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农村特色打造调查汇报材料(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农村特色打造调查汇报材料篇一
新农村建设启动伊始,工作组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聘请规划设计专业人员,根据村庄人口、用地规模、规划范围和产业发展等情况高标准制定了符合村庄实际、与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村庄建设规划方案,并多次征求村民意见后,报区新村办审核通过。同时,按照村庄建设规划方案的要求,分别请区林业局、区蔬菜办、区规划设计院,就村庄整体绿化、蔬菜产业发展和村庄几个重点活动场所作了详细规划设计。村整个规划体系详细、具体,空间布局合理,亮点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对新农村有序建设和持续发展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工作组与乡镇、村干部一道,详细分析了村的经济发展优势和潜力,理出了“盘活集体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培植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发展思路。一方面,依托山地资源多,且适宜果树和花卉苗木栽培有利条件,与熙可携农公司、园林公司签订了420亩用地长期租赁合作,每年可以增加集体收入2万多元;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水源便利、灌溉条件好,而且村民长期以来有蔬菜种植习惯和经验的有利条件,准备近两年高标准建设一个面积达100亩以上的蔬菜基地,实现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村增收。同时,积极组织村民参加知识培训和各种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能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区内外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从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制定了《村新农村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共安排建设项目11个。目前,累计落实资金100余万元,硬化通村干道1200米,硬化巷道及场地4000平方米;建成可集中供水80余户的供水井1座,全村100%农户完成改水、改厕,兴建沼气池51座;建好了标准化篮球场1个、图书阅览室1个、休闲健身场所1处。同时,大力实施环境整治,共拆除破烂房舍20xx余平方米;粉刷房屋墙面500余平方米,平整荒空地近5000平方米。村庄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改善,基本实现了农民走平坦路、喝自来水、燃洁净能源、用卫生厕的建设目标。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工作组不仅注重帮助完善硬件设施建设,更注重抓好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按照民选、民办、民管、无偿的原则,组织村里德高望重、热爱公益事业、具有号召力的村民成立了村民理事会。进一步完善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对需要村组投资投劳等重大事项,严格按照“一事一议”制度执行。为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在村庄入口处建有一块长10米、高2.5米的文化宣传长廊,在村内设有村民健身广场和图书阅览室,在村中心建有标准化篮球场。充分利用村中的宣传橱窗、文化活动室等一系列公共设施,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形成了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邻里之间能友好、和谐相处。
新农村特色打造调查汇报材料篇二
就业专项资金,是国家为了满足有就业愿望的社会成员提高专业技能,实现就业愿望所实行的一项有效措施。此项制度自实行以来,在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健全就业培训、提供应业援助、满足社会成员就业愿望、实现社会充分就业、确保社会稳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笔者在审计工作中也发现,这项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政策和监督盲点,应引起高度关注。
(一)就业专项资金指标科学性缺失。
就业专项资金,是国家具有专门用途和特定指向的款项。就业专项资金的主要用途是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技能监督定补贴、特定就业政策补助、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以及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等。编制就业专项资金指标计划,本应依据各省、市、县人口、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社会保险、公益性岗位、技能鉴定、小额担保、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等补贴的实际情况,科学确定其资金计划指标。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却没有按照这样的操作办法去做,致使专项就业资金在各地的分配相对不均。
(二)就业培训指标科学性缺失。
国家下达指标后,省里又加指标,地、市、州、县也层层加码,而且纳入政府工作考核。为了完成政府下达的培训、就业指标任务,一些基层有关部门就采取编造培训班及参训人员而不领取培训补贴等方式完成任务。如,一些地方将企业、技工学校等培训人员纳入年度目标统计,只完成培训指标,不申报培训补贴。部分基层社区在组织实施培训过程中,将部分年龄偏大不需要就业的人员列入参培对象,只为填充培训指标任务完成,不考虑培训效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三)相关制度和规定完善性方面的缺陷。
现行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方面规定:“登记失业人员、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的,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职业培训补贴,不得重复申请。”“职业中介机构在申请职业介绍费时,按每位符合免费服务条件的人员每人每年享受一次职业介绍补贴计划,不得重复申请。”由于没有限定每年同一人员、培训学校、培训专业、专业级次,以至出现了同一人员连续几年参加同一学校、同一专业、同一级次培训和同一人员被连续几年介绍到同一单位、同一岗位工作等问题,无形中造成了重复培训和重复介绍,出现了就业资金支出浪费。
(四)社会保障部门从事培训、职介申领补贴形成监督盲点。
目前,普遍存在政府就业管理部门直接从事或者利用其具备的资质、设备等条件与社会培训或中介机构甚至个人“联合”办学,形成了自己从事就业培训、职业介绍,自己监督自己的操作模式,而且政府就业管理部门参与其收入分配,造成职业介绍补贴向就业服务管理局所属的职介机构倾斜。
(五)网络建设滞后已成为管理机制的重大缺陷。
根据一些国家在网络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一个重要环节是管理机制相对健全,实现了网络系统统一,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参加培训人员,以及通过培训实现就业等情况。而我国现阶段,国内各级就业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均未实际网络系统统一并联网管理,以至就业监督机构和部门工作存在很大局限性,很难掌握和了解各地各培训机构培训了哪些人员、哪些专业,以及受训人员在何地实现了何种就业。
针对上述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和盲点。笔者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一是加速计算机信息系统网络建设。
自下而上地实行社会保障就业管理部门、培训机构、职介机构、用人单位以及就业专项资金收益单位等计算机信息系统软件统一网络连接。这样就便于监管部门适时监督控培训就业和掌握职介等情况,为分配就业专项资金提供参考依据。
二是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确定就业专项资金分配、就业培训、培训就业指标和任务。
专项资金分配和下达就业培训指标等相关部门,应全面调查和充分掌握各地的人口、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社会保险、公益性岗位、技能鉴定、小额担保、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等补贴的真实情况,相对公平、公正下达相关指标和分配资金,避免简单的行政命令、政绩考核指标分配任务,滋生一些单位为了完成任务而弄虚作假等行为。
三是完善相关制度,避免和减少因为制度和规定缺陷导致人为操作的空间。
对过去已经出台的制度和规定,进行认真清理,并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规定。建议取消社会保障就业管理部门或所属机构,既从事监督管理又从事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获取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补贴的规定,避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现象出现。
新农村特色打造调查汇报材料篇三
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招商引资力度逐步加大,工业企业数量逐渐增多,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随着企业数量增多,用工需求增加,部分企业招工困难,导致这些企业开工不足,不能达产达标,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0xx年1月至7月,县劳动部门及招工帮扶单位加大企业招工力度,举办了多场招聘会,全力为企业招聘员工,取得一定的效果,完成招工803人,完成目标任务数的61%。
(1)工业园区企业开工情况:截止20xx年7月底,峡江县工业园区进区企业72家。现已正常开工投产55家,吸纳4250人就业。受今年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尤其欧美经济衰退的影响,我县部分企业订单减少,开工不足,一部分企业甚至停工停产。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或流失员工260人,有3家企业已停工停产,分别是金茂铜业、泰昌铜业、亚丰洁具,雄狮纸业已关闭。
(2)工业园区岗位需求情况:根据园区劳动保障所年初对工业园区企业用工调查来看,县内部分园区企业用工需求1300人,主要是电车缝纫工、纺织工、包装工等劳动密集型岗位,占用工需求的80%。用工需求年龄多在40岁以下,女性大大多于男性,且都是需求熟练操作工,出现结构性用工难。造纸、金属材料加工等工业企业用工需求缺口不大,招工情况比较理想。
(3)企业员工工资水平情况:县工业园区企业员工工资大多数是计件工资。按件计酬,多劳多得,工资水平与加班时间成正比。从调查的情况看,800—1000元工资的有1568人,占33.89%,1000—1200元工资的有1444人,占33.97%,1200—1500元工资的有345人,占8.12%,未写明工资的656人,占15.43%,1500元以上工资的有237人,占5.57%。
(4)企业参加社会保险情况:目前园区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有26家,参保人数为1581人,占园区职工总人数37.2%;参加养老保险的有10家,参保人数为407人,占园区职工总人数9.6%;参加失业保险的有1家,参保人数为30人,占园区职工总人数0.7%;参加生育保险的有8家,参保人数为788人,占园区职工总人数18.5%;参加医疗保险的有3家,参保人数为53人,占园区职工总人数1.2%;劳动合同签订2903人,占园区职工总人数68.3%。
1、就企业而言
(1)社会保障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企业用工不签合同,不缴社会保险,劳动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劳动保护不完善等;二是企业为员工办理工伤、养老、生育、失业、医疗五险不到位。大多数园区企业只想为中层骨干员工参保,不为一线员工参保。经过劳动部门宣传动员及努力,劳动合同签订率比去年有所提高,社会保障意识有所提高。目前只有三力法规落实比较到位,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落实较全面,劳动合同签订率100%。
(2)工资及福利机制不健全。从调查情况看,我县企业职工工资水平与周边邻县工业园区职工工资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与沿海企业相比差距更大,企业职工工资正常晋升的机制有待健全;个别企业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劳动环境等与工资水平还不尽适应;职工福利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企业关爱员工的企业文化还没有真正建立。
(3)职工在岗教育跟不上。大多数企业都想招熟练工人,而不注重新员工的培训。企业为节省成本,只针对新招工人进行岗前教育和安全教育,但不注重在岗职工技能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4)企业管理观念较陈旧。部分企业经营者的用工理念有待于更新,用工管理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有的企业仍实行家庭作坊式管理,甚至有的企业经营者还存在着歧视职工的行为,这也是造成职工流失的重要原因。
2、就务工者而言
(1)跳槽现象严重。园区企业中大都存在员工频繁跳槽现象,一些务工人员进厂时就有“骑马找马”的想法,不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一些企业招工时承诺的薪酬待遇实际落实不到位或者常停工停产,造成已有员工的流失;部分企业缺乏对员工的关爱,没有确保职工招得进、留得下、稳得住的机制,企业劳动关系不稳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
(2)缺乏专业技能。据多数投资者反映,部分务工者到企业应聘,一味挑选工种好、报酬高的岗位,而所掌握的技术不够,导致许多应聘者得不到聘用。部分企业需求高素质、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为了保证用人需要,他们也出资支持部分有潜质的员工出厂深造。对一些企业来说,招工难一定程度上是技工荒。
(3)缺乏吃苦精神。一些年轻人在实际工作中怕苦怕累,眼高手低,一些重、脏、累的岗位不愿干,而一些技术性强的岗位又干不了。认为去发达地区、大城市、大企业打工能开拓视野,即使外出打工待遇差别不大,也往往舍近求远。因此,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流往其它大中城市,而留乡的多以中年劳动力为主。
3、就服务环境而言
(1)工业园区配套设施有待完善。许多务工人员说,工业园区目前除了只有几条水泥路和企业外,周边几乎没有购物商店、小吃餐馆、娱乐设施、学校、住房。这些配套服务设施没完善好,本地工业园区对务工人员就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2)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有待完善。我县缺少规模型、专业性培训机构,现有的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设备缺乏、教学内容趋同,针对性不强,与我县产业结构供需脱节,校企对接效果不甚理想。同时企业也不善于利用职业教育学校的资源,而且缺乏一些沟通校企之间的媒介。
1、进一步完善用工制度。制定出台劳动力培训、劳动力转移、再就业培训等相关措施,努力扩大培训受益面,为企业招工储备足够的有一定素质和技能的劳动力。在此基础上,劳动就业部门应以乡镇或培训技术工种为单位,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档案”制度,对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和参加过培训的剩余劳动力实行动态管理,从而缓解企业招工难问题。
2、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思想,把改善就业环境作为破解企业招工难的首要问题来抓:一方面,抓好“软环境”建设,出台农民工子女入学、医疗、户籍、住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保证农民工进城后“欢心”,进厂后“安心”;另一方面,抓实“硬环境”建设,大力改善企业配套设施及与之相配套的生活、文化、工资福利、交通、治安等方面环境的建设,达到以环境吸引农民工,留住务工人员的目的。
3、进一步规范用工行为。引导企业经营者转变用工观念,主动摒弃短期利益至上的思想,更多地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考量企业的竞争力,真正做到以“薪”换“心”,以“仁”留“人”。企业要建立工资晋升、社会保险、教育培训、劳动保护、文化娱乐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真正从根本上消除职工流失的企业内部因素。学习先进企业设立住房补贴、租房补贴、交通补贴、困难家庭补助等福利制度,进一步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同时,建立完善用工跟踪管理机制,不断加大劳动保障和用工监督,全面监督和要求用工企业与进厂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保证工人的合法权益在进厂后得到全面维护,企业的承诺在工人进厂后得到全面兑现。要组织企业内部员工开展经常性的员工评优创先活动,以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
4、进一步创新用工方式。有些技术性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可像中亚纺织一样,实行计件工资,将原料分发到农户和居民家中,把车间建到千家万户,家家户户老少可利用空闲时间为其生产加工产品。有些技术性要求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可像鸿裕纺织和忠信玩具那样,把厂子设到农村村庄,开到打工者的家门口。这样既可节省招工成本,又可充分利用本地闲散劳动力,扩大用工范围。
5、进一步创新招工方法。一是企业及劳动就业部门要抓住重大节假日(如春节、端午、中秋)及农忙季节大量农民工返乡之机,以县人力资源市场为平台,通过电视宣传、发放资料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使“要打工、不出县、有保障、更安全”的观念家喻户晓,引导广大返乡者就近就业;二是企业要根据生产特点,合理安排生产环节,灵活地错开用工时间和用工方式,盘活启用一大批闲置在家的“季节工”、“钟点工”进厂就业,以缓解企业缺工压力。同时,引导企业建立缺工档案,不定期的发布用工信息,负责招工的单位(或部门)要根据企业缺工情况,灵活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工活动,进一步提高招工成效;三是建立完善招工信息网络,加大对重点企业的宣传推介力度,在乡镇建立相关组织,在村一级设立招工信息员,在电视台设立企业信息发布平台,使企业的用工需求和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愿望实现有效的对接。
6、进一步加强技能培训。一是要整合培训资源,拓宽培训领域。督促各培训机构紧紧围绕我县企业用工需求,健全培训制度,增加培训设施,增设培训专业,壮大培训师资,严格培训管理,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力度,为规模以上企业委托培养员工;二是鼓励规模以上企业设立培训机构。凡企业创办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可确定为我县就业再就业和阳光工程定点培训机构,享受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
新农村特色打造调查汇报材料篇四
蔬菜,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其具有品种繁多、生产受气候影响较大、鲜活性强、市场供求变化莫测等特点。蔬菜产需能否平衡,价格变化是否平稳,直接关系到市场价格的平稳和社会稳定。按照省、市物价局的安排,最近,我局组织人员深入我县主要蔬菜生产基地就近年来蔬菜产销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县蔬菜产业在省、市、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蔬菜产业融入省会经济圈这一机遇,切实加强蔬菜基地建设,相继建立了杭埠河沿岸的万佛湖、干汊河、城关、南港、千人桥、杭埠等乡镇的一大批蔬菜生产基地,全县蔬菜生产规模逐年扩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效果显著,蔬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逐步健全,产后市场销售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据统计,2010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突破22万亩,比2009年的21.5万亩增长2.5%,年产鲜菜40万吨,产值5亿多元。蔬菜已成我县农业生产中的支柱产业,为广大菜农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2010年,我县舒丰蔬菜专业合作社还建成了一个1200亩的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了集蔬菜新品种引进、种苗培育、标准化生产、统一包装销售为一体的蔬菜产销龙头,已引进各类蔬菜新品种200多个,培育种苗800多万株,生产绿色食品蔬菜3000多吨,实用技术培训菜农1200人次,辐射带动效果明显。2010年,我县还新建了直接供合肥蔬菜的生产基地1800亩(其中伏缺菜300亩),实现日供应合肥市场蔬菜500吨左右。由于蔬菜基地建设不断加强,规模生产初步形成,产量逐年增加,目前我县蔬菜生产除满足本县市场需求外,还大量供应县外,主要销往合肥市场,日销量达500多吨,为省会市场蔬菜的正常供应及市场价格的平稳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尽管我县蔬菜市场出现产销两旺、价格基本平稳的良好势头,但据调研的情况看,近年来,我县蔬菜在产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一是影响蔬菜生产的因素较多,主要是气候变化异常,天气时常出现忽冷忽热现象,严重影响了蔬菜生产,使其产量具有不确定性。蔬菜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且呈日趋上涨之势。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成本刚性增长,如用于蔬菜生产的工人工资2011年即比上年上涨40%左右;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些都将使蔬菜生产发生亏损,影响菜农生产蔬菜的积极性,极易导致蔬菜供应链的不稳定,从根本上造成蔬菜市场供求不平衡。另外,由于燃油价格的上涨,蔬菜流通环节的运输成本上涨趋势明显。加上蔬菜在销售环节的搬运费用增加、摊位费用无序等,销售成本亦上升显著。同时,蔬菜是鲜活商品,目前加工储存条件不足,不仅保值升值有限,且严重制约了蔬菜的生产销售。如果上述影响蔬菜产销的不利因素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将影响蔬菜生产的良性发展,最终影响蔬菜市场的供求平衡,不利于蔬菜市场的价格平稳,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蔬菜问题不仅是人民群众的“菜篮子”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
蔬菜生产在整个农业生产中应该说是一个比较脆弱的产业,但它又确确实实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民生工程,千万马虎不得。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要切实保持蔬菜产销平衡,稳定蔬菜市场销价,确保社会稳定,必须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政府应注重引导生产,并从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扶持。市、县政府要把保持蔬菜产销平衡作为地方政府“菜篮子”工程的重中之重加以落实。要注重引导,加大投入,逐步形成规模生产。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像保护并发展粮食生产一样,对形成规模生产的蔬菜大户建立激励机制,制定优惠政策,给予适当的保险和补贴,帮助其抵御因气候异常等自然灾害及生产成本上升的导致的风险,防止蔬菜产量的剧烈波动,确保产销的基本平衡。
2、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企业,促进蔬菜合作经济的形成。兴建并扩大蔬菜加工企业,逐步形成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蔬菜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升蔬菜的储存能力及增加蔬菜生产的附加值,着力解决蔬菜产销中的鲜活性因素对蔬菜生产产造成的不利影响。
3、加大价格和收费的监管力度,着力解决蔬菜产销环节中的乱涨价和乱收费问题,降低蔬菜生产、加工、销售成本,努力稳定蔬菜市场销售价格。
新农村特色打造调查汇报材料篇五
为了解农民工转型的工作及生活状况,为政府深入掌握情况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受调查队委托,调查队抽取了6位曾在务工现已返乡从业的农民工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调查的六位返乡农民工男性4人,占调查总数的66.67%;按年龄分,16—25岁2人,26—35岁1人,36—45岁1人,46—59岁2人;按文化程度分别为高中3人,大专及以上3人,各占50%。外出务工时间1—2年3人,3—5年2人,6—10年1人,其中在务工时间都为1—2年。
最近一次返乡时间集中在x年及x年,占83.33%。选择返乡的原因主要为方便照顾家人、家乡有更好的创业支持政策及个人发展机会、将所学所见,学以致用并回报家乡。六位外出务工人员在从事的岗位一般行政人员及生产一线工人各占50%,行业集中在建筑业、餐饮服务业及服装加工业,返乡后有3位农民工创办了企业,另3位从事行政管理工作。3位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享受到了税收优惠、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少及小额担保贷款等地方创业优惠政策。但也曾经遇到过申请营业执照及行政审批繁琐、融资困难、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共同创业者等问题。创业的初始投资在10万—50万不等,都属于家庭小型作坊式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存款,或金融部门小额贷款。
当问到返乡后遇到的主要困难或问题时,近一半的农民工回答所办企业规模较小,缺乏上升空间、家乡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较少,就业存在一些困难、收入较务工时有所减少,工作环境有较大变动。
谈到在务工期间主要收获时,83.33%的返乡农民工觉得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学到了技术及管理经验。对自己现在就业(创业)的领导管理才能、创新意识、社会交往能力、勤奋刻苦的品质等方面的主要帮助得到了加强。与在时生活相比,返乡就业感到有归属感、休息、娱乐时间增加、与家人相处时间增加、生活费用减少、工作压力减小。对当年在工作生活总体评价,回答比较满意及一般的各占50%,对现在自己的工作生活总体平价很满意及比较满意的占83.33%。
希望政府加强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培训,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合法权益,完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拓宽就业渠道,落实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对企业的监管、落实劳动保障政策。
新农村特色打造调查汇报材料篇六
x月xx日至xx日,乡林业站技术人员对今年板栗挂果情况开展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乡今秋板栗挂果率异常偏低,预计减产将达8成左右,不少栗园面临绝收,为历年来所罕见。
调查人员先后深入,实地调查挂果栗树面积达2.6万亩。调查采取现场测产和走访镇村干部相结合,面上踏查和点上详查相结合,机械抽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同时,调查人员还走访了一些板栗种植大户和技术能手,和他们面对面地进行了认真的座谈和讨论。通过为期一周的实地调查,基本摸清了我乡今秋板栗挂果情况。一是大部分栗园减产将达8成以上,部分栗园面临绝收;二是少部分庄前宅后散生的栗树挂果较好,比往年减产2成左右;三是部分栽植区的“蜜蜂球”板栗品种挂果很好,产量将和往年基本持平。
我乡今年板栗之所以大幅度减产,经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1、气候异常。今年以来,我乡的气候特点是3、4月份雨水偏多,5、6月份雨水偏少。调查人员查阅了我乡今年4月中旬至6月中旬两个月的气象资料,发现晴天异常增多,阴雨天偏少。特别是整个5月份仅有两个阴天和两个雨天,其余27天全是晴天,降雨量比历史同期减少约8成。而我乡板栗大部分品种是于5月上旬开花,中、下旬开始授粉,6月上旬开始坐果。由于整个5月份干旱少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若是雨水太多也不利,关键是适度),对板栗传粉授精非常不利,导致板栗“花而不实”,不能正常坐果,即使有少量成功坐果也会在后期因干旱缺水而造成生理性落果,这是我乡今年板栗减产的最主要原因。据了解,我省板栗生产金寨和广德两个大乡与我乡情况大同小异。
2、“小年”影响。众所周知,果树产量有“大小年”之分。xxxx年,我乡板栗适逢结果大年,当年产量曾创历史新高。根据往年经验,大年之后的第二年是小年。这是由于栗树在结果大年消耗了过多的养分、“体力透支”、寅吃卯粮,第二年若不加强管理、增施肥料(有机肥),帮助栗树迅速恢复树势,则栗树将进行自我调节,表现为营养生长迅速,而生殖生长基本停止,花芽分化很少,是造成栗园大幅度减产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果树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
3、密度较大。我乡板栗初植密度普遍偏大,当年发展板栗时一般是按3米×4米栽植,这样每亩株数达到55株左右。这个密度在板栗幼年没有太大问题,但当栗园郁闭挂果后则明显偏大,往往造成栗园通风透光条件差,栗树个体间光照、水分和养分争夺十分严重,营养空间小,极大地影响栗园产量。
4、管理粗放。近年来,随着劳动力价格的快速上涨,我乡农村劳力外出打工日趋增多,与此同时,板栗价格由于多种原因近年来一直偏低,收益下降,栗农对板栗管护缺乏积极性,大部分栗园放任自流,缺少水、肥管理,荒芜现象普遍,是造成“大小年”现象严重,影响当年产量又一重要因素。
5、病虫灾害。部分栗园在栗树坐果后又受到板栗剪枝象和雪片象的严重为害,由于栗农没有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因此栗园落苞很多,直接影响产量。
由于上述多种原因导致我乡今秋板栗挂果率异常偏低,但就影响程度而言,气候异常是“罪魁祸首”,是我乡今年板栗大幅度减产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其他四种因素则是加重了受灾程度,是次要原因。因此,今年我乡板栗大幅度减产的原因可归结为“九分天灾,一分人祸”。
为确保板栗高产稳产,进一步提高我乡广大栗农的经济收入,建议今后采取以下措施。
1、疏伐栗园。要想提高板栗产量,首先必须对现有的栗园进行整枝修剪、清园除杂,并大规模地进行疏伐,使栗园保持合理密度。一般10年生以上栗园,每亩保持20株左右即可。砍伐时要坚持三砍三留原则,即“砍劣留优,砍密留稀,砍老(幼)留中”;同时林业部门要加强监管,防止少数栗农借机滥伐毁林。
2、防虫治病。加强对栗降蚧、栗瘿蜂、剪枝象、雪片象、栗实象和板栗膏药病等板栗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特别是每年板栗采收后,要立即彻底清除栗园内的病虫落果和枯枝落叶,消灭虫源,以减轻次年虫口基数。
3、改良品种。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今年大部分栗园挂果很少,但“蜜蜂球”这个品种挂果几乎没有受到影响,蜜蜂球别名落花红,头水早,又称早栗子,为嫁接型早熟品种,一般于8月底采收。由于开花较早(早于一般品种半个月左右),因此避开了今年的不利天气,挂果没有受到影响。因此,发展板栗时应当将我乡的几个优良品种如蜜蜂球、粘底板、大红袍、叶里藏、处暑红和毛胡头等早熟、中熟和迟熟品种混合栽植,这样可以使板栗的花期和结果期适当错开,避免一旦因天气不利而造成“全军覆没”的局面。同时,对保持较长时间的市场供应和板栗病虫害防治工作也较为有利。
新农村特色打造调查汇报材料篇七
近年来,随着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的建立和职能的确立,系统内信息化建设也呈快速发展之势,办公现代化、政务电子化、监管数字化等形式的信息化建设平台正逐步建立。然而,由于缺乏宏观引导,出现了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药品不良反应(简称adr)监测是体现社会文明发展程度和药品监管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减少药害事件,提高用药安全性。如何加快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进程,建立健全监测网络,提高adr报告的质量,是今后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对我县目前的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及时查找存在的问题症结和解决办法。
我局自建局以来,逐步加强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学习贯彻《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结合工作实际建立了一系列的工作制度,各项工作进入规范化轨道。五年来多次组织辖区内涉药单位进行药品不良反应和监测工作培训,上报adr报告逐年递增。从报告中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药品是:抗生素类药品、激素类药品、中药制剂、心血管系统药品、解热镇痛抗炎药等。我县现有不良反应监测点38家(其中县级医疗机构6家,各镇医疗机构12家,药品批发企业2家,零售连锁及城区单体药店18家),已初步建立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
(一)社会公众对不良反应认识片面,了解不够。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主要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特异性遗传素质等,如服药后出现皮疹、水肿、头痛、头晕、器官损害、致畸、致死等情况,使用医疗器械(例如配戴隐形眼镜、使用用于人体内的支架、关节等)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也属于监测的范畴。药品不良反应既不包括用药不当引起的有害反应,也不同于医疗事故以及因药品质量问题(假药、劣药)而引起的有害反应。许多人认为药品只是治病的,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有的认为只有化学药品有不良反应,中药安全性高,没有不良反应,甚至认为进口药品、价格昂贵的药品及非处方药不良反应较少。实际上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是药三分毒”,药品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其有害的一面,即在达到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发生不良反应,从而对人体造成危害。人们在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时,常认为是药品质量问题或认为是过敏体质,或是医疗事故,故主动报告情况少。
(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主要在药品使用和经营环节开展,adr报告85%来自医疗机构,15%来自药品经营企业。
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上报意识比较薄弱,担心提及不良反应,问及患者用药情况,怕被患者认为是药品质量问题或出现医疗事故,影响经济效益,或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不敢或不愿积极主动地收集、上报药品不良反应,还有的认为质量合格的药品上市后不需要进行不良反应监测,对药品不良反应不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质量不高。虽然我县的adr上报数量每年呈递增趋势,初步达到了上级部门要求的600份/年/百万人口的数量,但adr上报质量不高,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病例较少。主要因为一方面是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从思想上未真正认识到adr上报的重要性,对不良反应监测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二是药师、药品销售人员学历偏低,缺乏不良反应相关知识,对一些不良反应信息不能准确、科学的进行判断,对患者提供的一些药物不良反应容易忽视。三是不良反应监测报表填写过于简单、笼统。当出现不良反应时,不少监测人员只是简单地填一些信息,对继往病史或对原患疾病的影响未做记录,对缺少的信息未能进行详细的咨询调查,难以保证报表内容的客观性、真实性及科学性。
(一)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宣传培训工作,扩大培训面,拓宽宣传途径。把药品不良反应知识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纳入对涉药单位培训计划,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加强对社会与公众的宣传,使社会各界正确认识、科学对待药品不良反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的氛围,进一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二)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配套制度措施,建立药品不良反应从发现、报告、分析、确认到信息通报及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处理机制等一系列工作体系。向社会公布投诉电话,畅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渠道,鼓励个人自愿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使监测工作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职责明确,信息通畅,反应迅速、处理果断及时。
(三)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扩大监测覆盖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思路是“点、线、面相结合,最大程度广覆盖”。要加大对药品经营企业和个体诊所、农村卫生室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引导和督促力度,采取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方法,使全县监测覆盖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监测纳入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对药品经营企业除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严格监管外,还要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的监督检查与gsp跟踪检查结合,与诚信体系建设相结合。建立不良反应通报制度,对工作表现好的要通报表彰,对工作不力的要通报批评,不履行职责甚至漏报瞒报的予以处罚。
(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积极与卫生部门协调,在条件较好的县级医院开展临床药学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临床用药监测,对病人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发生率、严重程度等进行分析汇总,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的上报率和上报质量。临床药学人员在指导医生合理用药的同时,可根据临床需求和特点,对药品的剂型、生产工艺提出建议,为提高用药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