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钟鼓楼导游词(3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钟鼓楼导游词篇一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在侗乡,有寨必有鼓楼。它古朴端庄、雄伟壮观,集宝塔和亭阁的优雅于一身,全部纯杉木结构,不施一钉一铆,顶梁柱拔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运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牢固而谨严。每层檐口采用我国至今保存不多的古典建筑“人字形斗拱”艺术,数百年不斜不朽。顶部中央多安琉璃葫芦,阳光照射,耀眼生辉;翘角上雕塑的禽兽饰物,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层檐多施彩绘,玲珑雅致,五彩缤纷。其顶层常置一面牛皮大鼓,遇事则由主事击鼓聚众,决策定夺。
侗族的鼓楼,在《北史》卷就有侗族先民“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的记载。《唐书》、《梦广杂著》等古代文献中,均对侗族的鼓楼有较详细的描写,“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由此可见,鼓楼史侗家人集会、议事、休息和娱乐的活动场所,是他们喜爱集群社会生活最明显的体现,更清楚地展示了以原始鼓楼文化的情景。
每当夜幕降临,男女老少都爱聚集在鼓楼,吹起芦笙曲,弹起牛腿琴,跳起多耶舞,唱起琵琶歌。他们载歌载舞,欢庆丰收,歌唱美好的新生活。鼓楼成了歌的海洋,洋溢着幸福和欢笑。著名的多声部合唱——“侗族大歌调”,就是在这里得以完善和提高,为填补祖国音乐艺术的空白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是侗族人民的骄傲,是侗族鼓楼文化的最好见证。
我常想,侗族人民为什么对鼓楼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对建造鼓楼格外热心?不论工程多大,耗资多少,都是侗民自愿捐款、捐料、捐工集体修建。鼓楼建成后,要推选一位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壮年人看护,每天把鼓楼打扫得干干净净。炎炎夏日,将一桶桶清泉水挂在楼柱上,供人们解渴;隆冬岁月,则燃起篝火,使鼓楼里温暖如春。
鼓楼,连着侗家人的心。
千百年来,鼓楼作为历史的证人,一直和侗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它包含着侗家人的无数辛酸和欢乐。有首侗歌是这样唱的:“鼓楼是村寨的暖和窝,没有鼓楼没处寻欢乐,高高的杉竖起鼓楼架哟,有了聚集的场所有了欢乐的歌……”
我虽是汉人,却生长在侗乡,是鼓楼里的山歌把我养大,自然对鼓楼有着深深的眷恋。无论走到哪里它都在我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伴随着我的生活,激励我迈步在人生的旅途上……
钟鼓楼导游词篇二
鼓楼是旧时天津"三宗宝"之一,位于天津老城中心,紧邻闻名遐迩的广东会馆,周围与国内外著名的古文化街、天后宫、吕祖堂等景点相辉映,形成了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已完成主体修复工程的鼓楼时常举办各种展览,如本市危改展览,天津住宅发展史展览。展出金、元、明、清、近代、解放前几个历史时期本市住宅的发展变迁史,除此还开辟了天津风貌和名人名居展览。集中展示了70多处典型建筑和名人名居等。
历史上的天津鼓楼曾是天津卫的“三宗宝”之一,民谚说:“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
历史上,天津鼓楼曾两建两拆。公元1420xx年(明永乐二年)天津设卫筑城,到明弘治年间(公元1493年左右),山东兵备副使刘福将原来的土城固以砖石,并于城中心十字街处建鼓楼。楼高三层,砖城木楼,楼基是砖砌的方形城墩台,四面设拱形穿心门洞,分别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相对应。鼓楼城台建有木结构重层歇山顶楼阁,上层楼内悬大钟一口,约两吨,铁铸,为唐宋制式。大钟初用以报时,以司晨昏,启毕城门,早晚共敲钟108响。鼓楼北面有清代天津诗人梅小树撰写的一副抱柱联:“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
1920xx年,八国联军侵津,第二年天津城墙被迫拆除。由于遭兵燹之灾,鼓楼日渐颓圮。1920xx年(民国十年),有拆建鼓楼之议,并于年内完成。重建的鼓楼,用旧城四门楼之名,由天津书法家华世奎重书,镌于鼓楼四门,曰镇东、安西、定南、拱北。
1952年11月7日,因贯通道路,鼓楼拆除。
改革开放,中华振兴,津沽文脉,得以传承。1994年天津开始了危陋房屋大片改造工程,作为危改重点的老城厢地区也因此使鼓楼有了重建的机会。鼓楼重建工程于20xx年11月25日开工,20xx年9月28日竣工。
新建的鼓楼位于天津老城厢中心。重建后的鼓楼宏伟典雅,青砖墙面,白玉栏杆,飞檐斗拱,碧瓦丹楹,油漆彩绘,雕梁画栋。鼓楼及周边的商业街,既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新的旅游胜地。
重建后的鼓楼体量增大,弥古而不拘古,雅俗共赏。为27米见方,高27米的体量。取“9”的倍数,因为“9”为阳数之极,有吉祥内涵。鼓楼广场9乘9共81平方米。鼓楼主体为钢混结构,砖城木楼,须弥基座,木楼外形按明清木作大式,设斗拱和飞檐,做殿式旋子彩画,重檐歇山屋顶。瓦作大式灰色简瓦屋面,绿琉璃券边,汉白玉栏杆,脊上飞檐走兽。砖城四面做明式七券七伏锅底券拱门,穿心门洞,四拱门上方恢复汉白玉城门石,仍镌刻镇东、安西、定南、拱北字样。新钟的体量增大,高20xx毫米,寓意为20xx年制作。钟的材料为响铜,重及三吨。钟上铭文由冯骥才、张仲先生撰写,字体为繁体魏碑。
钟鼓楼导游词篇三
各位团友,我们眼前一前一后两座高大的建筑就是钟鼓楼。钟鼓楼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即今天的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占地约13000平方米。
钟鼓楼是钟楼和鼓楼的合称。在古代,钟楼和鼓楼通常建造在城市中心地带,作为报时和聚众议事的工具,还有另一种,建于宫廷内,做报告时间和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钟鼓楼各地都有,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元明清三朝,北京的钟鼓楼相当于每日发布标准“北京时间”的国家授时中心,是钟鼓楼中的“权威”。
元代鼓楼在大都中心,原名齐政楼,取齐七政(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之义,其位置在明清鼓楼以西,今旧鼓楼大街南口。明永乐十八年营建北京城,重建钟鼓楼。据谈迁《北游录》记载,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钟楼和鼓楼毁于火灾,乾隆时重建,嘉庆五年(1820xx年)重修。1920xx年,“八国联军”入侵京师时,钟鼓楼上文物遭到了破坏,建筑幸免于毁。民国年间钟鼓楼对外开放,民国十三年(1920xx年)将鼓楼改为明耻楼,第二年复改为齐政楼。1957年钟鼓楼被列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政府拨款重修钟鼓楼,1987年和1988年鼓楼和钟楼相继开放,随后作为展览功能的文物建筑得到了保护和利用。1996年,钟鼓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在看西方的电视剧或者电影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高大的尖塔式钟楼,上面有一面巨大的机械钟。每到整点或者半点自动报时。中国早在宋朝时候,宫廷内就有了以水流作为动力的自动报时的机械钟,当时叫做水运仪象台,主要作用是观测天文,但是,由于这种技术被皇室垄断,无法普及,终于导致技术失传。所以,中国古代的城市报时装置还是使用青铜钟。钟楼建筑高大,所以钟声可以传的很远,把时间告知这个个城市。
而鼓楼在城市中的作用一般是聚集众人议事,当有重大节日或者战争时候,也用来聚集民众。此外,古代城市中夜晚是实行宵禁的,禁止一切商业活动和娱乐活动。每到傍晚,鼓声敲响,商贩们便开始收摊,铺面也纷纷打烊,待到第二天早上五点敲完亮更鼓以后,人们才开始新一天的生活。
大家一定都很想知道,钟楼和鼓楼都是怎么工作的呢?那就随我一起来探索吧„„
清代原规定钟楼昼夜报时,乾隆后改为只报夜里两个更时,而且由两个更夫分别登钟、鼓楼,先击鼓后敲钟。其计时方式按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来计算,每更为一时辰,即现在的两小时,19点为定更,21点为二更,23点为三更,1点为四更,3点为五更,5点为亮更。钟鼓楼每到定更先击鼓,后敲钟,提醒人们进入睡眠,二更到五更则只撞钟不击鼓,以免影响大家睡眠。到了亮更则先击鼓后敲钟,表示该起床了。击鼓的方法是先快击18响,再慢击18响,共击6次,共108响。撞钟与击鼓相同。
20xx年岁末的午夜11时57分,北京鼓楼沉寂了近百年的群鼓再度被敲响——25位年轻鼓手表演了《二十四节令鼓之冬》乐章(鼓谱的作者是中央民族乐团打击声乐部首席朱啸林先生),鼓声持续3分钟,到20xx年元旦0 时结束。鼓楼从20xx年元旦起,正式对外开放。每天将四次击鼓,每次15分钟。
距离我们较近的这一座就是钟楼(北面那一座),它是老北京中轴线的北端点。原址为元大都大天寿万宁寺之中心阁。明永乐十八年(1420xx年)建,后毁于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十二年后竣工。其楼身为正方形平面,重檐歇山顶,无梁式砖石建筑。屋顶为黑琉璃瓦绿剪边,正脊两端安背兽,两层屋檐的戗脊上均安狮子为首的五跑小兽。上层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拱,下层檐下施单。
翘单昂五踩斗拱,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无梁拱券式全砖石结构的大型单体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将建筑与传声巧妙结合的杰作。楼身四立面相同,当心开一拱券门,左右对称开券窗,窗上安设石刻仿木菱花窗。内部结构采用复合式拱券,除主体拱券之外,还于围护墙体中设有环路通道。基座为汉白玉须弥座,周围环以汉白玉栏杆。楼身之下为砖砌城台,城台上四面有城垛。台身四面开券门,内部呈十字券结构,东北隅开门,内有石阶七十五级供登临。钟楼原有明永乐年间铸造的铁钟一口,置放于楼外平地上,后由古钟博物馆收藏。钟楼内正中位置安架一八角形木框架,其上悬钟。该钟铸造于明永乐十八年,钟通高7.02米,最大直径3.40米,重约63吨,为目前我国发现最重的铜钟,被誉为“古钟之王”它是研究古代冶金史和大型青铜器物铸造技术的重要实物。钟楼正南为一座与围墙相连的三联大门,中门内为清乾隆十二年(1745年)重建钟楼碑一通,螭首方座,碑首题额《御制重建钟楼碑记》,碑阳为经筵讲官户部尚书梁诗正奉敕敬书碑文,碑阴为民国十四年(1920xx年)十月京兆尹薛笃弼书的《京兆通俗教育馆记》碑文。
钟楼后面(南面那一座)是鼓楼。鼓楼总占地面积约为7000平方米。南侧门前有石狮子一对,高约1.25米。 鼓楼,初名齐政楼,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明永乐十八年(1420)重建,现存建筑为明嘉靖年十八年(1539)所建.楼高46.7米,,为重檐三滴水木结构楼阁建筑,通高46.7米。楼身有上下二个功能层和中间的一个结构暗层,平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外带周围廊;城台(下层)外显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内部为拱券结构,前后各有三座券门,左右各一券门,南门前有一对石狮。楼台东北隅有一门,门内有石梯69级,由此登临。鼓楼屋顶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式,正脊两端安背兽,平坐周围以木制滴珠板封护,下层檐为四坡屋顶,各层屋顶戗脊上曾置狮子为首的五跑小兽,现为仙人为首的七跑小兽。上层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拱,下层檐下施单翘单昂五踩斗拱,平坐下施重翘五踩斗拱。室内方砖漫地,外檐装修采用六抹方格格扇门窗。上层室外环楼有走廊,设木栏杆,四角支撑有擎檐柱。鼓楼二层内原有主鼓一面,群鼓二十四面,代表代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清代的群股如今仅存一面主鼓,鼓高2.22米,长2.25米,腰径1.71米,鼓面直径1.40米,已残破不堪,并在鼓皮上留有侵华日军用刺刀捅破的刀痕;有木制鼓座,鼓座为红油漆上雕云纹,高1.8米,长2米,宽1.9米。1988年依据旧主鼓复制两面新鼓;后又依据清嘉庆年间的史料记载仿制主鼓一面,鼓高2.40米,鼓面直径1.60米,二十四面小鼓高1.60米,鼓面直径1.12米。
从前在鼓楼上还有用于计时的“铜刻漏”,可惜早已遗失。据文献记载:“鼓楼之铜刻漏制极精妙,故老相传,以为先宋故物,其制为铜漏壶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万分’,下曰‘收水’„„口安挠神,设机械,时至,则每刻击铙者八,以壶水满为度。涸则随是增添,冬则用火温之。”当年鼓楼击鼓报时,有一定的规律。每晚7时“定更”,击鼓两通,共108声,以后,每个 更次都击鼓两通108声,直至五更(晨5时)击最后的“亮更”鼓。击鼓也有一定的节奏,至今,北京仍流传着“紧十 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之说。
鼓楼以漏刻计时,击鼓定更;从元朝到清朝,钟楼撞钟报时的历史延续了652年。1920xx年后钟楼,鼓楼成为京城民众教育及娱乐场所。曾一度名为“明耻楼”,展有八国联军在北京屠杀和抢掠的图片、实物和模型。现在,为了传承古老民族文化精华,钟鼓楼文物保管所已完成了铜刻漏的仿制及二十五面定更鼓的复制。再现了“漏刻计时、击鼓定更、撞钟报时”的恢弘历史画面,精心仿制的 铜刻漏可生动演示古代计时与报刻;每日定更的击鼓表演,每年新旧交替的撞钟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走进钟鼓楼。 钟鼓楼之上还是鸟瞰北京古都风貌最好的地方,您可以在这里好好欣赏一下北京城。
各位游客,关于钟鼓楼的讲解到此就暂告一段落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