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4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一
《永远的一课》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十一板块《考验》一组课文中的第一课。课文讲的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欧阳老师带领同学们在空旷的操场上经历风雪考验,站立五分钟的事。这一课在同学的心目中是“永远的一课”,使学生懂得“困难不过如此”,要在现实的考验中锻炼自己。
中年级初步涉及如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学习,本设计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逐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下一步理解铺垫。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永远的一课》中“永远”含义。
语文课上要把听、说、读、写训练、语感培养和情感体验,尤其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融为一体,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求,还有创造性地想象、创造性地朗读,还要做到收放自如,有的放矢等等着实不易。教师要创设这些“机会”,为学生创造性阅读开辟一片“绿洲”。学生拥有这片“绿洲”,自然敢想、敢说、敢创造,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就自然“活”起来了。因此,我在教学时做了精心的设计:
1、谈话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学习热情。
“上节课,同学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谁知道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讲的是关于“上课”的故事,上课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事儿了,为什么这一课给作者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以至于用“永远”来形容它呢?”
2、自读课文,抓住环境描写,感知困难。
播放录音、影象,让学生充分感知天气的寒冷,原来还有人在这样的条件下学习,产生情感共鸣,意识到生活的道路中也会荆棘丛生。
3.直奔中心,深化课文理解,正视困难。
找出中心句,结合课文内容加以理解。“文中,面对困难谁带了放大镜?”“文中与困难拼搏一番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困难也不过如此?”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即使有再猛烈的风雪,只要意志坚定,就能迎风斗雪,迎来和煦的冬日。
4.借助生活,提升情感认识,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
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来看,单给他们讲大道理收效肯定不大,如果能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孩子们身边案例进行教育,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你们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你是怎么做的?”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学旱冰,无数次摔倒,但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咬牙坚持了下来,成为了典型的正面事例;有的同学话音未落就引来了哄堂大笑,他说早上起不来床,每次都是妈妈揪着耳朵拽起来的,现在一想,其实每天都起来了,这个困难没什么了不起,没妈妈的帮助也能克服;有的同学两个人都学舞蹈,可是一个因为苦、累中途放弃了,一个坚持下来,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有说服力。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通过把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有机渗透了生命教育,达成了预期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意识到语文学科中包含了很多潜在的生命教育因素,只要我们细心挖掘、潜心钻研,就会使语文学习与生命教育和谐发展。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二
《搭石》是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知道怎么样准备这节课的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搭石》说课稿,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搭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1、知识与技能: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人性美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
(2)读中感受美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中流淌着的和谐美、人性美
(3)发现“生活之美”:体会作者于小事中发现美的方法找寻生活中的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中人物默默、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中采用了“创设情境”“读中感悟”“想象理解”等教学方法重点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去品味语言,什么文章的美
1、从重点问题入手,联系上下文,加强字词句的理解
2、以“读”为主线,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自由地读课文,从问题——什么是搭石?若无搭石,人们又如何过小溪?“绾”字的意思?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入手,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感知
(三)再读课文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让学生默读2~4自然段,寻找描写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并进行汇报
2、从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以及青年人和老人一起走搭石的情景,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去品味语言,体会和谐美、谦让美和尊老美
3、小练笔
“假如 来走搭石,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情
(四)课堂小结
也许有一天,家乡会搭上桥,铺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会永远地消失了但家乡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为了让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内涵,什么文章的主题,我在黑板上写上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文章的中心句,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三
今天听了三位老师关于“语文园地”专题教学,再加上俞老师的专家点评及引领,真觉得吃了精神大餐。尤其是朱雅慧老师执教的一下《语文园地四》的教学,构思精妙又高度整合的教学设计,其精辟又带鼓励性的评价语言,都给我很大的启发,真是一堂成功的课。有以下几个方面很值得我学习:
语文园地的学习应在调节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基础上,对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技能进行梳理、积累与拓展的过程。朱老师的课堂充分体现了这个主旨。“日积月累”短语教学板块渗透了短语的构词方法,并引导学生读准、读好,并能进行运用。老师借她可以用上8个词语说一段话,既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崇拜,并巧妙地过渡到“我会读”环节,此乃独具匠心之举。在整堂课中,读的形式多样,学生参与面广。如此大的容量,靠着形式多样的“花招”,学生学得扎实又充满乐趣,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朱老师非常重视学生对词语运用能力的培养,总是最大限度地进行资源整合训练,有统筹意识。其一表现在让学生用一两个短语来说以两句话。学生回答巧妙,说出了“蜻蜓停在绿油油的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等许多诗意的语句。其次在最后的积累运用环节还融合了第一板块的内容,真是学以致用,令人佩服。
在整节课中,老师那带挑战性、多元的评价语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学生好学、乐学,回答问题吐字清晰,不卑不亢,读文顿挫抑扬,有效培养了学生语感的良好发展。
但个人觉得有以下小小的缺憾:在“日积月累”短语板块学习中,词语教学稍显平均用力,缺乏整合。若把时间节省下来留到后面进行有感情地理解朗读,效果会更好。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四
《九色鹿》是一则民间故事,主要讲了九色鹿不顾生命危险救了调达的命,并不要他的任何回报,只求他不向任何人泄露他的住处。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在“重金”面前他竟然见利忘义出卖了九色鹿,但最终受到了惩罚。故事情节生动,内容简单,语言浅显,学生很乐意读,而且一读便懂,所以这是一篇被许多人公认的“浅文”。但就是这样的一篇“浅文”,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做人的道理:做人应当要遵守诺言、知恩图报,而不应当见利忘义。因此,在教学中要着力把课文语言的“浅”和内涵的“深”恰到好处的结合起来。学生比较喜欢这种情节生动,语言浅显易懂的课文,是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好教材。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自主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让他们获取快乐学习的体验。
紧扣文本,联系生活,放眼学生未来。在语言文字训练上,落实“读、说、想”;在内容感悟上突显“利、恩、信”,两者互相融合,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升。让学生在充分地“读、说、想”中,感受出“巨利、大恩、重誓”,从而深刻领悟文中的内涵。
1、大胆打破文本,进行创造性的重组。
2、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
3、层层推进,让学生的思想、情感一步步升华。
4、体现“情感性、幽默性、哲理性、灵活性、创造性”的个人教学风格。
1、知识和能力:学会生字,理解生词,积累并学会运用本课 中的成语。会用“只好”、“竟然”造句。
2、过程和方法:自读感悟,采取对话形式交流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3、情感和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刻体会人物形象。学会复述课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设计教案时,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努力探索。
1)、设计合作学习时,既有明确的内容,又可以及时反馈。
2)、采用先自主后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学习成果与人交流。
a、从故事教学的角度来讲,我认为除了故事情节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要通过阅读,感受人物形象,为此,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情节之后,我确定了这堂课学习的主要任务,即研究两个主人公的品质特点,这样让他们学有目标,学有方向。九色鹿的见义勇为学生往往心里明白而不会概括。(这在我多次试教中显现出来)对此,我索性把词典上的意思讲述出来,再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其见义勇为的特点。从第二自然段“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从“立即”一词可以表明九色鹿救人时不假思索,行动快速而果断,而且联系上文可以看出九色鹿不顾自己的安危,这就是一种见义勇为的精神。
接着,再让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从不求回报以及让落水的调达快回家的语言当中感受到九色鹿的善良的一面。
b、学生从课文结尾九色鹿怒斥调达的一段话中,直接找出了概括出调达的性格特点的关键词——“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教师再让学生默读6、7两个自然段,再通过朗读、想象调达当时郑重起誓的样子,这样学生便能抓住调达落水得救后感激涕泠(语言、动作)、面对悬赏时立即告密(动作)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感悟到这个人灵魂的肮脏,加深对这两个关键词语的理解。
c、九色鹿对国王控诉的那段话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整堂课一个重要的训练点。为此,我出示了这段话:
“陛下,你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泄露我的住处地,谁知道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滥杀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反复阅读,反复体会,一步步引领孩子品读课文,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由九色鹿的气愤到勇敢到机智,情感体验越来越深刻,课文读得也越来越有味。
d、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是个开放的大课堂,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思维更活跃了,嘴巴也更会讲了。但是,语文课还是姓“语”,课堂教学还是应该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根本,学语文,用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多次想象练说的环节:想象调达当时的郑重起誓;想象九色鹿控诉时的内心愤恨;想象国王听了之后的内心活动以及国王会如何惩罚调达等,通过角色的置换、想象,让学生充分感受民间故事所特有的丰富的体验。
e、语文课程的“开放”、“拓展”,都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文本的价值取向和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课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朗读说话,从字里行间体会两个人物的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最后一环节——诚信格言的补充,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故事所蕴涵的做人的道理,同时,与当前所提倡的诚信教育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另外,为学生用精炼的语言写出学了故事以后的内心感受起到了示范作用,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最后,老师还告诉学生:九色鹿壁画至今还完好地保存在敦煌莫高窟,建议同学们有机会去观赏,旨在鼓励学生走进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让学生动笔永远没有错。它不仅是高效的语言训练,更是一种高效的思维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深刻性、创造性。因此,在让学生交流过心得体会后,让学生联系以往阅读的故事,用上本课或课外积累的成语来概括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