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案设计(十五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案设计篇一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一课时
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 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泪水。特别是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种种原因,人们是喜欢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一旦离别,人的前途和生命安危都很难预料。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读过“又送王孙去,”——生:萋萋满别情。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 生:一片冰心在玉壶。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1、 指名读题。
刚才两位同学读了课题,你认为谁的读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生:因为元二是一个人。
师:元二就是姓元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明白了吗?
谁再来读题?元二去干什么?生:出使安西。
“出使”指什么?生:出差。 师:用现在的话可以说是出差,可内涵不一样。
2、介绍时代背景。唐朝的时候,国势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既高兴又忧伤的事情,高兴的是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贡献,忧伤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别。这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再来读题?
3、简介作者。
谁送元二? 生:王维 师:谁了解王维?
4、出示王维简介。
王维(公元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山西永济人。他少年聪慧,9岁以文才出名,他通音律、绘画,长于书法,开创中国文人画画风,他的创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晚年他过着退隐生活。
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
了解了王维,咱们来读读王维的这首诗。
1、生自由反复地读。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第一,字音要读准确;第二,节奏要读清楚。
2、指名读。
3、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4、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伤心、难过、惆怅、依依不舍、痛苦、忧愁)
五、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别景。
1、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读课题。生读题:送元二使安西 师:送别时的景是怎样的?谁来读读有关诗句?
2、指名汇报并相机出示第一、二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读读王维的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4、指名汇报。
5、指导朗读。
这幅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用一个词来说。
(清新 生机勃勃 清爽 明丽 欣欣向荣) 师:这就是景语。
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6、创设情境导读。
让我们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
师:我们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绿的盎然生机——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润轻尘的清新,闻到了雨后空气的芳香——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绵绵,道路湿润洁净,客舍青青。柳条嫩绿的清爽——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7、渭城的景色美吗?这么美的景色正适合王维和好友愉快地游玩哪,可王维无心流连这良辰美景,因为他心中装着一个“别”字。你从这两句诗中感受到了王维的离别情怀吗?
8、生齐读一二句。
9、教师引导并介绍折柳送行的习俗。
师引导: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飘飘洒洒的细雨和随风摇曳的柳条,王维为什么选了这两种事物,他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雨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生:绵长、惆怅)师:愁的感觉。
而柳在古人眼里更是有含义的,古代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就会产生离别之意。非常巧的是;柳树的“柳”跟“留下来”的“留”音相近。表示挽留的意思。这一雨一柳搅扰着王维的情思,蒙上了淡淡的情愁。
10、 配乐朗读一二句。
(二)体会送别情。
1、细雨如丝柳色青,离别情深意更浓。诗中有两句直接写离别之情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了王维浓烈的离别情了吗?
2、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感受到了什么呢?从哪儿感受到的?王维为什么会这么依依不舍呢?因为这次离别可不是一般意义的离别。
3、了解安西的荒凉。
(1)王维要去的地方是哪儿?。生:要到安西去。
(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个怎样的地方?
(3)出示安西图。
这里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那儿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和我们大不一样,说话也听不懂。
4、体会渭城的繁华。
安西满目荒凉,人烟稀少。而王维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样的呢?
5、体会路途艰险。
(1)从渭城到安西有多远呢?
(2)出示唐朝疆域图。
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
从渭城到安西要经过阳关。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它和玉门关都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
(3)出示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见,玉门关外是何等的荒凉啊!而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
(4)出示阳关图、沙漠图
阳关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围了。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
(5)唐朝著名诗人岑参曾经有诗云:(出示)齐读: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参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6)读了这四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王维的依依不舍。
从欣欣向荣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顺利完成使命吗?又能平安地回来吗?张骞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苏武用了十九年时间才回到祖国。更何况,王维此时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见很难预料啊。
师:现在,你就是王维,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7、背景音乐中学生写作。
8、交流、评议,指导朗读。
师:这酒中饱含着你对好友的深深的祝福,来,端起酒杯对元二说,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融入了你对好友的关心、牵挂。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溢满了你的难分难舍之情。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饱含着你的痛苦、无奈、忧愁。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盛满了你对元二前途、命运的担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生:喝下了。师: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9、指名朗读。
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痛苦、悲伤、难分难舍、祝福、牵挂、关心、友谊、难以下咽)
10、教师创设情境导读。
师:朋友,还记得我们一起饮酒赋诗,纵马驰骋的快乐时光吗?可现在,我们就要分别了。怎不让人伤感呢?来,再饮一杯酒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朋友,你这一去,路途遥远,千山万水,千难万险都等着你去经历,你要保重啊。来,我们再饮一杯。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朋友,我真舍不得你啊,出了阳关,谁陪你喝酒,谁陪你聊天?来,再饮一杯酒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朋友,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让我们就此分手吧。祝你马到成功,早日凯旋而归。来,再喝一杯。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5年后就病逝了,在这期间,王维和元二是否重逢过,我们不得而知。现在,你理解了王维的依依不舍了吗?
六、欣赏《阳关三叠》。
师:千杯送别的酒,万句祝福的话。此时此刻已难以表达朋友间依依不舍之情。听,是谁唱起了这忧伤低沉的曲子。
1、 播放《阳关三叠》曲。
师:这是后人根据这首诗谱成的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
2、在阳关三叠的背景音乐中学生再次诵读全诗。
听,这熟悉的曲子再次响起,让我们再次诵读,读出你的感受。
七、比较送别佳句,体会不同风格。
1、谈话: 送别诗的千古名句还有许许多多,我们一起来看王勃和高适这两位诗人的诗句。
2、出示送别名句,引导比较,体会作者感情的细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师:读读这两位诗人的诗句,再和王维的两句诗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别样的感受?
3、指名谈感受。
师:王维的两句诗道出了我们常人的感情,所以被推为送别诗之首。
4、创设情境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师: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的早晨,王维在渭城送别好友元二,真情流露,创作了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生诵读全诗。
师:于是,千百年来,一代代人口中传送着这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
生诵读全诗。
师:一千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古诗,诵读经典《送元二使安西》,生诵读全诗。
师:若干年后,当你和好友分别时,你会想起这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
生背诵全诗。
八、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除了友情,还有亲情、师生情等,也许,你也有一些话想对亲人或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分别很久的朋友,课后,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好好珍惜这份真情吧。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案设计篇二
1、借助注释,通过研究讨论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文化,潜心会文,使古诗文化滋养他们的心智。
正确理解“使”“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品味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象。
制作幻灯片、录制《阳关三叠》曲。
1、播放音乐《阳关三叠》,耳边响起的曲子,听出了什么?(忧伤、凄凉。)
2、对,其实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改编自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它的名字叫《送元二使安西》,它的作者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
3、有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王维吗?
4、谁会读诗题?(强调不可把“元二”分开。)
5、王维所送的朋友姓元,叫------(元二。)
6、“元二”的意思清楚了没有?再来读读题目。元二干什么去呀?谁送元二使安西?
7、听老师把课题读一遍,送----元二-----使-----安西,你们读一读。
1、过渡:王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不仅能诗善画,而且擅长书法,对音乐也很在行,苏轼曾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接下来,我们就来品位一番。
2、自由练习朗读,熟悉古诗,要多读几遍才行。
3、谁愿意展示一下朗读的风采。(师正音:舍sh,解释为房子;朝zhāo,早晨的意思;浥y湿润。)
4、刚才几位同学读的字正腔圆,但缺少了点什么?(韵味)对,少了古诗的韵味。想不想听王老师读?
5、师范读。
6、我给大家一些时间,再练练。
7、在读之前,提醒一下:读慢些,注意诗的节奏、韵味。谁来试试?
1、诗写得多好呀!诗中有画。同学们读得也挺美。
2、课件出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当读到这一句时,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4、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渭城
追问:渭城这里的柳色---(青或者绿)
渭城这里的空气---(清新)
渭城这里的旅舍---(环境美)
渭城这里的朋友---(多或亲)
5、过渡:
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即将分别西行出阳关,赴安西,阳关在哪里?安西怎么样?是否如渭城这般美丽?
6、
出示课件:古安西图片。
这便是阳关外的图片,用一个词来形容:荒凉。黄沙漫天,人迹罕至,出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从渭城出发,到达甘肃敦煌,出了阳关再往西走到达新疆的库车,古时候称之为“安西”,这一路,整整3000多公里呀,满腿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是那荒山野岭,如果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半年多时间才能到达,更不知何时能回到渭城了,一想到这,王维心中有种凄凉、忧伤之感,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此刻的你,有没有话要对元二说一说呀?(指名交流。)
7、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不如举起酒杯:(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8、其实这句诗何尝不是王维的话,所以,应该怎么读这句诗啊?(低沉、慨叹。)一起来为元二送行。(生齐读诗句。)
1、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仅是一杯酒,这里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吗?(生用心体会。)
2、你品出些什么?咱们把这杯酒干了吧!再读读诗,还能喝出什么?
3、我能把“更”换成“喝”吗?“劝君喝尽一杯酒”。(不能)
4、对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谊,而且有意拖延时间,好让朋友多停留一刻。“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别之后,从此“西出阳关无---故人。”
5、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可喝下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起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生起立、举杯深情齐诵“劝君……”
一首古诗,让我们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首古诗,让我们聆听一首动听的歌声,一首古诗,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友情的可贵,一首让人动容的送别诗,让我们感动,和着这略带忧伤的《阳关三叠》曲,我想请大家一起吟诵。
(随着音乐、诵读声,师把黑板轻轻檫净。)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 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案设计篇三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唐朝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他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心和祝福。
知能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过程目标:采用个别读,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情感目标: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情、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本课设计侧重从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情景教学法——诵读体会法——课件演示法
课件
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板书:送
谁能用“送”组个词 ? 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说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一件什么事情,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啊,从古至今,“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落寞惆怅,总是特别的伤感难过。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
1200 多年前,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传唱千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情谊吧!(出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2、谁会读这个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理解“使”:出使。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下面注释的)表扬学生: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的更快!
去哪儿?(干什么?可以不去吗?)
解读“安西”:安西又在哪儿呢?(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表扬: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新疆是中国最西边一个遥远的地方。
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板书:王维 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谁了解王维?谁还有补充的?
你来读一读课题?
听老师来把这个课题读一读?送——元二——使——安西
指名读。你来读。表扬:翘起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读得时候脑袋一点一点的,你在感受我们古诗的韵味儿。
一起读。别读得那么有力。
二、读全诗,掌握节奏。
1、生自有反复地读。
下面,请大家对照资料、注释,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
2、指名读
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
3、读得不错!比如:后鼻音读得那么准!“朝雨”的“朝”在这里读“zhao”,“客舍”的“舍”在这里读“she”,真是读得非常准确!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4、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5、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6、生齐读诗歌。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三、知诗人,以画解诗。
1、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情绪来。
2、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
把手放下,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看看注释,看看插图,想想,画面上有些什么?
(板书:雨)什么时候的雨?是怎样的雨呢?
清晨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沉,而不湿路。雨也多情,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板书:柳)想象一下,怎样的柳树?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怪不得说“新”。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柳还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表示依依惜别。
(板书:客舍)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
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你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吗?
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
谁还能陶醉其中地读一读。
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
三、品诗意,三叹“更尽”。
1、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同学们请看,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 阳关——无故——人啊!(板书:故人)
2、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示路线图)
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啊!
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岭。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3、元二即将远行,此刻诗人王维心中该有多少话要对他说呀!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元二呀——”,写一写诗人心中那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播放乐曲《阳关三叠》)
学生可能会写:
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好朋友,多关心啊。好一个知冷知热的朋友啊!
生2: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照顾得多么无微不至呀!多么善解人意啊!
……
元二,渭城的风景多么美啊!亲爱的朋友,我多想和你一起天天观赏美景啊,可你却要远行千里,不知何时才能相聚,此刻,只有------
元二,亲爱的朋友啊,你在安西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相伴,我不放心你啊,却又无可奈何,此刻,只有-------
元二,亲爱的朋友,握着你的手,千言万语,只化作――
4、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不舍,这份依恋,再次举杯——劝君。(板书:依依惜别)
生齐读。
5、不知道喝了几杯了,这杯酒喝完了,元二也该启程上路了。来,我们踏歌吟诵全诗,为元二送上一程吧!(播放《阳关三叠》)
从大家的声音,我感觉到你们都明白了这首诗,那你们能将这首诗默写下来吗?
四、明古风,体会别意。
1、多情自古伤别离,同学们古往今来送别的诗数不胜数。
听,这是李白在目送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听,这是高适在安慰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同学们,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朋友虽然远去了,但我们更相信:
(课件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短暂的40分钟到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真有些舍不得。就让我们一起再深情地吟吟这首诗,作为临别赠言吧!
五、背古诗,课外积累
老师为你们搜集了一些送别诗印在资料的后面,同学们可以好好地读一读,记一记,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境编一个故事呢!
送元二使安西
雨 客舍
依依惜别
柳 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案设计篇四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体会诗的意境。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之”的意思是去、往;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 唯(wèi)。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1、学生自学古诗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 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 客舍 尽 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 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第1题:浥:悒(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尽: “进”。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 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 、试背这首诗。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2(一等奖)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家以前见过我吗?
生:没有
师:这是第一次见面,肯定比较陌生,是吧!
生:是
师:那么大家再向下看,今天来了这么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看着这么多的老师,你们心里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不紧张是吧!好,那么一般情况下,人在紧张的情况下,会表现出来什么呢?来,你来说
生:冒出一身冷汗
生:就是全身颤抖
师:手会发抖,那么腿会怎么样呢?
生:心跳加速
师:心跳加速,腿会发软
师:好,那么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还比较陌生那么如果,我们通过这节课的了解以后,我们彼此之间有了了解后,我们就会成为什么呢?
生:朋友
师:好,那么想不想成为老师的朋友呢?
生:想
师:想的请把手举起来对,那位同学举得非常高,非常有诚意,好,好,咱们把手放下
师:同学们,知道老师姓什么吗?
生: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老师告诉我们的
师:老师告诉你们的,好,你说
生:屏幕上面还有
师:你是个观察仔细的孩子,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好,老师来自哪里呢?
生:陕西
师:是的,来自陕西西安在座的同学,有没有去过西安的?你去过吗?
生:我去过!
师:你对西安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知道西安有兵马俑
师:秦始皇兵马俑
生:我知道那里还有大雁塔
师:对,大雁塔
生:我去过那里的大唐芙蓉园
生:我去过秦始皇墓
师:看来大家对西安了解的非常多,那能不能介绍下你自己啊?你来
生:我叫 ,今年十岁了!在实验小学上学
师:好,还有吗?
生:我叫 ,今年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
师:好,还有吗?
生:我叫 ,今年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
师:好,还有吗?你来!
生:我叫 ,我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
师:能不能说一些其他的?爱好 ?
生:我叫 ,我的爱好是发明创造
师:看来大家已经介绍了自己,那么还有许多同学想介绍的,那么把这个机会留到我们的课堂上,等会儿我们来认识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西安许多同学已经去过,也了解过了,那你知道在古时候的西安它又叫什么吗?你来
生:秦国
师:秦国当时的国都在咸阳好,古时的西安又称长安,有长治久安的意思,同学们,在汉与唐时期,长安尤其的繁荣,特别是在唐时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诗人,你知道哪些诗人吗?你来!
生:我知道李白
师:能不能背上一首李白的诗?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如果能再有感情些,那就更好了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背得倒不错,但这仅仅是在读字,谁来有感情的读一下!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是不是有点紧张?
生:恩
师:好,是这样,不要紧张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真棒,小诗人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也有一首诗,我来读第一句,如果你们知道,就一起请接下去好吗?
生:好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遥知兄弟登高处,
生: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师:是的,这首诗是王维17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在古都长安所做的,同学们,王维当时17岁,不仅才华横溢,就对人生之间的离情别处理解的如此的深刻,可见,他能写下这样的千古名篇,与他的一些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其实、王维还与宁夏?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赞美生在沙坡湖的黄河岸边好了,经过现在这段谈话后,你们还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好,手还发抖吗?
生:不发抖
师:手还发软吗?
生:不发软
师:心还跳吗?
生笑
师:如果心不跳那就坏了,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上课吗?
生:可以
师:好了,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今天啊,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来欣赏他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接下来,请大家把书翻到101页,老师来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来先读一读课题,想一想,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好开始吧!
生读课文
师:好了,谁来说一说,从课题手中你读懂了什么?好你来说
生:我知道了这是王维的一首送别诗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的?
生:送
生:我觉得这是一首很有情分的师,我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看出的
师:从课题中
生:送元二使
师:送谁呢?
生(齐):元二使
师:元二在这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因此称他为——
生齐:元二
师:如果一个人姓董,在兄弟中排行为老大,我们称他为:
生:董大
师:董大,《别董大》,这也是一首送别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好,从课题中你还懂得了什么?
生:这是在安西,王维送元二使
师:有么有不同意见?是在安西吗?
生:不是驶向安西,是从安西往外走,是送元二驶向安西
师:在这里,驶是什么意思呢?
生齐:出使
师:谁出使安西呢?
生:元二呢?
师: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
生:王维
师:对,是的王维,送谁
生:元二
师:出使安西,知道安西在什么地方吗?好,你来说
生:安西在陕西
师:是吗?你来
生:安西,是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师:对,你一定预习了,很好下面谁来读一读课题,好你来读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注意,在元二后面稍微停顿下
生再读:送元二使安西
生2:送元二使安西
生3:送元二使安西
师:送元二使安西
生齐读
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注意看大屏幕,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自己读自己的,读到你满意为止
生自由读
师:好,谁先来给大家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都通诗句
生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他不仅读出了古诗的韵味,而且还带上了自己的情感好,你来
生读
师:非常的准确!谁在来?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题目怎么读?送元二——使安西
生读
师:好,同学们刚才大家读的非常准在这首诗中有很多的多音字,刚才大家在读的时候有一个字读错了,好了,看一下,这是一个多音字,那我们可以判断一下,根据不同的意思,在这首诗中应该读什么呢?
生:舍shè
师:那么客舍是什么意思?
生:旅店
师:对,旅店的意思同学们,舍,不仅是多音字,而且是我们教材中需要会写的!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字怎么写的
师:舍:是个会意字,因此我们在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上面人与一字是屋顶,十子字架放正中,口字根基定要稳,一所房子就建成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写字的纸,来把这个字写两遍,在写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姿势要正确,头要正,身要直,臂要?,足要安来,开始师:写两遍,好多同学已经写好了,写好的,请放在桌上好了,写完了吗?
生:写完了
师:好,我们再根据要求来读读这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预备——起
生齐读
师:好的,大家读的声音真响亮好,同学们,读懂了,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古诗,这是我们学古诗的最基本要求,如果要想读出感情,还需要我们了解这首诗写了什么!接下来,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这首诗,结合注释,想想古诗写了什么?
生轻声读课文
师:好,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理解了哪些诗句!好,你是说词语还是读懂了诗句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思是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送元二和他离别
师:好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这杯酒喝完了,元二就走出了阳关,王维就在阳关没有了故人
师:好,谁能再来说得具体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就是西出了阳关就没有了比我们更好的朋友了
生2:朝雨的意思是早晨下雨
师:对,早晨下了一场怎样的雨?
生:非常大的雨
师:恩?有没有不同意见?你来
生:应该是早晨下了一场小雨
师:为什么?你从哪个地方看出下来了一场小雨?
生:邑轻尘!
师:从哪个字?
生:邑
师:邑,是什么意思呢?
生:湿了
师:对,湿了路上的尘埃说明是一场?
生:小雨
师:那么谁能句子连接起来再说一遍?好,你来
生:这种下起了小雨,路上的尘土
师:尘土怎么样了呢?
生:咸阳城的清晨下着小雨,很下的雨打湿了路上的轻尘
师:湿了地上的尘埃,这就是润物细无声谁能再说说第二句的意思,好,你来
生:第二句意思是客舍周围的青青的柳树的颜色更加青青了
师:为什么更加青青了?你来
生:因为早上下了一场小雨
师:在细雨润物中,柳树的颜色更加
生:鲜艳
师:那么谁能把前两句连起来说一说呢?好,你来
生:意思说渭城早上一场零星下雨,滋润了路上的尘埃,客舍周周的柳树在雨水中显得更青了
师:这样的景色怎么呀?是啊,那你能不能带上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
生: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你觉得他读出了这样的美了吗?
生:读出了
师:好,读出了,谁再来读一读
生: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好,谁来说一说后一句什么意思?好,你来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思是,请你再干一杯别离酒吧 ,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师:在这里故人就是什么意思呢?
生:老朋友
师:不仅在这里是老朋友在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中,故人也是指?
生:老朋友
师:好,那么接下来,谁能用完整的具体生动的语言描述整个诗的意思呢?好你来
生:咸阳城的清晨下着小雨,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旅店旁边的柳树都显得更加亭亭玉立了,王维好像再向元二说请再饮一杯酒吧,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个老朋友了!
师: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面,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再一起读读这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生齐读
师:好,同学们渭城的景色,美丽吗?
生齐:美
师:然而就在这么一个美丽的早晨,元二就要启程出发了渭城在古城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因此被称为渭城而阳关在今甘肃西南,是古时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当时的阳关以西就是那么遥远这又是一幅怎么样的画呢?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从渭城到安西总共3000多公里,就算用上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得用上整整半年的时间同学们,这就是元二一路所经之处,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感触的?你来说
生:我感觉元二当时很艰苦
师:路途非常的
生1:遥远
师:还有
生2:人们现在不保护地球,让那些值得我们去珍惜的故址都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元二一路上特别的艰辛
生3:我觉得元二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累了,再看见这一幕,肯定要累趴下了
师:好,说不定啊元二一路非常的辛苦,非常的艰辛那么作为王维的好朋友,他知道这些吗?
生:不知道
师:同学们,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曾经有诗云,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读
师生齐读: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这样一个离别的日子里,王维深知元二此行的艰辛,在这一刻,王维心里会想写什么?说些什么呢?现在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同桌互说
师:好了,谁来说一说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心里会想些什么?对朋友会说些什么呢
生:我觉得王维这时心里很伤心,因为多年的好朋友,就在此时离他而去了
师:为什么会伤心呢?因为在这时侯对朋友很——
生:思念
师:思念?对吗?还可以怎么说
生:他会对老朋友觉得惋惜
师:惋惜,你来
生:恋恋不舍
师:恋恋不舍,除了恋恋不舍还有吗?你来
生:王维心里很伤心,他希望元二能快点回来,和他重逢
师:对希望他早点回来还有吗?你来
生:王维就想王维肯定恋恋不舍,想老朋友到了阳关没有朋友,要记得给我写信
师:对,还有吗?
生:元二,你就要出使安西了,安西好遥远,而且还要跋山涉水,希望你好运
师:好个之心的朋友啊
生:王维希望元二能多陪他一会儿多在这里多呆一会
师:这是对朋友的留恋,那么想一想,此次元二是奉着朝廷的旨意去安西的,肩负着建功立业的伟任,想一想在这离别的时刻元二还会对他说些什么?他又希望怎么样?好你来说
生:他希望他朋友也和他一起去
师:是谁去呢?
生:元二
师:是元二吗?
生:应该是王维,王维希望元二不要去,留在这里陪他
师:是吗?有没有不同的?
生:元二说,王维你在这里等我,等我出使完朝廷的旨意后,向皇上辞行后就回来陪你,你一定要等着我啊
师:好,想一想,在这个时候王维还会希望朋友怎么样呢?他这次是带着朝廷的使命去的,如果是你,你希望他怎么做
生:如果是我,我希望他能完成使命
师:这是对朋友最好的
生:使命
师:好,从同学们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此时此刻的王维他一定充满了对朋友的留恋,还有对朋友的关心关起,同时呢,还有对朋友最好的
生:祝福
师:然而在这离别的时刻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同学们,此时此刻,这还是一杯简单的酒吗?这酒中还包含了王维的什么情意?包含了什么?
生:恋恋不舍之情
师:好,带着这种感情,你来读一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充满了留恋还有呢?
生:对他的朋友充满了关爱
师:既然有这么多的关爱,一杯酒够不够?
生:不够
师:那我们就来多几杯酒读一读课文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除了留恋,除了关心,还会有什么?
生:还会有王维对元二的祝福
师:好,你来读一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好,数不清这是第几杯了,可是,喝了这杯酒,元二就要启程出发了让我们也一起举起酒杯再送元二一程吧!劝君更尽一杯酒——预备起
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同学们,在这里离别的时刻,酒逢知己千杯少,离别方知故人情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这样的情感了吗?
生体会到了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配乐朗读一生读
师:你已经深深地陶醉在其中了,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了
再指名读
师:你读出了自己的节奏自己的理解来了
再指名读
师:你已经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等到有一天,你能刷刷刷写出到纸上来,你就是诗人好,你来
再指名读
师:看到大家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
生:好
师配乐朗读
师:好,一起来
配乐生齐读
师:细雨如丝柳色青,离别情深意更浓根据这首诗,人们把它谱成一首曲,叫《阳关三叠》,也叫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想听一听吗?
生:想
师:老师来唱
老师配乐唱诗
师: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唱好吗?
师生共唱
师:当时一杯酒,千古仍唱曲三叠,一杯酒,一句话,一首诗,一声情,同学们,让我们现在闭上眼睛,想像当时的画面,背诵这首诗,预备起
学生背诵古诗
师:人生自古多离别,要想真正理解那段穿越时空的离别之情,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的去品味这首诗好,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下,在学习这首诗中,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首先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呢?
生:我们运用了读准字音的方法
师: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句,好,其次呢?
生:其次是结合古诗,理解诗句
师:然后呢
生:联系生活,体会诗情
师:最后呢
生: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师: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些好的方法,同学们,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我们写出了朋友之间依依不舍地离别之情,那么当朋友远去之后,诗人又是怎样的心情呢?接下来,让我们欣赏王维的另外一手送别诗《山中送别》同学们可以结合我们刚才总结的学习古诗方法,也可以总结我们平时的学习经验来读一读这首诗,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好,现在开始吧!
生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师:好了,同学们,哪个小组先来给我们读一读,你们是一个个读呢?还是一起读呢?
小组齐读古诗
师:好,非常好你们是一起读呢还是
小组齐读
师:你们读的非常棒,特别是把最后一个标点我们一起再来把最后两句读一读
好,谁来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吗?好,你来很难说,但是老师相信你们能说
生:山中把老朋友相送之后,太阳落山的时候把——日落了,把柴堆掩盖了
师:是吗?太阳落山后,诗人回到家里关闭了家门后两句谁能来说一说
生: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的意思是,春草明年还能绿,但是王孙明年还能不能归来?
师:王孙在这里就是——
生:老朋友元二,故人
师:那么从这首诗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作者很想念王孙
师:很想念王孙,就是很想念他的什么?
生:老朋友
师: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听到了朋友的召唤,你明年还会不会回来啊?
生:会
师:即便是不能回来,但我也相信啊只要友情在,哪怕天涯海角,我们的心也在一起,这就是
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这也是送别诗中的名句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古诗中还有很多有关送别的诗句,下课以后我们可以搜集这样的名句,搜集出来读一读,背一背最后还留给大家一个作业,试着把《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改写成为一篇记叙文最后老师还想借用高适的送别诗送给大家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宣布下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案设计篇五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试着默写古诗。
课前谈话:师生问好:你们不用站起来,我鞠躬,你点头。同学们,好!
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能谈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吗?
(安慰与关怀,信心与力量,分享你的胜利和喜悦,并且帮你度过最艰难的岁月。)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所以为了表达深情厚谊,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即将远行的人。
3、师:这节课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儿,唐朝诗人王维(板书:王维)正在依依送别他的好友呢!看老师写课题:《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诗题:“送”和“使”用黄色,区别)
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课题中你知道王维送别谁吗?
不急,诗的下面有注释,看注释①,学会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①使:出使。可见送别的是谁?——元二(元二是王维的老朋友。姓元,在家中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这也是好朋友之间的一种称呼。)
使——看注释①使:出使。能不能用“去”代替?使是奉命而去。当时的唐朝正是盛世,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边关延绵数万里,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员去戍守边关,保卫国家。元二正是担负着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奉命出使安西的,他是去守卫国家,是去建功立业的。不能不去,不去就是抗旨……
你还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带着我们的理解,能来读读课题吗?注意读出它的节奏,争取读得有板有眼。
节奏听出来了吗?听出他哪里停顿了吗?——划出停顿符号,这就叫有板有眼。(如学生读不好,就听老师读课题。送/元二/使/安西:“使”停顿不需太长)
再试着读一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齐读2遍。不错,读出古诗的节奏了。
小诗人们,已经迫不及待想读整首诗了吧,那就请你拿起课文纸,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准字词,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明白吗?开始吧!
指2生读,其他同学仔细听。(如果读对了,评价:你太了不起了,读得字正腔
圆,这首诗中的2个多音字都读对了,老师想请教你:为什么这样读?);(如果读错了,就问:你们对他每个字的读音有意见吗?你认为该怎么读?谁还有补充?)
(伺机纠正:舍、朝、)“舍”的读音(客舍就是客栈,在字典中当它表示房屋的时候读第四声,齐读2遍)“舍“不仅是多音字,还是要求会写的字,伸出手跟老师书空,并把生字在田字格里写2个。
(评价: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书写端正,有好多的小书法家呢!)
你们认真的态度,给了老师自信和勇气,老师很想和你们一起读诗!既然是合作,就要学会互相学习。师生读2遍。(不仅声音悦耳,停顿也很自然,这就叫有节奏)
瞧,在我们的合作下,一遍比一遍有进步了,慢慢的有点小诗人的样子了,连起来再读一遍肯定能读出古诗的韵味,试试吧。
真好,同学们,听你们读古诗真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读出了它的味道。掌声送给自己。
古人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这么多遍了,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
(一)感知“景”
预设:送别的时间,地点,天气,环境……
评价:你真会读书,你已经大概知道整首诗的意思了。
你读出了送别的方式是备酒饯行,那你能读出送别的地点吗?
从第一、二句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渭城这里的空气——微雨润湿了那飞扬的尘土,空气是那样的清新香甜。
渭城这里的旅舍——青青的屋瓦,温暖的客舍。
渭城这里的柳色——碧绿、青翠欲滴
眼前飘洒着绵绵细雨,雨中是随风摆动的杨柳,王维为什么单单选了它们呢?他想通过“雨”和“柳”向我们传递他送别好友时怎样的情绪啊?
说得多好呀,雨带给人惆怅,凄凉,压抑,正像这2首诗中所写的:(屏幕显示):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凄凉、孤单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
而“柳”呢,在古人眼里那就更有含义了。课件出示: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所以古人看到柳,就会产生离别之意。“柳”与“留”音相近。赠柳表示留念、挽留之意,表达留恋和不舍之情。
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你们都是好学的孩子。
所以看到那绵绵春雨和随风摆动的杨柳,王维想表达怎样的情绪呢?——留恋和不舍,此时,他多么想把元二——挽留好友(板书:挽留)
用你的朗读来挽留他;谁更能读出王维的挽留之情?让我们一起挽留挽留元二吧!
师:一“雨”一“柳”,悄然传递了挽留之意,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离别情愁。
(二)感悟“情”
师:而这份离别情愁在喝饯行酒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浓烈
(1)请你读读并用心体会三、四两句。你感受到这份深情了吗?
指名1生读,伺机指导:更尽的意思
好一个“西出阳关无故人”有味道。谁还想来读?孩子,请你来读,再请
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2)为什么王维的这种离别情会表现得这样强烈呢?同学们,元二这次可不是一般的远行啊。你看——这就是渭城,出了渭城一直往西走就到了阳关,西出阳关就意味着元二要担负起光荣的使命,去戍守边关、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了。此时王维的心中除了挽留,对好友更多的是——祝福(板书:祝福)
带着深深的祝福来读读这两句吧!
这深深的祝福都化作了手中这一杯酒,举起手中的酒杯,王维会对元二说些什么祝福的话呢?
第一杯:预设:出使安西,路途遥远,吉凶难料,还请你再干了这一杯,祝福我的朋友一路平安……;第二杯:评价:好朋友,多关心啊;照顾得无微不至;
(3)第三杯,四目相对,无言沉默,王维的心情难以名状。因为出了渭城,西出阳关到打安西要走3000多公里,即使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也要走半年多时间,一路的风尘,一路的坎坷,才能到达安西。
a、安西会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b、课件播放——这就是安西。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啊?(指名3——5位)
是的,这就是安西,黄沙满天,人迹罕至,大风吹过,飞沙走石,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是荒山野岭,这里的百姓,出行都要用纱布遮挡风沙。
c、而他们现在喝酒的地方——渭城,却是一派处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此时王维心里感慨万千,走进王维的内心,把他所想的写下来:
如今,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
如今,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
如今,渭城这儿有难舍难分的故人,安西那儿却(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评价:说得多贴切啊,你已经读懂了这首诗,走进了王维的心里。
d、王翰的《凉州词》中有这样的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读2遍)
读着这样的诗句,你有什么感受吗?
评价:你想的,正是王维所想的,你就是王维的知己啊!
是啊,元二是去戍守边关的,难免会遇上战乱,生命安全根本无法保证。
面对此情此景,遥想前途莫测,王维对元二的这份情怎能不浓烈呢?所以,这第三杯酒中,除了挽留、祝福,还会有怎样的滋味呢?——担忧,不安(板书:担忧)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几多担忧,几多不安,担忧的是什么?不安的是什么?于是,王维把这些担忧、这些不安都化作“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预设一:更多了一杯离别的酒劝君更尽一杯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的酒中,除了挽留、祝福、担忧,你还品出了哪些滋味啊?请你边读边品三、四两句。
1、(伤感的酒)春雨挽留不住友人的脚步,朋友终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边吟诵边纪念这份友谊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壮行的酒)祝愿朋友今日出使安西,一定能在边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来年凯旋而归。──让我们一起来给元二壮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预设二:多一份“无故人”的凄凉与关切
生吟诵完后,师:是啊,无故人
1、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来陪你──(喝酒,吟诗……)
2、西出阳关又岂止是没有朋友呢?西出阳关也没有──父母、兄弟、妻儿……
3、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和所有担忧都化作一句话─
师: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可喝下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要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师生举杯共饮,深情共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浓浓的离情,这杯杯的美酒,都化作这样一首缠绵悱恻的诗──(配乐齐读)。
就这样,在王维的挽留,祝福和担忧下,元二踏上了他出使安西的征途。正如王维所祝福和期盼的那样,6年后,元二从安西凯旋而归。一回到故乡,元二最想见的故人是谁?——王维,可他却再也见不到了,因为王维已经去世了。曾经这样送别自己的真挚好友既然去世了,元二会有怎样的感受啊?——伤痛欲绝……此时,你觉得这还仅仅只是象征他们深厚友谊的送别诗吗?这还是一首怎样的诗啊!(3——5人说)——生离死别……
对好友的思念让元二再次来到了渭城,眼前杨柳依旧依依,春雨依旧绵绵,美酒依旧醇香,可他的好友王维却再也不在了。(预设:为什么你的眼眶红了,这是一个多么细腻、多么会读书的孩子啊!)当他来到王维的坟前,回想起渭城送别的一幕幕,老泪纵横,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此时此刻,你就是元二,边背边吟诵吧!
①默写全诗
这样一首感人至深,动人心弦的千古绝句,我们该把它写下来。请试着默写三、四句。
②这节课我们走进了诗人的离别世界,见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友谊,感受到他替朋友担忧、为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确实是感同身受。课后我们可以去找找更多的送别诗,去感受、去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
下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案设计篇六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1、 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 元二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 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具体位置。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渭城——阳关——安西)
4、路程,体会离情: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客中送客。(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跟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课件出示:王维兄:展信问安!记得去年今日……)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案设计篇七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独树一帜。
语文能力的本质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语文课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言语和精神携手走向丰妙的境界。
本节课教师引领学生扎扎实实的品析文字,以一首的学习带动多首诗的学习,以多首诗的补充促进一首诗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是诗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教学一二句扣住“柳”,体会作者营造的送别环境,感受美丽环境中那份浓浓的离别情;三四句扣住“酒”,体会这杯杯酒中融入的深情。
本节课,既注重学生语言系统的丰富和优化,又注重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着力构建对话的课堂、诗意的课堂。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
搜集送别诗。
一课时
有一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这首曲子是后人根据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创作的。
(设计理念: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儿童更是如此。优美、有些淡淡哀伤的古筝独奏《阳关三叠》,帮助学生架起想像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读准“朝”“舍”“更”的读音。
3、引导学生理解“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设计理念: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初知大意,为深入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1、渭城这里的景色怎样,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2、指导感情朗读。
3、体会“柳”的寓意:一个柳字,你能读懂诗人的情吗?带着这种情怀,再来读诗句。
4、拓展关于“酒”的诗句,理解“酒”中蕴涵的情。
写话练习:相聚的日子,他们曾————————
5、这是一杯怎样的酒?
6、感情朗读。
(点评:文中情来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情”要靠“象”去显。老师紧紧抓住“柳”“酒”这一“诗象”,感悟古诗。将古诗化为画面:青青碧柳里诗人怎样的难舍难分?相聚的日子是怎样的其乐融融?由此来体会两人深深的情谊。,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也就品味出了。)
1、拓展:“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寒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从这首诗中体会什么?对比想象安西与渭城的不同。
2、感情朗读。
3、结合诗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体会别后的思念。
4、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引入王维《送间司直赴西安》帮助学生感受元二出使安西将要面临的艰难险阻,感受王维对好友离乡背井的牵挂、忧虑;引入王维的《山中送别》帮助学生理解王维对好友的无限思念之情。以一首的学习带动多首诗的学习,以多首诗的补充促进一首诗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学生背诵课前搜集的其它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案设计篇八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这首诗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以质疑、释疑为学习故事的主要方法,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能力。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1、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那些问题?
(帮助学生理清送的是谁,谁在送,“使”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使”的意思。)
3、解释诗题:王维送自己的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4、对于王维,你了解多少?
出示课件:王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外号“诗佛”。主要作品是山水诗,人们称赞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出示古诗: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正音,同时理解难字字义:
朝:早晨。
舍:客舍:客店;另外一个音shě,舍得。
更尽:再饮完。
浥:湿润。
3、齐读古诗。
4、配乐范读。(古琴:阳关三叠)
自由练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师生读,齐读(配乐)。
5、试背。
1、过渡:听了同学们的诵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送别图”,请读前两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先想一想,同桌说,指名说。
2)什么样的一幅画面?什么样的“柳色”是“新”的?(穿插指导朗读)
3)客舍旁边还有别的事物,为什么单单只写柳树呢?
2、相关古诗链接,引出相关的送别诗,来体会其中的送别之意。
1)出示古诗: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解析“柳”与“留”谐音,感受其中隐含的挽留之意。(指导朗读:把对友人的挽留之情融入其中。)
1、过渡:作者是怎样送别友人的呢?(读后两句)
2、引读:
作者做了什么事?(劝酒)劝了一杯吗?(很多杯)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更)
3、点拨:
“君”字的理解: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用在这里表现对友人的尊敬。
王维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劝酒呢?(其一,从“酒”和“久”的谐音入手,体会作者的挽留之意,希望相处的再长久一些;其二从“故人”入手,来理解怎样的朋友,体会知心、挚友、情深意重。)
4、补充:其实,作者如此为朋友劝酒,还在于他去的地方,(出示课件),了解“安西”,体会路途的艰辛。
5、补白:面对此情此景,王维再也忍不住了,他说“元二兄,”进行补充说话练习。
6、品味:“不舍”
多少离别,多少牵挂,都化作了一句话,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们已经感受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板书:依依不舍)
1、指导朗读:元二就要启程了,让我们和王维一起,再送他一程吧。
2、简介过渡:或许此次一别,还有可能相会;或许此次一别,将成永别,让我们一起来铭记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齐读)
3、引入《阳关三叠》,欣赏,再读,背诵。
4、课外拓展:读其他离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案设计篇九
1、学习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吟诗、舞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2、通过赏读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积累有关送别诗句,并尝试运用。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诗。
1、板书课题,简介王维。
2、释题:
谁送谁?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
正确读题。
1、师范读:
教学平仄规律。
2、生自读诗文:
交流质疑:
师生按照平仄规律边读边体会诗文含义,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
3、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
随机体会诗情:
师:当你静静地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
渭城的柳色──
渭城的空气──
渭城的客舍──
渭城的朋友──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4、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是无尽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这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师:西出阳关无故人。
元二要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身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
生交流。
师:所以,在这分别的时刻,该怎样读呀?
(师生配乐朗读。)
5、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
师生:再来一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生共读(配乐):《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读着读着,情到深处,便轻轻地唱了起来。
师生清唱,体会诗情。
1、半读半唱叫作吟。
2、师示范。
3、生跟学吟。
吟之不足则舞之。
生学习手语。
师生边吟边舞。
同学们,元二走了,出使到遥远的安西。王维也曾一度奉使出塞。他会有怎样的想念呢?
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间才有了万古不朽的诗篇。
分别是伤感的,但因为有了你们,一群真正的朋友,我不再伤感,因为我知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教学反思】
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学生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案设计篇十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
3、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
1、同学们,你们喜欢流行歌曲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古代时候的流行歌曲(放音乐:《渭城曲》)
2、听懂了吗?这是唐朝时期非常流行的音乐,这首歌唱了什么呢,今天我把歌词带来了,你们看,其实也是今天咱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你们先读一读。
1、同学们,学习古诗,诗的题目很重要,它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读读题目。(生读)
2、到底哪种读法才是正确的呢?(生再读)
3、你为什么在元二后面停顿呢?“使”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
师:借助课后注释理解,你真会学习!元二姓元,名不叫二,因为在家中排行老二,因此,被称为“元二”。“使”是出使的意思,唐朝国力强盛,朝廷常常派一些有识之士到安西去,元二就是其中的一位。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1、课题读得真好,后面四句谁来读?
2、请找出诗中的两个多音字。
3、这首诗,表示地名的词很多,包括课题,你们边读边找,圈出来。
4、渭城是当时的送别城,人们要往西边去,都要在渭城做短暂停留,(板书:渭城)所以渭城中的客舍特别多。(板书:客舍)渭城在这,那阳关在哪?(板书:阳关)那安西在呢?(板书:安西)安西也是元二此行的目的地。还有一个地名,没有出现在诗中,那就是王维生活居住的地方——长安(板书:长安),也是唐朝的首都。王维远在长安,特地赶到渭城来送元二,同学们,看到这几个表示地点的词语,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5、人们常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我们来看看这两句,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中,你有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读吧,你有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
读诗是最有韵律的,要稍微读的慢一些。
此时此刻,王维心中又有怎样的感受?
6、在这里,老师请大家关注“柳”这个字,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是《诗经》,(出示课件)其中以一句诗这样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师讲解诗意)此时,王维的内心是怎么想的呢?
这两行诗看似写景,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感受他的内心世界。
7、多美的景色呀,可是这美好的一切,在王维眼中都黯然失色,因为,今天,他最好的朋友将要离别,它是怎样送别友人的呢?我们来读读这两句,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8、王维为什么会这样依依不舍呢?同学们,渭城和安西相隔有多远?我们一起看唐朝时期的地图,(出示唐地图)从渭城到安西,共有3000多里,据说,元二就是步行,紧赶慢赶,也要花一半年的时间,此去路途遥远,而当时,阳关以西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你看到了什么?
9、看到此情此景,如果你就是王维,你会说些什么?(课件填空)
(1)、 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别离——师引读 齐读后两句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 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10、向这样的诗歌还有很多(课件出示),你感受到了什么?
11、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1)、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2)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12、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1)、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有兴趣的话,你还可以再搜集一些。
(2)、拿起笔,把这首诗写下来,把它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案设计篇十一
1、认识本课会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小黑板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把它朗诵一遍吧。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2、解题: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使”:出使的意思。)指导学生读题。
3、了解作者: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初读: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首诗注意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停顿。
2、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诗意
1、自学古诗诗意
(1)借助书下注释,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遇到不懂的地方圈出来。
2、小组交流
3、汇报诗意(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再逐句理解)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同学们反复吟诵这首诗,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王维的心情如何?
2、你是从那句话中体会出来的?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体会吗?
3、介绍古诗背景
4、诗中的那个词最能体现王维舍不得朋友走呢?(“更”)
(1)这一“更”字表明了王维已经劝了许多次,饮了很多杯。这都表明了什么?(板书:依依惜别)
(2)这不是普通的一杯杯酒,这时一杯杯离别的酒,一杯杯友谊的酒,一杯杯祝福的酒,让我们来读这首诗,再读这首诗。
(3)想象说话:同学们想象一下,两个老朋友喝了这么多的酒,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
5、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其实,王维在送别元二的几年后就去世了,这一别是他与元二的永别,但他们的友情却万古长青,让我们再来吟诵这首诗吧。
6、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1、出示高适的《别董大》
(1)学生自读、指名读。
(2)教师简单介绍诗意。
(3)指导背诵。
2、展示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自己收集的送别的诗。
(2)个别汇报。
六、小结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案设计篇十二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1.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学生准备: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2.了解安西、渭城、阳关分别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师提示:a、元二要去安西了,他心里最牵挂的是谁?b、王维来送元二,朋友要去安西建功立业,他最想对朋友说些什么?)
教师准备:课件、酒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说说你和知心朋友是什么感觉?(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生:很快乐)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指名回答。(生:依依不舍,不愿意离开)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
3.师: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1)。(齐读课题)
1、谁能向我们简单介绍诗人王维?(课件出示2)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绘画大师。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廷任职。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边塞诗、山水诗,、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独到的造诣。代表作:《 送元二使安西》《鸟鸣涧 》《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元二:姓元,诗人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故称“元二”)
王维和元二是好友,诗中还有一个词表达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故人。
知道使是什么意思?(使:出使)谁奉了谁的命令出使?(元二奉皇帝之命出使)
王维也曾一度奉着皇帝的命令出塞,所以王维最能体谅元二此刻的心情。
2、师:谁能给我们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送元二出使安西)还有谁补充一下,说得更具体:(王维送好友元二出使到安西。)
3、谁知道安西?(安西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新疆是中国最西边的一个遥远的地方。咱们一起看看安西。(欣赏课件3、4:安西图片)
用你学过的词语概括安西给你的印象?(荒芜人烟、寸草不生……)
3.师: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三个字“朝”、“舍”“更”(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课件出示5、)指名认读。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三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课件出示5)
2、师:好,把这三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指名朗读古诗。(课件出示6)
王维和他的好朋友元二都在长安居住,有一天,元二接受皇帝的使命去安西,唐人相送啊,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了,因为渭城以西的路太难走了。于是,这两个朋友他们在附近的小旅馆住下。过了一夜,小声朗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景色?(课件出示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指名回答。估计:小雨,柳树,客舍,酒宴。(板书:朝雨、 客舍、 柳色)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理解:浥:湿润(2)客舍 :这里指为客人设宴送别的地方(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4.师: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描绘的晨景。(课件出示8、9)这样的渭城美吗?
师:这里的柳色——很新
师:渭城这里的空气——很新鲜。
师:渭城这里的旅舍——很干净,很舒适,还很清静。
师:渭城这里的朋友——是知音,是故人
你喜欢吗?把你的喜爱带进去读读这两句。(学生读诗)
结合课后注释和美丽的画面,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从诗句中我们也知道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课件出示10:标划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师过渡: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渭城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1、从课题和前两句古诗中,我们知道元二从渭城出发要去安西。结合文字,我们来看地图,(课件出示11)(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县附近,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渭城:秦朝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2、介绍阳关:(出示课件12:阳关图片)这首诗中因为出现了“阳关”这个地名,这个地方从秦朝开始,一直是外来民族侵略我们汉族的必经之地。所以到了汉朝,汉朝的皇帝就在这建起了一道城关,叫阳关。
3、(课件出示13:)这是从渭城到安西。它的实际距离大概有3000多里。有位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这条路:“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唐·岑参)
4、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只有靠骑马走到安西,也要半年多,3000多里,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生自由想象说)
5、师:元二身负朝廷的使命即将出发,遥望安西、渭城两地,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课件图片欣赏14)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春意盎然、鸟语花香,安西那儿呢?(课件图片欣赏15)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
(课件出示1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
5、学生自读古诗的最后两句,再指名读。
(三)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元二即将远行,诗人举杯敬酒,此时此刻,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一说呀?
生: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师:好朋友,多么关心啊!
生: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点。师:想得多么细呀!
生:元二,祝你一路平安!这一去就是一年,我会想着你的。
来,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诗人和元二之间的临别话语。(播放课件16音乐:阳关三叠)
同桌先说,再师生互说。
2.师: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
师:一杯够吗?不够,再敬一杯
生: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
师:一杯能表达伤感之情吗?不够,再来一杯。
生: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
师:真无奈,再敬一杯。
生: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
那就让我们:“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读)
师:诗人劝了一杯又一杯,“更”是什么意思?(再)从“更”这个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深情厚谊,依依惜别、舍不得…….)
4、指导朗读:
a: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 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友人的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带着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这份痛心,一起读这两句。(生齐读)
5.一个“劝”字,一个“更”字,一个“尽”字生动地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友情。(板书:劝、更、尽)
6、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
1、师: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让我们边听边感受,在音乐声中把友人送别的情景读出来。 (自读古诗)(课件出示17)
2、学生展示读古诗。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收集的离别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课件出示18、播放音乐“送别”)
附送别古诗: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板书设计:20、古诗两首
送元二使安西
景:朝雨 客舍 柳色
酒诉真情送故人
情:劝 更尽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案设计篇十三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
舍、君。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能默写古诗。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4、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搜集和读熟几首送别诗,如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赠汪伦》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叔同的《送别》。
一、解题意
1、谈话导入:
你尝试过与亲人分别的滋味吗?心情怎样?
2、回顾自己熟悉的送别诗,再读一读。
3、引出课题,释题意:
元二:作者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
使:出使。
安西:地名,位于今新疆库车现附近。
二、知作者
作者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音乐家,他听说友人元二要远赴西北,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为老朋友送行。
三、读诗文
1、自由读。
2、同桌或小组合作读,不懂的地方共同探讨解决。
3、交流读书情况:
⑴ 你读懂了哪一句?
⑵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熟读成诵。
四、入诗境
1、听《阳关三叠》曲,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朝雨、柳树、王维和元二依依不舍的情景。)
2、找出课文相关的地名。
3、看地图,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交通状况:
从渭成到安西约3000公里,按照当时的交通状况,最快就是骑马,也要半年才能到达。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为老朋友送行。理解“客中送客”
4、启发想象:
元二即将起程,这一去也许三年五年才回来,也许十年八年也回不来,甚至一辈子也回不来,如果你是作者,你还有什么话对他说,请写下来,再读一读。
5、同桌分角色表演,再指名交流和评议。
五、选作业
(任选一题。)
1、诗配画。
2、把这首诗改编成故事。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案设计篇十四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20《送元二使安西》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特色: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读诗、唱诗,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1课时
1、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2、知诗人。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交流。
3、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解“使”?
4、简介时代背景。
知道元二为什么要去安西吗?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那么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
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读正确。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
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再指名读。
4、全班读一读。听配乐朗读。
5、那我们学着他的样子,再读读。
6、小结。
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
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2)客舍
(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朗读
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再指名读。男女赛读。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送元二使安西》
过渡: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1、体会路途的艰辛
读了这两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想想在酒席上,他们除了喝酒,还会干嘛?那么王维会说些什么呢?
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还有机会一起喝酒吗?
那么安西又在哪呢?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
此去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想看,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3)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别离——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1、读全诗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2、唱诗
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第二遍,如果你能行,你可以轻轻地跟唱。如果还暂时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第三遍,会的,你可以大声跟唱。
《送元二使安西》课后反思
南靖山城中心小学肖少君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
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想象的内容有:
1、景物的想象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2、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有几个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想象诗中之画,感悟酒中之情。设计总是比实践更趋于完美。课上下来,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遗憾。如何把诗的写景部分与后面写情的部分更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合理地处理朗读的时机与次数,使朗读与感悟融合得浑然一体?……太多的遗憾和困惑将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继续上路……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案设计篇十五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
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批文入境,“读”占螯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
己的体验,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品位中升情。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设流程:
1、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送别》,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古
诗。
2、学生交流。
3、师: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吗?其实,友情是每个人心中永久的歌。在古人眼里,友情是江上一叶舟
,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那么,在诗人王维眼里,友情是什么呢?
4、课件出示古诗。读诗先读题,指名读题。从这个题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自主读诗,读准读通读懂。
1、自读: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念通顺,注意节奏。
2、交流:
⑴指名读,重在读准字音。
⑵注意诗的节奏。
3、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1、研读前两句,感悟诗情画意。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诗中有画”。所以读他的诗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出诗中的诗情和画意。
2、师范读诗的前两句,学生边听边想象,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交流: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绿的杨柳,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怎样读出它的美?指名读,自由练读。
5、从这幅画面中你还品出了别的滋味吗?你是如何体会的?
6、是啊,其实细雨也好,客舍也罢,总能勾起离人心中淡淡的愁绪,特别是这依依杨柳更是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7、课件出示折柳送别的古诗。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8、交流:这两首诗里出现了相同的景物——柳树,表达了同样的情感——离别。再次指导读这两首折柳送别的古诗。可是作者为什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柳”来表达离别之情呢?(课件出示“折柳送别”的典故)
9、诗人王维也正是借柳惜别,借景抒情啊!明白了诗人笔下暗藏着的如此深意,我们再来读读一、二句,该怎么读?配乐读。
1、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清晨,诗人王维要送自己的朋友元二到哪里去?
2、当这一路上有的是什么呀?出示课件。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是那无尽的荒草,沙尘滚滚,前尘漫漫,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对比品读。
3、元二这一路要经历三千多公里的跋涉,如果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再说,元二去安西是干什么的呀?“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一去也许……
4、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元二说?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
5、但此时的王维纵有千言万语,也只是将这说不完的离别愁绪,道不完的深情厚意化做手中的这杯浓浓的酒。这是一杯怎样的酒?(播放课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6、仅仅是一杯伤感离别的酒吗?师介绍有关资料。
7、小练笔:面对手中的这杯酒,王维想:——————————————。
8、指导读:
说不完的离别愁绪,道不完的深情厚意,千言万语化做(再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有的牵挂化做(再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相见时难别亦难,举杯消愁愁更愁。来,举起酒杯,把所有的情意融进这酒中(再读)——“劝君
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几年以后,王维就去世了,这首诗也就成了王维送元二的千古绝唱。(播放《阳关三叠》)
2、师: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时空虽然把生死相隔,但是那千古不变的友情去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我们再次朗读这首诗,记住这美好的情意吧!
3、对于我们,友情究竟是什么?要靠我们用一生去品味,用一生去守侯!
4、课外拓展:王维的《山中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