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理说课稿点评(七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地理说课稿点评篇一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介绍欧洲西部,共四部分,第一框题“发达国家集中的地方”,第二框题“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第三框题“传统的畜牧业”,第四框题“繁荣的旅游业”。第一课时介绍欧洲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集中的地方和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本区经济发达来源于三大产业:工业、畜牧业、旅游业。畜牧业一直是该地区重要产业,本课时重点介绍了其畜牧业。教材打破常规,采用倒叙方法,从人们的日常饮食习惯特点出发,引入欧洲发达的畜牧业;接着教材活动内容,从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分析本区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又从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本区的气候成因,由表及里,如抽丝剥茧,简述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突出了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1、通过初中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读地形图、气候图的方法;
2、初一学生认知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学习欧洲西部地形时,让其动手设计贴地形图,调动其学习兴趣。学习温带海洋特征时,每组讨论归纳,由中等生作中心发言人,进一步培养其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思考性强的问题先由一般学生回答,尖子生点评,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知识目标: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地形特点、气候特征、传统的畜牧业。
2、能力目标:《地理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明确指出,地理课通过多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概念,进而理解基本规律。因此本节课能力目标主要表现在:
(1)培养学生读图收集信息,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评价地理环境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地理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部分要求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1)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我国西部牧区面积广大,更有许多优良畜牧品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启发学生借鉴西欧经验,为祖国西部开发建设献计献策。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学情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欧洲西部的地形特点,描述温带海洋性的气候特征;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
教学难点:欧洲畜牧业成为传统产业的原因。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在学生进行交流收集资料、贴地形图、看投影等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辨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运用多媒体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引导学生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及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收集资料、贴图、讨论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
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欧洲人生活与饮食习惯的资料。
[投影]“欧洲人的生活图”。(定格在餐桌上)
教师在复习欧洲西部是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以及该地区以制造业为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课前收集的欧洲人的生活与饮食习惯的资料、投影欣赏两种活动,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传统的畜牧业。这样做的目的让学生“感悟生活,发现问题”。这也是地理新教材的基本理论之一,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展开探究过程
[活动二]
[投影]欧洲西部牧场图。简单介绍欧洲西部国家的畜牧业情况。
从导入过程让学生了解到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但这只是直观现象,还应从地理角度探究其形成原因。鉴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此处适宜教师运用活动帮助学生探究。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牧场情况,进而进一步探究多汁牧草分布广泛与哪些自然条件有关?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并引出活动三。
[活动三]
让学生读课本图8.23“欧洲西部地形图”大致了解该地区的位置、地形、海拔,由学生归纳出:欧洲西部地区位于大西洋东岸,地处中纬度地区,地势低平,南北多山且多东西走向,中部平原广大,这种以平原为主的地形有利于牧场广泛分布,适宜发展畜牧业。教师适当进行点评。
[出示]欧洲西部地形轮廓板图。让学生上讲台,用磁性贴将“大不列颠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西欧平原、波德平原”吸在轮廓图上。
教者明确地形特点:地势低平,南北多山地,中部平原广大。
通过学生读图,使学生明确本地区地形特点;贴欧洲地形图,让学生上讲台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
帮助理解,记住主要的山脉、平原、岛屿名称和位置及山脉的走向。现代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这样做的意图在于“注重差异,培养能力”。
本区的畜牧业发展除与地形有关外,还与气候有关,那么,本区的气候怎样呢?
[活动四]
[投影]欧洲西部气候图
分组讨论:1、该地区主要气候特征,引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概念。
2、这种气候对畜牧业生产有何影响?
教者明确:1、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年降水均匀。
2、这种冬暖夏凉降水较多的气候适宜牧草生长。
分组讨论,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年龄和认知能力及知识水平,安排中等生作中心发言,尖子生点评。使学生既了解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又知道这种气候适宜于牧草生长。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活动五]
再读课本图8.22“欧洲西部的气候”,从图中让学生读出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寒带气候、高原高山气候。本区为什么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最为广泛?组织学生讨论、归纳。教者提示:从位置、地形、北大西洋暖流、西风带等方面去分布、归纳,最后点评。
(三)深入探究过程
1、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以及其对欧洲传统畜牧业发展的影响。但那一地区有没有种植业?情况如何?
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比较,了解本区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发展畜牧业,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种植业,只是种植业为畜牧业服务。
2、学生阅读课本p.62材料
明确:欧洲西部地区劳动力短缺,生产高度机械化、现代化、自动化,以制造加工为主的工业经过深加工后的畜产品的附加值远高于种植业,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更高的利润,也是本区畜牧业一直发达的又一原因。
设计目的在于说明畜牧业的发展除与自然条件有关外,社会经济条件亦是影响因素。至此难点迎刃而解。
我国西部地区与欧洲西部的纬度相似,也以畜牧业为主,有很多牧场,优良畜种。
[诗歌欣赏]《敕勒歌》
但本区畜牧业发展比较粗放,发展潜力很大,如何借鉴西欧的经验,结合西部开发,大力发展我国的畜牧业,为祖国的发达、富强贡献力量!是各位同学值得思考的问题。
通过学生欣赏诗歌――敕勒歌,引出我国西部牧场,加强“学生渗透,激发热情”。让学生理解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和在处理人地关系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地理意识和地理价值观,同时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四)拓展与练习
1、我国西部有哪些牧区?有什么优良牲畜品种?
2、欧洲西部地区和我国西部牧区在地形、气候等方面有何异同?
讲完课后可以让学生设计板书,或者教师自己设计如下:
教师可以依据“活动”设计问题,要注意问题的新颖性和活动性,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深度。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图、视频资料及诗歌,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
以上结合《8.2 欧洲西部――传统的畜牧业》一课,简单介绍了地理“说课”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应该说什么。教师在说课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说课”不是讲课,应该“说”,绝对不能“念”(或“背”)讲稿或教案;②应充分准备,面对的是评委或者老师,应该把自己准备的成果展示给评委或老师(如课件、板书设计、知识结构等);③普通话要标准,并注意语言简洁、明确;④注意时间限制。
地理说课稿点评篇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八)年级第 章第 节: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区域地理或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本节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促于学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为学好(区域地理)高中地理知识,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知识:掌握地球与地图的知识,能初步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相关知识。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和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利用文字、图像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地理观测、实验、调查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感知地理事物,积累地理表象;初步学会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形成自己的见解或成果,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交流表达学习的体会、想法和成果。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好奇心,提高兴趣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全球意识,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本课的重点: .
本课的难点: 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 (注意活动)
为了突破重难点,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我们知道地理是一门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生存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励竞争教学法(2)问题探究法(3)合作讨论法(4)趣味教学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到"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我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读图分析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展示法 归纳总结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内容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激情导入2.讲授新课3.课堂小结4.板书设计5.布置作业
各位评委,本节课,我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了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做到了教师有意沉下去,学生激情浮上来,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平,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地理说课稿点评篇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阿城区进修学校的地理教师赵秀波。我说课的题目是《多变的天气》,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
我说课的内容按以下五部分进行:
一、说教材
二、使用 flash 的设计思路
三、设计特点 四、导入新课 五、新课讲授
我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说明:
(一)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使学
生了解了有关天气的具体知识,又为以后学习气候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教材的具体特点。
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感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既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又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三) 三维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我设计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 1 、会描述天气
2 、理解天气的特征
3 、会预报天气预报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地理头脑来分析问题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的关系,提高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标的要求,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我将天气与人类息息
和电视天气预报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根据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尚未形成多方面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所以我
将多方位、多层次地分析天气与人类的关系确定为难点。
本节课我制作了两个软件,一个是教师的教学软件,一个是学生的学习软件。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一、怎样描述天气 二、了解天气特征 三、分析天气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四、预报电视天气预报。在课堂上,在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和 flash 强大的语音、图像交互功能和多种多样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快乐的学习主体。
1. 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导,提供大量的相关素材,让学生自主去学习,也利于教师选取部分内容进行授课。
2. 极其完美的画面与声音,令知识深烙学生脑海。
3. 操作方面,进退自如,尊重学生意愿,可以重复阅读和练习。
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我用一段他们喜欢的动画片导入新课。在播放前提出问题:同学们在观看的同时思考这是什么动画片?歌中唱到了什么?学生看后,兴趣盎然,气氛活跃,争先恐后地回答:海尔兄弟、唱到了不同的天气。这时我趁机导入:今天我们就从谈天气开始,学习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这样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了新课的学习情境。
一、 新课讲授
(一) 怎样描述天气
我从日常生活入手,给同学们展示了三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雷、风、雨。通过这些天气情境的再现,激发学生产生无限暇想,说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同的天气阴、晴、冷、热、雪、冰雹、沙尘暴等,然后总结得出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同时通过学习对这些短暂的天气现象的描述也为分析天气特征作了铺垫。
(二) 天气特征
为了让学生理解天气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我给学生提供了三则材料七月的天,孩子的脸东边日出西边雨暴雨前后,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软件可以自主选择,进行阅读分析,展开激烈的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心灵感受着天气,从而说出第一则材料反映了天气的`特点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变化快,第二则材料说明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不同;第三则材料说明同一地方不同时间的的天气差别可能很大。这样既推动了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又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中的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最后,我再利用天气瞬息万变的特点,过渡到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三) 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在这一环节中,我为学生准备了六条资讯,学生阅读后选出六条资讯所反
映的内容,这部分我设计的是普通的选择题,但却模拟了人机交互的功能,比如第一则材料反映的是天气与交通的关系,如果选错了就说:再想想选对了就说恭喜你答对了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就可以根据计算机的提示正确与否来了解自己的学习程度。第二则材料反映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第三则反映了天气与农业的关系;第四则材料反映了天气与军事的关系;第五则材料反映了天气与商业的关系;第六则反映了天气与工业生产的关系。在分析完资讯之后,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我进一步设问:除此以外,你们还能举出天气对人们其它方面的影响吗?这时学生纷纷发言:人类的健康、旅游、体闲、娱乐、建筑等也都受到天气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而且男女生争论的异常激烈,使课堂进入高潮。本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用联系的一分为二的发展观点来分析,看待问题的能力,轻松的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这时候我趁热打铁,利用天气的重要性过渡到预知近期天气的方法,进入电视天气预报的学习。
(四) 电视天气预报
本环节学生通过自主浏览天气预报的形成过程的五幅图片来了解天气预报的形成步骤、通过分析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代表的不同地理事物来读懂卫星云图、通过识别不同的天气符号来为最后预报天气预 报做准备。其中,识别不同的天气符号是本环节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记忆易混淆的特点,我设计了三屏天气符号和景观图片相对应的操作练习,如果拖动正确,符号就在图片下安家落户,如果不正确,符号即归位。而且学生可以反复操作练习,这是笔试答卷所达不到的,通过教学实践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通过操作使学生感觉有趣,乐于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
最后,学生模拟央视天气预报员用自己的语言预报天气预报,而且是用抢答的方式进行的,当屏幕上城市闪动时,学生即可开始抢答,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生动丰富的预报语言使课堂气氛再次进入高潮。
这样整节课就在边学边练的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了,而且使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课改理念贯穿始终。
地理说课稿点评篇四
大家好,我是赵玉倩,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日本》,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走进国家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教学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编写由"大洲----地区----国家"组成,层层递减。本节是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这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因此,本课从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说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学会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并会分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日本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及形成原因。
二、说学情
初一学生正处于思维逻辑发展的关键时期,逻辑能力尚不够强,但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日本时要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以图片展示,并尽量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节课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基本原则和规律,为实现上述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a、在教学形式上力求突破"为了学地理而学习地理"的思想瓶颈,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或生活常见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b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c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的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点。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将对学生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探究能力指导:
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习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3)重视地图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通过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观,创设一个生动、诱人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洲、地区两种范围大小不同的区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图判读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呢?今天我们用{观察地图}要求学生自习观察地图,通过地图中了解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
.
以小组分组讨论计算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计算日本人口密度,并与中国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得出日本地狭人稠的特点。
展示日本富士山图片,因富士山为活火山,导出日本这个国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问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演示日本由于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地震、火山。这样图片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联系实际,学生分组讨论遇到地震时,我们该怎么办?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利用日本的两个象征之一"樱花"引入气候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视频,利用其直观的视觉效果及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气候类型图
为了体现日本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把其气温、降水以柱状图形式体现与北京进行对比,得出"与亚洲同纬度相比,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温暖,全年降水量较多"的特征。
为了巩固课堂学习我布置了一下练习:
1、课本66—67活动题。
2.搜集日本风俗民情材料,使学生更全面了解国家。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这篇初一地理说课稿:《日本》说课稿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地理说课稿点评篇五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形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与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地球的形状》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是小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了解、探索地球的起始单元,引导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地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这一科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并且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六年级的学生对地球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也知道了地球的形状,但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却知道的很少。另外,他们经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对科学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多数学生已经具有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概念的能力。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科学探究:能通过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它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了解地球的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并且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合作交流。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本课用资料、文字、图片,让学生整理分析得出结论。采用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显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主人。
地球仪、小船、相关课件及图片、多媒体资源以及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找与本节课有关的资料
(一)导入:
1、出示地球课件,同学们这是什么?导入本节课主题——地球。
2、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地方,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
3、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
在课件中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或其他反映地球实景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4、小组讨论:关于地球,你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注意提醒组长做好分类记录)
5、小组汇报。
(二)带领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谈话:
同学们对于地球的认识基本来自于书和电视,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对地球有了正确的认识,古代人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呢?
出示图片,一种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种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 学生讨论交流,我适当补充。
2、在高科技的今天,人类已经飞出地球通过卫星照片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那么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没有飞进太空,怎样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
板书:结论:圆球体
证明:从太空看地球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所提问题进行假设。
3、看课本,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三)介绍古代人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1、提问课本中张衡和亚里士多德的猜想是什么?
板书:猜想:球形,并说出他们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板书:依据:月食。
2、后来,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在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据此,人们又有了猜测。
小实验:观察进港的帆船,论证地球的形状。
提示:观察者眼睛要平视,“开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 学生观察试验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板书:看远处的航船。
3、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
板书:证明:环球一周。
4、提问: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你有何收获?
(四)认识地球的大小。
1、介绍利用科学技术观察到的地球。
苏联、美国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中国的神州系列宇宙飞船。
2、谈话: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谁来说说地球有多大?
3、学生介绍有关地球赤道周长、半径、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这些数据展示出来。
4、谈话:根据这些数据你们能想象出地球的大小吗?我们知道中国的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那么你们能猜猜一个地球相当于多少中国面积吗?学生计算猜想。
5、展示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并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的位置,看一看中国在地球上有多大,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地球的大小。
(五)拓展活动。
1、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2、如果时间还有剩余的话,在课件中展示若干关于地球知识的简单小问题。
地球的形状①
猜想:球形④
依据:月食⑤
看远处的航船⑥
证明:环球一周⑦
从太空看地球③
结论:圆球体②
地理说课稿点评篇六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美国》,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中的第九章第一节,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知道美国是移民国家,并明确它的范围和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图片、文字资料说明美国的民族、种族构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认识水平的要求确定:美国的位置和种族构成情况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七年级学生的认识观和世界观还没形成,如何让他们正确对待种族歧视问题,形成正确的观念成为了本课难点。
对教材我是这样处理的,教材精选了极具代表性的四部分内容:移民国家,农业地区专业化,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资源消耗大国。第一课时主要安排移民国家内容的学习。日常生活中,这部分知识学生有所涉猎,但不深,面也不广。怎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呢?在教学中,采用课前小组合作准备,课堂上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活动的学习。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开展教学活动,给学生展示的舞台,突破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运用多媒体课件 感知西半球国家
让学生欣赏西半球的自然风光,初步了解西半球的经济和人们生活。课件停留在美国的画面上,引入新课: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进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进世界超级大国--------美国。
一、认识美国的位置
多媒体出示问题:
1、 查美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找出它的组成范围。(教师点评后补充资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 美国临近哪些海洋和国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 按照大洲划分,美国属于哪个大洲?(补充拉丁美洲的划分方法)
4、按照半球来看,又属于什么半球?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讲台指图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并适时点拨。在点评结束后,教师利用板书在黑板上用画知识树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从哪些方面认识区域的位置。树干标有"位置",每个树杈标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对位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分角色体验,诉说移民国家的特色。
1、多媒体展示"美国城市街头人们忙碌的身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种多,随后根据人种构成饼状图知道白种人居多。他们不是匆匆过客,大多是美国永久居民。边解说教师边播放世界不同肤色的人种向美国移动动画。深刻直观地体会到美国是移民国家。即:国内大多数人口为移民。而移民则是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家乡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该国国籍的人。补充说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来让学生按照课前准备开展"说一说,你从哪里来?比一比,谁的贡献大"的活动。
课前: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华人、白种人、黑人。每组有两位学生发言代表坐前面,课前组织本组收集资料等。后面的学生是智囊团协助代表收集资料。学生准备资料如唐人街的故事,华人创办的企业,李小龙截拳道功夫的传播,美国的土著人印第安人。华盛顿总统,飞人乔丹等图片、文字资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课上: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装饰品把自己装扮成不同人的装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件边展示边解说。(角色的扮演体验了不同的人种为美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基于上面比比贡献大的活动,此时学生融入了角色,感觉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贡献,自信,情绪高涨。教师趁势展示另外一组资料。如印第安人被赶到山区"保留地"内居住。黑人被无理要求让座位给白人。华人和狗不准进入。讲个笑话"在美国的黑人".设问:反映美国什么社会现象?你有何感想?(唤起学生对美国人权的正确认识。)
基于以上情感,最后设计了一个虚拟的活动,主题为反对种族歧视的活动,知识陷阱抢答,抢答成功可以虚拟筹集资金。
三、拓展延伸 感受不同制度的优劣
课后收集我国政府对各民族政策资料,比较中美两国人权状况。
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最新初一地理说课稿美国,希望同学们认真浏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地理说课稿点评篇七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方面的基础知识。
在“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4、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理念指导下,结合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天气”的内涵,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习惯,并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重点:因为天气跟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而且对终身发展有用,所以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又由于天气符号、天气图比较抽象,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再加上天气预报节目中常用天气和天气图每过一段时期可能有所改变,因此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是本节课的难点。
针对以上的重点和难点,我主要用演示图片、谈话、实践、强化和发现等方法相结合来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再根据学生的的心理发展规律,我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体采取了视听、讨论发言、小组合作交流、比赛、角色扮演等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首先,我创设了“让学生通过网络直接收看全国未来48小时内的天气预报节目(问天网),并做记录,讨论我们常州的天气情况”这一情境。
2)、待学生讨论交流完全后,提问:“那么谁能来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呢?(注意描述过程中都用到哪些关键词!)
3)、我对能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的学生作出肯定评价后,让学生继续描述给出的三张表示不同天气的图片所反映出来的天气情况,并提出问题:“那么描述天气要从哪些方面来讲呢?天气又有什么特点呢?”
4)、描述完后,学生总结回答时,我对学生给出的每种答案都作出适当评价。当有些学生混淆“天气”与“气候”概念时,我会出示一些关于“天气”与“气候”的话语:“如我们常州一年四季,四季分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让学生辩别它们分别是指出的“天气”还是“气候”,从而让学生知道天气的内涵是多变的、短期的。
5)、接着再根据学生的生活提问:“在你的生活中都经历过哪些不同的天气类型呢?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
6、学生自由发言后,我小结到:由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可见,天气会影响我们的生活,那么除此之外还会影响到哪些方面呢?请看大屏幕:“出示三张关于丰收、洪涝、干旱的图片,学生看完后,再展现两则资料2日“海马”台风对台北地区影响的资料),由此让学生议一议天气对人类活动还有哪些影响?
7、学生交流时,如果有学生总结出:天气对人类活动既有有利也有不利的方面。我会肯定这种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观点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从而让他享受成功的喜悦。
8、在以上整个活动过程中,我设计的层层递进的系列生活化问题绐终贯穿其间,这样通过创设真实吸引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从而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习地理的兴趣被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9、以上是让学生知道“天气”的内涵,学会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接下来的内容就是本节课的另一重点也是难点:“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简单天气图。”
10、先由我说出并解释一些民间谚语:“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意在让学生要日常生活中能具备看云识天天气的能力,由此提出问题:那么我们怎么来看懂卫星云图和在城市天气预报图上辨别各城市的天气情况呢?
11、于是出示一幅卫星云图,提出问题:卫星云图中不同颜色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12、师生共同完成后,让学生先仔细阅读辨别书本和地图册上的天气符号,再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节目”给他们看,要求学生注意天气预报员是怎样播放城市天气预报的。并让学生为下面的小组比赛作好准备!如果天气预报节目中有出现与书本不相符的天气符号,要给同学们作解释:天气预报节目中常用天气符号和天气图每过一段时期可能有所改变。
13、小组游戏比赛规则:小组内的一位学生上前负责抽取出城市;另选出一名天气预报员到大屏幕前在城市天气图上找到城市后,播报出该城市的天气情况;其他组员根据天气预报员播报的天气状况在我准备的天气符号卡片中找出相应的天气符号,向大家展示,其他同学作评委;最后评出优胜组并颁奖。
14、在这里我把这一环节设计成游戏形式,让学习小组尽可能多的识别天气符号,对优胜小组给予表扬和象征性的物质奖励。不仅创造机会让学生识别更多的常用天气符号,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有了直接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15、在这一教学活动中,为了把形成结论的过程变得更生动,我让学生进行视听、实践、比赛、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地理学习的主人。
16、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理念指导下,我又设计了如下的角色扮演活动:明后天学校将举行秋季运动会,如果你是运动员,班主任、体育教师、校长都有应该充分考虑天气情况,那么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作准备呢?
这一活动让学生可学以致用,同时也可使我自己对本节课作一个客观、理性的思索,是教师发展的又是一重要途径!
布置作业:回去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与同学交流明后天我们常州的天气是什么样的。目的让这一节课能在学生的生活中有所体现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