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说课稿高中语文8篇(实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说课稿高中语文篇一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致橡树》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这些诗歌的题材和风格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是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致橡树》是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我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作。诗人用象征手法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新型的爱情观。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关于朦胧诗的一些知识,加深对意象和象征手法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教学目标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又经过第一单元前六首诗歌的学习,对诗歌的意象有了较为具体的印象,初步具备了理解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作家和朦胧诗的特点等文学常识;
②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全文。
(2)能力目标
①继续培养学生理解诗歌意象的能力;
②初步培养学生深入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领会作者新型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②提高审美情趣。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本文主要通过多组意象来表达思想情感,因此对各种意象的理解是进一步理解全文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我把对意象的理解作为教学重点的第一条。
②理解、概括作者抒发的新型爱情观。
(2)教学难点:
本事是朦胧诗的代表作,意象多,并且有些意象较为含蓄,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懂,因此我把对意象的理解作为本事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水平,我采用诵读感悟法、探究阅读法、讨论法以及多媒体进行教学。
本文意象较多,我在上课开始通过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人品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了解;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明确各种意象的意思和作者抒发的爱情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和鉴赏,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
2、学法
(1)诗歌的学习离不开朗读,因此,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感悟诗情;
(2)诗歌意象较多,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圈点勾勒重点词语理解诗意;
(3)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探究法和讨论法对诗歌的内容进行解读。针对相应的内容,可以提出三两个提纲挈领式的问题,让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并与同学讨论,形成自己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①用一句话“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歌颂美好的爱情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的诗句”,然后让学生回忆三、五句关于爱情的诗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爱情诗的兴趣,导入新课的学习。
②投影作者简介和“朦胧诗”的有关知识,为文本的学习作铺垫,也让学生积累一些文学常识。
2、感知意象
(1)朗读欣赏,初步了解课文。
多媒体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感悟诗情。
(2)学生自己品读,思考,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课件展示两个问题:
①诗中描写了那些意象?
②诗歌分几个层次?找出表示层次的句子。(两处:13、32句)
学生读完并简单思考后,提问并订正、明确。
3、学生分组讨论,把握课文具体内容。
多媒体展示四个问题,让学生看书、圈出关键词,并和前后左右同学讨论;然后提问并订正、明确(能说出主要意思即可)。
(1)凌霄花和鸟儿各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攀援、炫耀)
(2)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痴情、为……重复)
(3)木棉和橡树,两棵树的形象分别象征什么?(抓住关键词:送来、慰藉)
(4)橡树与木棉是怎样的关系?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并概括。
①解题:“致”是什么意思?谁致橡树?致橡树什么内容?
②14-15句:平等、独立
③16-17句:相互依存
④18-21句:关心、理解
⑤22-27句:各自独立
⑥28-29句:同甘共苦
⑦30-31句:相依不离
(5)32-36句总结:爱,就爱对方的一切。
4、课堂小结
(1)本文行文思路
先破后立。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提出理想的爱情观。
(2)结合背景,理解作者提出新型爱情观的缘由。
本诗写于1977年,“文革”刚刚结束。女诗人对“文革”中人性扭曲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反思,并结合几千年来中国妇女在爱情上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状态,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爱情独立宣言。
五、说板书设计
凌霄花攀附、炫耀
鸟儿痴恋传统爱情观否定
泉源奉献
险峰
日光、春雨
致
橡木棉平等、独立新型爱情观提倡
树相互依存
关心、理解
各自独立
同甘共苦
相依不离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课外阅读舒婷另一首朦胧诗代表作《双桅船》。
韦首建
说课稿高中语文篇二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一年级美术上册第六课《奇妙的撕纸添画》。撕纸添画是综合撕纸、联想、粘贴、添画的学习活动。既有手工工艺,又包含了绘画技能,对于刚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较为巧妙而有效的综合能力的训练。本课的学习任务是通过撕纸及找出撕下的碎纸片的各种形状来激活学生联想,通过添画来完成学生联想的表达,而形的联想是关键,它上承随意撕纸的结果,下启添画成形的效果。撕纸时要让学生随意而不受约束;形的联想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将碎纸片当成各种不同媒材来看;添画时要根据撕出纸片的随意性可简可繁,线条不必画得很规范,这就大大降低了完成联想表达的难度,且能使作业更且绘画的生动性。本课的有效学习将为今后学习各种想象画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
《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指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情况。我制订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方面:能关注生活中身边的人和物,用特有的形象进行再现;能关注撕出的色彩和形状,积极进行思考和交流。
过程、方法方面:能大胆随意撕纸,有意图地用线添画,表现出综合运用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观察身边的人和物的情感,积极和同学交流,克服畏难情绪,大胆想象。
3、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大胆随意撕纸、积极的就形联想、有意图的用线添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就撕出的纸片进行思考和交流,大胆联想。
4、说教学课时按排,教具准备
本课的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小纸片、一些撕纸添画作品、水彩笔等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美术课标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针对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好胜心强但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激趣法
美术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所以导入新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设置了一个“云朵变成形象”的环节,天空飘荡的云朵一会儿变成小动物,一会儿变成人物,一会儿又变成了汽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联想思路。
2、观察法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没有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也就不可能有效的进行美术教学。在引导学生撕纸的环节,引导学生观察个别学生不同的随意撕纸的方式,认知撕纸的多种方法。还有在引导学生就形联想的环节,要学生转动撕下来的小纸片,从不同的角度认真观察,根据色彩和形状再进行联想。
3、演示法
在美术教学中特别是手工制作中,适当的演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总会根据教学情况和一些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小结性的示范和个别示范。
4、小组合作交流法
在全体学生参与随意撕纸活动后,让学生分小组以碎纸片的形色联想为话题进行交流,学生充分讨论,自由发现,说出自己的联想。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本课的教学内容,将本课安排为一个课时,我现在就说说整个教学程序。记得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我认为好的显示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不仅动手参与能力得不到培养,而且直接影响教育效果。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导入新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设置了一个“云朵变成形象”的环节,天空飘荡的云朵一会儿变成小动物,一会儿变成人物,一会儿又变成了汽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联想思路。这时教师再展示几幅事先准备好的根据刚才的“云朵变成形象”而设计的撕纸添画,这时教师再提示学生在平时撕过纸吗?有没有尝试过根据小纸片进行联想添画,这时导入新课。
(二)、引导学生进行随意撕纸活动
教师提示学生在平时撕过纸吗?注意过是怎样撕纸的吗?请几个学生上台来随意撕纸,引导学生观察个别学生不同的随意撕纸方式,再演示完善多种撕纸方式,激励学生大胆随意撕纸;学生依经验随意撕纸,认知撕纸的多种方式,全体学生参与随意撕纸的活动。在这个撕纸环节要让学生随意而不受约束。
(三)、引导学生根据撕下的碎纸片进行联想漫谈的活动
以碎纸片的形色联想为话题,进行联想漫谈活动的环节是本课的难点。所以在这个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
1、教师出示经过挑选的的小纸片,在展示仪上随意转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就形联想,一块纸片会有很多种答案,提示学生在联想时还可将纸片有意再撕,鼓励学生求异思维的发挥。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换刚才有意再撕的小纸片,自由发现,再相互交流,说出自己不同的联想。
3、当全班同学的思维都活跃起来后,及时引导个别学生当众在教师准备的纸片形状上添画表达自己的联想,将学习活动过渡到粘贴、添画的学习环节。
(四)、师生探讨添画成形的方法
教师根据刚才学生的添画,师生共同探讨添画成形的方法;教师适当示范,说明根据联想、粘贴好纸片,在形状上添画成形的方法。提示添画能使形象更加完整,使一些畏难的学生明了添画该从何入手,从而大胆添画,提高组织线条表现形象的能力。
(五)提出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课堂作业
1、作业要求:根据撕下来的几张纸片,转换不同方向,看看像什么,粘贴在底纸上,添画成几个人或物,组合成一幅有趣的画,再说说自己的.添画意图。
2、学生进行课堂作业,教师适当指导。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撕纸添画的方法,在保护儿童富有个性的思维的基础上,鼓励、启发和提示胆小的儿童,帮助他们克服畏难的情绪。
(六)、展评作业
1、自评: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是如何联想、如何形象再现的意图。
2、互评:选出自己喜欢的作品,说说为什么。
3、教师小结性评价:展示评议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
说课稿高中语文篇三
一、说教材:
《简便计算》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数学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以及除法的定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计算等一些定律并把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进行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自学讨论法进行教学。师生作适当归纳或总结性的讲解;最后进行巩固练习。通过这种教法,引导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并充分讨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经历观察,概括的过程,理解乘法结合律,通过体验,感悟,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说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题。(卡片)
12=4()25=100()
32=4()125=1000()
255022548125125804025
通过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算出结果,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哪三对好朋友呢
教师板书:52254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直接写得数)
2542469125843925
【这一环节的目的:既复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虽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但学生完全可以运用知识得以加深认识,没有增加负担,反而增加了学生探究的乐趣。为新课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创设:同学们来解决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王老师买了5副羽毛拍,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⑴首先让学生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明白一打装是12个。
⑵你们根据这些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并记录。
请小组长汇报。(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
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⑥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多花了多少钱
【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就能获得学生思维火花,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副标题#e#
2。解答第三个问题:
你能用两种简便方法解答吗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解法一:1225
=(34)25
=3(425)
=3100
=300(个)
【运用数学规律解决生活问题。创设了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素材呈现后,让学生发现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面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哪种方法简便,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就用哪种。】
解法二:1225
=121004
=12004
=300(个)
【解法二是一个难点,它就是用1004来代替了25,我们可以在教学时把25盒看成100盒,问学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呢怎样才能使积不变扩大了4倍,再除以4,使积不变这样来突破这个教学难点。】
我们知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我们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板书:简便算法)
3。用简便方法解答其余的几个问题。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解答后请人汇报并核对自己的简便算法是否正确。第五,六两个问题较简单,可以课后去做。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的解法与上一题的解法类似。
4。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谁能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33052
=330(5*2)
=33010
=33(元)
【注意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为使学到的知识能为解决问题服务,我注意极力选取与本节课知识联系紧密的,又是发生在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我注意把新学的知识与旧知建立联系,】
(三)练习:
1。进行简便计算。
242587254325488125
2。连线:
2557490(1258)
90+(1258)
901258254+57
(254)57
15(16a)(1516)a
(1516)+a
3。下面等式中应用了乘法结合律,请在括号内打。
4(153)=(415)3()
(34)56=3(45)6()
6(3a)=6(a3)()
【这一环节的设置将整节课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应用定律如何进行简算,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根据乘法结合律对许多题目进行了简算。今也就是在几个数相乘的条件下,如果其中有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就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比较简便。大家以后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巧妙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说课稿高中语文篇四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是语言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饱含深情的回忆了童年时夏日的月夜,在月光沐浴下,母亲唱童谣、民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根据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维教学,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法。
3、情感目标:领悟“月光启蒙”的真正含义,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深切怀念之情。
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和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建议,教学本文,我准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段,进行研读和品读,借助文章插图和民歌童谣,通过深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得,以读促悟,以读代讲,从而让学生从内心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阅读教学是学生潜心会文、获得独特体验和感受的过程,是教师文本学生对话,情感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获得能力的过程,基于此认识,我设计了两个课时的教学。
第一课时
1、初读感知,理清条理。
1.让学生看题质疑:什么是启蒙?作者为什么说月光启蒙?让学生自读课文。
2、出示自读要求:读通句子,读准字音,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在这一课时,给足学生时间,读思批画,获得初步的个人体验,同时鼓励学生质疑,做到“书不读熟不开讲”
第二课时
课前播放民谣,创设一种情景。
1、激情导入:柔和的月光洒满农家小院,母亲搂着我吟唱歌谣,讲故事,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让我们一起去重温那感人的时光。
这样,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初步与作者产生共鸣,铺设本文的情感基础。
2、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听着这动人的歌谣,让作者感受童年的夏夜永远是最美妙的,为什么?读读第一至四小节。想象画面,重点体会“柔和、洒满、搂着、唱起”等词语,引导学生看插图,提出要求:你们的朗读要让人感受到母亲那芳香的音韵。
师范读,学生连读。
探究:为什么说“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的歌谣给我怎样的影响?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放手让学生读悟谈,获得个人体验和感受。
阅读教学是个性化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是阅读教学中弥足珍贵的。
(2)总结方法,自学第二部分
读一读,抓住重点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引导,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能力的获得才是最重要的。
(3)学习第三部分
读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说“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这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与客体“月光启蒙”有什么关系?或者讨论“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创设学生学习的情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尊重独特感受,注意价值取向。
4、课外作业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课下让学生去搜集吉祥的民歌童谣并整理,举行一次“家乡民歌童谣交流会”让丰富的民间文化滋养孩子们的心灵。
总之,像一位教育专家所说的“语文教学只有逗号,没有句号。”教学之路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说课稿高中语文篇五
本课是初三思想政治教材第四单元的重点内容,讲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部分内容,是经济部分的主要内容,本课主要包括三个框题: 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学会合理消费,三个部分.本课是在这一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承上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启下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一环.而本框在本课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认识我国经济现状,经济制度的重要一节.因此,学好本框对于学生全面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意义,同时,理解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认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感情与价值观,是教师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因此,根据“三维目标”,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及其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能力目标:体会“三步走”发展战略既鼓舞人心,又切合我国的实际;体会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体会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同作用,体会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经济制度方面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受不同所有制经济所具有的不同的作用,用平等的眼光看待非公有制经济。
(1)、重点:①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②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难点: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比较法、讨论法、指导阅读法、讲授法等
1、学情分析:新课程认为: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与方法比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再者,初三学生感性思维活跃,理性思维有了一定发展,具有相关知识与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设计学法如下:
2、学法设计
(1)、比较法: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通过比较、体验,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形成认识
(2)、讨论法:本框理论性较强,打印资料供学生讨论。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激励学生交流观点,大胆质疑,主动探究、教师参与交流。
(3)、自主学习法:本框一些内容易于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独立思考,张扬个性,自我感悟,自我肯定,自我完善。
1、搜集资料,进行比较,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课前根据学生对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让学生收集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到自己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发性的变化这方面的材料;同时收集一些学生消费的心理,消费行为方面的材料让学明确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要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经过长期有步骤、分阶段的努力。从而理解“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2、运用印发资料和教材中的材料,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探究。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点,我印发了“中央企业20××年实现利润1867亿元”, “我国入选全球500强的企业”, “20××年我国各地私营企业发展情况表” ,“我国各种经济成分变动表”等四份资料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现有资料帮助学生较直观地理解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的作用;理解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为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打下基础,能够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个体、私营经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大胆设问,引发发讨论,激活思维,深入探究
对于疑难问题大胆设问,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问题学生难以理解,单靠老师讲授学生很难有积极性,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于是我就这一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深入探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标新立异,尽管学生的说法可能会五花八门,指向分散,但我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这两个方面加以讨论,一定会收到良好效果。
4、启发点拨、整合知识、形成认知
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解我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初级阶段国情”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用关系图的方式把它们展现出来(详见公开课教案),这样学生一目了然,达到整合知识、形成认知的目的。
在师生,生生之间彼此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彼此评价和自我评价,教师进行相应的鼓励,肯定和指导,实现教师评价。总之,学生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后评价相结合。
新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可读性强,但理论性要求不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所以条刚较少,为便于学生学习,教师应在生动活泼教学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把教材知识系统化,但应简洁明了,便于掌握。为此我设计如下板书:
㈠感受身边的变化
1、“三步走”战略
2、“两个100年”的目标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世纪末)
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制度
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制度
1、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公有制包括的内容:
(2)国有经济的含义:
地位:
作用:
(3)集体经济的含义:
地位:
作用:
2、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课堂作业应针对性强,精而简,能体现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拓展思维,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为此,我设计如下练习。
课后作业
材料一:教材90页“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此图所述,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都是国有企业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说课稿高中语文篇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演示文稿动起来》。下面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1、教材分析;2、教法选择;3、学法指导;4、教学过程。
本节课选自西安交通大学版小学课本信息技术五年级第五课,《演示文稿动起来》是powerpoint这单元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制作静态的演示文稿,如在powerpoint中利用文本框制作文字,插入艺术字、剪贴画、图片,设置背景,对整个幻灯片进行浏览与放映等,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本课设置动画效果的学习,可以使静态的演示作品变为动态的演示作品,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实际情况,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幻灯片动画效果和动画放映顺序的设置:
(2)过程与方式:通过直观演示、任务驱动、分层教学、和评价的影响,使学生熟练掌握设置动画效果和顺序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自他展示、自他激励、体验创作的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探索中陶冶情操。
3、重点、难点
本课主要围绕设置幻灯片动画效果和动画放映顺序展开,所以把重点定位在动画效果的制作。而在设置过程中,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 “自定义动画”对话框上较难掌握,所以掌握“自定义动画”的操作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4、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学件。
本节课内容是操作性较强的一节课,而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中,“任务驱动”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可以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灌输的地位。在本节课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课的特点,采用了以下几种学习方法:1实践操作法2合作交流法3问题解决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突破重难点,本节课他设计下面教学环节:
1、展示实例,激发兴趣
良好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开始。上课后,以《龟兔赛跑》故事为蓝本直接制作两个不同的演示文稿,有动画的和没有动画的范例,创设教学导入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不同,同学们发现他们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好呢?好在哪里?为什么?回答是肯定的,于是顺势导入课题:让幻灯片动起来。通过对比,发生强烈的反差,利用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能顺利实现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任务驱动,自主实践
设计的任务是利用“自定义动画”命令,为“快乐的六一” 幻灯片的气球设置不同的动画效果。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往往有学生在老师还未教之前就已经会了,所以他要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来做“小老师”。要求学生打开学生机的幻灯片自主练习,在这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三分钟后请一位学生上来试一试。接着根据学生的实际复习设置动画的方法,并强调“要设定一个对象的动画效果,必须先选定对象,再进行设置。”此任务的目的是为了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为完成后续的任务作铺垫,提起学生学习自定义动画的欲望和尝试的心理。
3、同伴互助,层层深入
“动物大家庭”幻灯片,按照要求设置动画的顺序。这样设计任务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带着问题,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分小组进行认真反复的实践,在这过程他给予必要的指导,然后同样请一位学生设置正确的放映“顺序和时间”。师生小结:要调整演示对象的顺序,该对象也必须首先选定。再通过调整顺序的上下按钮来调整各个对象播放的顺序
4、学生展示 归纳巩固
运用广播教学平台,将“乌鸦喝水”幻灯片按照故事情节设置动画效果。一边拨放动画,一边讲故事。在学生演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并强调学生们要注意观察播放时与开始时的差别。此任务在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为作品的整体效果作最后的修饰。
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操作指导,重点指导对象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对操作能力强的学生重点从版面设计方面进行指导,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力。在学生制作的同时,用广播教学进行转播;制作完毕后,组织小组先进行展示,推荐出好的作品在大屏幕上展示,让学生说说设计思路和简要介绍图片资料。学生在展示自己的作品的同时,充分体验到了创作的愉悦和成功的快乐。
5、课后延伸,拓展知识。
对学生来说,除了掌握信息技术本身的技能外,如何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方面。于是他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布置以下任务:世界园艺博览会马上就要在西安召开了,请同学们以世园会为主题自制幻灯片来宣传一下西安。
说课稿高中语文篇七
《垂线与平行线》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单元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测量中的重要学习内容,又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的基础上继续认识射线和直线的,为以后学习角的概念打下基础。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知识与技能】
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能够画出他们,并且掌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等活动,学生关于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空间观念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交流能力以及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有所提升。
【重点】
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
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合作交流,各抒己见。这样既能启迪思维,又增加了合作的意识,便于形成平等、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参与。同时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会主动探索、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这样安排有利于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会向同学们展示用双手捏住线的两头,拉紧,并询问同学们这条线可以看成我们学过的哪个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直的线都有哪些?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通过示范呈现图形以及引导学生回顾线段有哪些特征。帮助学生建立起线段和射线、直线的联系性。)
(二)探究新知
1.射线、直线的认识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从生活现象出发教学射线和直线,体会特征。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可以用尺度量。本册教材以线段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继续教学射线和直线。射线和直线都是把线段“无限延长”得到的几何图形,小学生理解“无限延长”往往有些困难,如果不能理解把线段无限延长,就难以建立射线和直线的表象。因此,教材在教学射线和直线时,作了如下安排。
(1)从生活现象引入。
《垂线和平行线》说课稿
在一幅美丽的夜景图里有许多灯光,这些灯光各自从一点出发向天空射去,射得很远很远。结合文字介绍:这些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作射线。图形显示和文字描述相结合,引入了“射线”,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射线的特征——向一端无限地延长。
(2)突出射线和直线的几何图形。
《垂线和平行线》说课稿
在学生对射线有了形象感知以后,继续引导他们观察数学现象,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射线: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配合这句话,教材画出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两个端点都涂上红色;其中一个端点保持不动,另一个端点随着线段无限延长。这样,学生就形成了射线的表象。
教材用类似的方法,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就成了直线。
以线段为生长点教学射线和直线,从有限到无限,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3)及时组织射线、直线和线段的比较。
《垂线和平行线》说课稿
射线、直线、线段是三种不同的几何图形,也是不同的概念。以线段为参照认识射线和直线以后,及时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三种图形的本质特征。
(设计意图:经历就是经验,经历过程就有体验。《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要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强调数学课程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经历学习过程,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等。)
2.探索直线、线段有关的一些规律。
在这一阶段让学生经过一点画直线,经过两点画直线,在画直线的活动中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给出课本中的图片:a点与b点之间有一条折线、一条线段和一条曲线,比较这三条线的长度,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垂线和平行线》说课稿
这些内容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规定,在“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新增加的,都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并认识,而不是硬加给他们的知识。教材重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不但举了两个实例,还要求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这样的例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体会与直线、线段有关的一些规律。)
(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我会口头说出一道题:出示一个点,请同学们分别画一条过这点的直线、射线和线段。教师先示范,先沿着直尺的一边画射线。 学生练习画一条线段和一条直线。
(设计意图:口头描述的题目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采用动手作图的方式提高学生们的作图能力。)
(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会让学生:(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2)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直线和射线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和学习过程两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数学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本质。)
而作业环节,我会要求学生在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的前提下,去思考角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能对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对新知识学习的顺利进行有着促进的作用。)
为了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采用图表式的板书,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垂线和平行线
射线: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直线: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说课稿高中语文篇八
1、说课内容:
教科书第101页上的例题,“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七第1~5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是在学生学习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比,今后学生才能对周长和面积正确区分,理解实际意义。所以本节课内容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生其它几何体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区分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4、教材编排特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内容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具有层次分明的编排特点,也注意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来编排,这样,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新知识。
5、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难点是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求周长或面积。
这节课我围绕“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并坚持以启发式教学原则,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时,我组织学生进行活动,采用实验操作,引导发现,讨论,自主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使操作观察、说理、思维等活动有机结合,从而击破重点,分散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教会学生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掌握观察操作迁移分析概括自学等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交流合作,使学生有更多展示自己思维的机会。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我共安排以下几个活动: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提问:什么是周长?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用什么公式?计算周长用什么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什么是面积?面积和周长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周长和面积的对比。板书课题:面积和周长的对比。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想一想、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四个层次,在每个层次的教学中,我大胆放手,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亲身体会到知识的内涵。
1、一想
先让学生想一想,回想学习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公式,得出周长和概念。
2、摸一摸
用实物让学生摸一摸,在摸的过程中感受到面积的形式,得出面积的概念。
3、比一比。
出示例题:计算下面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让学生根据图形给出的数据计算周长和面积,指名学生板演,其它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由学生对板演同学的计算进行评价,从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比长方形周长与面积计算方法的不同,也感受到概念的不同。
4、说一说
结合例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之间联系:都需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或正方形的边长;区别是概念不同、计算方法不同、计量单位不同,面积表示围成平面图形的大小,计算方法要用面积计算公式,使用面积计量单位。而周长表示围成平面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计算方法要用周长计算公式,使用长度单位。
(三)、巩固练习,反馈巩固
1、基本训练
做教科书第101页“做一做”1、2题;练习二十七第1题。
2、拓展训练
用一根1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长、宽取整厘米)
想一想,试一试,你一共能围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长(厘米)
宽(厘米)
周长(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亲身掌握到知识的要领,达到巩固反馈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