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结构说课稿初中(五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初中篇一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材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教材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
我按以下五个程序说课,主要说每个程序的要点:
一、说教学分析(两个分析)
二、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策略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评价
首先,我说教学分析。
(一)分析教材
本节课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分子结构奠定了基础。尽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困难,但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析学生
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等知识,为学习本节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根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结构决定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自己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根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2、教学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策略,下面说教学策略的设计
(一)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采用“复习引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其中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三)教学流程图
创境情景、温故导新-活动探究、探索新知巩固练习、强化记忆
自我小结、体验成功-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教学策略是有针对性的,必须把不同的教学策略运用到相应的教学环节中,要想使一堂课优化,只有把有效的教学策略恰当地运用到优化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下面,我重点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
1.创设情景:展示门捷列夫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和不同形式排列的几种元素周期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展学生知识面。
2.温故导新:通过复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很自然的导入新课。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为了让学生参与活动探究,使生硬的化学概念变得栩栩如生,易于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对化学学习,尤其是微观领域的学习产生渴望之情,我将本节课的知识设计到3个活动探究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学到知识。
活动探究1: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的划分
展示碱金属与稀有气体基态原子的简化电子排布式,学生分组探究,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总结出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回答每一周期中各有多少种元素及金属元素的数目。教师帮助分析,学生总结得元素周期系的周期不是单调的。教师把元素周期系的周期发展形象地比喻成螺壳上的螺旋,便于学生记忆。
活动探究2:核外电子排布与族的划分
首先介绍价电子层和价电子的定义,为学生奠定理论基础。
提出问题:每个纵列的价电子层的价电子总数是否相等?
学生活动:观察周期表,分组讨论;由学生代表进行回答(可由多个学生回来,教师注意总结其中的优缺点)教师帮助整理得出正确结论。
活动探究3:周期表的分区
首先给学生介绍按电子排布可将周期表分为五个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s区、d区和p区分别有几个纵列?为什么s区、d区和ds区的元素(除h外)都是金属?
这样设计能化难为易,变枯燥为乐趣,变结论性知识为探究学习,通过学生观察分析,相互评价暴露错误,获得真知的方法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
(三)自我小结,体验成功
最后让学想一想全面回顾本节知识内容,总结本节课中的.收获及体会。
(四)巩固练习,强化记忆
加强训练,来巩固难点,通过课堂练习完成教科书中“科学探究”栏目的难点,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体现新课标教科书重视“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五)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面向全体学生)完成教材p24的习题中的第1、2、5、6、9,达到熟练判断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2、知识综合运用:(面向中等学生)思考:(1)为什么副族元素又称为过渡元素?
3、能力提高:(面向学有所长学生)探究:(1)为什么在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元素主要集中在右上角三角区内?(2)处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缘的元素常被称为半金属或准金属。为什么?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为了知道一堂课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内容全部结束后,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必须设计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下面,说教学评价的设计
(一)过程性评价:
本节课,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由浅入深不断地设置问题,鼓励学生观察、交流、归纳,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得了新知,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重视创建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在我创设的情景中学习。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也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学会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
(二)终结性评价
1、通过小组交流后,谈收获、体会、思想
2、留课后作业(紧扣教学目标、分类型、分层次)
以上是我的说课。
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加指导。
谢谢各位!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初中篇二
1、教材简介
本节选自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本节内容包括了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元素周期律,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第二课时为元素周期律,我说课内容为第一课时。
2、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原子结构,因而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我们在学习新课时,一定要注意与初中化学中物质构成奥秘的联系,注意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中来。
3、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物质结构理论范畴,而物质结构既是本书的重点,又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能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并能在原子的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化学键打下基础。
(一)知识与技能
a
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懂得质量数和zx的含义。
2、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2、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及其在原子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1、知识上重点、难点是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方法上重点、难点是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本节教学是微观粒子的结构和理论,许多知识比较抽象,采用多媒体教学,用电脑动画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先组织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对原子的结构进行想象,再借助电脑动画手段重现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并鼓励学生就原子结构的相关问题提出质疑。然后,教师引出本节核心问题:原子核的构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并将电子、质子、中子的相关数据以表格的形式显示出来,让学生亲自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中找出构成原子的微粒及其质量数间关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并补充原子和阴、阳离子的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关系。
一、原子的结构及其微粒间关系
原子的构成
构成原子微粒间的关系
二、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关系
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初中篇三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虞城高中的化学老师,我叫李杰松。
1,教材简介
本节选自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本节共包含六大内容:原子的诞生,能层与能级,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光谱,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本节共分三课时,我今天主要讲解的是第一课时:原子的诞生、能层和能级、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
2,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原子结构,因而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我们在学习新课时,一定要注意与必修二中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联系,注意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中来。
新课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并且在原子的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长见得化学现象。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师生互动由必修二知识引入能层和能级
和学生一起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认识能级交错现象。
通过练习教师解说让学生总结出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能自己动手写出1-----36号原子
核外电子排布式。
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简化排布式
情感目标:发现生产、生活中有趣的化学问题,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5,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能层和能级的认识
构造原理和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1,情境激学,
根据本节特点和理论基础,可采用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从而知识由旧------新联系起来。
2,目标导学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的探索发现。
3,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学是微观粒子的结构和理论,许多知识比较抽象,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用电脑动画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这些方法都立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1,复习回顾必修二相关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核外电子
原子结构示意图 : k2 8 8 1
2,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和方向,
从原子的发展史引入原子结构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课本总结规律从而得出:
(1)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能层和能级。(本节重点)
师生互动写出钾的影子结构示意图引学生思考进而于老师一起学习:
(2)根据能层和能级引出构造原理。(本节重点和难点)
(3)由构造原-----------能量最低原理----------原子轨道---------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学生活动写出1---10号元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排布式
(4)由构造原理学会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并且学会1----36号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3,师生互动-----------课堂学生演练
4,回顾小结本节重点,并且提出设疑为下节课做铺垫。
板书设计
一、能层和能级
1,能层
2,能级
二、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
1, 构造原理
2, 电子排布式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初中篇四
1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一种模型化的方法。
2、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3、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5、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
2学情分析
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离子的形成、离子符号等等。这些内容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但这些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突破难点,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采取更为开放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为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提供一定的空间。
3重点难点
1.离子的形成及离子符号的书写、离子符号的意义。
2.离子的形成过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评论(0) 学时重点 评论(0)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4.2第二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认识水平。
(2)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归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评论(0) 学时重点
1.离子的形成及离子符号的书写、离子符号的意义。
2.分析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评论(0) 学时难点
1.离子的形成过程。
2.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二学时 离子)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从生活中截取大家熟悉的三幅铜、水、食盐的图片,让学生指出它们分别由什么粒子构成
【分析】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那么食盐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与分子和原子一样,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构成物质的第三种粒子——离子。
活动2【讲授】第二学时 离子
【投影】稀有气体he、ne、a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设问】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有什么特点?这种结构和元素性质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分析】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稳定结构,性质稳定。这样的结构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结构。
【投影】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一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关系的表格,指导学生从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寻找规律,做好归纳并完成表格。
【设问】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有什么特点?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又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总结】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
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
【设问】由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外最外层没有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失电子,从而达到相对稳定结构,那么,得失电子的结果怎样呢?
【板书】1、离子的形成
猜一猜:钠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形成相对稳定结构的?
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图片投影)
钠原子最外层的一个电子向氯原子的最外层上转移,从而使双方最外电子层都达到稳定结构。
【提问】na、cl原子最外层失得电子后,是否还能保持电中性?
【分析】na、cl原子失得电子后将带上不同的电荷,分别叫做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带相反电荷的两种离子通过静电相互作用,结合成氯化钠
【板书】1、定义:带电荷的原子叫做离子
2、分类: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
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
【归纳】比较原子、阳离子、阴离子:(图片投影)
原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呈电中性
阳离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带正电荷
原子失电子数=正电荷数值
阴离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带负电荷
原子得电子数===负电荷数值
【过渡】如何用化学符号表示离子呢?
【板书】3、离子的书写方法及意义:
【分析】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的多少及电荷的正负,当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1省略不写。
【设问】mg、o原子最外层失得电子后,又将如何呢?学生回答。
【分析】由于mg、o原子失、得的电子数为2个,所以它们各自带上两个单位不同电性的电荷,分别变成了镁离子和氧离子,离子符号即:mg2+、o2-。
离子符号的意义:
1、离子;2、一个离子所带电荷
如:mg2+上的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o2-上的2表示每个氧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板书】离子结构示意图:(图片投影)
【投影】
【课堂小结】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分层排布,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2、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3、离子形成、书写、意义
4、原子和离子的联系和区别:
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原子不带电)
阳离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带正电)
阴离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带负电)
活动3【练习】第二学时 离子
【课堂练习】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b.原子中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c.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是质子和电子
d.原子如果得到或失去电子就变成离子
2、判断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是否正确?
3、请写出下列示意图的名称:
4、下列五种微粒中最易失去电子的是( ) , 最易得到电子的是( ) , 形成稳定结构的是( )。
5、试一试,写出下列离子的符号:
①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
②带三个单位正电荷的铁离子:
③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 :
④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初中篇五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以及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学会从史料、图片、表格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1)利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对学生进行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和情感教育。
该节课是继分子和原子之后继续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和认识。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而学生的抽象思维也才属于起步阶段,因此学生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以及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原子构成”的模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百家讲坛栏目中于丹的“庄子心得”把我们带进了庄子的世界。这位道学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极富哲理的言论,“一尺之棰(木棍),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就是其中之一。“同学们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
“如果将木棍一直分下去,你认为可以分到什么程度?”(学生会想到原子。)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原子究竟可不可以再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典籍的引用不仅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创设了问题情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活动2【讲授】2、大胆猜想,讨论交流
鼓励学生对原子构成大胆猜想,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活跃思维的空间,为后面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之一,所以我播放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视频,以“假如我是卢瑟福,会怎样解释这些现象”为主题,组织学生围绕原子的构成分组展开讨论,再进行交流。
(讨论提纲:①大多数带正电的α粒子能够穿透金箔而不改变方向,说明原子是否为实心球体?②少数带正电的α粒子发生方向上的偏转,极少数带正电的α粒子被反弹,说明原子的构成是否像乒乓球一样,内部完全是空的?)
学生结合已有的物理知识,很容易找到正确答案:原子不是实心球体,其内部有一个质量较大的带正电的粒子。这时我指出这就是原子核,并提出第三个问题:
③根据实验现象,你认为相对来说,原子核外的空间是否很大?
学生回答后,我投影图片,帮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原子内部的空间“很大”。
活动3【讲授】3、提取信息,探索发现
在学生对原子构成仅仅有了粗略认识之后,投影课本中图片4-1“原子构成的示意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提取从图中获得的关于原子构成的信息。然后填写学案一。(建立原子构成的清晰模型)
学生对原子中各种粒子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很清楚,所以我又让学生完成学案二。
“原子虽小但也有质量,这么小的数值给计算和书写带来不便,该怎样解决呢?”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我予以提示:“假如你吃药时,看到药品说明书上标注‘每次3片’或‘每次0.75mg,每片0.25mg’,哪个直观?”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可以寻找一个替代量。这样就引出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我利用形象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学生分析得出: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只是一个比值,可以用某原子的实际质量除以碳原子的实际质量的1/12求得。
指导学生练习查询附录ⅱ相对原子质量表。学生发现许多元素的末尾数标有准确度,我指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是很复杂的,并适时介绍张青莲教授修订部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之后让学生利用课本75表4-3完成学案三。学生找出:相对原子质量数值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也等于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和。我没有马上指出错误,而是让学生做学案四。这回,他们不仅发现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而且也经过反思修正了上面的错误。
活动4【导入】4、了解历史,情感提升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简单介绍科学家们逐步认识原子的构成、完善核外电子运动状况的历程,引发学生思考(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你想到了些什么?未来的模型怎样?)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体会科学发展是无止境的,是在不断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激励学生要以积极向上的热情探索和学习化学知识,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活动5【导入】5、回顾要点,练习反馈
在这一环节,学生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归纳要点,然后通过练习进行巩固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