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学反思七篇(大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篇一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程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有时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有时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有时让学生质疑,你想了解些什么?……这些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我常常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二期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在课堂上,我尽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多给学生一些激励性的评价,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愉悦感,使他们学习更加投入,思维更加活跃;对能力差的学生,我更注意给予一定的关心与鼓励,为他们前进加油,给他们前进以动力和信心。
本学期我虽然针对自己的教学中的弱点,努力地改进自己教学中的不足,顺利完成了教学工作任务,但我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努力奋斗!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篇二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这是我最近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点思考,供大家参考、指点。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篇三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自发表以来,一直被收录于各时代各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被称为中国最经典的语文课文之一。不同时期的'语文老师対此篇都有精彩的讲解和分析,在近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仍然选择这一课作为公开课,深知想要出新出彩十分的不容易。然而,我们讲公开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出新出彩而剑走偏锋,另辟蹊径,讲好一篇散文的标准在于真正引导学生能迅速准确地把握作者从字里行间里传递出来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感悟,能学习借鉴作者在文章中所体现的语文经验。
《背影》教学首先要遵循其本——尊重散文教学的规律——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王荣生语)
在预习过程中,我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学生说,看到了四次背影,也读懂了父爱,但不理解为什么父亲买个橘子就让作者这么感动,也不明白这篇文章为什么写于八年后。我决定教学设计就从学情入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靠近背影。
传统的散文教学中有一个深入人心的概念曰之为“形散神不散”,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散文解读和教学的核心知识,似乎是指散文选材广泛,手法多样,因为这个观念的根深蒂固,教师普遍认为散文难教。
在重读《背影》的过程中,我越是细品越是感受到有一条线在牵引着我走近朱自清先生,让我把晶莹泪光中的那个“背影”看得越来越清晰。这条线就是“背影”,这条线也是我的设计思路。
为了创设情境,我的导入采用背景介绍的方式,但是把重点放在了《背影》一文收录在教材中的历史方面,学生对此的反应是积极的,他们因为自己的父辈祖辈也读过《背影》而激动不已,这也在感情上拉近了他们与原作的距离。接着,我趁势提出思考题:《背影》的感人之处何在?感人力量何来?就将学生引入到课堂思维中来。
学生再读文章就从字里行间找到了父爱的铺垫与照应,也就把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作者的写作经验链接在一起了,这个时候再用句式“这是()的背影”说读文章,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到背影感人力量所在了。
台下一片哗然,众生议论纷纷,透过背影这个环节,学生感受到了儿子的愧疚,也感受到了父子间的血浓于水,更感受到了文章真实的写作意图。
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类似作者的生活经历,谈谈怎样珍惜亲情,应该说课堂反馈是非常好的,达到了我的教学预设。
本节课不敢说是上得非常成功,只能说是非常顺利,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要打造高效语文课堂,首先要尊重文体规律,要有文体意识,然后要尊重学情,这样的设计是有效的。
这节课始终围绕本文,紧扣文字进行解读,并没有另辟蹊径剑走偏锋;也比较注重把学生的语文经验、生活经验和作者的语文经验、生活经验有意识地相勾连。
要说遗憾,那当然有,教学也是遗憾的艺术,比如在学习作者的写作经验这一方面,本节课几乎没有涉及,实际上可以安排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学习这种塑造典型环境中典型形象的写法。但是教学反思给我们提供了改进的机会,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是最有益于教学的事。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篇四
我以《三顾茅庐》为例,来简单的谈一谈。
一、在审美心境中品读
学生对语言文字要有准确的感受和领悟,必须处于一个特定的语境和心境之中,这样才能主动地以审美的态度感知与把握对象。为此,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应用审美因素,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是“审美-品读”式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用于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內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探究,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互动的学习平台,创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气围,激活学习的兴趣。如在《三顾茅庐》引入新课时,我动情地说:“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研究自己深感兴趣的人物,老师期待大家有说不完的话。”在师生对话课堂中,我始终给学生以信心和帮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同学是平等的,让每一位学生想说敢说,小眼发光。
二、在审美体验中品读
审美是以体验为核心的个性化的情感教育。审美体验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在阅读、鉴赏、接受过程中,体验是最成功的前提活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涵泳”“吟诵”“体味”“妙悟”“入神”等都包括情感体验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有传神的词句。如何将“知”的积累转化为“感”的积淀,不是零碎的分析,而是在品读中整体把握与领悟。即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之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以各种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体验探究。由于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很快投入到语言实践中去了,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上审美化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阶下恭候孔明”这一板块时,为了引导学生感悟刘备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我先让学生自读相关句子,简明扼要要说言中之意,再让学生将句子与原文比较,从“吩咐”“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传神之中感悟文中之情。然后进行个性朗读,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寓美美读之中。学生读出了情之真、情之切、情之浓、情之深。
三、在审美视角中品读
从美学的角度说,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每一篇文章都一颗闪光的珍珠。它几乎涉及到美的各个领域。美学家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要从美的视角,引领学生引读文本,把一切美的人、情、物都“探”出来,领学生去发现、去欣赏。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篇五
①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
②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
③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
④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
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高考是一次检阅,高考是一位老师;它检阅着我们老师教学的思路和教学的成果,它引导着我们走向更正确的教学之路。它让我看到许多教学的不足和缺憾,同时以肯定了我的一些做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未来的教学,我心中似乎越发清楚。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篇六
《田野里,丰收忙》是北京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一册的一篇识字教学。这课的识字教学是以儿歌形式出现的,这一课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这节课是我来到学校上的第一堂课,从开始准备课,说实话自己的心理挺复杂的,后来还出现了点小插曲:讲课的头两天,我准备的课不对,还得重准备一节,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可到今天这节课已经完成了。我明白一件事,从准备到上课人都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上课前我还很紧张,但在我走进教室之前,我对着教室外的前自言自语:张微,你能行。我反复的做着心理暗示。以至与这节课我没有感觉到紧张。这是我这节课认为最令我满意的地方。
这种课堂的“生成”想象,它相对于“预设”或“教案”而言,课堂上生的行为是我无法预料的,尤其对于你从来没有深入的和他们接触的情况。在我教学这一课时,当我问到“同学们当农民伯伯看到这一片丰收的情景时,他们的心情会怎么样?”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农民伯伯的心情是凉爽爽的”。当时我心理的第一反应就是什么呀,我立刻上她作出凉爽爽的表情,孩子满脸笑容,我立即引导老师从你的脸上感觉到美滋滋的,你说可以么?孩子有些疑惑的做下了,如果我把引导的形式变动一下,也许她是从天气凉爽来的,我应先给以鼓励,然后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效果会更好。这节课发生了很多意外事故,如多媒体上的小狮子,课件不能运行。这就对我们年青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把握课堂教学生成的特征,掌握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规律,我们可以提高预设水平。课堂中只有把“预设”和“生成”和谐地统一起来,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正面的评价、热情的鼓励不仅能够鞭策、激励学生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同时她也是一种积极的反馈。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应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进行评价才能有的放矢,一方面我们不能因为它是一种外部动机而加以忽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把这种“奖励”作为刺激学生学习和提高质量的手段而不看时机、不顾条件地去滥用它,否则,学生很可能会出现为评价而学的不正常现象。
教学这一课时,我事先准备了小红旗,前半节课由于讲课的原因我已经放了有奖励的事情,当无意看到时我很机械的找了个机会,把红旗发放到同学手里,当课上完之后我感觉这钟没有指向性不强的评价毫无意义。所以教学时要把握好教学的契机。及时对学生的回答、作业、练习进行及时的评价。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篇七
1、第2自然段有一句“祖母死了”,有学生认为“死”字用得不好,没有表现出对长者的尊敬,应该用“去世”或“逝世”比较好。
2、第六段中有一句“我便进来坐下”,学生以为“便”字用的不好,该用“才”,“才”能表现那种依恋不舍,而“便”字表现的动作似乎过快。
“进来”一词也欠妥,本来是在外边送父亲的,应为“进去”才妥帖。
4、第四段中有两处“踌躇了一会”,两处“踌躇”之间是作者的心理活动,学生以为两处有多余之嫌。应删去第一处,只留第二处一句“他踌躇了一会”。
5、第五段中有一句“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学生以为这句话有毛病,怎么能将大衣铺好坐位,应是“在坐位上铺好”或“铺在坐位上”才通顺。这些问题在过去的教学中不可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