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万能 说课稿主要说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九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说课稿万能 说课稿主要说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篇一
《铝的重要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了氧化铝,氢氧化铝,铝盐-明矾等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金属铝的化学性质,以及金属钠的重要化合物性质的基础上,对金属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它侧重于使学生理解怎样去学习金属元素和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变化,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元素和其化合物的应用价值,为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也是化学概念和理论的用武之地,为以后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过渡】接下来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
学生在前面学生已学习了铝的化学性质,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模式,这为本节课学习铝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奠定了基础。但两性化合物这个概念学生并没有接触过,要想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个概念,就需要利用好化学学科的典型手段——实验。教材中对铝的化合物性质的探究,尤其是对氢氧化铝两性的探究,是这一块内容的重点,在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要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对以后的学习也会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过渡】结合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氧化铝的主要物理性质;
(2)学会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法及al3+的鉴定方法
(3)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掌握al2o3和al(oh)3的分别与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4)知道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用途,知道明矾的相关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设计实验来判断两性化合物并验证其性质,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正确的实验操作,合理的实验设计和分析,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设计实验,体会通过实验发现物质性质的过程;分析铝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学会辩证的认识事物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al(oh)3的制备
【难点】
al(oh)3的制备,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
【过渡】根据新课标倡导的学生观及教师观,为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及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我将本节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做了如下设计: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展示内容与先前学习的知识形成冲突认知冲突进行导入,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随堂实验、多媒体展示、启发法、比较、归纳分析、交流讨论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学习中要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在教学中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体验;在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做事。
本节课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利用已学习的铝的化学性质,来动手实验获得氧化铝两性的知识。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学生相互讨论、自主探究、动手实验来完成氢氧化铝的制备,并获取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充分利用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多种探究活动来完成学习目标,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
【过渡】接下来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此环节中我准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导入。在课程开始前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铝制产品的图片。这与学生已学过铝的性质很活泼形成了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活泼的铝,怎么可以应有的这么广泛,激发对铝的重要化合物性质的探讨,开启了课堂教学。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接下来进入新课教学环节。此环节我将并应用已学的铝的化学性质的方法,借助实物、学生动手实验的方法进行教教学,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参与新知的建构。
1.实操结合,形成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观察氧化铝粉末实物,来认识氧化铝的物理性质。再通过结合导入时应用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哪些物质可以腐蚀这些产品。学生已有的铝性质的知识,进行动手实验,获得氧化铝两性的新知识。
2.实验探究,深化概念。
教师出示生活实物胃舒平,引发学生制备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铝,开启氢氧化铝知识的学习。
接着让学生围绕着氢氧化铝的制备进行讨论,学生得出有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到氢氧化铝,(1)用al2(so4)3溶液和naoh溶液来制备。(2)用al2(so4)3溶液和氨水来制备。学生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得出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在制备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氢氧化铝可以溶解强氧化钠得新知,学生通过用氧化铝性质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实验验证,获取氢氧化铝两性的知识。最后教师总结,并补充氢氧化物的又一化学性质-不稳定性。
通过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学生已经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所以在铝盐知识的学习中,教师知识通过新闻实例引入明矾,学生自主学习的到铝盐的化学性质。
这一环节的设计中主要是使用了层层逼进进行探,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到淋漓尽致。为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加深了学生理解和掌握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知识。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在铝的重要化合物知识学完后为学生呈现两个题,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1.可溶性铝盐与naoh溶液互滴时,其现象有何不同?你能否画出生成的沉淀与滴加溶液间量的图像关系并写出相关的离子方程式?若是偏铝酸盐溶液和盐酸互滴时现象又会如何呢?
2. 请完成下列铝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图,并写出上述转化图中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对本节内容加以巩固延伸。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
采取学生先小结,老师后总结的方式,目的在于:
1、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
2、实施以主动建构为基础的精简教学策略,以图表的方式直观让学生清楚本节的内容要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布置作业:
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本节课的课后作业预留了必做题及选做题的方式。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采用的是纲领式的板书,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说课稿万能 说课稿主要说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篇二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现实际场景生日聚会,引导学生学习分类整理,初步学习统计,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材还安排了想想做做,内容是整理小组里小朋友最喜欢吃的几种水果的人数。目的是让学生相互协同、合作学习,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进一步体会统计的过程及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
教学难点是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统计》这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地思考。
5.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师:小朋友,你们每年都过生日吗?过生日时你邀请哪些好朋友呢?爸爸妈妈是怎样为你过生日的呢?(出示主题图)今天是大象的生日。看了这张图,你们想提什么问题?
生: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给大象哪些花呢
【这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过生日这一事件,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通过生生互问、师生互问,实现角色转换。唤起学生的主角意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分类理一理。
说课稿万能 说课稿主要说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篇三
一、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学法:
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原型启发,营造氛围。
教学以画导入,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给学生创设了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
2、读通全词,整体感知。
学生边听课文范读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词,运用自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多边互动,质疑探索。
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借助插图内容或查工具书,弄清下列字及词语的意思:“茅檐”、“锄豆”、“卧剥”、“醉里”、“吴音”、“相媚好”、“翁媪”,再运用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再现词中的景象--“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通过这些动画结合词的内容来帮助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教师相机点拨,从而实现能力和情感目标,真正做到读懂课文。
4、熟读背诵,领会词境。
学生借助“意义识记”的方法,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进行尝试诵读,在组织游戏背诵,从而达到积累内化。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乐学、趣学、善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5、开放资源,拓展学习。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宋词的图片、文字资料。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展示,如:诗词朗诵、宋词介绍、名句讲解等。这样的整合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渗透整合,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
说课稿万能 说课稿主要说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篇四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音乐课葫芦丝教学。葫芦丝,是我国云南特有的优秀少数民族乐器之一。在众多的乐器中,我选择了葫芦丝进课堂,其理由如下:
1、葫芦丝音色婉转、柔美,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它很轻巧,便于携带,外出演出,比赛或自娱自乐都十分方便。
3、它简单易学,入门容易,能很快见到学习成效,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且价格便宜,是大多数家庭所能接受的,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它是当今最适合引进校园的乐器。接下来,我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说课。
八年级的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其他吹奏乐器的演奏技巧,有了一定的器乐演奏基础,八年级再学习葫芦丝的演奏,相信会更容易掌握。本节课我用的教材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葫芦丝基础教程》中的一章,包括三方面内容:初步认识葫芦丝;介绍葫芦丝基本演奏方法;学会演奏简单乐曲。在这堂课上,我选用了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竹楼情歌》,把学习葫芦丝基本演奏方法融于旋律优美、短小精悍的乐曲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增强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演奏的欲望。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掌握葫芦丝的构造、演奏姿势及基本演奏方法;
2、通过演奏《竹楼情歌》培养学生的实践演奏能力,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对音乐的表现和创造能力;
3、体验演奏的乐趣,树立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
掌握葫芦丝的基本演奏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地演奏《竹楼情歌》并达到一定表现力。
在葫芦丝教学中我遵循趣味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优化教学过程,采用示范、分解、欣赏、讨论、启发、对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好葫芦丝。
以兴趣为学习的动力,以游戏、探索为学习的方法,运用比较法、实践法、合作法、自主探索葫芦丝演奏技法,在听、想、看、说、演等多种形式中激发学生对民族乐器的热爱。
我将本节课具体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引发兴趣,导入教学
1、听音乐进课堂,教师范奏葫芦丝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述关于葫芦丝的美丽传说,让学生觉得手中这件小小的乐器更加神奇,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葫芦丝的兴趣,导入新课。
(二)学习演奏葫芦丝
1、认识了解葫芦丝
1)教师提问:葫芦丝结构和音色有什么特点?各部分名称怎样称呼?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玩乐器,学生通过自己探究来发现相关信息,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在学生自己探究的基础上,我再简介葫芦丝各部位名称:吹嘴、葫芦、七个音孔、主管、附管以及七个音孔名称。当学生发现和自己观察的结果不谋而合时,无形中增强了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2、掌握葫芦丝的基本演奏方法
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主要通过自我探究,师生交流、互动等方法引导解决。
1)明确葫芦丝演奏基本要求及指法。
2)气息训练。
3)学生尝试吹奏5612356,发现问题。
4)练习51、21、12、23、36等两个音的连奏巩固演奏方法。
3、学习吹奏《竹楼情歌》练习曲片段
512151233— — — 512151122— — —512353356— — —533131161— — —
1) 教师范奏《 竹楼情歌》,并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配以相关伴奏音乐及与音乐相符的画面背景。学生此时不仅为音乐所表现的美好意境所吸引、陶醉,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且会有一种亲近的感觉,产生迫不及待想演奏的愿望。
2) 问学生:我们该怎样去表现乐曲的意境?启发学生尽可能用乐器把美的声音表现出来。
3)实践练习。运用多种形式的演奏方法、教学方法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练习时首先小组组合作探究找出乐曲中的异同,然后从一拍到一个小节再到一个乐句,由易到难逐层分解学习,因为前面环节有些两个音的连奏已经练过,这样学生很快就能掌握。
4)分组学习。分别学习前一句和后一句,比一比,哪一组学得又快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在竞争情境中,很快就学会了。最后,再趁热打铁让学生们学吹另一乐句。这样,同学们兴味盎然、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乐曲的演奏,初尝了成功的喜悦。
(三) 巩固表演
课程进行到这里,学生都跃跃欲试想进行展示表演,这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在这个环节中,我及时将课堂化为舞台,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以小组为单位,我采用邀请小组成员模仿接龙、小组合作演奏、小组分别演奏等表演形式,表演结束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给与更多肯定和鼓励。既体现了全体参与,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又巩固了教学效果,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气氛。
(四)拓展延伸、想象创作
学会演奏葫芦丝并不是最终目的,此时,我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课外改编《竹楼情歌》,自由创编乐谱并演奏。同时通过课外创编,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演奏知识,使葫芦丝演奏延伸到课外,教师也要在课外加以指导。
(五)结课
多媒体播放葫芦丝演奏的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教师小结:同学们,葫芦丝音乐如此美妙,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的音乐文化,并将它推行世界。同学们在《竹楼情歌》的乐曲演奏中结束新课。
本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性强。葫芦丝那优美的音色已将学生深深地吸引。体验成功的过程更加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并用鼓励、诱导等手段让学生充满自信,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克服困难。就让我们以葫芦丝引进中小学音乐课堂作为一种有效手段,让悦耳的声音插上理想的翅膀,让动听的旋律在新世纪的阳光下激情飞扬!以上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不足之处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万能 说课稿主要说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篇五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黄河”,我的说课内容围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设定、目标的落实过程、教后反思展开。
教材分析:八年级地理把目光从世界移向了中国,研究中国的疆域、人口、民族;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经济发展。从世界到中国是整体到局部的一个深入认识过程,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运用、拓展过程。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主要从地形、气候、水文三个方面介绍我国的自然环境,在水文方面重点介绍了黄河和长江。黄河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学习黄河对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及改造利用地上悬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初步树立人地关系协调的环境意识。从教材结构看,本课既是学习河流湖泊概况的延伸,又是以后学习水资源的基础。
学情分析:了解了地球、地图、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后,八年级的学生,基本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已经形成,具备了中国省级行政区、中国的地形、中国气候区等基础知识;掌握了读图、填图等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所以本节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黄河是母亲河,在歌曲和诗句中都有赞美,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不陌生,但是具体的自然概况、母亲河的贡献、母亲河的忧患,好多学生仅仅是略知一二,所以这些具体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又全部是新鲜的。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爱表现自己,多创造机会和条件,学生就容易参与进来。
目标的设定:有关“黄河”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身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根据课程标准,本节课从以下三个学习目标渗透学习方法:
1、通过读图知道黄河的源头、归宿,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各段分界点;
2、利用资料归纳总结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奉献;
3、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体会人地关系协调;
读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所以,通过读图知道黄河的源头、归宿,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各段分界点,就成为本节的第一个学习重点;黄河下游地上河既是下游泛滥的严重隐患又是源自于中游的水土流失,因此,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体会人地关系协调,是本课第二个重点。一节课必须要有重点,但是不一定非要有难点,本节内容主要是读图掌握、归纳总结、分析体会,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所以没有难点的设置。
目标的落实:本节课学生通过读图、填图,归纳总结,分析体会依次完成三个学习目标。简要复习内流河外流河,引出所学内容,中华的母亲河-黄河,分为3个内容:黄河概况、黄河的奉献、黄河的忧患。将黄河比作母亲,有亲切感和感染力,引用歌曲《保卫黄河》烘托气势,学生背诵李白的《将进酒》前两句,体会古人对黄河源头和归宿的遐想,了解母亲河,我们必须要知道她的源头、归宿、流经地区,引出本节课第一个学习目标:
目标1:通过读图知道黄河的源头、归宿,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各段分界点;
这一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读图、依次回答完成。以学生的读图、回答为主。地图是这一目标学习的重要依托,除了学生读图外,我把黄河水系简图呈现到黑板上,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目标,收放自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的部分习题,巩固目标1。
过渡语:我们每个人的母亲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有许许多多的贡献,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评价,母亲有贡献也会有缺憾,黄河作为中华的母亲,功在哪里?过在何方?由谁来评说呢?引出目标2
目标2:利用资料归纳总结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奉献;
这部分主要通过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讨论黄河母亲留下的财富,归纳总结出三个方面主要的奉献:丰富的水能资源、充足的灌溉水源、肥沃的平原。
过渡语:黄河母亲给了我们充足的灌溉水源、肥沃的平原,为农耕提供便利的条件与基础,黄河无私奉献着,养育着她的子子孙孙,中华儿女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怎能不骄傲!怎能不自豪!母亲有功,也有缺憾, 黄河曾是中国的忧患,她忧在哪里?患在何处?引出目标3
目标3: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体会人地关系协调;
引导学生自读49页最后一段,找出黄河的忧——下游的地上河,副板书地上河夸张简图,河水在地面以上流动,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投入地上河危害的讨论,紧接着,提出问题:地上河危害之大,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引导学生自读51页“地上河”找出答案——泥沙淤积形成,进一步追问泥沙是从哪里来?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图“黄河流经哪一段产生的泥沙最多”得出结论:黄河在流经中游产生的泥沙最多,泥沙来自中游;深入提问:中游为什么会产生大量泥沙?学生讨论探究得出3点原因,这三点导致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每年有16亿吨的泥沙从中游输入下游,使得下游的河床每年增高10厘米,激发学生好奇心,算算十年增高了1米,学生感受黄河下游随时都有决口泛滥的危险。在此基础上又留下悬念:把如何治理黄河下游水患留作课后思考。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收获:
1、 将三个学习目标依次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每一环节都有目标的指导,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清晰的思路。
2、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备工具,将黄河水系图画到黑板上,这是与自己以往课堂的一个差异,较有新意,这样也更有助于河流水系相关知识学习。引导学生读、说、记黄河概况的相关知识,学生说老师写,其实是,教师配合学生逐步把目标1的主要内容落实到黑板上,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恰当,学生容易集中精神,顺利完成目标1的学习。
3、 本节课未用多媒体,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共同探究相结合、教师板书的形式进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4、 本课的第三个目标是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这一部分主要通过提出问题-思考-讨论-探究-深入思考-感受,层层深入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从下游的忧患问题追溯到了中游的环境问题,既分析了原因又为下节课了解中游打下基础,这一过程中同时也渗透了人地协调的环境意识。
5、 针对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本节课在学习方法格外强调了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及分析,这些与读图、填图相结合,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的生成,再加上恰当的引导学生就容易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
以上这几方面还需要我在以后的课堂中结合实际进一步的完善,有选择的加以利用。
在实践中也发现自己在以后的课堂中需要改进的一些地方
1、 这节课由于停电,未用多媒体,课堂缺少了一点直观性。例如, 刚开始的三个班,引课时歌曲《保卫黄河》的气势烘托的不够,后面的三个班采取合唱歌曲的形式效果较好。以后在不能使用多媒体的情况下,我就应该灵活处理,把学生调动起来,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
2、 由于对课堂上某些环节讨论时间安排不够恰当,导致刚开始的三个班最后剩余的时间不是很合理。熟能生巧,导致时间不合理,最大的原因是自己还没有达到非常熟练的地步,今后在这方面需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
3、 课堂语言对一节课至关重要,语言缺少感染力,过于平淡,就会导致课堂缺少活力。目前,在语言这方面,我还需要做很多功课,在平时的每一堂课都要格外注意这个问题。
4、 在分析了黄河忧患的原因之后,共同感受地上河危害之大,激发兴趣之后,把如何治理黄河的水患留作课后思考,给本节课留下了悬念,但是,最后的总结还可以更详细。例如,可以把下游忧患与中游的环境问题的因果关系写到黑板上,这样本节课就会更完整,学生对黄河这部分知识也会有初步的整合过程,也会为下节课节省时间。
以上这几点是我在今后的课堂尤其需要注意的地方。
说课稿万能 说课稿主要说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篇六
1、设计意图: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4、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
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
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
2、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
为幼儿的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1、猜测活动(指导语: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操作
活动(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3、认识活动(指导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
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4、记录活动(指导语:哪些东西会下沉,哪些东西会上浮,请你用沉与浮的标记记录下来,并出示记录表。)
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5、分类活动(指导语:请你把沉与浮的物体分类放在两个篮子里。)
分类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巩固。
6、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记录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
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7、延伸活动:(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东西会浮上水面,并说说它们沉、浮的原因。)
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说课稿万能 说课稿主要说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篇七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与浮》是《沉与浮》单元的第三课,是继“沉的物体和浮的物体”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从科学知识领域来说,沉与浮实际上是对物体相互作用的研究。把马铃薯放入水中,它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前面的研究使学生只会关注到物体本身的大小、轻重等特征,而这一课的研究将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相互作用的另一个物体身上——即关注到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而且学生通过兑一杯盐水的实践活动,发现只有加入的盐达到一定的量时,原来沉下去的马铃薯才可以浮起来。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开始学会全面的、系统的、多角度的对某个现象进行观察研究,使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三年级学生认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它里面隐藏着非常深远的科学教育的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要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
⑴、科学概念方面要知道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
⑵、科学过程与方法方面是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科学的思维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观察事实的求实态度,在没有确凿的证据时,不能妄下结论。
围绕这些目标,进行了以下设计:
1、大小两个马铃薯分别放进两种不同的液体中,观察。交换场地再观察。学生通过观察得到的事实,产生疑问:会不会是其中一种液体里加了盐?这时,学生观察的重心已经从马铃薯转变到液体身上。
2、围绕液体里是否加盐展开讨论,进行多种可能的猜想。如:摸、闻、尝等。强调安全第一,不能随便尝。学生会说加了盐看不见,溶解了。老师适时进行追问:“既然你们那么肯定加了盐,那你能不能把盐找出来?”学生这时会继续开动脑筋,想出烧干水等办法。于是,新的现象产生出来——白色晶体是什么?能不能证明是盐水?学生普遍认为白色晶体就是盐,于是老师拿出与盐类似的白糖和味精,请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把盐、白糖和味精分别放进水里,马铃薯会怎样?
3、学生已经迫不及待了,他们积极地动手实验,发现三种液体都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这时学生心里已是几经波折,不用老师讲,他们也会思考“老师讲台上的是盐水吗?” 此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弄明白几个道理——
第一,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
第二,水里要加到一定量的盐或者白糖、味精,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通过观察马铃薯在水中的沉与浮,让学生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还与液体本身有关;让学生感受到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盐、糖、味精等物体,就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
2、科学方法目标: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科学的思维方法。
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观察事实的求实态度,在没有确凿的证据时,不能妄下结论。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水槽、蜡烛、火柴、天平、量筒、实物投影仪、幻灯片、植物油、糖浆、小番茄、软木塞等。
学生准备:马铃薯、杯子、小棒、毛巾、蜡烛、火柴、食盐、白糖、味精、记录本等
活动过程
复习
导入问: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出示马铃薯,创设情景,引出研究主题思考
回答
观察现象,试图解释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承上启下,引出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探究活动阶段一述:科学讲求实证,拿出证据来证明这是盐水。
教师让学生对提出的方法展开讨论,并对方法的实施提供帮助。思考并想出多种办法证明。如:
1、闻
2、摸
3、尝
4、烧
5、称……让学生千方百计用求实证的方法寻求对问题的解决
探究活动阶段二述:那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来继续研究这个问题?分别兑制一杯盐水、白糖水、味精水,看马铃薯是否真的能浮起来?提出实验要求,明确所用材料及实验方法。指导学生兑制盐水、白糖水、味精水,明确观察目的,做好实验记录。
在具体实验中发现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盐(白糖或味精)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但是却不能说明教师水槽里是盐水。发现白糖、味精等兑制的液体也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再次确认手中的证据不足以说明水槽中的液体是盐水。
问:放盐之前要先观察什么?怎样做好实验记录?(出示记录表) 小组讨论、交流
巡视并给予帮助分工合作、观察记录
扩展延伸各组汇报刚才实验活动中的发现。小组交流分享知道盐水、白糖水、味精水等都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感受到要有足够的证据才能下结论。
液体三色瓶的出现,给学生思维形成新的冲击,发现沉浮不仅局限于固体在液体中,液体之间也存在沉浮现象。
出示液体三色瓶,上层是植物油、中间是水、下层是糖浆。把软木塞、小番茄等分别在天平上称量后,再一一放进三色瓶中。
问:看到这个液体三色瓶,你有什么问题?还有什么发现?
说课稿万能 说课稿主要说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篇八
《数星星的小朋友》是浙江省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单元的课文一般都是介绍一些自然科学常识的。《数星星的小朋友》虽然也提到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但我认为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而且又是写小小朋友的,对同学来说确确实实是一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我们知道,写人的文章一般通过言行来表示人物的品质。这篇文章也不例外。第—节写张衡怎样数星星,通过对张衡数星星的样子和具体如何去数来反映张衡的认真态度。第二节通过奶奶认为张衡“傻”从侧面来反映张衡的刻苦。第三节通过张衡说:“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来反映张衡观察的仔细和决心。第四节通过爷爷的话来告诉张衡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这跟第五节张衡几次起来看星星又有直接的关系,第六节是对全文的概括,由此可以看出,全文实际上都是通过言行来表示张衡刻苦钻研、认真考虑的品质的。
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有许多值得深究的地方。如“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撤在碧玉盘里。”许多人习惯地认为这句话写出了星星的美,引起小张衡极大的兴趣,这当然不错。但我认为仅仅这样理解还不够,还没有真正体会作者的意图,还没有真正理解作者写这句话的匠心所在。那就是通过“无数、满天、撤”等词从另一个角度反映星星之多,星星的一闪一闪,星星分布的不规则。这给张衡数星星带来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这为表示人物形象埋下了很好的伏笔。凭着对教材的理解,再从低年级同学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考虑,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张衡小时候如何喜欢、认真、刻苦地观察星星,难点是比喻句的理解。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思路时,我从概括到具体,从最后一段着手,先展示结果,再推导原因,既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又佼课堂教学有起有伏。
再说,这几年,我听了不少课,发现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着比较严重、比较普遍的现象——那就是第“课时松、第二课时重、第三课时空的弊端,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年级教材、同学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1.学会7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2.读懂1、6两节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展同学的智力,培养同学的能力。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的,在教学时,我就紧紧围绕着“以识字为基础,训练为主线,培养能力为目标”而步步展开。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识字的基本途径”。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依据《大纲》制定的识字教学原则,在这节课中,我从识字着手,随识字一步一步地理解课文,把识字教学与理解内容、领会感情三者融为一体。第一步,读准字音与读通课文相结合。让同学借助拼音据词读音,然后在检查预习时,根据这篇课文生字在读音上的特点,分成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等几组,这样,为突破字音的难点,协助同学读准字音起到积极作用,然后,通过指名认读、男女分读、开火车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加以检查、正音和巩固。第二步,在同学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充沛利用语言环境进行字义教学。利用近义词来理解新词,利用插图协助理解,通过造句学会运用,从模仿扮演中识字,让同学通过做一做体会字义:再是利用字形来理解字义,如“研”字的教学。第三步是在总结课文以后,设立一个突破字形的环节解决字形上的问题,以强化对字形的记忆。二下年级的同学已具备—定的识记字形的能力,我就利用同学学过的偏旁部首、熟字、猜字谜、做游戏、分辨书写的正误等来分析生字的字形。这样,使音、义、形有机结合,形成整体,达到会读、会讲、会写、会用、事半功倍的目的。
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因为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训练中形成,思维在训练中发展,习惯在训练中培养,情感在训练中陶冶。在教学时,我遵循“以同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组织课堂教学。如教学张衡怎样数星星这几个动词时,我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坐、靠、仰、指、数”等几个动词后,没有“纸上谈兵”讲意思,而是让同学自身读读、自身做做、自身数数。这样,有动有静,动静搭配,既使同学学得快乐,又通过训练代替了教师的千言万语。
老师们,我始终认为,教书不是教知识的自身,而是教获得知识的方法,重视同学获得知识的过程的指导,重视同学思维过程的引导。所以,我在句子的教学时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训练。如教学“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这个句子时,我先让同学读读,谈谈你知道了什么?然后从喻体着手,让同学理解“珍珠”是怎样的?星星像珍珠,星星怎样?“碧玉盘”是怎样的,在文中“碧玉盘”指什么?然后通过教师生动的描述,让同学体会夜空的美。在此基础上,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样,通过抓住比喻句的喻体去理解本体,使同学具体地感受到天空景色的美。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防止打破整体美,突出星空的美,在教这个比喻句时,我没有布置“撒”字的教学,为什么?这里暂且不提。
再如在教“一颗,两颗,一直数到几百颗”这个句子时,我从朗读着手,引发同学考虑张衡数星星的艰难。怎样使同学有这种感受?我联系课文第一句,让同学明白星星的多,星星的一闪一闪给张衡数星星带来困难。更主要的是,在这里我精心设计“撒”字的教学。通过“撒”字形象、直观的演示,使同学知道星星分布的不均匀,又给张衡数星星带来了更大的困难,然后通过同学亲身感受,从感性上体会到数星星的难,从而对张衡刻苦、认真的态度发生敬佩之情。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同学读好句子,进一步体会句子蕴含的情感。
在读的训练中,我则依照“自读课文,感知内容;导读课文,加深理解;仿读课文,体会感情;读读课文、激发兴趣”的程序进行,使这几个环节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由此构成了讲读课文第一课时的宏观整体。这节课,我还通过范读、齐读、朗读、分段读、小声自由读、听录音读、指名读、分组读、重点句段反复读、男女同学对比读等十多种读的形式,使同学参与读书的机会在十五次以上,真正收到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助讲、以读悟情的效果。
这节课,幻灯成了我的好帮手,利用幻灯,检查自学;利用幻灯,品读句子;利用幻灯,再现生活;利用幻灯,复述课文;利用幻灯;学会概括;在第二课时的布置中,我还想用幻灯来解决“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的这个难点。这样,通过媒体化笼统为形象,既突破了,重难点,又使同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我还利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感情,充沛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电化教学的经济、必要、准确。
《数星星的小朋友》是——篇思想教育较浓的文章。新人纲指出,要在培养同学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注意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正确地进行思想教育。所以,在教学时,我随时随处都让同学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去体会张衡的刻苦、认真、仔细,同时,在游戏过程中,针对同学实际,渗透了思想教育,这样,文以载“道”.文“道”结合,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更何况,在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我还要作进—步的渗透。
说课稿万能 说课稿主要说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篇九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木兰诗》,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和说教学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完成我的说课。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为了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古诗文形成一定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学习目标: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了解北朝民歌和木兰诗产生的背景;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熟读全诗并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方法:在诵读中体会木兰的光辉形象。
情感目标:体会花木兰替父母分忧,爱家爱国的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熟读全诗,并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1、教法
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所以我采用自由朗读、两人小组朗读、四人小组朗读、展示朗读、指导节奏朗读、听录音朗读、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②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课文主要内容。
③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诗歌朗读的特色。 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二人小组讨论、四人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竞赛法: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
这篇文章是诗歌,语言生动,句式,教学大纲要求此文要背诵,而且还要求学习它的艺术特点,并运用到写作中,于是我在上此课时要求学生用以下方法学习。
(1)、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流畅、传神、齐读要,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归纳法:学生可按段或层次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
按归纳的文字来串通课文并朗读课文,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背诵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练习法:这种方法最实用于写作,我们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方法,当我们读了课文后,了解了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所以我设计:假设前不久,花木兰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央视栏目组特邀你为木兰写一段颁奖词。课后请你日记本上动手写一写,力争妙笔生花。可以让学生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力,语言运用能力。
1、通过“说说你心中的巾帼英雄”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花木兰的兴趣。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自由朗读课文、两人小组朗读、四人小组内读、展示朗读、课件出示“朗读节奏”,指导朗读节奏、轻松听一听:听录音朗读课文、全班齐读课文等多种形式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3、自主预习,根据“知识链接”,设计了“抢答题”,加深对“乐府”的了解和识记。还设计对重难点字词的注音,书写,以便熟读成诵、理解课文打基础。通过自由做、同桌互检、四人小组展示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4、通过四人小组仔细读课文,讨论并全班展示交流课文主要内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为第二课时分析花木兰做铺垫。
5、勇敢试一试:四人一小组,边读边说说课文大意,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哪儿有疑问,做上标记。为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内容做准备。
6、拓展延伸:读了《木兰诗》后,概括诗歌情节,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进一步突破重难点。
7、达标检测,总结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强化训练,提高运用能力。
8、作业:通过为木兰写一段颁奖词,锻炼学生动手写作和概括运用能力;背诵课文是对熟读成诵的检测,对识记程度的检测。
木兰诗
代父从军
木兰(女扮男妆) 征战沙场
建功受封
辞官还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领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