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的人生经历感悟作文800字 宋应星的人生经历感悟作文精选三篇
宋应星在考取功名的路上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是,一切都不算太晚,即便已经过了青壮年的时期,他依旧成功编写出了《天工开物》,作为第一本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它的地位和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甚至是那个时代少有的优秀著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宋应星的人生经历感悟作文800字,供大家参考。
宋应星的人生经历感悟作文800字【1】
世界名著《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六次科考屡屡受挫,从此决定从事学术研究,从此名垂千古。有人说他是万分之一的偶然,是不幸中的万幸,才成功的。而我认为,如果他不是灵活变通,熟读百家著作,细心观察记录,就没有今天的《天工开物》,所以转变思路,夯实自己,坚持不懈,任何时候都不算太晚。
面对人生失利,有时我们需要学会变通。试想,如果宋应星坚持科考,第七次第八次甚至二十次,也许一生无缘官场,碌碌无为,也许会成功,怕是也落得如范进一样的下场--------所以,人生在于尝试创新。常言道:“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什么只把自己困在死胡同里?宋应星就学会取舍,决定从事学术研究,最终功成名就。
里尔克曾言:“满怀信心地站在春的暴风雨中,也不担心后面没有夏天到来。夏天终归是会来的,但它只向着忍耐的人走来。”俗话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句话不无道理。若不是宋应星之前饱读名家著作,细心观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那他在决定放弃科考人生迷茫时,是没有资本转攻学术研究的。著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他还是为乡村教师时,就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如若不是他先前深入研究、认真思考,又怎么会培育出杂交水稻,使中国人民、世界人民远离饥饿呢?我们高考亦是如此。若没有寒窗苦读12载,谁又能取得满意的分数,进入理想的大学呢?我们所看到的所有经验都曾被平庸磨练,我们看到聚光灯闪闪发光的成功,都曾在无尽的黑暗深渊痛苦挣扎,所以,在机会未来临之际,只有不断磨练,夯实自己,才能等到机会来临时,好好把握它,绽放自己的光彩,成为成功道路上的铺路石。
反观当下,浮躁的青年人一心只想急功近利,年少成名,成为人生赢家。可往往机会来临时又抓不住,还怨天尤人,说自己“生不逢时,满腔抱负难以实现!”实则不然,因为他们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没有资本没有底气去把握时机。
新时代我们,生逢其时,又肩负重任,只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夯实自己,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才能为祖国的长明灯添一点油。
宋应星的人生经历感悟作文800字【2】
17世纪30年代,中国的一本名为《天工开物》的书传到西方以后,欧洲人惊奇不已,称它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
宋应星自幼聪明伶俐,几岁就能作诗,有过目不忘之才,和大哥宋应升一起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私塾中读书,很得老师和长辈们的喜爱。幼时先学诗文,又学经、史、子、集,接受封建正统教育。
青年时代,他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科举应试上。1615年,宋应星和哥哥宋应升一起到省城南昌参加乡试。参加这一年乡试的江西考生有1万多人,但中举的却只有109人,宋应星名列第三,宋应升名列第六,奉新县考生中只有宋应星兄弟两人及第。
当年秋天,他们又前往京师参加会试,但是,两人却都名落孙山。兄弟俩并没有气馁,而是决定下次再去参加会试。为了做好应试准备,他们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书院进修。
1619年,宋应星兄弟进京会试,但是命运好像又跟这兄弟俩开了一个玩笑,他们仍未考中。他们以为第三次可以成功,又于1623年第三次进京会试,结果又以失败告终。就这样,宋应星兄弟一连参加五次会试仍未考中。当时,宋应星已经45岁,宝贵的青壮年时期,就这样消磨在科举上面。从此他们断了科举之念。虽然宋应星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但这五次水陆兼程的万里跋涉,并不是一点意义没有。在这些长途旅行中,他打开了自己的眼界,扩充了社会见闻。沿途他们经过了江西、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等省的许多城市和乡村。他有机会在田间、作坊从劳动群众那里调查到不少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知识,为后来的著书立说积攒了丰富的资料。
宋应星47岁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动手编写《天工开物》,3年后成书。以后在福建、安徽当过小官,1644年,明朝灭亡后,便弃官回乡隐居。
在中国封建社会,民间工艺技术被认为是“雕虫小技”,一般读书人看不起这些技术,而宋应星却把它看作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财富,将它们一一记录在《天工开物》中,成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名著。西方曾以《中华帝国古今工业》为书名,将它译成外文出版。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它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宋应星的人生经历感悟作文800字【3】
明代的宋应星本想通过科举入仕,可是多次会试都名落孙山,于是他改变了人生方向,将目标放到自己最有兴趣的领域即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最终经过长期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他写出了被誉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成为名垂青史的科学家。
好一个“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初看,宋应星的成功似是偶然;细究,却有其必然。世间没有无因之花,任何结果都有其原因,正所谓花开皆有“因”。那么,“因”在何处?
花开有“因”,“因”在兴趣至上。宋应星一直对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感兴趣,在准备科举考试的十多年时间里,他没有完全埋首于四书五经的书本之中,而是借赴考出游的机会,深入田间、酒坊、染坊,调查了解各地的农业、手工业技术,新式机械,并作详细记录,即便是一次次考试失败,也未打断这份爱好,可谓不忘初心,兴趣至上。更可贵的是,在宋应星的时代,科举入仕光宗耀祖是正途,也是绝大多数读书人的通行之道,他却花大量时间于“闲事”,可谓有些离经叛道,然而,正是这种“离经叛道”的初心与兴趣,奠定了他日后事业的基础。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向上的动力。宋应星对科技充满兴趣,才不惜辛苦,遍访各地;也因为兴趣,他才能将功名抛在一边,去从事这个不能给他带来功名的学术研究;还是因为兴趣,他才能在寂寞的学术研究之路上行走数十年而不觉辛苦。如果不感兴趣,他又怎能去从事毫无名利的学术研究呢?又怎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呢?
花开有“因”,“因”在校正航向。人生的航向很多,能不能到达彼岸,那要看航向是否正确,是否适合自己。在一条错误的、不适合自己的航向上挣扎,挣扎得越久,则离彼岸越远。科举的多次失败,已经证明科举入仕之路不适合自己,硬要在这条路上走,不过是多几次失败的记录。正因如此,宋应星决意放弃科举之路,校正人生航向,回到自己的初心与兴趣上来。“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实践证明,宋应星重新选择的人生之路更适合自己,而他选定新的人生之路后,便“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地向前迈进。正是这次转向,让他的人生熠熠生辉。
这种转变人生航向而获成功的人大有人在。张文举若不放弃并不擅长的小说创作转而专攻硬笔书法,怎能在硬笔书法上占有一席之地;杨振宁若不从自己连连出错的实验物理转向理论物理研究,怎能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而摘取诺贝尔物理奖;蒋雯丽若是安心于当个小工人,而不转向自己一直倾心的影视表演,又如何能使自己的人生如今天这般耀眼……
人生,有时需要你停下来,看看脚下的路,想想追逐的目标。若只顾一路狂奔,却是南辕北辙;目标看似光华灿烂,也许是杯弓蛇影——岂不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那些“北漂”“南漂”的“空巢青年”,怀揣梦想,在那喧嚣的路上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们多数人何曾想过这条路是不是适合自己?目标本是南柯一梦,他们几番撞破南墙却不回头,幸耶?悲耶?何不校正一下方向,路也许就更好走?
花开有“因”,“因”在锲而不舍。选对人生航向,只是成功的起点,并不意味必然成功。要想成功,还必须有锲而不舍的韧劲,专劲。宋应星《天工开物》的完成并非一蹴而就。首先,在准备科举的十多年里,他没有间断过到各地考察,可谓韧劲;他深入田间、酒坊、染坊,脚步所及10多个省行程上万里:访问,调查,记录,画图,可谓专劲。其次,他绝意仕进后,又花了十余年时间对笔记进行整理补充,这需要忍受多大的寂寞,付出多少辛苦?这,不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精神的生动写照吗?没有他十余年的考察记录,没有他十多年的整理研究,哪有《天工开物》的问世?正是这种常年累月的坚持,使他最终登临人生绝顶!可见,锲而不舍的恒心,对于成功是何等重要!
反观当今学术界,一些人心浮气躁,缺乏“板凳需要坐得十年冷”的定力与耐力,为求名利,学术研究粗制滥造,论文东拼西凑,他们早将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科学严谨这些基本素养抛之九霄云外;甚而还堂而皇之抄袭,造假,不以为耻,成为坑蒙拐骗的“学术”骗子,这些人缺少的正是锲而不舍的恒心,对照400多年前的宋应星,不觉颜面尽扫吗!
有兴趣,才能有动力;走对路,才能才尽其用;能坚持,才能凌绝顶。宋应星的人生选择,天下之人当佩之!鉴之!
【宋应星的人生经历感悟作文800字 宋应星的人生经历感悟作文精选三篇】相关推荐文章:
宋应星人生经历感悟作文800字【精选2篇】
宋应星天工开物作文素材 宋应星人物经历素材
人生作文高一1000字 感悟人生话题作文
一次不寻常的经历作文六篇 一次不寻常的经历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