此时谁的心里也在笑?(交流中让学生明白这是拟人写法,表面上是写麦子和豆荚的快乐,实际上更表现了乡下孩子们的快乐。)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这句话。这句话是朗读上的一个难点,要想将田野之美清晰地展现出来,当学生读的不够入境时,我会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官产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
④最后,再让学生配乐美美的读读整段话。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要丰富学生头脑中意象,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从而真切的感受到田野的美丽。】
过渡:田野这样美,在这美景中,孩子们寻找到了怎样的快乐?
2、预设二:孩子快乐
①当学生说到“孩子光脚在田埂上走”有关句子时,他们可能会用到知识迁移的规律,抓住“暖暖的、软软的”来体会,那么我就会顺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说说光脚走在软软的土上是什么样的感觉?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②当学生说到“孩子在田野上撒着欢地跑”有关语句时,我会这样引导: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孩子的快乐?有的学生可能会抓到句中的动词,就让学生用做动作的方法加深理解。有的会抓住“撒着欢儿地跑”,就让学生回忆自己平时撒着欢儿地跑是怎样的跑,进而想象孩子们那种欢乐的场面。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读读出那种“田野因孩子而富有生机,孩子因田野而快乐”的意境。还是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如自由读,同桌互读,赛读,让朗读的过程成为感悟、理解语言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试着背背这段话。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想象并发现快乐,想想如果你就是田野中的孩子,你会做些什么呢?用文中的句式练习仿写,既感悟了语言又体会了快乐。
【设计意图: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有课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达到与作者、与文本情感的共鸣。】
③从孩子们简单的.“野炊”中,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你认为什么样的饭菜是喷香的”,再和文中“喷香的饭菜”做比较,引导学生要向乡下孩子们那样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最后通过边想象边朗读体会“大地当床,蓝天当被”的意境,感受到乡下孩子们的淳朴和对生活的热爱。
语文学习的空间是没有止境的,课文带给我们纯朴、真切的农村生活,让我们每个人为之向往,课下我推荐孩子们阅读一些有关农村生活的故事、散文、诗歌,将孩子的快乐加以延伸。
【设计意图:这样将课内外阅读有效地衔接在一起,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同时也是对课文情感的进一步理解】
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整个板书简洁、概括,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一目了然。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多种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地结合,使学生轻松愉悦的入情入境地学习,实现了尊重儿童,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
《五月的田野》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勾勒了田野美丽的风景,描摹了田间孩子们的快乐,让我们了解到了农村孩子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气息。
这篇课文在第六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本单元选取的几篇文章虽然都与儿童生活有关,但是题材不同,有记叙文,有散文,还有诗歌。本课是篇优美的散文,重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美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对学生学习并积累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
结合新课标及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我确立以下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文中语言,感受乡下孩子在田野中的快乐。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文中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围绕着我的教学理念,我把“学习语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重点,把“感受田野的美丽及乡下孩子的快乐,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作为难点。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任务,我进一步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二、说学情
乡村儿童生活之快乐,是我们每个孩子所向往的。对我班学生来说,他们缺少这种生活及体验,所以学习起来,情感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不过,孩子们已初步具备了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能力,所以在内容理解和感悟上要做到“以学定教”。
根据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三、说教学流程:
由于这是第二课时,所以上课伊始我会先让学生认读学过的生词,再说说五月的田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知识的复现,训练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从而引出本节课要交流的话题。】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归纳后,出示中心问题: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田野的美丽,孩子们的快乐?
【设计意图:中心问题的提出,既指向文章的主旨,又是对学生学法的引导。】
这环节中,我做了如下的预设:
1、预设一:田野美丽
①学生最有可能会先抓住两个表示颜色的词,为了让他们更好的感受叠词的韵律美,我设计了一项语言的对比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两句话的不同之处,感受到叠词不仅韵律美,表示的程度深,而且作者的情感也融入其中。接下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朗读这句话,我先让学生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读,如学生读不出其中的韵味时,我会范读,让孩子在熏陶感染中再练读,直到读出喜爱之情为止。
②叠词的运用是本文语言的一个特征,为了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我说:这样的词以它自身的韵律美让我们喜欢它,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比比谁说的多。学生可能会说红红的,白白的等等。这样就让学生有了一个积累的过程。
③当学生理解最后一句时,这样引导:“它们”指谁?它们会笑吗?你感觉此时谁的心里也在笑?(交流中让学生明白这是拟人写法,表面上是写麦子和豆荚的快乐,实际上更表现了乡下孩子们的快乐。)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这句话。这句话是朗读上的一个难点,要想将田野之美清晰地展现出来,当学生读的不够入境时,我会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官产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
④最后,再让学生配乐美美的读读整段话。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要丰富学生头脑中意象,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从而真切的感受到田野的美丽。】
过渡:田野这样美,在这美景中,孩子们寻找到了怎样的快乐?
2、预设二:孩子快乐
①当学生说到“孩子光脚在田埂上走”有关句子时,他们可能会用到知识迁移的规律,抓住“暖暖的、软软的”来体会,那么我就会顺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说说光脚走在软软的土上是什么样的感觉?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②当学生说到“孩子在田野上撒着欢地跑”有关语句时,我会这样引导: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孩子的快乐?有的学生可能会抓到句中的动词,就让学生用做动作的方法加深理解。有的会抓住“撒着欢儿地跑”,就让学生回忆自己平时撒着欢儿地跑是怎样的跑,进而想象孩子们那种欢乐的场面。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读读出那种“田野因孩子而富有生机,孩子因田野而快乐”的意境。还是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如自由读,同桌互读,赛读,让朗读的过程成为感悟、理解语言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试着背背这段话。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想象并发现快乐,想想如果你就是田野中的孩子,你会做些什么呢?用文中的句式练习仿写,既感悟了语言又体会了快乐。
【设计意图: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有课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达到与作者、与文本情感的共鸣。】
③从孩子们简单的“野炊”中,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你认为什么样的饭菜是喷香的”,再和文中“喷香的饭菜”做比较,引导学生要向乡下孩子们那样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最后通过边想象边朗读体会“大地当床,蓝天当被”的意境,感受到乡下孩子们的淳朴和对生活的热爱。
语文学习的空间是没有止境的,课文带给我们纯朴、真切的农村生活,让我们每个人为之向往,课下我推荐孩子们阅读一些有关农村生活的故事、散文、诗歌,将孩子的快乐加以延伸。
【设计意图:这样将课内外阅读有效地衔接在一起,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同时也是对课文情感的进一步理解】
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整个板书简洁、概括,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一目了然。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多种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地结合,使学生轻松愉悦的入情入境地学习,实现了尊重儿童,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花钟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三分钟篇八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苏教版第六册的第一篇课文,重要让学生领会古代庖感人民的费力,还要让学生加强热爱祖国的情绪.
1、准确,流畅,有情感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明白由生字构成的词语.
领会古代庖感人民的费力,加强民族自大感.
这里重要说说我的教法:
起首,让学生看图,先容长城和运河,让他们有个大抵的认识.
其次,让学生熟读课文,解说课文大意,让学生明白课文,然后在明白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印象.通过听课文磁带,让学生欣赏,然后跟读.在读中让学生更明白课文的内容.
末了,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轻松的背诵课文.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漫衍局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本身先读一读,结合古迹的汗青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同等?
6同学们没关系本身试着读一读.
7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8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相互改正读得不当的.地方.
9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领会,听后改正.
10师读两部分雷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形貌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怀的两句,齐读赞美古代庖感人民的两句.
1.通过本日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古迹吗?
2.文章仅称赞了祖国吗?
3.师总结.
1.讲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通过教学,发明图文联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喜好,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使用如许的情势举行教学.
正所谓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还需要老师们因材施教。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花钟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三分钟篇九
一、教材简析:
《狼和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捕杀凶狼反而造成了森林饥荒、疾病流行。它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
本节课的教学首先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中入境。然后让学生在读中对比,读中悟情,组织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说话明理。最后课堂延伸,学科整合。总之让学生在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的主要教学思路是:以读为主线,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理解课文。在一幅幅鲜明画面,一个个具体数据的对比中悟情明理。通过讨论,反复朗读等多种形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在读读、议议中突破重点、难点。让孩子们在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中真正融入课文,明白课文所包含的深刻道理。
(一)兴趣导读,读中入境。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在揭题之后,创设情境: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兴趣读第一小节。接着问“你喜欢这样的森林吗?说一说你的理由。”学生可以喜欢森林的生机勃勃,喜欢鹿的活泼美丽。学生也可以不喜欢森林中狼的贪婪和凶残。这样的设计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现个体发展、展现其问题解决能力的舞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路说说自己的看法。
“凯巴伯森林当地的居民恨透了狼,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呢?”让学生自由去读一读,通过具体的数据体现人们捕杀狼数量之多
(二)读中对比,读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1)、森林状态的前后对比,一是生机勃勃,一是萧条无比;
(2)、鹿群要死的前后对比,一是活泼美丽健康,二是频临灭绝,疾病缠身;
(3)狼鹿易位的对比,一是对鹿痛恨之极,对鹿爱护有加,一是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
紧紧抓住这三处对比,让学生明白狼和鹿之间的关系,形成保护生态平衡的价值趋向。
想象法——想象大森林前后变化的景色,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由图入手,看正面说美学图文结合展开想象,通过学生回忆的描述,深深地体会到凯巴伯森林的前后变化之大,仅仅是因为狼的消灭吗?潜移默化地渗透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探究法——“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这句话应该是这篇课文的重点语句,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探究为什么说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呢?研究根本何在,学生在矛盾的情绪和迫切知道真相的需要支配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抓住这个重点语句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三)、合作学习,说话明理。
第四小节是文章的难点,让学生自读这一小节,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联系文中的句子说话,领悟人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学生自由地将自己的发现、想法和结论进行交流和共享。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花钟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三分钟篇十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反映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散文。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和说明的。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描写西沙群岛将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利用网络浏览、查询、筛选、搜集相关的信息。了解课文是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从中感受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
3、收集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通过本次学习活动,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使用网络课件,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
西沙群岛位于祖国的最南端,她的富饶和美丽,对于生活在祖国北方山区的孩子们来说十分陌生。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到她无穷的魅力,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带领学生们走进西沙群岛的怀抱是最好的办法。教师在课前制作准备了网络课件。(切换至课件,边说边演示)它包括地图、全文朗读、海水、海岛、海底、海滩、未来、西沙遨游、海洋链接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再按照教学要求,随机调控、综合处理。学生们畅游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中,自然而然地有一种置身于西沙群岛美丽风光中的感觉。下面我就具体谈一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深化教学的。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课件)
教师联机出示地图,让学生自己找出西沙群岛。(出示课件地图页)为同学们讲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并以假想参观的方式进入西沙。很快便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交流汇报。
此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以读为主线,首先让学生点击课文朗读,自由欣赏,初步感知课文。(点击播放一小段课文朗读)教师适时抛出西沙群岛什么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课件了解西沙群岛的特点。让学生到西沙小站尽情地畅游。有的同学来到了海滩,在这里读懂了千奇百怪、庞大等词的意思。有的同学来到了海底,威武的大龙虾、蠕动的海参、美丽的珊瑚、神奇的鱼都深深吸引了他们。在这里还可以自读、自探、自得自乐。进入海水、海岛的同学也很快弄懂了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栖息等词的含义。
接下来,就是小组交流、汇报融通。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向大家汇报。下面我给大家放几段课堂实录。(播放课堂实录)让学生自由汇报,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使有限的时空所有的学生参与了学习,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他们交往的愿望也得到了满足,既受到了尊重,个性又得到了张扬;既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三环节:网络搜索,知识拓展。
经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也了解到课本上仅仅介绍了西沙群岛的一部分,自然想了解得更多。于是教师请同学们点击西沙遨游、海洋链接,进入网络去探索更神秘的西沙群岛。教师巡视点拨,个别辅导。这时学生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结伴而学,收集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再由学生将自己查到的资料介绍给大家。有的同学查阅了海底的生物,来到这里,真是大开眼界!有珍奇的动物,由奇怪的植物,有科学常识,还有海洋趣闻。(演示课件)有的同学查阅了西沙群岛的风光,美丽的海滩、辽阔的大海、壮丽的日出、历史的见证尽收眼底,仿佛置身其中。(演示课件)同学们争先恐后,众说纷纭。积极地参与探究。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以有效地发挥,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自学。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提取、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情感升华。
学生借助网络资源的检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全面、更详细地了解了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自然而然地倾泻出对祖国的热爱。让学生来总结自己的收获,感情自然充沛,达到了教育教学的最高潮。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形象、生动地启迪学生思维,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鉴赏语言文字,提供条件。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里检索到更多、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提高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所流露的情有着更加真切的感悟,帮助学生抓住西沙群岛的特点,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整节课教师旨在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平等、愉快的氛围中,运用网络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探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花钟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三分钟篇十一
《她是我的朋友》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含蓄隽永的佳作。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先在读者头脑中埋下一个谜,以引起强烈的期待和追索,继而谜底揭开,真相大白,使读者从中获得惊喜和教益。这篇课文讲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孤儿院的孤儿阮恒,为了救护受伤的同伴,毅然献出了自己的鲜血,挽救了同伴的生命,当问他为什么要献血时,他只是说"她是我的朋友".课文通过对阮恒献血神情、动作的真实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他为救朋友而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 学习这篇课文,要继续训练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理解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阮恒无私奉献的品格。
2、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复杂的心情。
1、情境法。本课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师的语言,课文中的插图,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本课分三步进行:
(1)披文入情,整体感知;
(2)精读品味,体会感情;
(3)指导朗读,陶冶情感。
2、扣题法。本课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说说"她"是谁?"我"是谁?为什么要用人物的语言作课题?再简单介绍小女孩、阮恒的情况,用二三句话说清楚这对朋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训练学生审题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谈话法。本课教学,多处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时,为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通过谈话营造紧张、危急的气氛。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自学、讨论后,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使学生对所理解的内容得到及时反馈,在谈话中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活跃思维,发挥主动性。
1、读书方法的指导: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提出问题;细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体会感情;最后想想学了这篇课文,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
2、思维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句段,由表及里地深入领会语言文字的.内在意蕴。如结合具体词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感情变化时,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示"哭"的词,再辨析这些词语的细微差别,讨论:阮恒当时的心态怎样?使学生明白:阮恒从啜泣到呜咽再哭泣,可以看出阮恒在输血过程中痛苦、紧张、恐惧的心态,可他没有中断输血,而是在不断地掩盖自己,这正是他舍己为人,无私奉献高尚品格的真实写照。
3、迁移方法的指导:在指导学习第五自然段后,引导学生结合思考练习2的要求小结出学习方法,再让学生用这种办法学习第九、十自然段。
1、导入新课时,通过语言描述把学生带进课文中的"输血迫在眉睫"的情景,唤起学生对小姑娘安危的关注之情。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学生带进故事情节,拨动学生的心弦。
3、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读中自悟,与作者产生共鸣。
4、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1、抓关键词,了解危急。抓住"迫在眉睫"一词,质疑、释疑,了解事情的起因和所面临的严峻情况,明白给小姑娘输血是救命的关键,刻不容缓。
2、品词析句,感受悲壮。
(1)决心献血。以课后思考练习2为例,让学生找出其小手的动作:颤抖——举起——放下——举起,从这一系列动作变化的语句中,引导学生感悟他献与不献思想斗争非常激烈,但为了救小姑娘,下定决心举起手来,以自己的死去换取她的生。
(2)献血时的表情、动作。采用以上的方法来学习,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哭"的词,引导学生比较"啜泣"、"呜咽"、"抽泣"这几个词的意思,提出问题:阮恒为什么会这样?他当时的心情怎样?再划出他不断地掩盖自己痛苦的动作,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讨论,明白:他是在以顽强的意志战胜害怕和恐惧,再大的痛苦也改变不了他救人的决心,他那不让别人看到自己为朋友牺牲时的痛苦的高尚灵魂也越来越鲜亮感人。学生在品词析句中,真切地感受这悲壮的气概。
(3)解除"死亡"警报。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他立即停止了哭泣,好像没事似的,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领会虽然输血不会死,是虚惊,但他那纯洁无瑕、愿为朋友献出一切的美好心灵却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1、把握环境特点读。如指导读面临严峻的局面的句子时,语速要稍快,读出紧张危急的气氛。
2、把握感情基调读。如"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为表现孩子的思想斗争,"沉默"要读得缓慢、轻声;为强调精神紧张,读"颤抖"的声音稍带发颤;"举——放——举"这三个动词要读出语速的变化(从慢到快),特别是最后"举起来"语气要坚定。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品味人物的心声。
3、图文对照情景交融读。插图与课文内容相辅相成,画面向学生展现直观的形象,让学生图文对照进行朗读,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朗读课文第九、十自然段,先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再图文对照读,强调重音、停顿、节奏、语调。体味其情感变化,使阮恒的心灵美自然而然渗入学生的心田,受到巨大的感染和教育。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花钟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三分钟篇十二
当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去读一个故事的时候,对故事都会有不同的独特感悟;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去读一个故事的时候,更会有一个个知识点的在我们眼前涌动。我认为语文教师此时面对文本,应该考虑的是预测学生阅读这个文本时,会对什么最感兴趣;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后,给学生最终留下点什么?下面我就我上的这堂课说一说我的设计意图:
《夸父追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三年级下册的课文,集体备课时,我在阅读文本后产生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夸父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夸父心中的宏愿“希望太阳永远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至死也未能如愿。读后让人有一种淡淡的酸楚,深深的遗憾。夸父虽败犹荣,他的精神与天地同在。这不禁让人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荆轲可谓英雄也!项羽自刎乌江,壮志未酬,然他仍是一代枭雄。真是成亦英雄,败也英雄。
观点二:神话故事描述时所展示出来的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应该是课文的精髓。阅读的兴趣点应该在故事的神奇之处。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上得了天,入得了地,下得进海,令人非常羡慕;女娲用泥土捏出个泥人,仙气一吹便成了真人,这是神奇。课文《夸父追日》也是一个这么神奇的神话故事,学生的兴趣点会在何处呢?应该不会在于夸父是否是英雄?而在于故事的神奇在哪里?
根据本单元课文都是神话故事的特点,我确定了第二种思路。根据本文的重点是
难点是,根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有所感受。
2、细读课文,从读夸父的神奇到感受夸父为追求光明,实现愿望的决心和意志。
我意图从神话故事的神奇处着眼,循着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原需求出发,把对故事的认识和感受寓于读故事中的神奇句子中,并逐渐的认识神话中的神奇人物——夸父,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这种以学生的求知欲望和阅读的兴趣点为基点组织课堂,又不失教师的引领,如此更能够赢得学生的欢迎,更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力图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适意安居”。淡化了教学行为,淡化了僵硬的学习,让学生却学得那样轻松自然,愉快充实。让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课堂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发现。通过几个重点句子:
① “第二天早晨,当太阳……夸父的手杖变成的。”们
2“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一眨眼跑了两千里。感受速度快得神奇,并明白为什么要奔跑得如此快。引出句子:“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3“夸父伏下身子……可是还没止住口渴。”感受喝水速度快得神奇,肚量大。
4(重点处理)“他还没大泽就像……闭上眼睛长眠了。”(抛)
的指导, 让学生通过读、辨、悟,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愿望。尊重学生经历了可贵的情感体验。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展示了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是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课上,我始终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国家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课堂教学应是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主战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注重朗读、默读等综合感知的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本堂课的教学过程是抓住一条主线辐射全程:你从哪里感受到神奇?让学生自己去找有关句子,去读去理解,去感悟。
2.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课前谈话,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古老和厚重,神话故事的神奇。课后拓展:引用〈山海经〉中的原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文,感受这个故事的悠久历史。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花钟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三分钟篇十三
《绝招》这篇课文讲述了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事:主人公小柱子和小伙伴比绝招,没能取得好成绩,觉得丢脸,经奶奶的点拔认识到绝招是可以练的,他终于下苦功夫练出了一手绝招:口算乘数。小伙伴对小柱子十分佩服,约定暑假再比绝招。
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小柱子的形象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学生可以从他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课文中还蕴含着丰富的道理: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这是对科学知识、对刻苦求知的一种价值认同,这也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小柱子两次比绝招前后的不同。
2、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
3、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刻苦求知的愿望。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和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小柱子两次比绝招的前后不同,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难点:激发学生刻苦求知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我的教学思路也越来越清晰了。教法和学法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现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本课,我采用了讨论法、点拨法。虽然学生自学课文也有自己的体会,但游离文本,脱离体验的体会的是口号式的。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点拨促悟,达到学生自悟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3、理念指导,精心设计
抓住语文本文,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教学中力求达到在赏析语言中感受刻苦求知的道理,在感悟刻苦求知中习得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重视体验和感悟。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时学生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发展。所以,我设计了这样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整体把握,梳理脉络(这个环节设计符合学生先整体感知的阅读心理。)
导读赏析,品味语言(在这个环节中,带领学生明白小柱子两次比绝招前后的不同,体会小柱子之所以不同的原因,从感悟到刻苦求知的`愿望。)
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根据以上教学流程,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你们都喜欢动画片中的谁?他们都有什么本领?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来小结:同学们,这都是他们的绝招。你知道什么是绝招吗?
【如此导入,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都被调动起来,激发了学生学文的兴趣。】
2、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你想看看其他人的绝招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的一群小朋友也有自己的绝招。赶快打开课文去看看吧。主意,要把课文中的生字读正确,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阅读时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这里,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培养学生了自主读书的能力。】
同学们读的真认真,这里有几个词语很难读,谁来试试?
【三年级,虽然向阅读教学过渡,但字词教学还是占主要成分。】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这次你可以快速的浏览。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快速度读了课文后,我问,你能用“尴尬”和“羡慕”这两个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真了不起,这么长的文章竟然读成一句话。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花钟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三分钟篇十四
(一)教材简说
《七颗钻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就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内容及教学实际,我制定出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7个生字,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重点语句,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2、教学重难点。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爱的博大。
读关于爱心的神奇故事,体会爱心对本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1、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自由宽松,但又有方向指引的氛围中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提升理性认识,在提升后促进感情朗读,我想这是对本篇情感味较浓课文增进体验的合理途径。
2、 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感受。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3、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学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1、情境复习导入,走进文本
上节课的学习,学生感受了旱灾的可怕,知道了水罐变化这条明线,本节课让学生感受到水罐变化的原因。上课伊始,我先是复习了本课的部分词语,然后以图片、文字相结合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引出人们在大旱灾时对水的极致渴望。
然后衔接到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一天晚上,天黑漆漆的,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去为生病的妈妈找水。她走了很久很久,可是,哪儿都找不到水,终于,又累又渴,倒在沙地上睡着了。紧接着,让学生在轻柔悠扬的轻音乐中,自读课文,随着文本,随着小姑娘而感动。
2、整体感知,回忆内容,导出课文明“线”
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小姑娘的水罐发生了哪几次神奇的变化?
通过学生的回答,理清课文脉络,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进行展示:空木水罐——满木水罐——银水罐——金水罐——跳出钻石、涌出水流。
面对这样的变化,你有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质疑,归纳问题:为什么会发生一次次神奇的变化、课题为什么叫《七颗钻石》,而不叫……
建构主意认为:师生、生生之间需要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并在相互探讨中进行交流和质疑。这就是所谓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一个契机。
3、理解、品读词句,感悟课文暗“情”
由于教材层次是层层递进、缺一不可的关系,我通过把握课文、品词句、议论、促体会、想像、升情感这样一种方式进行扩展教学,针对不同变化选择不同切入点进行教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所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采取了示范分析与自我体验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独立阅读能力。在水罐的第一次变化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孝心与爱心,同时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读中体会、感悟,适时进行拓展想像:水罐中的'水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让生展开大胆的想像,畅所欲言,训练临场语言表达能力。再以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教学,不过评价的主流应是积极的、鼓励的、富有启发性的。
在水罐木变银的部分重点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读小狗的前后变化对比出小姑娘的美好心灵,从而凸显她的爱心之无私。
银变金的部分有个理解难点,这里要让学生体悟、总结出水罐发生变化的真正原因是:爱,不仅有小姑娘对母亲、对小狗和他人的爱,也有母亲对女儿的爱。是人间广博无私之爱创造了奇迹。在这一部分着重训练学生朗读母亲所说的那句话,从那句话中体会出母女间的深情。可先指名读,生评,再指名读,然后分角色读。
最后的变化:从金水罐中跳出钻石、涌出水流。这里用讨论法突破难点。从前面我们可以感受出水罐的每一种变化都与爱心有关,是什么样的爱竟然使水罐跳出钻石、涌出水流呢?这里可结合前几次的变化来谈小姑娘与母亲都拥有一颗博大而无私的爱心,当小姑娘忍着焦渴把水递给过路人时,她的爱心就如同钻石般可贵,闪耀着异样的光芒。是这种无私的爱,给人间带来了希望,照亮了人间。
与此同时,进行拓展、说话练习:小姑娘的爱心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源源不断、新鲜的水流,干渴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呢?(如果有了水,人们会说---------------;动物会说----------------;花草树木会说-------------------。)让学生契合本文童话的主题,充分、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
4、引伸拓展,让爱层层递进
学到这儿,学生对课文语言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但仅仅是了解文中故事,明白变化的原因是“爱”。对作者的意图还不甚理解。所以,向学生提出疑问:
(1)为什么不把钻石留给小姑娘她们,而让它飞上天变成了星星呢?
让学生明白让爱的光芒照亮世界的每个角落,照进每个人的心中;只要心中充满爱,就会发生奇迹,由爱而生的七颗钻石化成北斗星,就是告诉人们,让爱成为你心中光明的指路星。
(2)读完这篇感人的故事,你想到了什么?想做些什么呢?
①文中的小姑娘为了找水,累得倒在了沙地上,这水是多么的宝贵啊!读完这个故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有什么想法呢?(节约水资源,倡导环保、和谐等。)
②试想:如果没有爱心,这个世界会变成一个怎样的世界?从中,你懂得了什么?(会感受爱,更要懂得珍惜、感恩。世界因爱而美好.....)
让学生结合实际谈生活中感人的事,明白爱是真实的奇迹。在我们生活中到处有爱,到处有奇迹发生。
19 七颗钻石
爱心——奇迹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形象直观地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