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观潮教学反思50字(八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潮教学反思50字篇一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如手:
首先,语言奠基,想象基奠。
在教学前,我请孩子们收集了超多名人写得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有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杜甫的“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李白的《横江词》、孟浩然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毛泽东的《七绝·观潮》等。
在孩子们各种方式的读后,我说:“你们必须明白这些诗句是描述什么的。”他们点了头,我让他们说出来。随机板出——钱塘江潮。
我问:“从这些诗句中,你能想象或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钱塘江潮水吗?”
虽然自己的语言,但已经能够吸引去阅读课文!
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础后,我就让孩子们去阅读文本,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伟壮观。划出有关句子,朗读交流。
孩子们对潮来时的描述个性感兴趣,因为它那么直观,那么生动。让他们读后,就让他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虽然没去过,虽然不能现场感受,但是能结合词句那么想象一回,也是生动的。我想在孩子们的脑中,至少已经有好多个版本的.“钱塘江大潮”了。
然后,图文结合,情感收场
在超多的读、说,体味、想象后,钱塘江潮水在孩子们的闹中留下深深的印象。这时,我出示了录象,观看钱塘潮水,加深对课文句子的理解。看完,我说:“站在观潮台,应对如此的潮水,你想说什么?”将它写下来。孩子们写后(几句话),进行了交流。说的就是感受、感叹、神往……
遗憾:
一堂课下来,感觉自己对课堂的几个地方把握不好。
一:字词的理解、学习太过粗略。虽然是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度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不够重视。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二:对学生的理解,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线还是按老师的设想去落实,是否又有情感灌输之嫌呢?我在课堂上并不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机智待加强!
三:读的方面,在生生互动、点评做的不够好。
四:我布置的回家作业是写钱塘潮的导游词,但因指导时间不够,觉得效果并不是很好。
期望在以后的课堂改善!
观潮教学反思50字篇二
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1、《观潮》一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为了让学生更能入情入境,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并用录像引入课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2、“潮来之时”的景象是全文的精华。教学时我采用变序教学方法,直奔重点,突破难点。为了加深对一部分精彩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我帮助学生在理解和辩析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潮来时的声间和气势,注重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
3、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索“潮水从远处涌来的形态和声音是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并要求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等,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4、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思考问题,朗读课文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同时,延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当一回讲解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值得探讨的问题:
⑴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⑵课堂上有一些学生的思维敏捷,抢着发言,而一些学生却反应迟钝,可是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参与面、而对这两个极端,我们又该如何协调?
观潮教学反思50字篇三
开学之后,班主任的事特别多。四年级的孩子对我们这所学校来说还是“新生”。发书,卫生大扫除,选举班干部……不知道多少班级工作要在这几天开展起来。而学校没有安排“开学第一课”的时间。因此,不少的事情只能在我的语文课上去完成。
今天终于带着孩子们学完了《观潮》。学完后居然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学习这篇课文的经历还堪称“曲折”。
记得第一节语文课,孩子们初读课文结束,正打算检查孩子们的字词掌握情况。结果广播通知我班的清洁区打扫得不够彻底,还需要清扫。于是,部分孩子被抽调到操场上进行卫生打扫。于是,那一节课最后演变成了自习课。
第二堂课还比较顺利,完成了教学计划。在检查字词的时候,我发现了班上的两个特别学生,拼音不会读,开口即错。在后来上课的过程中,我重点关注这两个孩子。我发现这两个孩子根本不会听讲,他们一副茫然无措的样子。尽管我时时走到他们身边,时时提醒他们注意听讲,但是他们如故。我估计他们的问题在于他们对语文课没有任何的兴趣,而且自控能力特别差。这样的孩子该如何引导呢?的确是个大问题!
在上课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还有了一些新发现。
第一,四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比较随意。回答问题的时候根本不思考,一部分孩子是人云亦云,另一部分孩子是随口打哇哇,想到什么说什么。
第二,孩子们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的时候姿势不正确,弯腰屈背,眼睛离书本非常近。特别难受的是,老师刚刚把他们的背扶直,等我转过身,他们又恢复原样了。上课过程中让孩子们自由朗读的时候,孩子们一般都不会放声朗读,而且,不少的孩子盯着书不张口。更让人觉得郁闷的.是部分部分孩子在老师让他们读课文中的某个段落或者某个句子的时候,他们根本不知道读什么内容。那就更谈不上默读了,默读的时候我估计孩子们一个个都会呆若木鸡,根本不会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圈点。
第三,孩子们的字迹特别潦草。昨天晚自习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完成作业,写下课题后我走到每个孩子身边去检查。那整体状况真的不敢恭维。孩子们没有注意笔顺规则,写的字歪歪扭扭的,连基本的横平竖直的规则也没有遵守。因此,我取消了完成作业的计划,成了一节写字指导课。不少孩子们在我的指导下字变得工整了,但是书写的速度特别慢,而且少数的孩子大概沉疴太久,我的指导无济于事。
教给孩子们学习方法,这应该是最近教学的第一要事。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可爱活泼的样子,我信心满满。
观潮教学反思50字篇四
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比较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1、《观潮》一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为了让学生更能入情入境,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并用录像引入课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2、“潮来之时”的景象是全文的精华。教学时我采用变序教学方法,直奔重点,突破难点。为了加深对一部分精彩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我帮忙学生在理解和辩析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潮来时的声间和气势,注重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
3、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索“潮水从远处涌来的形态和声音是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并要求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等,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4、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思考问题,朗读课文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同时,延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当一回讲解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值得探讨的问题:
⑴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⑵课堂上有一些学生的思维敏捷,抢着发言,而一些学生却反应迟钝,但是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参与面、而对这两个极端,我们又该如何协调?
观潮教学反思50字篇五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笼罩、昂首、颤动、盼着、屹立、恢复、若隐若现、天水相接、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师生查阅有关钱塘江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带等。
2课时。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领悟词语,理解并积累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1、引导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2、想不想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放教学录像。
师生共议:听到声音了吗?大潮来了吗?在哪儿?指一指。
3、你的感受怎样?
1、这样的画面,课文里也有,找一找在那个自然段(3、4自然段)。自己读读,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精彩,就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我们听。
2、刚才读时顺序打乱了,其实文章的描写是很有顺序的。下面请大家合上书,老师读3、4段,大家把描写顺序的词语记下来,再投影反馈。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随位置的改变及时间的推移来描写的。
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1、3、4段词汇丰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想不想积累下来?
⑴ 师说意思,生说词语,如:
“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天崩地裂、浩浩荡荡”等。
⑵ 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
2、想一想、用一用:
出示一段不完整的话,请生用课文里的语句把这段话说得完整清楚一些。小组准备,时间1分半钟。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渐渐消失在( )。”
⑴ 生汇报,集体订正。
⑵ 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指导朗读。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薄雾 ( )的人群
( )的潮水 ( )的.钱塘江大潮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________;那声音如同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
观潮
潮来前 雄伟壮观
潮来时
潮过后 有声有色
小语第7册第1课《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初步谈话,理解课题;第二步,检查预习,反馈交流;第三步,观看录象,感受情景;第四步,突破重点,指导朗读;第五步,创设情境,积累语言;第六步,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七步,按潮来顺序整理句序;第八步,丰富课文,拓展思维;第九步,激情结尾,整体感悟。
1、直观画面的出现,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看画面,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且将这些词语分类,有表示形状的,有表示声音的,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积累语言。
1、读得不够。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我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观潮教学反思50字篇六
《观潮》是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平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以读为主,以读为本。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天下奇观”这个词语做文章,通过抓住课文重点句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描写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从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领悟钱塘江大潮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以学生跟读的方式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同时在朗读的时候,出示课文中描写江潮句子和相关的画面,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潮来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生从大潮的声与形的变化中,就能知道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指导朗读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句子比较、背文方法的指导、成语积累的训练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学设计安排的容量是否过多,因时间的问题我在教学时就临时作了一些调整或缩简。以后在设计和教学中还需注意到这些因素。
另外略显不足的是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还不够积极主动。除了客观的原因外,就是我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没有更好的起到鼓励的作用,以此激发学习兴趣。以后要多学习一些有效的评价方式,调动课堂教学氛围。
观潮教学反思50字篇七
今天我们迎来了第一课《观潮》。
因为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体制内的课文,第一次感受体制内语文课的上法,所以我提前布置了预习作业:熟读课文、通关生字。我也提前进行了准备,精心制作的ppt,教案从草案到二案,再到最后的定稿。怎么样用简单的语言去让孩子理解我说的话,我在心里反复进行了练习。通过课堂上的反馈,孩子的预习作业完成的不错,但是也有几位学生做的不够好。教师有的语言还是让学生不太懂,对老师每一个环节布置的任务有的孩子不能领会。但是也有几位同学表现突出。
今天这节课,我其实是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始的:孩子们能朗读吗?他们喜欢这种类型的课堂吗?他们能感悟出其中的感情吗?······一系列的疑问,所以我准备第一次上课用三课时的时间去讲授。但是结局出乎我的意料,我们用了两课时的时间讲解完了所有内容,最后另外用了几分钟的时间观看了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课后我很兴奋,孩子们也很兴奋,大概是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亦或是他们真的需要这样的课堂。下面,我就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一下反思。
这是导入环节,想用图片让孩子对课文先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但是大部分同学站起来回答的时候,都说的是“我觉得这个浪潮像······”但是乔治璋、赵元浩、苏诗雅、乔韵芝这几个孩子说的特别好,“我看到了大潮像水墙,我觉得十分壮观”等类似的答案。这一环节是老师的提问出现了问题,还是学生的理解出现了问题,我到现在还不是很明白,也许我们还需要多磨合。
ppt出示本课的生字,孩子预习的不错,所以生字很快就过关了。只是第一次这样学习,对读词语的方式不熟悉、有的孩子感到害羞,因此花费了比较长的时间。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会越来越棒。
这个环节,我特别的开心,一是因为孩子们能很快的知道“什么是自由朗读”,并都积极开始朗读,其中李文婷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边读头边随着节奏摆动,表情也很丰富。我及时的表扬了他,后来她一节课都很积极。二是因为孩子在用词语回答问题的时候,都能抓住主旨,没人“跑偏”。他们说“钱塘江大潮壮观”、“气势雄伟”、“来势汹涌”、“奇特”······当我说能不能用文中一个最能概括的词语来回答时,几位学生很快地就说出了“天下奇观”,我顺势问道“这里的奇怎么解释?”李柄睿脱口而出“少有的”,其他孩子补充到“罕见的”、“奇特的”,我真为他们骄傲,第一次学习现代文,就有这样的理解力。
孩子们的朗读还是不错的,也在尽力有感情的朗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会越来越好。只是对于问题的理解不到位,站起来只能回答一个段落,后来经过提示,也找到了答案,就是文章的2-5自然段。我后来反思,可能问题问的有点难理解,以后要尽量将语言简单化。
这一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也是第二课时进行的讲解。课前对第一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复习,孩子们听的还是很认真的,尤其于曜恺,看似一节课没认真听,但是复习时,全部回答正确,还可以说是全部抢答正确。这个问题不难,孩子们都能回答,只是语言不够精确,后来我进行了补充,有部分孩子很认真的做笔记,但是也有个别孩子觉得太简单而骄傲。
这是这节课最精彩的部分。开始孩子们不知道如何画句子,有的画了词语,有的画了半句话,后来经过提示都画出了完整的一句话。当我让分享时,孩子们积极的举手,并说明了原因。这个过程我很享受,因为课堂真的交回了他们手中,我只是听着,稍加评论,并指导朗读。在这个环节中,乔韵芝、赵元浩、闫佳岐、乔一轩等的回答让人十分振奋,有些害羞的同学也被带动起来了,但遗憾的是,还有一些孩子不愿意参与、不敢参与。后来,当我们再次读的时候,孩子们都很投入,感情饱满,杨镇赫还主动要求要自己读,闫佳岐和于曜恺还因为没让他俩朗读而有点小意见。
这一段是重点段,里面包含了很多知识:写作的顺序、修辞等。修辞孩子们不陌生,很快就找到了,顺序有些难,但乔治璋同学表现让人惊奇,他虽然没说出顺序是什么,但是他说了两个重要的词语“再近些”、“越来越近”,一下子提醒了其他孩子,“由远及近”的顺序直接就出来了。
孩子们说的还是不错的,但有几个孩子不能投入,有些语言不够严肃。大部分孩子说的还是不错的。
整节课,我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孩子们很积极,基本都能跟随我的步伐。第一次接触现代文,他们的反映是非常棒的,大部分知识都是自己去总结,自己去感悟。我很享受这样的课堂,孩子们也很喜欢。课后,很多孩子还追着我问“老师,我表现怎么样?”哈哈,看来他们也很有成就感。
我相信,再过一段时间,他们会更加优秀,在我的心里,他们永远是number 1!
观潮教学反思50字篇八
《观潮》是以绘写自然景观为主的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学本文,除了疏通文言字、词、句的意思外,我还重点抓住了加强学生对“势极雄豪”的浙江潮的直观感受,陶冶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的情感;抓住本文第三段中对“吴儿善泅”的描绘,拓展至让学生对我市、我省,乃至我国各地人文风习加以了解和认识的层次;通过对精炼传神的叙事、写景语言的体味,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锤炼语言的能力。
本人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有意把多媒体课件中从中央电视台辑录下来的一个钱塘潮实景片段放至第二课时开始时播放,果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通过语言描写在脑海中“播放”过有关钱塘潮情景的片段,所以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希望能目睹真正钱塘潮的潜在心理期待,当他们看到配以“大如雷霆”的声响的排山倒海,吞天沃日的钱塘潮景观时,无不给她那摄人心魄的气势所吸引了,激起了极大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有从浙江来的同学现身说法谈感受,个别同学除对具体细节:如会否淹没农田、道路,对城市建设造成毁坏,对农村经济造成损失外,还表示如有适当时机,会直接到现场去观看和感受一下潮水的“雄豪”。这一安排,本人认为正是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与教学智慧。
本课是教授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刚好有番禺区的几位中学老师来我班听课。本人在讲到第三段“吴儿善泅”的内容时,为诠释各地均有本地区的风习,灵机一触便想到了番禺区龙舟竟渡与“飘色”,由于我们花都区与番禺区地域极为接近,有的学生对这两项极富地方特色的文化大多即使没有目睹也早有耳闻,完全没有耳闻目睹的也可以在以后方便的时间里亲到现场感受一番,所以学生很快便对本段内容理解和接受了,而且包括听课老师在内的现场听课者均对次表现出几浓的兴趣,课后番禺区的几位中学老师还盛情邀请本人到其家乡再次体味龙舟竟渡与“飘色”的独特魅力。此举虽有卖乖讨巧之嫌,却收到极佳的效果,不能不说是本人的“得意之作”。
课后布置作业:熟读全文,并且将《酒泉子》这首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形象的翅膀,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海潮的雄奇壮观,把水兵娴熟的作战技艺表现出来,并通过观潮人群的盛况,侧面表现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此项训练除“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句未能准确透彻地理解外,(大多是“鼓声”未能准确理解为潮涌时的声音而理解成士兵门击鼓的声音)其余句子均能准确传神地把原词的内容与神韵传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