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共空间设计毕业论文 公共空间设计文献(10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公共空间设计毕业论文 公共空间设计文献篇一
关键词:城市、城市公共空间、文化。
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是与城市的内在本质相关联、相影响的因素,是城市文化观念的自然延伸。不同的城市公共空间通过一系列的显性文化形态如人的行为、建筑物、空间构成方式、环境雕塑、环境小品设施、乡土植物等,体现着这种文化的渗透,也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公共空间。这些要素的存在,不单具有使用价值或审美价值,同时对城市文脉的延续、景观的多层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使居民更具安全感、归属感,促进人们丰富的交流以及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 城市的文化性体现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体现着人的本质。由于每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不同,便归属于不同的地域民族,有了不同的文化。从社会价值意义讲,它是人们得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又是每个社会成员成长发展、汲取营养的根。_文化_最根本、最深刻的涵义是_人化_,一切_文化_的含义都是从这个根本涵义发展、引申而来的,也就是_人性化_本质就是尊重他们的_文化_。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必然产物,相对于人类的其它文化成果而言,城市永远没有最终的完成体,它始终处于不断地交替之中。从一定意义上说,城市是一种文化形态。城市以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是人类属性的产物,是根植于人类一定时期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习惯及意识形态等文化土壤之上的,同时又是特定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文明人类的生息地。城市是人类文化的大_容器_。
二 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及其文化性构筑的必要性
人类聚居形成了城市。人之所以要聚居,是因为人的生存既需要依赖于自然,同时作为社会的人又需要人际间的互相依赖。所以,人类聚居的城市中就出现了为人们进行这些活动的公共空间,且依存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差别。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能使人们的种种公共生活行为在其中有效进行,并最大程度地反映城市公共生活的要求。这类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人群聚集性和活动滞留性,强调对全体公众的开放性。由于担负城市的复杂活动和多种功能,它是城市生态和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促进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活动场所,是城市景观的重要体现。
文化性作为城市最具普遍意义的本质属性,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灵魂所系。芒福德(lewis mumford)在他的城市理论中说:_城市有包涵各种文化的能力_,_城市通过它集中的物质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类交往的程度_。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市民们日常生活、社交的场所,应该依托于地域文化的背景,注重文化特色的营造,设计出具有情感归属的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的特色性营造,是在满足空间功能性基础上的必然要求,也是建成环境评价的重要标准。吴良镛老先生曾说:_特色是生活的反映,特色有地域的分界,特色是历史的构成,特色是文化的积淀,特色是民族的凝结,特色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因此它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心灵上的共鸣,感情上的陶醉。_而这一系列词语都反映出地域文化是创造特色的关键之所在,因而,城市公共空间特色创造的必然性源流之一就是_文化_。
三 从地域文化中挖掘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素
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特点,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它独特的文化成就和艺术特色,成为该民族该国家的精神性力量。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可以通过研究城市中的历史沿革、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来挖掘出其地域文化内涵,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及技术材料,将其溶入空间设计之中。例如景墙的设计就常以最直接的方式,以名人典故为主题,进行浮雕创作,在分割空间或形成景观节点的同时也突显了文化特色,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传递功能。
公共空间设计毕业论文 公共空间设计文献篇二
11855年巴黎第一次世博会的开启乐章
18世纪的巴黎皇后大道(courslareine)郁郁葱葱,这条阵列种植的林荫大道平行毗邻塞纳河(seinefleuve),成就了城市早期线形景观空间。在1855年的巴黎第一次世界博览会的平面图上,我们看到的由皇后大道首尾交接香榭丽舍林荫大道(avenuedeschampselysées)和蒙田大道(av-enuemontaigne)围合成的三角地带,即巴黎第一次世界博览会所在地点,图中的蓝色建筑是专门为之所建的主展览场所———巴黎工业宫(palaisindustrie)。工业宫已于1896年拆除,并在旧址建起今日游客必经的巴黎大皇宫,闲步走向塞纳河边会见到40m宽金碧辉煌的_三世大拱桥(pontalexandreiii),时空交错中重温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的金碧辉煌。
2城市地标的世界博览会渊源
今天的巴黎艾菲尔铁塔和纽约自由女神像作为城市地标众人皆知,殊不知其均有法国血统和世博渊源。艾菲尔铁塔所在的战神广场和塞纳河对岸高地的夏乐宫(palaisdutrocadéro)均借世界博览会的契机逐步更新完善。自由女神头像也曾展出在塞纳河边的室外公园,在1878年主题为“艺术和工业”的巴黎第三次世博会。自由女神像是庆祝1876年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由法国雕塑家巴托第(frédéricaugustebartholdi)设计,欧根(eugènebartholdi)和艾菲尔先生(gustaveeiffel)制作。随后,艾菲尔先生成名作品艾菲尔铁塔也在1889年巴黎的第四次世界博览会落成,数以万计的游客在300m的高空俯视巴黎景致,我们可以在景色中想象1900年的巴黎魅力。
3纵观巴黎景观空间来分析五次巴黎世界博览与城市空间形成的关系
4结语
世界博览会作为人类盛会之首,让我们看到早期的林荫大道,花园绿地的营造,水景观及雕塑装饰直至光景观等不同时序的发展演变,明确了世界博览会给予城市规划建设的机遇和对公共空间景观塑造的强大推动力。除此之外,每一次博览会都有着不同的主题定位。展会定向从最早的工业革命和经济强盛带动的新科技展现逐步演变为对艺术、和平、环境和人类如何更好生活的未来展望。进步和退步有时二位一体,汽车和工业污染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侵蚀人类健康,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绸缪城市环境都将是世博会持续探索的话题。从1851年伦敦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至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界博览的展览所在地也从西方主战场转战东方。今天的我们共同反思人类盛会繁衍促生的城市公共空间,在享用城市景观历史遗产的同时,站在景观设计师的角度思考如何创建生态的具备持续活力的未来城市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设计毕业论文 公共空间设计文献篇三
摘 要:城市文化中心是一个带有文化符号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论文总体来说是以城市文化中心为出发点,来阐述城市文化中心的公共空间设计。以期将文化中心成为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将教育、文化、都市和休闲活动完美的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关键词:文化中心;公共空间;交流
城市文化中心是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创造舒适生活环境的关键,可以说是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中心是市民休闲、游憩的集会场所,是大量人群在这里获得生活信息的聚合地。在现代生活当中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发挥了其重要作用的趋势,其重要性正在受到市民、设计师、政府、开发商更多的关注。空间是与功能有着直接联系的形式要素。所谓功能决定形式,表现在公共空间里就是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态。
1 文化中心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文化中心的公共空间设计,最重要的在于空间的营造。城市文化中心是一个被引入文化符号的大型城市公共空间。空间设计是提供一种以交通为主导的对现存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和提供新的且强调与周边文化符号相联系的景观化的功能设计。公共空间中缺乏各种低强度接触形式的形式,从反面证明了他们的重要性。[1]在设计条件和渐进式的城市策略下,一般在设计中几个不同的功能区域通过组团空间和渐变的地形组织起来,在一个移动性原则的基础上对文化中心各个区域进行组织,通过几个区域联系起文化中心,从而达到一个从局部到整体、从平面到立体的效果。
局部与整体
在公共空间规划中,对可持续的文化中心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是寻找并确认可以使场地发挥“结构高效性”的机会。即针对文化中心的不同区域分别选择相适宜的用途,以期将项目打造成城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文化、教育、都市和休闲活动完美的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公共空间设计中针对文化中心的空间隔离问题应该做些规划,如在公共空间各个入口区加强文化中心与城市的联系,并实施统称为“城市交点”的设计创意。使整个文化中心被划分了几个大的区域:城市散步道、滨水区、入口区、生态停车场区等。文化中心通过道路系统、地块、建筑、空间等组成要素表现出复杂的动态性。在平面和竖向上都有变化。总体空间通过疏与密的对比,形成整体结构的变化与统一。
平面与立体
文化中心通过绿化、水景、墙体、铺装、竖向设立、地形及标高变化等来营造空间。所有的元素都是落实在一个空间构成的问题。如果想让公众获得良好的体验,空间的不断变化将是设计中要考虑的。设置有可提供人们进行向上或向下运动的阶梯和坡道,人们借助阶梯和坡道可以使自己发生空间位置的变化。[2]通过明显的高差与竖向变化,形成自然的地形起伏与空间错落。想要成为一个出色地文化中心,需要很漂亮的建筑,但单纯追求建筑的壮观是不对的。很多优秀的cbd,其伟大之处就在于地上,因此,步行系统是文化中心要努力关注的重点。
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应该创造出许多对比强烈的功能区域,如行人散步、慢跑和骑自行车的“空中长廊”,而另一侧则作为自由的休闲活动区域。一个整体的坡道连接两块活动平台,进一步增强了文化中心的空间感和通达性,同时还可以遮挡来自市区方向的视线干扰。同时也将两个不同的空间整合在一起。在不同标高基面还应该设置立体化的绿地系统,与人行系统立体空间相互交织、重叠、迂回,形成了复杂的多维空间体系,将多种复杂的空间、功能和活动整合为一体。
2 文化中心的发展与变化
城市的发展从来就是动态,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现代城市建设的规模极大, 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分期建设,城市发展的变化还需要不断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设计的文化中心需要在现在和将来建立一种弹性的关系。如果过于饱满和对称的对这一地区进行设计,那么这样的设计无疑会缺少对发展和变化的城市的适应能力。
而在时间对所设计的空间本身的影响方面,自然景观经过时间的洗练,叠加了无法计算的信息,所以也就有了无法计算的丰富资源。这其中包含了阳光,风力,湿度,等等要素,而且其中的每一个要素都不停留在一个稳定的状态,每一个要素本身都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然后再作用在空间上. 在本次论文阐述中,文化中心不应该局限于一个静态的效果,而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各单体建筑的风格不断变化,整体形象逐步清晰,不断成长,从而使文化中心得以延续和发展。
3 空间与公众的交流
公共空间设计毕业论文 公共空间设计文献篇四
【论文关键词】城市广场环境心理学人性化行为空间行为轨迹
【论文摘要】在现代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城市广场已经是现代城市当中城市居民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交流、娱乐场所,而且是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体系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广场不仅展现这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展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广场设计应以城市居民为中心,要以人为本,达到广场的人性化。文章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以人的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为主题探讨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重要性。
广场是将人群吸引到一起,进行休闲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形式,是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得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是娱乐、漫步、用餐、或观察周围环境的场所。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城市为了追求广场的规模和数量,开始盲目的建设广场,而不注意城市自身的环境状况出现了:广场过大,而无人观赏,而且没有人可待的地方。让人感到空空旷旷的,或者说不像广场。诸多的现象是因为设计者没有以广场的作用及人的需求去设计一个广场。建设一个广场的目的就是为本城市本地区的市民服务的,广场吸引不了市民,得不到市民的赞扬,广场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环境心理学与广场的发展
史书记载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所使用的场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进人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现代城市时期,而现代城市广场则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由此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广场,有纪念广场、商业广场、休闲及娱乐广场、交通广场等等。
不同功能类型的广场最终目的都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娱乐场所。一个广场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广场的使用性,在现代的广场使用的现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场让人感到过于空旷,甚至在广场当中有机动车辆行驶,人在广场中活动没有一定的安全性。根据人的环境心理学,广场和人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关系:一方面人在广场中起主导作用,成功的广场设计都是为人——使用者服务;而另一方面,广场环境又会限定人,它是人获取信息刺激的来源,人们正是在使用和感受广场空间环境的同时,综合各种环境信息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对环境做出判断和心理评价,进而以自己的行为对其做出反应。因此环境心理学是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也是一个好的城市广场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环境心理学使广场设计不断地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之中。通过对环境的调查分析,寻找最合理的设想,一切结合人的心理需求,去调整改善广场周围的环境。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广场设计更加的合理,使人感到舒适,达到人性化。
二、广场中人的行为尺度空间
人的行为选择空间,空间又影响人的行为,人类行为模式对公共空间设计有直接的要求,同时空间设计是否合理,也影响着人们在此空间中的行为方式。“人的尺度”是公共空间的基本标尺,但广场的尺度主要是由广场的功能所决定的,同时还与广场的类型、交通状况以及广场建筑的性质等因素有关。在满足了基本的功能要求后,广场尺度的确定还要考虑尺寸、尺度和比例。根据人类的五官感受和社交空间可划分为三种广场空间尺度:(1)在25m见方的空间尺寸;日本学者芦原义信指出:“要以20~25为模数来设计外部空间”。在这个范围内,在这个范围内人与人之间容易交流、沟通而且感觉比较亲切。(2)在110m左右的场所尺寸;根据我们的视力调查,一旦超出 110m,视力就只看到人的大概的状态。一旦超过这个尺寸,广场就会显得宽阔,人会觉得很渺小,失去亲切的场所感。(3)390m左右的领域尺寸;让人产生宏伟深远的感觉,在纪念性和政治行的广场中才会采用这样的尺寸。国外的广场设计很重视人的心理感受,美国的佩雷小广场,广场虽然小,但是它为历经喧闹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感受大自然的绝妙休闲场所。备受人们青睐。在我们国家西安的大雁塔广场,东西宽218米,南北长346米,占地100余亩。由于大雁塔广场的布局考虑到人的行为空间、人的视觉感受和人的生理心理的各种需求,在广场中没有让人产生空旷的感觉,反而让人感到宽阔、宏伟。
广场尺寸大小除了受限于人的五官感受和社交空间的距离外还受到广场周围建筑物高低与距离的比例的不同。如果广场周围的建筑物的高度与广场的大小比例是一样的那么人在其中就会有一种安全又不至于压抑的感觉。如果建筑物的高度是广场大小的两倍时人仍然可以产生一种内聚、向心的空间,也不会产生排斥、离散的感觉。当其比例达到三时,会使人产生排斥离散感。当然广场的空间除了尺度的问题外,还受到活动的内容、布局的分区、视觉特征、光照条件以及运建筑边界条件等因素共同制约。
空间位置的选择对于广场的使用程度也是至关重要。也是人的行为组织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人的行为尺度影响着人的心理,以至人的心理要寻求能适合于自己要求的环境,行为也趋向于设置在最能满足需求的空间环境中,只有将活动安排在最符合其功能的合适场所,才能创造出良好的人性空间。这也突出了人类行为尺度的重要性,只有掌握这些基本要素,才能使公共空间设计更合理。
三、广场中人的行为轨迹
人类的行为具有多样性,有必要性活动、社会性活动、自发性活动,每种活动对环境空间的要求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人在广场中的交往活动一般可分为公共_往、社会_往和亲密_往三种类型。不同的交往活动需要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依据人的社会功能需求、审美需求,设立空间主题创意,通过对生理和心理的正确认识,划分出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空间,形成不同层次的活动领域,以满足人的多样化活动。现代城市广场不单单是展现城市的形象缓解城市的拥挤,更重要是为市民提供一个多功能的活动空间。广场中既设置较大面积的空地,为人们自发的活动晨练、表演、集会等有组织的活动提供场所,以满足人们交往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还要设置相对安静隐蔽的小空间,以满足个体活动不受干扰的需求。
在广场中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在活动内容、活动时间上各有不同,如:老年人的晨练、市民的表演、青少年的游玩等,这也要求广场设计时提供不同的层次供其使用。人们对空间尺度的感受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存在着某些恒定的共性,接近人体尺度的空间总是令人感觉亲切的。因此只有根据人性化的空间尺度设计不同程度的封闭或开敞空间领域,才能创造出富有特色、层次丰富的广场空间环境。使环境因素适应人类活动的需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建立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环境,从而达到提高环境质量的目的。
四、广场的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已经是现代设计中处处涉及到的一个问题。人类行为尺度是广场空间设计的重要因素。然而,这也不是绝对的,尊重人类行为尺度对公共空间的设计也是相对的,也就要求我们对公共空间的设计进行定位,要明确主题,针对具体情况可以具体分析。如老、幼、妇、孺作为一个社会的群体,把残疾人作为一个社会的群体,在他们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时,对于我们的公共空间设计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当前的公共空间与特殊群体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多矛盾——缺乏无障碍化、易识别性、易操作性、公平性以及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比如在西安的大雁塔北广场,在广场的喷泉周围只有我们正常人行走的台阶,而没有给残疾人、老年人留下慢行的坡道,还有在广场当中新设置的饮用水,没有说明,有经验者才知其上注明的“不能洗手”的含义,可识别性差。
在公共的空间场所中不只是健全健康的人在其中使用,我们还要考虑到那些特殊群体。考虑他们的特殊生理、心理及行为需求,把他们作为公共空间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依据。考虑到这些人的不同行为尺度、具体需求不同,在面向公众化整体设计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局部,创造出有适应各种人群的使用空间。
五、结语
一个好的广场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人的心理及生理的需要。比如,景观及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尺度要符合人的视觉观赏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椅的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在景观布局设计中,要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的行为心理特点,还要充分考虑到老人及残疾人对景观环境的特殊需要,落实在休息区、座椅尺度、专用人行道、坡道、盲文标识、专用公厕等细部设施的规划设计中,使广场景观真正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休闲、游憩场所。
【参考文献】
[1] 王坷,夏健, 杨新海. 城市广场设计[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2] 徐磊青, 杨公侠. 环境心理学[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公共空间设计毕业论文 公共空间设计文献篇五
摘要: 在回顾近期国内外城市开放空间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当前研究的趋势与不足,并提出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建立城市开放
>> 城市开放空间的连续性研究 建筑开放空间的城市意义 城市开放空间的现代观察 探索创造人性化的城市开放空间 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建设的发展性研究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总体控制设计研究 儿童友好型城市开放空间研究 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及设计要点研究 西班牙城市开放空间地域性研究 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研究 基于静态游人行为的城市开放空间研究 浅谈城市设计中开放空间的设计 浅谈城市开放空间的保护与再生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思路探究 基于建筑底部开放空间设计的研究 基于行为的城市滨江开放空间的空间与场所特性分析 方形规则下的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设计 城市的留白――公园与开放空间的价值 浅析适用于寒地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madanipour, a., why are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aces significant for citie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1999,26(6): p. 879-891.
[3]代伟国,邢忠.转型时期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建设策略[j]. 现代城市研究,2010,11:.
[4]张虹鸥,岑倩华.国外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7,171(5):.
[5]maruani, t. and i. amit-cohen, open space planning models: a review of approaches and method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j].2007,81(1-2):.
[6]webster, c., pricing accessibility: urban morphology, design and missing markets[j]. progress in planning, 2010,73(2):p. 77-111.
[7]knox, ., measures of accessibility as social indicators: a note[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80,7(1/4):.
[8]hillier, b. and j. hanson, 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m]. 1984,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尹海伟.城市开敞空间——格局、可达性、宜人性[d].2008,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0]giles-corti, b., et al., increasing walking: how important is distance to, attractiveness, and size of public open space?[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5,28(2):.
[11]pasaogullari, n. and n. doratli, measuring accessibility and utilization of public spaces in famagusta[j]. cities,2004,21(3): .
[12]cuthbert, ., the form of cities: political economy and urban design[m]. 2006, oxford: blackwell. 304.
[13]cuthbert, ., designing cities - urban design and spatial political economy, in public art & urban design: interdisciplinary and social perspectives[m]. 2003, universitat de barcelona: barcelona.
[14]cuthbert, ., the right to the city: surveillance, private interest and the public domain in hong kong[j]. cities, 1995,12(5):.
[15]loukaitou-sideris, a. and t. banerjee, urban design downtown: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form[m]. 1998,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6]harvey, d., social justice, postmodernism and the c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2,16(4):p. 588-601.
[17]ellin, n., postmodern urbanism. revised ed[m]. 1996,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18]cuthbert, . urban design and spatial political economy: review and critique of the past 50 years. 2005 [eb/ol]http:.
[19]carmona, m., c. de magalh?觔es, and l. hammond, public space: the management dimension[m]. 2008, london: routledge.
[20]李斌.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j].建筑学报, 2008,02:.
[21]catharine, ., urban open space in the 21st centur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2,60(2):.
[22]jacobs, j.,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m]. 1961, new york: vintage.
[23]gehl, j., life between buildings: using public space[m]. 1987,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24]lynch, k., a theory of good city form[m]. 1981,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5]jacobs, . and d. appleyard, toward an urban design manifesto[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987, 53(1):.
[26]whyte, .,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m]. 1980, washington, dc: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27]preiser, w., universal design handbook[m]. 2001, new york: mcgraw-hill.
[28]俞孔坚,李迪华,潮洛蒙.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j].规划师,2001,17(6):.
[29]冯健,周一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03,22(3):.
[30]李文,_,李莹.哈尔滨城市公园可达性和服务效率分析[j].中国园林,2010,08:.
公共空间设计毕业论文 公共空间设计文献篇六
【摘要】:在当今时代,地铁逐渐成为现代化城市一个不可或缺的建设组成部分,地铁空间是现代城市所特有的构筑与空间,它连接着整个城市的交通,承载着居民日常出行的需要。所以,对空间进行合理的艺术性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强化其空间的功能性、舒适性、艺术性等需求,同时也能使其呈现出空间所在城市的地域特征和文化气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
【关键词】:地铁空间;设计;文化;环境
【 abstract 】 : in the modern era, the subway gradually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modern city construction part, metro space is peculiar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city with space, it has access to the entire traffic in the city, and take the residents of daily travel need. so, for space reasonable artistic design appears especially important, can strengthen its space functional, comfort, artistic and demand, but also can make it present a space the city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and culture breath, meet the needs of peoples spiritual culture.
【 key words 】 : the subway space; design; culture;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 tu9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空间设计主题化
现代设计往往赋予空间特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于装饰的不同手段,提高整个空间设计的空间层次以及基于地域的环境可识别性,向群体传达出特定的意义。现代地铁除了是交通性、技术性的空间外,也应当是文化性、标志性的空间。因而,车站的文化气质是其艺术性、个性和场所性的体现。
主题文化装饰
文化性是从内容上表示空间的最有效办法。在空间内含上强调地铁地段的文化特征来形成识别性,创造有场所感的车站环境,是当代地铁站设计的基本目标之一。地铁空间不仅整体上要统一体现地域特色,站与站之间同样要体现文化的差异和趣味性。
世界上最早的地铁―巴黎地铁的空间设计就是采用装饰上的主题化设计,巴黎的铁每个地车站各有特色,如巴士底车站的墙壁上贴满了关于攻占巴士底_的图片并摆放着一些历史文物,俨然让你接受一回_革命传统_教育;同样在国内中大站位于岭南的最高学府一中山大学南门。车站运用大面积的墨绿色搪瓷钢板,流露出浓浓的书卷气息。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意境和无穷的求知愿望.涌动着强烈旺盛的活力和创造力。
文化趣味性
在当代城市中,地铁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如安全快捷以及低污染等,成为当代都市主要交通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地铁对于人们的作用也不仅仅只是一个交通工具,而地铁站空间也并非是一个换成地点这么简单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将生活艺术化,将生活高品质化是现代都市人的愿望。所以,人们需要在换乘的同时,不仅可识别要求得到满足,而且心理和精神上也得到的平衡与享受。美化地铁环境,在地铁站中设置公共艺术品,就是让我们离艺术与生活更近一步的有效方法。在地铁站这个特殊的公共空间中,对于当代快节奏生活的都市人来说,人们更需要生活化、自然化的东西。
2.地铁空间导向设计
地铁空间设计必须提供给乘客简单明了的导向指示系统,在秉承功能为主的设计原则下尽可能的将设计元素简洁化,迅速传达信息并且准确无误。
实体元素的诱导传达
地铁导向标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引导乘客迅速、安全、顺畅的完成整个车站的过程。统一使用地铁线路以及车身的颜色,所有图像、文字和颜色均统一,结合地下空间的环境特点、乘客的心理及视觉要求进行设计,满足了乘客疏散的主要功能需求。单一的线性通道本身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导向性往往采用界面上的线来完成,如通过路面铺砌形成的方向线、墙面角线、装饰线、顶部灯带等来加强通道的方向感,此外,还可以通过通道尽端的光诱导来实现。
岔道是容易使人产生迷惑或焦虑情绪的空间节点,除了运用标志传达的手法之外,还可以从中间界面处理来增强岔道的“可读性”:如对从属的支道空间采取顶部降低或地面抬高的手法,来暗示主要干道与支路之间的关系;对不同支路空间界面采用不同肌理、色彩处理方法,以提醒通行者注意区分,并对下次通行产生记忆帮助。
界面上有规律的视觉符号的分布可以对通道中人的运动速度起到加快或缓解的调节作用,铺地材料的色彩、图案、质感等,伴随人的行走路线有所变化,可引导步行者变换方向。
地铁空间色彩运用|
色彩,特别是较为鲜艳的色彩能使车站站台识别性增强,使人一目了然,快速识别。纯色比较适用于用于宽敞单一的空间界面。所以,善用导向标志系统的色彩,发挥其调节作用,不仅可以满足视觉导向和信息传达的要求,也可以调节地铁空间内部单一的色彩空间。但运用时要注意导向系统脉络清晰,对于导向系统色块的运用做到点线面协调运用,切勿使空间看上去杂乱无章。
3.光环境的透明化和自然化
在地铁站空间设计中,如果将整个设计比作一幅画,结构设计和材料设计为地铁站的“实”,那光环境设计就是地铁站的“虚”。“实”为主,空间形态肯定明确,形态细致。给人明朗的感觉。在空间关系上明确、肯定,形态上不含糊,给人明朗、清爽、力的感觉。那么,“虚”就在不影响空间导向明确的前提下与实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氛围,传达着设计者的一份关切,一份提供给使用者的温馨与舒适。而实际上地下空间的人工光源变化少,也不同于自然光给人的自然贴切的导向作用和心理反应,会使人产生乏味的感觉,所以合理的光环境设计是极其必须的。
3.1光环境的透明化
为了增加地下空间的导向性,我们要重视光环境设计的透明化:透明有空间通透、环境交融之意,让自然光、环境信息通过透明的空间介质与深层的空间交融,让人获得更多自由空间信息,增强对环境理解。“透明”是一种设计理念。它能使空间更富于变化,使人的视界更远、感知范围更大,利于人的位置感的形成。所以,‘透明”通过增加环境的多样性从而提高环境的可识别性。所以为消除地下空间封闭带来的不利条件,应尽可能的让自然光、环境信息通过通明的空间介质和深层空间交融,让人获得更多的空间信息,增强对环境的理解,使空间更富于变化。
3.2人工光的自然化
地下空间一般受条件限制,很多部分无法引入自然光线,这时我们可以模拟自然光:采用模仿自然光线的室内照明手法,利用顶棚或侧墙隐藏人工光,人们看不到光源和灯具形式但是溢出的光却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人工光源的自然化设计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因为自然光的照度能力有限而且并非地铁空间每一处都能利用自然光源,所以人工光仍然是空间环境的主体。所以人工光的利用中要合理安排灯具位置,光源强弱,甚至灯光色彩,以期能够让乘客能在心理和生理上能够顺利的接受空间的光环境,顺利的完成行走路线。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3]严晏. 地铁车站空间界面的可识别性设计.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朱小雷.大城市地铁枢纽站换乘与衔接高效空间设计初探.广州:华南理
工大学硕士论文,1996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公共空间设计毕业论文 公共空间设计文献篇七
摘要:哲学思想对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外哲学思想兼容并蓄的理解,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上,将对立统一、普遍联系、理论联系实践和发展的哲学观点应用到城市空间设计中去,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要点入手,分析和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哲学;唯物辩证法;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实践
哲学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有形式,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意识的概括和总结,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启发、引导和指示的作用。马克思强调哲学思想应源于生产实践,指导生产实践,从而成为实践的哲学。而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更为人性、合理、科学和系统的设计方法,使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从本质上去实现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设计理念。哲学思想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对立与统一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构成本质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体系中,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统一,不断解决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将其应用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能有效的解决公共空间的功能性与视觉艺术性之间的矛盾,公共空间规划与旧有布局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时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以及地区性与城市发展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等问题。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所包涵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在功能和外在形式、形式法则中的构成安排等内容,都体现了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设计师需要做的就是从这些对立的差异面中寻找它们的联系,去利用和化解矛盾,使之从对立走向统一,达到“和”的境界。
一方面,一切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功能与形式上的设计法则是普遍原理,而每个具体的设计实践又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设计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不同的环境与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构思和规划。
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统一。要求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抓住重心,规划时主次明确,层次清晰。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所包含的信息往往是多元的、复杂的,多元的信息要围绕着主导信息有序地排列组合,否则必会导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主题传达的模糊。
二、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内容
唯物辩证法强调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存在,要求用联系、全面的观点观察、分析、处理问题。在中国,设计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设计中得到广泛体现,其设计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构成形式上来分析,空间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设计师应从设计作品的内部与外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诸种联系中综合地把握设计对象,以实现公共空间的和谐统一。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关键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客观活动,只有我们正确的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才能够真正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人们对于自用空间的拥有和使用体验,逐渐形成成熟的空间意识,他们必定会更加关心涉及到自身体验感受的公共空间的设计工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合理建议,这些都是实践和使用经验的总结。公共空间设计应该更加重视人们实际使用,将民众意向和专家意见结合,充分考虑国内外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设计经验,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作为指导,进行经济合理、带有前瞻预见的创造性设计。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进行公共空间设计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可以调动广大市民的参与社会公共空间设计的积极性,体现出城市中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创造出能够体现出地域特点的,更具人文气息的公共空间。其次,可以减少设计规划失误,集思广益,综合多方面意见让设计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可以使各参与方有合理的途径交换意见,避免设计形式化、程式化。
四、发展的观点是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规划目标
《周易》和现代物理学都把变化看成自然界最本质的现象。《周易》的“易”字,其基本含义就是运动,而且是发展的运动。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运动本身就是动态联系,联系和相互作用又是运动的原因,创造和创新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本源动力。现代设计的目的是要不断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因而设计形态的发展也是没有止境的。
同时,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综合性,需要设计师拥有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任何单一的思维方式都不能解决设计问题,设计思维要求理性和感性、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等辩证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总结起来就是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指导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一定要从一个长期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既要考虑城市经济发展、面积扩张、人口增长、功能需求的复合性、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等客观情况的发展,又要考虑传统文化的延续、民俗的传承和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的变化等意识形态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认识和把握“度”(适当的比例、关系、结构)的范畴也是非常重要的。儒家思想的“中庸”反对“过”或“不及”,“过犹不及”即“中庸”之道的真谛。道家的阴阳转换、物极必反规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实际上也就是强调发展的适度与合理,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可以具体理解为功能种类的适度,规模大小的适宜,形式的变化和冲突适于大众的审美认同等,要求设计符合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综上所述,哲学的基本特点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主动地把握事物的变化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城市公共空间要求设计不仅要进行充分的实地勘察、调研和分析等实质性工作,还应遵循客观规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人与城市其他元素的融合,既要充分的满足它的功能需求,又要注重城市已有的基本格局、文化传承和未来发展的能动性,还要体现城市的性格和形象,符合公众的审美认同,以实现人与空间环境、物质与意识的完美和谐为最终的设计追求。
参考文献
[1]吕国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
[2]聂锦芳.哲学原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3]吕红.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4.
[4]田银生,刘韶军.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5]钱达.浅论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硕士学位论文).江苏科技学院,2006.
[6]刘志国.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6.
[7]李志中.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现存的问题及对策.山西建筑,2003,29(11).
[8]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9]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0]高亦兰,王海.人性化建筑外部空间的创造.华中建筑,1999,17(2).
公共空间设计毕业论文 公共空间设计文献篇八
摘要:多功能多向性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是现代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紧张的必然产物,是随着现代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也是城市规划新理论和实践中的实例。本文从建筑城市的角度入手,综合分析和介绍商业综合体建筑公共空间的可识别性,说明其对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 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可识别性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及其相关概念综述
城市商业综合体概念
商业综合体作为城市综合体的重要分支,也是现在最普遍的综合体实践形式,由于能够很好的解决发展商单项目资金与现金流的平衡,释放了持有大型商用物业所背负的巨大财务压力而逐渐得到了市场的青睐,它不仅是体现城市活力的重要场所和重要的城市节点,也是展现城市魅力与形象的重要标志。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公共空间”一般被定义为由公共权力创建并保持的、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场所和空间。它包括商业中心、文化中心、博物馆、交通枢纽、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和体育场地等。公共空间是城市的灵魂,缺乏公共空间的城市是不具备持续发展力的。
城市的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者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同时,又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
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
(1)以存在方式划分
可以分为街道,广场,公共绿地,附属公共空间四大类。附属公共空间分别与街道,广场,公共绿地共同形成完整的城市公共空间。
以使用方式划分
根据是否使用以汽车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城市公共空间可以分为车行公共空间和步行公共空间两大类。车行公共空间主要以道路空间为主,步行公共空间包括城市道路中的人行道,广场,公共绿地,以及附属各类功能用地。
(3)以功能特征划分
根据空间的功能特征,可以将城市公共空间分为:城市街道空间,城市广场空间,城市公共绿地,大型市政设施等类型。这些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为城市公共活动提供了不同的使用活动内容。
(4)其他分类
根据所属地区用地性质的不同,还可以分为中心区公共空间,商业区公共空间,行政区公共空间,住宅区公共空间等。
可识别性概念的引入
可识别性的定义及外延
可识别性就是某个事物或物质给人一种认识和辨别的性质。这种性质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本身客观存在的、固有的性质,再人为的给予定义的一种识别性,称之为物质流;另一种则是完全不存在的,为了给人带来生活、工作上的方便,则人为的创造一种识别性,称之为意识流。一个完美的识别性设计必须具有独特的风貌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是最具有视觉认知识别等信息传达功能的设计要素。
可识别性在建筑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建筑的等级制,现代建筑由于功能、性质的不同,在建筑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可识别性。例如政府办公、写字楼、宾馆酒店、住宅等在建筑形式、造型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强烈的识别性让人能一目了然的就能辨别出这是什么性质的建筑。
(1)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仪使中国的等级观念非常的严谨,封建体制中权力的象征在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建筑的色彩运用、开间大小、屋顶形式来体现区别各级的身份和权力。
(2)现代建筑形式的识别性则是根据其功能、性质的不同来设计。政府办公由于其庄重、肃穆、严谨的性质决定了其建筑形式,基本采用中国传统的中心轴对称建筑布局。而高级写字楼是时代的象征和发达经济的代表,由于功能和性质的定位决定了其建筑形式相对自由、活泼,更具有时代感。
(3)酒店宾馆、民用住宅在功能、性质上有着特殊性因而在建筑形式的处理上也与其他类型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区别。总而言之,可识别性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非常的广泛,同时也有着非常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可识别性设计在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中的体现
公共接口空间的可识别性
一个具有明确识别性的空间必然具有明确的结构,并且元素具有特色,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这对于空间环境塑造有着极大的意义。公共空间的可识别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一个商业区区别与其他商业区的特征;二是在同一个商业设施内部的各种功能空间可以被消费者很容易的识别和辨认。
建立可识别性的方法
(1)建立中心
舒尔茨认为:人都具有对中心最基本的存在要求,都具有向心感,存在着一种心理归属。没有中心,社会内部是混乱的,有了中心,才能使人在心理上建立秩序的终点,通过人们的活动,使本身的秩序建立起来。
(2)确定方向
定向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有机体自身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和知觉。定向是人进行各种行为活动的基本需要。在商业空间中,利用建筑空间的处理进行室内定向,可以使消费者留有较深刻的印象,对识别内部环境产生较好的作用。
(3)加强建筑元件的表现力
在进行内部空间的营造时,商品经营者有意识的发挥各种构成元件在环境中的潜在表现力,通过材质,色彩的对比,衬托出整体优美的空间环境。成功的有标志性的商业建筑不仅需要突出的建筑形象和内部空间,还需要将建筑物与建筑构件,视觉主题和设计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内部空间性格和外部建筑形象相互联系,达成统一。
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可识别的设计原则
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充当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归结到具体的设计上来,必须符合基本的设计原则,在具体原则的指导下合理的设计其公共空间,可以使之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整体性原则
通过有整体意义的空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表现完整的空间意义。对于大型商业综合体,尤其是当其处于城市中心区域内的重要位置时,其公共空间的设计除了要注意公共空间与建筑母体的统一,还应贯彻城市设计的理念,把公共空间设计置于城市设计中去,把建筑甚至建筑中的公共空间设计成城市空间的一部分。
多样性原则
统一与变化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我们在注意空间统一的同时还要注意整个建筑空间的多样性,没有多样性,任何有机的整体都会成为乏味的东西。公共空间的空间多样性原则就是要求根据整体的要求,在整体统一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公共空间功能多样的要求,表现出空间划分丰富,联系灵活紧凑的空间形态。
城市背景下的商业综合体的公共空间可识别性研究意义
城市商业建筑综合体作为与都市人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建筑类型之一,其城市公共接口空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日趋重要的作用。随着当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化,可识别性设计对于其公共接口空间来讲,不仅能够改变城市空间的形态,同时也是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下的人们对公共空间环境的心理需求。
社会发展下的城市建筑综合体体现了人类多元化文化的共存。21世纪的中国是文化统一与多元共存的时代,作为城市综合体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城市商业综合体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着这种共存形式。无论是在旧城改造还是新区开发中,商业综合体建筑都是主要建筑类型之一。它能有效的整合多种城市功能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城市空间结构等。而对于其公共空间可识别性设计也不再仅仅是个建筑设计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城市设计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韩冬青、冯金龙 著. 《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 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建国 著. 《城市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牛力. 建筑综合体的空间认知与寻路研究. 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7
[4]张南晖. 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的设计与研究. 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
[5]金磊. 现代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探析. 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
公共空间设计毕业论文 公共空间设计文献篇九
一、设计原则
1.生态性原则,在以生态为主导的原则基础上营造生物多样性环境。
2.能动性原则,以能动性定义空间,实现不同空间进行不同活动和交流,实现空间价值。
3.人性化原则,以植物造景体现人与自然的亲和。
4.定向化原则,以思维空间关注空间使用和发展。
二、设计构思
方案以美感平台兴奋点设计、25米理论和景观参与性为设计指导,充分考虑功能空间与地形的融合,以微地形处理手法,配合植物混合种植、小品设计等构建功能多样、内涵丰富、虚实结合、景观环境相异的复合型公共空间。
三、功能分区
处于美感平台的受众群体受到信息刺激时,受众群体的兴奋点会在前一美感平台的基础上有所提升,使审美主题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而后再缓慢进入下一个平台。新的美感平台会因兴奋点的特征及受众群体的审美水平而较之前美感平台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方案将园区划分为商展景观区、娱乐区两大动态空间和休闲区、自然景观区两大静态空间。
1.商展景观区兼具商业展示和景观休闲的双重作用。内部设置广告展示区、商业活动区,配合休闲景观,使场地同时满足商业活动和民间集会。此功能区的受众群体因其行为的限定性,其兴奋程度较之娱乐区不会太高。
3.休闲娱乐区依原地形处理为下沉空间。该空间主要以茶歇、冷饮和观景为主。良好的植物配置结合水景景观,使受众群体仿佛置身田园。两面的墙壁设计为景观墙,使受众群体在休息时有景可观,有景可赏,乐于其中。该空间使人情绪舒缓,较之前一空间,兴奋点有所回降。
4.自然景观区以圆形为设计元素,运用微地形处理手法,最大程度的减少土方开挖,保护原有生态景观。空间交通呈台地式镶嵌于原地行中,使观赏者多角度欣赏自然景观。此空间中的受众群体兴奋点最低,接近人的日常水平。
四、设计方法
1.明点设计明点设计是空间中运用各种能被人的感知器官直接感觉到的空间信息使人产生兴奋点的设计手法。
(1)视觉兴奋点设计
为更好的体现空间价值,完善空间功能。方案在商展景观区设计了广告牌、led展示系统、灯箱展示系统和商展活动平台为视觉兴奋点美感平台。娱乐区分别在各娱乐设施配套了雕塑小品作为视觉兴奋点美感平台。休闲娱乐区则以景观墙和植物景观为视觉兴奋点美感平台。自然观景区除自然景观外分区设计了水景广场、休闲景观亭和台地花圃为视觉兴奋点美感平台。使受众群体在各个功能空间都能满足视觉刺激带来的美感享受。
(2)触觉兴奋点设计
公共空间设计毕业论文 公共空间设计文献篇十
摘要:近年来,中国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开始逐步地汲取传统文化,然而其中还显现出了许多问题,如设计古板模仿、缺乏深层次内涵和特色等,需要我们不断去改善。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具有正反两面的影响。一方面,能够发挥步行街区的活力,提高识别性和文化性;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制约公共空间发展和群众参与性不足的问题。通过设计师们不断的努力,未来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应用将会越来越广并大放异彩,具有强烈现代中式风格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也将会逐步完善。
关键词:传统文化;公共空间;艺术设计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在生活领域中复兴,中国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也呈现出文化意义上的不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当下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能感受到一场设计的新文化运动已经逐步展开。中国经济改革的三十余年,不仅是经济上的高速腾飞时期,也是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碰撞的时期。在这个文化碰撞的过程中,设计师们从开始全面学习西方设计理论体系,逐渐到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根源。然而我国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发展很快,但文化内涵却往往被忽略,使得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缺乏生气。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现以传统文化为落脚点,尝试从传统文化出发,探讨其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应用的意义,以期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融进传统文化提供借鉴和参照,并给传统文化在空间中的应用提供启示。
一 当前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1.设计古板模仿
面对“设计趋同”的现状,九十年代国内“继承传统”的呼声越来越强,复古之风一时风生水起,各种传统文化元素不加以改变地全部被“搬运”到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来。固然它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视觉美感,但若是到处古板模仿,那便不是设计与创新,而是抄袭与复制。例如,国内许多传统风格的当代建筑都少不了大坡屋顶,似乎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代名词,这种情形在各地新建筑中比比皆是。
2.设计缺乏深层次内涵和特色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建造技术越来越先进,而文化却渐行渐远;设计费扶摇直上,发明的作品体现出的文化气息却越来越淡薄。只是强调高度现代化的设计,难免会使人们感到失去传统的根基和精神的寄托。中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但这种文化性在中国当代的空间设计中却很少能充分表现出来。究其原因,一大部分空间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少且浅,很难能设计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艺术价值不应仅停留在表面装饰上,更不能被空洞而表面化的潮流所淹没,应承载着一代代人民沉淀下来的思想和特性。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再现历史的载体,才能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二 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影响
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发展取决于设计师们选择优良文化的能力、公众的认知水平、对文化的态度,它是公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展现于公共空间中,具有物质性;同时存在于文学、伦理规范上,具有精神性;也存在于特定价值观念里,具有排他性。
1.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正面影响
(1)发挥步行街区的活力
中国传统公共空间长期以来都是以线形为主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基础。古代布局多是以皇宫为主体进行整体规划,没有为普通民众服务。公众的生活基本上集中在庙会、集市和以街道为主的带状空间中。到了宋代,经济进步、交通设施的发达以及商业的发展都丰富了公众的生活,也延伸了街道的空间范围和意义,具有深厚的生活和文化底蕴,因而有了比其他类型的空间更为浓厚的生活、商业气息和空间活力。
(2)提高公共空间的识别性和文化性
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记录,是衡量一个城市的标准。社会的进步需要文化的进步为支撑,城市的发展是来自于市民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对新文化的包容,作为继承者的我们更要善于选择、归纳并解读出所拥有的现代意义。在塑造公共空间时,可以有选择地利用线性空间布局形态,塑造流畅、活跃的活力空间,深入了解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图式,提炼出程式化的认知模式,唤起民众对空间的归属感和领域感;在节点处设置分流的广场,在街道中合理地分布点状的休息区域,并通过人性化的景观设施,营造吸引市民停留观望的宜人的空间氛围,满足使用者观看人流和展示的内心需求,如南京的夫子庙。
2.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负面影响
(1)对公共空间发展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