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跨过鸭绿江》的读后感 跨过鸭绿江的后感五篇(实用)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跨过鸭绿江》的读后感 跨过鸭绿江的后感篇一
抗美援朝战争,不仅是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也是就此改变世界格局的大事。它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就此屹立于世界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迈向复兴之路的一座伟大的里程碑。经历过2020年全民抗疫的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在中国人民满怀激情的迈向2021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用饱蘸激情的笔墨,为我们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吹响了嘹亮的进军号。
这是一部回望光荣历史的作品。这部作品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不容回避的历史事实,那就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成立了,但那时候我们依然面临着极其复杂严峻的局面,帝国主义和内外反动派时时都在窥视着我们,时时都在企图将我们这个新生的共和国扼杀在摇篮里,时时都在利用各种机会挑起事端,对我国发动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这场战争的胜负,不仅对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力量特别重要,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显得更为重要。所以,《跨过鸭绿江》这部作品一开篇便浓墨重彩地写了抗美援朝的决策过程。对已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当时确实需要修养生息,需要收拾几十年来的战争留下的烂摊子,需要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但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战争来了,这迫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做出抉择。我们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当时党的高层对于决策这样一场战争是艰难的。但是高瞻远瞩的毛泽东看到和着眼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更遥远的未来,他看到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对新中国这个新生力量的蔑视,看到了这场战争对一个新生大国的重大意义。因此在国家经济处于极端困难的背景下,依然决然下决心出兵抗美援朝。
几次研究出兵朝鲜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都开得并不轻松,每一个与会者表情的细腻变化,每一个意见不同的发言,都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影视作品表现会议本来是枯燥的,但作品细腻的刻画和对历史的精准再现,却把一个事关重大的会议表现的淋漓尽致,将一个本来不出彩的会议开得起伏跌宕,分外引人。这样一个开场,就成为整部剧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了观众的热点。可以说,这几乎就是一场决断共和国未来命运的会议。正如中国外交一贯表现的坚定原则: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从来不惹事,也不怕事。当毛泽东在党的部分领导者还心存疑虑的关键时刻,他义无反顾的送自己的儿子毛岸英到前线,后来牺牲在战场,这表现了作为一个党的领导者为了国家人民利益无任何私利可图的坦荡胸怀和决心意志。
任何文艺作品都是对当下社会现实的观照,如果没有对现实社会的呼应,作品很难赢得观众的审美认同。在疫情蔓延世界的重大灾难背景下,这是一部为中国人民提供的鼓舞民心士气的优秀作品,是为人民吹响了战胜一切困难的进军号角的作品。
文艺作为振奋国民精神的号角,恰恰就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跨过鸭绿江》以磅礴的气势和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格调,呈现在了亿万观众面前。所以这样一部作品,无论从题材选择和表现手法上,都成为至为重要的关注热点。
由于历史的原因,关于抗美援朝的历史,过去多有利用纪录片和电影的表现形式,利用电视剧,则少有富于深度的表现。因此《跨过鸭绿江》则有在电视剧历史上填补空白的意义。作品运用史诗般的手法,用全景式的描绘再现了那场气势磅礴的战争景观。剧中既表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彭德怀以及邓华、洪学智、韩先楚、解方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图伟略和博大胸怀,也表现了基层指战员敢打敢拼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情怀。表现了诸如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一大批名载史册的基层战斗英雄。正如贯穿全剧的一个思想主题那样: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从来不惹事,但从来也不怕事。当美军的炮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国的国土安全和民族尊严受到严重威胁和侵害时,整个世界都在关注着中国的反应。是像美军司令麦克阿瑟断定的中国人只会忍气吞声,还是同仇敌忾,奋起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坚决的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后者。
《跨过鸭绿江》完整而细腻的展现了这一历史性选择。这场援助朝鲜人民的战争,到底值不值得打?应不应该打?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做出了旗帜鲜明的回答:不是该不该打,而是怎么打?怎么打赢的问题。面对这场事关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战争,其决策过程就表现了中国人民不怕一切敌人、不被敌人所屈服的坚强意志。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面前所表现的情怀,彰显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大国风范。一部优秀的作品,特别是一部战争题材的作品,不仅是要讲好故事,更要表现一种精神。如果说《跨过鸭绿江》排在第一位的值得称道的经验的话,那就是作品写出了中国人民和军队的一种精神,写出了我们不畏强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精气神。当党中央一旦决定抗美援朝这个重大决策以后,举国动员,全民支援,备炒面、捐飞机,踊跃支前的故事,成为上下同心,保家卫国的载入史册的光荣历史。作品所展示的那种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至今都让观众热血澎拜。在飞虎山、在黄草岭、在松骨峰、在长津湖、在铁原阻击战、在坚守上甘岭,在那些一次次至今观看依然让我们热血贲张的战役战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为我们的胜利提供了坚强的保证。正是有了这种精神,黄继光可以无所畏惧地用胸膛去堵敌人的机枪,杨根思可以端起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我们的普通士兵可以在弹尽粮绝时喊出“向我开炮”那样气壮山河的口号。特别在长津湖之战中,负责阻击逃跑敌人的连队整体冻死在零下四十度的阵地上,这些至今观看都无不让人潸然泪下的画面,让观众都会对那个年代的英雄们发出内心的无比敬畏。这就是精神,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在强敌面前所表现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一种精神,我们不仅能够在战争时期打败装备完全处于强势的美帝国主义的“联合国军”,在和平时期也能创造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打造两弹一星的奇迹。今天,当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时,我们一样能够创造令整个世界都刮目相看的伟大奇迹。从这样一部作品,我们看到了我们这个民族所蕴含的这种无以伦比的伟大力量。
这部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编导运用艺术的手段,创造了纪录片一样特别逼真的故事画面,许许多多的故事,观众丝毫没有感到这是艺术形态的电视剧,而是真实的历史场景再现。熟悉抗美援朝战史的读者,都认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许多故事,甚至都超越了文艺的想像和创造。比如写人物,写司令员彭德怀对梁兴初的批评,写38军335团坚守飞虎山的艰苦卓绝,写志愿军战士用石头含在嘴里充饥继续战斗那种给人极强冲击力和感染力的画面,你丝毫感觉不到这是在艺术表演,而是真实的历史写照。能做到如此,关键我们的艺术家有一种尊重历史敬畏英雄的情怀。许许多多的场面,让我们过目难忘。从开始38军挨批评到后来创造夜行140里的奇迹,他们敢打敢拼创造的战斗奇迹,到后来连彭德怀司令员都喊出了“38军万岁”的口号。这一切感人的画面,都是源于历史的真实再现。即使初次上阵的人民空军,都可以上演与敌人空中拼刺刀的精彩大戏。抗美援朝战争可歌可泣的故事很多,正如毛泽东在延安所说:文艺作品反映出来的生活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有普遍性。但是我们不得不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许多故事,许多激荡人心的画面,甚至不经加工就已经是非常经典的艺术作品了。或许,这也正是这部作品产生巨大艺术冲击力的原因所在。
一部作品,是要刻画人物的。对人物的精细刻画,是这部作品又一个感人之处,比如对彭德怀,这样一个性格刚烈的将领,作品既写了他性格刚烈的一面,也写出了他心系士兵的情怀。他对38军军长梁兴初甚至有点苛刻的、严厉有点过分的批评,实际上这种批评里也包含着对部下的爱和激将方法的巧妙使用,这样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表现,为过去一些带有程式套路的写人物的方法完全不同,使展示的人物更加真实,更加鲜活,从而也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同时也更加符合人物的真实性格。这一点,也给作品增加了不少看点。
《跨过鸭绿江》是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播出的标杆性作品,也是我们电视剧领域久违了的,真正称得上军事题材意义上的作品。作品还原了真实的战场。这一点,是《跨过鸭绿江》区别于很多战争作品的根本原因所在。我认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艺术家们一定要带着那个年代的情感去叙述那个年代的故事,带着对一代英雄的敬畏之心去演好英雄。因此,正如很多观众评价的一样,已经很久没有看到真正像《跨过鸭绿江》一样真正像战争年代的人演战争年代戏了。这部作品拒绝了当下一些所谓的“市场化”表演,作品按照生活本身的样子还原生活和再现生活,给观众一种久违了的感动。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要带着情感写作,带着对历史对英雄的敬畏之心去塑造英雄。我想这一点,是《跨过鸭绿江》给时下电视剧创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
《跨过鸭绿江》的读后感 跨过鸭绿江的后感篇二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随着一首高亢激昂的片头主题歌曲,一下子把人带进了七十年前那场炮火连天,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场的画面。
最近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岀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跨过鸭绿江》。再次把我们拉回到抗美援朝的战场!这部四十集的电视剧,一开播就领跑收视率、圈粉无数。它通过一个个镜头,一个个场景,生动再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雄才大略,和崇高风范。以及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等志愿军指战员的英雄气概和战斗精神。也再次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是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危急关头,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奋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先后有290余万志愿军将士赴朝参战,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中华大地,万众一心,支援前线。历时一年的捐献武器运动,募得的捐款可购买3700多架战斗机。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著名的八大战役,特别是上甘岭战役,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
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总结抗美援朝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精辟揭示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启示,郑重宣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统一、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立场和决心,凝聚起团结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今天,看完了这部尊重历史和尊重史实,应时代之名、人民之需、应运而生的精品电视剧。怀着缅怀先烈,不忘历史的初衷,对抗美援朝作战有了清晰明了的认识,感触颇深。先辈们为了世界和平,为了保家卫国,跨过鸭绿江,不怕牺牲,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作战的伟大胜利,打出了国威,打出了民族尊严,打出了新中国成立后多年的和平。
守望和平,维护和平!
向精品致敬!
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
伟大的中华民族万岁!
《跨过鸭绿江》的读后感 跨过鸭绿江的后感篇三
传承“中国精神”要增强“三种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回望历史,不论是革命时期的五四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特区精神、抗疫精神等,每一种精神的背后都是一段段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故事,都闪耀着无数英雄模范的时代光芒。这些精神构成了内涵深刻、意义深远的“中国精神”,像一盏盏指路明灯,引领着中华儿女在民族复兴之路上斗志昂扬、砥砺奋进。
作为党员干部,担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重任,当自觉立足岗位,增强传承“中国精神”的定力,让伟大的“中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增强学习定力,学深悟透,把握内涵实质,让中国精神入脑入心。习总书记指出,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中国精神早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及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和宝贵财富。学不可以已。各级党组织要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些党员干部“必修课”的学习,深挖蕴含其中的“中国精神”富矿,释放强大精神动能;要把读原著、学原文与红色基地参观学习、观影、与英雄模范座谈、交流心得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使党员干部学深学透、滋养心灵;党员干部要紧密结合本职工作,对标英雄、先烈、模范的先进事迹,自觉找差距、补短板,用伟大“中国精神”不断激发干事创业、奋进新时代的豪情壮志。
增强斗争定力,算好政治账,破除思想藩篱,让中国精神熔铸血液。思想决定行动。伟大的五四精神,激励了无数热血青年立志报国、奉献青春;弥足珍贵的抗美援朝精神,激励了几代人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可贵的女排精神,激励着各行各业在平凡岗位苦练本领、顽强拼搏、勇攀高峰。传承“中国精神”,党员干部须当仁不让做先锋。然而现实中,有的人遇到工作困难便畏缩不前,遇到挫折失败便一蹶不振,面对利益取舍便犹豫不决,涉及自我批评便避重就轻,说到底还是对“中国精神”的内化不够火候。作为党员干部,必须算好一笔政治账:身为党员干部,必须心中有党、忠诚于党、以身许党,必须心中有民、为民担当、甘于奉献,这样才能在自我思想斗争中突破心灵桎梏、破除思想藩篱,才能把“中国精神”熔铸血液,成为名副其实的践行“中国精神”的标杆。
增强践行定力,善创敢闯,以平凡创造不凡,让中国精神永续传承。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深圳人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航空手艺人”胡双钱、“高铁焊接大师”李万君等一批大国工匠,凭着“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无数生动的例证启示我们,让平凡的岗位绽放不凡的业绩之花,党员干部要做起而行之的实干家,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要鼓足“创”的劲头,遵循规律,着眼发展,勤学善钻,开拓新思路,研发新产品,创造新业绩;要永葆“闯”的精神,面对新征程上的艰难险阻,敢接“烫手山芋”,敢啃“硬骨头”,闯出一片新天地,从而让伟大的“中国精神”推动新时代“中国号巨轮”破浪远行。
《跨过鸭绿江》的读后感 跨过鸭绿江的后感篇四
读懂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蕴含
山因脊梁而雄,国因精神而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强调,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不畏强敌、奋勇抗争的生动写照,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品质的集中彰显。新起点、新征程、新使命、新任务,迫切呼唤党员干部高擎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旗帜,从中汲取经验、启示和力量,涵养忠诚爱国、斗争担当、乐观奉献的优秀品格,起而行之、勇挑重担,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中书写新的辉煌。
涵养“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爱国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本分、一种责任。杨根思在打退敌人八次反扑、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拉响炸药包跃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邱少云为避免暴露潜伏部队,任烈火烧焦身体而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黄继光奋力扑向地堡射孔,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英勇捐躯……他们用生命和行动诠释了爱国与忠诚。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就要从他们身上感悟爱国能量、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政治定力、站稳政治立场,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始终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事业之中,融入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恢弘实践中,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在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中激昂爱国之心、笃行报国之志。
发扬“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历史烛照现实,美好生活要靠斗争来创造和保卫。70年前,面对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强国,党和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从鸭绿江到清川江,从长津湖到上甘岭,从山岭湖川到高岗阵地……处处铭刻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足迹。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为我国赢来了弥足珍贵的和平建设环境,使中华民族得以崭新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矛盾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更需要党员干部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摒弃安逸思想、杜绝懈怠倾向,直面问题考验、无畏艰难险阻,敢蹚“深水区”、挑“硬担子”、揽“棘手活”、啃“硬骨头”,到吃劲要紧岗位淬火,真刀真枪锤炼能力,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中破局起势、集聚优势、积厚成势,推动各项事业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砥砺“以痛吻我、报之以歌”的欣然姿态。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在武器装备处于绝对劣势、战场环境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即使“吃一把炒面就一把雪”,也始终保持高昂士气,创造下以弱胜强的范例,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科学的理论、正确的领导、过硬的队伍、人民的支持,正是乐观的底气所在。当前,个别党员干部被纷繁乱象遮蔽了双眼,看不清大局大势,信心不足、状态低迷,激情减退、消极观望,白白错失良机、贻误发展。问题是警醒也是鞭策。一方面,要深化科学理论武装,常吸理论之“氧”、勤补精神之“钙”,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善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剖析和解决问题,从错综复杂的表象中发现本质规律、认清长远趋势,坚定必胜信心。另一方面,要带着感情扎根群众,汲取群众经验智慧,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将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落在行动上,以乐观昂扬、奋发有为的好状态,交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卷。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梦想。读懂抗美援朝的精神力量,牢牢把握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意义,将精神洗礼化为前行动力,把灵魂触动变成实际行动,我们定能无坚不可摧、无往而不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跨过鸭绿江》的读后感 跨过鸭绿江的后感篇五
“三聚焦”增强基层党员干部“斗争”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时强调,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发扬抗美援朝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铭记历史,守卫和平,守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乘风破浪、披肩斩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顽强拼搏。
聚焦“必胜信念”,提升“惟其磨砺,始得玉成”的意志力。七十年前,是他们负重前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是他们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以实际证明中国没有“东亚病夫”,没有孬种;是他们忠诚热血,一往无前,用鲜血染红了战旗,他们就是中华英雄儿女——抗美援朝志愿军将士。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启示我们,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没有攻克不了的困难,任何外敌都不能吓到中国。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以史为鉴,坚定必胜信念,在基层这片社会发展的重要战场上,秉持玉汝于成的意志力,以学识为枪、以才干为剑、以实践为矛,攻坚克难、迎难而上、奋勇向前。
聚焦“斗争精神”,提升“惟其艰难,方显勇毅”的耐挫力。“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斗争精神是去疾沉珂的妙计良方,是阻挡歪风邪气的泰山石,它不是硬碰硬的逞强好胜,而是灵活变通的思想艺术。当严峻形势和斗争任务摆在眼前时,斗争精神将内化为基层党员干部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善谋善为的动力源泉,激励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危急关头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气魄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胆识,磨意志、长才干、壮筋骨,真正在基层“熔炉”的淬炼中锻造成烈火真金。
聚焦“斗争本领”,提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战斗力。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抗美援朝战争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志愿军将士的英雄气概和不畏强敌的精神犹然在目。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基层党员干部要学习“燎原之势始于星火”的历史经验,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加强斗争历练,以“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顽强意志,不断提高自身战斗力。时刻保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政治品格,做到观大势、思大局,自觉投身新时代建设的潮流中,并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风骨豪情,应对好每一场重大挑战,不断提高自身的战斗能力。
重温“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峥嵘岁月令人慷慨激昂,热血沸腾。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用“吾辈当自强”的时代强音向世界发出中国呐喊,勇于继承和发扬抗美援朝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