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入设计(九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入设计篇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使学生体会到爱与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通过读课文,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体会文章表现的父爱的伟大及执著信念的坚韧。
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父爱、母爱是人世间最高尚、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古今中外无数名家以其为题材创作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名篇,感染了许多读者。我们刚从《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体会到了母爱的温柔与细腻,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美国著名作家马克·汉林描写的一个发生在地震中的传奇故事,一起去感受父亲的伟大与深沉。
1、正音:
结合《丛书》p96,“读准带点的字,在正确的读音下画上横线。”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板书课题,了解略读课文的读书要求:
请一学生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归纳板书:
问题⑴: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四要素去概括。)
问题⑵: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二、自读自悟
(要求带着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自读课文。)
三、交流感悟
1、讨论理解问题⑴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⑴引导学生共同理清四要素要点。
(当归纳地点时,简单介绍洛杉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⑵学生汇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学生根据四要素进行概括。)
2、讨论理解问题⑵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⑴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明确要求:可以提问题,可以交流看法,可以小组一起感情朗读。人人参与,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⑵全班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相关语句,了解父亲当时所处的环境。(通过此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父亲不顾个人安危营救儿子,更能突出父亲的伟大。)
①师:我们先一起了解大地震后的景象是怎样的呢?
(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描绘。)
②结合平时你们了解到的地震的相关知识,说说这里的处境危险吗?
(让学生知道当时处境之危险,随时都会发生xxxx。)
③学习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师:你从文中哪些段落、哪些语句体会到父亲的伟大?
(让学生找出文章的语句、段落,汇报小组学习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并加以梳理归纳,为下面的深入分析,体会父亲了不起做铺垫。)
⑶结合学生汇报,学习理解第三自然段:
(父亲为救儿子不顾危险。)
①父亲了不起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发表看法,知道父亲冒着随时会xxxx的危险,置生死于度外,从而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②什么动力使父亲在一片废墟中去寻找自己的儿子呢?
(引导学生发表看法,理解支撑父亲所作所为的是信念。)
③朗读指导。
⑷结合学生汇报,学习理解第五~十三自然段:
(父亲救儿子的坚定而执着的信念。)
①父亲了不起在哪里?
(引导学生抓住语句理解。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在挖掘;有些人劝阻他时,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救火xxxx、警察提醒他有危险,但他坚持在废墟中挖掘着。)
②什么动力使父亲有这样了不起的举动?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想到的是他对儿子的承诺,为了儿子,决不丧失信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③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感受父亲的坚定和执着)。
④你还从哪里体会到父亲的伟大呢?
(课文第12、13自然段“他满脸灰尘,双眼步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面临危险,随时会发生的倒塌、余震、xxxx,父亲连续挖掘了38小时。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多么感人的一幕!多么坚韧的父亲,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
⑤为什么这位父亲能连续挖掘38小时而不放弃呢?
(引导学生理解是父亲的执着的信念支撑着他,让他战胜了一切困难。)
⑥朗读描写父亲神态的语句。感受父亲的伟大。
⑸面对这位了不起的父亲,你想怎样赞美他呢?
(师先示范: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他信念坚定,不轻言放弃。)
⑹重点朗读指导,体会人物感情:
①出示句子:
a、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b、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②师:这是文章第3第13自然段中两处父亲对儿子的相同的呼唤。我们一起理解一下,同样的呼唤,但父亲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理解第一次的呼唤是父亲面对废墟的绝望悲痛的心情,第二次的呼唤是听到儿子的声音,那惊喜万分的感情。)
③朗读。
⑺学习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①找出文中描写儿子语言、动作、心理的句子读一读。
②出示重点段段: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③说说儿子的了不起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发表看法,理解儿子对父亲充满信任,充满耐心等待父亲,对生存充满希望,以及处事的冷静、勇敢。)
④出示重点段段:“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⑤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从儿子对同学的关爱,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四、体会情感
1、假若你当时在场,你想对他说什么?
2、在这一事件中,父子为什么会团聚?(凭着坚定的信念)文中反复出现过哪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谈谈你的体会。
3、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懂得:不论遇到什么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要放弃希望,那么你就能成功。)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1、阅读朱自清散文《背影》。
2、阅读《轻松练习》中的《回忆中的家》。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父亲
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入设计篇二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讲述的是在美国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所以在本课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来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四)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一)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二)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句话的含义。
2课时
(一)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
(二)教师准备课件。(用ppt制作的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字片和与地震相关的图片与音乐)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将让我们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第17课(师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三)检查生词
(四)整体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儿呢?
(五)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父子)
二、披文入情,感悟语言
(一)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看看,文中的父亲为什么了不起。请大家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看看文中哪些文字让你感到了父亲的了不起?用波浪线把它们画出来,在旁边用一两个词简单地写下你的感受。
(二)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以下重点句段
1.第3自然段: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从哪看出痛苦?为什么?痛苦到什么程度?用一个词来概括父亲此时的心情。
(3)尽管痛苦,但他还是坚定地站了起来,透过“坚定”这个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4)朗读,读出父亲的痛苦与坚定
2.第5—11自然段:
(1)谁阻挡过他?是怎样阻挡的?
(2)为什么父亲反复只说这一句?
(3)分角色读课文。
3.第12自然段:第一句:“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
(3)为什么说没人再来阻挡他?(引导学生学习5-11自然段)
4.第12自然段:第二句:“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
(3)你觉得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师板书:坚强执著)
(4)联系生活,出示地震灾害图片。
(5)用一句或者几句话写下你的感受。
(6)小结全课
(7)这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为什么说他的儿子也同样了不起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三、布置作业:
(一)写生字
(二)摘抄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父亲的形象已经刻在我的心中,让我们深深感动。那么,他的儿子又为什么了不起呢?请大家自由读13至23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儿子的哪些画面感动了你?
二、自读自悟,交流体会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感悟如下句段:
(一)“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二)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展开联想,即时练笔
(一)讨论
大家设想一下,刚才有个同学谈到,当时埋在废墟底下的阿曼达也可能害怕,他害怕还是不害怕?请大家讨论一下,可以想象,可以用书上的语言来证明。
(二)想象
师:同学们,让我们跟随记录片,再亲自看看1994年美国发生地震的一刹那。就在灾难发生的这一刻,忽然楼房晃动起来,身体也跟随着晃动,教学楼象山一样向我们压下来,把我们送进了漆黑的废墟底下:
师:只听见四周是────(生阐述想象)
只看见──(生阐述想象)
(三)练笔
1.阿曼达是那样的了不起!他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啊!在这38小时里他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用你的心去写,用你的想象去写,把了不起的阿曼达用说手中的笔写出来。
2.请几位写得有代表性的同学朗读。
四、诵读经典句段,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感情朗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二)分角色朗读父子对话
(三)小结全课,拓展延伸
推荐课外书《感悟父爱》
五、作业
(一)完成练笔
(二)课外阅读《感悟父爱》
(三)复习生字
作者简介:
高娃,女,1973年10月出生,现任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内蒙古自治区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能手,全国优秀教师。论文《把握教学重点上好语文园地》获全国语文教学研究论文一等奖。
《父与子》美国作家马克。汉林
马克。汉林:mark victor hansen(马克·汉林)是一个专业演讲者,他在近二十年中,在三十二个以上的国家二百万人作了四千次演讲,演讲内容包括优秀销售策略,个人能力与发展等。他一直鼓舞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强大、更有自己的未来,他给各行各业的人带来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原文
曾经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跑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经过巨大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入设计篇三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体验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今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生命中的另一份重要的、伟大的爱──父亲的爱。
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注意读音。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三、小组自学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2、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课文应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四、讨论交流
1、课文结构:
第一段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段一位父亲去儿子的学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儿子及其同学救了出来。
第三段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2、读文章的第2~23自然段,具体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出重点的词。
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坚定、疾步、埋头、满脸灰尘、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不要害怕,我不怕藏(板书)
3、通读全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⑵学生参照板书,逐步思考,独立概括中心思想。
五、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1、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尤其是父母。
2、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
3、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本课通过教学最终要让学生深知为人父母,最疼爱的是自己的子女,而作为子女,最应报答父母的恩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基本独立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之后,这篇课文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主要通过阅读、思考、自学、讨论、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会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有。同时还要将这种德育和美育的渗透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师又有意识地安排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入设计篇四
“无论发现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是父与子之间的心灵之约,更是一种伟大的承诺,正是这种承诺的力量,才使得父亲在儿子被大地震埋在废墟中时,连续38小时不停地挖掘,终于把自己儿子和其他13名儿童从瓦砾中救出。这是父亲的“了不起”。当安全出口被开辟出来后,“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是从一个只有7岁的孩子口中说出,是在地震后被掩埋38小时后,即将获救但又随时面临危险的情况下说,造就了儿子的“了不起”。一对父子,演绎了一个传奇故事。
1、能读通课文,理解“爆炸”、“废墟”、“破烂不堪”等词语意思。
2、能有感情在朗读课文,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3、能感受“父爱的伟大”。
4、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对这对“父子”的真实情感。
1、课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板书“地震”
师:同学们,看到“地震”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5.12四川地震)
师: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使得6万9千多名可爱的生命过早地凋谢了,使得3000多孩子瞬间成为了孤儿。地震是残酷的。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了一场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个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这个故事,认识这对父子。
(完成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感知大意。
1、生带着要求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动笔墨不读书)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3)、地震中发生了什么事?
2、生自读课文
3、交流汇报
(1)、这是一场怎么样的地震?
(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内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①指导朗读: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突出“大”)
②出示“大地震图片”
师:我带来了一组当年大地震的图片(课件出示)(简介几组图片,屏幕随机出示:废墟,大爆炸、瓦砾、理解“爆炸”、“废墟”)
(2)地震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他人的劝阻,手无寸铁在废墟中连续挖了38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入设计篇五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合作、交流、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自读质疑、合作探疑、交流解疑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
2、自读理文
请同学们带着预习中的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把课文快速地读一遍。
3、小组合作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①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变成问题考考别人。
②把自己不懂的和其他同学讨论一下,共同解答。
③在合作中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4、交流解疑
为了充分展示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成果,我们举行个男女对抗赛,看看哪一组提的问题多而且有价值,能难到对方?哪一组能迎难而上,对课文理解深刻,回答准确到位?我们给优胜组授予“智多星”称号。
(学生交流探讨)
相机组织辩论: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
随机板书:两眼直直只有一个念头挖了38个小时
小结:他失常,但失常的伟大;他不失常,不失常的惊人!这就是爱!伟大的父爱!(板书:爱)
二、读中悟情,以读促解,突出重点
1、看看文中有多少个感叹号?集中在哪儿?
2、这些感叹号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指导朗读重点句段)幻灯片依次出示
①“他感到眼前……走去。”
②“是儿子的声音!……我的儿子!”
③“是我,是爸爸!……和我在一起!”
④“一个安全的出口……阿曼达!”
三、以文激情,开放课堂,升华情感
1、从大家的朗读声中,我感觉同学们被这篇课文深深的感动了。感动了就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告诉老师,你想到了什么?
2、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来表达一下你对父母的崇敬、爱戴!
四、课后作业
在以下的几个形式中选择一个做一做,体会父母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关爱。
1、和爸爸妈妈的目光对视一分钟,你看到了什么?
2、细细地观察爸爸妈妈的背影,你想到了什么?
3、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你体会的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略)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入设计篇六
1、认识、会写课文中的11个生字词。
2、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是在父母的关爱中成长的,父亲的爱,可能是严厉的批评;可能是真诚的鼓舞;可能是细致的关怀,今天我们来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来结识一位有着执着的爱信念的父亲和一个勇敢的男孩儿。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子
二、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生自由读全文。
师:有哪些生字词是你想提示同学的?
师指导学生正确认读“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柔曼、爆炸、瓦砾”等词语。
师:这些词语各写一遍。注意爆炸的爆字,右边最下面不是“水”字,笔划依次是“点、提、撇、点。”
生在摘抄本上写生字。
师:哪些词语你还不太明白?
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师指导用“找出近义词”的方法或“把词语放到课文中理解”的方法,让学生互相探讨,理解词义。
师: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默读并思考。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叙述文章梗概,师指导。
师:课文哪些描写给你的触动最深刻?
生根据课文内容叙述。
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遍,把这句话抄写在摘录本上。
板书:
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指导学生关注文中父亲的语言和外貌,并分类抄写在摘录本上。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子
总会和你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入设计篇七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
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谈话导入:
对下面的一段文字,大家一定有了深切的体会。出示一段赞颂亲情的抒情性文字,可以是收集到的别人的文字,也可以教师自己撰写的:(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让学生齐读。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学生通过查字、词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边读边动笔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认读生字新词。
3、指名分部分轮流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4、检查自读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⑴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读后你有些什么想法?
三、再读课文,直指重点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质疑:
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
一、抓住重点,合作研究
1、深读课文,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2、品味词句:
⑴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父亲说的这一句话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答案可以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
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可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也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领悟──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以下的句子,你认为好吗?“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⑵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②“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3、再次齐读导入时出示的那一段文字。
4、小结: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二、朗读体会,加深体验
1、自由读课文,想读谁说的话就读谁说的话,想读哪段就读哪段。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和心情。
3、全班交流分角色朗读课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想对父母说些什么,或者是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故事,或者是你打算怎么做,都可以记在你的日记本上。
2、课后自由组成小组,读读课文,展开讨论,编写剧本,演一演,制成录音带,然后全班交流,评一评。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入设计篇八
本课的教学是以“以学生自读自学、合作探究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而设计教学的,注重教师引导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累搭好桥梁,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道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有一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感人故事,文章虽然语言比较平实,但描写具体,情感真挚。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并不难,而真正理解父子之间的真情,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四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
1、认识8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利用课文中的情感资源,设计有感情的导语,把学生带入到课文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丰富想象后的语言训练为主线,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资源,抓住课文中的两条线,一是在父亲挖掘过程中的表现和其他父母进行对比,二是夫妻的挖掘表现与儿子在黑暗的废墟底下的对照。让学生在这样的对比中体会父亲的伟大、了不起以及儿子的了不起。
幻灯片、地震录像片段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地震带来的巨大灾难。教师安排了汶川地震中的一段视频录像,学生观看。观看后,提问:“你们想对地震中失去生命的孩子说些什么?”接着提问“假如你在黑暗的废墟中会怎么想,怎么做?”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再次默读课文,说说对课文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印象最深的是那句话?
(三)再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学习。
1、学生很快就会找到父亲挖掘的那句话“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我就用导语引导:突如其来的地震,把很多孩子都埋在废墟地下,哪有父母不心痛孩子的,他们都无比悲痛,看到这样的废墟,他们都怎样啦?(读第5自然段)而这位父亲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2、在学生回答后,我让学生对过去的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后的父亲的想法、儿子的想法进行想象。时间一分一秒地流失,父亲的意志受到了考验,儿子的生命也受到了考验。引导学生思考:儿子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能这样顽强的坚持下来,从而引导学生说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是儿子生存下去的精神力量,也是父与子相互信任基础。教学中,不是穿插学生的朗读,更好体会父亲的伟大父爱父与子之间的相互信任。
3、在理解父亲挖掘过程中那种坚定的信念时,让学生对“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进行讨论。这时候的父亲到底有没有精神失常。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父亲心中坚定的信念。
(四)总结课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延伸、这对父子不仅感动了我们,更感动了周围的人,想象周围的人看了后会怎么说?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在交流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能够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梳理出父亲的爱与执着。在交流“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个段落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不直接用挖了36小时这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亲的了不起。
在交流“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这一段落时,我采取了我叙述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的环节,然后说出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这样既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初步学会揣摩人物的心理,舍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初步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又能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实现了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一目标要求,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再次质疑完毕后,我主动引出有父爱老师想到了母爱,并配乐朗读我搜集的一篇文章,然后联想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做的日常琐事,并布置把其写成文章,最后向学生推荐书目。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见识各种方式的爱;二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描述的父爱是必较外显的,而且是用地震这一特殊情况来展现的,可以说比较惊天动地,学生可能误以为只有那样才能称的上爱,我讲述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平实中也能见真情,让学生懂得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事虽然平凡,并且他们认为是很平常、很应该的事,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简单、平凡中蕴含着父对他们深深的爱与浓浓的情。从而使他们受到更加深的感恩父母的教育。
总之,无论是教学的总体设计,还是某一问题的确定。我都始终注意力争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与落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进入更高年级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入设计篇九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学习重点。
二、交流对地震的了解,拓展阅读有关资料。
三、导读课文,整体感悟。
(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
(二)品读,找出感动的句子,好好体会。
(三)着重引导读好以下句子:
1.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谁对谁说的?用什么语气读?文中共出现几次?另外两次谁说的?说明什么?)
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什么要这样写?直接写36小时不行吗?36小时是多久?从他的外貌描写中,你想到什么?)
3.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句话最重要的词语是什么?把了不起的感觉读出来。)
(四)能不能用自己的话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五)精读,快速阅读全文,想想明白了些什么,有什么疑问。
根据学生疑问,梳理出一至两个待探究问题,教师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
第二课时
一、立体探究,感悟“了不起”
(一)自主选择“儿子了不起”、“父亲了不起”进行探究,找出关键句子,细心体会。
(二)探究“儿子了不起”(抓住勇敢、无私、对父亲的信任来理解,放手让学生畅言。)
(三小结、过渡:从儿子的表现我们可以说:真是个了不起的儿子。而儿子的了不起来自于父亲,来自于对父亲的信赖,来自于他有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里呢?(提示:交流的时候,表达要清晰,要抓住课文中的具体句子来说明。)
重点探究“父亲的了不起”。
抓住以下句子,反复朗读感悟:
1.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2.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占据父亲整个心灵的是儿子,一定要救出儿子是父亲心中唯一的信念)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36个小时,两天一夜啊,在这段时间,父亲不吃不喝不睡,是多么了不起啊!读
(2)挖掘工作何其辛苦和危险,然而,父亲承受的仅仅是肉体上的辛苦吗?(还有精神上的双层压力:担心家里的妻子,担心孩子再也找不到了。)肉体上的辛苦,精神上的压力,这一切也没有使父亲停下来?你们说他了不起吗?读
(3)想象挖掘过程中有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父亲会怎么想呢?(不管发生了什么,看见了什么,丝毫没有动摇父亲的意志,多么了不起啊!)读
总结学法:抓住什么来分析?(神态、动作、语言)
讨论。最终,儿子救出来了。故事的结局皆大欢喜。可是,如果挖出来的是儿子的尸体,或者在挖的过程中发生了爆炸,还能说父亲是了不起的吗?(父亲因为担忧孩子的生命安全,过于悲痛,以致于精神和行为异于常人,这都是缘于他对孩子深沉的强烈的爱。不管孩子能不能救,不管结局是否圆满,他都是一位称职的父亲,伟大的父亲,了不起的父亲。)
二、精略结合阅读,感受不同形式的爱
(一)导语:父母的爱有很多种,有的象阿曼达的父亲一样,是一种强烈的外显的爱,有的可能是我们平时觉察不到的无微不至的爱。阅读《慈母情深》,运用我们学到的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体会人物的感情。
(二)交流: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母亲的深情?
(三)填表:今天,我们不仅被《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伟大的父爱感动着,也被慈母的浓浓深情感动着,之所以被感动,是因为我们自身的原因——太投入了,同时,也是文章的原因——太感人了。
作业:
1.填写表格
2.回忆生活中,父母亲关爱你的一个画面,写一个片段,注意,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写具体。
慈母情深(略)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