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老舍的《养花》读后感(四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老舍的《养花》读后感篇一
参考“综合复习”的使用说明及练习提示,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认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2、检查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能力。
3、自读自悟,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4、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表达其中的乐趣。
在这节课中,我以飞花令引入课题,孩子们在诵读描写花的诗句中开始了学习,接着交流了作者的相关资料,尤其是老舍先生的散文,语言朴实、幽默,生活气息浓厚,蕴含的哲理耐人寻味。课文是个很好例子,引着孩子们去发现和感悟生活中的许多细小的美。
课件使用,音乐的播放,增强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孩子们在读书中感受到作者对花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这节课中我还使用了结构图来帮助孩子们梳理文章脉络,导图的方式可以延伸到其他章节的学习中,这样,孩子们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的系统,进行归类和分析。
老舍的《养花》读后感篇二
《养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文中讲述了“我”养花的情形,从中感受到养花既须劳动,又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抒发了“我”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养花》是小学课本的`传统篇目之一,作为名家名篇,研究这课的老师自然不少。大多数教学设计总是以“感受养花之乐”作为中心话题,以“找乐趣——谈乐趣——读乐趣”为教学思路,这种教学的不足是:首先,忽视了对老舍先生的爱花之情的感悟。正是因为老舍先生爱花情深,才有了养花之事和养花之乐,脱离了爱花之情来谈养花之乐,恰似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就乐趣谈乐趣,学生的思考呈开放性,但流于琐碎、零散,缺乏整体感和层次性。第三,如何理解“忧和泪也是一种乐趣”成为难点。
在反复阅读中,我渐渐感受到作者传递给读者的不仅仅是养花之乐,文中处处洋溢着作者的爱花之情,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交相辉映,相应成趣!另外,老舍先生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这些丰富的情感——“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这也是一种乐趣呀!同时,在字里行间,还蕴含着许多发人深省的哲理:“多得些知识决不是坏事。”“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等等。
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学习思路:体会爱花之情——理解养花之趣——体验育花之理。“爱花之情”是“养花之趣”的前提和基础;“育花之理”是“爱花之情”和“养花之趣”的提高与发展。
如在理解“在我的小院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只好上房去玩,地上没有它们的运动场。”一句时,一位学生谈到“从‘一到夏天满是花草’可以感受到老舍的院子里到处都是花花草草,他家的花草很多,可以感受到他很爱花。”教师及时点拨“你能抓重点词,感受到老舍家花很多,非常好。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猫》,老舍爱猫,家里却没有它们的运动场,你又感受到什么了?”由此,学生感悟到“我从‘一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只好上房去玩’这个地方看出老舍爱花。我们学过老舍的《猫》,这篇文章表达了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可是这些猫在夏天只能上房去玩,这说明老舍爱花胜于爱猫,非常喜欢养花。老舍爱花胜于爱猫。”教师再次点评:“你联系了老舍的另一篇文章来谈,对比思考,深切地感受到了老舍先生的爱花之情,很好。你能读好吗?”
在教学“结合课文谈对‘这多么有意思呀!’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养花给作者带来的乐趣”这一教学环节时,当学生感悟到劳动有意思时,我用反诘法进行导学,如:“抢救花草,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这么累,怎么能说有意思呢?我不同意。”
教师的质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通过深入的对话交流,学生不再简单地、模糊地认为劳动就是乐趣,而是清晰地认识到老舍先生通过自己的劳动,使所养的花草免受风雨之灾,并开花结果,这才是养花的乐趣。这一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的过程。教师的顺学而导,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认识上从不正确到正确,由模糊到清晰。
老舍的《养花》读后感篇三
第一节,一边朗读,一边找出叙写作者爱养花的词句。第二节,通过引读,了解作者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的原因。第三节,抓住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多得些知识决不是坏事,要求想象作者写这些词句时是什么样的神态、心情。
第四节是全文重点,要求轻声读课文,说段意、分层次,讲层与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辛勤辛勤操劳,有益身心。接着引导学生剖析:作者有腿病,养了那么多的花,还要搬进搬出,是不是自讨苦吃?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个真理是怎么得来的?这个真理又给我们哪些启示?
第五节,启发学生类比联想,列举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设身处地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第六节,讨论老舍先生有的是稿费,菊秧被砸,全家都几乎没有笑容,究竟值得不值得?老舍生前特别爱养菊花,经常与友人交换品种,群花放时,常常邀请好友饮酒赏菊,那么他辛勤培植的菊花被砸,心里该是一种什么滋味呢?再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进行比照,体验作者爱花的情趣。
第七节把分析课文与总结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味养花的乐趣。
老舍的《养花》读后感篇四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努力追寻着让阅读教学最大功效的服务于学生的写作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力求使课堂教学别具特色。在《养花》一人一课教学时,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形式:
1、抓住中心问题,统领全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先让他们谈谈自己养花的感受,从而引入课文。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两次“这多么有意思呀”展开教学。让学生仔细读文,找出两次“这多么有意思呀”分别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有意思”又指的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认真的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中找到答案:第一次是因为作者摸着了养花的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让作者觉得有意思。第二次是因为养花可以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有益身心,胜于吃药,所以作者觉得有意思。这也正是给作者带来的乐趣所在。
2、找方法,突破难点。文章中有一处是学生不好理解的,就是课文的第6自然段,写花死了,作者很伤心。既然伤心,怎么还能说是养花的乐趣呢?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提出疑问,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有的学生能够联系以往读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有的学生能够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及生活态度,理解到“人生百味”,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养花就要经历这些,这是很正常的。但是,作者的乐观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听了学生的回答,我知道他们是真正读懂了课文。
3、在课堂上,我也用了较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人生态度的教育。“文章不是无情物”,本文就是通过写养花中的喜怒哀乐,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因此,我一边讲授内容,一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悲伤,使学生们对生活都能充满信心。
4、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养花的情趣,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首先,我问他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由此学生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爱好。我又问他们,你为什么喜欢你所做的事情?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感受?由此,学生谈出各自喜欢做的事的原因。他们通过自己身上的事的认识和感悟,再走进文章,老舍先生为什么喜欢养花?他从中获得了哪些乐趣?
通过这种对比和迁移的教学手法,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来了解作者的生活体验,能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一方面也引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真正地参与思考。最重要的是,同学们能把自己的生活乐趣同
老舍先生的养花生活进行对比,把自己的故事也写成文章,并从小时当中感悟到了一个人生的道理。一是达到了理解课文的目的,另一方面让他们学会了从小事中总结经验及人生道理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