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南说课稿 江南说课稿教法学法(九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江南说课稿 江南说课稿教法学法篇一
《哀江南》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数仅一课时。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应为欣赏七只曲子。欣赏戏曲语言,尤其是欣赏曲词,一要反复诵读,体会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二要仔细揣摩,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
为此,本节课在教师简单介绍完作者、时代背景和《桃花扇》的剧情以激发阅读兴趣后,要留下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结合课文注解及补充注释进行自学。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再组织先进行分角色朗读,接着听范读,最后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根据课文内容填表)。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欣赏语言,在欣赏的过程中应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教师重在引导、点拨,辅以分析一两个典型例子。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了解孔尚任及其《桃花扇》
b、品味戏曲语言,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
c、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
a、在诵读时体会戏曲语言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b、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戏曲文学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
b、体会作者的亡国之痛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戏曲语言,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
2、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助读
教师通过简单介绍孔尚任及其《桃花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尽量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1、关于作者
,曲阜人,孔子64代孙,清代戏曲作家。他“十年时间,三易其稿”,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一时,“王公荐绅,莫不借抄”,歌台演出,“岁无虚日”。《桃花扇》的成功,使他誉满文坛,时人将他与《长生殿》的作者洪n并论,称“南洪北孔”。
2、时代背景
南京原是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国都,后来燕王朱棣迁都北京。其间的五十多年,南京一直是明朝皇权政治经济繁华的中心。反王李攻入北京,崇祯自缢,马士英、阮大铖等于南京迎立福王,建立南明王朝,但昏王奸臣不理朝政,沉湎于歌舞。清兵入关后,攻破扬州,直逼江南,南明灭亡。
本文借长期生活在秦淮河上的唱曲名家苏昆生之口,在南明灭亡之后,故地重游,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唱出这套沉郁、悲怆的曲子。
3、《桃花扇》剧情简介
诚如作者所言,《桃花扇》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作者巧妙地将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和南明王朝的政治衰败的现实统一起来。
剧情
赠扇――侯方域在南京旧院结识李香君,二人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共订婚约。定情之夕,侯方域以题诗的宫扇一把赠予李香君。
画扇――阉党余孽阮大铖得知候方域手头拮据,暗送妆奁用以拉拢。香君识破圈套,阮大铖怀恨。南明王朝建立后,阮大铖诬告侯方域迫使他逃离南京。得势的阮大铖欲强迫香君改嫁党羽田仰遭拒,香君血溅定情诗扇。友人将扇上血迹点染成折枝桃花,故名桃花扇。
撕扇――李香君以桃花扇为信物,托苏昆生寻找被迫外逃的侯方域,后两人终于在栖霞山相遇,面对桃花扇共叙旧情,在场的张道士撕扇掷地,以国仇家恨点醒他们,二人不忍看见国破家亡,双双入道。
全文阅读:
二、自读
学生结合课文注解自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师巡视,随时和学生交流。
补充注释:
1.蒿莱:泛指野草。
2.山松野草带花挑:我挑着山松枝和带花的野草。
3.坏槛当潮:已损坏的栏杆被水泡坏了。槛:栏杆。
4.诌一套:胡乱编造一套曲子。诌:编造
三、朗读
1.学生听范读
正音:
刍 chú 恸 tong 墀 chí 殍 piǎ o槛 jiàn 榭 xiè 枭 xiāo 诌 zhōu 弋 yì
2.学生分角色朗读
3.根据课文内容填表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自己填完后小组交流讨论)
a.苏昆生故地重游,文中写他看见了哪些景物?
b.这些景物发生了什么变化?作者在“宾白”部分是怎么写的?在曲词部分又是怎么写的?
景物 宾白 曲词
江南孝陵 宝城享殿成了刍牧之场 [驻马听]
皇城 墙倒宫塌,满地蒿莱 [沉醉东风]
秦淮 竟没一个人影 [折桂令]
长桥 已无片板 [沽美酒]
旧院 剩了一堆瓦砾 [太平令] 寓情于景
四、赏读
1、再读宾白和【离亭宴带歇拍煞】部分,思考:面对着眼前的景物,文中人物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产生此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伤心、恸死俺也、哀、悲
不信这舆图换稿。(江山易主) 直抒胸臆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这是我国古典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
2.现代的年轻人大都不爱看戏曲,受不了演员演唱曲词时的拖腔带调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有同学以本文为例认为大可以删去曲词。乍听之下确实有理,你看曲词中所写的在宾白部分不全都有吗?可这样一改,戏曲就向话剧靠拢了。还有同学建议,能不能用演唱流行音乐的方式演唱曲词?可这样一唱,又和潘长江、赵丽蓉表演的音乐小品何其相似!
看来,戏曲之所以不同于其它艺术形式,曲词是标志性的元素。所以欣赏戏曲文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品味曲词。我们可以把每一支曲词都当作一首诗来读。
a。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的,曲词也然,下面两个例子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分析。
a。在[沉醉东风]中有一句“舞丹墀燕雀常朝”,请问这里的“朝”字会让你联想到什么?这样的联想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朝”字会让人想到臣子朝见天子时庄严的情景。而这与眼前的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景一旦联系起来,就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亡国之痛(其主题)
随即油然而生,跃然纸上。
b。在[沽美酒]中有“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想象这幅画面,若将“剩”改为“留”或“见”好不好,为什么?
“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时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b.如果要为苏昆生的这张《哀江南》专辑评先一支最佳单曲,你会选哪一支,为什么?
(让同学们各抒己见,但分析前要先诵读自己喜欢的曲子。教师重点分析【离亭宴带歇拍煞】)
【离亭宴带歇拍煞】一曲三个“眼看他”的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加重了语意,给人以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生动快感。“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等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产生了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唱出了强烈的亡国哀痛。
五.小结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界。
本文处处写景,景中含情,用景物来说话,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让我们更深沉地体会到人世沧桑,历史兴亡的沉郁、悲怆。特别是到最后的直抒胸臆,让情感猛然爆发,动人心魄,把悲情推向了及至。本文堪称借景抒情的佳作。
六、拓展延伸
读到《哀江南北新水令》中的“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时,很自然地就想起姜夔《扬州慢》的“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二者都写到了战争后的情景,你认为哪一处更动人,为什么?
附:
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七、作业
背诵全文
八、板书设计
哀江南
孔尚任
不信这舆图换稿。(江山易主)
借景抒情
江南说课稿 江南说课稿教法学法篇二
本课是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这首诗共七行两句话。诗句的前两行直接介绍了江南的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是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的情景。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儿童阅读。
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和儿童们乘船采莲的情景,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古诗吧。
课文后面安排有要求认读生字表、会写字表及朗读、背诵的要求。“背诵课文,会背了,把小鱼涂上颜色”的要求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课后的第二项出示的是一幅情境图,以学习伙伴形式出现,小朋友对话框里的内容,可以使学生得到启发,说说小鱼是怎样做游戏的。在会写字表中,还出示了两个要求掌握的新笔画“竖弯钩”“竖弯”。
本课的是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课文。
1.指导学生认识“江、南、可、采、田、间、东、北”8个生字。会写“田、东、西、北、鱼”5个字。学习新笔画“竖弯钩”“竖弯”。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江南水乡的美景。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一、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及词语卡片和多媒体课件。
二、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1)出示课题后,认读“江、南”。注意读准后鼻韵母。
(2)结合对课文的朗读和感悟,出现“可”“采莲”“田田”“间”“东”“南”“北”等词语。认读“可、采、田、间、东、北”等生字。
2.生字的识记。
(1)本课生字中涉及平舌音,前、后鼻音等,要注意读准字音,“采”是平舌音,注意不要把“南”读作“l2n”。
(2)可利用熟字加上或换一部分的方法,识记生字。如:沙—江,日—田,门—间。
(3)也可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3.生字的巩固。
(1)让学生在课文中画出生字,然后借助拼音自己读,巩固认记生字。
(2)用开火车读的方式,巩固认记生字。
(3)用做找朋友游戏的办法,巩固认记生字。利用课后“词语花篮”,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词语,丰富语言,可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语补充填写在“词语花篮”中的空花朵里。
4.写字指导。
“田、东、北”是既会认又会写的字,可在认读过程中相机指导书写,“田”字共五笔,笔顺是先外后内再封口,“竖、横折、横、竖、横”;“东”字五笔写成,笔顺为“横、撇折、竖钩、点、点”,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左边的点写成撇,不要把右边的点写成捺;“北”字共五笔,笔顺是“竖、横、提、撇、竖弯钩”,要把左右两部分写匀称。注意不要把第四笔写成竖弯钩,应是撇。学习新笔画“竖弯钩”;“西、鱼”是已经会认的字,“西”字共六笔,笔顺是“横、竖、横折、撇、竖弯、横”,学习新笔画“竖弯”;“鱼”字共八笔,笔顺从上到下,最后一笔“横”要稍长,托上。
三、朗读、背诵指导
1.指导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通顺,特别要读准生字的音。还可让学生数一数课文共有几行,是由几句组成的。老师也可通过范读、领读,告诉学生朗读时要做到声音响亮,吐字清楚,并能注意重音和停顿,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到规律。
2.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求学生带着对江南的喜爱之情,读出莲叶的美,读出鱼儿的可爱。一、二句写莲叶的美,可用舒缓,感叹的语气读。后面五句写鱼儿游戏,用活泼的语调读,一句比一句读得稍快。
3.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背诵。同桌或学习小组之间互相检查背诵效果。
四、感悟、理解
1.图文结合,整体理解。课文里的插图画的是莲花塘里几个儿童坐在小船上采莲的情景。可结合诗句指导看图。先联系前两行,观察几位儿童是怎样采莲的。周围的荷叶、荷花长得怎么样。再联系诗的后五行,进一步观察莲叶间的小鱼是怎样游动的。在观察的基础上还可让学生说一说,把观察到的画面和诗句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
2.读中感悟。诗的前两行写江南的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何”表示感叹,;“田田”是指荷叶长得层层叠叠,茂盛鲜亮,非常可爱。诗的后五行是写莲叶间的鱼儿,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又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南面,一会儿又滑到北面。五个“戏”字写出了鱼儿的快乐和自在,“东、西、南、北”则写出了鱼儿在水间飘忽不定、逗人喜爱的样子。这首诗形象鲜明,节奏感强,诗句的意思不必一句一句讲解,只需对难理解的词语略加点拨即可。老师应在指导朗读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江南水乡美的意境。
五、实践活动
读读“词语花篮”里的词语,再启发学生观察插图,自己说两个词语并填在空花朵上。
六、教学时间
本课可安排2课时。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见到过采莲吗?谁采过莲?能给同学们说说采莲的情况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的诗歌。
(二)出示课题
结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认读“江、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通顺,特别要读准生字的音。画出本课生字。
2.数一数课文共有几行,是由几句组成的。
(四)自学生字
1.看拼音读生字。
2.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本课一些生字的构字规律,记忆生字。
(五)朗读感悟
1.指导朗读。
2.看图,联系前两行诗说说:(1)图中的儿童是怎样采莲的?(2)周围的荷叶、荷花长得怎么样?
3.看图,结合诗的后五行说说:鱼儿在荷叶间是怎样自由自在地嬉戏的?
4.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结合插图或播放多媒体课件,展开联想,体会江南水乡美的意境。
5.指导背诵课文。
(六)巩固练习
1.口头填空。
鱼( )莲叶间:
鱼( )莲叶( ),
鱼( )莲叶( ),
鱼( )莲叶( ),
鱼( )莲叶( ),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本课生字的。
(七)指导写字
结合写字,教学新笔画“竖弯钩”“竖弯”。指导学生在《写字》本上写字。
(八)扩展练习
让学生独自或在别人的帮助下,另选一首描写荷花的古诗,试着念一念,在班上交流。
汉乐府原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它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各地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也叫做乐府。
词语解释
何:本课表示感叹,惊讶的语气,相当“多么”的意思。
田田:形容莲叶茂盛的样子。
江南说课稿 江南说课稿教法学法篇三
哀江南说课稿
一、说教材
《哀江南》是戏曲,是清代戏曲的压卷之作,是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抒发兴亡之感。其作者孔尚任和同时代的洪升,被并称为“南洪北孔”。本文是本剧的最后一出,由戏曲中的人物——苏昆生所唱的七首曲词组成,旨在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地层的裂变,总是让人们体会到自然的伟大,而历史的巨变,容易让人们产生盛衰无常的感慨。尤其是那些亲眼目睹了历史巨变的人,对此更是有切身体会。局中之人苏昆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这种感触,不是苏昆生独有的,而是那个变幻的时代产生的民族悲声。《哀江南》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共鸣,那是因为这种民族悲声里,包含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的对历史的兴衰的探索。也正是这个原因,《桃花扇》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写男女爱情故事的戏曲。
七首曲词,六首侧重写景,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和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以此抒发亡国之痛。曲词可以用三册的鉴赏诗词的方法来赏读。诗词鉴赏的重点,往往落在表达技巧和精炼的语言上。
二、教学目标
本篇《哀江南》是安排在高中语文的第四册,而第三册里刚学过古典诗词,高二学生完全有能力用诗词鉴赏的方法鉴赏、品评文中的曲词。
据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三点:
1、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曲词中所表达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3、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透彻领悟了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景交融的写法,亡国之痛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所以,本文的重点就是赏析情景交融的写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其中的一至六首曲词,都是借景抒情。学生在分析情景关系上有一定基础,所以,六首,课堂上重点赏析一首,其余的让学生同桌间配合,选取一首,鉴赏情景交融的写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这样,做到了在教师导读之下,学生的真正的自读。同时,应该看到,七首曲词是一个整体,特别是前六首,应该是一个具体描写南京城的整体,所以,应该看到,这些地方对南京具有的代表性。六首曲子唱尽了南京的方方面面,而且,宫殿、秦淮河这样的昔日繁华、热闹的场景,如今的凄凉、冷落,自然包含了今非昔比、感时伤世的情感。所以,应该指导学生看到六个景点其实上是一个协调、有机的整体寄怀了作者“兴亡之感”。
三、教学步骤
当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本课是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具体来说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相互商讨,进行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
第一步,让学生课前自读全篇,以获得对本篇的总的感受。
第二步,课堂上让学生互相合作、交流,先是在同桌间,然后是在全体学生间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互作点评。其中,学生合作、交流的内容有两块,前六首有许多相似处,所以重在求同,便于“举一反六”,前六首和第七首在抒情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应注重求异鉴赏。
第三步,让学生联系以往的怀古题材的诗词,品评他们的主题。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本篇的主题。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生的分析和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上的设想,所以,如此来制定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整个的教学过程,我是按“理解·鉴赏·巩固”三大块来组织的。
第一块理解阶段:这部分包含了课前的预习、课堂导入和剧情的简介。课前的预习要求通读全文,选背其中的一二首,实际上是为要求学生熟悉文本,为课堂上的鉴赏预热。采用“清代戏曲双璧”导入,是因为作品的特殊的文学价值,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自然衔接到作者和剧情的简要介绍。我们对文中的“兴亡之感”的理解,应当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第二块鉴赏阶段:是本节课的重头戏。我打算分两步走,第一步,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相互商讨,共同来鉴赏第一首曲词《北新水令》。其中,教师在这里扮演的角色,就应该说是对阅读教学中的引导,教师应该像“有经验的演员”那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作品最关键、最能激发学生想像创造的部位。第二步,是学生自由鉴赏的阶段。具体作法是先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同桌之间选取一首曲词交流,探讨。探讨的问题围绕本文的教学重点——借景抒情的手法和形象生动的语言。然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同学之间互作点评。学生是这部分课堂的主要角色,教师只是学生发展的关注者,教师的关注,或是及时纠正学生思维上的的偏差,或是提醒学生向深处探究。语言文字是我们走进作者情感世界的一座桥梁,在这部分的鉴赏中,学生可以水到渠成地理解曲词中所表达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第三块巩固阶段:这既包括课内的比较:《哀江南》一曲和以往所学过的怀古题材的诗词作品有何异同,也包括了课后的背诵。这一部分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研究课题,同时,也是落实和检测课内所学。
对整个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评价的:从理解到鉴赏,再到巩固的三大板块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上由浅到深的规律,整个的设计较科学。同时,我预计到:学生在自我鉴赏时可能会出现卡壳的时候,所以,我也准备了一些应急方案,比如,准备一些描写秦淮河繁华的诗作,便于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印象。
江南说课稿 江南说课稿教法学法篇四
一、说教材
《哀江南》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古戏曲单元的自读课文,安排两课时。
本文是著名的传奇剧作《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它由七支曲子组成,前六曲铺写景物,寓情于景;最后一曲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整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二、教学目的与重难点
1、通过诵读品味曲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3、体会作品表现的兴亡之感
品味语言和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朗读曲词,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
2、选取重点曲子作深入分析,并以此作为示范,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赏。
3、通过与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戏曲和诗歌中的不同特点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剧情
三、介绍传奇与杂剧的区别
四、整体感知
1、字词正音
2、指导学生集体朗读和自由诵读
3、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主体内容
(1)七支曲子可分几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三部分。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浓郁、悲怆的基调。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抒发亡国之痛。第七支曲子是尾声,为写苏昆生总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之痛。
(2)苏昆生凭吊了哪些地方?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
明确:重点突出了明孝陵、明故宫、秦淮河畔、长板桥和旧院。苏昆生是按自己览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描写了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3)课文中哪些语句能点明全篇的主旨?
明确:“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第二课时
一、选取第一、第七支曲子作精讲
1、读第一支曲子,思考:前两句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中“残”“废”“瘦”“空”四个词有何修饰作用。
参考:“山松野草带花挑”,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
“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2、读第七支曲子,思考:里面用了哪些对偶句、排比句?有何表达效果?
①对偶句
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②排比句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作用:这段曲词大量运用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使曲词具有声情并茂的强烈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读,品味语言(学生有可能提到词句评析参考)
(1)“横白玉八根柱倒”一句中,一个“横”字,一个“倒”字,写出了景象的凄凉。“横倒”是无顺序地乱倒,可见是遭受战争创伤的见证。又加上“倒”的是白玉柱,又隐隐可见当年的繁华。由眼前景联想到当年景,自不免悲从中来,亡国之恨顿生。
(2)“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今日却极端衰败的景象。
(3)“剩一树柳弯腰”一个“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如将“剩”改为“留”或“见”都不好。“剩”与“留”意思相近,但“剩”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留”可以是被动的,也可以是主动的。“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今昔对比的变迁感。用“剩”字比用“留”字或“见”字更贴切地表达了唱曲人的故国情怀。
三、比较:刘禹锡的《乌衣巷》与课文的写景抒情有何异同?
参考: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但《哀》与《乌》写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式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哀》与《乌》两者都描写了现在的凄凉景象,但《哀》比《乌》的今昔对比更显露,更鲜明。《哀》在主要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同时,也有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描述(“俺曾见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眼见他起高楼”);《乌》只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对过去的繁华景象仅以“旧时”二字略加暗示。
抒情也不一样。《哀》伤古怀旧,悲叹南明王朝的衰亡,抒发亲身遭受的亡国之痛,表现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乌》咏史怀古,以煊赫世族的没落表现六朝的兴亡,抒发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的感慨,寄寓了应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的深意。《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寄寓于景物描写之中。
江南说课稿 江南说课稿教法学法篇五
一年级语文江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江南》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这首诗共七行。诗句的前两行直接介绍了江南的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是写鱼儿在下面戏水嬉戏。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儿童阅读。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展示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古诗。课文后面田字格里的3个字是本课要学会的生字。
二、说学情
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游戏活动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生字,能借助拼音读课文、儿歌等,同时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容易接受形象直观的知识。
三、说教学设计理念
1、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识字,能正确流利地读、背古诗。
2、说设计理念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而一年级学生学习更在于兴趣。因而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多媒体课件以及图片辅助教学,意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呈现形象直观的`教学。其中也安排了游戏学习及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来贯穿于整堂课的学习。使课堂形式丰富有趣,也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创设和小伙伴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为两课时,这里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我主要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江南》歌曲、美景图片。
一年级学生又是刚入学不久,可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为消除其紧张心理,特意安排学生欣赏动听的歌和美丽的江南图片,让学生放松,同时营造优美的情景,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赞美江南,过渡新课
(在观看了图片后,教师因势利导的进入新课,带学生去江南旅游)
(二)朗读训练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播放《江南》范读让学生欣赏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学生主体性)。
(3)同桌读(通过两人互读,帮助纠正字音)
(4)指名读(让学生试读,教师加以指导,纠正,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5)齐读(在集体的朗读下,进一步帮助个别学生纠正字音)
2、再读课文,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教师有效的范读,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给学生一个模仿的榜样)
(2)学生模仿教师练习读(给学生时间练读,充分发挥儿童爱模仿的天性)
(3)指名读、检测(检测学生的朗读、针对不足加以引导、纠正)
(4)齐读(集体读古诗,训练学生读出节奏)
3、师生对读、赛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提高朗读水平)
(1)a、教师与学生对读;b、男、女生对读(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古诗)
(2)快慢赛读
(教师与学生赛读,通过快慢的形式,让学生感悟读古诗时的快慢)
(3)轻重赛读
(通过轻重赛读,让学生感受读古诗的轻缓)
(4)快乐读
让学生感受鱼儿嬉戏的快乐,融入到情景中,快乐的朗读。
4、背读课文,演背古诗
(1)生试背古诗
让学生边背边想像池塘里的美景,感悟鱼儿嬉戏的快乐。
(2)贴背
让学生边背边贴图片,完成一幅美丽的江南图。
(3)读背
让男同学充当荷叶,女同学充当荷花,指名同学来当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边演边背古诗,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得到升华。
(三)趣味识字
1、贴卡片识方向
让学生找出教室的“东”“西”“南”“北”用生字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锻炼学生的方向感和动手能力。
2、游戏--采莲
是让学生上台扮演采莲的姑娘、小伙子、荷花、莲叶、小鱼,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习生字、背诵课文、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生的能力。
3、巩固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依次读生字,同学们掌声表示鼓励。本环节也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认读生字。
五、拓展、结课
1、播放更多的江南美景图片
带学生观赏,游览江南,与开课时的观赏相呼应。让学生在从开始欣赏美景进入学习,则再次欣赏美景完成学习,让整堂课都被江南的诗情画意所包围。
2、学生学着鱼儿游出教室
再次让学生感受鱼儿嬉戏的快乐,充当鱼儿游出教室,让课堂知识融入生活。
江南说课稿 江南说课稿教法学法篇六
i 《梦江南》、
《梦江南》(梳流罢)与《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这两首词。我将安排一课时来完成对这两首词的教学。下面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方面谈谈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梦江南》与《渔家傲》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的讲读篇目。《梦江南》写了一女子登楼远望,盼望归人而未得的惆怅悲伤的情怀。《渔家傲》写了边塞苍凉而沉郁的景象,抒发了边塞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报国之心。两词分别安排在第五单元与第六单元。我把它们放在一起讲,是因为它们有着值得比较的地方。这两单元对诗词的学习要求都是以“了解体会诗词的情志与意趣并能背诵”为主。根据这个学习要求以及“诗词是讲究形象与意境的”这个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如何体会词的意境,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与熏陶,提高审美水平。
2、朗读背诵古词。
3、通过对比、了解两首词的异同。
重点是:目标1.2
难点是:目标1
二、说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教学内容的特征与我的学生的能力水平,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主要的教法:
1、以读代讲法:这两首词都描绘了色彩鲜明的图景,抒发了强烈的感情,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读,加深理解和记忆,得到美的享受,受到情的感染。这也适应《大纲》里“诵读古代诗词”的要求。
2、提问法:向学生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可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在本课,我设计了一些思考题,以让学生更深地领会词的意境。
3、迁移法:一位学者说:教学是教师试图借以尽快摆脱学生的一个过程。遵循教学理论中由“扶”到“放”的途径,在教学第一首词时,我教给学生“领会词的意境的方法”,之后,让他们用学到的方法来分析第二首词。
4、幻灯演示法:声像演示能突破认识对象的时空限制。本课中的主要内容及问题,我都将用幻灯演示。
此外,我还用了“讲授法”、“练习法”等作为辅助。
三、说学法,主要的学习方法有:
1、读悟法,通过多读,领悟词的内涵意趣;
2、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迁移法:学习第二首词时,可用此法。
4、问题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第二首词时,让学生独立探究,质疑、析疑、解疑。这样可发挥学生的智慧潜力,使他们有效地获取知识。
此外,还有对比法。
四、说教学过程。
基本思路:①初读两词、整体感知(会文)
②细读词一、领会意境(探路)
③自学词二、领会意境(运用)
④两词比较、求同寻异(概识)
⑤总结归纳、领悟方法(悟理)
(一)揭题、简介作者、作品、背景;
(二)字、词积累;
(三)初步指导朗诵。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教师范读词一。
2、指导学生划分节奏,判定重读音(技巧指导:按词义划分节奏,勿读破句;感情色彩强烈的词可重读)。
3、自由有节奏地朗诵一遍。
4、请一生有节奏地朗诵。
5、全班一起有节奏地朗诵。
6、以同样的方法、形式朗诵词二。
设想意图:多种朗诵形式,既激活课堂气氛,培养正确的朗诵习惯,又可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领悟词的意境。落实了教学目标2。
(四)指导学生领会《梦江南》的意境,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复习什么叫做意境(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
2、方法指导:“情”与“景”是古词意境的主要要素,根据这点,鉴赏古词可从两方面入手;
①景:是作者在诗词中选取的融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②情:诗词中带感情色彩的词句。
例:
给这样的方法指导,使学生明确方向,避免理解词境时的盲目性。
3、以上面所讲的方法为指导,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领会词的意境。
我设计的问题如下:
①把这首词的景语与情语找出来。
(景语:千帆、斜晖、水、白蘋洲)
(情语:独、肠断)
②“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这句动作描写暗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孤独落寞而又充满希望的思妇形象)
③请分析“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这些场面景色描写中融合了思妇怎样的情感。(失望、惆怅、思念)
④请归纳思妇的心情从始至终是怎样变化的。(充满希望 失望惆怅 悲伤至极)
这些思考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都是针对词的“景”与“情”来问的。学生能解决这些问题也就领会了词的意境。
4、让学生在解决了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归纳此词的意境。我可根据回答作如下板书:
在茫茫的江水让矗立着一座望江楼,一思妇独倚其上等待亲人的归来。可是她望穿秋水,千帆过尽,却不见亲人。她不禁惆怅万分。思念正如那脉脉的斜阳、悠悠的江水,浓烈而绵长,这时都偏又见到当年分别之所,更是肝肠寸断。
5、请一学生背诵此词(要求:有节奏、有感情)
6、齐诵(要求:同上)
(五)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分组共同讨论、分析《渔家傲》的意境。
步骤: 1、出示前词
2、学生运用学《梦江南》时学到的方法,先找出词的情语、景语,然后小组成员设计问题、互相提问、共同解决,以更深地领会那情景交融的图画。
3、让若干组学生派一代表把他们找出的景语、情语读出来,并归纳词的意境。(这样可使学生得到更广的交流,互相取长补短)
4、学生有领会不到或领会不深的地方,我将作点拨、补充,最后总结归纳:
景语: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
浊酒、羌管、霜、白发
情语:无留意、归无计、不寐、泪
意境:秋天的边塞上,大雁南飞,边声四起。层峦叠里,落日余晖中一座孤城于长烟之下,紧闭城门。战功未立,不欲回乡。将士们的思乡之苦只能借酒排遣。寒月如霜,那撩人思乡的羌笛声,又让人无法成眠。那守边守得头发都变白了的将士,只有把思乡之泪往肚里咽。
(六)思考:比较这两词的内容有何异同、风格有何不同(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求同寻异,达至全面,深刻的认识)
学生思考、讨论后、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内容之同:都以“思亲”为题材
异:《梦》——盼人归
《渔》——人盼归,报国心
风格之异:《梦》——清新倚丽(婉约)
《渔》——苍凉悲壮(豪放)
(七)练习:找出下面这首词的情语、景语,领略那情境交融的图画。(设计这个练习,目的是为了巩固学到的知识,提高审美水平)。
(八)作业:课后收集课外古词若干首,与同学交流你从中领会到的意境。(作业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拓展阅读、巩固知识)
(九)小结:指名学生作课堂小结。
梦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一是,
斜晕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边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南说课稿 江南说课稿教法学法篇七
一、教学理念
首先是教学重心要转移。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
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
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就是个性化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个性化阅读又是一种体验性阅读。
总之,所有的课都应强调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特定的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二、教材
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教材中阅读部分的能力要求是呈阶梯状逐次递增的:第一阶段(高一)重在理解;第二阶段(高二)重在鉴赏;第三阶段(高三)重在研讨和评价。这一篇《哀江南》处于第二阶段的末尾和第三阶段的开始,是由鉴赏到评价,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的桥梁。
《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用他的血泪作目,经历了十余年,增改了三次写下的历史名篇,是清代戏曲的压卷之作。它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抒发兴亡之感。本文出自《桃花扇》的最后一出,由戏曲中的人物——苏昆生所唱的七首曲词组成,旨在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苏昆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这种感触,不是苏昆生独有的,而是那个变幻的时代产生的民族悲声。《哀江南》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共鸣,那是因为这种民族悲声里,包含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的对历史的兴衰的探索。也正是这个原因,《桃花扇》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写男女爱情故事的戏曲。
七首曲词,六首侧重写景,最后一首直抒胸臆。诗词鉴赏的重点,往往落在表达技巧和精炼的语言上。本篇《哀江南》是安排在高中语文的第四册,而第三册里刚学过古典诗词,高二学生完全有能力用诗词鉴赏的方法鉴赏、品评文中的曲词。
②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3、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③重难点:本文的重点就是揣摩、体会蕴藏在曲词中的思想感情,品味优美感人的词语的表达作用。教学难点是运用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表现优美意境的作用。
三、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弱化对学生带有强制性的训练。强调学生在主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教授这篇自读课文时,要从实际出发,确定教法:
1、指导诵读。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不仅能读准字音,明确节奏;更要能体会准确的用词,感受优美的意境,品味深沉的情感。
2、示范鉴赏。共同鉴赏第一首曲词《北新水令》,并以此作为示范,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赏。
3、总结方法。学生马上又从高二进入高三,这样的学情也要求教师在日常课堂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总结方法,自觉锻炼和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少讲,但必要的点拨还是应该有的;学生要多思、多说、多体悟。
四、学法
这是一篇带血的吟唱,学生一定要通过读、诵读、吟读真正走入曲词的氛围,切己的去感受,与作者形成共鸣。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学过的知识积极的打开思路去鉴赏。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多思、多说、多体悟。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用他的血泪作目,经历了十余年,增改了三次写下的历史名篇,是清代戏曲的压卷之作。这个爱情故事,突破了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有情人皆成眷属的皆大欢喜的结局,而是让男女主人公在高人国仇家恨的指点下双双入道。显然,“爱情”在这里,仅仅是个载体,它承载着作者更为深沉的思索,正如评论者所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
a、整体把握——题目暗示
《哀江南》出自《余韵》,是《桃花扇》的名篇,是全剧的点睛之笔。研读课文,我们从题目入手。
把握题目中的关键字
理解题目所含内容
b、整体把握——宾白提示(分角色朗读宾白)
c、整体把握——诵读指导(指导毕,分角色朗读课文)
d、整体把握——结尾总结
2、重点曲词研读,深入理解(思考讨论):
3、总结升华: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4、共鸣思考:
历史的沧桑之感和切肤之痛,非身历其境者,通常很难有刻骨铭心的体验,面对国破山残的现实场景,苏昆生产生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南明灭亡,江山易主,这是不争的事实,唱曲人不信、难信而又不得不信,更见亡国之情的痛切。这肝肠寸断的声声悲歌,不仅使全剧的悲怆情感达到高潮,而且留下了绵绵不绝的余韵,让我们对千古兴亡的历史作出自己的评判和思考。它已经超出了一般的遗民之思,这正是《哀江南》的美学意蕴之所在。
逝去的已为陈迹,一个凄迷的王朝背影已渐行渐远。欣赏这凄美的曲词,汲取其文字的滋养,这远不是我们学习的全部。
警醒、借鉴、奋进—面对历史,我们应有这样的态度。
5、扩展练习:
选取其他描写南京的诗作与《哀江南》一曲比较写景抒情的方式。这一部分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研究课题,同时,也是落实和检测课内所学。
(三)自我评价:
对整个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评价的:从理解到鉴赏,再到巩固的三大板块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上由浅到深的规律,整个的设计科学合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设身处地的感知课文,理解课文,进而鉴赏课文,教学效果非常不错。
江南说课稿 江南说课稿教法学法篇八
高中语文《哀江南》说课稿范例
一、教学理念
首先是教学重心要转移,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着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
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
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就是个性化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个性化阅读又是一种体验性阅读。
总之,所有的课都应强调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特定的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二、教材
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教材中阅读部分的能力要求是呈阶梯状逐次递增的:第一阶段(高一)重在理解;第二阶段(高二)重在鉴赏;第三阶段(高三)重在研讨和评价。这一篇《哀江南》处于第二阶段的末尾和第三阶段的开始,是由鉴赏到评价,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的桥梁。
《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用他的`血泪作目,经历了十余年,增改了三次写下的历史名篇,是清代戏曲的压卷之作。它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抒发兴亡之感。本文出自《桃花扇》的最后一出,由戏曲中的人物——苏昆生所唱的七首曲词组成,旨在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苏昆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这种感触,不是苏昆生独有的,而是那个变幻的时代产生的民族悲声。《哀江南》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共鸣,那是因为这种民族悲声里,包含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的对历史的兴衰的探索。也正是这个原因,《桃花扇》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写男女爱情故事的戏曲。
七首曲词,六首侧重写景,最后一首直抒胸臆,
诗词鉴赏的重点,往往落在表达技巧和精炼的语言上。本篇《哀江南》是安排在高中语文的第四册,而第三册里刚学过古典诗词,高二学生完全有能力用诗词鉴赏的方法鉴赏、品评文中的曲词。
②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3、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③重难点:本文的重点就是揣摩、体会蕴藏在曲词中的思想感情,品味优美感人的词语的表达作用。教学难点是运用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表现优美意境的作用。
三、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弱化对学生带有强制性的训练。强调学生在主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教授这篇自读课文时,要从实际出发,确定教法:
1、指导诵读。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不仅能读准字音,明确节奏;更要能体会准确的用词,感受优美的意境,品味深沉的情感。
2、示范鉴赏。共同鉴赏第一首曲词《北新水令》,并以此作为示范,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赏。
3、总结方法。学生马上又从高二进入高三,这样的学情也要求教师在日常课堂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总结方法,自觉锻炼和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少讲,但必要的点拨还是应该有的;学生要多思、多说、多体悟。
四、学法
这是一篇带血的吟唱,学生一定要通过读、诵读、吟读真正走入曲词的氛围,切己的去感受,与作者形成共鸣。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学过的知识积极的打开思路去鉴赏。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多思、多说、多体悟。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用他的血泪作目,经历了十余年,增改了三次写下的历史名篇,是清代戏曲的压卷之作。这个爱情故事,突破了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有情人皆成眷属的皆大欢喜的结局,而是让男女主人公在高人国仇家恨的指点下双双入道。显然,“爱情”在这里,仅仅是个载体,它承载着作者更为深沉的思索,正如评论者所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
a、整体把握——题目暗示
《哀江南》出自《余韵》,是《桃花扇》的名篇,是全剧的点睛之笔。研读课文,我们从题目入手。
把握题目中的关键字
理解题目所含内容
b、整体把握——宾白提示(分角色朗读宾白)
c、整体把握——诵读指导(指导毕,分角色朗读课文)
d、整体把握——结尾总结
2、重点曲词研读,深入理解(思考讨论)
江南说课稿 江南说课稿教法学法篇九
一、教学理念
首先是教学重心要转移。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着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
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
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就是个性化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个性化阅读又是一种体验性阅读。
总之,所有的课都应强调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特定的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二、教材
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教材中阅读部分的能力要求是呈阶梯状逐次递增的:第一阶段(高一)重在理解;第二阶段(高二)重在鉴赏;第三阶段(高三)重在研讨和评价。这一篇《哀江南》处于第二阶段的末尾和第三阶段的开始,是由鉴赏到评价,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的桥梁。
《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用他的血泪作目,经历了十余年,增改了三次写下的历史名篇,是清代戏曲的压卷之作。它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抒发兴亡之感。本文出自《桃花扇》的最后一出,由戏曲中的人物——苏昆生所唱的七首曲词组成,旨在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苏昆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这种感触,不是苏昆生独有的,而是那个变幻的时代产生的民族悲声。《哀江南》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共鸣,那是因为这种民族悲声里,包含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的对历史的兴衰的探索。也正是这个原因,《桃花扇》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写男女爱情故事的戏曲。
七首曲词,六首侧重写景,最后一首直抒胸臆。诗词鉴赏的重点,往往落在表达技巧和精炼的语言上。本篇《哀江南》是安排在高中语文的第四册,而第三册里刚学过古典诗词,高二学生完全有能力用诗词鉴赏的方法鉴赏、品评文中的曲词。
②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3、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③重难点:本文的重点就是揣摩、体会蕴藏在曲词中的思想感情,品味优美感人的词语的表达作用。教学难点是运用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表现优美意境的作用。
三、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弱化对学生带有强制性的训练。强调学生在主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教授这篇自读课文时,要从实际出发,确定教法:
1、指导诵读。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不仅能读准字音,明确节奏;更要能体会准确的用词,感受优美的意境,品味深沉的情感。
2、示范鉴赏。共同鉴赏第一首曲词《北新水令》,并以此作为示范,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赏。
3、总结方法。学生马上又从高二进入高三,这样的学情也要求教师在日常课堂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总结方法,自觉锻炼和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少讲,但必要的点拨还是应该有的;学生要多思、多说、多体悟。
四、学法
这是一篇带血的吟唱,学生一定要通过读、诵读、吟读真正走入曲词的氛围,切己的去感受,与作者形成共鸣。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学过的知识积极的打开思路去鉴赏。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多思、多说、多体悟。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用他的血泪作目,经历了十余年,增改了三次写下的历史名篇,是清代戏曲的压卷之作。这个爱情故事,突破了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有情人皆成眷属的皆大欢喜的结局,而是让男女主人公在高人国仇家恨的指点下双双入道。显然,“爱情”在这里,仅仅是个载体,它承载着作者更为深沉的思索,正如评论者所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
a、整体把握——题目暗示
《哀江南》出自《余韵》,是《桃花扇》的名篇,是全剧的点睛之笔。研读课文,我们从题目入手。
把握题目中的关键字
理解题目所含内容
b、整体把握——宾白提示(分角色朗读宾白)
c、整体把握——诵读指导(指导毕,分角色朗读课文)
d、整体把握——结尾总结
2、重点曲词研读,深入理解(思考讨论)
3、总结升华: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4、共鸣思考:
历史的沧桑之感和切肤之痛,非身历其境者,通常很难有刻骨铭心的体验,面对国破山残的现实场景,苏昆生产生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南明灭亡,江山易主,这是不争的事实,唱曲人不信、难信而又不得不信,更见亡国之情的痛切。这肝肠寸断的声声悲歌,不仅使全剧的悲怆情感达到高潮,而且留下了绵绵不绝的余韵,让我们对千古兴亡的历史作出自己的评判和思考。它已经超出了一般的遗民之思,这正是《哀江南》的美学意蕴之所在。
逝去的已为陈迹,一个凄迷的王朝背影已渐行渐远。欣赏这凄美的曲词,汲取其文字的滋养,这远不是我们学习的全部。
警醒、借鉴、奋进—面对历史,我们应有这样的态度。
5、扩展练习:
选取其他描写南京的诗作与《哀江南》一曲比较写景抒情的方式。这一部分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研究课题,同时,也是落实和检测课内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