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一等奖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一等奖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一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针对本年级组提出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专题研究而设计的。设计的过程中力图体现出本专题的研究成果,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各种方法融入了教学当中。同时在本节课设计中,我也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形式交替变换,注重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另外,我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没有忽视素质教育,一方面注重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联系,另一方面注意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熏陶。
本节课的设计是以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练习为依托,通过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巩固练习,把本年级的研究结果——培养计算能力的方法孕育其中,本节课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针对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设计了一些有趣味、有时代科气息的练习,但实际并没有改变知识内容和结构。下面我对本节课知识点做了简单分析:
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是本册的重点内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先是从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开始的,然后是接近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接着是由浅入深的学习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的乘法,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安排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和熟练,也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和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做好铺垫,又是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计算打好基础。在这节课中学生在巩固练习的同时,我把提高计算能力的方法:培养计算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加强口算、掌握算法,理解算理等方法融入整个教学中,使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计算速度,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基于以上认识,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使学生初步理解提高计算能力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体会成功的快乐。
初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2、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熟练地计算。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难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从素质教育着眼点来看,要贯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要使学生会学、乐学、主动去学。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谈话激趣、回忆交流、讨论归纳、强化练习等教学方法,循循诱导,让学生在比赛、游戏、练习、合作中自主学习,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出发,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真正发展,我对本节课设计如下几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知识?想一想。学生可能会根据教材说学习新知。是啊,从课本的内容看这节我们要学习一个因数中间有0乘法,但是老师想让大家看看最近几次的作业,拿几本错多的作业给学生看看但是老师想问问:这几天我们学的知识,你们都熟练了吗?作业得怎么样?(可以拿几本错多的作业给学生看看)引导学生说一些学生还不太懂,应该再练习。……那就巩固复习一下,使我们计算能力再有所提高,计算的准确度也能提高一些,可以吗?师板书课题。
(这样设计导入主要是让学生觉得我们是有必要上这节课,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最大的发挥)
(二)回忆交流,讨论归纳,明确算法,理清算理。
1、回忆交流
师:好,那回忆一下,我们这几天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师:对,这段时间我们就是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那每天学习都一样吗?……
请学生想一想都学了哪几种情况的乘法,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然后请学生在全班上说一说。
2、讨论归纳,明确算法,理清算理
师:你会计算这几种乘法题吗?你能说一说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吗?小组内互相说说,师巡视指导。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师据学生汇报板书计算方法。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不错,虽然有些还说不完整,但已有一些进步了。
师生一起来说算法,并理解算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一等奖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和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设想,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来谈一谈。
1、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7、78页的内容。
2、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知道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课件)长、正方形面积与面积是类属关系,统一面积单位和用面积单位密铺则是探究长、正方形面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知识的重点。教材蕴含了数形结合、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思想。
3、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是这样表述的: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学习目标:(课件)
①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通过猜想、操作、分析、验证,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②在小组交流活动中,通过讨论、观察、发现,准确归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③在计算和解决问题中,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④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重、难点、关键(课件)
教学重点:会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体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及公式归纳。
教学关键:借助学具操作,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
5、教学准备:(课件)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方格纸、实验记录单、课件(课件)
(一)学生情况
美国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与分析。三年级学生(8、9岁),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究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但是学生还缺乏实践经验,需加以引导进行学习。
本节课学生学习应具备的入门技能是:要理解乘法意义、面积的意义、常用面积单位,以及用面积单位测量一个图形面积方法的。根据图列出乘法算式。这些为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但学生具体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以下学习困难:(课件)
1、忽视了用什么测量面积?为什么要用面积单位去测量?
2、部分学生不能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测量面积的表象。
3、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容易混淆。
4、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是长乘以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5、保留概念可能认识不到位,保留概念是指物体不因大小、方向、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这是测量的基础。(课件)
(二)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标》指出:学生学习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我班的学生对数学有较浓的兴趣,思维较活跃,好动,想像丰富,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动手能力较强。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课件)我主要采用操作法、观察法、发现法、讨论法、演示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古人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而给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因此,(课件)在本节课我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三个“一”、四个环节。(课件)一条主线即始终以活动探究为主线;(课件)两个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课件)三个“一”即教学过程中的用到的“猜一猜、摆一摆、验一验”;(课件)四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总结反思,深化认识。具体环节如下:(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兴趣,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伊始,我结合生活实际设疑导入,让学生在一个生动的教学中开始探究活动。
首先,我用课件出示乌龟和兔子比赛画画的图画,问学生,你能想办法比较出他俩谁画的面积大一些吗?有的同学说放在一起比较,有的说用面积单位去测量,这时我就追问:如果想知道游泳池的面积、学校操场的面积也用面积单位去测量,你们觉得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就引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是呀,用面积单位去量长方形的面积在实际生活中太麻烦,也是行不通的,怎么办呢?这样就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应该寻找一个简便的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的方法,从而引出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课件)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猜想
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这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形成统一的认识,使后边的
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请看视频,(课件)
这里我为学生了一组感性学习材料,适当进行启发,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学生凭着对学习材料的直接反应作出了大胆的设想。避免了学生盲目的猜测,同时又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当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时,老师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宽”计算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去验证一下,这样再次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围绕猜想,验证猜想。(课件)
2、验证
学生形成基本的猜想后,我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验证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请看视频,(课件)
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课前,我在四年级挑选了两个班(60人)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l、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2、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什么是长乘宽?调查的结果令人吃惊:70%的学生能正确回答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25%的学生回答是周长计算公式。5%的学生不知道。对于第二个问题,几乎没有学生知道为什么。在三年级时,我们已经教过这一章的知识,而且进行了大量的训练,为什么只有70%的学生记得结论?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能够回答出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是长乘宽呢?
显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过于重视知识结论的获得,而对于知识获得的过程则显得轻描淡写,知识的意义并没有完全让学生真正理解。(课程标准)那么对于本节课来说“真”理解就不仅是能够描述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描述出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长乘宽。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通过一次实验而发现的,是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划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在活动中,我既不像过去那样告诉学生怎么动手去验证,让学生做机械的操作员,不是随意放开让学生盲目的操作,而是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我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3、归纳
请看视频,(课件)
结合摆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总结长方形面积公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转化,让学生接受了一次不完全归纳思维方法的熏陶,符合几何初步知识数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尽情享受猜想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学生自觉地大胆猜想、探求知识的奥秘。
4、转化
学生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设计了一道看似平常无奇的练习:(课件)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然后课件演示: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的长不断缩短,我不断加速地抛出一个个同样的问题:此时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当长方形变成长:6厘米,宽6厘米时,学生们发现这时长()方形4条边相等,它已恍然是一个正方形。从长方形巧妙地变成正方形,我利用了长、正方形的关系,把抓住了知识中的生成机遇,使学生既容易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体会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共性和差异,又一次把探索知识的机会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对此,我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作用。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了明确认识以后,(课件)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前提出的乌龟和兔子谁画的面积大的问题。另外我安排相应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采用闯关游戏的方式进行,(课件)最后出示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拓展题目作为作业,(课件)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期待下一课的到来。通过一系列的练习,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拓展。(课件)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最后,教师以提问,学生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课件)这节课你学到什么知识?是怎样掌握的?这一部分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在进行补充,使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了师评、互评、生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的评价,以此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总之,本课教学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综上述,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大胆猜想公式——验证公式——归纳公式——运用公式。首先思起源于疑,让学生敢于提出猜想,围绕猜想,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围绕着一个个问题自主合作学习,探索出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成功的快乐。(课件)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围绕这节课的两个重点内容,在揭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时直接板书公式,让学生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起到突出重点的目的。(课件)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是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的一句名言。反思是教师必备的意识和行为。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课件)力图体现:课堂教学“人本化”,让学生思动、手动、口动、互动。学习方式探究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新知。授课后我还将反思:(课件)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探究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学生认知还存在哪些问题等,以利今后改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一等奖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三
《认识分米和毫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
1、教学分米的认识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先测量吸管的长度,再通过牛奶盒的吸管,知道10厘米长的线段可以用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后在尺上找一找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再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分米,感知1分米长的长度,紧接着让学生画出一分米的线段,最后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2、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测量卡的厚度,硬币的厚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体验1毫米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或磁卡,感觉1毫米的厚度,然后用心体会。最后,教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能用毫米表示单位的实物来。
3、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如教学1厘米=10毫米时,让学生观察学生尺,引导学生知道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再数一数有几小格,从而得出结论。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一等奖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四
本课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课书《数学》三年级上策第六章多位数乘以一位数中第一课时口算乘法,本章节的学习内容建立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而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整百乘以一位数,也为后续节次进行铺垫,如末尾为零的乘法、两位与三位数乘以一位数时看成整百、整十来进行计算,所以本节课非常重要。
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在思维上显得更加活跃,有自己的思考,但是他们的思考往往不够全面;同时也有部分学生懂得偷懒了,日常作业出现拖欠现象。对基础知识,学生的主要问题,还是灵活运用的问题,而往往当学生碰到几次难题后,学生缺少成就感,甚至是畏惧情绪,一提笔就觉得难。有几个后进生前面抓得不够,与自学性强自学能力好的学生相比,有不少差距,令老师担心。三年级的学生在心里和生理发展还不成熟,不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在上课时应经常鼓励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知识与技
掌握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数的计算
掌握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数口算算理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迁移的能力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本节课时开展是围绕着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数展开的,可以说都是以此为基石的,所以整十、整百的乘以一位数的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整十、整百的计算虽然不难,但是如何深入理解并多方面的理解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数对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
教师以情境引导法、讨论指导法,创设一个生动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积极引导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再通过适当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技能。
教师:我们平时是如何帮妈妈忙的,都帮什么忙?
例如:帮爸爸买香烟,爸爸给了我30块钱,买两包香烟。
今天小明碰到这样的问题?你们帮小明一个忙
演示一个简单的flash:今天妈妈让小明买洗衣粉,7元一袋买三袋,妈妈给了他25元,够吗?
1、学生探讨如何得知是否足够
2、得出先计算三袋洗衣粉的准确价格,然后跟25元进行比较
通过设计一个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情境,使学生这样一个贴近生活情境当中,开展学生的联想,快速的融入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1:小明在大家帮助下,非常准确是的买到了洗衣粉,妈妈决定在星期天的奖励小明去游乐园玩,小明非常高兴,他问了妈妈一个问题:如果有20个人坐旋转木马要多少钱?妈妈非常准确的说出了答案,你们说妈妈说的是多少?
讨论:十个人坐,也就是10个2相加,所以是2+2+2+2+2+2+2+2+2+2=20
讨论结果:1×2=2 推出10×2=20
10×2=20(元) 板书(由学生归纳总结所得,教师引导让学认为是他们自己的讨论结果)
答:乘旋转木马需要20元。
练习:p69、做一做,通过练习对以上的探讨结果来进行巩固。
通过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设计好的环节,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在学生的共同探讨,深化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从而突破重难点,并在后设置几个简单的练习,树立学生的信息,使学生相信自己已经学会、掌握、理解该项知识点。
学生探索:大家能不能也像小明一样提你想到的一些问题。
例如50人坐碰碰车需要多少钱?
练习:50×9= 900×9=
小结:计算方法
计算过程
通过此环节,开动学生脑筋,深化知识点,并适时进行巩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一等奖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五
面积单位间进率是《人教社》九义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位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这部分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同时它也是学生在以后四年级学习的小数与复名数和与面积有关的应用题及在生活中解决与面积有关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设计本课时我们力图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多种活动中获得多种感观认识,抽象出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我们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明了活动目的,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获得探究的体验。
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生生合作的学习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
重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难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组的教师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教材,先后尝试了多种不同的教学设计,下面仅结合课堂教学中的三大环节(开课、活动操作、练习设计)来简述一下我们的研究过程及我们对每种设计的感受。
1、第一环节开课的研究
关于开课的研究,第一次试教,学生回忆长度单位复习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引导到面积单位的研究。这里教师让学生通过画1cm、1dm的线段,1cm2、1dm2的面积来引入。第二次教师拿出一个长方形(面积是1dm210cm2)让学生猜它的面积是多少,学生会选择以平方分米为单位来描述大小,当老师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进行覆盖发现多了一点,给学生制造研究的动力,学生用低级面积单位去描述,并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思考展开对面积单位的进率的研究,第三次试教叶靓老师出示三个不同大小图形,分别是正方形、长方形让学生选择手中的学具研究得出三种图形的面积。由于3号图形是1dm2也就是100cm2,从而揭示cm2与dm2之间的进率。第四次试教我们回归课本,从回顾长度单位的进率迁移到对面积单位的进率的学习。
这四次开课研究每次的侧重点不同。第二、三次的导入设计突出了面积单位的应用价值试教发现分散了教学重点,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认知障碍,重点不够突出。
而第一、四次开课研究目的性更强,直接引导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探索。尤其是第四次的教学设计借用多媒体使学生对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有效的排除了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这一知识点产生的负迁移效应。
2、第二大块:探研活动的教学设计
这一个教学环节我们设计了很多种不同的活动形式
第1次是学生分小组活动探究,叶老师把学具全部提供给学生,学生活动内容丰富有摆一摆,有用面积计覆盖、有用尺量一量等,但我们发现容易造成小组活动混乱,我们应引导他们有条不紊地操作,而今天叶老师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种或二种学具进行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满怀疑惑和好奇去探索。首先让学生思考和选择工具(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先思考、再动手)同时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展开研究。不同的方法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
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样,通过猜想、研究、验证等一系列的过程,充分放手让学生研究、发现、归纳、总结,学生不仅学会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且还培养了学习的意识。
对于书本的使用,叶老师也没有忽略,教学完这一环节后叶老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帮助学生学会用教材来学习,必竟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文本。
3、第三大块,练习
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课堂上,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叶老师结合日常生活情形丰富特点,设计开放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应用,促进自身主动发展。学生探索出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后,有一种应用的期待,“我努力的结果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呢?”马上引入实践应用。
本节课,我们对练习的设计有这样一个思考
“本课我们到底练什么?”
虽然这节课我们认为:是教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如果练习仅仅停留在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是不够的。
我们的看法:
1、继续夯实对面积单位进率的认识,所以在叶老师的练习中出现了针对实际物体填写合适的面积单位,再对面积单位进行换算的练习形式。
2、本节课的练习形式多样有填空、连一连、实际应用。
能有效帮助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3、如何使练习具有延伸课堂的效果
对于一节课的学习是不是就是40分钟?答案是否。
教师在课常上教给学生的知识与方法如何换变成学生的能力,怎样让学生的学习延续到40分钟以外?在本节课中,叶老师引导学生用各种不同方法,引导学生得到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叶老师在课的最终提出的思考题给予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研究的目标,鼓励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数学思想去继续研究。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一等奖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六
本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通过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知识的内容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24时记时法在时间这部分内容中是一个教学难点,尤其是它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在理解、表述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怎样让学生学得轻松,知识点掌握得又好。特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觉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该注重生活化、活动化、信息化,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让更多的孩子沉浸在学习数学的乐趣中。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模式,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数学实例,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服务。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联系实际教学24时记时法。
生活中经常应用24时记时法,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教材一方面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吸引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另一方面还引导学生继续观察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24时记时法。首先,出现电视台节目预报员预报电视节目,从学生喜欢的“六一剧场”的开始时间切入,让学生讨论“怎么会有14:00呢”,引入了24时记时法。接着,寻找生活中的24时计时法:出示银行的营业时间、公共汽车站牌上标注的服务时间、交通标志上的起止时间、火车票上的开车时间、麦当劳、大润发营业时间、邮局取信时间,然后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轮船票、购物发票、游园活动时间等,无论是数学内容还是生活内容都十分丰富。
(2)设计了较好的教学形式。
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的关系是有些困难的,教材充分注意到这个难点。在学生已经知道一天里有两个8时、两个10时、两个12时等的基础上,例题首先利用连贯的三个钟面讲述24时记时法的基本原理,从左边到中间这两个钟面是24时记时法的0~12时,中间到右边这两个钟面是24时记时法的12~24时。右边的那个钟面上还完整地显示了一天中的0~24时。通过特殊的“0时”教学加深了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
(3)扎实、灵活地安排练习形式。
以练习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主。从把24时计时法记录的节目单改写成普通计时法,到生活中的不同计时法互换,再到亲自时间完成xxxx年颜港小学秋季作息时间表的两种计时法的互换。层层递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记时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
学过程:
在本单元中,安排了两则“你知道吗”。其中第一则简单介绍原始人以及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我把这些知识安排在上课之前循环播放,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感悟古时候的计时工具。
1、情境导入:
由电视台播放的节目内容,引出课题。
2、探索新知:
结合课件,深入探讨。
得出:普通记时法数字不超过12,分上午、下午、晚上、凌晨等;
而24时记时法,全是数字且不超过24,没有上、下午的文字。
3、拓展练习:
(1)告诉你的是什么记时法?从这里你知道了些什么?
1、银行储蓄。
2、公交车站牌。
3、汽车禁行牌。
4、火车票。
5、麦当劳。
6、大润发。
7、三次取信时间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24时记时法?(学生交流)
拿出自己准备的材料,请用另一种计时法汇报一下。
既然这两种记时法,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那么,我们要学会准确地使用这两种计时法。
(3)填表(北国中心小学xxxx年秋季作息时间表)
4、动手制作自己的“一日生活时间”(机动)
其实,我们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怎样才能合理安排时间,让每一个24小时过得很有意义呢?请用二十四时计时法制作一份双休日的“一日生活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