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翟树斌局长 画家翟树岐(14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翟树斌局长 画家翟树岐篇一
一、要学他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
学习翟树全,就是要学习他秉公执法、情系为民的公仆情怀;淡泊名利、清正廉洁的优秀品质。工作中,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翟树全同志始终能够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不断摸索、积累了丰富的调解经验,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案结事了,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哈拉海法庭辖区范围大,农村人口多,群众文化水平不高,法制观念相对单薄,易因婚姻家庭等细微琐事产生矛盾纠纷。在处理这类问题时,翟树全耐心听取双方的理由,深入了解案情,用公正的审判服务群众。他的真情唤醒了当事人的理智,因为他付出的温暖化解了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就是再苦再累也值得。
二、要养成勤奋敬业,踏实肯干的好作风
翟树全同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忘我的境界去干好每一项工作。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他顾不得照顾家里的亲人,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要工作需要,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辞。正是靠着这种勤奋的敬业精神,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起了学习的榜样。通过学习先进,我觉得我们就要像翟树全同志一样,用满腔热情,恪尽职守,勤奋踏实工作,以持之以恒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要养成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好品质
翟树全同志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可贵之处在于他对待工作不是做表面文章,更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得养成一种埋头苦干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一是要务实,就是要知实情、说实话、想实招、求实效。想问题,办事情,要以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为标准。二是要勤勉,就是要发扬“老黄牛”的精神,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做到夙兴夜寝,殚精竭虑。三是要吃苦,就是要经受住苦与累的考验,勇挑重担,敢于到艰苦岗位和困难多的地方去工作,以累为荣,以苦为乐,永葆艰苦奋斗的作风。
翟树全同志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撼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他的人格魅力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而他所产生的精神力量,也必将转化成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我要以翟树全为榜样,认真对照检查自身存在的不足,切实改进提高工作标准,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以更务实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青春。
翟树斌局长 画家翟树岐篇二
8月22日,单位组织观看《翟树全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电视电话会,在当前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翟树全同志为民务实清廉的先进事迹,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生动的学习教材。通过此次学习,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要以翟树全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司法为民的意识。翟树全自1989年参加法院工作以来,始终工作在条件艰苦的农村法庭,牢记宗旨、秉公办案、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审结民商事案件2400多件,无一错案、无一超审限、无一引发上访、无一矛盾激化,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有力地维护了辖区社会稳定。他的行为告诉我们不仅要为群众提供热情周到的司法服务,把司法为民的要求贯彻到法院工作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审判案件的各个环节,而且要进一步密切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人民司法事业拥有更广泛、更深厚、更可靠的群众基础。
其次,要以翟树全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坚持公正司法的信念。在翟树全所在的哈拉海镇,有人说:“翟法官好,他公道。”有人说:“翟法官公正,总是为百姓着想。”还有人说:“翟法官判案,我们信服!”一个人能让百姓这样褒奖,一名法官能让百姓如此信服,一名党员干部能让百姓有口皆碑,这是怎样的人格魅力,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职业道德锤炼和司法良知教育,把捍卫公平正义、确保司法公正作为最崇高、最光荣的职责,而且要严格依法履行职责,对每个诉讼主体给予公平的关注,对各方利益给予平等的保护,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最后,要以翟树全同志为榜样,学习他清廉务实的态度。翟树全常说:“做人要有原则,做事要讲良心,办案要遵循法律。”1997年,翟树全还没有用上手机,有的当事人主动要出钱给他买一部手机,他坚决不要,并严肃地对当事人说:“你的好意我领了,但做法我坚决反对。如果今天我收了一部手机,明天就会有人送钱给我,看似对我好,想要帮我,其实是害我。”为此,我们要坚决惩治腐败现象,树立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良好形象。
翟树全的先进事迹让我们感动,他的精神将成为我们不断努力的新动力,我也将在工作中切实增强群众感情,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司法能力,进一步推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为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
翟树斌局长 画家翟树岐篇三
22日10时,“翟树全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举行,全国四级法院通过网络视频收看会议内容。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号召,全国广大法官干警要向翟树全同志学习。
“老翟”到了北京依然朴实
22日,记者在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看到,200多名法官聚集在法院内部的视频会议厅内观看“翟树全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报告组成员一共有5位。除老翟之外,一位是翟树全曾经的同事,一位是农安县宣传部的工作人员,一位是曾经采访过翟树全的记者,还有一位是翟树全的女儿。他们从各角度评价心中的“翟树全”。
当翟树全上台时,他面向全国广大法官干警,没有宣扬自己扎根农安县法院哈拉海法庭23年的成绩,只是用朴实的话讲述了几个曾经处理过的案例。“我记得最初接触‘老翟’的时候,他就是这么朴实,现在他到了北京做报告,言行依然没有变。”在翟树全讲话时,一位曾经接触老翟的省高法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是全国法官干警学习榜样”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报告会上说,翟树全同志的先进事迹,充分体现了当代共产党员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作风,是全国法官干警学习的榜样。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王常松表示,全省法官干警要以翟树全为榜样,做公正、廉洁法官。
长春市中级人民院院长张德友收看过报告会后说,翟树全同志的先进事迹,为法院广大干警提供了一份生动的学习教材。
长春市中级人民院院长政治部主任王国睿说,他要学习翟树全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
农安县人民法院院长田良表示,翟树全在基层法庭工作24年,共审结民事案件3000多起,调撤率达90%以上,解决了大量矛盾纠纷。
翟树斌局长 画家翟树岐篇四
28年,480人次,333万元,这是嘉兴市南湖区丽华推拿诊所所长朱丽华还在用爱心不断刷新的数字,更是红船旁一名有着25年党龄、年过六旬盲人党员用初心书写的大爱。
“自己少花一元钱,就能多捐出一元钱”
8月14日,嘉兴市红十字会助学仪式现场,握手、问候、递上红包……朱丽华给29名学子分别送上8000元助学款。
许多人眼中噙满泪水,一名学子哽咽地说:“您眼睛失去光明,却给我们送来光明。”
为了参加这次活动,朱丽华特地穿上价格最贵的短袖花衬衫。这是她3年前花100元买的,只在重要场合穿。
今年,她穿着这件衬衫参加了嘉兴市区多个捐款仪式。
8月16日,朱丽华还去了离家300多公里的丽水松阳和龙泉,在那里结对资助了11名贫困学子。
每年8月,朱丽华最为忙碌。学校、社区、慈善机构、边远山区……今年暑假,她一口气结对了46个寒门学子,一次性支付的资助费达36.8万元。
一年又一年,朱丽华的“爱心榜单”上有受助贫困学生480人次。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她对所有结对资助学生的姓名、家庭情况、毕业学校、就业去向等,都能脱口而出。
对于她而言,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温暖的故事。
20__年,成绩优异的朱丽霞考上浙江大学,但母亲患病、父亲务农,让这个典型的嘉兴农村因病致贫家庭举步维艰。正当全家人一筹莫展时,朱丽华伸出了援助之手。每年5000元的资助,让朱丽霞顺利完成本科学习……
去年暑假,正在浙大读研的朱丽霞特意带着男朋友来看她:“您不仅给我金钱上的资助,更给了我精神上的指引。”
资助一个学生,改变一个贫困家庭的命运。在朱丽华的资助下,一个又一个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开启了不同的人生之路。
更让朱丽华欣喜的是,许多人学会了感恩。张薛岳大学毕业后在嘉兴一家银行工作,用双肩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经常抽空去探望朱阿姨;傅圆亮深受朱阿姨的影响,把大学毕业工作后的第一份工资全部捐给了市红十字会……
到今年8月底,朱丽华累计捐了333万元,但她总是担心捐给“儿女们”的钱太少,花在自己身上的钱太多。
事实上,她每个月的花销不足800元,脚上穿的鞋只花了18元,身上穿的白大褂超过10年,出门宁愿多转几趟公交也尽量不打车。
“自己少花一元钱,就能多捐出一元钱。”朱丽华至今没买一套商品房,“买房还不如多资助几个孩子。”
“让帮助过的人活得有尊严,是我最大的快乐”
又是一个清晨,丽华推拿诊所里一片繁忙。
瘦弱的陈永明弓着背,拿着扫帚打扫卫生,走起路来身子仍不时向一侧倾斜。他做梦都没想到,此生“换了一种活法”。
陈永明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和强直性脊椎炎。20__年病情恶化,陈永明辗转于各个医院之间,医生们都说治愈无望。
朱丽华把陈永明接到了诊所,每天一有空就给他推拿,“有时身体累得像散了架”。
一个月,半年,两年……朱丽华不肯放弃。慢慢地,陈永明弯成虾米状的身体舒展开了,一直蜷着的右腿能伸直了,拄着拐杖能走路了……到医院复诊的时候,医生都说她创造了一个奇迹。
“病是要养的,需要继续推拿。”朱丽华让陈永明留在诊所工作,月工资从以前的200元逐渐涨到现在的4000多元。陈永明感觉自己的世界亮了,“生活更有奔头了”。
或许只有相同的人生经历,才会更深刻理解彼此的苦楚。
18岁,在最美好的年华,朱丽华却因为意外双目失明。那时的她觉得人生无望,在烦躁迷茫中度过了7年光阴。
1983年的一天,她像往常一样坐在收音机前打发时间,广播里突然播放了张海迪自强不息的奋斗故事。
“张海迪坐在轮椅上都能做那么多事情,我为什么不可以?”
“身体残疾别无选择,但自己的人生不能残疾!”出身于中医世家的朱丽华参加了浙江省首届中医推拿培训班,她从零开始学盲文,双手拉伤到打石膏也没有一句怨言。毕业后,朱丽华被分配到嘉兴市福利院医务室照料脑瘫儿童,经过她夜以继日的精心治疗,4名脑瘫儿竟然都站了起来!
第一份工作带给了她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并获得了社会的认可。随后,她又依靠坚强的毅力完成了进修,成了嘉兴首位盲人中医师,在患者中逐渐有了名气。
这样的经历让朱丽华萌生了一个信念:只有就业才能让残疾人自立自强,才会真正被这个社会“平视”。
为了帮助更多残疾人,朱丽华创办了丽华推拿诊所,招收残疾人,不但安排吃住,还免费教推拿。
如今,诊所里有13名残疾员工,有的年收入近10万元。同时,还有100多人先后跟她学习推拿技术,相继走上了就业、创业之路。
残疾人能开启新生活,让朱丽华颇为欣慰:“他们以前都是家里的‘包袱’,如今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作为嘉兴市盲人协会主席、市政协委员,她还为残疾人争取公交爱心卡,为特殊学校教师争取津贴……朱丽华动情地说:“让帮助过的人活得有尊严,是我最大的快乐!”
“我的财产、我的器官、我的一切都将捐献给社会”
每天,朱丽华忙完手中的活,总会走到位于诊所西侧的房间休息片刻。
她的住处仅20多平方米,一张桌子两张床,她和视力残疾的女员工一人一张。
这么多年来,诊所成了朱丽华的家,本人户口仍挂在市福利院的集体户口簿上。
如果不是连年结对学子,她或许早就能买一套属于自己的商品房。但她的做法是“省下来,做点对社会有益的事”。
29年前,南湖革命纪念馆筹建,当时月工资只有58元的朱丽华捐款116元;
12年前,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筹建,朱丽华毫不犹豫地捐款1万元;
……
她捐出去的每一元钱,都是靠双手赚来的。每天,她坚持早上7点半开工,晚上9点收工,工作12个小时以上。即使大年三十,其他员工都回家团圆了,她依然独自留在诊所里忙碌。
今年61岁的朱丽华是命运的强者,但身体随着年龄增大而出现一些毛病,腰椎间盘突出等职业病缠身,“给人推拿经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腰酸背疼,脚都麻了,有时还头晕。”她却一直扛着,“实在受不了,我就花钱让员工给我推拿。”
在朱丽华的人生词典里,“帮助”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这么多年来,她已为现役军人免费推拿3000多人次,“如果我忙不过来,就自己掏钱请员工帮忙。”
很多人对朱丽华的做法不理解,甚至好言相劝。
你帮助那么多的人,有多少人来帮你?”
“你的钱财可以留点给亲人,自己晚年也能好好享受。”
……
朱丽华对这些“好意”一笑了之。
“我乐意帮助别人,从没想过要别人感谢我。”正是这种平常心支撑着她,“只要工作一天,就要奉献一天,哪怕是生命!”
实际上,她早就对自己做了“安排”。在她房间桌子的抽屉里,保存着一张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卡。去年4月27日,在母亲去世25天后,朱丽华郑重地签下了器官捐献书,“等我哪天去了,骨灰撒大海,不占人间一分地。”
这些年,朱丽华先后获得“全国自强模范”“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等30多项荣誉。在丽华推拿诊所入口处,悬挂着一张醒目的照片——20__年5月1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她作为“全国自强模范”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作为红船旁的一名党员,我的财产、我的器官、我的一切都将捐献给社会!”朱丽华语气里透着坚定和自豪。
翟树斌局长 画家翟树岐篇五
有一位84岁的老医生,为国家操劳了一辈子,和病毒战斗了一辈子,他就是中科院院士——钟南山。在20__年的抗击非典中,他战功赫赫,拯救了许多生命,连时任的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都说:“如果没有钟南山,抗击非典的结果可能要改写。”这句话的背后,是一个个惊险的故事。
20__年11月,广东佛山出现了第一个非典病例。这是一钟可怕的病毒,很容易传播,一旦被感染了就可能死亡,并且暂时无药可救。病人一波一波地涌入医院,医护人员一批一批地被感染,躺在病床上,一天天恶化。医生对这种病毒措手不及。这样的日子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钟南山先生的出现,才开始慢慢好转起来。有一位有权威人士宣称:“病原基本可确定是衣原体,并建议使用抗生素治疗。”之后媒体开始大量报道,只有钟南山坚决反对,并根据自己做出的实验表示用抗生素无效。终于在他的坚持下,广东在非典防治中没有走更多的弯路,广东省sars病死率全球最低。他还直呼“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如果不是钟南山的坚持,也许非典的结果真的要改写。
20__年12月,一种名叫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在中国逐渐蔓延,其中武汉最为严重。84岁的他一边告诉公众“尽量不要去武汉”,一边自己登上去武汉的高铁,挂帅出征。那急促又铿锵的步伐,那匆忙又坚定的背影,那疲惫又刚毅的眼神,给患者,给百姓带来希望的曙光。
从那一刻起,我心中不经流过一股暖流,看到了医务工作者坚守的背影。那几个匆忙而坚毅的白色背影,给了我们战胜病毒的信心。此时的医院就是战场,医生就是英雄,此时此刻,这些白衣战士们,正冲在前方,用自己的血肉,为身后的亿万人民,筑起坚固的防护堡垒,保护身后的亿万人民。
这坚定的背影,这正是一个科学家应有的良知和勇气。灾难之下,最见人性。有些人趁着混乱,大赚横财;有些人为了保官,欺上瞒下;有些人惊慌失措;有些人避之不及。但是,也有像钟南山一样的人,于危难中挺身而出,奋勇向前,左手对抗灾难,右手托出真相,这样的人,就是国家栋梁,是民族脊梁。
钟南山先生,有一颗救世之心,一腔赤子热诚,一身高超医术,一片赤胆忠心,有这样的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是全体国人的幸运。我相信,只要我们积极配合,这场灾难会在我们中国人顽强的意志力中得以平息。加油武汉!加油中国!一定要打赢这场疫情狙击战!
学习钟南山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例文
十七年前的非典,横行霸道,傲慢不羁地走遍全国。 你可曾想过,你带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你可知你的肆意妄为,令多少人惴惴不安?
尽管这样,却依然有人不畏不惧,挺身而出。
“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
短短十二字,落地有声,铿锵有力。
十七年前,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站了出来。从非典出现到消失的一年时间里,他始终战斗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他将自己的安危置外,不顾风险地救治病人、寻找治疗的方法。在上级说非典型肺炎的病原是衣原体时,说非典得到控制时,他顶住压力,说了真话。他说:
“非典的元凶不是衣原体,而是病毒!”
“我们顶多叫遏制,不叫控制!连医护人员的防护都没有到位!”
两句话,犹如平地惊雷,响得叫人害怕。
非典消失后,他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和荣誉。他却重归于寂静。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如今,新型冠状肺炎的疫情蔓延至全国,来势汹汹。耄耋之年的他不得不再一次出山抗击疫情。他告诫我们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在说这句话的两天前悄悄地去了武汉。在疫情面前,他同十七年前一样,实事求是。坦然道出这次肺炎会人传人,叮嘱大家出门要戴口罩。
他,犹如在无边阴霾中生出的丝丝光线,驱赶了黑暗。而人们只要见了“钟南山”三字,便不觉惶恐,只觉心安。
他是“身着白衣,心有缎锦”的白衣天使;是实事求是敢说真话的刚正之人;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无双国士。他是钟南山院士。
令人更加动容的是,我们中国,有无数个“南山”。
他们在国难面前,在酷暑与严冬中逆着万千车流,毅然选择奔赴最前线。在那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勇敢交锋,以自己的身躯为大家小家筑起守护的长城。他们将自己放下,撑起万家团圆,灯火通明。
你听,那一个个热血的心跳,那一次次跳动的脉搏。你看,他们是无畏的勇士,他们是逆行者。逆行者,永不被打败。
人的一生是万里山河,来往无数客。有人给山河添色;有人使日月无光;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
哪怕用微弱光芒,也要把天地开创,这便是中国的脊梁。
愿钟南山院士寿比南山,愿我们可以常见“南山”,愿南山之外更有南山。
翟树斌局长 画家翟树岐篇六
在1939年12月21日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结尾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毛主席这一名言激励、教育了几代人,成为了真正共产主义者的道德追求、精神追求。最近看《健康报》报道村医刘贵芳的事迹,深为感动,很值得社会学习,她就是一位高尚的普通人。
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南阳堡镇后南堡村乡村医生刘贵芳,从事村医工作30年,她把村里的 72名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和贫困老人当作爹妈一样照顾,曾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和全国最美乡村医生。
近年来她自筹资金295万元建设了有150张床位的医养结合新模式的养老院,20xx年7月,养老院建成投入使用。
今年10月刘贵芳给总理写信汇报了养老院情况以及遇到的实际困难问题。11月18日,总理专门给刘贵芳回信,充分肯定了刘贵芳筹钱建起公益性养老院的义举。河北省委书记、省长对落实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迅即采取措施,下决心进一步把养老服务工作做好。
收到总理回信后,刘贵芳表示:“我决不辜负总理的嘱托,要继续扎根基层,为群众搞好服务,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我们基层医务工作者的付出和奉献,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刘贵芳这种立足普通岗位,一心为老百姓服务的实际行动很值得在社会一线工作的领导和公职人员学习,这样高尚的人在基层不断涌现,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就会温暖如春。
翟树斌局长 画家翟树岐篇七
“真正实干的好干部!”
《这位当代“愚公”,在悬崖峭壁上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比神话传说更震撼!》,4月19日,来自中国日报网的双语新闻,早早突破10万+的阅读量。网页的下面,好评如潮,点赞无数。
“感动!看得我眼睛都湿润了,跟他们比起来,我们每天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还能叫苦吗?”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大发凿渠。”
“感动中国就应该是这样普通而伟大的平凡人。”
4月18日起,中国的主流媒体把目光都放到了贵州遵义,聚焦到老共产党员黄大发同志身上,和他带领村民历时36年悬崖绝壁上凿出的生命水渠上。
18日,新华社发布长篇通讯《为了乡亲,他在峭壁凿出万米“天渠”》;19日,人民日报以《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为题对黄大发事迹进行报道;20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黄大发:一生只为一清渠》为题,作了长达4分50秒的新闻报道。
几天来,国家级的报纸、网站、电视台,都陆续对黄大发老支书的事迹进行各具特色的报道。
“大发渠”的新闻报道在播州区引起强烈反响。全区党员干部和80多万人民群众,自发地掀起了向老支书学习、向老支书看齐的热潮。
“党员干部必须装着人民,那才是人民的好干部,才能走到人民的心中,才能把事办到人民的心坎上。”和平(鸭溪)经济开发区的干部鲁迅雷,在参加单位组织的集中学习后,由衷地感慨道:黄大发一生只为一道渠,几十年,坚持不懈,精神可嘉,由衷敬仰,这就是一个基层党员的信仰,宁静致远,沉默有声。
“再学习,再宣传,全区再次掀起‘大发渠’精神学习热潮。”中央级的新闻报道还在持续,学习老支书精神的高潮火热掀起,让“大发渠”精神成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坚强精神动力,也正在播州区这片热土落地生根。
翟树斌局长 画家翟树岐篇八
疫情发生以来,呼伦贝尔市住建局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号召,在疫情防控中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在突击队伍中,有一群年轻的身影,他们积极上进、吃苦耐劳、勇于担当、抗压能力强,在这场战“疫”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用实际行动 践行入党誓言
“全国都在抗击疫情,我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同样也是队里的年轻同志,疫情防控中的基础工作就请组织放心交给我吧!”呼伦贝尔市城建档案馆赵健秀---一名94年的女孩子虔诚地说。除了和其他队员一起到社区值守,她还主动承担起第四小分队最繁琐的排班和值班统计工作。第四小分队共计25名队员,每名队员的情况都不同,为了保证大家都能得到适当休息,尽量减少队员超负荷工作,她充分考虑每名队员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个人需求等,合理调整排班,确保每名队员都能够有更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去。执勤回到家,不管有多疲惫,她都能够及时统计、汇总各类资料、数据和台账等,经常加班到深夜,全力做好突击队的各项信息保障工作。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曾说:“共产党员宣誓的时候说过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迎着困难上,这个时候不管平时入党你是什么样的想法,这个时候不管怎样你都得上去,为了信仰上去也好,为了党的约束上去也好,没有讨价还价。”赵健秀说她对这段话感触颇深,这就是党组织的考验,她深深地体会到入党不只是喊喊口号那么简单,不只是宣誓的时候的信誓旦旦,是真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刻,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刻,愿意坚定的冲在最前面,为党和国家、为人民贡献力量。她认为这是她要扛起的责任,她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想要加入党组织的坚强决心。在值守期间,她认真做好来往人员和车辆登记,对未佩戴口罩的居民进行耐心劝导,说服成功后的小小成就感让她倍感喜悦。她说,劝说成功一人戴上口罩,就会有成百上千的人得到安全,防控疫情就少一份风险。为了方便登记没有办法戴手套,手被冻僵,在喝到热心群众送来的热水时,她的心里暖暖的、甜甜的。在这场防疫阻击战中,赵健秀看到了责任,看到了温暖,用勇气叩问初心,贡献着年轻的力量,和所有奋斗在一线的同志们并肩作战,坚决打赢这场防疫总体战、阻击战。
哪里需要 我就在哪儿
“辛苦了叔叔!”一个小男孩儿一边向青年突击队的郭外问好,一边从怀里掏出两瓶“红苹果”软饮迅速放到他的手里,然后飞快的向他家的方向跑去……还不等郭外婉言拒绝,小男孩儿已不见踪影。94年的郭外说,有很多这样热心群众的暖心反馈,给了他很多力量和前行的动力,让他更加坚定了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工作的信心。在没有成立青年突击队前,郭外就已经踊跃加入到所居住社区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中,得知所在单位也要成立突击队后,他毫不犹豫地再一次加入到防控工作中来。一次值守夜班,清晨6点半左右,一位年长的女士在小区进出口门前伫立等候,他便上前询问,她说她是来给姑娘照顾孩子的,她的女儿和女婿都在本地医院上班,疫情期间每天都要很早到单位,孩子太小没人照顾,她知道现在有规定是从晚20:00到早7:00小区实行宵禁,因为还没到可以进出的时间,所以就在门口等等,等到了规定时间再进小区。听到这些,他深受感动,很感谢这位群众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于是把她请到搭建的帐篷里,虽然帐篷里没有那么暖和,但足以抵挡清晨刺骨的寒风。到了解除宵禁的时间,按照规定检查了这位女士的证件,“孩子,辛苦了,把衣服穿厚实点,别再感冒了”,临走时她留下了这句暖心的话语。还有一次,有位居民跑来值班车上询问:“我儿子是从郑州回来的,现在已经过了隔离期,而且没有发热的现象,能不能解除隔离?”郭外认真负责地向居民解答,“好的,非常感谢,你们辛苦了,这样严格的管理,我们住在这里都很放心!”郭外说,虽然疫情用一层口罩把人与人之间隔离开来,看不清每个人的表情,但大家并没有因为这样就变得疏远和冷漠,居民群众用最朴实的话语和自觉的行动给我的反馈,就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认可,在疫情肆虐时,有这样的群众能够和我们共同面对、共同抵抗,怀揣理解和支持,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这个冬天虽然很冷,但心却很暖。
站好每一班岗 守护每一个人
89年出生的李思凝和的96年出生的郭念博都是平日工作中话不多的年轻人,但做起事来都非常认真、负责。主动加入到青年突击队后,他们默默付出,毫无怨言,坚持站好每一班岗,守护好每一个人。他们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居民群众的积极反馈和认可,能够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主动扛起这份责任,凸显了他们的勇气和时代担当。“你们的严谨和严格,让我们居民更加安心地居住在小区里,真的太辛苦了,谢谢你们!”“天这么冷,你们真是我们的战士!”“谢谢,辛苦了!”……执勤工作中,最常听到的就是这些暖心的话语,这些温暖无时无刻不感动着这些年轻队员,鼓舞他们更加努力、用心地投入到抗“疫”工作中去,而队员的细心和负责也同样温暖着居住在这里的每一个人。
天气变暖,小区楼房屋顶上的冰雪开始滑落,细心的李思凝及时发现了这个现象,看到有居民路过,就及时告知,并随时关注,得到了居民群众的一致赞扬和感谢,她说:“我们‘战’在这里,就想对每一个居民负责,不只是疫情中的排查、登记、量体温,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也都会留意、留心,能帮忙的、能多做的,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
“奶奶您好,您这是要出去做什么啊?”一次执勤中,郭念博遇到了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要出小区散步,考虑疫情期间风险较大,同时担心老人一个人出门在外会有不便,于是他建议老人在小区院内散步,但不管怎么劝说老人都坚持要出去,于是他为老人作了登记,并叮嘱:“出去要注意安全,您慢一点走,别在外面待太久,早些回来……”老人点点头慢悠悠地离开了,直到看不到老人的背影,郭念博才安心的回到岗位。过了一会儿,老人步履蹒跚地回来了,手里抱着一联儿酸奶,看见他下车,就要把酸奶给他,郭念博见状一边感谢,一边婉言拒绝,然后搀扶着老人一直送到单元门口,看着口齿和听力都不太好的老人进了门才放心离开。他说,我局结对的社区属于老旧小区,有很多老年人,平日里也都会帮助他们做一些事,他认为这是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应该做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够换来居民的平安和健康,这是他最期望看到和努力想要做到的,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守护这里的每一个人。
这些年轻的心时刻被疫情的动态所牵动,时刻为居民的健康和安危所着想,在抗“疫”战斗第一线朴实的散发着光和热,把初心和使命牢牢地践行在战“疫”前沿。坚实地站好每一班岗就是他们对抗疫情的最有力武器,疫情不退他们将始终如一,继续坚守和守护,一起等到春暖花开,共同庆祝“久别重逢”,牢记“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嘱托,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翟树斌局长 画家翟树岐篇九
为响应县委关于在全县开展向王春同志学习的号召,我仔细查阅了普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科副科长王春同志的的先进事迹,深受感动。王春同志在参加工作的30多年中,视患者如己出,待病人如亲人,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无私的爱心,树立了医务工作者的崇高形象,展示了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从王春同志的事迹中不难看到,立足于本职岗位无私奉献,对工作极端认真负责,对人民倾注满腔热诚和爱心,是她从业生涯的真实写照。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作为一名拉祜族女医生,王春同志在参加工作的30多年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边疆民族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中,辗转于普洱的山山水水,奔走于边疆的村村寨寨。她努力学习,勤于思考,刻苦钻研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检验技能,结合工作实际撰写论文,并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艾滋病防控本领和心理咨询技能。她视病人如亲人,主动关爱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吃饭时,她总是乐意坐在艾滋病患者的身旁;交谈时,艾滋病患者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意;临别时,她总是喜欢和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在她的悉心关怀和帮助下,先后有23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得到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其中6人得到免费治疗。她还为5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成功实施了母婴阻断,对15名艾滋病病人进行了临终关怀„„
这样的工作负荷,超越了一个女性身体和生理的极限,但是她从没有一句怨言,她总是说“为人民服务要从平常小事做起,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并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表现出来,敬业努力的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无私奉献于疾病事业是我毕生的事业,我要把爱的奉献播撒到每一个艾滋病病人的心中,无怨无悔地做一名艾滋病病人生命中春天的耕耘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也是疾病的受害者,作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就是要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和关爱,减少社会歧视,让他们活出尊严和价值。”这些质朴而高尚的话语,一遍遍在我耳畔回响。作为人民的公仆,如何在平凡的工作中体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这是我经常反思的问题,王春同志的事迹给了我最好的答案。就是:要时刻牢记肩负的重任,切实履行职责;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真正做到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用最佳的工作姿态,极大的工作热情对待工作,全心全意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一个人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应该树立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王春同志身体力行,她用奋斗历程和从医生涯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回答。30年来,王春同志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行,攀登医学高峰所付出的坚忍不拔的努力,是她赢得患者衷心爱戴的客观基础。而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王春同志真正把病人当成了亲人,在尽力解除病人身体痛苦的同时,细心呵护他们压抑和受伤的心灵。
王春同志的先进事迹和模范行为带给我们许多启发,也让我们深深的思考!学习模范、反思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开拓未来。我们要时刻以王春同志为楷模,学习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心系患者,博爱仁和的高尚品德;学习她爱岗敬业、勤奋工作、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学习她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探索精神;学习她严于律己、廉洁从医的崇高品质。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王春同志的先进事迹,必定能够激励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更加拼搏进取,奋发有为,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翟树斌局长 画家翟树岐篇十
众志成城,抗击疫情。
虎年的钟声敲响,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开始了,人们大都沉醉于快乐的新年中,然而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打破了在外游子回家团聚的愿望,就在前几个星期前,人们都还是按照往年一样准备着回家过年,可谁知新型冠状病毒的蔓延速度如此迅速,刚开始许多人并不重视直到后来疫情严重,人们才渐渐的明白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但春运依旧进行着,这也加速了这次新型冠状病毒传播如此之快,从刚开始的27例到现在的14423例。
随着疫情的发展,人们也意识到了这次疫情的严重性,很快,以武汉为首,封城封村向外扩散开来。这个行动隔离了病毒,但它却隔离不了爱。除夕之夜,原本是家人围炉团聚、促膝守岁的美好时光。然而,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广东、重庆、西安、江西、北京等地的医院医护人员纷纷写下请战书,奔赴武汉前线,志愿与这场无硝烟的战争抗争到底。
从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亲赴武汉,到15名医务人员确诊被病毒感染,再到梁武东医生的牺牲…医护工作者们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在人民与病毒之间砌起高墙,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冲锋陷阵,“他们是白衣天使,更是每个人心目中的英雄…国家所需、百姓安危为重,个人生死、物质得失为轻。在医护工作者身上,我看到他们高风亮节!“哪有什么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平凡的人披上了一身载着使命的外衣。“这是一位医生的话,朴实而圣洁!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让我们向在祖国各地依然坚守岗位的无数医务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网络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前线的“战场上”,疲惫了一天的白衣天使们卸下他们的盔甲,满是斑驳,身上满是隔离服和口罩留下的痕迹,多次消毒的手不复从前,满是坑洼。这怎能不另人动容?他们多是笑笑,继而又义无反最地奔向战场,不嫌苦不嫌累,依旧坚守自己的岗位,他们不为亲人的劝阻而放弃,坚定自己的信念,他们是真正的战士!
随着病情的扩大,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成为我们的焦点,参与建设的所有施工人员都在与死神赛跑,因为他们知道,越早建好人们就多一份保障,最终在经历了五天五夜的奋斗后火神山医院全部通电,将于2月3日正式收治病人。就在1月29日18时23分的时候雷神山医院也通电了,也将于2月6日正式收治病人。这对我们来说真的是一个令人欣喜若狂的好消息。
在这次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付出心血的不只是医护人员和施工人员,还有很多身处武汉等地的普通民众,不惧疫情蔓延,主动投入到防疫一线做志愿者;有的武汉人暂时没发现身体异常,也坚定地选择留在武汉,避免出去后,万一感染到其他人员。不知你们有没有看到韩红在微博发布的抗击疫情发布的捐款人名单……还有很多人一起对抗着这次无硝烟的“战争”,我们要始终相信这个生病了的武汉会好的,我们都还等着吃热干面呢!武汉,一定要加油啊!
我不是武汉人,可我是中国人!一直来我日日关注疫情,心系武汉,因为我们有同一个母亲——中国!我每日祈祷,和我们祖国千千万万
的子女一样,祈祷我们早日战胜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全国上下各方人士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携手共渡难关。我坚信: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翟树斌局长 画家翟树岐篇十一
在这个寂静的夜里,我望着远方,脑海里不断闪现着火车餐车上,那台打开的电脑,那陷入沉思又疲惫的脸!是在一篇新闻中,我第一次看到了您的身影——钟南山爷爷!
我在秦皇小岛上向您问好!您知道吗?是这场新冠肺炎疫情,让我认识了您?听说,在_年前的“非典”防控的战役中,您就冲锋在前!如今,武汉告急,新冠肺炎出现了人传人的状况,您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连夜冲奔武汉!
钟爷爷,当我在新闻上听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这个新名词时,我觉得离我们很遥远;当延期开学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我又有些恐惧!除夕夜我看到第一支驰援武汉的军医队伍集结的时候,我深深地体会这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您已经84岁高龄,但您不怕困难,奋勇当先,奔向最需要又最危险的地方,是您告诉我们不要怕!也不能怕!是您让我看到了一种精神——临危不乱,奋勇当先!您是这场战役的先锋!
钟爷爷,是这场疫情让我认识了您!您是人民心中的英雄!当我知道您都已经84岁高龄的时候,我心里的画面是:每天清晨您应该提着鸟笼子,哼着小曲,漫步在公园里,过着闲适安逸的享受晚年生活。可是,您没有,您义无反顾地奔向疫情一线!那一抹身影,让我感动,更让我明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真正含义。是您和千千万万个投身在抗疫一线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感召着我们这一代人: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怎么能因为有福祉就追求,有祸患就避开呢?
您为社会尽责,为国家奋斗,你肩上担负着许多责任。然而责任并不是亲切可爱的字眼,选择承载它往往需要付出,需要勇气,也需要坚持。
人间有大美,因人心有大善!感谢有您相伴!加油,钟爷爷!_年非典抗疫战争中您胜利归来,_年我等您凯旋!
翟树斌局长 画家翟树岐篇十二
3月20日,山东省支援威海临床医学检验专家白晓卉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去世。
天妒英才!白晓卉是山东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副主任,主任技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学术骨干,20__年当选“齐鲁最美职工”。作为项目负责人,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曾发表sci论文50余篇。在山东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白晓卉不幸离世,将生命刻度永远定格在风华正茂的42岁,令人无比悲恸,众多网友纷纷留言哀悼,由衷表达敬意与惋惜之情。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白晓卉用生命践行了《医学生誓言》里的这句话。自20_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白晓卉带领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的检验医师们一直奋战在一线。他们不与新冠肺炎患者面对面,却与病毒魔鬼正面交锋。他们是离病毒最近的人,也是冲锋在抗疫前沿的“侦察兵”。每次检测工作都要持续数小时,其间他们不喝水、不吃饭、不上厕所,加上防护服厚重封闭,一轮实验下来,往往汗水浸湿了衣服,脸上布满了护目镜的压痕。但他们无怨无悔,因为准确的检验结果是他们的使命和职责。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疫”当前,白晓卉视疫情为命令,不顾个人安危,曾多次义无反顾踏上“逆行”征程,马不停蹄辗转于北京、新疆、河南等各个疫情一线战场,带去山东医护战线的精湛医疗技术和山东素有的情义与担当。当一些地方紧急按下暂停键的时候,他们却按下了加速键,充分发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同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努力搭起支撑生命的港湾,用生命奔赴使命,用誓言托起生命的方舟,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诗篇。
岁月静好,皆因有人舍生取义。白晓卉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齐鲁儿女的优秀代表,是这场战“疫”当之无愧的英雄。一封封请战书、一个个红手印、一颗颗勇敢无畏的心、一个个坚毅逆行的背影……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山东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无畏逆行,义无反顾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英勇捍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是“火线上的中流砥柱”,是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最美守护者”,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告慰逝者,让我们打赢这场不能输的战斗。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战斗还在继续,我们必须继续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唯有胜利的消息,方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我们致敬逝者、哀悼逝者,让悲痛得以表达,也让坚忍得以持续。在当下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我们该做的,就是循着英雄的足迹戮力前行,凝心聚力、坚定信心,继续砥砺奋进,共同打赢这场不能输的战斗,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翟树斌局长 画家翟树岐篇十三
在千万网友“云监工”注视下,2月2日上午,火神山医院举行交付仪式,明日即可收治病人;与此同时,雷神山医院也将于2月5日建成。至此,“三山”终齐聚,为共克难关又添了几分信心——近半个月以来,钟南山院士几次关键现身,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军心”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无比特殊而且艰难的春节,没有走亲访友,也没有外出游玩,大部分人都很听劝地“宅着”,因为提建议的,是他。甚至于整个假期,“钟南山”三个字频频登上热搜,人们希望更多地知道,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他作何判断,又有何建议。
其实,刚开始我对于“钟南山”这三个字并不熟悉,但随着这次疫情的爆发,我渐渐认识这位伟大的人物。
17年前“非典”一役,敢医敢言让钟南山家喻户晓,也赢得了广泛的公众信任。而自那以后,但凡有急性传染病,广东省公布的防控组名单大多由他“挂帅”。即使年过八旬,也并不妨碍他走上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这一次,没有例外。连日来,疫情防控工作牵动人心,每个人都拿着“标尺”在测量。有质疑少数领导干部失职不作为的,有批评捐赠物资发放不及时的,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感慨,幸好1月20日这天,钟南山院士“叫醒”了大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当晚,身着格子衬衫的钟南山出现在央视《新闻1+1》视频连线中,肯定了“有人传人”现象,证实有医务人员感染,坦言现在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还很不够,同时提醒大众戴口罩有用,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十多分钟问答,丝毫不带虚的。事后不少朋友表示,直到此时才意识到疫情已然升级,应该提高警惕,而钟院士竟然已经是84岁高龄,视频中完全看不出来。直面疫情、关键发声,17年过去,还得是他。有媒体评价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1月18日,从深圳抢救完相关病例回到广州,接到通知连忙赶往武汉,1月19日,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晚上从武汉飞往北京,1月20日,列席国务院常务会,就如何遏制疫情扩散等提出具体建议。
这位84岁的老人真的很拼,为人民、为祖国、为自己肩上的责任。他尊重事实甚于尊重的求实精神,鞠躬尽瘁的敬业奉献精神,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博爱精神深深的打动着我们。在疫情严峻的形势下他来抵达武汉。有人他称为“逆行者”致以崇高的敬意,而他只说自己是一个医生!
在这个灰色寂静的假期,这位老人,他像一座灯塔照耀着万千人民的心,也照进了我的心灵深处,使我内心燃起勤奋努力、永不退缩、敢于攀登的火焰!
翟树斌局长 画家翟树岐篇十四
前不久,在南方航空一架新加坡飞往广州的航班上,一名9岁男孩突发过敏症状,全身红肿,正当男童家人和空乘人员万分焦急时,一个熟悉身影出现,让大家悬着的心都落了地,他就是钟南山。在替男孩仔细检查并确认没有危险后,钟南山才放心离开。虽然已是成就等身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但他却没有一刻忘记过自己的医者本心。
在投身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的50年当中,钟南山作为带头人之一推动着中国呼吸病学发展不断迈向国际前沿。钟南山曾说,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书本上没有的,只能在实践中摸索。
20__年初,非典疫情突如其来,他不顾生命危险应对灾难,夜以继日地工作。在非典病因不明的情况下,他以客观事实和临床经验为依据,最终证实非典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最终使广东成为全球非典病人治愈率最高、死亡率最低的地区之一。
作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钟南山多年来建言献策推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积极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合作,带领团队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呼吸道重大传染病防控体系,为推动我国建立公共卫生防治体系、提高重大疫情侦察监测能力和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呼吸系统疾病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需要应对的最主要疾病。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全国建立了广泛的监测体系。”钟南山说,“现在人活得很长,80岁还能干很多事。”在钟南山院士的人生字典里,从来没有“停步”二字。这位自诩“80后”的院士,时至今日仍是几十年如一日,每周坚持出门诊看病人、查房,会诊、科研、带研究生,样样不落。他还希望再奋斗20年,建设亚洲最大的心肺呼吸研究中心,包括对疑难病症的科研、培训、治疗,打造一个产学研中心。
“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英语流利却去国外实验室做高级打工仔的人,而是创新型的中国医学实用人才。”如何为祖国培养储备更多创新人才,是年过八旬的钟南山正在思考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