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围城》读后感体会100字 围城读后感模板(3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围城》读后感体会100字 围城读后感篇一
城墙上是不好站,稍不注意就会掉下来,因此,想要站好城墙,还得有些技巧才行。比如说,首先要有几回攻城的经历,才会知道各种利害关系。综合考虑之后,就有了第一条件。第二要有战术,这种战术不是绝对的攻防战术,攻城时要尽力狠打,等到城里的人快要守不住时,就开始撤,然后又攻又撤。
由此而已,就既不会因进城而感到困惑,又不会因没有进城而惊慌。这样说来,要站到围墙上的确需要一定的自控力。
由此联想到本人。本人两次杀入城内,当时的确兴奋不已,不过,久而久之,城内日子实在不好过,就迫不急待地又杀了出来。从此以后,不愿再杀进去,即使有时很想再杀进去,但想到各方面状况,比如后备粮食、水源等等,又不再想去攻城了。
如果要说下去什么时间攻城。那么也许要等到经济发展起来才行,在现阶段,攻城难,守城更难。也就是说,现在时机不成熟。待到天时地利人和俱全,再攻也不晚。再说,城到处都是,有大有小,有好有坏。因此,更要慎重选择才是。选好以后,要具体分析,研究,则可百战不殆矣。
《围城》读后感体会100字 围城读后感篇二
《围城》是我上高一的时候借的书,那时候班主任还是语文老师,我还没想好到底是学文还是学理。那时候并不太了解钱钟书,只觉得封面好看,借来就一直放着,偶尔翻两页看看。
看了什么也不记得了,只记得生平第一次被老师当众辱骂,我哭得很凶,剩下的半个学期都在自暴自弃。唯一的念头就是不想在理科班待下去了。那时候看了几页《苏菲的世界》,就以为哲学是自己毕生所爱。学文科就能学哲学,学文科就能逃避理化生,学文科就能逃避所有的嘲笑。那时候学文科这个念头就成了我唯一的向往。
后来我真如愿读了文科,才觉得文科也不过如此,每天重复枯燥的知识点和答题技巧,日子长得望不到边。完全没有我心心念念的所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真有一种待在围城之中,想逃又逃不出去的无奈。
如今五年过去了,我终于能够好好坐下来读一读《围城》,才发现自己文学天赋实在有限,足足半月有余,也只是略微领略到了一些中文之美。直到现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才隐隐明白,原来自己也不过是钱老先生笔下的“城中人”,像迫切渴望成长一样渴望被理解、被认同,渴望证明自己。等到渐渐长大才发现,原来自己曾经向往乃至崇拜的价值,其实也不值一提。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人无论如何挣扎都逃脱不了被束缚的命运。
《围城》读后感体会100字 围城读后感篇三
周围有许多书友推荐《围城》,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书中所表达的意思经久不衰并没有因时间而发生改变。在当今时代阅读的我,仍然觉得受益匪浅,因为好东西不用你去记,它自会留下很深的印象。
“婚姻的围城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无论是学业的围城还是婚姻的围城,一旦做出选择就不要后悔。
可是每一个破碎的片段,在它本电台广播的节目里,有上文下文,并非胡闹。你只要认定一个电台听下去,就了解它的意义。我们彼此往来也如此,相知不深的陌生人。
书中的方鸿渐是不求上进只想随波逐流地过日子的人,他既志大才疏爱又爱自吹自擂,不得不说钱钟书先生刻画的人物很形象,里面描写的细节现在回想起来都忍俊不禁啊。
而孙柔嘉则是很有心计的一个女人,书里描写着她一步一步引方鸿渐入局也是一大看点,她最大的成功是嫁给了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了方鸿渐。
我比较喜欢赵辛楣的角色,对爱情,年少爱上苏文纨,即使不爱了也不会在背后说不好的话,浅浅揭过,对朋友,他很讲义气也很会做人,于工作,他的能力强,在事业方面是个人才,我比较欣赏他的一个点,知世故而不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