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论文(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子结构论文篇一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
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景,激趣──提出问题,质疑──引导探究,驱动──引导分析。形成想象──巩固深化,反馈交流。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分析现象,透析本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根据想象,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迁移运用,表达交流。
二、教案
课 题
《分子和原子》
授课人
饶志权
学 校
湖北省仙桃市实验初中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能力目标: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解释,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
仪器药品
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导入部分】一、分子的真实存在。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观察现象。
动手实验,在衣服、纸上、手上等处滴一滴医用酒精。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回答:酒精挥发了。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启迪思维。
【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
回答:闻到了花的香味,但看不见这种物质。
引导学生探究。
【播放动画1】无数的球状的微小粒子从一束鲜花中不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的小女孩的鼻孔处,小女孩发出声音:好香啊!
观看放映。
通过多媒体模拟展示微观世界,引导学生形成想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演示】一小堆糖,用药匙先取出一点,再一分为二,再分面四分之一……想一想,最后分成了什么?
【讲解】糖就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粒子构成的。很多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粒子——分子构成的。
【提问】你能解释为什么酒清挥发了吗?你能解释我们为什么能够闻到花的香味吗?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板书】分子是客观存在的
【指导阅读】教材p47第一、二自然段
【组织讨论】1.为什么水会减少?2.解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阅读教材。
分组讨论并表达交流。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请猜想一下,品红在什么情况下可扩散得更快一些?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回答:在热水中,分子运动加快。
回答:说明分子是在运动的。
联系物理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深入探求知识。
【过渡】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我们肉眼看不到但我们借助先进仪器不仅能看到,而且我们还能移动它们。
【指导观察】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板书】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等。
观察,猜想它的大小。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分子的真实存在,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
【指导阅读】“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段话。
【提问】教材上哪些数据说明分子的质量很小?哪些数据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
学生用课本数据回答。
理解“分子很小”。
【知识介绍】苯分子放大的倍数。
【动画2】水分子的小黑点与乒乓球比较,渐渐变大,变成乒乓球和地球模样
【板书】分子很小。
学生观看。
直观揭示分子的大小。
第三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 2.分子的运动
【过渡】从品红的扩散,我们猜想分子是在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提供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氨水可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引导探究】
阅读资料。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演示】取一只试管,倒入2毫升氨水,滴2滴酚酞试液。
【提问】有什么现象?
【提出问题】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提供实验仪器】浓氨水、酚酞溶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锥形瓶、橡皮塞等。
【提出要求】设计实验,探究氨分子的运动。
【板书】分子的运动。实验探究过程等。
【引导分析】方案一,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 为什么这样设计
【巡回引导】
肯定学生的发言的正确性,指导学生设计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评价方案】
回答:酚酞遇氨水变成了红色。
讨论:(发言要点汇总)
1.可能根据氨水易挥发的性质,再利用氨气的易溶于水。
2.必须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才能完成。
学生先分组动口讨论,再动手实验。几分钟后,表达交流。介绍自己实验中的成功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
(学生设计方案汇总:)
4. 其他方案。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这些实验说明了什么?
如果改变温度会有什么影响?
归纳: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投影】学案上的课堂训练一
完成练习。
随堂巩固知识
第四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 3、分子间有间隔
【设疑】物质为什么有固(s)、液(l)、气(g)三态的变化
再次激趣
【演示实验】两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放o
2和no
2两种气体,口对口放置,抽去中间的毛玻璃片后,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追问】根据这一现象,你还能提出什么假设
【播放动画3】分子间隔和分子运动的微观过程:no
2分子向上运动,o
2分子向下运动,最后趋向颜色一致。
观察,并描述现象:
下面瓶中的红棕色的气体逐渐进入上部的氧气中,随时间的推移,两瓶趋近一致,但颜色变浅。
学生回答: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观看,并理解分子的运动,初步形成分子间有间隔的想象表象。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能力。
【提出课题】我们能够把分子间的间隔直观地表现出来吗 请同学们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组织讨论】评价实验方案是否能够成功,是否可行。
【自主探究】
提出假设: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设计实验:(方案汇总)
1.一定量有颜色的水和无颜色的水混合。
2.一定量酒精与水混合。
3.冰融化成水体积的变化。
4.一定量汽油与植物油混合等等。
学生分组交流,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具备创新的科学素养.
【提问】本实验探究过程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什么地方
【演示实验】用分子间隔演示仪做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减小的实验。(水预先染色,现象更明显。)
【提问】请你分别用“◎”表示酒精分子,用“○”表示水分子,画图模拟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相互扩散。
归纳:1.必须是两种不同的分子构成的物质。
2.先分离开来,后混合均匀。
(也可由学生自己动手演示)
画图,相互讲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想象表象。
第五部分 迁移应用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组织讨论】1.为什么一滴酒精滴在纸上,过一会儿就消失了
2.手上消失得快,还是纸上消失得快 为什么
3.从体积上来说,1+1=2吗 为什么
4.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的固、液、气三态转化。
结合刚学过的分子的基本性质回答。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投影】课堂训练二
边做练习边回答。
巩固、深化知识。
【归纳板书】分子的基本性质。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小结发言。
加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指导练习】完成学案上的练习。
附:板书设计:
原子结构论文篇二
《分子和原子》教案
执教: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 伍艳萍
指导: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 孟庆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
活动过程活 动 内 容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第三单元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桂花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进入情景,思考桂花“飘香”是什么原因?
猜想:……
边观看、边思考,感知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初步形成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话题,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问题,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
从动画和实物图像中感知分子的存在。
活动过程活 动 内 容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1.分子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组成,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化,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氧气。那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为什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
“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咧。我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边思考,从具体的数字中感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从猜一猜的问题中引发探求新知的欲望。
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分子会运动和分子之间有空隙的问题,从而顺利的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分组实验一: 分组实验二:
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
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
(2)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酚酞溶液中,那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物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品红在不同温度的水中的扩散实验。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分组实验,讨论、分析实验条件,归纳、交流实验现象。
从微观角度认识分子运动的客观真实性。
疑惑,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举例说明。采用逐步引导,抽丝剥蚕的方法将学习推向深入,使“分子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活动过程活 动 内 容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探究活动二】 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空隙
用带刻度的长玻管做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的实验。
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
(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这一现象能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吗?
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气体物质粒子间的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的间隔比较小。
举例说明,利用分子间隔距离可以改变的这一性质,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实际运用?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分子是一种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不断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隔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
动画模拟: 水 水蒸气
水 氢气+氧气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的最小粒子。
2.原子
氧化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
原子与分子相似,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有质量小、体积小、不停的运动和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等特征。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1+1≠2,提出猜想与假设。
从沙子钻到石子空隙中的真实情境里获得启发,理解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思考,回答。
(运动→溶解扩散,
空隙→液面下降)
分组实验
通过实验得出: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
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
第一种情形:物理变化, 分子本身没变。
第二种情形: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归纳分子的基本特征,给分子下定义。
观看动画,理解变化过程。
发现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从而建立原子的概念。
把所学知识迁移运用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当学生形成分子微粒特征的认识后,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得出分子、原子的定义。
活动过程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归纳小结,巩固提升 分子、原子的定义,分子的基本性质。
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在学生分析解释的基础上点津:如同一个人站不成任何队形一样,单个分子既无色、态、味可言,也无气、液、固之分,所以在分子的定义中自然不会提及物理性质。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是否正确?
(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在教师引导下,从颜色、味道、质量等方面分析出:能体现和测量出这些物理性质的必然是许许多多分子的聚集状态,肉眼看不见的单个分子是谈不上这些问题的。
从释疑解惑中加深对概念严密性、深刻性的理解。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析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列表对比归纳、总结分子与与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为学习后续章节“原子的构成”做好准备。
四、教学反思
鉴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在设计时,注重了两个体现、两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两个突出:
(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2)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附:1.板书设计
2.《分子和原子》学案
附1:板书设计
附2:
《分子和原子》学 案
【问题情境】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
【问题设疑】桂花为什么会“飘香”?猜想……
观看模拟动画和实物图像得出结论: 。
【问题思考】 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它们有哪些微粒特征(基本性质)呢?(提示:是否有质量和体积?能否运动?微粒间是否有间隔?)
从“水分子的自述”我知道了: 。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1. 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 。
2. 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象: 。
通过上述实验,我明白了: 。
3. 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烧杯a烧杯b
现象
解释
4.得出结论: 。
5.讨论交流:烧杯a、b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这样设计起什么作用?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探究活动二】 分子间的间隔可以改变吗?
1.观察演示实验: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 100ml。
思考:为什么会产生上这种现象?
猜想: 。
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 。
讨论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
2.观察演示实验: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后体积 。
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其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下降了。这一现象用分子的知识如何解释?
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分组实验:如图3所示,用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水,一支吸空气,两者等体积,用手堵住末端注射孔,慢慢推压栓塞,观察现象。
发现: 。
结论: 。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间的间隔是可以改变的?
【思考问题】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分子是一种 、、
微小粒子。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
【观看模拟动画】 水 水蒸气 此变化属于 变化,分子本身 变化。
水 氢气+氧气 此变化属于 变化,分子本身 变化。
分子的定义: 。
【观看模拟动画】 氧化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理解发生变化的实质。
原子与分子相似,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 、、
等基本性质。
原子的定义: 。
学完本课题我知道了: 1. 。
2. 。
3. 。
……
【激疑思辨】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迁移运用四】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课外延伸】 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分 子原 子
定 义
基本性质
区 别
联 系
原子结构论文篇三
执教: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 伍艳萍
指导: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 孟庆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
活动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引入新课]
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板书] 第三单元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动画模拟] 桂花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图像展示]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进入情景,思考桂花“飘香”是什么原因?
猜想:……
边观看、边思考,感知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初步形成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话题,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问题,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
从动画和实物图像中感知分子的存在。
活动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1.分子
[思考问题1]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组成,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化,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氧气。那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为什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
[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咧。我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
[板书](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边思考,从具体的数字中感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从猜一猜的问题中引发探求新知的欲望。
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分子会运动和分子之间有空隙的问题,从而顺利的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分组实验一: 分组实验二:
[思考问题2] 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
[动画模拟] 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
[板书](2)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思考问题3] 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酚酞溶液中,那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
[分析推理]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思考问题4] 物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演示] 品红在不同温度的水中的扩散实验。
[结论]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迁移运用一] 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分组实验,讨论、分析实验条件,归纳、交流实验现象。
从微观角度认识分子运动的客观真实性。
疑惑,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举例说明。 采用逐步引导,抽丝剥蚕的方法将学习推向深入,使“分子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活动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探究活动二】 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空隙
[演示] 用带刻度的长玻管做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的实验。
[演示] 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
[板书](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
[迁移运用二]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这一现象能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吗?
[思考问题4]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结论] 气体物质粒子间的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的间隔比较小。
[迁移运用三] 举例说明,利用分子间隔距离可以改变的这一性质,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实际运用?
[思考问题5]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分子是一种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不断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隔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
动画模拟: 水 水蒸气
水 氢气+氧气
[板书]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的最小粒子。
2.原子
[动画模拟]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
[归纳] 原子与分子相似,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有质量小、体积小、不停的运动和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等特征。
[板书]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1+1≠2,提出猜想与假设。
从沙子钻到石子空隙中的真实情境里获得启发,理解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思考,回答。
(运动→溶解扩散,
空隙→液面下降)
分组实验
通过实验得出: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
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
第一种情形:物理变化, 分子本身没变。
第二种情形: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归纳分子的基本特征,给分子下定义。
观看动画,理解变化过程。
发现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从而建立原子的概念。
把所学知识迁移运用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当学生形成分子微粒特征的认识后,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得出分子、原子的定义。
活动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归纳小结,巩固提升 [归纳小结] 分子、原子的定义,分子的基本性质。
[激疑思辨]
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在学生分析解释的基础上点津:如同一个人站不成任何队形一样,单个分子既无色、态、味可言,也无气、液、固之分,所以在分子的定义中自然不会提及物理性质。
[迁移运用四]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是否正确?
(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课外延伸]
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在教师引导下,从颜色、味道、质量等方面分析出:能体现和测量出这些物理性质的必然是许许多多分子的聚集状态,肉眼看不见的单个分子是谈不上这些问题的。
从释疑解惑中加深对概念严密性、深刻性的理解。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析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列表对比归纳、总结分子与与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为学习后续章节“原子的构成”做好准备。
四、教学反思
鉴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在设计时,注重了两个体现、两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两个突出:
(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2)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附:1.板书设计
2.《分子和原子》学案
附1:板书设计
附2:
原子结构论文篇四
【问题情境】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
【问题设疑】桂花为什么会“飘香”?猜想……
观看模拟动画和实物图像得出结论: 。
【问题思考】 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它们有哪些微粒特征(基本性质)呢?(提示:是否有质量和体积?能否运动?微粒间是否有间隔?)
从“水分子的自述”我知道了: 。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1. 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 。
2. 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象: 。
通过上述实验,我明白了: 。
3. 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烧杯a 烧杯b
现象
解释
4.得出结论: 。
5.讨论交流:烧杯a、b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这样设计起什么作用?
[迁移运用一]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探究活动二】 分子间的间隔可以改变吗?
1.观察演示实验: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 100ml。
思考:为什么会产生上这种现象?
猜想: 。
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 。
讨论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
2.观察演示实验: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后体积 。
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
[迁移运用二]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其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下降了。这一现象用分子的知识如何解释?
[思考问题] 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分组实验:如图3所示,用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水,一支吸空气,两者等体积,用手堵住末端注射孔,慢慢推压栓塞,观察现象。
发现: 。
结论: 。
[迁移运用三]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间的间隔是可以改变的?
【思考问题】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分子是一种 、 、
微小粒子。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
【观看模拟动画】 水 水蒸气 此变化属于 变化,分子本身 变化。
水 氢气+氧气 此变化属于 变化,分子本身 变化。
分子的定义: 。
【观看模拟动画】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理解发生变化的实质。
[归纳] 原子与分子相似,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 、 、
等基本性质。
原子的定义: 。
学完本课题我知道了: 1. 。
2. 。
3. 。
……
【激疑思辨】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迁移运用四】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课外延伸】 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分 子 原 子
定 义
基本性质
区 别
联 系
原子结构论文篇五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原子结构论文篇六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原子结构论文篇七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教法,说过程四个角度向大家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认识分子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也学习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及联系,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2、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生学习的困难主要在于: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质。比如:通过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学生头脑中有关物质粒子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粒子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粒子会变大;粒子的数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后会增加;把气体从1l的容器转移到2l的容器内,气体所占体积仍是1l等。
三、说学法、教法
1、说学法
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为:
(1)实验探究法:
(2)合作学习法
(3)对比归纳法
2、说教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四、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曾设计了加热水、闻香水或氨水的气味、四组生活情景等导入方式,但最终我选择了用水和酒精、陈醋和酱油的鉴别导入。让学生利用它们的物理性质进行最简便的鉴别。学生会不约而同的选择闻气味。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只能闻到气味,却看不见,也摸不到它呢?
生:引发思考,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
这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演示实验、认识分子的存在
师: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
实验改进:用温水代替冷水,会加快品红的扩散,缩短实验时间。品红用量要少。
(三)科学手段、证实存在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置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经典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它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变小的过程, 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为学生呈现探究的一般规律。
(四)思考交流、引出特征
[投影]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能看得见而水分子看不见呢?
[投影]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总结出分子的第一个特征: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五)演示实验、引导探究
[投影] 课本第49页探究内容,《分子运动现象》
方案一知识铺垫:观察酚酞溶液在蒸馏水中的颜色;观察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色的实验。
演示探究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两种试剂分开放置时,酚酞溶液仍然变红呢?
方案二 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酚酞溶液变红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方案二教学效果较好,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所需课时多。)
总结出分子的第二个特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投影]议一议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总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六)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投影]活动与探究
a组实验 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观察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b组实验一定体积水中加入糖块,观察糖块溶解前后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c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d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水,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相互合作进行探究、认真观察、记录讨论。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讨论、交流。
总结出分子的第三点特征: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投影]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间隔微观示意图
总结: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间间隔>液体分子间间隔>固体分子间间隔。
(七)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投影]想一想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物质的三态变化。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水有了甜味。
(八)应用模型,认识微观世界
活动准备:每组下发分子结构模型,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根据内附说明书认识不同颜色小球代表的原子种类。
活动一组间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用原子构成老师指定的分子模型,如:o2、n2、co2等。
问题:1、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什么?
2、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氧气和氮气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物质由不同的分子构成。
活动二 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用分子模型表示出简单的化学变化:木炭燃烧、硫燃烧、水电解,小组成果展示。
活动三 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思考: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变成其他分子,在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九)总结评价、形成体系
[投影]说一说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十)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投影]做一做
原子结构论文篇八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创设情境,诱发新知探究活动,探求新知练习反馈,运用新知交流讨论,体验成功实践应用,巩固新知。具体过程如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诱发新知
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多媒体展示图片:远处能闻到烤鸡的香味,湿衣服能被晒干,蔗糖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消失,而水会变甜。
教师打开一瓶香水,并向空中喷洒香水,问:你们闻到什么气味了吗?为什么会闻到?
然后教师做品红扩散的实验,并提出问题:品红为什么会消失,而整杯水变红色?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引发学生回想起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然后配合实验,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引出分子、原子做铺垫。
提出研究
课题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变换一个角度,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并发挥我们的想像力,一定能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揭开自然界许多的不解之谜。提示学生“变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即引导着学生一步步进入神奇的微观世界。
活动探究,探求新知
探究物质的粒子性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苯分子图像和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一中国。提出问题:通过观看以上资料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推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多媒体展示几种物质的分子。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资料,让学生认识到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像力。
实验探究:
微粒的性质特征
教师提问:分子、原子这些微小的粒子,都具有哪些性质特征呢?
激趣:多媒体显示一些数据,教师问: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呢?
推论: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通过让学生分析、对比一些数据,既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的能力,同时让学生领会分子的“小”,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理。
当我们看到品红消失、闻到香水的香味时,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入2ml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到酚酞试液变为红色。
教师接着问:如果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实验探究a:
仪器、药品:浓氨水、酚酞试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橡皮塞。
实验要求:用以上仪器、药品设计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
(提示:浓氨水与酚酞不直接接触,但应同处在一个密闭环境中才能完成。)
教师在各组间巡回指导,对学生的设计方案给予鼓励和肯定,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引导学生大胆地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组织各小组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并展示成功的设计方案。
实验探究b(演示):
仪器、药品:食醋、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
铁架台(带铁圈)。
实验要求:观察、比较加热前后,哪一种情况能更明显地闻到醋酸的气味?
组织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了分子的什么性质?
推论: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而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问题:你能否举出一两个生活实例,说明我们刚才实验得出的结论?
引导学生在做对比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通过与同学共同完成实验及组际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也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引导学生挖掘生活实例,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体现了“从化学走向,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宗旨。
设疑:同学们每天上学放学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学校的校道水泥路上,每隔不远就有一道缝隙(多媒体展示图片)?你知道它们所起的作用吗?这些缝隙在冬天和夏天里又有什么变化呢?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然后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c(演示):将5ml水倒入5ml酒精中。观察到液体总体积不足10ml。
这一实验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特性呢?多媒体展示模拟实验及模拟的微观解释。
接着让学生完成实验探究d。
实验探究d:
仪器、药品:两个大小相同的气球,一个装水,另一个吹入气体,并使其大小相同。
实验要求:用手挤捏气球,比较两个气球被压缩的难易程度。
组织小组讨论,并互相交流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和解释。
推论: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引导学生从身边现象入手,拉近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时时有“化学就在身边”的亲切感。
通过多媒体模拟展示,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微观想像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气球是学生常玩的玩具,以此做为实验探究的用品,更激发了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非常活跃。
活动探究:分子是可分的设疑:水在受热蒸发和通电分解过程中都有气体产生,而且水会不断减少,那么在这两个过程中水分子会有何不同变化呢?
多媒体播放动画,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
推论: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旧的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当学生对分子的运动特征有所认识时,引导学生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分子的不同表现,这不仅使学生对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建立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这部分是学习的难点,学生难于进行自主探究,而需要通过联系新旧知识,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分解后,就不再是原物质的分子了,物质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样学生对分子概念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了,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
练习反馈,运用新知
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练习题,允许同桌互相讨论,老师抽查提问。
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⑴老师在喷香水,同学们可以闻到香味;
⑵湿衣服在阳光正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
⑶物体一般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2、下列说法正确吗?
⑴原子必须先构成分子才能构成物质;
⑵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⑶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3、在一只盛有一定体积水的玻璃杯中,放入一块糖块时,发现水面上升,当糖消失时,液面又有所下降,为什么?
及时进行反馈练习,能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1、2题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自觉地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兴趣。第3题更侧重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微观想像能力的检查,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
交流讨论,体验成功
在这节课中,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实验,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嘴去表达,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相信每个同学对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及其特性有了一些了解,这时,多媒体打出两个讨论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1、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
2、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异同点?
接着,再用一个趣味抢答结束本课。
3、比一比,看谁答得多:
在化学变化中①一定不变的有:
②可能有变的有:
③一定有变的有:
学生将自己所学、所思、所悟用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同学互相交流,在交流中既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同时把本课的知识内容做了梳理和总结。
实践应用,巩固收获
布置适量作业:试列举一些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的事例,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以《分子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科普小论文。
学生为了完成小论文,必然要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五、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2、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
三、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变成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小结:
原子结构论文篇九
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章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教材第一节首先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通过想象进入微观世界,建立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但根据微粒的一般性质,只能解释物质的一些物理性质,却不能解释物质的化学性质。所以,本节内容将一般的微粒具体化为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通过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说明在化学反应中,旧分子破坏和新分子生成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认识分子的主要性质。
3、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4、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的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的形式,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并能用规范的化学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
3、通过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解释,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感受分子的真实存在,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1、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2、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章的学习中,通过观察和探究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它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产生了对化学的好奇心和进一步的探究欲望。有的同学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物质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因是什么?”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提问,也是本章内容的切入点。也正是这些疑问,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本节内容是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但是,本节内容抽象,处理不当容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对一些微观概念,学生往往较难理解,如分子、原子等。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分析身边的一些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去认识,避免发生学生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分化。同时,在引导学生从宏观走向微观世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注意让学生运用物质的结构初步去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图片演示法
学法指导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景下,利用给出的各种材料,通过提取信息、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领悟科学的探究方法。
学法指导有利于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我特制了一套图片。通过这套图片,学生可以认识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的构成,进而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还可以通过这套图片学生自己演示水通电分解的.微观过程,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事实。通过图片演示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并从微观角度认识了物质的变化,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干燥的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拓展视野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苯分子图像一些科学家移动48个铁原子排成的一个圆环后来,又成功移动铁原子写成了两个汉字“原子”探索发现分子氢分子h2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和氢气。氧气、氢气和水各有自己独特的性质。为什么水不具有氧气、氢气的性质呢?水氧气氢气水通电→氢气+氧气结论: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是由于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不同。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你能解释吗?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空隙。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交流与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能感受到分子的真实存在吗?举例说明。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氧原子氢原子水电解动画电解水想一想:在水电解过程中,什么微粒没有发生变化?什么微粒发生了变化?结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化学变化的实质:反应物分子被破坏原子新分子聚集聚集新物质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等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原子在不断运动。原子之间有空隙。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分析归纳相同点分子与原子的比较分子原子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有间隔,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相同。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不同点相互关系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课堂检测1、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a、氧气b、氧元素c、氧分子d、氧原子2、下列属于化学变化实质的是()a、分子运动加快b、分子间的间隙变小c、分子改变,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d、一种分子运动到了另一种分子之间去3、关于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b、原子比分子的体积小c、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d、分子、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4、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a、氧气b、水c、酒精d、汞5、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a、能否直接构成物质b、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d、分子大,原子小6、淀粉溶液遇碘变蓝色。实验表明,无论是固体碘还是碘蒸气,均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这一现象说明()a.同种分子质量相等b.同种分子体积相等c.同种分子性质相同d.同种分子运动速度相同原子学说创始人类对原子的认识人--道尔顿(阅读p65—p66页)板书设计分子和原子物质构成构成分子构成分裂原子(小、轻、动、空隙)谢谢大家
原子结构论文篇十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课内容选自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的第二节。
2、教材的地位和和作用: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论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并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
3、重点与难点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以及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及分子概子概念的形成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手段,帮学生完成对分子特征的认识
三、教法分析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育新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从创设情境,孕育新知开始;经历探索新知,归纳新知;巩固新知,运用新知;总结新知,随堂检测;布置作业,梯度提高等过程来完成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事先在讲台上放一杯高粮酒,让学生闻到酒味。
(2)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用热水,实验时间较短)
还有:(多媒体)(生活中的经验)
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变少,温度高时减少得快。
问题:为什么酒是在讲台上的杯子里,大家却可以闻到酒味,为什么把品红滴到水中,整杯水都变红了?为什么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变少,温度高时减少得快?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提出: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讲授新课
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确实是由一些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学习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多媒体显示:苯分子的图象
多媒体显示:移走硅晶体中的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通过这些不仅可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还可说明分子、原子等粒子很小。
教师设问:分子、原子是很小的微粒,小到什么程度呢?(出示一组数据给学生看)
多媒体:1个水分子的质量为3×10—26kg,一滴水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这个数字有多大呢?如果10亿人来数这一滴水中的水分子,日夜不停,要数3万年才能数完————借此具体的数字,让学生感性认识到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设问:分子除了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外,还有没有其它特点呢?
学生探究:构成物质的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学生按要求完成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我对这个探究做个改进:很多学生会折纸鹤,我就引导学生把a,b两烧杯改成用虑纸折成的纸鹤,一只贴在大烧杯内壁,一只在外壁。如图:实验前用酚酞把
纸鹤喷湿,在实验过程中烧杯内的白鹤会变成红鹤,这样会缩短实验时
间,并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实验1”里,把氨水滴到酚酞里,由于酚酞接触到氨水变红了,而“实验2”里,我们事先并没有让氨水与酚酞接触,酚酞怎么也变红了呢?
学生讨论后,很自然得出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学以致用:让学生解释,课前的(1)(2)两个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探究二:在两个一样大的烧杯里,一个加热水,一个加冷水(水量一样多),然后分别滴加两滴品红,观察哪个扩散快。由学生自主探究出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学以致用:让学生解释前面第三个问题。
至此学生对分子是在不停运动的微观表象已能基本形成。
多媒体展示:
说明:由于物质的三态及其体积变化情况在初二物理中已有介绍,所以这里就只展示上面的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分子间有间隔,且气、液、固三种状态分子间隔不一样。而安排学生课后去完成p53的家庭小实验,使课堂得到延伸,并培养学生自觉探究的习惯。
展示: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的模型,说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放映:水蒸发和水分解的动画
学生观看后讨论:
(1)从分子的角度上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有什么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与交流意识。
受热
(水分子)
(水分子)
水水蒸气物理变化:状态改变,分子本身没变
(2)水分解等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并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分子原子的概念,然后再播放hgo分解的动画,让学生再次直观地感受到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原子没有变化。加深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
通电
(氧分子)
(氢分子)
(水分子)
水氢气+氧气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利用水和氧化汞分解的动画,能让学生形象地“看到”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为原子,而原子没有再化分为更小的微粒,只是进行重新组合,帮助学生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较好的突破难点。
五、巩固练习,实践新知
(1)人们为什么总是把湿衣服放在太阳晒得着的地方?
(2)通常状况下,气体比液体和固体易被压缩,这是为什么?
六、本节小结
想一想,并竞答,看谁答得好(加强对分子原子的理解和掌握)
(多媒体)分子和原子有什么相似点和区别:
分子
原子
区别
相似点
七、板书设计:
课件中体现
八、作业布置
2、p53的家庭小实验
选作题: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所以原子一定比分子小
(2)电解水时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九、教学设计说明
1、创高情景:通过实验和实物展示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既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知识源于现实的道理。
2、活动探究: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分析讨论、合作与交流,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
3、多媒体: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把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形象的展现给学生,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
4、运用新知:通过分子、原子能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原子结构论文篇十一
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酚酞溶液变红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方案二教学效果较好,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所需课时多。)
总结出分子的第二个特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总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六)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活动与探究
a组实验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观察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b组实验б欢ㄌ寤水中加入糖块,观察糖块溶解前后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c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d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水,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学生分组相互合作进行探究、认真观察、记录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讨论、交流。
总结出分子的第三点特征: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间隔微观示意图
总结: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间间隔>液体分子间间隔>固体分子间间隔。
(七)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想一想ㄓ梅肿拥墓鄣憬馐拖铝邢窒螅
1、物质的三态变化。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水有了甜味。
(八)应用模型,认识微观世界
活动准备:每组下发分子结构模型,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根据内附说明书认识不同颜色小球代表的原子种类。
活动一
组间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用原子构成老师指定的分子模型,如:o2、n2、co2等。
问题:
1、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什么?
2、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氧气和氮气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物质由不同的分子构成。
活动二
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用分子模型表示出简单的化学变化:木炭燃烧、硫燃烧、水电解,小组成果展示。
活动三
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思考: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变成其他分子,在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九)总结评价、形成体系
说一说上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十)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做一做
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
原子结构论文篇十二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的内容。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原子结构论文篇十三
分子和原子复习教案
分子和原子复习 南京市长芦中学 赵小兵
[案例导入]遭遇问题,调整好状态应对吧!
例:如右图所示,上瓶盛的是空气,下瓶盛的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当抽去玻璃片后,会观察到红棕色气体逐渐扩散到上瓶,同时下瓶颜色逐渐 ,最后,上下两瓶颜色 。此现象说明 。当两瓶气体混匀后,分子 (填“继续”或“停止”)运动。
[重点梳理]把空白处填好,你就归纳好重点、难点啦!
1.分子
(1)分子是保持物质 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
a.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分子之间有 ;c.分子都在 ;d.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从分子的观点理解有关的概念
a.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 ,而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 。
b.纯净物与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是由 分子构成的,混合物是由 构成的。
(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水、大多数 、浓酸等。
2.原子
(1)原子是 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基本性质
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原子在不断地运动;原子间有间隔。
(3)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 、稀有气体等。
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区别 在化学反应中, 。 在化学反应中, 。 联系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2)分子是由 构成的;(3)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相似 (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疑难点睛]难题很多,你可以选择几个来对付。
例:如右图所示,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根据此图,试分别从物质的组成、分子的构成、物质的变化的角度各说出一种观点:
(1) 。
(2) 。
(3) 。
[考题前沿]了解一下往年的中考试题,你也许就能胸有成竹!
例:( 江西)在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若不慎将体温计打破,散落出来的汞产生的汞蒸气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此时可以撒一些硫粉在上面,使硫与汞化合成固体硫化汞(hgs)。
(1)写出硫和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上升的现象。
[探究延伸]综合创新,学以致用,可不是说说玩的!
例:已知在相同温度下,气体物质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分子质量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运动的速度越小。如右图所示,容器a(器壁能允许气体分子通过)里面充满了空气,当烧杯中充满氢气,并不断地持续通入氢气时,导管b中发生的现象是 ,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课后演练]这可是你自我检测的好机会哦!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②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③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⑤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也发生改变 ⑥氧化铜是由氧和铜组成,因此氧化铜是混合物
a.①⑦⑥ b.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2.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水 b.空气 c.高锰酸钾 d.过氧化氢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分子是保持二氧化碳性质的最小粒子
b.氮气和氧气混合后,它们的化学性质会改变
c.液态空气是由空气的分子构成的物质
d.氧气和液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纯净物
4.下列关于原子、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可以再分
b.单个so2分子有刺激性气味
c.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反应中分子改变,原子不变
d.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5.春暖花开的季节,人们站在紫丁香树旁,常闻到怡人的
[1] [2] 下一页
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a.分子很大 b.分子分裂成原子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之间有间隔
6.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自来水 b.米醋 c.液氧 d.盐酸
7.下列事实能证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的点( )
a.冷却硝酸钾的热饱和溶液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b.水通电可以得到氢气和氧气
c.水蒸气冷凝成水
d.碘升华
8.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运动解释的是( )
a.把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
b.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得快
c.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
d.医院里充满了酒精味和药味
二、填空题
9.有下列物质:①氖气、②镁带、③二氧化硫、④液氧、⑤澄清石灰水、⑥空气、⑦水,其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均填序号)。
10.在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保持不变的粒子是 和 ;生成的新粒子是 和 ,该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 可再分,而 不能再分。
11.科学实验测定,一滴水(按20滴水的体积为1 ml计算)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这一事实说明分子本身的质量 。
12.如右图所示,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a、b、c三处各滴上一滴紫色石蕊溶液,再向试管口的棉花团上滴一些浓盐酸,可以观察到a、b、c三处的石蕊溶液变成 色,先后顺序为 ;该现象说明浓盐酸有哪些性质?(只需列举两条性质)
(1) ;
(2) 。
三、简答题
13.请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加油站里的汽油已经贮存在油罐中,但在离油罐一定距离内仍要“严禁烟火”。
(2)液氢和氢气状态不同,但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3)酒精温度计能指示温度高低。
(4)把糖块放在水中,糖块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5)气体容易压缩,而液体、固体难以压缩。
14.有人说,由“水氢气+氧气”可以知道,水应该具有氢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15.请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氢气燃烧和氢气液化这两个变化的本质区别。
来源:人教网
上一页 [1] [2]
原子结构论文篇十四
《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论文
【摘 要】 《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一文,是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课堂的理论知识相联系设计的,设计时注重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的分子和原子是学生学习物质的微观组成的重要概念,是学生学习化学必备的最基本化学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认识物质构成奥秘的开始。教师应该着重将微观概念通过观察,实验,想象,类比等方法让学生去理解并接受分子的存在,并能够从感官上接受新的事物,激发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水的组成之后学习,学生对水的电解实验有了一定的认识,从感性上已经能够接受水分子的存在,再加上学生对物质三态变化,从分子的扩散等生活实例也有一定的认识。基于对物质的好奇心,学生很想去探究分子的特点,只要教师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再结合一些现象明显的实验,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归纳和总结出分子的特点,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设计思路
(略)
四、教学目标
(略)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以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
难点:分子行为微观表象的形成,抽象思维的培养。
六、教学方法
问题情景、演示实验、讲授法、启发教学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创设情境】
(一)活动一:分析现象,初探物质构成的微粒。
在讲台上放一杯清澈的水,取出钢笔向同学们展示,在白纸上写上“今天我们要学习物质的.构成,写下1-2个你看见过的最小的东西”然后对同学们说:“大家都见过许多庞然大物,比如说高山、大海,天空等,但它们有些在中国地图上也只是一小点的标记,最近我们经常听到南海问题,南海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总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在中国地图上就占据相当大的位置了,又比如大到超出地球范围的宇宙空间,大到难以想象我们难以想象。
【提问】物质大的范围可以很大,但是物质小究竟又能小到什幺程度呢?可以先写在白纸上,课后统计看谁见过的东西比较小。
学生活动:比较好奇、疑惑,互相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小组讨论过后在白纸上写下自己见过最小的东西。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宏观现象中物质大的范围可以很大,从而引出物质可以小到什幺程度,提出问题,其中在介绍范围大小时适当插入时事,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能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并进一步让学生明确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引出新课题。
(二)活动二:理论联系实际生活。
用钢笔往杯内挤一滴墨水,可以看到当墨水滴进入水的瞬间迅速扩散,清澈的水马上浑浊。
【提问】1、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现在你们能帮老师把刚滴进水杯里的墨水拿出来吗?
2、拿出之前的钢笔和粉笔一起放进水杯里。再次问学生,现在你们可以帮老师从水杯拿出钢笔和粉笔吗?
3、问“大家应该都有闻过墨水的味道吧?同学们,不觉的奇怪吗,墨水没食用过,而我们却知道墨水的味道,在生活中同学们应该也经常遇到类似的事,即使一种物质距离很远,但我们也能闻到它的气味。
【提问】钢笔、粉笔能拿出来,是因为它们“大”,墨水不能拿出来是因为它“小”吗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认真思考、讨论。
【学生回答】略。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用生活中普通的物品―钢笔进行示范,联系实际生活,能更自然地引导学生深入探求知识。
【投影展示生活现象】
1.敞口在空气中的水会减少!
2.糖放入水中不见了!
3.同学们路过桂花树下会闻到花的香味!
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感受到分子的真实存在,尝试分析原因解答问题。
【学生回答】略
设计意图:联系常见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讲解】其实,生活中的这些现象与物质的组成有关。
【指导阅读】请同学们翻开书本47页,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究竟物质是由什幺组成?
【过渡】刚刚我们所说到的这些问题,以前就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探究兴趣,他们设想:物质是很多小微粒组成。这些小微粒很小,肉眼看不到,但是很多很多的微粒组成某种物质时我们又能看见,而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他们的设想是正确的: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
(投影展示):分子、原子
【板书】一、分子的存在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
【学生】翻开课本,认真思考前面生活中所举的一些现象,相互交流,结合老师对前面例子的分析和引导,获取新知识---物质的构成,了解科学的进步与发展,适当引用生活中的学习用品钢笔中的墨水进行形象地举例,让同学明白所学的内容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引导与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分子是用肉眼看不见,给物质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激发学生去探究分子的相关特点。
举例说明分子小,如水分子
【投影及展示】阅读一下课本的内容,说一下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小到什幺程度。
【提问】我们能看得见一滴水里面的1.67×1021个水分子的其中一个吗?那幺分子究竟有多小呢?
现在体会一下:
【媒体展示】一滴水的质量大约是5×10-5kg,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为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多少个水分子?如果用10亿人来数这些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
原子结构论文篇十五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教法,说过程四个角度向大家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认识分子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也学习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及联系,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2、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生学习的困难主要在于: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质。比如:通过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学生头脑中有关物质粒子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粒子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粒子会变大;粒子的数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后会增加;把气体从1l的容器转移到2l的容器内,气体所占体积仍是1l等。
三、说学法、教法
1、说学法
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为:
(1)实验探究法:
(2)合作学习法
(3)对比归纳法
2、说教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四、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б入课题
我曾设计了加热水、闻香水或氨水的气味、四组生活情景等导入方式,但最终我选择了用水和酒精、陈醋和酱油的鉴别导入。让学生利用它们的物理性质进行最简便的鉴别。学生会不约而同的选择闻气味。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只能闻到气味,却看不见,也摸不到它呢?
生:引发思考,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
这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演示实验、认识分子的存在
实验改进:用温水代替冷水,会加快品红的扩散,缩短实验时间。品红用量要少。
(三)科学手段、证实存在
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置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经典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它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变小的过程,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为学生呈现探究的一般规律。
(四)思考交流、引出特征
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什么水能看得见χ水分子看不见呢?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总结出分子的第一个特征: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五)演示实验、引导探究
课本第49页探究内容,《分子运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