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黄大发身上体现的精神品质 黄大发人物精神4篇(实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黄大发身上体现的精神品质 黄大发人物精神篇一
这名干部的心灵感悟,就是全县党员干部学习老支书事迹后共同的心声。
“学在深处强信念提境界,做在实处拔穷根奔小康。”龙南县龙南镇党委组织委员罗俊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黄大发同志就是最好的活教材,“大发渠”就是最好的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再学习,再宣传,全县再次掀起“大发渠”精神学习热潮。”中央级的新闻报道还在持续,学习老支书精神的高潮火热掀起,让“大发渠”精神成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坚强精神动力,也正在龙南县这片热土落地生根。
黄大发身上体现的精神品质 黄大发人物精神篇二
近日,央视新闻报道了贵州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的一位老支书黄大发,36年带着村民绝壁凿山,凿出一条9400米的“生命渠”的故事,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这样的一位老支书、一个基层党员干部敢向大山较劲、水源较真、贫困拼命的不屈精神,给现正处于决战脱贫攻坚最后胜利带来了精神砥砺,久逢甘露的奋进,坚持不懈的干劲。正如“指航灯”一般给黑暗中一线党员干部照亮了前路,指明了方向。
目前,像黄大发同志这样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党员干部还是有的,只是太少。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弘扬“黄大发式”当代愚公精神,正当时。
弘扬黄大发同志敢于向大山较劲、向贫困拼命的不屈精神。从上世纪60年代起,黄大发带领草王坝全村村民,历时36年,在重重大山里,绝岩峭壁之上,通过最原始的钢钎、锄头和双手,凿出一条堪称奇观的“大发渠”。从此,解决了全村农田灌溉、畜牧以及人的饮水问题。黄大发同志敢于向大山要路、悬崖绝壁借路的精神,正是我们当前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胜利所需要的精神,让“黄大发式”新愚公精神,不断砥砺基层党员干部继续前行。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为贫困群众制定精准帮扶措施,敢于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弘扬黄大发同志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善于团结群众的精神。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千辛万苦,脱贫攻坚责任重大、任重道远,黄大发同志把修好“大发渠”为贫困群众解决基本饮水问题为质朴信念,通过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为群众讲明得失,团结群众,同心同德,同甘共苦的借道修渠。当前,脱贫攻坚正处于关键期,党员干部要带好头,做好表率,树立标杆,把服务人民群众当作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更深入的深入基层,进入村寨,深入群众中去,走群众路线,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不同声音,帮助群众解决亟需问题,使心更贴近群众,思想更靠近群众,同舟共济,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决战脱贫攻坚。
弘扬黄大发同志“成功不必在我、建功必有我”的责任担当精神。在黄大发同志担任四十多年的村干部生涯,带领群众修渠致富的过程中,始终把百姓装在心中,责任举过头顶,面对困难迎难而上,遇到难题往身上扛。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理念,始终践行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有我、锐意进取的一个合格党员干部责任担当,默默无闻的甘当人民公仆和勤务员,为实现国富民强贡献自己应有之力。
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深入向黄大发同志先进事迹学习,学习“黄大发式”工作法,学习一心为民、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学习不忘初心、愚公移山、求真务实。让黄大发同志的先进事迹如一盏“明灯”为党员干部带领贫困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照亮了前路,树立了信心,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黄大发身上体现的精神品质 黄大发人物精神篇三
黄大发,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部书记,今年82岁。他用了36年的时间只干了一件事:修水渠,最终让全村人喝上了水。
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劳动者。千百年来,这里的人祖祖辈辈喝不上水,全村人喝水只能靠一口枯井。黄大发不信命运的安排,刚一上任村支书,他就立誓修水渠,想把几公里之外野彪村的水引到村里。由于不懂技术,修修补补了十几年,水就是引不进来,草王坝人喝水的梦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被反复拉扯,最终还是破灭了。
第一次修渠失败后,不甘心的黄大发决定学习水利技术。1989年,枫香区水利站迎来了54岁的黄大发。三年的时间,他从零起步、从头开始,掌握了许多修渠的知识,知晓了什么是分流渠、什么是导洪沟,还学会了开凿技术。1995年端午,草王坝人世世代代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终于竣工了。村民们给水渠起了一个亲切的名字,“大发渠”。那一天是草王坝人特别高兴的一天,兴奋的黄大发哭得像个孩子。
黄大发是一名普通劳动者,也是一名农村党员,他用自己的双手带动千百双手,以一颗心换取千百颗心,最终让全村人喝上了水、吃上了白米饭,有了一条光明的路。
苦战36年,这是一位“年份”英雄,而“年份”精神恰恰是劳动者应当具备的精神。在当今有些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有时候连谈论理想都会遭人嘲笑,更别说初心不改地坚持做一件事情。初心不改,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谈何容易?何况是36年的时间。而正是对这四个字的坚持,才让黄大发战胜了困难。
黄大发的背后,是全中国数以亿计的劳动者。他们分布在全国的各个岗位,为生活拼搏,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勤于劳动、善于创造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品格,也是当代中国续写发展奇迹的动力源泉。以勤奋为内核的劳动精神,也是每个劳动者的精神原色。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弘扬劳动精神,才能为中国的发展汇聚强大的正能量。
“民生在勤,勤而不匮”。多少年沧桑巨变,但劳动精神一直熠熠生辉,以黄大发为代表的一批批“年份英雄”,是劳动者的身边榜样,是劳动精神的最好诠释,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台基。
黄大发身上体现的精神品质 黄大发人物精神篇四
20世纪60年代起,“年份英雄”黄大发带领群众用了30多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他又带领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无愧于“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黄大发的“走红”,体现了社会大众对这种不求回报、实干有为的干部的赞赏,也昭示了广大群众对好干部的呼唤:
像黄大发一样有为民的情怀。作为一个党员,虽然他“大字不识几个”,但时刻记着“先进模范带头作用、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从28岁当上村长的那天开始,他就一直想着“给村里通水”这件“大事”,更是用36年的时间“拿命修渠”,修成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水渠,完成了许多人一生都不可能完成的壮举。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当干部的一生,就是为民服务的一生。
像黄大发一样有无私的品格。为给水渠工程筹款,借了女儿婆家彩礼凑份子;为避免水泥被偷,在车里睡了一晚;为不耽误工期,以个人名义贷款买炸药;为不影响工程进度,手骨骨折也没休息;妻子想扫一点原料车上洒下来的水泥补灶,却被严厉呵斥“这都是公家的”。正是他的无私品格,带动了广大村民,同心同德,修成了水渠,正如他的名言“为了水,我愿意拿命来换”。
像黄大发一样有坚韧的毅力。36年绝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其背后充满了艰难和曲折。在初次修渠的失败面前他没有退缩,在项目中断的10年里他主动学习、积极申请项目复工,在机遇面前他2天走了200里路完成项目审批,在群众嘲讽面前,他说“如果水没有修过来,我就把名字倒着写”,正是这样的坚毅和执着,敢于担当、迎难而上,让他挺过了难关,建成了水渠。
像黄大发一样有善学的意识。黄大发知识水平不够,大字不识几个,但在“水渠”项目中断后,他开始积极学水利知识,并被选拔担任水利辅导员,“他买了新华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认过去。”3年里他系统地参加了如工程如何测量、用料如何夯实等水利知识培训,对分流渠、导洪沟的常识也有了系统了解。没人生来就会,正是有了善学的意识,才让他拥有了别人没有的专业知识,水渠的修建才有了技术保障。
像黄大发一样有硬朗的作风。他坚持每天一早带头上工,天黑才下工,晚上还要点评哪里修得好、哪里修得不好,两年里几乎吃住都在渠上。看到偷懒完不成进度,耽误了统一浇水泥的时间的,就会开口责“骂”。看到谁家修的分段质量不好,就“直接把坝蹬掉”,要求返工。正是这些硬朗的作风,才避免了一些偷懒耍滑、偷工减料的问题,才保证了工程质量和进度。
黄大发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党员干部应有的胸怀和责任、作为与担当,也照出了现实干部的差距——黄达发式的干部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们也期待更多的干部能像黄大发一样,始终把人民群众装在心中,践行好群众路线,与群众为亲,和群众为友,问政于民、勤政于民,做一名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