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说课稿高中语文 说课稿说教法学法五篇(实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说课稿高中语文 说课稿说教法学法篇一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内容选自于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三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等五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的两节里,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算法,对算法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节课的内容是继续加深对算法的认识,体会算法的思想。这节课所学习的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是第三节我们所要学习的四种算法案例里的第一种。学生们通过本节课对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学习,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难点:把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方法转换成程序框图与程序语言。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理解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中蕴含的数学原理,并能根据这些原理进行算法分析。
⑵基本能根据算法语句与程序框图的知识设计完整的程序框图并写出算法程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对比用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求两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比较它们在算法上的区别,并从程序的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严谨。
⑵领会数学算法与计算机处理的结合方式,初步掌握把数学算法转化成计算机语言的一般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⑵在学习古代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利用算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理性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
1.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计算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理解最大公约数的基础上去发现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中的数学规律,并能模仿已经学过的程序框图与算法语句设计出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程序框图与算法程序。
㈠复习引入
1.首先要回顾一下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算法的三种表示方法:自然语言、程序框图(三种逻辑结构)、程序语言(五种基本语句),这个是为了带领学生们对之前学过的内容熟悉一下,也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然后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求最大公约数的知识,你能求出18与30的公约数吗?
3.接着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我们都是利用找公约数的方法来求最大公约数,如果公约数比较大而且根据我们的观察又不能得到一些公约数,我们又应该怎样求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比如求8251与6105的最大公约数?由此就引出我们这一堂课所要探讨的内容。(板出课题)
㈡讲授新课
1.首先我们学习的是辗转相除法,为了更好地总结出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基本步骤,我先给出了一个例题。
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说课范例
说课稿高中语文 说课稿说教法学法篇二
1、教材简析
《再来一次》是小学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第课的课文。这是一篇儿童生活故事,写小加在跳马游戏中因为害怕失败,不敢跳,在妈妈的教导下明白重要的是应该努力去做。全文语言质朴,由始至终是妈妈和小加的对话,在平淡的叙述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对于孩子来说很有教育意义,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挫折教育的范文。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会认读生字“扒、吞、咽、丧、戏、努、绝、弃”。能用“专心”、“不由自主”各说一句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失败能发表看法,懂得做一件事要不怕困难,不轻易放弃,要努力坚持的道理。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懂得做一件事要不怕困难,不怕失败, 不轻易放弃,要努力坚持的道理。
教学难点:懂得做一件事要不怕困难,不怕失败,不轻易放弃,要努力坚持的道理。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水平的阅读能力,能借助拼音独立读通课文。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本课主要是对话,教学时,引导学生注意从人物的行为和话语中了解人物的心情,读出不同的语气,体验人物的感情。以读促思,以读促悟,重点理解小加跳马时的心里想法,和妈妈劝告、鼓励小加的话,使学生明白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努力坚持的毅力。
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我以一个伙伴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训练语言,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朗读感悟法:阅读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上课伊始,我是这样导入的:课件出示一组图片,并伴以恰到好处的点评:当你在足球场上漂亮地进了一个球时,观众们会大声对你喊:“再来一次!”当你学骑自行车摔了一跤时,爸爸会鼓励地对你说:“没关系,再来一次!”当你在回答问题时,因为紧张没有说清楚意思时,老师会亲切地对你说:“再来一次!”
这时学生已经从图片的解释中发现了“再来一次”,这时顺势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再来一次”的理解,从而引入本课的学习。
(一)初读课文,回顾生字词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首先课件出示第一课时学过的生字词,采用请小老师教读、个别认读、齐读,选词语造句等方法让学生回顾生字词。
然后我用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同时请学生轻声跟读,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从整体上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把握。
(三)细读课文,感悟延伸。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重点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如:听老师读、齐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
第一自然段我先范读,让学生说一说从老师的读中知道了什么,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小加不高兴的。最后让学生一起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小加不快乐、难过的心情。
教学第2~7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小加究竟遇到了什么难事。这篇课文对话比较多,便于分角色朗读。在分角色读时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试读,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竞赛氛围,看哪一组同学读得好,配合得好。然后老师也加入进来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不同人物的心情。
8—12自然段是学生重点应领悟的,其中妈妈的话是要求学生重点理解的。因此教学时我用课件出示妈妈说的话,指名学生充分地读一读,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从妈妈的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最后再让学生分角色读一读,在读中进一步感悟妈妈说的话。
(四)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借助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因此,我及时地给已经在阅读课文中得到许多启示的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用 “ 面对失败,我认为 __ __ 。 ” 的句式,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失败的经历时是怎么做的。学先自由练说,再点生发言。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综合应用的能力。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再来一次
妈妈 小加
专心做 失败
不放弃
说课稿高中语文 说课稿说教法学法篇三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是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开篇,从教材内容看,是以亚洲为案例的大洲自然环境的描述,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区域自然地理的框架,由“世界上最大的洲”、“地形起伏大河流众多”、“气候复杂多样”三部分构成。教材通过地图、图片和数据,阐述了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并补充相应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亚洲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建立形象、直观的印象。这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体系中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要将上册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地理区域学习中,而且也为学生继续学习后面的相关地区和国家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技巧。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初中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地形图说出亚洲地形的特点,知道亚洲河流的流向特点;
2.能够推测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3.能基本掌握分析某一大洲的自然环境的基本方法。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等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培养学生的自豪感。
根据以上对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亚洲地形特点、河流特点以及地形与河流的关系,会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学法如下:
教法:地图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情境创设法、探究法、案例法等。
1.地图法:对这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插图,将其制成富有动感的色彩鲜艳的画面。将繁杂的地理事物变成简单直观的图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通过地图设计一些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清新旧知识的线索,有助于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这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2.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且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3.情景设置法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法:读图法、自学法、归纳总结法、合作探究法、实验法、角色扮演法、练习法等。
(一)导入新课
采用谚语导入:本节课,我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句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句谚语,那么,有没有同学帮我们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是怎样的呢?
这其中就包含了两项构成我们非常重要的两个地理要素:一个是地形、一个是河流。
设计意图:采用大家熟悉的名言俗语,能够拉近地理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导入结束后从地理学角度提出本课重要的两项要素,把导入和本课内容紧密挂钩。
(二)新课教学
1.亚洲地形特点
首先给学生呈现“亚洲地形图”,并且给学生介绍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技巧。
分层设色地形图,它是一种用不同颜色来代表不同的海拔高低,用以展示地球表面五种基本类型的地图。(高原、平原、盆地、山地和丘陵)人们又把某一地区具体的地形叫做地形区。
设计意图:给学生讲解该类地图判读技巧,为后面学生读图扫清障碍。
①读“亚洲的地形”图,在三分钟内对照图例查找以下地形区,读取海拔信息,并尝试记忆它们在亚洲所处的位置。(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山地:东西伯利亚山地,喜马拉雅山脉及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②请大家一会根据老师的提示,我读出一个地形区,大家举手抢答,第一举手的同学,将代表该地形区的“名称条”和“高度条”标在大家右侧的地形图上,我们看看哪些同学记得最准,标的最快。用珠穆朗玛的和死海的高差来讲解地势的概念。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给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进行学习和讨论,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
创设问题情境“说见闻”。前后四位同学为一小组,按照如下分工完成活动:组号为单号的按照情境1进行,双号的按照情境2进行。请每一位同学记清楚自己的分工。创设如下两个情景:
情境1:你们小组自北向南沿80°e经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情境2:你们小组从西到东沿30°n纬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一路上你们会依次经过哪些地形区?它们海拔多少?请讨论后用流畅的语言与同学们分享你们在这条线上对地势变化的感受。
现在老师给大家呈现两幅非常熟悉的地形剖面图,而且他们就是沿着80°e和30°n作的亚洲地形剖面图。
教师总结:亚洲地势特点:
转折:那么现在请大家回忆,老师刚才的那句话“水往低处流”,地形特点已经得出来了,那你此时认为亚洲的地形会对他的河流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呢?
设计意图:与导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相呼应,前后呼应使课堂为一个有机整体,课堂更具有生命力。同时提出疑问,让学生思考,为后面学习亚洲河流的特点奠定基础。
2.亚洲河流特点
①读“亚洲的地形”图,在图中描画出以下四组河流,观察并总结其流向特点。
a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北冰洋)自南向北流
b黑龙江,黄河,长江,湄公河;(太平洋)自西向东
c恒河,印度河;(印度河)自北向南
d锡尔河,阿姆河; 自东向西
教师总结:
总结地形与河流的关系:
呈现“亚洲的湖泊分布图”和“死海”“贝加尔湖”的景观图,学生看图交流。
亚洲湖泊众多,在湿润气候区多为淡水湖,在干燥气候区多为咸水湖。
亚洲湖泊之最: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里海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湖泊;
死海是世界上盐度最大的咸水湖。
设计意图:提供湖泊的图片,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
(三)拓展+作业
拓展:分析某一大洲的自然环境,我们的思路应该是怎么样的?
①分析某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②读图、文等资料了解自然环境中地形、河流等的概况;
③能总结该大洲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特点;
④综合分析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生,让学生归纳出探究某一地区自然环境的方法思路,能够提升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和学会知识的迁移。
作业:
北美洲的地形和河流分别有什么特点?两者的相互关系又是怎样呢?
设计意图:利用前面总结的方法,学习另外一个地区,学会知识的迁移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小结升华
采用谈话的方式进行小结:分析了亚洲的地形特点、河流特点,老师希望大家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既能认识到水往低处流在亚洲的体现和原因,也能真正做到人往高处走,不断的攀登,永不停息。
设计意图:小结部分与导入前后呼应,同时在课堂结束知识让学生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以升华。
这种结构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析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和完整。
说课稿高中语文 说课稿说教法学法篇四
《数星星的孩子》融描写人物、科学知识、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课文通过对小张衡与爷爷、奶奶一同观察天上星星这一故事的记叙,突出表现了张衡从小就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品质。这篇课文语言生动、简洁,故事性强,蕴含科学知识,内容对学生充满着吸引力。
1、至少认识“珍、碧、院、靠、指、乱、仔、组、睡、朝、苦、钻、研、著”14个生字,会写“珍、仔、乱”3个字。
2、会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生字的字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可以分为五个环节,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线贯穿始终。
以《小星星》这首歌的乐曲为切入点,师生跟着音乐拍手齐唱儿歌.熟悉的歌词,动听的旋律,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进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
本课中,生字的教学以 “音”、“形”、“意”为途径。学生课前预习圈出生字,是以熟悉“字音”为目的。“字意”的落实则完全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如:“你找得字宝宝在哪句话里?”“你能给这个字宝宝找个朋友吗?”“你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这样的扩词练习,说话训练,既活跃了思维,丰富了词语的积累,达到了学习的兴趣持续,又加深了识记的目的。这样由文到字,由字到词,再由词到句子的训练,比单独机械的识字效果要好得多。
随文识字,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和字意的理解,提高识记生字的效率,而且会使学生不断的产生新鲜感,使学习兴趣不减反变浓。为学生识字提供了多维支持。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却不是难点,可对于我的学生来说,识字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显得极其重要,它关乎着这节识字教学课的成与败。
在设计时我突发奇想,巧设“识字小游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如:生字闯关游戏。
第一关:学生读带有拼音的生字,如果读对,就会有一名同学把星星的帽子摘取作为纪念。(这一设计关注的是学困生)
第二关:学生读不带拼音的生字,读对奖励“小星星”。当然,这颗星星并不是制作的星,而是我亲自从空中“摘”下的“星”,这样不可思议而有趣的做法,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再度高涨,使得枯燥的认字变为生动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两关过后,是技巧的沉淀。我问:“这么短的时间内记住了这么多生字,是不是有什么奇思妙招啊?赶快把你最拿手的识字方法告诉给你的同桌吧!”一“话”激起千层浪,小孩子都有显示的心理,这样一来,孩子们会认为,此时的自己是最棒的,他可以交给别人方法,所以他会教的认真,那学的人自然会积少成多。
后续设计的亮点就是我对识字方法的总结,说它是亮点是因为“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教的宗旨,是教的归宿。
随之而来的二次识字是课堂的又一高潮!“小老师领读”,教师指字“顺序读”、“乱序读”、“快读”、“跳读”、“男女生赛读”、“开火车读”……多种方式的识字,让学生的激情再次燃烧,直至回读课文才算是“瓜熟蒂落”!
成果如何?需要及时地检测。在设计生字复现环节,我采用了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绕口令的形式,将所学的生字编入其中,读顺了,说明认识了,读“绕”了证明记熟了。
此时,才是识字教学的终点!
写字指导按照“观察字形说特点——指导书写讲难点——学生练写要美点”的顺序进行教学。相对识字而言,它显得较容易完成。
好的课堂既要有“龙头”又要有“凤尾”,对课堂小结不能忽视。“谁愿意说一说,这40分钟里,你都有什么收获?”看似不经心的一问,却给了孩子们整理课堂,总结经验的机会,既能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看着张衡数星星,奶奶说他傻,那爷爷见了,又是怎么说的呢?长大后的张衡究竟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这样的设疑既实现了课堂的拓展、知识的延伸又能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培养“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教学工作是一个辛苦费神的事业,既然选择了,我就会不断地去探索,去寻找。相信有了好的方法.我会和我的孩子们一同进步,共同成长!
学海无边,知也无涯!在此,恳请各位领导、前辈、同事提出宝贵意见,我会悉心听教,以便于我的教学有更好的完善与体高!
说课稿高中语文 说课稿说教法学法篇五
1、《春江花月夜》这篇选自高二选修课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必修课反映基础性,选修课反映选择性。选修课考虑学生的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诗词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说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唐诗是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这首诗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张若虚的诗仅存两首于《全唐诗》中,其中张若虚凭借《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足以立于诗坛而永垂不朽,成为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以“孤篇盖全唐”的大家。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1)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能力目标:(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2)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重点和难点解析: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这是欣赏诗歌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我把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我把赏析诗歌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是我们当前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能力的主要手段。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
“诵读”,顾名思义,就是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诗歌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有着和谐的韵律,最适合出声朗读。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为学生提供情景交融的画面可以给学生更为直关的理解。通过反复吟诵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采用“自主学习了解课文——确定个性化的合作研究内容——集体讨论深化理解课文内容——扩展延伸到其他作品”的教学程式。
4、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春江花月夜》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很难理解诗歌中作者所发出的深沉的宇宙人生的思索,结合课本后的赏析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内部。同时在教学中运用补充一些他人所发的感慨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
4、置身诗境,以景逆情。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理解春江花月夜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根据诗中的景去推断诗中的情,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教学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采取粗读的方法,使学生从整体感知作品的内涵。但《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把握诗中的景、情、理,才能跳出文本,有所感悟。
2联想、想象教学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像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首先要通过想像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然后再品味诗歌语言带来的丰富美感以及广博的内涵。
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月亮”的诗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
1.新课导入。
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应争取学生参与,为此我用出示幻灯片--古人的月亮情结的方法,概括月亮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具体如下:
同学们,月亮这个意象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承载了人类丰富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亲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到底是从何时月亮挂在了天上,又是谁第一个成为欣赏它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吧。2.整体感知。
这一部分我承接导语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月亮的诗句,然后介绍了作者和有关诗歌的简单介绍,其中对《春江花月夜》的历史意义及人们对它的评价说的比较多一点,这也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从而使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然后配乐朗诵全诗,使学生整体感受诗歌的美妙意境。
3.赏析诗歌。
首先给学生介绍了一点欣赏诗歌的方法和理念,在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手法。这一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用“缘情明景”的手法赏析诗歌内容。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具体赏析中我把全文分为三个层次,按这三个步骤来赏析这首诗歌,一是欣赏诗的景物美,二是领悟诗的哲理美,三是鉴赏诗的情感美。
其中在欣赏诗的景物美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意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在领悟诗的哲理美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同学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江月照人”这一节深入展开,理解古人对人生的探索,开拓学生的视野。
鉴赏诗的情感美是本首诗的主要部分,我把“思妇怀远”这一片段作为重点赏析部分,基于此,我让学生从思妇的角度,改写这一片段,写出思妇的情感和心理。学生交流所写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4.景情理相融的手法。
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在这一课中张若虚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中的五样美,探索了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恨闺怨之情。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把分析情景理相融的手法作为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这里,我用“月”这一意象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以月为纽带,贯通情、景、理这一写法的,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小结。结尾在一堂课中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它具有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的作用,同时又是让学生仔细回味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具体如下:
一首《春江花月夜》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丹青。月是其吟咏的母题,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成为诗人宇宙意识的觉醒和人生哲理载体。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明月松间照”的空灵静寂,“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感受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惆怅。从月生到月落融合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间的情,月在张若虚笔下变得如此妖娆多情,奥妙无穷!
6.布置作业:
作业部分我是把它作为课堂的延伸来设计的。自古以来,春、江、花、月、夜就与诗歌结下了解不开的意象情愿,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请大家继续回顾学过或听过的诗词佳句,比较这些意象创造的诗境。
7. 关于板书设计如下所示:
意境图:海上明月、月照花林、皎空孤月、江月照人、今夜扁舟、相思月楼、鸿雁长飞、月落满树
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情: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