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品味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品味国学,传承经典的读后感(十二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品味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品味国学,传承经典的读后感篇一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这一名称,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正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留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题目,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的问答。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子还答应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顺的个性。
二、启发诱导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以为把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题目。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进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愤、悱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举一反三是启发的结果。站在学生角度看愤、悱是能思,举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引而不发,跃如也。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孔子以为,要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熟悉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正如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
三、学思结合
孔子一向夸大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这种见解符合人的熟悉规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夸大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这说明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学习往思考,其结果必然徒劳无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调思考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主张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餍饫终日,无所专心(《论语?阳货》)。孔子的学有方向,先是学德,次是学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与行结合,思与社会生活结合。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学;思,不是漫无边际的思。学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领悟孔子学思结合的真谛。
四、学以致用
孔子很夸大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往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往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据《雍也》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孔子培养学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练习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十分留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五、学而时习
孔子在《论语》的第一句话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孔子以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往伪存真。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述而》),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往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从已知探未知。故,学而时习之。
品味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品味国学,传承经典的读后感篇二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穿越两千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这位圣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时时传递出的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初读《论语心得》时,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为书中所说的安贫乐道,现在看来颇有些让人不思进取的味道,细细读来,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我可以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贫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xx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在线学习,这次学习分为四个教学视频,我用半个月的时间看了好几遍教学视屏,总计用时20多个小时。另看完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二)。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约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一定要从国学开始。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让我们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品味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品味国学,传承经典的读后感篇三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以为把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题目。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进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愤"、"悱"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举一反三"是启发的结果。站在学生角度看"愤"、"悱"是能"思","举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引而不发,跃如也。"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孔子以为,要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熟悉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正如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
三、学思结合
孔子一向夸大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这种见解符合人的熟悉规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夸大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这说明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学习往思考,其结果必然徒劳无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调思考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主张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餍饫终日,无所专心"(《论语?阳货》)。孔子的学有方向,先是学德,次是学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与行结合,思与社会生活结合。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学;思,不是漫无边际的思。学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领悟孔子学思结合的真谛。
四、学以致用
孔子很夸大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往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往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据《雍也》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孔子培养学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练习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十分留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五、学而时习
孔子在《论语》的第一句话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孔子以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往伪存真。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述而》),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往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从已知探未知。故,学而时习之。
让我们一起为弘扬国学而努力吧
品味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品味国学,传承经典的读后感篇四
面对信息时代,现在的学生既聪明又成熟。特别是现在的初中生上网聊天、交友、出走、短信、早恋,打架,对生命的漠视,心灵的扭曲等,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都有可能发生,与以前相比,其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意识都增强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处事原则。如果我们还像以前那样让学生围着老师的指挥棒去转,势必会压抑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的反感并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如何根据新时期学生的新特点,当好一个新时期的教师,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三要义,人所共知。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也是自上而下,不争的事实。如何使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切实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使我们培养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的课题。时下,在全党上下都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学校如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探索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更具时代特点和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变化,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价值越来越为更多的人认识、认同,国学发展开始复兴。社会和谐需要校园和谐,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加强国学教育。中小学加强国学教育不仅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形式。为此,玉田三中结合学校九年一贯制寄宿制的特点,考察了省内外的先进做法,提出了“以国学教育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道德教育”的德育教育新理念。它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全新载体,创建三中特色德育教育。
一 国学教育能增强学生的道德礼仪修养
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东西,对于做人,对于成才,都非常有益。中华民族“文明之邦”“礼仪之邦”的称号,不是现代人争来的,而是中国古人用自身的高素质文明换来的,这一点,获得了全世界人民的交口称赞,也是世界对我们这个民族的第一印象。但可悲的是,有些中国人正在败坏这一称号,许多西方国家对中国人的印象是低素质,没教养!这是何其可悲的事。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平却在下降——见义勇为少了,看热闹的多了。失信现象比比皆是,人与人之间人为地罩起了一道心灵阻隔的“安全屏障”。
现在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独生子女,即使父母不惯着,也往往自己惯自己,再加上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几乎个个都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都围着自己转;要求于人甚多,要求于己甚少;无宽容心,不饶恕人;精神空虚,没有支柱;行为随意,任意妄为;不讲公德,满身痞子气等等。这些方面,几乎每位老师都有感触,常常摇头叹息,牢骚满腹。这样的学生,无疑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增添了很大的难处。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加强国学教育应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历史使命和重要形式。
在德育方面,我校引入了传统国学教育,以期尽最大可能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成健全的人格品质。我校前阶段组织学生学习了《弟子规》及《新三字经》,《弟子规》中的内容,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都是讲述做人子女,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言行要得体、要讲信用等方面的内容。平时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光讲尊重父母、热爱人民,他(她)不会有明确的概念。但你告诉他(她),父母叫你时要赶快回应,出门时要给家人打招呼,孩子很快就能掌握。等到有一定理解力了,他(她)会知道,这就是尊重父母。学习了《弟子规》及《新三字经》之后,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行为与入学前有了很大区别,比以前更懂事。以前,在做了错事,受到父母批评时,很多孩子总有打断父母说话,大声为自己辩解的习惯,而现在他们学会了先听父母说完,再发表不同的看法。
所以,国学传统教育可以熏陶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体会到做一个“孝父母、尊师长、爱朋友、知礼仪、懂孝道、有爱心”的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提升学生的基本道德礼仪修养。
二 国学教育能让学生了解国情国史,增强爱国情感,催其奋发
国学内容中不乏出现叙述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及描述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这对学生了解国情国史,增强爱国情感有很大帮助。如《新三字经》中关于国情国史及历史重要人物的句子有:
“我中华 礼仪邦 讲文明 国运昌 华夏史 似长河 五千年 豪杰多
先行者 孙中山 倡民主 帝制翻 建共和 扶农工 怀博爱 望大同
三字一句,句句押韵有力,朗朗上口,仿佛在唱着一首历史长河的歌,历史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学生读了怎不感动?怎不催人奋发?
三 国学教育能让校园文化更加丰富
经过观察和了解,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到现在,我国一些地方在一些小学、初中陆陆续续地已经开展了好几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直接参加文化经典诵读的少年儿童已达200多万人,受影响的成年人超过700万人。而且也召开了三次全球性的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据报道,在开展国学教育的地方,有的重新开起了体现古典精髓的《弟子规》、《新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经典的启蒙教育;我们要通过对古典文化的结晶——经典书籍的研习,开展中华文化经典的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构建。近年来,我校都在大力开展国学教育,利用班会、级会、讲座、印发书面内容等形式进行,一些班级在每天的早读都安排十分钟读国学内容。这既能活跃校园气氛,又能促进国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
四 国学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辅助手段,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校德育工作千头万绪,形式多样,但国学教育是重要的辅助手段,它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现代教育很多都是重才轻德,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做人的思想言行却得不到认同,为什么呢?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如何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成为了每所学校不可回避的课题。我们发现《弟子规》当中的道德规范与学校“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有很多方面都不谋而合,而且三字一句,易于记忆,贴近生活,对德育工作很多枯燥的说教起到了指导作用。
总之,国学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形式来进行,而是要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人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才能逐渐养成;才能让学生在深刻地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中扎下中华传统文化之根,进而引导学生自觉地、终身地学习,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品味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品味国学,传承经典的读后感篇五
9月20日至22日,我有幸参加了第五届育龄童全国小学国学经典教学观摩培训,时间虽短,但受益匪浅。国学文化可谓博大精深,简短精悍的文字,蕴含着无尽的智慧,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学校作为传承与发展文化的载体,在引导和弘扬先进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文化建设是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经典能修正品行、健全人格,使每一个人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为此,我们也积极响应,广泛开展“读经典”活动。读经典能更好植根于民族传统,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感知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从而引导学生修身立人,明礼诚信,厚仁笃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积极营造“诵读国学经典,积淀文化底蕴”的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社会。
一、教师悟领经典修身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教师真切感悟经典之美,品味与书为友的乐趣,激发热爱祖国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经典让教师体会以德明志、博学多才的内涵,使教师们多一些文化积淀,写起文章来如行云流水,说起话来字字珠玑。教师们只有深刻认识到容纳下纵横千年的文化的国学,才会在无论什么样的环境下淡定从容、高雅脱俗。国学,是最质朴的人生指南,是对世界的精辟认识,对为人处事的精准总结,日常行事的准则;学习国学,可以陶冶教师的情操,提升教师文化底蕴,实现教师的升华。
二、学生诵读经典促成长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储蓄银行,诵读就是最好的货币,在学生时期将最好的货币存在他们心中,长大后定会受益终身。学生通过背诵和练字潜移默化地将历史地理,道德礼仪,生活知识和识字阅读能力结合在一起学习语文,使学生在读诵的过程中语言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从根基上自然生长获得语感语境。经典美文诵读可以解决当今学生“读书苦,苦读书”的现状,走出一条快乐阅读之路。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们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品味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品味国学,传承经典的读后感篇六
有人说,学习就要端正态度,好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人说,学习就要讲究学习方法,好比“学而实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切学习的好方法尽在于此。
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他从自身的经验中体会出这些学习的好方法。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孔子,一个20xx多年前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读完《论语》,才知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些平时我们常说的语句竟然出自《论语》。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也就是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可是,这样伟大的天才,竟然被一个年幼无知的小孩给难道了,这难道不是很好笑吗?也许是因为那时侯人们的知识还不够丰富,对大自然研究得还不够透彻吧。可我们呢,生活在科技发达的21世纪,不仅随这古人的脚步往前走,还可以上网查阅资料,还可以翻阅书籍,如果我们碰上一个小朋友也问了个问题,可自己也答不出来,那不就成为了自己人生的一大笑柄吗?
我们现在正值学龄期,应该多学习知识,少玩电脑游戏,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品味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品味国学,传承经典的读后感篇七
近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国学经典,通过学习渐渐的了解了书中的意思。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国学经典中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教师。真正好的老师应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
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知识”。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差的学生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国学经典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让我们一起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品味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品味国学,传承经典的读后感篇八
有人曾说:“读经典犹如吃多种维生素片,虽每日一粒,亦可养身。”让孩子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心灵最清澈的年龄阶段诵读经典美文、唐诗宋词,既能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又能让孩子学会做人。古韵声声,飘来校园书香;美文句句,加厚校园底蕴。诵读经典如同永不停歇的小溪,犹如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咏叹着人生的华彩,净化着学生的灵魂,充实着思想的血脉,更支撑着师生人格的大山。国学经典诵读让传统文化走进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的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我校作为重庆两江新区开发中学校,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校园文化愈来愈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和强大引擎,鲜明的文化性格,旺盛的文化生命力可成为学校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为此,我校大力开展了“诵读国学经典,滋养阳光人生”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开发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20_年6月,我校组织成立了一支由分管教学的校长任组长、德育处主任任副组长、年级组组长任组员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领导小组。各年级根据学校编写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认真编写了本年级校本教材的初稿,经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领导小组严格审稿后,我们编撰了一套“诵读国学经典、滋养阳光人生”的经典诵读校本教材。该教材一共六本,一至六年级各一本。教材的内容分为五个篇章:山河风光篇——江山多娇美如画;爱国情怀篇——赤诚之心耀中华;勤学惜时篇——书山有路勤为径;心灵悟语篇——大道无形明心智;品德行为篇——德行优良创和谐。配有“小光老师教你读”、“我和阳阳诵经典”(里边又包括“教你读”、“我来读”、“我乐背”)、“阳阳伴我行”、“精彩对对碰”等不同板块,这些板块增加了诵读的趣味性,特别是“阳阳伴我行”这个版块,在学生学会一章节经典诗词后,结合自己平时的言行给自己一个评价(笑脸或星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用所学指导自己的言行,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经典转化为人文底蕴。20_年,我校二年级校本教材《经典诵读》在全国和谐德育实验与研究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二、营造氛围,创设环境
有了教材就有了教学的依据,但这还不够,如何引导我们的广大师生走进广博的古诗天地,这还得在环境建设上下一番功夫。首先,我们打造了“百米文化墙”和“经典走廊”,将古诗文中的经典诗文、书法作品、学生诵读经典的活动图片等隽刻在墙上或挂在画框中,在绿树的掩映下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名言警句琳琅满目,浸润学生心灵,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每天大课间和中午诵读时间,全体师生在优美的古典音乐萦绕中大声整齐诵读,与经典对话,和圣贤交流,使学生的心情得以宁静和舒畅。我们还提倡“让班级的墙壁充满书香”,让班级诗意盎然,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各班都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经典诵读乐园”,包括“精彩每一天,诵读每一天”;“与经典同行”“我来读经典”等。学生在诗化环境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亲近经典。
其次,学校还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国旗下讲话、亲子诵读等展示师生诵读成果,交流师生感受,共享诵读带来的心灵愉悦,使整个校园充满浓郁的书香。
再则,号召家长也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我们要求学生把在学校学习的经典诗词背诵给家长听,家长评出等级(作为学生评“诵读之星”的条件之一),并教自己的家长读经典,同时,利用寒暑假开展“我与父母读经典”活动,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读经典。在学校举办的“童声诗韵,做阳光少年”经典诵读活动中,由学生和家长一起演出的亲自诵读节目受到师生的好评,不仅展示了父母与孩子诵读的成果、收获,更在家长与孩子心与心的交融中体味生命本质的芬芳,感受共同成长的乐趣。有效促进了学校诵读活动的开展和和谐家庭建设。
三、开展活动整体推进
学校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开辟经典诗文诵
读栏目,时间在每天中午13点40分准时播出。或请学生带领大家朗诵,或播放主持人的朗诵古诗磁带,或介绍诗人的奇闻逸事,让学生耳闻目睹古往今来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在欣赏中得到情感陶冶。每学期评选一次“诵读之星”,人人参与,不限制名额,只要达到规定要求,均可以成为经典诵读之星,并根据掌握诗词的篇数来确定“三诵读之星”、“四诵读之星”、“五诵读之星”。同时评选“书香家庭”以此达到熟读成诵和扩大诵读范围的效果。
一年多来,学校开展的丰富的大型经典诵读活动:“童声诗韵,做阳好少年”、“中华颂书写经典比赛”、“经典诵读主题班会”、“经典诵读pk赛”、“经典诵读诗画展”、组织学生参加区里的经典诵读精品节目展演等。学生们通过背、唱、演、说、画等形式,从诗词里感悟到了中华诗词的精粹,感悟到了许多做人的真谛。
四、诵读经典,收益匪浅
(一)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文化
如今,经典诵读已经作为学校一校一品特色项目来打造。在校园里,每天总能听到经典诗词的诵读声,一朝一夕,课内课外,校园处处散发着浓郁的书香气息,到处闪现着一个个天真活泼、“满腹经纶”的孩子,形成了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学校真正成为了孕育儒雅少年的摇篮。
(二)丰盈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千百年来人们似乎已习惯于将读书作为一种成就未来幸福的手段,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有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理想憧憬;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读书总是与考试联在一起,这样的读书不仅机械、乏味,甚至是痛苦不堪的。经验告诉我们,让读书变成一种享受,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重要途经。只有让学生在诵读中找到了乐趣,体验到了快乐,读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
(三)提升了师生的人文素养
诵读要成为一种精神享受,要丰厚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就必须走出“一切为了分数,一切服务于考试”的怪圈,重构校园诵读生活。真正意义上的诵读不仅仅是一个识记认知过程,而是融入了情感、态度的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是一种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风声、雨声、诵读声,声声有情,读出诗情画意、读出人文情怀,从而真正培育孩子的诵读兴趣,让孩子和教师喜欢古诗,让诵读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难怪六年级的杨晓莉同学在诵读经典心得中这样说:“自从开始经典诵读以来,我再也不怕朗读了,以前每次老师请同学们朗读,我总是干着急,不敢读,即使读了声音也像蚊子叫。现在不同了,因为古诗词简短有味道、有节奏,我很喜欢读,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大声朗诵。双休日回家后,我经常召集小区里的小伙伴背给他们听,谗死他们了。现在有几个小伙伴居然也在悄悄地背诵呢,还说约定时间要向我挑战,我可得加油啦!要是输了,那可倒八辈子霉了。”
“孩子的心,就像春天的泥土,播什么种,就发什么芽。”“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学生的人生之塔不是一砖一瓦构建的,需要从现在起日积月累,奠基丰厚的智力背景和人生底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诵读中华经典之路上,我们相信,一批彬彬有礼,团结友爱、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的“阳光少年”在蔡家场小学这个充满朝气的阳光校园中将会不断涌现!
品味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品味国学,传承经典的读后感篇九
中华古国,悠悠五千载;中华文明,绵绵无千年;中华经典,浩浩五千卷。中华经典的星空里,群星闪耀。诗情融花意一体,智慧与激情齐飞。阅读经典就犹如与先哲同行,聆听他们对世界、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就会被那蓉智的思想灵光所感染,比如,《三字经》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的言而有信;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的广阔胸襟;《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的宇宙万物的奥妙……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伟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其中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淀着一个伟大民族不朽的灵魂。毋庸置疑,国学经典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辅助教学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济,更是当代学生学习的模范用书。
是这本书教会了我何为真诚,让我领略了真诚的无限魅力!以言语温暖他人也是泛爱众。人生有限,可祝福别人的机会屈指可数,利用好自会喜悦。当老师以真诚心帮助学生,昔日视若无睹的机会骤然间变得清晰可见、触手可摸。方知没有哪种职业会比国学经典更有功劳、最愉快,渐渐在享受经典。原来我的生活习惯不节俭,现在的习惯令人赞叹,这一切佳绩源于《弟子规》潜移默化间教会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品德、强烈的责任感,严谨细致、团结守信、处处为人着想的待人处世方法,锲而不舍、善思好学的态度。德育和教学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我喜欢眼见为实。一本《弟子规》让我明白立身处世接物的道理,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中,庆幸圣贤与己如影随形。懂得经典是拿来做的,不知何时起赢得了家长从未有过的尊敬,只因我请了古圣先贤来帮我。
树的本是根,人的本是孝。孝是我们做人的根,是我们成长的根。我们一定要从小做起,把根扎牢,让世世代代的人都知道做人要孝顺父母,尊敬老师,把孝永远传下去。我向善启孝心的国学经典致敬,是你为我们扎下了正确做人的深根。鸡蛋原理中,因为鸡蛋是幼小的生命,在破碎的那一刻,我们一定会心灵伤痛。我们要唤醒和保护他们那一颗生命同体的仁爱之心。那是一种很清晰的感觉——心灵得到了深深的净化,同时,又把自己深藏在心底好久都没有去关注的东西给唤醒了。
我相信,我们班的每个同学,自小就读过很多中国儒家的名句和文章,而且很多都是在课堂上经过老师讲解的,深谙其中的道理,印象都应该很深刻。可是这些宝贵的东西,在重复的考试和自我的奋斗中,离我们越来越远,已经和那些染尘很久的器皿一样,被埋没了。
现在,系又把国学经典强调走进我们日常生活,又一落到很现实的行为点上。修身,对古代人而言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但对于现代人又何尝不是呢?处在全球化的时代里,我们更身处在一个多元文化所交汇的国家里。日复一日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变得急功近利,忘了去关注自己本质的东西。可是抛掉根本,我们会变得一无所有。
古人的话语值得我们好好去聆听。因为这些话语历经千年,依然如珍珠般夺目。不学礼,无以立,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一直被当做人生的基础课程而备受重视。在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讲究礼仪已上升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进步、开化与兴旺的标志。而我们要做社会的文明人,更需要学习和讲究礼仪。以平等心对待别人,干什么事情都不要有很强的优越感或自卑感。
真是令人自豪,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领悟到了这个道理;可是也令我们感觉有些悲哀,我们趋之若鹜地去搜寻、阅读那些外国人士写的成功之道,却忽视了自己祖宗留下的东西,甚而将它拱手给了别人。看看现在国外越来越热闹的中国文化研究潮,我们真该反省了。
人生幸福的根源确实是爱和被爱。看着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获得了成功,自己同样地兴奋和雀跃。默默地把自己的爱给予别人,自己的心同样是温暖的。而作为被爱的人,我们更能感受到这一点。最真切的便是抚育我们的父母。只有他们从你一出生,即开始担当两个守护天使的角色。纵使你到了那遥远的天边,他们还是始终不离地关注着你。你忘乎所以地忘掉了他们,他们却将你时时挂在心头。每次说到父母,正在嬉笑的我都会心有濡湿,对他们充满了爱敬。
现在重新审视我们家几代人对自己长辈所做的微不足道的、在常理之中的事情,我才发现孝道在我们家随处可见、无处不在。因为我们从小就在孝道的氛围中长大,认为对长辈本来就应该这么做。可以说孝道在我们头脑里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在行动上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平常。现在看来,所不同的就是家突出了一个孝字和身教。由于孝,儿女们听话,母亲和我的理念得以灌输;由于孝,儿女们懂得尊敬师长,人人喜欢;由于孝,儿女们懂得仁爱,同学团结;由于孝,儿女们奋发学习,成绩优异;由于孝,他们好好做人,不让妈妈操心等等。就是因为做到了一个孝字而一顺百顺。
我才开始明白,别人没有错,所有的错误都在自己德未修呀。此生最大的幸运就是聆听到圣贤教育,然而当自己的修养没有达到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时,很有可能出发的目的是好的,做着做着就偏离方向了。在这个假期的国学经典学习中,我深深感到像我这样从小好逸恶劳的人,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要改习气,立身行道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的。自己一定要坚持改过向善,做到久自芬芳。
从小到大,我都在取,到了该予的年纪时,还是一事无成。我希望能为别人做点事,学习尽自己的本分做人。国学经典使我明白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大爱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使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国学经典,圣贤涤荡了我们心灵的污垢,净化了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有一种脱胎换骨、再世为人的感觉。如果把这几天的学习用两个字概括,我想会用这样两个字:感动。国学经典教我们怎样孝敬父母,怎样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怎样为人师、为人父、为人母,怎样和朋友相处,怎样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甚至每一件物品,让我们时时刻刻都怀着感恩之心。系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系努力的将中华文化承传,成全我们的家庭,成全我们的幸福,谁能说,国学经典不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呢?你们用自己的善行义举实践着圣贤的教诲,用自己的一片爱心去成就他人,为我们做出了表率,相信你们今日种下了福田,种下了善的种子,他日定能开出世间最美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的善果。
学习经典,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我们要时时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包容之心,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与人为善,也与己为善。回校以后,我要积极地向全校师生、推广力行经典的理念,让全校师生都来接受经典教育,并通过青年路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使全校师生受益一生,来影响和带动兰州市经典教育的开展,让更多的学子接受圣贤智慧的教诲,能够拥有更加健康美好的人生!一个人对父母不敬,对你的性德是最大的损伤,我不骗你,一个人只要对父母不孝,整个业障绝对快速现前。国学经典的道义、情义那厚重的力量生养了我们,我们懂得了自立、自强,奋斗不息,这是我才感到自己曾经把父母伤得那么深,可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却永远不会改变,那是一种最最真挚永恒的爱。我是在幸福中长大的孩子,比起父母来说,我简直就像金枝玉叶一样,而父母只是卑微的小草。但是父母这株草,活得有尊严,有志节,不低头,也不奢求,非常快乐,从小就知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社会的污染,从来都没有诱惑、动摇过父母。
人的一生,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而父亲母亲,永远是我源源不绝的支持力量,伴随我,也引领我。《弟子规》正是在时时处处、引导我们如何仁爱待人,正确处事,分寸有度接物的好教材。在现实生活中真是随时可以用到的啊!
品味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品味国学,传承经典的读后感篇十
20__年9月,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开展了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学习分为四个教学视频。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了解一些比较肤浅的知识,经过此次的学习,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曹廷华教授在“国学经典与师德修养”中说到:国学是从明初到晚清这一段时期所提出的虚拟性概念。是相对于“西学”而提出来的。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从古到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国学大师翟鸿曾经说过:“相由心生,改变内在,才能改变面容。一颗阴暗的心拖不起一张灿烂的脸,有爱心必有和气,有和气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这话对我们教师来说,说得太对了。我们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有信仰,要有追求。对学生付出了爱心,你就会感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就会感受到学生对你的爱。鲁迅曾经说过,不读《道德经》就不知道人生的真谛。学习了《国学经典与教育》,我心中不断提醒自己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就像曹教授说的,对学生就要像对待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对他们百般呵护,关心有佳。真正做到“大爱无疆”。
看完熊笃老师所讲的国学经典与教育艺术,使我懂得了“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在教学过程中,不搞题海战术,学习要和丰富的课间活动相结合。劳逸结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之中,就能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的功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人们总是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
现在年轻人,漠视礼仪,不尊重长辈老师前辈的都有,直到踏上了社会、工作岗位、吃到了苦头才意识到了“礼”的重要性。校园中有些出口成“脏”的同学是否也该引起重视,把逞一时口快的坏习惯给改改,养成基本的道德素质。国学中有许多的标准就算是在现代看来也还是绝不失色的。
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功利。现代化提高了国人的生活节奏,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带给人们快乐,反而带给人们更大的压力。当人们的心灵面对这烦躁的社会,不知道如何生活了,心中少了那份宁静与自在。当大家只是以物质为基础,而精神上却一片荒芜时,这是很危险的事情。是我们该静下心来,研读下我们圣贤的教诲时候了。读读这些经典的语句就知道,“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关于学习,事业,人生的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我们祖先早就归纳在国学中了,而且到现代业一样的适用,不仅现在而且在以后绵长的岁月里也一样适用。如果我们不好好珍惜自己的文化,让这些指导我们人生的哲理从我们身边白白溜走,然后还抱怨生活的不如意,真是怪不了别人。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很多方面还是很有见地的,对于学习方法,教育方法以及一些教育规律方面的阐释还是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
品味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品味国学,传承经典的读后感篇十一
9月20日至22日,我有幸参加了第五届育龄童全国小学国学经典教学观摩培训,时间虽短,但受益匪浅。国学文化可谓博大精深,简短精悍的文字,蕴含着无尽的智慧,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学校作为传承与发展文化的载体,在引导和弘扬先进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文化建设是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经典能修正品行、健全人格,使每一个人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为此,我们也积极响应,广泛开展“读经典”活动。读经典能更好植根于民族传统,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感知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从而引导学生修身立人,明礼诚信,厚仁笃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积极营造“诵读国学经典,积淀文化底蕴”的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社会。
一、教师悟领经典修身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教师真切感悟经典之美,品味与书为友的乐趣,激发热爱祖国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经典让教师体会以德明志、博学多才的内涵,使教师们多一些文化积淀,写起文章来如行云流水,说起话来字字珠玑。教师们只有深刻认识到容纳下纵横千年的文化的国学,才会在无论什么样的环境下淡定从容、高雅脱俗。国学,是最质朴的人生指南,是对世界的精辟认识,对为人处事的精准总结,日常行事的准则;学习国学,可以陶冶教师的情操,提升教师文化底蕴,实现教师的升华。
二、学生诵读经典促成长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储蓄银行,诵读就是最好的货币,在学生时期将最好的货币存在他们心中,长大后定会受益终身。学生通过背诵和练字潜移默化地将历史地理,道德礼仪,生活知识和识字阅读能力结合在一起学习语文,使学生在读诵的过程中语言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从根基上自然生长获得语感语境。经典美文诵读可以破解当今学生“读书苦,苦读书”的现状,走出一条快乐阅读之路。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们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篇三:国学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今年我有幸前往深圳参加《中华颂·国学经典诵读》教师培训活动,聆听了几位老师为我们上的精彩讲课,而最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钱老师与龚老师的两节课。
来自深圳田心小学的钱爱萍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昔仲尼》,她的课例设计新颖,整堂课以课前谈话、课件领读、学生诵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借助教材注释,自主感悟。让学生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入情入境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能熟读成诵。整堂课以“读”贯穿,真正体现了只求诵读,不求甚解的原则。钱老师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把课文读得“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的氛围,让学生领悟悬梁刺骨和?z萤映雪两个典故的真谛,让学生没有一点压力地学习了祖国的精粹文化。
而同样来自田心小学的龚白羽老师的示范课很精彩,她为我们上了一堂《弟子规》,龚老师的课堂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素读;让学生在快乐的诵读中学习了古诗词,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读书积极性,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了祖国的精粹文化。龚老师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的设计,让孩子们在琅琅的书声中体味到国学经典,感受我们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龚老师的课例,让我又一次亲身感受到了国学经典的魅力。
国学课到底怎样教?钱老师和龚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其实,我们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并热爱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借助教材,自主感悟。我们只需要求学生读通了读顺了读出美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能熟读成诵,而不求甚解,让学生没有一点压力地学习祖国的精粹文化。
这次培训会,让我明白了国学的教学,是我们老师要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诵读活动中培养情趣,促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口、耳、脑并用,以习得知识,训练能力,开发潜能,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深读课文过程中能熟读成诵。国学经典的教学就是要“以读为本”,并读悟结合。只有通过读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
品味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品味国学,传承经典的读后感篇十二
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
一、学习国学提高了自身素养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学习国学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国学,让我明白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
对待有困难的人,应该以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待犯了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教育孩子方面,从小要教育孩子讲礼貌,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有孝心,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国学是中国人的国粹,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我要继续学习国学,让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的人生走的轻松而洒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学习国学开始,接续国学薪火,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