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教案(十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教案篇1
教材分析
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
教学设想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状况和作者的思想倾向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于认识今天的社会,陶冶自己的情操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最好通过比较阅读,找出两篇短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从而突出特点,加深印象。
3、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表情达意的,而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壳,因此指导学生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是学文言文的重中之重。
4、进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掌握学习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和同学们切磋探究,质疑解惑,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课文
出示挂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为什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在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解释:“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 可以叙事,可以议论,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分读后集体朗读。
三、研读课文。
1.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稍作准备后指名学生讲述第1段意思。
教师讲评,强调实词“蕃”、“染”、“植”的意义,要求同样以“沾染”为意,说出一个带“染”字的成语。(答:一尘不染。)
提问: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莲的 哪几方面的特点?
讨论后归纳: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刚正不阿,傲然坚贞。
齐读第1段,试将赞美莲的句子背出来。
2.学生自读第2段。 提问: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第一层,是作者对三种花的评价;第二层,是作者的感慨。
提问:两个层次的句式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层三个并列分句,句末都有一个“也”字,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句末的“也”是帮助表示判断的语气词。这种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呀……”的形式,“也”等于“呀”表示感叹。
第二层,句式基本相同,但语气各不相同:第一句陈述,第二句设问,第三句感叹。想一想:这三个句子作者用不同语气来表达,其中有什么道理?
分析:第一句表明像陶渊明那样爱菊花的人不多,语气比较平稳,所以用陈述。第二句要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用问句形式加强语气。第三句是说爱牡丹的人很多,言下之意是说世上追求富贵的人多,这里隐含着作者对当时不正世风的批判,感情强烈,所以要用感叹语气。
强调:“鲜”,这里读作“xin”,意思是“少”。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里也有,如“鲜为人知”的“鲜”就是这种用法。
思考:这一段两层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一层以三个比喻来评价菊、牡丹和莲三种花,这里虽然没有贬褒之词,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三者之中,君子最为高尚。第二层作者发表感慨,突出自己对莲的喜爱。前后联系,我们不难理解,作者爱莲,是要以莲自况,表明自己是一个像莲那样品格高洁的君子。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齐读第2段,试背诵。
四、总结课文。
1.教师归纳: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课文第1段主要用记叙句法描述了莲花优美的姿态,突出它的高洁品格,表明自己对莲花的喜爱。第2段先用议论对三种花进行评价;再抒发感慨,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不良世风。真正体现了言简意丰、文笔多变。
2.提问: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
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如果不提菊和特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尚,自己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另外,映衬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这里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它们有什么不同,我们可在课后认真地加以揣摩。
3.评价: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目空一切,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五、布置作业 。
1.解释下列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熟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新课,解释课题和作者
同学们学过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言律诗,知道作者是谁呢?明确:刘禹锡。这首诗里有一句富有哲理流传至今的名言大家还记得吗?明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再背一遍呢?(要求学生背齐,老师提示第一句,学生背完好老师给予称赞)。
像这样好的作品和好的诗人都是流芳千古的。刘禹锡不仅在诗歌领域大有作为,而且在散文方面也颇有成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板书题目)
所谓陋室,顾名思义就是简陋的房子。铭,古代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补充其特点:①篇幅短小②一般是押韵的。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二、明确教学目标 。
三、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
禹y“ 锡x‰ 馨x‰n 鸿hóng 儒rú 牍dú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试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再读课文, 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 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五、研读课文
刘禹锡身居陋室,反说陋室不陋,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间陋室有那些独到之处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那些地方是写陋室之美的,在找以前,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
1、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学生翻译,答案见书本。老师重复解释,随后提出疑问:这两句诗着重在于哪两个字呢?
2、明确:绿和青.
我们能不能想象一下这样一个景况:远看,一个小木屋隐藏在青山绿水之间,若隐若现;近观,小木屋四周绿树环绕,郁郁葱葱.再走近一点,可以看到碧绿的苔痕铺满石阶,青葱的草地撒满阳光,草色映入眼帘,也使小屋充满青绿之色。同学们想一想生活在这样一种景色之中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
明确:安静,祥和,令人爽心悦目,心旷神怡。正如中所描述的:“芳草鲜美,落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乐土,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作为一个情致高雅之人何不喜居于此呢?何不钟情于这个小木屋呢?板书:景色清幽
但是同学们在想一想,作者喜爱陋室,说“陋室不陋”仅仅是因为景色优美吗?明确:当然不是,还是陋室中的生活。
3.请一位同学读出文中描写陋室生活的语句,然后全班齐读。
4.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都在和哪些人交往?
明确:鸿儒。鸿儒:博学之人。白丁;没有学问的人,浅薄之人。
5.学生翻译此句。
6.老师补充翻译:只和博学之人来往,不结交那些世俗浅薄之人,可见作者志趣之高雅,品德之高尚。板书:友人博学。
7.那么除了交友之外,作者还有那些生活情趣呢?
明确:弹琴,读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佛经。
8.从“素琴”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
明确:联系生活中的琴,可见作者不喜奢华。
9.那么该怎样理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 牍 之劳形”呢?
明确: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书桌和木简,这里指官府的公文。
10、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调素琴”,一方面又认为乐声乱耳?
明确:刘禹锡是憎恶官僚权贵的。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生活在陋室之中,和博学之人谈笑,弹弹素琴,读读经书,而不是声色犬马,活得怡然自得,高雅脱俗。能够在纷扰世俗的社会中保持一份高洁傲岸的节操,在看似简陋的屋子里却活得逍遥自在,安贫乐道。板书:情志高尚
11、由此可见,陋室虽然简陋,但关键看是谁住了。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样的人住进去才不感到简陋呢?
明确:像刘禹锡那样品德高尚之人。
12、这正是应验了哪一句话呢?能不能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主题?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学生翻译此句。
板书:惟吾德馨。并重译此句,加强印象。
13、那么文章到此已经告诉读者,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那为何还要写前面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呢?那不显得多余吗?这两句话和紧接在后面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找一位同学把这三句话连在一起翻译一遍看一看,然后再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这三句话到底有何关联。
明确:山不在于有多高,只要有仙就有名了。水不在有多深,只要有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同样,房子不在乎简陋,只要住屋的人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我们可以发现,这三句话在表达上极其类似,由前两句话可以很快的导入 到本文的主题。我们把这种形式称之为“类比引题”。
14、与此相类似,我们还可以看一看后面还有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有何作用呢?
明确:南阳诸葛亮的茅草屋,西蜀扬子云的亭子都很简陋破旧,但因为住的人赫赫有名,所以同样被人们景仰。
我们这一课是讲刘禹锡的陋室,干嘛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呢?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呢?
明确:这两句话是再一次证明了我们的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前面开头是用山和水来证明,后面结尾是用历史人物来证明,中间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因此刘禹锡在最后能够水到渠成地引用大圣人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来结束全文。抒发了一种追求高尚情趣,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志向。因此我们把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板书)。
15、学生一齐大声朗读此文。
16、当堂背诵《陋室铭》。
六、布置作业 。
1、默写这篇短文。
2、由刘禹锡我们可以想到很多,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有较好的物质生活和经济条件,那么我们该怎样正确地对待生活学习条件呢?同学们能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教案篇2
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课件
陋室铭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以比喻起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从而引出全文的主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以孔子的.话作结,具有雄辩的力量,既巧妙的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答案】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答案】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答案】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4、类比
《陋室铭》在写法上用了类比的手法,先与“山”类比,原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中强调山能闻名天下的原因是“有仙则名”。然后与水类比,原句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了水能显示灵异的原因是“有龙则灵”。其中的“仙”和“龙”都暗喻了“德馨”的人。最后又将陋室与古代著名的居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相类比,表达了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意思,使文章境界突然上升,而引出孔子的句子强调自己的观点,与前文“惟吾德馨”句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了最完美的思想境界。
5、从反面虚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从正面描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7、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答: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教案篇3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借助注解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 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3、 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准备
1、朗读课文。
2、 课前对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有疑问的字句。
教学时间:3课时
设计思路
“铭”是一种文体,《陋室铭》是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一致的理想与追求,这种理想与追求是君子对待自我的要求,是一种可贵的高尚而超俗的品质,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君子在物质贫瘠条件下追求的精神富足。这不仅是刘禹锡的追求,也是历代文人、知识分子的追求。
先在同学互助和教师虎的指点下疏通文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然后结合文章内容(主人高尚的道德、陋室周围优美的自然环境、主人与客人共同营造的人文环境)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理想追求和胸襟。然后再从文章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及布局谋篇上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介绍“铭”这种文体导入。)同学们可能、看过有的古代铜器上刻有一些文字,谁想过这些文字是用来干什么的,又为什么刻在器物上呢?
(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是器物的一种装饰,是因为自己喜欢这段文字才刻上去的。)
教师介绍(如条件允许可用图片来介绍。):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铭”成为一种文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陋室铭》就是其中的一篇。简介作者及作品,突出其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而被贬的背景。
二、全体同学齐读课文,掌握文言字词。
斯是陋室(这) 惟(只)吾德馨(品德高尚)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平民) 无案牍(官府的公文)之劳形(身体)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互译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主动发言讲解课文,其他同学的问题可由发言同学解决,老师适时适当点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思考。
1、“陋室”的主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
2、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3、想像陋室周围的环境。
4、结合文章想像作者在陋室里经常干些什么?表明作者有怎样的志向?
要点提示:
1、文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我”的道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是写陋室主人优雅的情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脱俗。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的事例,大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学生自由想像,这里既不是门庭若市,也并非人迹罕至。人与自然有着心灵的默契,草木生长,绿意葱葱。
4、主人情趣高雅,琴棋书画可能样样精通。自己本已才学非凡,与之效的人更有渊博的学问。他们的谈话内容可请同学结合已学习和了解的诗句想像。分组合作一个情景对话。想像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在各干什么,说了些什么等。作者的志向雅致淡泊、豁达乐观。他不图功名利禄,追求个人品德的高尚和道德的安宁与乐观。
四、再读课文,思考。
1、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结尾写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的作用是什么?
3、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
要点提示:
1、用了比兴的手法。“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陋室”;“有伸则名”“有龙则灵”暗喻自己。
2、文章首句用了比兴手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
3、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板书设计
陋室——德馨——不陋
自然环境(优美)
主人情趣(优雅)雅雅致淡泊、豁达乐观
往来客人(脱俗)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
2、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3、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法品格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1、疏通文意,理解内容,了解写法。爱莲说阅读训练
2、反复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准备
课前对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有疑问的字句,朗读课文。
设计思路
先用学生自读求疑的方法,结合书下注释把握文章基本意思。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课文学习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结合“研讨与练习”三,学习课文中“之”的用法。然后,按照在众花中选择莲、莲的形态、莲具有的品质到作者的品质这一思路理解课文。课文先是通过莲和牡丹、菊的对比引出了莲花的特性“水陆草木之花”,“予儿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以用莲形态的各方面,并逐步把莲的品质和君子的品质结合。理解莲的特点和品质也就是理解古代文人心目中君子的品质和节操。然后结合《陋室铭》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 疏理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难字词,理解文意。]
甚 蕃 独 予 濯 清涟 妖 蔓 益 净 植 亵玩 隐逸 鲜 宜乎
阅读书下注释,在老师适量的讲解下,逐句翻译课文。
2、朗读课文,体会“之”的用法。
教师以“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两句为例进行讲解,讨论解决课文中其他“之”的用法以及课后练习。
二、问题思考与讨论。 文言文精细复习--爱莲说
1、作者是在哪些花中选择了莲的?那些花各有什么特点和品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莲有哪些优点和习性?其中最突出的是什么?
3、作者喜欢莲表明了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4、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举一些事例谈谈君子的品行和风度。
要点提示:
1、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做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文中用了一个疑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借反问语气感慨君子太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做贵人。文中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从矣。”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洁身自好,不以妖艳取悦于人。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莲茎挺直独立,决不旁逸斜出。
“香远益清”:莲的芳香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而越远越清香扑鼻。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亭亭玉立,纤尘不染,任人观瞻,而有凛然不可侵犯的风姿。
这七个短语从七个方面写莲,合起来描写莲的整体形象,充分说明了“予独爱莲”的原因。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志洁行谦,美名传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爱莲说详细知识点
5、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课文对对君子的表述变为自己的,并体会其中的好处和趣味。
三、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从文章的表现手法上看,这两篇文章作者都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而是把自己的志向分别寄托在某种东西上,这种手法叫做什么?好处是什么?
介绍托物言志的手法。
四、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全文。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互译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看谁译得好(接得快,译得准)。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教案篇4
爱莲说优秀课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等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理解并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思想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四、课前准备 :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
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
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芙蕖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师指导语:(出示课件)先让学生欣赏一组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借此积累其相关诗句。
二、题解
1、简介作者:(生介绍,师适当补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简介本文写作背景。(师简介)
3、解题:“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含义: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师简介)
三、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读
指导语:请同学们先认真听一遍朗读录音,注意听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2、扫清生字词
指导语:结合听读录音和自己的课前预习,读准下面的字词。(师展示字词,先让学生读再纠错。生生互动)
yí fányūzhuó liánxiè yì yī xiǎn
颐蕃淤泥濯 清涟 亵玩 隐逸噫鲜
3、学生齐读课文
指导语:现在让我们齐读课文,感受一下文章的美,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小组展开朗读比赛。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5、参照注释疏通文意,找出自己难懂或不懂的词语、句子,提问兄弟小组。(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6、指名朗读
四、研读探究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指导语:请同学们再一次的浏览全文,各小组相互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师:1、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
生1:生长环境 (出? ?不妖)
生2:体态香气 (中??益清)
生3:风度 气质(亭??亵玩焉)
生4:文中把莲花比作君子
(学生先自行思考,在文中圈划,然后相互讨论)
师:2、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中赋予莲的哪些品质? 你能读出来吗? (点拨:结合以上对莲描写的句子试着概括)
生1:生长环境 (出? ?不妖)说明莲花高洁、质朴
生2:体态香气 (中??益清)说出了莲花的正直、芳香
生3:风度气质(亭??亵玩焉)可看出莲花的清高脱俗,不容亵渎
(兄弟小组相互讨论合作,师做适当点拨,给学生讲清“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指导语:同学们,你们在文中是否看出作者在赞美莲花的同时,有没有写到其他的花呢?那作者写这些花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再来分析下吗的问题。
师:1、文章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生齐回答:菊花、牡丹花
生1:菊花比作“隐逸者
生2:牡丹花比作“富贵者“
师:2、文中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的是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起什么作用?
生回答,师点拨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来正衬莲花,用“牡丹”来反衬莲花。
(三)感知文美
指导语:这是一篇经济简洁又不失美感的“颂莲”小文,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那么文章到底“美”在哪里呢?请同学们结合所学感受一下。(小组议论,分析概括)
生1:美在文章虽短但结构整齐
生2:美在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3:美在莲的象征义上,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生4:............
(师结合生的概括总结,生做笔记)
1)貌美品美 抽一学生读描写莲的文字。(多媒体展示)
讨论: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人)
2)语言优美 表现的形式(1)骈散结合(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手法巧妙 语言组合形成文章,怎样使语言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靠表现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 “衬托”的手法。
4)结构精巧:(多媒体展示)一条线索、两个衬托、三种类型: 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
(四)拓展延伸(展示课件)
1.莲花、菊花、牡丹分别有何品质?人们对待三种花的态度有何不同(原句回答)?
2.学习了本文《爱莲说》以后,文章的哪个句子或哪一点给你启示最深?试说说理由。
3.生活中你们一定也有自己钟爱的花,能否学习周敦颐的写法,发表一下你喜欢的哪一种花的理由吗?
4.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我爱----,因为它----------------—————————————。
五、总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
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六、课堂检测
指导语:同学们,文章我们已欣赏完,你们能掌握多少呢?现在我们通过几道题来检测一下,请你们独立完成。(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 ) (2)亭亭净植(3)陶后鲜有闻 ( ) ...
2.下列句中与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鲜 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B.清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
C.直中通外直岂直五百里哉D.闻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解释下面各句中的“之” 字含义
①水陆草木之花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无丝竹之乱耳 ④何陋之有
5.结合课文默写出相应的句子:
(1)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词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业
1、加强背诵,认真默写。
2、完成《爱莲说》练习册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菊 正衬(托物言志)
高洁、质朴洁不
莲(君子) 正直、芳香身 慕
清高自 名
牡丹反衬 好利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教案篇5
【甲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有仙则名/莫名其妙
B.宜乎众矣/ 因地制宜
C.晋陶渊明独爱菊/ 无独有偶
D.香远益清 /精益求精
【小题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小题3】理解填空(用原文回答)。(4分)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2)《爱莲说》全文的中心句是:
【小题4】下面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铭”和“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已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一般是用韵的;“说”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
B.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乙文借莲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生活态度。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用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乙文 通过赞美,说明爱莲的理由,借以表明自己的人格操守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1)我只(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小题3】(1)赞同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 莲,花之君子者也
【小题4】B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教案篇6
《陋室铭》和《爱莲说》翻译
陋室铭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
朝代:宋代
作者: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教案篇7
《陋室铭》《爱莲说》试题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1分)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甚蕃( )
德馨( ) 淤( )泥 洗濯( ) 清涟( )
隐逸( ) 亵( )玩 鲜( )有闻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10分)
斯( )是陋室 鸿( )儒
无案牍之劳形( )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 )清涟
不妖( ) 不蔓不枝( )
亭亭净植( ) 亵玩( )
三、辨别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5分)
1.水陆草木之花 之: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
5.渔人甚异之。 之:
四、根据诗文内容填空(28分)
1.《陋室铭》选自《 》,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
2、 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 韵。有 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3.《陋室铭》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5.《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
6.《爱莲说》选自《 》,作者 ,是 时著名的 家,“元公”是他的 。
7.《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和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 、 。
8.《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9.《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
6、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
六、阅读训练(36分)
㈠课内巩固
(一)(13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加点的字词。(4分)
(1)名: (2)灵:
(3)德馨: (4)鸿儒:
2.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 。(2分)
3.从上文找出3句对偶句。(3分)
(1) (2)
(3)
4.请你试着对对联。(2分)
(1)上联:吉羊辞旧岁 (2)上联:银羊摇尾去
下联: 下联:
(二)(14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点的字词。(5分)
①妖: ②益: ③植:
④鲜: ⑤宜:
2. :“淤泥”和“清莲”是写莲花的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 ;“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直”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 。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的高贵气质,才会惹人喜爱,让人肃然起敬。(3分)
3、你能说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吗?(3分)
答:
4、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3分)
答:
㈡课外拓展
齐人攫金(9分)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ù出售)金者之所因攫(jué抢夺)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选自《列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清旦( ) 2、衣冠( )而之市
3、适鬻金者之所( ) 4、徒见金( )
2、选出下列加点 “之”字与其他用法不同的一项:( )(1分)
A、清旦衣冠而之市 B、适鬻金者之所
C、子攫人之金何 D、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译:
4、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2分)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
5、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启示:
六、写作训练
请以“我爱 花”为题,写一篇300字以上的练笔。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教案篇8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的样子。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树立。
可:只能。
亵玩:玩弄。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盛:广。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应该)。
宜:当。
众:众多。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陋室铭中铭的翻译
2.《陋室铭》分层讲解
3.《陋室铭》分句鉴赏
4.《陋室铭》写作技法探究
5.陋室铭翻译及注释
6.刘禹锡陋室铭的故事
7.陋室铭阅读题答案
8.《陋室铭》重点知识归纳及练习题(附答案)
9.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设计及说明
10.陋室铭原文鉴赏及简评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教案篇9
陋室铭爱莲说翻译
陋室铭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吧。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笑的是有学问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俗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以喜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多喜欢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出自淤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飘得越远就越觉得清香,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只可远远的观看却不能靠近的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者;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恐怕很多了吧。
知识扩展:陋室铭全文赏析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对此应从两方面分析:当社会处于黑暗时期,文人官吏们有两个出路,一是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自甘堕落。一是退一步,如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和独立人格。相比之下,后者更值得肯定,刘禹锡选择的就是这一条路。同时,人的生活是复杂的,有张有弛,不能一味剑拔弩张,而有时也要休息娱乐。因此,不能简单地批评闲情逸致。另一方面,铭文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宏伟抱负,他引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是有其特殊含义的,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文学家,这也是作者一生的两大理想,早年他在革新中急流勇进、雄心勃勃;贬谪后他就涉足文坛,最后终手以文学家名世。因此,文中还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内。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了作者政治、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其次,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种磅礴的文势,如开头几句排比,使全篇文气畅通,确立了一种骈体文的格局。对偶句易形成内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间的六句对偶,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言简意丰,节奏感强。文章还运用了代称、引言等修辞手法。
总之,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佳作,所以能传诵不衰,脍炙人口。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教案篇10
一、教学预设目标
1.切准难读语句,读通课文,读出停顿,能背诵关键句子;
2.联系课文和学习经验,认识作者通过选择特定的写作角度来写出莲之君子的象征意义;
3.通过对应比较,初步学习对比的写法,体会谋篇布局之妙,初步认识“说”的文体特点。
二、教学预设流程
(一)复习引入“说” 5
课前:
1.同学们,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课前我们先来交流下,在五年级语文书中我们又学了许多文章,这两个语段,你还有印象吗?
这个语段选自《落花生》,这一则选自《白杨》。
2.请大家再想一想,《落花生》和《白杨》这两个语段在写法上都有什么共同点?
3.学生交流。
4.对,都在借物喻人?同时又表达了两位父亲怎样的内心与希望呢?
是的,《落花生》和《白杨》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希望和志向,我们把这样的写法称为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课始:13
在古代,就有这么一类文言文,常常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被称为“说”。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板书课题、作者等。
6.理解题目。这里,说的意思就是“谈一谈”,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谈一谈什么呢?就是谈一谈对莲花的喜爱。
(二)小小朗读家——读好“爱莲”之句
好,请大家捧起课文纸,大声地读一读这篇文言文,把课文读正确。
1.大家读得很投入,文言文比较难读,这几个句子你能读正确吗?
出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读正确:分别请一位同学来读,主要听听有没有读错。
3.标出停顿,发现规律,读出停顿:文言文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与节奏,请你边读边用短竖标出这两句需要停顿的地方,完成学习单第1题。
(投影出示)
A.发现:我们来看下,这两位同学很有古文的功底。一般文言文“而”前、“之”后常需要停顿(“而”前、“之”后)。
B.朗读:随机交流,并朗读。你能读出这样的停顿来吗?读出了停顿,而且有了节奏感,古文的味道就来了。
4.延长——读出语气:
(1)我发现他在读的时候,也字读的很长,很有古人读书的味道。这“也”啊,相当于现在的“啊---” ,是文言文中一个常见的语气词。
(2)其他两个句子也有一些语气词,你试着圈一圈。猜一猜“噫”相当我们现在的。
(3)这些语气词啊,如果像刚才那位同学那样读得慢一些、延长一些,古文的味道就会出来了。谁来读读第三句,读出语气来。
5.竖着读。刚才我们读好了文中三句最难读的句子,在古时候,文言文中的字是从右到左竖排的,而且没有一个标点。就像这样,现在,谁又会读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着读一读。
谁来挑战一下选择一句来读?哇,不简单,真是小小朗读家啊,妙哉妙哉!
6.理清内容。通过刚才反复地读,我发现我们501班的同学个个都是文言文的小小朗读家。那么,《爱莲说》短短两段话,每一段主要在写什么呢?(爱莲、议莲)。
(三)小小理解家——理解“对应”18
就让我们先来走进爱莲。周敦颐为何爱莲呢?请划出相关的语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1.理解爱莲语句。
(1)解疑,再对读
A.是啊,莲是花中君子(板书)。这段话你有哪些字词难以理解?交流理解。
B.好,我们来借助译文来理解作者具体描写莲的句子。我想和同学们来进行对读。什么是对读呢?就是我读白话文,大家来读对应的文言文。这对读啊,可不是简单地读出声音就行了,咱们试试,注意力要集中啊。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挺立着,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慢地玩弄啊。
(2)学习理解写作角度
A.《荷花》写什么?
对于莲,在平时的语文课里,我们也学习过,比如三年级时学的叶圣陶老先生的《荷花》。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想想叶老先生写荷花,主要写了荷花的什么?
出示: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叶和花。
B.《爱莲说》写什么?
是的,那古人周敦颐是怎样来写荷花的呢?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这个句子,用心想一想,把学习单第2题中的方框填写完整。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气质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进行交流,投影出示。
C. 为什么《爱莲说》这样写?
周敦颐为什么不写如大圆盘的叶和美丽的花,而要写莲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下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它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外形……
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角度来描写莲花呢?请思考思考,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一下。
就是为了突出它是花中君子。
D.理解君子
那么,你觉得怎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君子?好,请大家根据对“君子”的理解,完成学习单第2题的连线。
(洁身自好、正直、有名望、有骨气。)
E.点明写法
莲的洁身自好的体现在哪里?引读——
正直呢?引读——
有名望?引读——
有骨气?引读——
是啊,作者以生长环境、体形、香气、气质这些角度来描写莲正是为了与君子的形象和品行能够对应起来(板书:对应)
F.学到这里,你猜想一下作者周敦颐可能是怎样一个人?
E.我们来看一段有关介绍他的文字,谁来读?
拓展:周敦颐一生独爱莲花,在家中建有“爱莲堂”、“莲池”,将莲作为自己的化身,以寄托洁身自好的志向。他淡泊名利,节俭朴素,又常救济百姓,道德高尚。文学家黄庭坚赞扬他为“人品甚高,胸怀开阔”。
周敦颐就是这样的君子,他写莲就是写自己,写莲就是在写自己的志向啊!这就是托物言志!
F.朗读推进
a.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谁来读出周敦颐对莲的钟爱和他想成为君子的高尚志向!
b.让我们一起来读吧!
(5)背诵
古人云:熟读成诵。我想此时,大家都已经快会背诵这句话了吧。出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濯清涟 ,中通外直, ,香远益清, ,可远观 。
A.指名试背:谁来借助提示背一背; B.不提示,谁来背诵; C.会背的,站起来一起背。
(四)小小语言家——发现“对比” 11
1.质疑:可是像周敦颐这样的君子在当时的社会多吗?何以见得?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是啊,同予者何人?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的这三个句子都是在写作者爱莲,可以说这三个句子已经能说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和他想成为一名君子的志向。
但是,作者为什么还要再加上这写爱菊、爱牡丹的语句呢?
请你自己轻轻地读一读,用心去思考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再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2.发现:指出对比,板书“对比”,点明“对比”又是“说”的一个常见的表达方法。
3.仿写:拓展。
是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除了菊、牡丹、莲,你觉得还有哪些花也是可爱的?……
是的,太多了。
兰:生于幽谷,孤芳依旧。 梅:迎雪吐艳,凌寒飘香。
桂:八月飘香,合家团聚。 水仙:玉立水中,芬芳清郁。
月季:一年四季,花香不断。 杜鹃:花色鲜艳,热情奔放。
……
不同的花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含义,不同的花有时又代表着不同的人,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莲,君子者。
请你仿照课文的写法,也来写一个句子,完成学习单最后一题。
例句: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但是,周敦颐唯独爱的是什么?
4.朗读体会:
(1)两位同学赛读;
(2)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对周敦颐的这份敬意,男女生赛读。
(五)小结——去读古代经典 1
古韵悠悠,余音绕梁。《爱莲说》以对应、对比来托物言志,让我们初步认识了文言文中“说”这类文章的特点和写法。课外大家有兴趣可以再去读读一些“说”的名篇,比如《师说》、《马说》、《黄生借书说》等的片段……
因为像语文中的《落花生》、《白杨》等文章,或许正是汲取了文言文“说”的一些表达技巧,好,下课!
板书: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教案篇11
周敦颐
菊(正衬) 隐逸者
牡丹(反衬) 富贵者
莲 君子者
托物 言志
(设计意图:板书是在与学生学习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来的,简洁明了的概括和浓缩课文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起到很好的总结、巩固作用。)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教案篇12
爱莲说课件「推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以“荷花”为题材的中国画,创设教学情景。
2、导入语: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则抒发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中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诵读感知
1、解读标题
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章,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
归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2、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3、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章作者的语气。
4、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三)品读课文
1、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句意,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有关难字难句的问题。
3、课堂练习: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4、分小组谈论回答以下问题,教师做适当的点评和归纳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2)这一语句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明确后板书莲花的品格“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
(3)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语句呢?
(4)君子是怎么样的人?
(5)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延伸拓展
1、你如何看待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谈谈你的看法。
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但对较消极的学生要适当地进行鼓励。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我设计这一环节, 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爱莲说》中的哪一句,并谈谈自己对这一句的理解。
3、让学生收集有关“荷花”的诗文作品,张贴于学习园地。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教案篇13
爱莲说的优秀课件
教学知识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爱莲说原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 淤泥( ) 濯( ) 清涟( ) 蔓( ) 净植( ) 亵玩( ) 焉(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 濯( ) 谓( ) 隐逸( )噫( ) 鲜( )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语 句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爱莲说原文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3.自行寻找一些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来进行练习和对照。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教案篇14
爱莲说优秀课件素材
《爱莲说》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见过莲花吗?
生:没有。
师:不要遗憾,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莲花图片:妙笔生花、一 枝 独 秀、独 擎 烛照红装、世人皆睡我独醒、小荷才露尖尖角、梦、沉鱼落雁……
生:感觉怎样?美极了。
师:综观历史,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 代薛涛——风前一叶压荷蕖……。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二、介绍作者和题目含义。
1、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题目含义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既可以说明,也可以议论,还可以用来记叙、抒情。
含义: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五步阅读法
大声朗读明确字音→仔细阅读理通文意→分析阅读体会形象→讲解阅读品味意境→背诵阅读加深理解
1、听读课文录音,注意字音。生听读——散读——正音(处理讲义、播放幻灯)——齐读。
2、默读全文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方法: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学生默读——自己翻译(处理讲义)——同桌交流——教师提问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研讨课文,进一步理解本文思想和艺术。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两朵盛开的莲花,将答案填写在上面。
明确: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无媚态——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独立高洁——令人肃然起敬
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用作陪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衬托:为了使某一事物更突出,用另一事物作对照和比较。
小结: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教案篇15
《陋室铭》与《爱莲说》二者比较的学习课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刘禹锡)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带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1.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爱莲说》 (周敦颐)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教案篇16
陋室铭课件
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 :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二、 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在:在于。 名:著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则:就。 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是:判断动词。 惟:只,只是。吾:陋室主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入:映入。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谈笑有鸿儒。 鸿:大。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弹奏。素:不加修饰的。
阅金经:这里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说。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 课文朗读:
四、 课文导语:
五、 常识(分发)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本文选自《全唐文》。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六、 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
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 ,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7、“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