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
朱彦夫用失去手脚和左眼的残缺身躯挑战生命极限,用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践行为民初心,用终身无悔的拼搏奋斗演绎精彩人生。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2022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经供参考。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1
朱彦夫,男,汉族,1933年7月出生,山东沂源人,中共党员。14岁参军,先后10次负伤,3次立功。在朝鲜战场上,身负重伤,昏迷93天,先后经历47次手术后,被截去四肢,没了左眼,右眼视力仅剩0.3。新中国成立后,朱彦夫放弃荣军疗养院的优厚待遇,回到家乡,用25年时间带领乡亲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他用嘴衔笔、用残肢抱笔,历时7年,七易其稿,创作完成震撼人心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先后获得“时代楷模"、中国消除贫困感动奖、“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2019年9月,获得“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忠孝、厚德、和善、诚信、勤俭”,十个朴实无华的字,就是朱彦夫家的家风。这十个字很简单,谁都会说,谁都会写,但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人?几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的又有几人?
朱彦夫做到了,不仅自己,还带着家人,而且是以一副重残之躯。他以对自己、对家人的严格要求,践行着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以全家做人做事的忠厚善良映照出对群众的深情厚谊。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2
“一个共产党员,只要还有生命,就能有作为。我有嘴能说,有眼能看,有假肢能走动,有胳膊会写字——这就是我与一切困难斗争的有力武器。我决心以这种武器,排除万难,努力奋斗,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被截去四肢后,朱彦夫凭着一股劲,一次又一次挑战人生极限。
他练习吃饭时,饭碗只要掉一次,就坚决不再吃一口,以此惩罚自己。
在张家泉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25年里,朱彦夫戴着17斤重的假肢、拄着拐杖,平荒坡、打水井、修水渠、架电线,对村里每一项工程亲力亲为。回到家,常常鼻青脸肿,断肢处血肉模糊。
“疼得狠。”朱彦夫在日记里写道,“但只有这样我才知道自己活着,只要活着就好办。我自己只要活着,有生命,我就能干。”
给村里架电线期间,他经常要外出买材料。假肢不能下蹲,为减少排便次数,他每天强忍着饥饿,只吃极少量东西,甚至吃药也是干吞。村里的群众感慨:“在老朱那儿,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看到丈夫拿命在拼,妻子陈希永有时忍不住抱怨:“你这么干,早晚得把命搭上!”但她知道,说也没用。甚至看得多了,自己也变得格外能吃苦。生大女儿头一天,陈希永拖着沉重的身子把水缸挑满,把衣服洗完,摊下一大摞煎饼,产后第二天就下地干活。
朱彦夫的女儿朱向欣也一样。虽然她今年已经54岁,但是对自己还是十分“狠”,对她来说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饭。有人劝她,都要退休了干吗还这么拼,她的回答干脆利落,“还能干得动,有啥理由不好好干呢”。
“没有理由”,这句朱向欣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正是来自父亲。从小目睹父亲以重残之躯完成诸多“不可能的事”,儿女们做任何事情,都会以父亲为榜样鞭策自己:“我们好手好脚的,没有理由不好好干。”
2019年,朱彦夫的儿子朱向峰回到父亲曾经的“战场”,担任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主抓土地流转和发展集体经济。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对这种新鲜做法不认可,工作阻力很大。为了做通村民们的工作,朱向峰天天住在村里,挨家挨户去解释、做沟通。村民不信,他就上网找来各种报道、资料,拿着计算器给村民们算经济账,或者想法子给村民子女打电话,让见多识广的年轻人去跟家里老人解释。
“反正是很难。”朱向峰说,刚开始那段时间,他天天忙到晚上十一二点,觉得做不下去时,就想想父亲,给自己打气,“父亲都能干的,我有啥不能的。”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3
在张家泉村,朱彦夫对子女是出了名的严。“不做特殊公民”,就是朱家的铁规矩、硬杠杠之一,谁都碰不得。
“父亲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凡事不能搞特殊。”朱向欣说。
1958年,朱彦夫带领村民们修大寨田。为了带好头,他让妻子陈希永去当劳动力,帮着推土。妻子从小在海边长大,没推过独轮小车,总找不到平衡,一推就倒,摔得人仰马翻,又羞又急,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向欣他娘,别在这受罪了,快回去吧,又不缺你这车子土。”乡亲们看不下去,劝陈希永算了。朱彦夫坚决不同意:“不会就学,谁生下来就会!”
孩子们一放学,朱彦夫就让他们到生产队地里锄杂苗、捡棉花、摘烟叶,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女儿朱萍记得6岁那年,被父亲安排去摘花椒。看到苹果快熟了,她馋得不行,想吃又不敢吃,就爬到树上偷偷咬了口,“当时觉得自己还挺聪明的,又没摘下来,不算数”。
乡亲们看到后当成笑话传来传去,传到了朱彦夫那里。他把朱萍臭骂了一顿:“集体的便宜谁也不能占!你一口,他一口,不早把集体吃光了?”这之后,收花生、刨地瓜这种有机会“偷吃”的活计,朱彦夫再也不让孩子们去干了。
朱向欣说,父亲干什么事都会先考虑影响。她记得7岁那年跟着奶奶去拔猪草,表姑随手掰了4个玉米棒,硬塞到她怀里。回到家刚要煮,被父亲看到了,他火冒三丈,非让把玉米送回去。
小向欣捂住锅盖据理力争:“这是表姑非要给的,又不是我摘的!”
老母亲也忍不住埋怨:“孩子们跟着你沾什么光了?”
朱彦夫把拐杖敲得铛铛响:“我不当村支书,别人会给你吗?咱家搞了特殊,我这个书记还怎么当!”
朱向欣只好含泪把玉米给送了回去,好几天没理父亲。
村里移风易俗,每次朱彦夫都先拿家人“开刀”。家里六个孩子结婚,没摆过一次席、收过一回礼。
别看朱彦夫铁面无私,好像不近人情,其实他对家人爱得很深。朱向欣记得小时候睡觉常蹬被子,父亲总是半夜起来,小心翼翼地装上假肢,用嘴衔着油灯,一步步挪到孩子们床前,帮他们塞好被子。
1996年,朱彦夫历尽艰辛撰写的《极限人生》付梓出版。当天晚上,他把六个子女叫来,郑重地送给每人一本,并用残臂在扉页上认真签写自己的名字。他特意跟几个女儿说:“当年,对你们关心不够,结婚都没件像样的嫁妆。这本书算是给你们补上的嫁妆!”
爱子女,当为之计深远。物质财富终有耗尽的一天,精神财富却能受益终生。儿女们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4
朱彦夫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家里有什么难处,全靠乡亲们帮衬,乡亲也成了他心里永远放不下的牵挂。
一年夏天,眼瞅着快要下雨,朱彦夫对正在干活的妻子说:“这天又要来雨了,薛文花大娘的屋顶早就漏得不行了,把咱的麦秸给她吧,我再叫几个人给她修修。”
陈希永一听有点着急:“咱家的房顶还漏着呢……”
“她一个孤寡老人怪可怜的,我这当书记的不管谁管?”朱彦夫语调都变了。
朱彦夫给孩子们讲张家泉村的创业史
虽然嘴上有抱怨,陈希永还是马上把麦秸给老人家送了过去,还顺便捎上了几个头天刚蒸出的馒头。心地善良的她总是在背后默默支持着丈夫。
20世纪70年代,陈希永回日照娘家,带回来两大筐咸鱼。朱彦夫看到后喜出望外:“这可是稀罕物,正好中秋节了,分给大家尝尝。”
于是陈希永跟孩子们一起把咸鱼分成58份,每份大小搭配共三条鱼。眼看鱼越来越少,孩子们不高兴了,说自己没得吃了。“咱家男劳力少,乡亲们也经常帮咱家,不能忘恩,”陈希永安慰孩子们,“这些东西吃了就没了,送给大家尝尝,比咱们自己吃了还舒服。”
给自家留下一份后,陈希永就让孩子们把其他的挨家挨户送去。分到最后,她发现少算了一户,于是又从自家那份里拿出两条送给了人家。就这样,祖孙九口,守着一条小咸鱼,过了个难忘的中秋节。
朱彦夫经常走家串户,看望村里的军工烈属、孤寡老人,见谁家生病有灾、生活有困难,回家一说,陈希永就马上去“具体落实”,把自家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和其他生活物品送去。从1955年到1991年,朱彦夫和陈希永在张家泉村住了36年,全村的困难户几乎都受到过他们的接济。
资助了群众,就只能委屈家人。“为什么父亲身体都这样了,还让我们比别人家苦?”每当孩子们表现出委屈和不解时,陈希永总会安慰:“盼着人家好,咱自己才能好咧。”
朱彦夫从村支书岗位上退下来后,跟随子女搬到了县城。但他仍操心着村里的发展,在媒体上看到好的致富经验,就马上记在纸条上,托人带回村里。他也清楚,可能帮不上什么忙,但就是忍不住。当村支书的儿子朱向峰每次从村里回家,朱彦夫都要第一时间见他,听他说说村里的近况。受父母影响,女儿朱向欣也同样对群众感情深厚。2013年8月,沂源县组织城乡教师交流活动,朱向欣主动报名,申请到一所山区小学支教。
在朱彦夫的影响下,一家人生活温暖而充实,怀揣着共同的信念和情怀,在各自的岗位上携手前行。当年贫穷落后的张家泉村也换了模样:原先的荒山秃岭现在果树环绕,平整的水泥硬化路通往家家户户,村子也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省级旅游特色村;村民们靠着种植果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5
从美苏针对朝鲜问题最终达成了以“三八线”为界,两国分别占领南北各部开始,就已经为“半岛统一”之战埋下了引线,被“点燃”是迟早的事情。
1950年6月25日,朝战一触即发,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联军的介入,导致战争性质发生了变化。同年10月19日,第一批志愿军跨过了鸭绿江,抗美援朝就此打响。
如今随着电影《长津湖》在国庆档的上映,再次将人们拉回了这场中国志愿军在异国他乡,打出了国威、军威的抗美援朝之战。随之而来志愿军老兵们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其中就有拖着残躯却一直在不断挑战极限,被誉为“中国保尔·柯察金”的老兵朱彦夫。
他曾亲历过长津湖战役,其所在连队当时与敌军在零下30多度的恶劣天气里,血战了三天三夜,最终仅有他一人生还。而他归来时也已经不再是完整身躯,他的双腿、双手,还有左眼全都“留”在了朝鲜战场。生命更是医生通过大大小小47次手术,才将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尽管如此,他的头部、背部依旧残留着弹片,余生因此吃了好些苦。
朱彦夫,出生于1933年,家住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10岁时父亲被日本鬼子杀害,而后家中更加困难,兄弟姐妹7人4个先后因病或因饿而死。他因此在小小年纪时就开始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故而锻炼了他刚强意志。
从父亲遇难开始,朱彦夫就已经有了参军的想法,只是母亲觉得他太小了就一直不同意。到了1947年,他再也无法按捺不住内心对军队的向往,便悄悄离开家参了军,入伍不久就参加了孟良崮战役。
虽然他年纪小,那时也不曾接受过多少训练,可表现出来的勇敢令所有人刮目相看。有了第一次实战经验后,朱彦夫的胆子大了不少,故而在往后随军参战中总是冲锋在前。
朱彦夫14岁参军,1949年光荣入党时,他仅才16岁。但那时候的他已经先后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战斗上百场,期间三次立功。而后抗美援朝打响,朱彦夫所在部队被编入志愿军第九兵团26军,于1950年11月开赴朝鲜。朱彦夫所在连队,入朝后的第一战就是“长津湖战役”。
长津湖地区本就是朝鲜北部最为苦寒之地,而1950年冬季的长津湖一带更是遇上了半世纪一遇的严冬,可见战斗环境有多恶劣。加上当时最先批次的志愿军准备尚不够冲锋,很多战士穿着单衣单鞋就入了朝,故而战斗还没打响就有了非战斗减员。
当时朱彦夫所在连队奉命攻占“205高地”,战斗一经打响,全连战士们只听一声号令便对高地发起疯狂攻击,在零下30多度的极寒天气里,与装备精良的美联军交战了三天三夜。
在全连战士们的猛烈冲锋下,当天晚上就攻上了高地。可是战斗并不会在此时画上句号,如何打退敌军一次又一次地反扑才是重点。
第二天暮色一经褪去,敌人就开始不断向高地倾泻火力。在大炮、飞机的轮番轰炸下,战士们在阵地上随手捧起一坨土石,里面都可以摸到弹片。朱彦夫和所有战士们一样,一边要注意头上袭来的炮弹,一边要不断倾斜火力打退反扑的敌人,战斗异常激烈。
在不断地狂轰乱炸之下,原本刷白的雪地变得红黑相间。红色是被战士们的鲜血染红的,黑色是炮弹爆炸后留下的灰烬。战斗中,17岁的朱彦夫就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他却毫无办法。
三天三夜的激战后,205高地上不再有退敌的炮火声。当增援部队赶到时,高地上一片死寂……一番搜索之后仅在雪地里扒出了一名尚有呼吸的战友,便是朱彦夫。
后来朱彦夫回忆此次高地争夺战时,说他也不知道自己何时昏迷了过去,只记得中途醒过一次。但是由于眼睛受伤,他几乎看不清东西,只觉得当时四周一片寂静。
而这时候他还在担心会有敌人冲上来,便用手已经麻木的手到处摸索武器。因为部队是轻装上阵,所带粮食本就不多,他昏迷前就已经很久不曾进食。故而他随后摸到了一个有点儿软的东西想都没想就吃了下去,直到后来被告知被发现时左眼眼球就已经不在时,朱彦夫才反应过来,那个东西可能就是被炸出来的左眼球。
朱彦夫被送到战地医院时,医生也没有把握是否可以救活他。因为他的头部、胸部、腹部全部被多枚弹片击中。双腿、双臂因为极寒天气冻到溃烂,左眼球已经不见,右眼也有弹片进入,情况十分危险。
由于伤势过重,朱彦夫很快就被送回了国内治疗。在送去长春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时,朱彦夫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为了救他,医护们开了一次又一次会,调整了无数次治疗方案,终于在经过47次大大小小的手术之后,朱彦夫在昏迷后的第94天苏醒了过来。
而他醒来后的第一个动作,令在场的所有人鼻子一酸。他以为自己还是在战场上,故而他的下意识是去摸枪,想着自己要继续战斗。
可是,那时候他的两腿从膝盖以下,两手从手腕以上都被锯掉了,左眼再也无法恢复,右眼视力也仅剩0.3……身边的医护们想要安慰朱彦夫,却始终不知如何开口,身边的战友们看到的他反应也是不忍泪目。
醒来后的朱彦夫一时间很难接受这样的自己,一个多星期都不愿意吃喝,医生只好通过输营养液的方式给他“续命”。好在经过大家的开导下,朱彦夫渐渐走了出来,觉得自己就算是为了已经回不来的战友们也得好好活下去。
1952年,朱彦夫以“一级伤残军人”的身份被转到山东省荣军休养院。在那里,他的生活有专人照料,身体也专门的人员护理,衣食无忧。但他始终觉得自己连20岁都还不到,未来的日子还很长,而当时抗美援朝还未结束,国家依旧很困难,所以自己不能也不该成为国家的负担,便在1956年身体已经基本恢复后,放弃了特护待遇回到了老家沂源县张家泉村。
20来岁的年纪,本该拥有着无限可能,可回家后的朱彦夫却要像个小孩子一样,重新学习吃饭、走路、洗衣做饭等等基本生存技能。
为了习惯假肢,他摔了一次又一次,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暗自流泪。可是朱彦夫却异常开朗,一直给母亲说摔得不痛。是呀,比起在战场上受的伤,这些磕磕碰碰又算得了什么呢?经过不断练习后,朱彦夫终于实现了生活自理,并且开始看书学习。
张家泉村是个贫困村落,全村108户人基本都是穷人,鲜少有人读过书,所以后来他成了村里少有的文化人,还被推选为3个联合村组成的农业社党总支副书记,之后又当选兼任本村党支部书记。
虽然他的身体带有残疾,可他凡事无比尽心尽力。治山造地,兴修水利,大搞种植……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后,原本到处是荒山的张家泉村变得生机盎然。村民们也通过各种农业种植实现了增收,日子越过越好。可是朱彦夫也因为过度劳累,在1982年患上了肝炎,他不得不辞去书记职务。
但是他并未因此闲下来,从1987年秋天开始用嘴衔笔、残臂夹笔搞创作,先后写下了《极限人生》《男儿无悔》两部长篇小说,被誉为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鼓舞了无数人。
如今朱老已经88岁高龄,但他对于生活仍然充满着热情,自律的生活下坚持“活到老,学到老”。这种态度是历经生死之后的豁然,也是志愿军精神的另一种延续,而朱老的故事仍然在继续,他“前行”的脚步始终没有停下!
以上,就是可圈可点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22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全部内容,可圈可点一直关注学习资料,为大家提供优质文章,如果想要获取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2022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相关推荐文章:
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及简介【精选5篇】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观后感最新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