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反思800字 声声慢教学反思一百字(十一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声声慢教学反思800字 声声慢教学反思一百字篇一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一首词,先自由地出声读一遍。
(师板书课题、生朗读)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1:这首词充满了愁绪。
生2:给人的感觉是女主人公特别的痛苦与感伤。
??
师:写“愁”的诗句能回顾一下吗?
生(齐):能。
生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他把自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生2: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生3:李煜《虞美人》中写国破家亡之愁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师:同学们,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愁”是一个永恒书写的主题,在李煜的笔下,愁是一江向东流去的春水;在李清照的笔下,又是船上点点滴滴的忧思;在李白的眼里,此时愁不仅从水上到了船上,又到了天上,是一轮明月,那么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有关愁的一首诗词,到底“愁”在哪里?又是如何写“愁”的?
(师出示目标:1.涵咏字句,感受本词凄美的意境。2.鉴赏意象。)
二.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凄美的意境
师:李清照这首《声声慢》“字字含愁、声声是愁”,现在请同学们试着读出这种味道。 (师为学生配乐、学生自由读,师指导)
师:谁愿意给大家朗读这首凄婉哀切的《声声慢》?
(每个组都有学生举手示意,师找了一个平时回答问题不太积极的同学朗读,让其他同学评点。)
生:朗读得字正腔圆,但感情不够饱满。
师:那你能朗读出感情吗?(学生笑)
生:试试吧。
(读后,学生鼓掌,其他学生评点)
生:有一种如泣如诉的感觉,感觉她就像李清照。(众笑)
生: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同学评点很好,是呀,我们要想读好一篇诗词,必须融入作者的生命。
三.冥想,品读愁情,解读手法
师:找出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
生:两句分别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我们先看看诗歌开头直接写愁的诗句有什么特点?
生:运用了许多的叠词。
师:把运用叠词的这几句话读一遍,想一想如果把它换位,变成“惨惨凄凄,清清冷冷,觅觅寻寻”,可否?
生:这段文字中“寻寻觅觅”是一个“找”的状态,“冷冷清清”是有一种环境,一种冷清的气氛,“凄凄惨惨戚戚”是内心的感受,换位不足以清楚地表达意思。
师:这几个叠词很讲究顺序,“寻寻觅觅”是一个过程,“冷冷清清”是一个寻觅的结果,“凄凄惨惨戚戚”表现内心,“冷”在这里不仅指的是环境的冷清,而且也指“心冷”。现在同学们跟着老师再读一遍。体会叠词应用的效果。
生:有升华感情的作用。
生:起到强调的作用。
师:除此之外,叠词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因此叠词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升华、强化情感的表达;另一方面体现诗词的韵律美。
(学生再次读,教师板书: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1.直接抒情 找词眼、明词情)
师:《声声慢》读后让人有一句一泪、满纸呜咽之感,是缘于意象词合理的选用,同学们试着找找这些意象词。
生:梧桐、黄花、雁、淡酒、细雨。
师:意象是古诗词的生命细胞,意象词准确的解读能使我们更容易走进作者心灵。“三杯两盏淡酒”里“淡酒”能换成“浓酒”吗?“梧桐更兼细雨”里的细雨能换成“大雨”吗? 生:不能,因为快乐时光已经远去,任何美味佳肴对李清照来说索然无味,何况酒呢。 生:“淡酒”来写作者的“浓愁”,酒的烈压不住作者情的愁。
生:我觉得这里的“细雨”给人一种连绵不断的感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 师:理解意象词一定要找到意象词本来的意义,然后分析它渗透的情感,像这个“细雨”与“滂沱大雨”相比,如实如物,如梦如幻,表达了连绵不断的愁思,尤其是“梧桐更兼细雨”给人雨打梧桐叶的感觉,一声声,一叶叶,字字都是愁,可以说,作者把自己的愁融进了字里行间,融入了景物。剩下的几个意象词,同学们小组合作进行赏析,注意带着自己的思考进行讨论,不要当一个旁观者。
生:我觉得通过“窗儿”这个场景将作者那种浓浓的愁意散发出来,强调了那种孤独的氛围。 生:“黄花”我觉得写出了那种凄冷的环境,表达了作者孤苦的心境,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愁苦心情。
生:把自己比作黄花,如黄花一般凋零,表达了她亡国之恨的苦意。
师:李清照的《醉花阴》里面也有“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它们表达的意义一样吗?
生:首先我觉得第一个“黄花”是以花喻自己,愁得像“黄花”一样,第二个是比喻自己的愁多得可以“堆”起来。
生:这里的“黄花”并不是自己,这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表达了什么?史书记载,李清照当年也是一个爱美的词人,曾和丈夫有过一段非常幸福的时光,可以这样说,他们“诗书唱和,绣花捕蝶”,生活得非常有雅兴和诗意。
生:我鉴赏“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里的“雁”。因为北雁南飞,雁走了,只留下思念与期盼,由雁群看到悲愁,悲从中来,触景生情,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
生:因为雁属于候鸟,候鸟每年都随着气候而迁徙,过雁象征离愁,自己和丈夫生活在北方,因为一些原因迁到南方,自己看见大雁可以北归而自己却有家不能归,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师板书:2.间接抒情 找意象、悟词意)
四.潜入,知人论诗,解读作者“愁”情
师:李清照的一首《声声慢》融进了太多愁,那么到底为何而愁,真实的李清照到底一生有哪些经历呢?她又在寻觅什么?让我们一起欣赏中国传媒大学陈冰晶在cctv—3深情的朗诵《李清照》。
(视频内容:此时的李清照已近人生暮年,回首往事,几多欢笑,几多希冀。几多离索、几多悲戚。如今,这一切化作她一生的寻寻觅觅。记得十八岁那年,美妙的爱情来临,李清照
以她特有的细腻与敏感感受着丈夫深沉炽热的爱。此刻,这份柔情蜜意支撑着她的生命,充实着她的灵魂。“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靖康之乱,风云突变,国仇家恨,霜雪共寒。一个在平凡中受难却在不平凡中抗争的女子,忠肝义胆,铁骨铮铮。)
(动情的朗诵感染着学生)
生1:因为后来她流落到南方,所以我觉得她在寻觅依靠,寻觅家的感觉。
生2:她在寻觅一个可以给她生活安慰的人,可到最后才发现依靠已经没有了。
生3:李清照先寻,寻不见继而觅,觅不见继而发出感慨,她寻找的是她温暖的港湾和甜蜜的回忆。
生4:李清照与丈夫曾经共度欢乐时光,谈古论今,花前月下,约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今丈夫已死,她寻觅感情上的慰藉。
生5:李清照不仅寻觅一个温暖的小家,而且还在寻觅一个温暖的大家。
师:《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此时,诗词包含的感情已经从简单的儿女情长上升到国家失去中原的.一种忧郁,词里的愁已经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了。
(师板书:3.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4.多读、经常读、反复读)
师小结:回首词里的李清照,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一位寻寻觅觅的女神,她“终生求美,把心撕碎,铸就无穷的美留给了人间”。其实作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者来说,我们不也是人生的寻觅者吗?
中国的文学作品是讲究含蓄的,像《声声慢》整首词,没有一滴泪,却一句一泪,满纸呜咽,为了让学生更深刻体会作者文字里的愁情,我主要采用了由意象词的解读到意境的理解,通过读、听、赏、悟,最终达成目标。我感觉有几点成功的做法:
1.对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巧妙整合。本节课,我把多媒体手段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如学生朗读时的配乐以及《李清照》朗诵视频的欣赏,使情境创设比较丰富。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这样做不仅有效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的联想,而且渲染出浓重的情感氛围,从而自然而然的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2.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都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为了达成既定目标,我围绕《声声慢》这首词“情感是什么,如何表达情感、为什么有这样一种情感”三个主问题合理设置几个支问题进行教学。这样凸显了教学的重点,不仅品味了诗歌的语言、学习了手法,而且让学生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
3.替换法的应用。品味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很多,但我感到替换词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替换比较中更容易使学生发现语言应用的差异性,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例如,淡酒换成浓酒,细雨换成滂沱大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换成“惨惨凄凄,清清冷冷,觅觅寻寻”等,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语用能力。
高飞鹏,语文教师,现居内蒙古包头。
声声慢教学反思800字 声声慢教学反思一百字篇二
注重诵读,以读为上,以读为美,是汉语言教育的一个优秀传统。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新课标还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教学设想是:体现“人本”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诗歌鉴赏课的特色,增加课堂的文化含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艺术情境;重视意境的挖掘、情感的把握、语言的品味、形象思维的训练及诵读训练。所以我这节课设计思路是:以诵读为主线,诵读涵咏感受美—合作探究解读美—联想想象再现美—声情并茂分享美。
设计亮点:
1、开篇叠词与英译进行比较,说明平仄变化造成的音韵之美是汉语所特有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声声慢》与法国诗人克洛岱改写的《绝望》进行了对比,来彰显中国古典诗词意象那种蕴藉含蓄的艺术之美。
3、从宏观层面拓展了意象,扩大了视野,探究了愁如何成了秋的文化象征符号。
4、小组合作探究有实效,能当堂反馈学习成果,能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5、诵读pk环节,小组展示诵读成果,由全班同学做大众评委,以掌声的分贝决定名次。这既是个人的展示,又是群体的分享。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参与的热情。
1、小组合作探究法:真正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上网查找等方式,整合李清照的历史资料,在对李清照的一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集合全组智慧探究问题。
2、活动法: 恰当的活动(如诵读pk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3、利用网络博客这一记录平台,让学生享受发表的快乐。
长期以来,学生辛辛苦苦写出一篇作文,读者就只有老师,从唯一的读者那里得到的鼓励认可少得可怜,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长期无法得到满足。而网络是一个非常便捷的发表平台,利用它进行课堂片段写作训练,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传到班级博客,读者就成了全体师生。这既能使学生感受到发表的快乐,也能使他们不随便应付差事,同时也方便师生共同点评。
效果分析:
1、小组合作探究有实效。能根据查找的资料和文本的内容以及小组的思考,提出有价值的观点,这就训练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这个学习的认知工具,拓展了学习空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2、学生在班级博客踊跃发言,语言及思维的训练非常有效。
3、从诵读pk环节的当堂反馈情况看,学生欣赏美再现美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声声慢教学反思800字 声声慢教学反思一百字篇三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代表词作之一,感情深婉细密,耐人寻味。因此,我把《声声慢》的教学重点定位为:通过朗诵、探究等让学生品味这首词的情感,理解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首先,通过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这首词的情感;
接着,在朗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真正走向《声声慢》的更深处。同时小组相互交流对这首词感受,总结这首词的意象和意境,情和景的关系,使学生对《声声慢》这首词有一个整体把握。
最后,为了让学生对李清照有较深刻的认识,我设置了拓展延伸环节,以检测的形式来判断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想,这主要得益于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讨论——交流——探究这一教学模式。
讨论——交流——探究这一授课形式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还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语文活动的机会,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上课过程中,我注意到,强烈的表现欲使学生战胜了被动、依赖、害羞的心理,他们不知不觉参与到《声声慢》的鉴赏中。在整个讨论——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或问或答,或思或记,大部分
学生都主动、积极地思考,学习效果较好。同时,学生可以向我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及疑惑,我也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这样便于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
当然,我在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一少部分学生对整首词的把握不够全面,在引导学生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另外,课堂容量偏大,使得学生不能完全消化知识。
声声慢教学反思800字 声声慢教学反思一百字篇四
1、课前开始播《月满西楼》flash,营造诗词气氛,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学习情境创设得较为成功。
2、课前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使得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而且自己也阅读了大量关于李清照的事迹及诗词,了解她的经历,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让学生准确把握愁的诸多内涵。同时在阅读中知道作者前后期的经历不同,词作的风格也不同。
3、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疑是主线。本节课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让学生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老师的.点拨也十分到位。
4、课堂上讨论落到了实处,使学生明确具体任务,时间充分,老师在巡堂过程中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给予指导,切实掌握学生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作业的处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作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5、导入太长,意象品读拓展不足。也许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讨论,所以对意象的品读显得不十分到位,有点浅。
6、解决“如何入愁”问题时,我非常在意时间,显得过于急躁,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处理的不够从容,给学生时间不够充分,整个课堂感觉很“赶”。
7、课堂上老师的反应不够灵敏,应对学生的回答语言显贫乏,单一,对学生的个性品读,不能给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只泛泛而谈,做不到一针见血。同时对回答好的同学没能给予及时的表扬。
声声慢教学反思800字 声声慢教学反思一百字篇五
《声声慢》教学反思
《声声慢》是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时期的作品,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声声慢》教学反思。词中展现的家愁国愁,身世飘零之悲,令人动容。词人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可以说整首词都紧紧围绕词眼"愁"字展开。
因此,授课中,我把握住“愁”这个关键字,将“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1、作者前期创作与后期创作变化比较大,她的词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比较突出,学习本课时先让学生了解词人的身世经历,使学生在理解词中“愁”的由来时更深入,学生对愁的诸多内涵的把握较准确。
2、课前开始播《声声慢》歌曲,营造凄惨愁戚的诗词气氛,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学习情境创设得较为成功。
3、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教学反思《《声声慢》教学反思》。按照“怎样入愁、怎样写愁、因何生愁”的思路引领学生进行了分析探讨。
4、鉴赏诗词主要是把握感情、体会意境,不要让学生纠缠于某一个文言词语的字面意思上,而应注意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5、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疑是主线。本节课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让学生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老师的点拨也十分到位。
当然,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1、在听过名家的朗诵,且配乐自读之后,学生对朗诵明显有了兴趣,但却因为时间的缘故,未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2、板书虽在课前有所设计,但因为黑板所留位置不足,而未能很好的表现,以致学生没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3、小组讨论前,由于教师没能放手让每一位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导致小组活动中少争辩,少合作,结果小组的发言便成了小组代表“个人”,即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发言。
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我说"存在缺憾的课堂是向上的动力"。尽管本堂课仍有不足之处,但是我相信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修改,下一堂课会更好。
声声慢教学反思800字 声声慢教学反思一百字篇六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代表词作之一,感情深婉细密,耐人寻思、品读。因此,我把《声声慢》的教学重点定位为:通过朗诵、探究等让学生品味这首词的情感,理解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首先,通过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这首词的情感;
接着,在朗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真正走向《声声慢》的更深处。此处是本课的重要环节,通过探讨《声声慢》中学生不理解的问题以及鉴赏学生喜欢的句子来实现。
然后再听录音带范读,总结这首词的意象和意境,情和景的关系,使学生对《声声慢》这首词有一个整体把握。
最后,为了让学生对李清照的词风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我设置了拓展延伸环节,比较鉴赏她后期的代表作《声声慢》和前期代表作《一剪梅》。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想,这主要得益于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讨论——探究这一教学模式。
讨论—探究这一授课形式可以较好地使学生战胜学习的心理障碍,激活思维,主动学习;还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语文活动的机会,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上课过程中,我注意到,强烈的表现欲使学生战胜了被动、依赖、害羞的心理,他们不知不觉参与到《声声慢》的`鉴赏中。在整个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或问或答,或思或记,大部分学生都主动、紧张地思考、学习,效果较好。同时,讨论——探究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消除老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性,学生可以向我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及疑惑,我也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这样就能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中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
当然,这一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不足,比如会削弱对词的把握的整体性。它要求教师课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课堂教学中要有较强的概括总结能力。在上课过程中,我自己觉得,在总结这个环节中做得不够,还不能让学生对整首词有个高屋建瓴的把握。在引导学生方面也存在较大的不足,问题提出后,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充分,而且急于给学生提示,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课堂节奏偏快,容量偏大,使得学生不能完全消化知识。
声声慢教学反思800字 声声慢教学反思一百字篇七
选择《声声慢》作为课赛的课题起初就是一种单纯的喜欢,是叹服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14个叠字的精妙吗?是被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无尽的愁绪所打动吗?其实,自己也说不清楚。可是,当题目被敲定后,开始进入准备阶段的时候才发现,一切并非自己想的那么容易!
首先,对词本身并没有深入的理解,仍然处于一个很浅显的层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此低程度的把握很显然是不够的。
其次,所谓:“知人论事”,要想深入文章的精髓,要想听作者内心的呼唤,就必须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而对于《声声慢》这首词,如果抛除作者的生平不去了解,就要用一课时的时间,所以对于时间的把握很重要。
这节课有一些值得进一步发扬的方面,比如:对品诗步骤的引导、诵读的指导、学生讨论等。以上几方面,领导、老师以及语文组的前辈们给予了我一定的认可,同时也给我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反思和前辈们的意见整理如下:
1、课堂不够紧凑。教学环节是精心设计的,但因为上课时有点紧张,有疏漏。因而上完后感觉课堂不够紧凑。由此看来,自己的个人素养还应加强。
2、课堂应急机智不够灵敏。课前,自己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以及教学内容,但由于前部分的问题处理结束之后已经用了相当长的时间,自己没有做出很好的应变措施,及时的删减一些内容,还是按部就班根据自己的设定进行,以致影响了后面教学任务的完成。导致了后面的环节都是匆匆带过,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前松后紧。
3、学生在班上讨论时,应让学生站起来,这样效果会好一些。因为既然是讨论,那就应该让学生动起来,不能仅仅局限在小组内部的讨论,小组与小组间的讨论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这虽然是一个细节,但也会影响上课效果,不可忽视。再有当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做出展示的时候,没能做到小组的评价奖励机制,导致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竞争意识较弱。
4、对于诗词的鉴赏,没能加强学生自主鉴赏诗词的能力,在学生展示环节只是几个学生频繁展示,应该做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展示当中,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5、课堂上的环节衔接过渡准备不好显得生硬,应做好各个环节的衔接过渡一环扣一环。
另外,还有两个弱点:
1、自己在课堂上对于授课语言的表达还不是很规范,细节问题处理的不够好,给人感觉不严谨,随意性较强。
2、口头禅非常多。“对不对”“是吧”之类的词不知道说了多少遍,这让人听来会感觉不舒服。
声声慢教学反思800字 声声慢教学反思一百字篇八
《声声慢》编排在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在这一单元中,编者主要选录了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的词和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和李清照的词作。《声声慢》是李清照经历了王朝更迭后晚年的代表作,相比柳永的词更多了些国仇家恨在其中,意境更为开阔,赏析这首词对理解李清照的一生有很大的帮助,对婉约派词风的把握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声声慢》也是李清照晚年的重要代表作,是一篇千古绝唱,词情凄清,催人泪下,是一篇写 “愁”的名作,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把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的婉约风格;过程和方法:诵读课文,鉴赏分析,小组合作探究法;情感态度:感受《声声慢》的凄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
我的教学设想是: 首先播放《一剪梅》这首歌曲来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应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渲染出浓重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得到细腻的情感体验,从而自然而然的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其次,引导学生自己鉴赏本词,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通过了解一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世经历以及他的思想感情,做到知人论世;品味意境美,“一切景语皆情语”,“万物皆着我之色”,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的“情“”景”有全面的理解;最后,在拥有细腻情感与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整体按照读、辨、品、背、写四步进行。 设计亮点:
分析课文时视野广阔,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多元化,注重学生参与的热情。
1、初读课文。开篇我就请一名同学初读课文,叫另一位同学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快速的进入到学诗歌的状态中来,通过出示多媒体了解李清照的身世,理解了李清照晚年饱受的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感受着李清照低吟的名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他们积攒在心中的情感在此刻的朗读中倾泻而出,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李清照愁情发出感慨。
2、再读课文。学生在朗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真正走向《声声慢》的更深处。此处是本课的重要环节,通过探讨《声声慢》中的一句千古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让学生明白,这句是李清照的大胆创新的体现,她不但在填词方面非常独特,而且在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从而更进一步的加深学生对李清照的钦佩之情。
3、品读意象。从宏观层面拓展了意象,扩大了视野,探究了愁如何成了秋的文化象征符号,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诗人情感的意象,联系所学诗歌进行分析,这样既复习了所学知识,用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浓厚兴趣。
4、小组合作探究有实效,能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能当堂反馈学习成果,能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5、小组讨论环节,小组展示诵读成果,由全班同
学做大众评委,以掌声的分贝决定名次。这既是个人的展示,又是群体的分享。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参与的热情,特别是赏析第二组意象时,课堂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学生在对“憔悴损”的理解上,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有的说“憔悴损”指的是“菊花”,有的说指的是“李清照”,而且都言之有理。直到我对他们的理解都给予了肯定,他们才停止了争论,并都不自觉地鼓起掌来。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本节课我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想,这主要得益于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讨论-探究这一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分析:
讨论—探究这一授课形式可以较好地使学生战胜学习的心理障碍,激活思维,主动学习;还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语文活动的机会,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上课过程中,我注意到,强烈的表现欲使学生战胜了被动、依赖、害羞的心理,他们不知不觉参与到《声声慢》的鉴赏中。在整个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或问或答,或思或记,大部分学生都主动、紧张地思考、学习,效果较好。同时,讨论-探究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消除老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性,学生可以向我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及疑惑,我也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这样就能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中实现真正的
总的来说,这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我也得正视自己的不足: 第一、课堂不够紧凑。教学环节是精心设计了,但因听课的老师和领导比较多难免有些紧张,有疏漏,因而上完后感觉课堂不够紧凑,由此看来,自己的 个人素养还要加强。
第二、课堂应急机智不够灵敏,课前自己设计的教学课件在操作时由于一些因素出现了一点小问题,影响了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导致学生不能更好的了解作者的凄凉处境,从而影响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导致学生总是局限于作者的丧父之痛,对于国家之痛、家亡之痛理解不到位。
第三、学生在班上交流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有些问题老师可以点拨学生就能完成的,教师尽量少讲,学生交流完的结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关于自己的不足,我也在努力弥补。在听老教师的课时,我更加关注他们的设问、提示以及降低问题难度等方面。自己也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注重问题的设
置,在课堂上注意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等,希望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早日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声声慢教学反思800字 声声慢教学反思一百字篇九
1、以新课标要求为依托。新课标提出鉴赏古典诗词的要从如下方面进行:在了解作品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和理解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独到的思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在诗歌的鉴赏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2、以有效课堂为原则。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的重要保障,本着有效课堂的原则,进行一切设计。
文本:此词是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是词人熔铸亡国之恨、丧夫之痛、流离之苦、怀乡之思、寡居之凄写成的。因词人生活的变化,词的风格已由前期的清新明快发展为哀婉凄凉、忧愤深沉。而作者这种深沉的情感一方面是借助直接抒情的字句,另一方面通过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营造富于深蕴的意境,加之创造性的连用叠词等来渲染和传达的。
学情:
1、作为高一学生,虽了解一定的诗词鉴赏技巧,但在实践中往往不能运用这些技巧,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2、与长于用典的辛词相比,清照词擅用口语、铺叙日常生活,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清词备受学生喜爱,学生鉴赏的积极性会很高。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并掌握叠词的效果及作用。
2、捕捉词中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并结合意象特点、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感知词中凄凉意境,深入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
3、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技巧,并熟练运用这些技巧分析其他诗作,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设计目的:明确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1、品味意象丰富内涵、感知意境、深入体会词人别样“愁”情。
2、运用诗词鉴赏基本技巧准确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情感。
诵读感悟法自主鉴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设计目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读诗。自主方能突显个性解读,合作弥补个性之不足。
词采秀千秋,看风雅流传,才情自古无男女;
生年交两宋,究悲欢转换,命运从来系国家。
没错,她就是易安居士李清照。在古代男权社会,她却凭自己的才情在南宋词坛竖起一面鲜明的旗帜,她的词作哀婉凄美,令多少文人雅士折服。她不仅仅是我们女同胞的骄傲,更是我们山东的骄傲。因为她是我们山东人。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什么作品啊?(《如梦令》)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她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1、学生自由发言。(课前准备任务查阅李清照相关资料)
2、教师相机补充(幻灯片出示):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南渡是李清照词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自幼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18岁嫁与宰相赵挺之子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前期词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词风真挚细腻、清新明快。
后期:宋朝南迁,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变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孤独困苦中走完人生的最后路程。后期词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流离之苦、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哀婉凄凉。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根据预习时对这首词的理解读出感情来)
(2)分别请一到两名男生、女生诵读,其他同学聆听,点评,教师总结诵读要领。
(3)师播放范读录音,配以《汉宫秋》的乐曲和“黄花满地,雁排长空,一女子翘首凝望”的图画,营造氛围,进入意境,感受音韵美。
(4)通过读,你所感受到的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悲凄低沉)
师多媒体引导:诗词中有诗眼、词眼之说,“眼”,传神之所。“词眼”就是最能传达词人内心情感的字词。以形容词、动词居多,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1、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诗人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学生结合预习情况,再读全词。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2、生自由回答,师归纳明确:词眼:“愁”,词人借助于一系列意象及恰当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词眼的。
【预设问题】哪些意象?(让学生关注意象的属性)
意象:酒、风、雁、花、梧桐、雨
(淡)酒、(急)风、(过)雁、(满地)黄花、梧桐、(点点滴滴)的细雨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奇的叠字的运用;强烈感情的反问句的运用。通过这些表达了词人无限的孤寂凄苦之情。
3、带着体味,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词。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诗歌注重个性化阅读,鉴赏佳句,融入意境,体味情感。
1、学生再读全词,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佳句,并选择一角度加以鉴赏。
小帖士:a选择含意象的诗句的同学,赏析时结合意象的特点、属性品味;
b思考后,形成书面文字。
2、学生自由选取诗句赏析。小组内自由讨论交流,互相推荐、自由回答。对于名句教师可稍加点拨做重点鉴赏,其余简略分析。
【师预设重点佳句】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具体设计】(如果学生没关注叠词,可以如下引导)
a赏析时让学生各删去一个与原词比较读,感受叠词的魅力。
b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挖掘隐含信息,体味其中深情。
师引导:开篇七组叠字,可谓“胆大包天”,具有开创性,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追问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字信息。“寻觅”的可能是什么?寻觅的结果?
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读来不觉累赘,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极富音乐美,词人的情感似乎也加倍了。
叠词作用:音乐美、增强情感。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具体设计】
在学生赏析的基础上,引用古典诗歌中些酒的诗句,把握“酒”的意象内涵,重点品析“淡”。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明确:“酒”愁的象征,酒“淡”,其实是说愁“浓”,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愁的是晚境何等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具体设计】引导学生把握“雁”的特定内涵。
秋天,北雁南飞,词人亦是北方人,避难南下,故说“旧时相识”。雁可回北方,人却客居江南,在异乡相逢,更添天涯沦落之感。
明确:“雁”离愁的象征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具体设计】引导学生把握,“黄花满地”内涵。(备用幻灯片引导)
强烈的反问,“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自己因忧伤而憔悴。黄花更显出一个人无限的孤寂凄苦之情。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具体设计】:把握“梧桐”“细雨”特定内涵,在学生赏析基础上,可引导学生用发挥想象,几十字描绘诗句所展示的凄惨的情景,体味情景交融效果。)
结论:“梧桐”悲秋、悲凉的心境。
【预设示例】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小结深情】:清照“愁”的内涵。(结合赏析归结)
怀乡之思漂泊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
如何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鉴赏古典诗词?
1、走进作者,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经历背景
2、寻找词眼,整体把握。抓直接抒情句子、直接表现情感词。
3、捕捉意象,关注特点。诗人往往借助意象、营造意境、传达情感。有些意象本身就有某些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柳——惜别之情,明月——寄托相思,雁——雁足托书,盼望亲人的消息,梅、兰、竹菊、鹤——君子的象征。同时还要注意描写这些意象用了什么样的字眼,从这些字眼再体味作者的情感。如明月——寒月——缺月——残月。这些虽都是月亮,但修饰语不同,意象也不同。
4、明确技巧,品味效果。表现手法和技巧多种多样,恰当的技巧对表情达意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注意技巧的鉴赏。此词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纵观全篇,“乍暖还寒”的天气,晚来的急风,南去的大雁,满地的菊花,梧桐细雨,句句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委婉,含蓄韵致。
多媒体出示李清照《一剪梅》全词及背景。
【问题设置】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如何抒发的?(结合词句具体阐释)
参考答案:《一剪梅》词中十分细腻地写出了她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相思闲愁
细雨滴梧桐、黄花堆满地、雁叫声声思,所有的景象在词人的笔下都具有浓郁的愁情,可以说一枝一叶总关情。《声声慢》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
1、读李清照前期的词二首《如梦令》和《醉花阴》,与本词作比较阅读,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写三百字左右的文章。
2、背诵全词。
充分的准备、精心的设计是高效课堂的前提,但课堂不仅仅是个预设的过程,更是生成的过程。在精心的准备也会有意料之外。自觉这个设计在课堂实践中应该算收到了较好效果。沉淀下来,重新审视这堂课、这个设计,应该有优点,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
1、预期目标设计,切乎学情、可操作性强、有针对性,完成的很好;
2、猜谜加图片导入,既引发了学生兴趣,同时助于调整学生情绪;
3、个性鉴赏环节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4、设计原则就是“有效”,所以每一环节设计尽量落到实处。
1、课堂节奏还不够紧凑,有些前松后紧;教师掌控课堂能力,对课堂效率有直接影响,在设计时,各个环节的时间考虑不够细致。
2、面对课堂意外处理不够机智,浪费了时间。在播放的范读录音时,音箱故障,效果很差,但我还是坚持放完了,而学生反映木然。其实可以直接跳过这一环节,老师来范读,我想效果会更好。
3、对于“词眼”问题的讨论环节设计有些过于追求“小组讨论”的形式,部分同学没有参与进来。而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一问题可以学生独立思考直接交流,这样能节省一些有限的教学时间,留给后面“个性鉴赏”环节更多的交流时间。
4、反馈练习相对单薄。学生掌握了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也可以运用,但绝对谈不上熟练程度,而且所选的词特定意象较少,可以选含有“柳”“梅”“菊”等意象的诗句反馈强化。
“高效课堂”说来易,做到难。可以说“细节决定效率”,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认真考虑每一个目标的设定、每一个环节的安排、每一个问题投放是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契合学情、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等。毕竟衡量课堂效率的标准不是我们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课有尽,思无穷。
声声慢教学反思800字 声声慢教学反思一百字篇十
选择《声声慢》作为课赛的课题起初就是一种单纯的喜欢,是叹服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14个叠字的精妙吗?是被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无尽的愁绪所打动吗?其实,自己也说不清楚。可是,当题目被敲定后,开始进入准备阶段的时候才发现,一切并非自己想的那么容易!
首先,对词本身并没有深入的理解,仍然处于一个很浅显的层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此低程度的把握很显然是不够的。
其次,所谓:“知人论事”,要想深入文章的精髓,要想听作者内心的呼唤,就必须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而对于《声声慢》这首词,如果抛除作者的生平不去了解,就要用一课时的'时间,所以对于时间的把握很重要。
我在导入部分就直接通过温故和了解李词(学生以前接触过一些),慢慢引入对其人其作品风格的讲解,以及她的生平经历,是为了后面能更好地把握词人的内在情。接下来我要做的是通过景和情的关系找出其中的契合点,重在把握典型意象所包蕴的词人内心情感和对关于写愁的诗句的一个小结性总结。重在启发学生鉴赏诗歌把握一些答题技巧和规律以及解题步骤的强化。总的来说,感觉学生对于典型意象把握不错,就是缺乏相似写法的总结归纳,课堂互动不错,因为前面对于这一块把握有一定的基础。,应该说还是基本完成了自己的教学计划,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可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说时间有些仓促,课堂练习检测教学环节处理得简化了点,以后得在这方面要加强。
1、课前开始播《月满西楼》flash,营造诗词气氛,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学习情境创设得较为成功。
2、课前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使得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而且自己也阅读了大量关于李清照的事迹及诗词,了解她的经历,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让学生准确把握愁的诸多内涵。同时在阅读中知道作者前后期的经历不同,词作的风格也不同。
3、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疑是主线。本节课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让学生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老师的点拨也十分到位。
4、课堂上讨论落到了实处,使学生明确具体任务,但可以改进,例如老师在巡堂过程中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给予指导,切实掌握学生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作业的处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作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1、导入太长,意象品读拓展不足。也许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讨论,所以对意象的品读显得不十分到位,有点浅。
2、解决“如何入愁”问题时,我非常在意时间,显得过于急躁,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处理的不够从容,给学生时间不够充分,整个课堂感觉很“赶”。
3、课堂上老师的反应不够灵敏,应对学生的回答语言显贫乏,单一,对学生的个性品读,不能给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只泛泛而谈,做不到一针见血。同时对回答好的同学没能给予及时的表扬。
4、小组讨论前,由于教师没能放手让每一位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导致小组活动中少争辩,少合作,结果小组的发言便成了小组代表“个人”即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发言。这是变相的“一言堂”!这是变相的“灌输”!只是先前是由教师一言灌输的,而现在,则是由少数几个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言灌输。
声声慢教学反思800字 声声慢教学反思一百字篇十一
全面贯彻“学引用清”课堂教学模式,即在课堂学习目标统筹下,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在教师及时、高效的引导下,师生、生生充分互动,完成课堂学习目标,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展示和培养,并检测出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
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
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捕捉意象,品味词作语言,体会词作蕴涵的词人深沉的情感。
1、赏析开篇14个叠字的妙用。
2、体会作者因国破家亡而孀居沦落的的凄苦心境。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齐诵《醉花阴》。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同样是写愁,她的后期作品则蕴含了更为深广的愁思。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习凝结了她万般愁情且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温故知新;简洁导入,设置情境。)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
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引起学习意向)
三、走进文本、品读鉴赏
(一)诵读感知,读出情感
出示自学指导(一):放声自由诵读,并思考:请用一个字来概括本词所抒发的情感,并找出词作中直接抒情的词句。
提示:放声朗读,读出情感和滋味。期待你五分钟后的精彩展示与回答。
个读展示后,回答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以朗诵为起点,通过自由诵读、个读展示等形式,整体感知,熟读文本。从自学内容、学法指导、时间限制三个方面设置的自学指导,明确了自学的方向。)
(二)品读叠词,赏析入愁。
出示自学指导(二):首句直接抒情,能否把它改成“寻觅、冷清、凄惨”?或者“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冷冷清清”呢?
提示:可以读一读进行比较、品味。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
三分钟后期待你的精彩展示!
(设计意图:教学内容问题化,无疑处设疑,在问题的引领下,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展示环节,旨在培养敢于展示自我、敢于表达自己的`精神和竞争意识。)
(三)捕捉意象,品读愁情
出示自学指导(三):为写“愁”情,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你能结合相关意象的其他诗句来说说该意象的内涵吗?
提示:你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问题:我选赏的是“ ”(词句)中的“ ”(意象),它在古典诗歌中往往代表 (意象内涵),如在《 》(作品名称)中的“ ”(含有选赏意象的诗句)。该意象在本词中的作用是 。
请先独立思考,有困难可以互相讨论。五分钟后,期待你的精彩展示!
(设计意图:用已知接通未知。通过明确的学习指导,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展示阶段,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提升。)
(四)知人论世,深味结愁
出示自学指导(四):当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合“清学稿”中的“背景知识”,想一想,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为何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的?
教师引入背景资料:
李清照大事记
1103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揭示情感主旨,深味词作蕴含的词人身世之愁和家国之愁。)
四、课堂小结
1、深情齐诵《声声慢》
2、回顾本课主要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归纳学习成果,完成学习目标,巩固学习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五、布置作业:
1、当堂:完成“清学稿”。
2、课外作业:课后阅读梁衡的散文《乱世中的美神》。
(设计意图:当堂完成“清学稿”,做到及时反馈,实现学以致用。)
一、“学引用清”教学是一种目标控制教学
“学引用清”教学模式的本质是目标教学,目标教学的基本教学环节是展示目标——达成目标——检测目标——巩固目标。展示目标的环节是导学的过程,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动机;达成目标的环节重在学(学生自学)、引(教师引导)、用(学以致用);检测目标的环节可以看作是学以致用的过程;巩固目标的环节可以理解为清学的过程。所有的环节,都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展开。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立足文本,突出重点。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设为: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均围绕既定学习目标的达成展开。
二、“学引用清”教学模式蕴涵了丰富的教学思想
“学引用清”教学模式的精髓是“先学后教”,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充分地备学生,尽可能考虑到他们在解读文本过程中会出现的困惑疑问,考虑到他们学习、思考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障碍。这样才能对他们学生的学习进行高效的引导和评价,也才能真正做到“学引用清”模式所要求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是必须时时处处想着学生,譬如教学问题的设计就应当由浅到深,注意问题之间的承接与过渡。教学问题,尤其是自学提纲的设置,一定要方向明确,要能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本课教学“品读叠词,赏析入愁”环节纠缠太久,浪费了很多时间,主要在于备课时备学生不充分。
三、“学引用清”模式下的多媒体运用要适量
多媒体的使用,使教师教学更加形象直观,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运用,应取决于是否有助于学生读懂文本,促进师生对话,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本课教学“品读叠词,赏析入愁”环节纠缠太久的另一原因就是程序性课件太多,使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很被动。课件张数不宜过多,主要呈现学习目标、自学指导和必要的资料性文字,课件制作一定要为课堂教学预留生成空间。这样更利用教师在课堂上的游刃有余地发挥引领作用,而不受课件程序性的牵制。
李清照《声声慢》清学稿
班级 姓名
李清照大事记
1103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一、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
二、阅读《声声慢》,根据示例,完成下面的表格
意象
意象内涵
相关诗句
淡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细雨
梧桐
象征悲凉、孤寂、凄苦
寂寞梧桐,深院锁春秋。(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
黄昏
三、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声声慢》。(选做)
四、谈一谈收获:通过本课学习,你掌握哪些鉴赏诗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