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戏曲作文(二十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戏曲作文篇一
川剧的历史,也算比较悠久了,据记载,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的融合,逐渐构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从而促进了四川地方戏曲剧种——川剧的发展。
要说川剧的种类,那可是多了。川剧有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构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先来说一说昆腔,昆腔多文人之作,词白典雅,格律规严,演唱时异常讲究字正腔圆,加之曲牌曲折,节奏缓慢;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它结合了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间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构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川剧的胡琴腔是西皮、二黄二类声腔的合称,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小胡琴”,故统称胡琴。正调二黄宜表现深沉、严肃、委婉和轻快的情绪,反二黄宜表现苍凉、凄苦、悲愤的情绪,老调则大多用于高亢、激昂的情绪。川剧西皮腔与二黄腔的音乐性格相反,具有明朗、潇洒、激越、简练、流畅的品格……
川剧的种类太多了,实在介绍可是来。这些你可能都不太了解,但有一样,你绝对看过,那就是我们四川川剧的变脸。那令人眼花缭乱的脸谱,那种速度,那种神奇,让人看一眼就能牢记在心。变脸的方法大体上分为三种,它们是“抹脸”、“吹脸”、“扯脸”。
抹脸,是演员将化妆油彩预先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在脸上一抹,便能够使脸成为另一种颜色;
吹脸,是演员将粉末状的化妆品(金粉、墨粉、银粉)放置在舞台特定位置上的容器内或人物所使用的酒杯之类器皿中,到时闭眼、闭气、用口一吹,便使脸色变色;
扯脸,是演员将画在绸了上的若干张脸谱叠在一齐蒙在脸上,每一张脸谱有一根特定的丝线,并固定在特定位置上。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表演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的迅速扯下来。此法贵在巧妙、干净、利落;
运气变脸,是演员运用气功的作用使剧中人物变脸;面具变脸,是演员根据实际需要,事先将不一样的脸谱绘制在以木、纸、布、绸、橡皮等不一样的材料上,也就是脸壳来施以变幻。
另外,我们川剧中还有许多绝活,如吐火、藏刀、顶油灯……我们川剧还有许多有名的剧目,如《伍三拿虎》、《三娘教子》、《白蛇传》……我喜欢川剧在于它那趣味的四川方言,令人百听不厌。
怎样样,此刻你对川剧有一些了解了吧。戏曲,是我国的特色,在戏曲中,我们能够学会许多东西,期望同学们能够多听一些戏曲,了解更多关于戏曲的东西。
戏曲作文篇二
“台上花开又一季,台下风雨几时起,凭谁问,花解语,笑春风,数传奇。”
记得我儿时在家乡生活时,有一个规模不大的戏班子。
那时的戏曲早已无明清时的盛行了,老百姓也只是把它当做再寻常可是的消遣娱乐。
戏班里为首的花旦名叫容娘,真名早已无处考证,长相极是秀美,年龄也不是很大,黄鹂般的软嗓,仿佛注定为戏而生。
妇女们仿佛对戏子有着偏见。总是警告孩子莫与戏子来往太深。我问祖母为何,她总是摇摇头,道“戏是融进他们血液里的,会把生活也当戏来看待。”
我自然是不懂她说的话的,家中管束不严,我便常常去戏班逛逛,拉弦的教师父磨拭着自我的京胡,对我略略点头示意。武生与刀马旦在台后舞蹈练枪,十分热闹。我前去找容娘,她端坐在锦凳上,一笔又一笔的描眉,给自我画上粉墨戏妆,她的头面是点翠的,据说是用翠鸟的尾羽制成,很是珍贵。
小城的戏便在节日如水的月色中拉开了帷幕,戏台下坐了许多观众,都是手捧瓜子与点心,心思浑然不在戏上,家长里短,热热闹闹地聊着。
我总是坐在最靠近戏台的位置,随着细密的锣鼓声,云锣声响起,容娘便轻移莲步上台,谨然有致,步子不出丝毫差错,大小云手翻飞,水袖轻舞,唱腔优雅甜润,像是一捧水,伸手就能掬了去。
我那时年纪尚小,不大能明白那是哪个主角,只依稀记得几句唱词。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
那应当是《贵妃醉酒》吧,艳绝的红颜,在最灿烂的年华逝去。
之后,小城里的人不再听戏,他们觉得这再寻常可是的,不需要了。
戏班子似乎要去远方,临了,容娘想再唱一曲,她说,戏不寻常,这是流在她骨子里的血液,她今生无法舍弃的命。
在低扬的琴中,在高亢的胡中,在清脆的云锣声中,盛世的繁华,终究是落了幕。
容娘离开了这座城,大山挡住了戏班子的身影。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戏中繁华,戏腔婉转,眉眼盈盈,锦瑟年华,尽前世今生。
戏曲作文篇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礼貌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礼貌。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的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中华文化也从几千年前的单调,发展到此刻的辉煌。
中华文化,范围广阔。传统学科中的数学、医学、农学;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建筑中的万里长城、阿房宫;绘画中的中国国画;文学中的中国古典诗词、小说、神话、寓言;还有书法、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服饰、饮食、武术等等,这些绚丽的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变得丰富多彩,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而在众多的传统文化中,戏剧,无疑是能够很好地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特色的一项文化。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构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戏剧的发展能够说是随着礼貌的出现就出现了,虽然原始的戏剧很粗糙,也可能称不上是戏剧,但任何一项礼貌的发展都是要经历刚开始的粗糙,才能逐渐得趋于完善的。原始的戏剧为之后完美的戏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戏剧从原始社会发展代中国古代,经历了一个重大改革。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作“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正是从古代的戏剧开始,到如今,戏剧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完美的整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众多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戏剧的发展能够说是相当的成功的,有众多老一辈的艺术家和群众们热衷戏剧,期望将戏剧,这项中华的璀璨文化发扬光大。
然而,戏剧在此刻的发展中却面临着一个十分大的问题:现代文化的冲击。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渐渐衰老,新一代的年轻人逐渐崛起,现代文化正和传统文化商讨着一个问题:我们两个,到底哪一个才能站得住脚呢我以往看过一个电视节目,记者到街上进行随机采访,对象都是一些年轻人,记者一些老艺术家的名字,问他们知不明白,而大多数被采访者都表示没有听过。此刻,新一代的文化如浪潮般席卷而来,新一代的偶像受到众多粉丝的追捧,新一代的歌曲、舞蹈在人群之间流传。有许许多多的现代偶像的粉丝对中华传统文化不屑一顾,认为那样的艺术、文化不适合喜欢追赶潮流的自我;对老一辈艺术家和传统节目一无所知,认为父母那一代人明白,并不等于他们也应当去明白。这是多么令人心寒啊!
当然,我并不觉得追赶潮流不好,我也喜欢新生代的偶像,可是我觉得对于传统的文化也应当有必须的了解。此刻,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现代的文化需要发展,但传统的文化更需要发扬光大。于是,媒体开始越来越多地把传统文化向年轻的一代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发扬、宣传,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中国传统的戏剧;新一代的影星、歌星也开始在自我的影片、歌曲中加入中国传统元素,利用他们自身的号召力,让更多的年轻一代对戏剧有更多地了解,为发扬传统戏剧献上自我的力量,毕竟,这些年轻的歌手的教师也是上一辈的老艺术家;而老艺术家们也开始在传统中融入新元素,是传统戏剧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吸引年轻人,使年轻人不仅仅追赶潮流也爱上传统,对戏剧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此刻,也有许多外国人喜欢上中国的戏剧,对中华文化也有深入地了解。戏剧,这一中华独特的文化,正在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所喜爱。璀璨的戏剧艺术将会在世界的东方放出光芒!
戏曲作文篇四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我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粤剧则产于我的家乡——广东。此刻,就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
粤剧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澳门等地。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粤剧演出。东南亚一带且有世代相承的艺人、固定的班社组织、同业行会和传统演出场地,如新加坡的“庆维新”、吉隆坡的“普长春”。
明末清初,弋阳腔、昆山腔由“外江班”传入广东,继而出现了广东“本地班”,所唱声腔是一唱众和,称为“广腔”。在之后粤剧常演的开台例戏《六国封相》、《仙姬送子》、《八仙贺寿》中,仍保存了这种声腔。清嘉庆、道光年间,高腔、昆腔逐渐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指接近汉调西皮和祁阳戏“北路”的曲调)为主要唱腔。后徽班影响日益扩大,又以“梆簧”(即西皮、二簧)作为基本唱调。同时也保留了部分昆、弋、广腔,并吸收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逐渐构成粤剧。
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艺人,受春柳社新剧(俗称礼貌戏)的影响,纷纷组织“志士班”,与工人、学生一齐,进行反清反帝反封建的宣传,编演了《文天祥殉国》等戏。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开始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假声为“平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1920年前后,不少粤剧大班社经常集中在广州、香港、澳门演出,习称“省港大班”。他们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很快使自我丰富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肃清了资本主义商业化的影响,进取挖掘、继承优秀传统,艺术上也进行了全面革新,不仅仅演出了不少优秀剧目,并且培养了一批新人。1958年,成立广东粤剧院。
粤剧的传统剧目,早期主要有《一捧雪》等所谓“江湖十八本”;清同治七年(1868)以后,又有《黄花山》等“新江湖十八本”;清光绪中叶,出现了侧重唱功的“粤剧文静戏”,如《仕林祭塔》等,称为“大排场十八本”。“省港大班”阶段的剧目有根据西文电影、小说改编的《贼王子》等。经过整理较有影响的剧目有传统剧《平贵别窑》、《凤仪亭》、《赵子龙催归》、《宝莲灯》、《西河会》、《罗成写书》以及现代戏《山乡风云》等。已经摄制成影片的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粤剧的基本声腔为“梆簧“,并保留有弋阳腔与昆腔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粤讴、木鱼、龙舟、板眼等广东民间说唱的曲调和民歌、乐曲、时代曲、小调等民间小曲。
粤剧的脚色行当原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10大行,“省港大班”时期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粤剧的表演艺术坚持了早期“过山班”粗犷、质朴的特点。不少名演员都具有单脚、筋斗、滑索、踩跻、运眼、甩发、髯口等方面的绝招。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包括刚劲有力的靶子、手桥、少林拳以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
粤剧的著名演员早期有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后建立“大成国”自称平靖王的二花脸李文茂,创立粤剧同业行会“八和会馆”的老生邝新华等。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被称为“薛马争雄”的年代,文武生薛觉先和丑生马师曾对粤剧的革新都颇有贡献。他们和小生白驹荣、小武桂名扬被称为粤剧“四大家”或“五大流派”(加上演丑的廖侠怀)。实行男女合班后,上海妹创造了粤剧女脚特有的抒情唱法,后以红线女影响最大。同时,广州的罗品超、文觉非、陈笑风和香港的新马师曾、何非凡、林家声等也都各有擅长,颇有影响。
此刻你是否感受到它的内涵了,是否品味到它的韵味了,不如你也向我介绍一下你的家乡戏吧!!!
戏曲作文篇五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铿锵有力的音乐声像鼓点,急促而有节奏的敲击在我们心上。仿佛把我们带入了那远古的戏曲世界里,在悠久而精湛的艺术文化中,我们深深沉醉……
话说回来,能有这样的感悟,我还要感激这次以中国戏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呢——今日我们围绕古老的中国戏曲展开了一次激烈的问答赛。
前几天教师发给我们一份有关中国戏曲的资料,我们浏览着上头的知识,不禁感慨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认真的背诵起来——这大概就是今日的问答赛上大家活跃表现的原因吧!
这次问答赛分为四个小组,每一组依次选择问题回答,根据问题的分值给各组加分或扣分,如果选题的人回答不出选择的问题,同组的人能够给予帮忙。
就这样,在教师宣布的比赛规则以后,问答赛正式开赛!
开始的一轮各组都细心翼翼的选择10分的题,绞尽脑汁思虑答案。但在各组分别积累了30、40分左右的时候,坐在我前面的班长不顾大屏幕上“30分题组,答错扣10分”的字眼,勇敢的选择了30分组的第二题。
在一片或敬佩或不屑的吵闹声中,屏幕上显示的竟是一道异常简单的题——“京剧的四大行当”台下骤然鼓起掌来,我所在的组员更为这来之不易的30分欣喜不已。
紧之后各组开始争先恐后的选择30分的题,答对的大笑击掌,答错的则后悔不已。不一会儿30分的题就被抢完了,连20分的题也被银枪一空,各组的比分也明显的拉开了距离——我所在的组90分,第二组50分,第三组70分,最终一组暂时领先——100分。
在我们时而愉快时而沮丧的声音中,问答赛已近尾声,同学们的欢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最终,最终到了我们组和第四组决一死战的时候,一向领先的第四组能不能得到这决定胜负的10分呢——
“赢了!”
不知是从哪里在整齐的掌声中忽然传来这突兀的声音,同学们一齐笑了。虽然我们并未获胜,但这次问答赛带给我们的知识和欢乐将永远留在心中。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在这低沉的戏曲声中,我们结束了这次综合性学习。虽然此刻许多年轻人并不认为“中国戏曲”多么动听,多么精湛,但这或高亢或低沉或欢快或悲伤的韵律中所蕴藏的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却让我们一生铭记。
戏曲作文篇六
“戏曲”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词,只是一个上代人爱看的节目,远远不及现代的动画片,所以我从来没有看过,根本不了解“戏曲”的所有相关资料。
小时候,在沉闷的假期里,按动电视遥控器,不时地会发现有一些关于“社戏”的节目,但我却毫不犹豫地跳过了,看那些趣味的动画片。
很多熟悉歌曲,都来自社戏。比如黄梅戏《天仙配》中的歌,常常在我妈妈嘴边挂着,不时还会哼两下: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我十分需要认识“社戏”,恰好我上了一节关于“社戏”的课。
课上,我们先听了一首歌叫《唱脸谱》,我觉得很趣味,因为歌里有现代的音调,也有古代的唱法。接下来是交流资料,因为我准备充分,自然也会学得很好。
社戏的主角分四大类:生旦净丑,是按胡须的颜色分的。“生”分为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摇旦);“净”分为做工和唱工;“丑”是扮演喜剧的主角。我国讲究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
我们还欣赏了几种戏曲剧的简介:昆剧——中国戏曲之母;京剧——东方“歌剧”;黄梅戏——芬芳的泥土气息。我们欣赏了我最熟悉的黄梅戏《天仙配》、粤剧《分飞燕》、豫剧《花木兰》。
我们还学了京剧的脸谱: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性质、主角和命运。红脸包含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日许多地方戏中都保留了这种传统。
“戏曲”这个词突然变新鲜了,我真想回到从前,看那古代的戏曲表演。
戏曲作文篇七
“劝君王饮酒听虞歌,解君忧闷舞婆娑。嬴秦无道把江山破,英雄四路起干戈……”《霸王别姬》中气势磅礴的词曲再一次在耳畔响起,而曾经与我一起守在电视旁津津有味地听戏的人却早已不在。我终于明白当年爷爷看此戏时的感伤,也不住为戏中那命运多舛的人儿落下泪珠。
现代人不喜欢戏曲,这个时代快而浮躁,已经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听那些慢而难懂的戏曲了。然而,从小伴着“咿咿呀呀”的戏曲长大的我,却对戏曲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小时候和爷爷住在一起,时常听爷爷咿咿呀呀地跟着电视哼些什么,便好奇地凑过去看看,却只能看懂那画面上的人涂着满脸的油彩,穿着奇怪的服饰,嘴里也咿咿呀呀地哼着什么。那脸上涂着油彩的戏子对于年幼的我来说仿佛是个怪物一般,着实把我吓了一跳,便不敢轻易靠近那电视机。
可时间一长,我长大了些许,竟对那戏曲有了些许好奇,凑近仔细听,也还是听不懂。于是我问爷爷那人唱的是什么,怎么打扮的这样奇怪。爷爷笑着摸摸我的头:“那是京剧,是我们国家的国粹,这一部是《霸王别姬》。”爷爷眯起了眼睛,像是在回忆着什么“你奶奶以前也是个戏子呢。”我便知道他是在回忆逝世的奶奶了。爷爷翻出一张老旧的相片“你看,这就是你奶奶以前的模样,想当年……”我没有再听下去,而是对这相片中的人儿产生了些许兴趣。
“原来奶奶以前这么漂亮……”我喃喃道。相片中的人儿,脸上覆着绝美的浓妆,穿着一身青衣,正走在一条小径上,却被人叫住,回眸掩面娇羞一笑,我仿佛还能看到她头上那枝金步摇在微微晃动。
从此对戏曲着了迷。
说实在话,最开始为戏曲而着迷,是被那旦的华美服饰和倾城容貌所折服,再后来又被剧情所吸引,对于戏曲的艺术性这些东西全然不知晓。于是,在电视机前咿咿呀呀的又多了一个小身影。
再后来,我搬离了爷爷家,回到家中上了小学,便离戏曲远了许多。
而我逐渐长大,身边的流行音乐越来越多,为了跟上时代的潮流,我便渐渐疏远了戏曲。后来,也觉得戏曲没多大意思,故事情节老套,令人深感乏味无趣。
突然有一天,家乡传来爷爷病故的消息。
我回到爷爷家,暂时搬回去住。常常在原来的房间里写作业,却听不到了以往那句“咿呀”,心中之觉得空荡荡,愁思满布。然而,闭上眼睛,我却似乎还能感觉到爷爷在我身边,还有那一句“咿呀”。
我走进昔日爷爷的屋子,找出那部落满尘埃的《霸王别姬》,擦干净,播放起来。听着熟悉的唱腔,仿佛又回到了年幼时坐在爷爷身旁咿咿呀呀的时候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戏曲作文篇八
我国的戏曲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可如今,却要面对是去?还是留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电影,电视,几乎没有人关注戏曲。在以前,爷爷在没事的时候就会听听戏曲。可现在,爷爷闲的时候却不是看戏曲,而是看电剧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落。
俗话说:要想知道果子甜不甜,最好亲口尝一尝。戏曲也是如此,只有亲身去体会,才能知道它的奥妙。
生活中的美是靠大家的眼睛去发现的,而戏曲中的韵味则需要大家去细细品味。
中国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在以前,戏曲是人们喜闻见乐的文艺形式。而现在,人们休闲的方式却是看电影,电视,逛街。除了一些老人之外,大部分人都不曾接触过戏曲。
在老家,有一位十分喜爱戏曲的老人曾说过:“戏曲的舞台上尽管没有崇山峻岭,河流湖泊,没有狂风骤雨,骄阳似火,但演员可以凭借虚拟的表演,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如京剧《三岔口》,仅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靠演员的精湛技艺就表现出了摸黑打斗的真实情景。这些都是电影,电视剧做不到的。”这样的戏曲难道会比电影,电视剧差吗?我们不应该去关注和学习吗?
爷爷跟我说过“在老家每年过年的时候都会有唱戏的人来我们村。没到这时候,村里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很开心,到唱戏的时候,舞台旁边就会站满人,唱戏人精彩的表演常常会赢来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到了结束的时候大家都恋恋不舍。然而,当村里有了第一部彩电的时候,大家没事的时候都围着电视看春晚,每年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以前是一村的人,到后来大家家里都有电视时,看戏的只剩下两三个人,到最后唱戏的人都不来了。”时代在进步,可我们艺术瑰宝却在消失。
现在的“90后”“00后”的大部分人都说戏曲过时了,老土,而去追求他们所谓的时尚,流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中国的戏曲是独一无二的,然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我们独一无二的戏曲正要面临着失传。
我们应该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文化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的韵味。
中国传统戏曲是去?是留?决定权在大家手里。
戏曲作文篇九
“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就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一个只有椅子那么高的小姑娘咿咿呀呀地哼唱着一首戏曲。
小姑娘扎了一个冲天辫,肉乎首的粉色小脸上挂着得意的笑容,小手在空中乱挥,大大的黑眸中满是欢愉。
这是幼年时期的我,因为一次“偶然”迷上了戏曲。
那时,妈妈刚从音乐学院学习回来,每天都播放戏曲的音频,那独特的节奏,颇有韵味的戏曲使仅有3岁的我觉得十分新奇:“妈妈,你放的是什么?”
“含子,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瑰宝——戏曲。”妈妈摸摸我的头。
“妈妈,这些戏曲好好听,你教教我吧……”我对妈妈撒着娇。
“不行,你太小了,就算是学也唱不好。”妈妈拒绝了。
“求你了……”
在我的软磨硬泡下,妈妈终于同意了,她先教我唱京剧《苏三起解》。
“苏三离了洪桐县……”妈妈开始唱第一句,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是哪几个字,跟着唱音唱了起来:“苏三离了‘风’桐县……”
“错了,不是‘风’桐悬,而‘洪’桐县。”妈妈拍拍我的肩,“再来一遍。”
“苏三离了洪桐县……”你看这个“洪”多好听呀,我一直以为它是“红”字,红色多鲜艳啊,我爱吃的苹果也是红色的哩!
“将身来在大街前……”妈妈似乎觉得我唱得不错,便很快教我了第二句,奇怪的是,为什么这个“街”字不读“jie”而读“jiai”呢?还有“我”怎么会发“ngo”的呢?我死缠烂打地问妈妈这个问题,可妈妈也说不清到底是为什么。
很快,我便学会了《苏三起解》,我每天都醒得很早,便站在小马扎上,大声唱着《苏三起解》,把全家人都给吵醒。
“羽含,有了你全家就不需要闹钟喽!”爸爸开玩笑地说。
随后,妈妈又教我唱黄梅戏——《女驸马》,它的节奏很欢快,我也是十分喜欢,手拿小拖鞋,踏着音乐的节奏,挥来挥去,有一句我始终弄不明白:“帽插宫花好新鲜。”头上戴花不是“好看”吗,怎么会是“新鲜”呢?
有一次,妈妈怀着试一试的心情教我唱难度很高的沪剧《燕燕做媒》,本以为我学不会里面的上海话,结果我居然唱几遍就会了!妈妈上班去了,我在家里对着碟子唱:“就是同村个李小晚,哎呀,迭(这)门亲事勿稳当,攀了迭门亲,村里厢有人讲……”后面的念词我也能模仿出来:“小外(晚)令才(人才)长得好,城里哪个比得上,放了犁,秀(就是)耙,劳动生才(产)好榜样,……”
小时学过的戏曲,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学习戏曲也给了我一副好嗓子,进入了学校合唱团。
现在的我依然会找我的“良师益母”——妈妈温习一下戏曲,在记忆深处,是她教我戏曲,只有她才会耐心地教我,用温柔的声音指导我。
戏曲作文篇十
戏曲-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
——题记
中国历史文化悠远留长,它自然成为我国一大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着它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有的是人赏心悦目,有的使人兴奋不已,又有的使人泪如雨下,它总是那么的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一说要听戏,我内心便是十分的不愿意,但是没办法,外婆受伤后双脚不灵活,走哪都得有人跟着,迫于无奈我在不愿意也得去。戏曲给我的感觉是,只适合上一代人,而不适合我们这些连听都听不懂的人,陪外婆听戏我只知道一点,这出戏是豫剧,具体演些什么,讲些什么,我全都不知道。
到了剧院,好多人都围在那里,出于好奇我也凑了过去,原来是我们家隔壁那个老爷爷,据说他病了而且病得很严重。竟然为了听戏,不顾自己的身体,我自言自语的说为了听一场戏至于这么拼吗,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管不顾的这出戏还不如不演。我的这番话被外婆给听到了,外婆把我叫到一旁对我说道,你不懂这出戏是那位老爷爷的学生演的,是想给他一个惊喜,那个老爷爷曾经可是戏曲界的风云人物,而他的学生里也有不少知名人物。
那一刻我改变了自己对戏曲的看法,我想认真的去观看这场充满浓浓的师生情谊的一场戏,戏曲开始了,那一个个戴凤冠披霞衣的,把人物演的栩栩如生的。在听戏的过程中我也时不时的回头看看那位曾经的戏曲风云人物,他站了起来随着台上的节奏在摇动身体,好像是他在台上表演给我们表演,而我又仿佛看到那个叱咤风云的他。戏结束了,以前连听都听不懂的我现在竟然知道这出戏是穆桂英挂帅,果真用心听何不用心听区别很大。
突然从后台走出一个人,把老爷爷扶到最前边,台上的人聚集在一起朝老爷爷深深地鞠了一躬,大喊道‘老师谢谢你’老爷爷想要跑到台上,但是因为上了年纪再加上生病双脚走不快,显得非常不协调,一位学生跑下来把自己的老师背了起来朝台上走去,那一瞬间我和老爷爷包括在场的所有人的眼泪都不约而同的流了下来。台上老师,学生都紧紧地相拥在一起,我相信老爷爷此时的内心是十分快乐的,是十分感动的,是十分欣慰的,他快乐他学生回来看他,他感动学生没有忘记他,他欣慰他教出了一批这么优秀的学生。我想在场的其他人的想法和我一样,特别是那位戏曲界的‘风云人物’。
从这件事过后,彻底改变了我对戏曲的所有认识。原来戏曲里面可以包含许多东西,就像那位老爷爷的学生演的那场‘穆桂英挂帅’包含了对老爷爷的感激之情。
我想这就是戏曲的魅力了吧,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戏曲的魅力,我也会更加努力的去欣赏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把中华民族的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戏曲作文篇十一
有一支戏,曾经必然是这样的:从那戏子银铃般的嗓音滚落,或圆润,或尖细,或流水般婉转,又像旭日般慷慨。于是,那一颦一笑,一吟一唱,便穿过水袖飘飘,滑落缭绕云丝,复又化作阵轻风儿,挂在了一树老海棠,摇曳不定……
那戏子,定是素手柔荑纤细葱白,身着一袭青衫飘飘。轻抬手,掩朱唇;眸子若弯月点点氤氲,声似银铃,或是轻嗔,便有无限韵味。
有一支戏,曾经必然是这样的:那青袖女儿默然独立,一抹黛眉如烟,一汪清眸若水。袖儿飘飘,娇嗔间轻起腔,似悲似喜,像那杏花扑面,又若细雨淋漓。上演一出西厢记牡丹亭,将那人间世事演尽。那看戏的人,沉浸戏里;那演戏的人,如痴如醉……
关于戏的名字,必然曾经有一段这样的故事:在《诗经》之前,在《楚辞》之前,在仓颉造字那时节,人们将歌舞吟唱融入到一个故事里。于是那故事,变得多情,多姿,多了一分韵味。水袖轻甩,红幕半掩,演绎一场悲欢离合,潸然泪下……
那时的人们苦苦思索,轻启唇齿,便予了它一个名字——戏曲。
优伶启嗓咿咿呀呀一曲别离相遇,婉转水袖间珑玲袖线轻挥而过,留下刹那间的芳华。一悲一喜一抖袖,一跪一拜一叩首;是柔如水,还是金戈铁马,将那戏台上一出又一出繁锦传奇演绎……
所有的戏,都交给看客去评述,去品味。所有的梨园子弟,都掩在华丽的红幕后,那戏台旁的千百颦笑与回眸,便储入彩袖飘飘,任它们再一一去回忆罢了。
戏曲曾经必然是这样的,还是它仍藏在哪个角落?愿能透过望不尽的高楼,走出看不完的电子屏幕,去追溯从前的那一角梨园……
戏曲作文篇十二
假期,我与父母去成都游玩。
成都市,它是一个多姿多彩大城市:有香辣双味齐全的串串香,成都人特爱吃麻、喝辣;有土生土长的纯正四川话,字字句句都回味无穷;有又精彩又好吃的功夫茶,令人赞叹不已;也有出名全世的川剧表演,在其中我认为最精彩的就是变脸,或让人惊讶得整场烧开的喷火,这迫不得已要我钦佩。
一天,大伙儿和杨大姐一家去成都名游玩景点——成都宽窄巷子玩耍。这里有浓郁的老成都味道,亦有中西结合,这儿建筑类型不一样,这让我认为十分幽默。中午,大家进了全名是“成都印象”的饭店用餐,这也是有老成都的浓郁味儿:大门口有一铜雕店小二正弯着腰、笑眯眯地给你请进;餐馆如古塔,如同影片里古时候普遍的餐馆,来过很数次成都市,这还第一次感受到。杨阿姨与大伯抢到靠演出舞台旁边的一桌,一进门处就是二楼,下边也有一楼,那有一个演出舞台,大家那桌一掉转头俯瞰便由此可见演出舞台。夜里七点多钟,表演开始了,最先是二胡、古筝、琵琶合奏,歌曲但是超好听。
接着是“顶部时间”——顶灯,浓浓川味与顶灯时间令我誉不绝口。
下面也是小品。经常在电视机里看到四川小品,十分风趣、趣味;可今天亲眼所见,我不得不觉得高兴。这一搞笑小品逗得大家乐欢喜,逗得我捧腹大笑,伶牙俐齿也令我敬佩,我拍巴掌称精彩纷呈。
杨阿姨说,最精彩的在最后一个综艺节目,我好奇地问是啥表演,她讲等一会儿就知道。
我吃完了饭,专心致志地看表演。
不一会儿,我看见了一位年龄大概已过不惑之年的叔叔,他衣着一川剧演服,从我那边经历,我顾虑起来。以后,.我如梦初醒。
这一伯伯前额上面有眼角纹,面部上的肉皱着的,腮部旁的纹如池塘雨天一样那逐层漪涟,很是繁杂交叠;太阳穴位置又如轻风吹来的每次小波浪,双眼似小珠串,极有一种我国古代人的清雅感,好像蕴含着古色天香。走起路来大摇大摆,又似匪徒大当家的脚步,一看起来就是“武林高手”。第一次一见,我也对他拥有刻骨铭心的印像。
他走以后,我与杨阿姨的大儿子又再次悠闲地收看精彩的表演。
这种表演都要我觉得到浓厚的四川味儿,可是我还是感觉最后一个综艺节目——川剧变脸精彩多了。
一个小时后,有点儿烦闷的我突然瞪大眼,精神实质立刻抖擞起来了:啊,是他,哪个伯伯,他如府官进县衙——大摇大摆地从后台管理走上台了,我迫不及待地下楼去,坐着台前桌椅上。一位阿姨也踏入演出舞台变脸。却叔叔演出得更精彩纷呈。他唱了一小段曲调,调子精神实质强有力,极是超好听。只听到音乐背景一断,三秒后,他马上变脸起來,周边的场景也活跃性、繁华了很多。他的面具时红时黑,五彩缤纷,红似关公像,黑似包青天,栩栩如生。
一会儿,他又喷火,火是那般长,充足一米。大伙儿吼叫着:“好!好!”因为我不由自主地高声吼着,拍手夸赞。大伙儿就如煮沸的串串香火锅,川剧演出则如汤中菜,和在一起,受欢迎又麻辣。
伯伯踏入后台管理,阿姨表演着。十秒后,伯伯走下台与大家见面。嗬,他还在变脸呢!大家都争着与他握手、合照,因为我不愿罢休。最终,我争到,与这大师站在一起,爸爸照了独有实际意义的二张像。虽是二张,却蕴涵民风和我那聊不完的兴奋,它针对我来说如金子一般宝贵。
每每看见了这二张相片时,我禁不住回念着成都市,但我更会想到这位川剧“大师”,我始终不容易忘却,他帮我留有了刻骨铭心的印像。
戏曲作文篇十三
今天天气格外晴朗,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操场上,停着一辆大巴士,原来是襄阳市艺术剧院的演员们来到我们学校,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下了早自习,老师便通知我们下楼观看戏曲表演。这无疑给我们初三的平淡生活带来了一缕明亮的光芒。从中,我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戏曲之美。
戏曲之美,美在服饰华丽。
当欢快的音乐声响起,只见一位妙龄少女迈着轻快的小碎步走来。那一身五彩斑斓的衣裳让人眼前一亮。她头带花环,额间顶着一根长长的羽毛。那羽毛随着少女的舞动也跳了起来。这真不愧是“俏花旦”呀!但最要我惊艳的还属那一曲水袖“天女散花”。那女子一身粉梅色纱衣,内里是月牙白的衣裙。最引人瞩目的是,那一袭五彩的长袖飘荡在空中时的轻盈,好似一抹晚间红霞,让人不禁叹道:“这服饰真美啊!”
戏曲之美,美在歌声悠扬。
说到这歌声,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她高声唱着“谁说女子不如男”时,英气勃发。那声音高昂有力,好似要唱入你的心间。当然,豫剧《幸福歌》也是要人拍手叫好的。原本雄厚的男声加入了豫剧独有的戏腔,时而高亢时而低沉,让人陶醉其中,不得不让人叹道:“这戏腔真美!”
戏曲之美,美在技艺高超。
“孙悟空偷桃盗丹”是我们平日里再熟悉不过的故事了,可没想到这戏曲形式竟这般有趣。这位演员饰演的“孙悟空”可谓是活灵活现,活脱像只泼猴。紧接着高潮来了,那“猴儿”舞起了剑,剑便如蝴蝶般在他指间翩翩起舞。忽的,他将剑扔出,又拿另一把剑去接。看似随意地一扔,竟让那把剑稳稳地立在另一把剑的剑把上。全场立刻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满座同学无不拍手、呐喊、侧目、微笑,纷纷叫绝。更妙的来了,那“猴儿”终于舞起了自己的如意金箍棒。金箍棒在他手中来回转动,时而扔过头顶,时而从胯下掠过,犹如一道银光,让人眼花缭乱,不禁让人叹道:“这技艺真妙啊!”
这场精彩的戏曲艺术盛宴,为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戏曲之美,美在服饰,美在歌声,美在技艺。希望以后能多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让我们走进戏曲的世界,寻找戏曲的美妙。
戏曲作文篇十四
仙居古镇的路是泥泞的,雨天几乎难走人;仙居古镇的路是狭窄的,小车几乎难停靠;仙居古镇的路是冷清的,行路几乎难遇人。
我独自在古镇走着,一座高大宽阔的古园吸引了我。跨过半膝高的门槛,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别致的戏台。“哦,是戏院。”
五丈高的戏台,散发着神秘而古朴的气息,我忍不住东张西望,左摸右敲。
“喂,你干什么?!”
“锵锵锵锵—嘈—”全场骤然鸦雀无声。我也慌忙后退了几步,想探个究竟。只见一个“红眼”俏女迈着扭泥的碎步出场了。着装很是简单,陈旧破烂的戏服、脸上几抹淡淡的妆便绘成了一个角色。她先是用手在脸上遮遮掩掩的,之后竟然在原地兜起了圈子,白色的大褂,跟着她飘。耳边响起一阵如雷掌声。台下一人大吼:“祝英台,好!”
原来是《梁祝》,我擦亮了眼。
祝英台跷着兰花指左一点,右一指,那表情极为夸张,红色的粉底反衬着柳般细目,樱桃小嘴念着歌样的戏词,慢慢吟唱着,一个字似乎要唱上几分钟。那永远也捉不到的眼珠子羞答答地转着。
许久,“蓝袍”俊生大模大样从后台绕出来,和着祝英台的曲调唱起来,唱得刚强有力。想必此人就是梁山伯。
若祝英台是柔美,他则是刚毅,两者结合就是缠绵。场下几十个人都激动地吼起来,掌声似乎从未停过。
“喂,孩子你在干什么呢?发什么呆呀?”
我恍惚了一下,骤惊。戏曲声停了,掌声停了。台上台下所有人都似乎与梁祝一同“化蝶”了,就连那位大妈吐得一地的瓜子壳都不翼而飞了。
戏曲作文篇十五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被誉为"国粹"的京剧现在被很多人忽视了,大多喜欢流行歌曲。为了让我们喜欢国粹,了解戏曲,我们班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戏曲知识竞赛。我可为这次比赛做了充足的准备,想大显身手一番。
在比赛开始前老师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了游戏规则后,比赛正式开始了。
第一环节是听曲说出戏曲中的六个故事。此时的我绷紧了全身的每一根神经,准备枪答。可过了一会儿老师告诉我们不是那一首,下载错了,我此时紧绷的神经卸了下来。唉!老师跟我们开了个玩笑。只有举行下一轮了。
这一环节是各大组的必答题,只见王老师向我们这组走来说到:"请听题,戏曲中的四大行当是什么?"还未等我反应过来,杨学就站了起来信心十足的说:"生。旦。净。丑。"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包涵了一切,她答对了,加了积分2分,接着是其他大组抢答了,他们都对了得到了积分。而我们小组却还是零分,急死了!
下一轮抢答。我们小组成员都做好了举手的准备,我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王老师,看着她的嘴,好像想从那张嘴中,早点把题挖出来,举手抢答。只见王老师刚说完题目,便有几十双手齐刷刷的举起,像一片森林看着其它大组的分数在不断增高,而我们大组还在原地踏步,真是让我们心急如焚。"脸谱中红脸代表什么?""忠勇"。只听声音从身后传出,呀!是我们大组答的。我有了一点信心。老师又问了一道关于戏种出处的问题,王献毫不犹豫的举起了手,她站起来可能太过紧张半天说不出一个字来,我们小组都急了。这时她说了个词"河南"。老师笑了笑说回答正确"。真是为她捏了一把汗。
紧接着,王老师又给我们放了黄梅戏。京剧等选段,让我们大饱耳福。同学们
也都呀呀哼唱着,都在欣赏。品味这流行乐以外的音乐。最后此此戏曲知识竞赛在在美妙的曲调中化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这次竞赛后,我发觉其实戏曲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无味,只要你细细去品就有不一样的味道。愿你有一天能走进戏曲大舞台,走进戏曲的世界!
戏曲作文篇十六
茶花女,阿芒,那宁娜,柏吕唐司……合上书,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形形色色的戏里人物;睁开眼,那些有血有肉的戏剧演员便出现在眼前。作者以一个少女的视觉,带我们走进戏剧《茶花女》的幕后。
一本朋友带来的刊物,让年过半百的我,忆起了那出《茶花女》。那是我第一次演戏,扮演的是茶花女的贴身侍女,那宁娜。听说是演丫鬟,让我有点儿不高兴,但毕竟是第一次嘛,我既兴奋,又紧张。还好,我的戏很简单,大家都对我很照顾,他们都亲切的叫我“小林子”。在拍戏的过程中,我见识了各种各样的人,经历了一生中不曾有过的经历。
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把演员真实的一面展现在读者面前。演员的演技实在是太好,所以以一个观众的视觉很难捕捉到什么蛛丝马迹:有的人戏里是情人,甜甜蜜蜜,而戏外连普通朋友都算不上;有的人在戏里娇媚刁蛮,而戏外却温柔可爱;有的人在戏里一贫如洗,而戏外却是腰缠万贯……
这是虚伪吗?
曾经我一度是这么认为的。为什么?为什么这些人明明不想哭,却要拼命抹眼泪?为什么这些人明明不想笑,却要强颜欢笑?为什么这些人在戏里温和体贴,一到戏外就趾高气扬?……为什么?换作是我,我绝对做不到。
作者很好得回答了这些问题:“演戏是别人的艺术,而生活是自己的艺术。”
我恍然大悟——演戏是演员的工作,他们的任务就是让自己变成所要扮演的角色,出色的演技会让观众更好得理解角色,而不是演员这个人;但在戏外,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他们无需被戏里的角色左右。
我想一个真正的好演员,是分得清演戏和生活的,他不仅有出色的演技,也能在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不仅仅是演员,愿每个人,都能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占得一席之地。
戏曲作文篇十七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是极爱越剧的。
客厅里,书房里,卧室里,时不时传来几声母亲沉醉的低唱;就连双手浸在泡沫油腻的餐具中,也会情不自禁地哼上两段。
记得母亲最爱的两出戏是《藏书之家》和《陆游与唐婉》。我不知道她是如何对它们做到百看不厌的,不过自己倒是“沾了光”,在母亲的熏陶下,不仅对很多戏剧情节熟悉得很,而且也渐渐喜欢上了越剧。
母亲看戏时,人戏极深。
听到感伤无奈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对,母亲的两道细眉就纠在了一起,双手习惯性地攥住衣角,眼神凝于舞台中央缱绻相拥的人儿;看到《药》中大刀劈向头颅后,那喷溅而出的鲜血洒向热气腾腾的馒头,母亲的嘴又紧紧地抿在了一块儿,然后缓缓松开,深深地叹一口气。
母亲爱极了越剧。小时候,母亲带我去过的许多大大小小的剧院,大多已经忘却了,而有个叫作“空中剧院”的地方却在我的记忆中深深地扎了根:哀婉的曲调,华美的服装,绚丽的舞台,还有那淡淡的百合香……
那束百合的香气至今仿佛还萦绕在鼻间。
那天,我跟着母亲去了“空中剧院”。剧终了,演员开始谢幕,但还有一项重要的仪式没有结束——献花!
这时的献花看似简单,其实也是经过内部人员严格筛选的——要是人人都冲上去,舞台还不“轰隆”一声塌了——不准你献花就是不准!保安!上!
那次,母亲通过层层关系,终于争取到了一个名额。
为此母亲特意挑选了一大束百合,绿色的带有褶子的纸束着,美丽而不失高雅。母亲还带上了摄像机,我以为她会用摄像机摄下她与自己崇拜的演员并肩合影的场面。但她突然把百合递到了我手上,推着我:“你,快上去,去献花!”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上舞台的,往下一看,黑压压一片——我已觅不到母亲在何处,但我知道,母亲一定在某个角落举起照相机对准我……
下台后,舞台上绚丽灯光下的影子还在我眼中晃,感觉整个人晕乎乎的。
倒是母亲,看着这张相片,笑得合不拢嘴——比她自己上台还开心。
当年台上的布景,在我心中多多少少沉淀下了浅浅淡淡的岁月陈香;印象中的母亲,正坐在我的身边哼唱着那我再熟悉不过的《葬花吟》。如今,在无人处我也会轻轻吟上一段:“我家有个小九妹……”而母亲似乎正笑吟吟地看着我。
戏曲作文篇十八
寒假,我和爸爸妈妈去成都游玩。
成都,它是一个多彩的城市:有麻辣双味俱全的麻辣烫,成都人特爱吃麻、喝辣;有地地道道的正宗四川话,字字句句都耐人寻味;有又精彩又好喝的功夫茶,让人惊叹不已;还有闻名全世的川剧表演,其中我觉得最精彩的便是变脸,或令人惊奇得全场沸腾的喷火,这不得不让我敬佩。
一天,我们和杨阿姨一家去成都名景点——宽窄巷子玩耍。这里有浓烈的老成都气味,亦有中西结合,这里建筑风格不同,这让我觉得十分风趣。下午,我们进了名叫“成都印象”的饭馆进餐,这也有老成都的浓烈味道:门口有一铜雕店小二正弯着腰、笑眯眯地让你请进;饭店如古塔,就像电影里古代常见的饭店,去过很多次成都,这还第一次感受到。杨阿姨与叔叔抢到了靠舞台边上的一桌,一进门便是二楼,底下还有一楼,那有一个舞台,我们那桌一转过头俯视便可见舞台。晚上七点多钟,演出开始了,首先是二胡、古筝、琵琶合奏,音乐可是好听。
紧接着是“顶上功夫”——顶灯,浓浓的川味与顶灯功夫令我誉不绝口。
接下来又是小品。常在电视里看见四川小品,十分幽默、有趣;可今天是亲眼所见,我不能不感到开心。这个小品逗得大家乐开怀,逗得我捧腹大笑,口齿伶俐也令我佩服,我拍手称精彩。
杨阿姨说,最精彩的在最后一个节目,我好奇地问是什么表演,她说等一会儿就知道了。
我吃完了饭,全神贯注地看表演。
不一会儿,我看见了一位年龄大概已过不惑的伯伯,他身穿一川剧演服,从我那儿经过,我疑惑起来。之后,我才恍然大悟。
这个伯伯额头上有鱼尾纹,脸部上的肉皱着的,腮部旁的纹如池塘下雨似的那层层涟漪,很是复杂交错;太阳穴又如微风吹来的次次小波浪,眼睛似小珠子,极有一种中国古人的雅致感,仿佛蕴藏着古色天香。走起路来大摇大摆,又似土匪大当家的步伐,一看上去便是“武林高手”。初次一见,我就对他有了深刻的印象。
他走之后,我和杨阿姨的儿子又继续惬意地观看精彩的表演。
这些表演都让我感觉到了浓郁的四川味道,但是我还是觉得最后一个节目——川剧变脸精彩多了。
一个小时后,有点郁闷的我忽然瞪大眼睛,精神马上抖擞起来了:啊,是他,那个伯伯,他如府官进县衙——大摇大摆地从后台走上台了,我迫不及待地下楼去,坐在台前椅子上。一位阿姨也走上舞台变脸。却伯伯表演得更精彩。他唱了一小段曲调,调子精神有力,极是好听。只听见背景音乐一断,三秒后,他立即变脸起来,周围的场面也活跃、热闹了许多。他的面具时红时黑,五彩缤纷,红似关公,黑似包拯,栩栩如生。
一会儿,他又喷火,火是那样长,足够一米。大家吼叫着:“好!好!”我也情不自禁地大声吼着,拍手称赞。人们就如煮沸的麻辣烫,川剧表演则如汤中菜,和在一起,火热又麻辣。
伯伯走入后台,阿姨表演着。十秒后,伯伯走下台与人们会面。嗬,他还在变脸呢!人们都争着与他握手、合影,我也不肯罢休。最后,我争到了,与这大师站在一起,父亲照了特有意义的两张像。虽是两张,却蕴含民风与我那说不完的激动,它对于我来说如黄金一般珍贵。
每当我看见这两张照片时,我不禁回念着成都,但我更会想起那位川剧“大师”,我永远不会忘怀,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戏曲作文篇十九
走进戏曲世界,感受戏曲魅力。
——题记
清晨,校园里褪去了昨日的燥热,天空如大海一般蔚蓝,云朵如花儿一般美丽,阵阵清风吹来,让人倍感舒适。今天,襄阳市艺术剧院的演员们来到我们学校,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下了早自习,我们就搬着凳子,来到操场上,观看演出。
伴随着动听的音乐,主持人走了出来。她衣着鲜艳,满脸喜悦,充满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引得我们纷纷鼓掌。紧接着,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向我们展示了戏曲特有的文化魅力。今天的演出有:豫剧《花木兰》、黄梅戏《女驸马》、水袖、变脸、折子戏……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压轴戏——京剧《孙悟空偷桃盗丹》。
在观众的热烈掌声中,表演开始了。只见两位仙童走上舞台,手里拿着蟠桃和酒。他们精致的妆容和鲜艳的服装,都为人物角色添色不少。接着,孙悟空走上来,那一颦、一笑、一投足,都把我们带入剧中,如同身临其境。
偷蟠桃时——
孙悟空假装拔下自己的猴毛,轻轻一吹,让仙童们感到困意睡起来。这时,孙悟空便明目张胆地偷吃蟠桃,畅饮美酒。演员把吃蟠桃、喝美酒的情景表演得淋漓尽致,赢得了我们的掌声。甚至,我们还差点误以为他真得在吃,使我们钦佩不已。
盗仙丹时——
孙悟空准备把偷的蟠桃和美酒带回与自己的孩儿们分享,路过太上老君的住处发现没有人,便偷偷拿下太上老君刚炼好的仙丹。他从壶中把仙丹倒了出来,吃进了自己的肚子里,时不时还往自己的衣服里装。活灵活现的表演让我们都不由拍手叫好。
后来,孙悟空与四大天王相互争斗时,动作没有一点儿拖泥带水。他挥金箍棒的娴熟,争斗时的利落,让我们的视线没有一刻离开。老师们也拿出手机纷纷拍摄,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表演完毕,我清楚地看到了演员额角淌下的汗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他们成功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与努力。
愉快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伴随着掌声和笑声,今天的演出到了尾声。主持人再次带着热情的笑容说:“本次活动到此圆满结束,祝老师们工作愉快,同学们学业有成!”最后,我们都依依不舍地搬上凳子回到教室。
戏曲如中华传统文化里的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这次活动,让我们对戏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还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减轻了我们的学习压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戏曲作文篇二十
如果不是那一次经历,也许我永远都不会对戏曲产生一丁点兴趣。
今年的暑假,我和妈妈回到了她的故乡——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地方。一向生活在现代城市的我,根本不对这“老地方”感兴趣,可真到了那,我就不能自拔地陷在了这地方。
我和妈妈下了车,早已等候多时的姥姥姥爷先是对我又搂又抱,又接着带领我们游览了整个小镇。过了一会儿,他们又要带我们去听大戏。听惯了流行音乐的我一口回绝了他们。不过在他们的软磨硬泡下,我终于败下阵来。尽管内心十分不情愿,但又迫于无奈,只好答应。
来到戏院,台下的观众席位已人满为患。无论是稚气未脱的孩童,还是白鬓满头的爷爷奶奶,都已恭候开戏多时了。原本打算站着听戏的我,不曾姥姥早已定好了位子。找准位子之后,我就在位子上老老实实地听戏。
戏台上珠光耀眼,彩色灯光打在背景画面上,使背景看起来栩栩如生,有一种立体感。演员们的服饰上满是五色的珠子,在灯光的照耀下特别的显眼。生、旦、净、末、丑,各类角色一一待命,样子有几分搞笑。其中最具特点的是丑角,亦名小花脸。如此的场景布置在加上如此装扮的人儿,真让人以为到了另一个世界。如梦境般吸引着我。
突然,一阵悠扬的二胡声从耳边响起,戏开场了。
一张口,那声音便婉转了整个戏院的每一个角落,一段平常的文字到了他们的口中,变成了一段悠扬的戏曲,一段唱词一波三折,一段故事九环曲折。每一个字因拉长唱腔使观众如身临其境,曲词直扣人心弦。我发现我开始喜欢上这小小的戏曲了。小小的戏台变幻莫测,三五人便可有千军万马的气势,手拿长枪便有将军风范。演员们尽心尽力的表演,观众们也看得尽兴。这怎么能不叫好呢?
一台戏,一杆枪,一段历史,一种文化,别样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