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感想 农民收入调研报告(15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感想 农民收入调研报告篇一
(一)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1、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24个镇乡(街道办事处)、50个社区居委、20xx个村民小组。农地67万亩,人均农地面积0.84亩,经过几年的大胆尝试,土地流转的范围更大,形式更加多样化。目前全县土地流转的面积有4.07万亩,占农地总面积的6.07 %,土地流转方式以转包和出租为主,转让、互换、土地入股为辅。转包面积有3.2万亩,占流转面积的78.6 %;出租面积0.41万
亩,占流转面积的10 %;转让面积20xx亩,互换2600亩, 土地入股、转让、互换这三种形式共占流转面积的11.4%。农户自发流转和村组织流转是我县土地流转的主要做法。土地流转的方向主要有五个:一是流向外来耕作户;二是流向专业承包户;三是流向农业企业;四是流向一般农户;五是流向其他单位。
2、土地流转的特点??
(1)、坚持农户自愿、协商、有偿原则。全县流转的 万亩农地中,农户自愿流转的占98%。
(2)、土地流转收益是农民家庭收入的补充。土地进行自发流转的农户一般是从事第二、三产业或兼业,家庭收入以二、三产业和财产性收入为主,土地流转收益是家庭收入的补充。
(3)、村社集体组织流转的土地基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土地收益较高。
(4)农户自发流转的期限短。
(二)农民增收的现状
全县现有农户21.82万户,农业人口79.86万人,农村劳力41.92万人。20xx年,全县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高。全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747元,比上年增长5.1 %。
1、农民外出务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来源
经济活跃的龙水镇等临街处的农民主要靠手工业,进城打工增加家庭收入。而在偏远山区的农民主要靠外出打工,如高坪云顶村12社就有80%的外出打工人员。中敖全镇也近50%的农民靠外出打工。
2、政策扶持农民增收
推进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退耕还林政策给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3、产业结构调整、引进企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业主制经营带动了农民增收。农民将土地转让出去,不投一分钱就可以得到每亩700—800斤稻谷的补偿,如龙岗明星村、中敖明月村等。
(一)存在的问题
1、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无序流转现象严重
农村中多数是农户自发流转,口头协议多,无具体的合同依据,长期如此,这样很容易引起土地纠纷。通过政府协调引进的企业、业主大户等许多也没有标准的合同文本,违约责任也不十分具体和明确。
2、修建乡村公路任务重。
乡镇建设乡村公路既无资金,又不严格按照一事一议制度筹资筹劳。不但影响了农民增收,还加重了农民负担。中敖镇中塘路属省道,三百万元的公路款全部转嫁给老百姓,而周边xx县的五桂镇修同一条公路需投资1400多万元,没有要农民出一分钱,这样中敖镇许多老百姓怨声载道,既紧张了干群关系,还影响了农业税的征收。
3、农业产值、附加值低下,撂荒土地现象严重
农民温饱虽已解决,但增收幅度不大,收入差异悬殊较大,调查户中人均年收入最高达3566元,最低人均年收入不到20元,因为农业投资大、周期长、收益低,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这就造成外出务工农民逐年增多,留下的是老弱病残,田土无人耕种,在偏远山区尢为突出。中敖加福村五社273人,外出务工的近100人,高坪的月台村,荒芜土地达三分之一。
4、土地流转达不到预期效果
部份农民素质较低,小农意识强,狭隘的自私心对规模经营阻力很大,既不愿意转租给业主,自己又不积极经营,使得很多乡镇无法引进企业。
(二)农民增收中的障碍
1、
农村科技缺乏
农村文化服务体系较弱,信息不灵、交通不便。加之农民自身技能低,技术欠缺,接受科技的能力弱、依赖性强。即使外出务工,也只有靠苦力、劳力,不但劳动强度大,还达不到预期的收入。
2、农村基础设施滞后
农村基础设施滞后,水灌、电灌设施瘫痪较多,仍然是靠天吃饭。
土地流转是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重要途径,“土地不搞活,农民难致富”,土地流转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农民将土地流向专业大户和农业企业,使土地形成连片种植和规模化经营。为了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促使农民增收,建议如下:
1、规范和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推进城镇化进程。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业企业化经营,使土地向种养殖能手集中,果园、堰塘、水库和四荒地向专业户集中,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引导农民致富增收。
2、加强农民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现实主义严重,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这主要是因为农民文化素质差,农业科技水平低。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村技术的培训,强化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建设。搞一些符合实际的短平快项目,拓展农民创业空间,使农村由习惯型、传统型生产向专业型、技术型转变。
3、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公路、电讯、学校、医疗、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重点要投到特别需要的乡村,要扶小扶弱,不要扶优扶强。
4、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减免农业税,增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减少农民对各种公益事业的投资。
5、科学合理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建立健全专门的服务网络机构,构建互动的服务网络。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拓宽农民外出务工的途径,减勉农民子女在县内入学的选校费。对外出务工回乡创业的农民,享受与外来投资企业相同的各种优惠政策。
6、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农民增收关键环节。
在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鼓励和支持境内外投资大户和农民大力兴办龙头企业、批发市场、科技示范园区、发展专业协会、运销队伍、农村经纪人队伍、服务实体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采用统分结合、股份合作、合同契约、市场中介等多种形式把农民和市场连接起来,把农业生产与科技的推广应用结合起来,给予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惠政策扶持。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感想 农民收入调研报告篇二
今年9月以来,本人对我镇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在全镇9个行政村进行了走访、座谈,通过组织村委会成员、党员、村民代表、种养大户、部分农户参加座谈会,通过广泛收集情况,深入开展讨论,突出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在农民增收方面对镇党委、政府有何意见和建议三项内容。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凉州户镇位于县城南3公里处,全镇总户数1645户,农业总人口6574人,耕地4.7万亩。近几年来,我镇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和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这两大目标,突出工业化的核心地位、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地位、加快城镇化战略地位,加快工业富镇、农业稳镇、三产活镇、科教兴镇步伐,全面推动镇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xx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08元。20xx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2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960元,较上年增加652元。20xx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可到5.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368元,比上年增加1408元,涨幅为12.8%。
1、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一是以县委提出的构建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为引领,镇党委、政府按照“减棉花、扩葡萄、稳制种、兴设施、上果蔬、增特色”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在稳定制种玉米的基础上继续扩大酿酒葡萄面积,大力发展以大葵、蔬菜等高效益经济作物。近年来我镇制种玉米面积逐年增加,20xx年全镇制种玉米面积比去年增加了5848亩,达到了16000余苗,葡萄面积增加了面积610亩,大葵、蔬菜等特色种植面积增加了2900亩,仅制种玉米亩均收入比去年增加300元,酿酒葡萄按照糖度高低,价格达到了2.8元4元,平均价格比去年涨了一倍多,亩均收入比去年增加了504元,仅种植业一项可增加农民人均收入805元;二是在加强林木管护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温室蟠桃和林果业的发展壮大。今年,通过宣传和强势推动,已发展苗木面积35亩,苗木收入达到了20万元,发展高新日光温室蟠桃种植,目前已新建温室大棚40座,已栽植蟠桃6座,挂果的温室蟠桃1座,总产量达到850公斤以上,平均价格在45元50元,仅一座棚收入3.8万元以上,特色林果业由于品质好,亩收入达到了9000元,林业总收入达到了99.7万元,同比增长94.7%,为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三是坚持实施“畜牧强镇”的战略,大力扶持畜牧业的发展,积极与西部牧业等龙头企业合作,促进了牧业收入快速增加。人均畜牧业纯收入可比上年增加95元。
2、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农民二三产业及劳务收入显著增加。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把它作为世纪工程来抓,建立了专门工作班子,形成了一套工作制度,强势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20xx、20xx、20xx年劳动力转移输出人数分别为1670、1850、2160。20xx年新增劳务输出300人,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生产经营获得纯收入人均为2416元,比上年增加239元,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19.5%,增加的主要原因:首先由于龙头企业带动及农民自主创业和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有效的促进第二产业及服务业的发展;其次农民思想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外出务工人员继续增加,目前,我镇企业达19家,企业从业人员达635人,比上年增加46人,季节性自发或有组织的就地转移务农人员达680人次,人均每天收入在60150元不等,劳务人均纯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7.8%,提高了0.6个百分点,比上年增加192元,劳务收入成为推动人均纯收入快速增加的重要保证。
3、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是农村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强化减负管理,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强化承包管理,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强化财务管理,村务公开水平进一步提高;强化资产管理,集体资产进一步增值。村组债务化解力度加大,债务总额逐年下降。积极实施实事工程,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如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农机具补贴、家电下乡等等,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一大批贫困户家庭解脱贫困。所有这些,对促进农民增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农业的收入比例大。农村经济以农业收入为主,以20xx年为例,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可到5.11亿元,其中一产农业收入就达到3.27亿元,占到64.3%,而第二产业所占仅10.7%,第三产业仅占8.8%。
2、城镇化程度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务工收入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部分,然而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未能以劳动力产生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据20xx年统计,我镇总劳动力人口6574人,其中常年外出劳动力仅为1305人,约占总人口的19.8%,劳动力转移收入仅为645万元。同时一些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靠天靠地靠农产品涨价增收的因素增加,依靠农业生产收入的增收困难。
3、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担过重。据分析,农民的收入主要支付于农业生产、学费、医疗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日渐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部分。另外由于学费的增长,农民对于教育的支出日渐感到吃力。再次是医疗费用的支出,农民一旦生病治疗,医药费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力缺乏,常常很快贫困。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的这段时期,是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的时期,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是农产品供给最充裕的时期,同时也是农民增收最困难的时期。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影响我镇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农民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农民形象的传统认识。但是从当前的形势要求看,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文化科学素质、生产经营管理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思想保守不愿走出家门,农民群众缺乏技能,直接影响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的收益。
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不能很好的调整好自己的种植结构,忽视特色种植的经济效益,只拘泥于现有的种植模式,只偏好于习惯性种植,这给增收带来难度。
二是品种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名优稀特品种少,常规吕种多,不利于农户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极少数。
二是科技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防治等技术。
三是管理粗放,尤其是缺少精耕细作的田间管理以及经济核算。
改革把农户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户成了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在这种情况下,农户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就目前而言,农户信息不灵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户家庭经营来自于非农产业的收入也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但从近几年势态看,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乡镇企业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使农业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发生了困难,转移速度减慢。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一是债务包袱和农民负担仍然很重。沉重的债务包袱不但影响村干部为民服务的工作精力,而且影响严重农业生产投入,农民增收的硬环境难以得到改善。
二是金融政策的影响。农村信用合作社应该是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的金融机构,银行转变为商业银行后,存贷款政策向服务效益转变。贷款受担保、质押、抵押等影响,农民用于生产性的小额贷款非常艰难。这些镇基层的银行,只吸储,放贷力度太小。因资金缺乏,农民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影响了农民增收。
化学肥料已成为当今农作物的主要肥料,所有农田普遍缺乏有机质肥料,出现了无机肥与有机肥使用不协调的现象,影响了农作物的高产优质。同时大量使用地膜更对土壤造成很大危害。
农产品的价格上涨远远低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速度。近几年,柴油、化肥、农药等虽然供应较畅,但价格不断攀升,每年都有8%10%的上升幅度。目前,化肥每吨1800元左右,农药价格更是无正规价格。农民没有增加多少收入,经商流通人员首先赚足农民的钱。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这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当前紧迫而重大的政治问题。要“富民强镇,率先崛起”,必须首先引导广大农民走上富裕的轨道。针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关键的是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坚持流通、生产一起抓。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及时把市场行情反馈给农民,使农民从流通环节中获得效益。树立四种意识。一是树立质量效益意识。调整农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消费结构转型、农民增收趋缓的背景下进行的,必须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以此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二是树立市场主导意识。调整农业结构必须面对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不仅要以当前市场行情为导向,还要以未来市场变动趋势为导向,要重视开拓市场,抢占市场。三是树立竞争风险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有风险意识,既要注意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又要增加抗御市场风险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四是树立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按照“调优种植业、加快设施农业”的发展格局,努力引导农民实现“农产品种植结构合理化、特色产品规模化、农民收入多元化”的目标。围绕市场的价格和需求。在确保“三增四保”(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生产、保供应、保储备、保稳定)的基础上,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加大设施农业和特色林果业的发展,以发
展现代农业为突破口,通过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实现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变粗放经营为精细管理。实践证明:农民家庭经营,管好管坏大不一样,在同等条件下,实施精细管理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农户家庭经营同企业经营一样,必须搞好收支账目记载,搞好成本核算,分析某一项农产品的投入产出比,研究降低成本的途径和对策。营销是产品成效的最终实现的环节。搞好营销,对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目前农民收入结构单一的状况,激发农村经济活力,靠多业并举增收。增强农村第二产业的发展势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对内抓改制规范,抓科学管理,对外抓市场开拓,尽快把企业改制中的体制优势转换为效益优势。同时,要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依托,调整乡镇企业发展的方向,积极发展果蔬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走一、二产业紧密衔接连带发展的路子。搞活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重点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把农民的闲余时间转移到家庭工副业方面。通过推进两个转移,在农村培植出更多的农民老板和打工者,以此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今后,我镇将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拉动我镇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全力搞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农技推广部门必须跟踪提供技术指导,手把手地教农民干。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等传媒手段,为农民解疑释惑,最快捷地推广普及农业实用科技,满足农民对科技的渴求。对农民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要有针对性地抓好市场意识教育和科技知识教育,培养农民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农民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要把说理教育和典型引路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效果。
一是转变指导方式,尽可能地变传统的会议指导、文件指导为政策引导、示范引导、服务引导和市场分析预测引导,积极探索农民乐于接受、简捷实用、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指导方式。
二是转变指导目标。在搞好对常规农业指导的同时,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抓“关键的少数”,把工作指导重点集中转移到与农民增收密切相关,具有支撑主导作用的工作上来,着重搞好高效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开发、农业科技普及、农田水利建设等工作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好自己不会干和办不到的事情。
强化农村政策落实,控减农民负担,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加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
一是完善农村税费政策,规范税费征收行为,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二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积极探索土地入股、租赁等办法,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
三是切实管理好农村财务和集体资产,确保集体资产营运规范、保值增值。完善“专户管理、支付到村、封闭运行”的管理机制,加强村级三项资金管理,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强化村级资金支出管理,严禁新债发生。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压缩村级财务开支,多途径化解村级债务。
四是切实做好扶贫工作。继续组织镇机关干部和乡村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一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在加快乡镇企业和城镇化步伐,吸引农民就地转移的同时,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发展民营经济。积极引导农村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小城镇集聚,促进农民进厂入镇就业,加大信贷扶持力度,搞好资金跟进服务,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二是鼓励农民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社区服务,拓展增收空间。
三是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着力选择和使用“双带一争”型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地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四增加投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的条件,从夯实农业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交通、水利、通讯设施建设步伐。积极争取各项资金,加快农村公路网络建设,逐步实现公路硬化,积极推进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改造的市场化运作进程,组建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投资主体,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在各级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专门设立农副产品供求信息、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栏目,构建农村信息平台。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防洪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感想 农民收入调研报告篇三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城乡差距突出反映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济新常态下,一方面农民增收传统渠道受到挤压,一方面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又带来新的契机。开展农民增收新业态专题调研,其意义在于:适应经济新常态,把握城乡产业新变化,着眼助农增收新途径提出政策建议,引领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大趋势。
专题调研所指的农民增收新业态,界定在与农民传统增收门路相区别,消费市场新需求、新物质装备、新技术手段等带来的产业功能拓展和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新形态,为农民实现增收带来新门路、新空间。从各地实践看,表现突出的有乡村旅游、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社会养老、农村文化创意等5个产业。以此,明确了农民增收新业态专题调研的范围和重点。
4月15日至5月30日,省委农工委、省发改委、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厅、民政厅、商务厅、文化厅、省旅游局、省扶贫移民局、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等12个部门组成专题调研组,对农民增收新业态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农民增收新业态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下:
调研认为,在“四化同步”的大背景下,随着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实现农民收入的产业形态不断丰富,新业态加速涌现、竞相迸发,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源。
乡村旅游业:乡村旅游正从传统“农家乐”模式向度假养生创意等新的模式转变。20xx年,全省农民旅游业人均纯收入704.5元,同比增长13.3%。一是规模大。全省乡村旅游业总产值达到1340亿元,占旅游业的27.4%;国家部委认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xx县9个、农业旅游示范点28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 1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xx县(市、区)64个、示范乡(镇)村748个,星级农家乐和乡村酒店3572家,乡村旅游经营户10万余家。二是覆盖广。全省有乡村旅游业助农增收致富的村3500个,有1000多万农民直接或间接受益。三是形态多样。在农旅融合上,呈现出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形态;在林旅融合上,呈现出生态旅游、养生旅游等形态;在文旅融合上,呈现出创意农业、乡村艺术等新的形态。
同时也发现,乡村旅游业总体上还处于粗放式经营、排浪式消费、低层次发展的阶段。普遍表现为“农家乐”的形态特征,经营主体以传统农户家庭为主,消费方式以传统的“喝茶+打牌+洗肺”为主,消费特征以“一顿饭、一日游”和“节假日、花果期”等排浪式、短时性、季节性消费为主,低标准、低水平和模仿性、重复性特征明显,“留得住、住得下”的度假型、康养型消费少,短时性、季节性消费让目的地不堪重负,农户“赚了吆喝不赚钱”。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农产品消费市场细分,个性化、多样性消费趋势明显,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带来巨大空间。调研发现,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主要集中在产后净化、分类分级、干燥、预冷、储藏、保鲜、包装等环节,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市场需求,又明显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为农户带来了更大收益。目前有三个特点:一是渐成趋势。全省766个专合社、 22.5万农户参与农产品初加工,年储藏保鲜烘干能力已达190万吨。二是增值明显。通过冷藏保鲜、错季销售,水果亩平增值50%左右、蔬菜亩平增值60%左右、薯类增值1倍左右、中药材增值2倍左右。三是带动产业升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强化了“市场端”的导向作用,倒逼提升了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生产,明显提升了产业质量和效益。
同时也发现,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总体覆盖面不大,农产品初加工率很低,初加工设施设备造价高、普及率较低、人才支撑不够等问题突出,设施设备“用半年、闲半年”,季节性特征明显,综合效益不高。
农村电子商务业:信息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革农业和农村,以“互联网+三农”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电子商务,正在改写农村商品流通模式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全省农村电子商务如雨后春笋,较其他业态起步虽晚,但势头迅猛。20xx年,全省农副产品通过网络销售260万吨,销售额超过126.2亿元。有四个特点:一是进入门槛低。经营主体进入电商的门槛低,很多农户只要登录现有平台注册网店,就可实现通过电商卖农产品。二是交易成本低。供应链中的所有组织在“第一时间”从互联网上获得信息,提高了交易速度、减少了中间环节。据统计,电子商务从订货到售出物流费用比传统模式低40%左右。三是模式多样。仁寿、资中、安岳等地探索形成了“电商集聚园区”、“物流+万村千乡示范项目”、“电子商务团队服务”等模式。四是爆发式增长。赶街网入驻xx县,仅用3个月时间就建成31个村级网点,今年第一季度就实现交易3035笔、总金额18.7万元。
同时也发现,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居住分散、运距长、公路交通条件差,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瓶颈颈突出,留守农民文化素质和网络应用技能差,互联网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农村电子商务的主要制约因素。
农村养老服务业:人口老龄化加快为农村养老服务业带来了广阔空间,公益性养老服务难以满足需求,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服务业悄然兴起,农村养老服务业已经起步。如,xx县整合飞龙镇宝塔山村闲置农房,改造成3500平方米、100 个床位的龙祥养老公寓,已接纳53位老人入住,农民房屋租金户均1万元/年。xx市xx区社会资本兴办的万鸿颐养园,50个床位全部投入使用,二期700个床位预订一空。农村养老服务业有四个特点:一是产业特征初现。不同于一般性的养老服务,经营性养老服务业开始出现、逐渐兴起,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特征开始显现。二是服务质量较高。经营性养老服务,无论从住宿、文化、娱乐设施等硬件看,还是从护理、康复等软件看,大多优于公益性养老院。三是市场供不应求。良好的空气、阳光等生态条件,近年来交通、安全饮水等工程加快实施带来的便利,让农村养老服务业对城乡老人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四是发展空间很大。据测算,20xx年全省60周岁及以上老人将达到2600多万,占总人口的33%,农村养老服务业前景广阔。
同时也发现,农村养老服务才刚刚起步,从全省面上来看,产业业态的形成和经营主体的出现,还处于“星星之火”的初始阶段。受传统居家养老观念的影响,很多老人和家庭接受还有个过程,推广普及尚需时日。
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既传统又现代,新主体新形态加速孕育。当前农村文化创意产业主要表现在农民演艺、农村传统手工艺、古镇古村营运、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方面,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很大。如,xx县农民演艺团队发展到97支,演员3000多人,年演出1.6万多场次,收入达8000多万元。青神竹编小资源做出大品牌,开发出平面、立体、套绘3类8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远销欧、美、澳以及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xx年全县竹产业产值13亿元,带动3万农户增收4亿元。农村文化创意产业主要特点有:一是形式多样。如,以手工工艺品开发为主的青神竹编、绵竹年画等产业,以农民文艺职业化演出为主的xx县农民演出、岳池曲艺等产业,以农业与文化创意融合为主的成都温江创意农业与花卉园艺、大邑安仁博物小镇等产业。二是资源丰富。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资源富集,川剧、皮影、唢呐、舞龙、扭秧歌、赛龙舟等民俗文化资源,蜀绣、蜀锦、竹编、年画、漆器等工艺资源,是培育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沃土”。三是需求旺盛。农民群众文化的需求日趋旺盛,同时城镇居民到农村休闲、体验,带来巨大的文化需求。
同时也发现,我省农村文化产业还处在初始阶段,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产业分散零乱、聚集度低,且有庸俗、落后、腐朽的文化产品充斥其中,具有时代气息、高雅格调和健康内容的文化精品不多。
调研表明,乡村旅游、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农村电子商务、农村养老服务、农村文化创意等5个产业,尽管无法将农民增收新业态全部囊括,但已经是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农民增收新业态主体部分。这5个产业,从内涵看基本都属于服务业范畴,从外延看尽管还有些相互交叉,但产业形态已经形成、产业发展已成气候、产业趋势已经显现。抓住这5个产业,就能够抓住农民增收新业态的关键,就能够在开辟农民经营性增收路径上迈出新步子。
调研发现,多样化的农民增收新业态,大多尚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初始阶段,不同程度地存在发展不足、质量不高、支撑薄弱等问题。共性问题主要有:
第一,普遍存在新型经营主体缺乏的问题。各类新业态普遍缺乏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农户主要还是以单打独斗的传统家庭经营为主。而新型农场、农庄、农民合作社、乡村酒店、农村电商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滞后,是新业态发展的短板。
第二,普遍存在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的问题。目前,农民主要靠土地租金和就地务工增收,新业态经营参与度不高, “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入股分红、多次返利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能力强的经营模式还比较少。
第三,普遍存在经营粗放的问题。各业态普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多是低水平发展,低层次扩张、低档次服务、粗放式经营,在产业融合发展、资源有效整合、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劳动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第四,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新业态发展主要还是以地方的“小敲小打”和新型经营主体的“自弹自唱”为主。社会资本参与新业态发展不足、渠道不畅,造成新业态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影响其快速健康发展。
第五,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的问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社区空心化现象突出。参与新业态经营、管理、服务的实用人才严重欠缺,已有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技能水平难以适应新业态发展需要。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农村电子商务网络技术人才、农村养老服务业服务人才等严重不足。
同时,各地对农村产业发展中呈现出的新变化、新趋势认识不够,培育新业态的意识没有形成,面上情况不清楚,缺乏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新业态的发展主要是市场主体自我发展,缺乏一个统筹协调、引领支持的载体和抓手。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感想 农民收入调研报告篇四
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以来,农民增收问题成了热得发烫的话题。的确,“三农”问题值得我们如此关注。但很多地方会议开又开,政府文件发又发,学者演讲震天响。可你如果问农民,农民大叔回答说:搞不懂这新花样。我们把讨论农民增收的常委会搬进农家小院来如不确定,请部长提出建议,就是要不光我们讲,还要让农民兄弟知道。我建议,凡是以后出台的涉农的文件也要让农民先晓得,听听他们的意见,看看我们制定得是现实、是否合乎民意。
今天,我们讨论农民增收这个问题,我认为不能寄予太高的期望,要放弃“一抓就灵”、“立竿见影”的空想,因为,制约农民增收,长期存在着以下因素:
第一个因素,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
第二个因素,农业结构不合理。
第三个因素,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第四个因素,农技推广工作薄弱。
第五个因素,农业和农村投资不足。
第六个因素,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
第七个因素,农民自身素质不够高。
第八个因素,深层次的体制问题阻碍发展。如农民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如何与国内外市场衔接等全区、全国仍然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原因众所周知,在此就不展开来讲了。
那么,在新形式和新要求下,如何才能使我县农民增收呢?我的观点是不妨跳出农业看农村,走出农村看发展,兴许就能透视“三农”症结。近段时间,我就是带着这种相法深入农村开展调研,这当中,我感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要有新思路、新办法、新措施,要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更加突出质量和效益,注重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为此,我提出以下看法: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功夫不在农内,而在农外。如果我们仍然重复过去’打补丁’的做法,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这是我国改革发展报老总温铁军所说过的一句话。其实,变通一下他的观点的就是,在看待问题时能跳出问题本身来解决问题,问题往往能看得更透,解决得更彻底。
我说用工业化的理念增加农民收入,就是要确立“跳出粮食抓农业,跳出农业抓农村”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靠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镇企业,因此,一定要把乡镇企业的发展摆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但我县乡镇企业发展偏偏就我们的短腿。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应认清形势,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强力发展;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要把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作为今后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投资力度,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输、信息、服务业等,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传统增量型农业向现代效益型农业转变的有效载体,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当前,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是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多层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就我县而言,真正形成产业化的只有蔗糖业,桑蚕业有待进一步“破茧而出”,做大做强尚须时日;水果业近年打造了一些品牌,我们密桔和柚子,在全区评比中都获得了第一名的但规模总是上不去。就如密桔,在区内火了好几年了,但全县仅有万多亩,今年挂果才万亩左右。提到密桔,还想就密桔节的组织策划提些看法,目前,我们不仅下了文,也宣传出去了,但现在意见还没统一,思路还未明确,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对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可以在思想上存在不同的看法,甚至意见,但行动上却不能有任何偏差,必须保持高度一致,只有上下一盘棋,一个目标一条心,一个声音一股劲,我们才能推动、发展柳城的各项事业。
言归正传,我县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推进慢,主要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链难以形成,农产品附加值低、效益差。因此,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关键措施来抓,按照“扶大龙、育新龙、兴小龙”的思路,因地制宜,分类培育,政策扶持,加快发展。要根据我县的区域优势和产业特点,大力发展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全市传统产业、特色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使其真正成为优势产业,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增加农产品的竞争力。龙头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与农户一体化的经营机制,通过“企业+农户”、“公司+农户”、“市场+农户”、“经纪人+农户”等形式,用契约化的手段,使其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
用市场化的思维增加农民收入,就是要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我县在调整农业结构上涌现了不少好典型,如西安发展造纸竹、冲脉发展食用菌等。但我们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存在“两大两小”的矛盾,即:在经济总量上,种植业占的比重大,林牧副渔业占的比重小;在品种比例上,一般品种比例大,优质品种比例小。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坚持调优、调特、调大、调强的原则,加快我县六大产业的发展。
用科技化的手段增加农民收入就是要靠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发展科技型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步由资源、劳动密集型向资本、科技密集型转变;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必须用现代科技改造武装农业,把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一是要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构筑以乡镇为龙头,农户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土专家”、乡土人才为主体的农业技术队伍体系。我们要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承包,为农业生产提供典型示范和科技服务。
二是要进一步扩大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的实施规模,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提高全市农产品和畜产品的竞争力。
三是抓好科技园区建设,实施科技示范工程。要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效益、立足长远、一园多区、功能衔接、产业经营、示范带动的原则,把现有的科技示范园区真正建设好,使其真正成为全市现代农业的示范园、农业科技的辐射园和提高农民素质的培训基地,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四是要全面提升农民素质。要大力发展农村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加强对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让农民通过掌握和利用新技术增加收入。
用城市化战略增加农民收入,就是要加快县城城市化、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开辟农民收入来源。近年来,随着县城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一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对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农村城镇化、县城城市化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城乡双向创业是很多地方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我们的小城镇建设试点乡镇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上,通过主导产业的膨胀与发展,增强集聚力、带动力,兴一业,建一镇,富一方,承接城市功能,带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总之,增加农民收入既是一个大课题,又是一项硬任务,非朝一夕所能见效,需要我们和农民兄弟长时间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我这里还有几道思考题,希望大家一起来做:()政府职能如何转变?()农民合作组织如何健全(农民协会如何建)?()土地如何流转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如何跳好“国标”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实现最强的竞争力(究竟走什么样的农业现代化)?()农业投入如何直接与农村、农民见面?这些问题,希望县里组织专人进行调研。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感想 农民收入调研报告篇五
按照县委要求,带领相关人员深入全乡x个村、xx个自然屯,就全乡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共走访农户240户(其中养殖户180户、非养殖户60户),与740多位群众进行了座谈。通过调研全面掌握了畜牧业发展情况,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几年来,xx乡畜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突出表现在:饲养总量稳步增长。目前,全乡畜禽饲养总量达xx万头(只),同比增长11%。其中:黄牛1100头、奶牛335头、生猪4300头和家禽11.7万只(含大鹅80100只),同比分别增长12%、9%、11%和10%。规模养殖发展较快。已建成大鹅养殖专业村1个、专业屯5个,形成1000只以上大户5户。建成黄牛养殖场1个,年饲养量110头。建成奶牛养殖基地1处,年饲养量124头。建成百头猪场2处、千只鸡场5处。品种改良步伐不断加快。大力推广牛、羊冻精冷配等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劣质品种更新改良,全乡生猪良种率达94%,牛良种率达95%,羊良种率达92%。
与此同时,畜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一是有效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预计20xx年,全乡畜牧业产值将达到3100万元,同比增长11%,占全乡总收入的比重将达到31%,种植业比重将下降5个百分点。畜牧业的发展,不但改变了种植业“单口咬”的状况,而且促进了种植业内部结构的优化,我乡粮经饲种植比例已由去年的7:2:1调整为6:3:1。二是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从事畜禽养殖的农户,其牧业收入都占总收入的30%以上,特别是规模养殖的大户,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有的达到几万元、十几万元。xx村二组的xx家有5口人,25亩地,同时饲养3头奶牛,年收入可达3.5万元,其中3头奶牛年出奶2.8万斤,每斤鲜奶0.65元,可获利1.5万元,占总收入的42%。在xx的带动下,其亲朋10多户搞起了奶牛养殖。全乡象xxx一样一面从事种植业生产,一面从事养殖业的农户大约有1800户,占全乡农户的40%。规模养殖效益更是可观。&x村四组的xx因孩子小不能外出打工,投资1万元养了800只蛋鸡,到今年8月全部淘汰,纯获利1.4万元。xx村二组xx的奶牛养殖场、xx村x组xx的百头猪场、x村xx的黄牛养殖场,年获利都在3万元以上。尤其是原x村二组的xxx,因两个儿子娶媳妇欠了4万多元的债。20xx年秋,他借钱买了一头母猪,每天从县里捡食物搞起了生猪养殖。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目前不仅还清了欠款,还有1万多元的存款。三是有效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全乡从事养殖业的有30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5%。同时,一些养殖场区的创建也吸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仅在安壮黄牛养殖场、十四井养猪场等场区打工的农民就达30多人。
尽管我乡近几年畜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是畜牧业的主导地位仍没有完全确立。在一些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中,畜牧业仍处于从属地位,“家财万贯、长毛的不算”这一传统认识仍束缚着广大农民。目前,一些群众认为养殖业技术含量高、难度大、风险大,不敢从事也不愿从事;有些干部在引导、带领群众发展畜牧业的工作中,思想上有顾虑,信心不足,总怕发展不好会给群众造成损失,落群众埋怨,因此工作上总是推着干、拖着干,不能主动、积极地为发展畜牧业出力献策。
二是畜牧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由于农民科技素质低,生产方式和经营机制落后,新技术、新管理方式得不到推广,象青贮饲料、圈养舍饲等科学饲养方式虽然县乡大力推广,但目前只在安壮黄牛养殖场、刘平友奶牛养殖基地有所应用。
三是饲草紧缺。饲草量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发展壮大的畜禽群体的需求,饲草紧缺的矛盾日渐突出。四是服务体系不健全。
①资金短缺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由于农民自筹资金的能力有限,金融机构在支农资金的投放力度上虽然有所加大,但投放数额不多,且多为短期贷款,不能满足农民发展畜牧业的实际需要。调查表明,全乡有32户农民因资金不足而放弃牧业生产。
②疫病防治体系不健全。全乡有兽医站3所,行医人员6名,防疫人员13名。每人每年防疫量平均为1.1万头(只)。防疫量过大且防疫人员技术水平偏低,加之农民防疫意识淡薄,因此防疫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漏防或防疫达不到标准的问题,引起疫病发生,给养殖户造成损失。
③信息服务有待完善。由于农村信息传输渠道闭塞,饲养业户不能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市场价格、供求信息、国家政策、产业动态、疾病发生与预防等信息,使畜产品产生销售差价或发生农户利益受损等情况。这些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
依据自然条件和工作基础,xx乡的畜牧业要以草食畜禽为重点,以圈养舍饲为主要模式,以产业化为发展方向,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完善服务体系,努力把畜牧产业建成xx乡第一产业,使牧业收入成为xx乡农民第一收入。
1、广泛宣传发动,提高干部群众对加快畜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印发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现阶段加快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通过组织畜牧业现场会、经济效益分析会、外出参观考察、聘请专家讲座等形式,搞好宣传引导、效益分析、算帐对比。尤其要培养宣传好各类典型,通过典型的示范引带作用,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和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推动全乡畜牧业快速发展。
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根据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及养殖需要,广泛开展农民“素质工程”建设,通过不同层次、多种方式的培训,加大“五项综合配套技术”和“六大畜禽饲养管理模式”等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科学养殖和经营的水平。同时,通过培训畜牧专职干部及聘请畜牧科技人才等方式,强化防疫人员队伍建设,加大畜牧品种改良、疫病防治、模式化养殖等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
3、坚持立草为业,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建立并实施草原保护制度,严格控制草地的非牧业使用,坚决禁垦草原,同时结合退耕还草项目的实施,扩大青贮玉米、苜蓿、优质饲草种植面积,最大限度地保证饲草供给。
4、完善服务体系,保障畜牧业快速发展。
一是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畜牧业投入。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投资主体的观念,依靠自己的滚动发展加大对畜牧业投入;充分利用金融机构的畜牧专项贷款,加大投资比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外引内联,吸纳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金加快畜牧业发展。
二是加强疫病防治体系建设。一方面,大力宣传《动物防疫法》,不断提高依法灭病意识,坚持常年防疫与突击防疫相结合,确保畜禽防疫密度达标;另一方面,努力提高畜牧兽医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增强管理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为畜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三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利用电脑网络、信息机等工具,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信息传播渠道,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感想 农民收入调研报告篇六
今年十月中旬,我们就如何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先后在全镇9个行政村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和年报、问卷等多种形式,围绕农民收入现状,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以及增收的途径、举措等,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力求找到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各种困难,破解农民持续增收的难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今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落实政策为动力,坚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控减农民负担,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虽然经受了去年“7.28”水灾的影响但我镇农民收入还是大幅度提高。
1、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xxxx镇辖9个行政村,136个村民,4027户16021人,现有耕地9311.5亩,20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270.9万元,人均纯收入1935元,比20xx年净增203元11.7个百分点,继上年以10.6%的速度快速增长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2、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从20xx年我镇经济发展状况的组成机构看,劳务输出收入为1009.3万元,净增119.8万元,增长13.7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4097.2万元,净增803.6万元,增长24.4个百分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来源,且增速明显加快。二、三产业收入也明显增加,尤其是马蜂沟和黄龙洞农家乐开张营业,为当地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力量。
3、农民的整体富裕程度提高。从调查户的收入分组情况看,农民的整体富裕程度明显提高,低收入户的比例在逐步缩小,高收入户的比例继续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是农村各项政策得到落实。由于镇政府强化减负管理,深化农村税费改革、
强化承包管理、强化财务管理、提高村务公开水平、积极实施实事工程,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一大批贫困户家庭解脱贫困。所有这些,对促进农民增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制约农民收入增长也就是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制约我镇农民增收的因素及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已成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民素质不提高就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就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就无从谈起,尤其是目前大多数有文化的青年农民都已外出务工,更使得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偏低的问题显得较为突出。如何应对发展外出务工和当地人才外流的矛盾已摆在政府面前。
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制约农民增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就会上升,农业效益必然下降,从而制约农民增收。近年来,在化肥、农药、种子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推动下,我镇农资价格上涨很快,这使农户生产性费用支出大幅度增加,基本抵消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大大超出部分农户的承受能力,直接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有所减少。因此,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必将会给我市的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3、土地集中困难制约了规模化经营。我镇耕地面积为9311.5亩,而乡村人口15557多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6亩。由于我镇地理地形的影响,我镇耕地分布零散,严重制约着农业机械化作业。土地相对集中困难较大,难以实行规模经营,给发展规模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调研中我们感觉到,基层干部对此认识更加深刻,很多人都提到:种植业的比较效益低,在当前的种植水平下,没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的突破,增产、增效是很难的,所以必须在扩大规模和调整结构上下功夫,走规模种植和集
约经营的路子,小农的粗放经营对于人力和农资都存在着很大的浪费,必须走节约成本以增加效益的路子。
4、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多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较多,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尽完备,还有很多设施已经严重老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隐患。去年我镇遭受百年一遇的“7.28”水灾更是对我镇农业基础设施造成了极大损毁,虽经镇政府积极努力、多方筹资现已将大部分水毁农业基础设施得以重建,但由于工程量大,资金缺乏,还有很多农业基础设施急需恢复。
5、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普遍存在数量少、规模不大,综合实力偏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尚未形成品牌和规模优势,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不紧密,带动农民增收、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弱,这些制约着我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6、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乡镇直接服务农民的基层站所管理体制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创新。乡镇农技人员普通年龄较大、知识老化、部分乡镇缺员严重。二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无力承担服务的职能。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也无力开展必要服务,村级统一服务的水平难以提高。三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费投入与保障严重不足。农业新技术项目的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农民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农业信息化程度比较低,对新产品、新技术、新知识了解甚少,获取信息的手段还比较单一。四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亟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这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当前紧迫而繁重大的政治问题。要“富民强镇,率先崛起”,必须首先引导广大农民走上富裕的轨道。针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素质问题的核心是教育问题。一方面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培训范围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办不同层次的、更能贴近富余劳力的“实际、实用、实效、实惠”的实用科技培训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围绕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做好各类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和应用工作,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技能。要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质量。要正视农民素质的差异,加大宣传教育,推动观念更新,给农民讲市场经济,讲外面的世界,让群众看到差距,奋起直追,树立发展的决心和信念,营造发展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新一轮的思想解放,为农民增收创造主观条件。
2、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调控力度,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管理。要严格控制涉农物资的价格水平,侵吞因农产品价格上涨所给农民带来的利益。首先,认真执行国家的价格政策,坚决稳定农资价格,抑制农资价格不合理上涨。其次,加大对农资价格的检查力度,组织不定期开展农资专项检查,建议由政府牵头,物价、工商、供销、技术监督、农业、等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哄抬物价行为,坚决维护正常的市场供求秩序。第三,加强化肥市场和价格的监测。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化肥生产,市场供应和价格的监测,全面掌握化肥生产、库存和化肥成本价格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持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
3、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新机制。一是积极探索以土地股权化等方式分离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土地入股、抵押、技术承包和土地融资等多种办法拓展土地流转途径。二是引导农户将承包土地统一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试点工作。三是提高规模经营水平,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模式,鼓励农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和各类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土地规模经营。四是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机制,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五是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移工作,支持鼓励农民自愿放弃承包土地,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转变身份,推动农村规模经营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
4、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民增收夯实基础。一是针对我镇实际状况,将全镇工作重点和政策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倾斜,迅速恢复灾后重建,安定民心。二是采取“以奖代补”、“以钱养事”等形式搞好农田水利、道路和文化、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强化政策资金的导向作用和使用效益,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调动农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三是积极拓展农业机械作业和服务领域,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机械化技术,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四是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农村环境治理。
5、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特色产业水平。一是大力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扩大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培育发展农村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村一品”农业新格局。二是坚持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大力培育名特优农产品加工产业,培育、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序。三是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创农产品名牌和驰名商标,加强安全农产品申报认证工作,申报成功的建议给予一定的资金奖补。四是加快开发农村旅游项目,探索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发展的新型经济,走观光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发展之路,积极吸收以前本镇优秀项目经验,推陈出新,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6、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为农服务的能力。由于农业是弱质性、公益性的基础产业,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现代农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职能作用,给予必要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支持,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整合乡镇基层站所管理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和充实乡镇基层站队伍,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二是积极争取各级的偿债资金,多渠道化解村级债务,减轻村级集体组织压力。三是在农村公共服务领域内适当引进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生产和提供的质量和效率。四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业技术措施推广力度,把新技术、新品种带进来。五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感想 农民收入调研报告篇七
*市是个人口大市,全市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近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其中:工资性收入***.**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占期内现金收入的**.*,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占期内现金收入的**.*,财产性收入**.**元,增加**.**元,增长**.**,占期内现金收入的*.*,转移性收入**.**元,增加**.**元,增长**.**,占期内现金收入的*.*,可见,我市农民目前的现金收入主要来源是工资性收入。而在工资性收入中,又主要是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上半年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人均***.**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现金收入人均***.**元,比上年增长*.**,第二产业现金收入从无到有,人均达到*.**元,其中:工业收入*.**元,建筑业收入*.**元。
首先,农村方针政策不能适应日益深化的农村改革需要,影响了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增收,需要有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而目前的政策环境却存在各种缺陷与不足。国家宏观政策的偏差使农民增收面临不利的影响。由重工轻农而导致的农业资源流失及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因素。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不足,增长幅度远远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农业投资比重呈下降趋势。部分微观政策不到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民进入城市收取高额城市增容费的歧视性户籍政策等使农民进入城市的难度加大,使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步履维艰,形成不利于农民增收的就业结构。农业税一律按地征收,农民负担向耕地多的地方转移,必然加重耕地多而又相对贫困的种田大户负担,同时,也加重了以种植业为主的低收入农民的负担。
其次,农村工业化程度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需要,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风险。虽然我市近几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农业企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功能不强,我市农产品初级产品多,如粮食、油料、甜柚、脐橙等等。但加工及深加工产品少,限制了专用农产品和高档优质农产品的发展,最终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增收难。
第三,低下的农业科技水平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延缓了农民增收的速度,限制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当前农产品品种单一、品质较低,客观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农业科研及其推广体制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表现在:*、农业科研及其推广与农业生产长期各自为政、相互脱节,难以发挥整体优势。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也没有对科研成果进行有效的推广。*、农业科研目标单一、结构不合理。以往农业科研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农产品单产、增加农产品总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已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同时,大多数科研集中在产中阶段,产前、产后科研力量薄弱,造成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等可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科研成果严重不足。*、对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低。
第四,薄弱的农业基础设施使农民增收的基础不牢,不能适应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制约了农民增收的.潜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根本保障。然而,我市农业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却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使农民收入的增长极不稳定。当前,我市农业生态环境恶劣,突出表现为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基本农田保护不力,土地肥力递减,效率低下;多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甚至破坏严重,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低,甚至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原始的耕作方式。
第五,农村城镇化建设滞后,农村人口过多。****年未我市城镇劳动力资源总数为*****人,而乡村劳动力却达到******人。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一方面,我市城镇化的进程确实加快了,****年城镇人口为**.*万人,比****年的**.**万人增加*.**万人,城市化率由****年的**.*上升到****年的**.*。但另一方面,许多地方城镇化的重点并没有放在转移农村人口上,而是放在了加快城镇建设上。一些地方把注意力放在建设城镇、经营城镇上,大量的资金、土地等资源投向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但对转移农村人口、增加城乡就业等问题却关注不够。大多数农民并没有分享到城镇化所带来的成果。发展战略偏重城镇,城乡差距继续拉大。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和农村面貌变化不大形成鲜明对照,城乡差别继续扩大。这是因为,大量的资源和资本流入城镇,城镇建设包括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城市绿化美化、房地产开发等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而资金的重要来源则是土地增值,包括低价征占的农民土地的增值。与此同时,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支出还要农民承担。如果仍然继续这种偏重城市的发展战略,不能统筹城乡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是没有希望的,这也将直接制约现代化的实现。
农民进城留不下的问题突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遇到新困难。一是农民进城的成本过高。农民工的低工资、低收入,使他们无法实现在城镇买房定居的愿望,大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长期处于流动状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因此受到极大影响。二是城镇的财政支出和公共产品提供是以城镇户籍人口为依据的,进城务工农民因身份所限,无法享受城镇人口的待遇和各项公共服务。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困难重重。目前,许多地方政府不愿意接纳进城务工的农民,一些政策是排斥外来农民工的,因为大量农民工涌入,一方面对城镇基础设施、社会治安、下岗职工安置等带来了压力,
另一方面,为农民工提供低保,也会增加经济发展的成本。
根据我市农民的收入现状,建议政府部门应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提高农业经营水平,夯实农民增收基础,加快工业化、市场化,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使之得到稳定的收入,从而也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进而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一是要在政策上向农民倾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民创业环境,激发农民创业活力。
二是加大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走农业企业化的道路,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发展农业企业应该依托本地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发展食品加工和制造业,同时要注重引进民营和外资资本投入农业开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
三是加强对外出务工的管理。外出务工已经成为我市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建议有关部门建立培训机制,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建立和发展中介组织,为外出务工者提供信息和服务。
四是推进城镇化,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要积极吸引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和私营企业逐步向小城镇集聚,形成产业规模,不断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开展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大力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高城镇化水平。
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是各种稳定的前提。要降低农民增收的风险、拓展农民增收的空间、提高农民增收的速度、完善农民增收的政策、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以及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要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多方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民收入走上持续增长的轨道。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感想 农民收入调研报告篇八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建立“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关键。而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构成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其价格变动直接关系农民的生产收益和对生产的积极性。近年来,由于受市场供求关系以及成本推动影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直接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间接加重了农民负担,从而抵消了国家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部分实惠,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幅度。
一是农业生产成本升高,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益。以__为例,20__年每吨二胺价格在1600元左右,到今年已上升到3000元,两年上涨1400元,涨幅达87.5%;20__年每吨尿素价格在1500元,现在涨到2750元,两年上涨1250元,涨幅达83.3%;其它复合专用肥料上涨在600—1000元之间。农药价格也有不同程度地上涨,在20__年基础上,平均涨幅30左右。农用柴油从20__年每桶600元,上涨到现在每桶900元,涨幅50%。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以__为例,20__年玉米平均亩产900斤,按照当时价格每斤0.40元计算,亩收入360元,扣除亩成本150元,亩效益在210元左右,而现在平均>文秘站:<亩产不变,按现价0.45元计算,亩收入405元,每亩投入成本至少需250元,亩纯收入155元,与前两年比,每亩反而少收入45元。20__年水稻亩产量1000斤,按当时价格每斤0.80元计算,收入800元,扣除亩成本200元,纯收入600元,而现在产粮还是1000斤,亩成本达到350元,按现价每斤0.90元计算,亩收入900元,扣除成本后只收入550元,比以前还少收入50元。由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造成生产成本上升,投入产出效益下降,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比较突出。
二是弱化了农业税减免和粮食直补政策的实施效果,降低了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近几年,国家出台了许多亲民、扶民、惠民政策,特别是实行“一免两补”政策以后,广大农民得到实惠,种植积极性高涨。但是,部分农户经过算帐对比,却感到实惠“不实惠”。其主要表现在粮食价格较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猛涨,部分抵消了国家政策优惠带给农民的增收效果,细算账增加收入的幅度不大。以__为例,国家免征农业税后,每亩少收35元;实行“两补”每亩补贴30元左右,农民每亩直接增收65元,但因农资涨价,平均每亩抵消约50元,相比之下,农民增收幅度不大明显。这种情况势必对农民种田的积极性造成不良影响,威胁粮食安全。
三是降低了农业投入的数量和质量,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未来增长潜力。由于大部分农户自身积累资金有限,在农资价格增高的情况下,投入能力进一步弱化,许多农民尤其是低收入农民,维持简单的再生产已经不容易了,农业高投入就更是奢求,购买质低价廉的农资或不购买农资成为他们不得以的选择,从而使农业生产投入标准降低。同时,农资涨价也挤占了一些农民准备用于其他致富途径和发展项目的资金,使增收渠道变窄,只能靠单一种植业来维持收入。
第一、强化监管,控制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用生产资料控价,应把握住四个环节。一是控制生产环节。增加对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参考市场原料价格,适当给予税收优惠及补贴,控制对于因原料价格上涨,造成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引起的出厂价格上涨。二是控制流通环节。加强改善营销渠道,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整合销售资源,逐步向直销方式过渡,减少销售层级,控制销售环节加价率。三是控制使用环节。政府组织协调农技推广部门及农资生产销售企业,加强农资使用的培训指导,如测土施肥技术,可以做到科学施肥、有效施肥,减少化肥浪费和污染,引导农民对农资的科学投入,提高农资的利用率,增加投资效益。适当时机可对农民直接进行农资价格补贴。四是加强价格监督管理。有效发挥工商、物价、技术监督等行政部门的作用,严格监督和控制生产环节、流通环节、销售环节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科学制定农业生产资料最高限价,严厉打击生产企业随意加价、经销商囤积居奇等的非法牟利行为,真正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降到最低标准,让农民得到实惠。
第二、继续加大“惠农”力度,提高补贴标准。近年来,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并取得积级效果。但是,由于物价的上涨,尤其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抵消了一部分政策优惠,因此,建议国家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协调发展的高度,实施综合调控政策,继续大力向农业倾斜,在农用燃油等生产资料上给予一定数量的资金补贴,以此降低农业投入成本,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第三、转变政府职能,侧重对农服务。作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县份,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及涉农部门的职能作用,尽快进入角色,找准定位,在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的同时,侧重搞好全方位的服务。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政策下乡活动,从农民实际需要出发,为他们排忧解难,真正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解决一些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尤其要千方百计帮助资金短缺的农户解决生产资金,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力度,确保粮食增产、增效,农民增收。
第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农业产出,对农民增收有很大影响。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农村“六小”工程以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种子工程等项目建设。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用于粮食主产区中低产田改造和中型灌区建设,国有土地的有偿使用收入也应重点向国家确定的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基本农田保护等方面倾斜。筑牢农业基础,增强农民增收后劲。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感想 农民收入调研报告篇九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中心任务。前些年,**县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20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59元,比上年增加424元,增幅达21。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抓住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有利时机,积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精心挖掘农民增收潜力,力争农民人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
特色就是生命力,就是竞争力。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自己的特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多”的独特优势,建好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一是扩大基地规模。按照“扩面积、攻单产、上品质”的要求,着力做强做优柑桔产业,重点抓好扩园、改品,培育高产示范园,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争取柑桔总产达到30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大力发展有机茶和良种茶,力争茶叶总产达到11万担,产值达到1.2亿元,建设全国有机茶生产大县和湖南茶叶第一县;稳定高山蔬菜面积,扩种城郊蔬菜,建好刘家坪、中渡口和南台山三个大棚设施蔬菜基地,力争蔬菜面积达到10万亩,产值达到1.2亿元;按照“科技兴烟、政策扶持、扩大面积、提高品质”的要求,合理布局烤烟生产基地,使烤烟扩种到2.5万亩,产量达到6万担,建设全国烤烟基地县;依托双佳农牧、九峰实业和北山牧业进一步发展家禽、生猪、马头羊三个亿元养殖产业,重点培植养殖小区,力争出笼家禽20xx万羽、出栏生猪75万头、马头羊产业有较大发展。二是建好种苗基地。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的方式,建好国家级柑桔无病毒苗圃、无性系良种茶繁育中心、草食动物良种繁育基地、生猪良种繁育基地、家禽良种繁育基地,重点搞好良种牛羊的杂交繁育,推广二元母猪、三元杂交猪,加快全县种养业的品改进程。三是改善基地条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集中农业开发、扶贫开发等方面的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投向产业基地,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地抗灾能力,保证农民旱涝保收。
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是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近年来,**县农业龙头企业有所发展,出现了2家省级、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67家年产值过百万的企业,带动了农民增收。但与先进地区比,差距仍然比较明显,要进一步把发展农业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的一项重大举措,切实加大领导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着力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抓技改,解决农业企业层次不高的问题。大力扶持主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大宗农产品由初加工为主向以精深加工为主转变,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二是抓发展,解决农业企业规模不大的问题。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广泛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大企业、大老板投资兴办农业企业,积极为其提供政策优惠、税收优惠、用地优惠和贷款优惠,力争每年每个产业新发展或引进1家以上产值过千万元的农业企业,确保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提升。重点要发挥柑桔加工企业的作用,推行“三分两扩”(分级采摘、分级销售、分级包装、扩大加工、扩大出口),力争柑桔商品化处理率达到40,出口由达到3万吨。三是抓机制,解决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不紧的问题。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民增收面临的难题,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服务与引导作用,积极推行“公司 基地 农户”、“公司 协会 农户”等行之有效的模式,学习双佳模式,推介双佳经验,形成双佳效应。
开拓农产品市场,扩大农产品销售,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近些年来,**县农产品市场发育状况良好,流通体系初步建立,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要进一步做活流通文章,挖掘流通潜力。一是进一步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要继续争取国家项目投资,完善皂市柑桔大市场建设、楚江农贸大市场、站西路农贸市场、太平马头羊专业市场、东山峰茶叶专业市场和壶瓶山高山蔬菜专业市场建设,努力将**建成湘西北农副产品集散地,力争每年农产品年贸易额达到30亿元。二是进一步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柑桔协会、茶叶协会、马头羊协会、高山蔬菜协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培育一批农产品营销大户,力争年内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50家,新培育100户销售额过100万的营销大户。同时,积极拓展销售空间,在武汉、长沙、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设立一批外销窗口,提高我县农产品在外地市场的占有率。三是进一步抓好“订单农业”。通过与外地企业、市场、厂矿等预先签订产品销售合同,实现农产品“保价包销”、“未收先销”,确保农产品不积压、效率不下降。四是进一步叫响产品品牌。继续举办“柑桔节”、茶文化研讨会,积极参与全国各地举办的农产品展销活动和评奖活动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感想 农民收入调研报告篇十
__是个农业大县,全县共有耕地面积78万亩,年粮食总产4.3亿公斤以上,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量男性劳动力外出打工,广大妇女成为了种植、养殖业的主力军。20__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在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努力下,截止目前,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4个,入社社员1413户,其中女社员2600人,社员股金2168.91万元,其中种植业61个,养殖业20个、其他产业3个,成立协会7个,带动农民1.3万人,为农民增收3500多万元,初步建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体系,全县广大农民已逐渐认识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好处,实现了由组织引导到自发组建的转变,全县农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呈现了如火如荼的发展局面。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为广大妇女发展农业经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增强了她们增收致富的信心。但是对于这个新兴的组织,广大妇女要在思想上认识、行动上统一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为此我们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使合作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逐步增强了她们的合作意识,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奠定思想和群众基础。并与工商等部门协商,确定了登记的程序。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举办了关于填表登记的程序、章程设置、成员分配等方面的培训班7次,培训20__多人次。县委县政府专门召开会议为第一批成立的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场颁发营业执照和铜牌,并决定为生产规模大、带动力强的11个专业合作社免费注册商标,并拍摄了专题片在县电视提台播放,在全县营造了发展农民合作社的浓厚氛围。
针对专业合作社的技术薄弱的现状,县社与科研院校、农技部门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为社员提供专业技能、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相关培训,并聘请专家开展了“三送”(送科学、送技术、送服务)工程和“科技入社,增收致富”活动,截止目前已举办培训班19期,培训专业社负责人、村干部、产业大户1900多人次。
建立了“__合作经济”网站,打造为农民合作经济服务网络平台。在增强专业合作社自身实力的同时,我们在网站上开辟政策宣传、信息发布、科技传播等栏目,去年共发布专业社推广信息500多条,发布农产品销售信息170条,促成交易16宗,交易额58万元。
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单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因此,我们采取了“规范内部、新建外部、内外结合”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网络、人才、设施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示范带动,一边让农民群众看得见专业合作社实实在在的好处,一边为每个专业合作社打造一个适合其发展的长期规划,引领其加快发展。
。为搞好农资供应,保障农业生产,农资协会通过整合农资经销大户开展“分购联销”和“联购分销”活动,围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规划建设了农资农家店50个,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150个,农资商品配送率达到了70%;去年还免费为30家农资店提供科技图书、科技光盘100套,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6期,涉及30个村,发放科技宣传材料2万余份;并联合河北省肥料协会、河北省全新服务网,实施了“测土配肥惠农工程”,为20__多户农民建立供肥档案,实行预约订货,送货上门,肥料利用率提高了3%至5%,为农民节省投资90多万元。再生资源回收协会,进一步整顿零散收购队伍和经营秩序,行业形象明显改观;积极协调各方面关系,实现了税费统一收缴;引发了__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细则20__多份,分发到经营者手中,进一步提高了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去年组织销售废钢铁近2700多吨、废纸3800多吨、废玻璃1300吨、废塑料和废编织袋300吨,价值达650万元。今年准备与市废旧物资回收公司联合建设新南路废旧金属分拣中心项目,提高废品的综合利用率及附加值。
。棉业协会与全国各地的棉业深加工企业开展了长期合作,先后与石家庄市棉一、棉二、棉棉七、棉九、常山集团等企业签订了常年供货合同,带动群我县17家加工企业加入棉业协会,平均每年销售皮棉11000多吨,为企业会员和农民增收100多万元。截止到目前,发展个体籽棉贩运会员和企业会员累计393个,运输车达到550多台,人均创收2800多元。去年围绕全县獭兔养殖户的需求,成立了__獭兔协会,成立以后,针对市场价格的冲击,协会积极筹集资金,建成了__喜发兔子股份加工厂,实行就地加工,收购价每只比市场价高出1——5元,进一步调动了农户积极性,全县獭兔存栏达到了四万多只,销售量提高近10%,提高了会员的收入,深受会员好评。
狠抓两大专营网络建设,烟花爆竹协会针对近几年私炮泛滥,市场混乱的现象,联合公安、安监尽心过了多次市场秩序整顿活动。去年以来,共查处私炮113起300多件;联合安监局对100多名专职人员进行了培训;开展了“村村建网点、店店创平安”活动,实行了微机管理,建立了全县的经营网络体系,农村烟花爆竹的安全经营秩序明显改善。食盐流通协会重点抓了“一村一店”建设,共建食盐销售点326个,覆盖率达到了100%。同时,大力开展“食盐安全进万家工程”,共走访农户5万多家,已建成安全村15个。并利用三年的时间实现碘盐全覆盖。同时在三个乡镇开展了“盐校共建”活动,编印2万余份《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提高了群众对食用碘盐的自觉性。协调相关部门,为专业合作社依法登记。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力度还不够大,还没有形成铺天盖地的氛围。二是建立起来的专业合作社有待进一步规范。三是专业社带头人的素质普遍不高,制约了专业社的快速发展。四是农民群众受小农意识较深,对专业社的认识不够。五是国家的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尚未出台,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一是把农合联建成服务全县农民专业经济组织的平台,积极开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从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建设可持续发展机制和内部分配机制。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重点帮扶等措施,实现专业合作社组织民主化、运作规范化、机制市场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大力提升服务能力、带动能力和竞争能力。
三是抓好三类先进典型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服务工作:第一类是龙头带动的典型,促进“一社一品、一村一品”的快速发展。第二类是联合互助、会员增收显著的典型,把“致富效应”转化成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动力。第三类是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的科技典型。通过分类指导,继续引导登记一批,扶持提升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带动产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
四是搞好物资配送、教育培训、产品推销、信息技术四项服务;完善银社、企社联结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农合贷担保公司;包装好农产品优势区域、优势产业等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推动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同时试办专业社农业保险,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感想 农民收入调研报告篇十一
近日,市政协组织了调研组,对我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我市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748元,提高至2003年的3556元,年均增长4.4%。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后,当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83亿元,人均减负率达65%。
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虽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从1997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七年共增加808元,年均增长4.4%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3923元,年均增长9.6%,两者相差5.2百分点。两者增量比较,前者是后者的4.9倍。
2、农民增收渠道少。据调查,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从乡镇企业及村组集体经营收入减少,2003年农户经营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5%。个别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烟叶,收入结构单一,万一烟叶滑坡,就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农业技术没有新的突破,粮食及经济作物的品种没有更新,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新增加,但由于品质结构没有改善,优质农产品少,市场卖价低,造成增产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近年来,由于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市场价格波动大,农业是弱质产业,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弱,给农民增收造成不稳定性。
5、农民收入不平衡。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二、三产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增收渠道窄,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家庭收入低。调研组在市区对近郊4个村11家农户进行调查。这里条件虽相对较好,但人均收入只有2570元。大田县目前农民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村有34个,3.07万人。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从统计数据上看,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特别是农村医疗、教育和人情费支出不断加大,造成收支极不平衡。如现在农村没有医疗保障,农民生小病一般不敢上医院求医,若遇大病就得举债治疗,造成因病返贫。农村孩子上大中专学校,每年需支出6000元以上,还有红白喜事年支出约1500元至3000元,占农户年现金收入的20-30%。
1、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滞后。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头戏,但由于缺乏宏观指导,一些地方在结构调整中出现了政府越位、农民失位问题;有的地方把调整结构片面理解为“减粮扩经”,不是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上做文章,而是把精力放在数量增减上,结果造成市场压力,农民吃亏。
2、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目前我市列入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虽然有50家,但多数企业存在:一是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如一家蔬菜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只有80万元;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结不紧密,没有很好地解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问题;三是不少龙头企业尚未建立自己固定的“生产基地”;四是龙头企业经营粗放,现代经营理念差,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能力低。
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历史原因和投入主体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尤其是水利设施比较陈旧,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3年的百年大旱全市仅农业就损失15.02亿元。农村道路的路况差、等级低、且多数无人养护,由于交通不便,运输困难,一些地方买难卖难现象突出,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
4、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为农民服务的机构和队伍出现萎缩。“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农业155”和村会协作等有效载体,在一些地方仅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科技、法律、信息、营销、劳动力转移等中介组织有待建立健全,相关协会的作用、潜力也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发挥。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感想 农民收入调研报告篇十二
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xx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合作社发展的新要求,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围绕农民合作社在促农增收脱贫攻坚中的功能作用等当前合作社发展的重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
截止目前,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6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家,自治区级示范社12家,市级示范社3家),其中,种植业112家、养殖业45家及农业服务10家,入社社员2564人,带动农户7520多户,20xx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产值约1.5亿元。合作社主要经营发展“三特”水果产业、特色农业、特色养殖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其中威观三特水果专业合作社注册“xx”商标、xx乌鸡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xx乌鸡”商标、无公害水果专业合作社注册“孝敬心”商标、xx生态金花茶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xx”金花茶商标及xx高原果蔬合作社注册“xx高原”商标等。几年来,为合作社争取到上级扶持资金532万元。
(一)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按照“以小农户形成大规模、建设产业链、扩大扶持覆盖面”的发展思路,推行合作社“七规范、五统一”的标准化建设,从而实现农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有效带动我县贫困户发展“三特”水果产业、特色农业、特色养殖业等优势特色产业。
(二)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益。合作社通过流转贫困户的土地,可让贫困户获得流转土地收入,既增加了收入,又降低了经营土地的风险,充分利用了闲置土地,实现了土地效益最大化。
(三)在扶贫方式上,合作社致力于村脱困、户脱贫,把合作社纯收入的60%作为合作社成员分红,确保合作社成员收入增长。合作社的这一扶贫方式既为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又为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搭建了平台。
三、地方政府发挥合作社作用开展脱贫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20xx年我县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百日攻坚大行动,坚持把党组织建在合作社、党员聚在合作社、农民富在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党组织和党员的引领、带动、示范、辐射作用,引导合作社党员围绕中心任务,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气象。
(二)开展合作社评选表彰工作。近年来,我县农民合作社迅猛发展,主动适应“三特”农业发展新形式,开拓创新,转变方式,对促进和推动“三特”农业提质增效、上档进位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了表彰奖励先进,进一步发挥辐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三特”农业提档升级,我县开展了农民合作社评选表彰活动。
(一)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值小,经营不成规模,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低。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续了过去农民“打伙求财”、“合股经营”的特点,普遍存在规模不大、发展速度不快的现象。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社员为15人,入股会员100人以上的合作社仅7家,有的合作社成员挂名,不参与入股。
(二)管理水平不够高,带动能力不强。农民发起人的工作热情虽然很高,但普遍缺乏经营管理能力、获取信息的平台及资金,基地硬件设施不齐全,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加快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同时,目前绝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生产、轻加工、轻销售,农产品附加值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产品销路不畅,带动农民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增收的能力不强。
(三)制度不够健全,运作不规范。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他们对专业合作社的章程、制度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往往习惯于听从政府指挥,缺乏必备的管理知识,缺乏决策能力。很多组织内部也制定了规章制度,但执行不力,往往形同虚设;部分专业合作社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规范,宗旨模糊,责任不清,特别是在利益分配机制上还没有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时,组织开展活动较少,导致会员联系不紧密,合作社改组、解体频繁,甚至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空有其名。目前我县167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管理规范、能有序开展工作的只占1/3左右;勉强维持的占1/3;其余1/3基本上有名无实,既无办公室场所,也没有制定相关的章程和制度,更没有没有组织会员开展过任何活动。
(一)将试点农民合作社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发展、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着力点。因地制宜出台一系列支持精准扶贫试点合作社发展的措施,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同时健全内部机制,强化设立程序、运行机制、民主管理、财务核算、利益分配“五个规范”,完善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功能,使其成为引领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逐步形成 “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经营模式。
(二)赋予农民合作带领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新的职责,建议选择产业特色明显、市场开拓前景较好、内部管理较规范的农民合作社进行试点,实实在在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实现小康。
(三)“精准扶贫”注入的资金主要用于解决合作社在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基地建设等环节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合作形式上,根据投入的资金规模和合作社的实际需求,可以形式多样、类型各异。既可以是单个项目或某个环节、某个板块上的合作,也可以是整体项目上的合作。具体操作可以借鉴“红色股份”运作模式。
(四)为进一步带领、帮助精准扶贫贫困户脱贫致富,要统一思想改变以前送钱送物的做法,由输血变为造血,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以产业帮扶为工作重点,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合作社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将贫困户可以以享受扶贫政策的资金入股当地农民合作社,做大做强合作社产业。这样,既可以帮助贫困户找到找准脱贫致富的产业,又可以使适合当地发展的合作社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双赢的目标。
(五)按照实现脱贫定导向、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要注重衔接,把精准扶贫工作与其他惠农政策有机结合起来;要认真完善,把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跟上级政策准确衔接,全力推进精准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带动精准扶贫开发新模式工作顺利推进。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感想 农民收入调研报告篇十三
近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缓慢,已经成为“三农”困境的关键问题。今年4月,政协xx县委员会经济委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县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我县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县农村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的2357元,提高到20xx年的3406元,年均增长7.64%。
近年来我县农民收入虽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从20xx年到20xx年,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五年共增加1049元,年均增长7.64%煻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602元,年均增长8.74%,农村低于城镇发展水平。
2、农民增收渠道少。据调查,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和家庭养殖业,从乡镇企业及村级集体组织经营收入极少,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很少有农副产品的加工、贮藏、保鲜、包装、品牌等附加值增值收入。20xx年全县农户种、养业收入152693万元,占农民总收入的64%。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明显,农村适用技术推广不到位,粮食尤其是经济作物的品种更新极为缓慢,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所增加,但品种结构没有改善,优质农产品少,缺乏农产品品牌,市场卖价低,增产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农业是弱质产业,本身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就弱,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水利电力、道路交通、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又差,特别是近年来水灾、旱灾、风雹灾等自然灾害频繁,给农民增收造成了不稳定性。
5、农民收入不平衡。农村留守人员中绝大多数属“3861”型,即中老年妇女、老年人、学生儿童占绝大多数,强壮劳动力少,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高中学历文化的几乎没有,有一技之长的就更少。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二、三产业致富;
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劳动能力不强、思想观念落后,生产投入不足,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增收渠道窄,家庭收入低。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随着化肥、农药、种子、农膜等农业生产投入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农村水电、运输等成本的不断增加,从统计数据上看,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特别是农村医疗、孩子教育和红白喜事人情费支出不断加大,造成收支极不平衡。如现在农村没有医疗保障,农民生小病一般不敢上医院求医,若遇大病就得举债治疗,造成因病返贫。
7、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附加值不高,异致产品销路不畅,价格上不去、成本高。
1、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质量差。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头戏,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宏观指导,一些地方在结构调整中出现了政府越位、农民失位问题;
有的地方把调整结构片面理解为“减粮扩经”,不是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上做文章,而是把精力放在数量增减上,结果导致农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压力,价贱伤农。
2、农村从业人员劳动素质不高,适用技术应用差。农村现有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农民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不强、思想观念落后,技术资料看不懂,适用技术学不会,先进理念接受不了,信息获取渠径太少,农业科技成果难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收入稳定性差。由于历史原因和投入主体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尤其是水利设施比较陈旧、农村道路多数不能确保晴雨畅通,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业增效差。目前,我县列入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只有富民食品一家,县级扶持的企业有15家,但多数企业存在:一是规模太小,带动能力弱;
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结不紧密,没有很好地解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问题;
三是不少龙头企业尚未建立自己固定的“生产基地”;
四是龙头企业经营粗放,现代经营理念差,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能力低。
5、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三农”的手段不力。目前,为农民服务的机构和队伍出现萎缩,事业经费投入不足,“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农经网”、“农业科技110”和“村支部+协会”等有效载体,在一些地方仅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科技、法律、信息、营销、劳动力转移等中介组织有待建立健全,相关协会的作用、潜力也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发挥。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感想 农民收入调研报告篇十四
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是“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始终面对的重大课题。就这一课题,笔者做了一些调研,进行了一些思考,在此谈几点个人看法和建议。
就农民收入现状情况,我们到新铺乡东湾村做了一次典型调查。东湾村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经济发展状况在新铺乡属中等水平。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195个农户,662人,耕地面积489亩,20xx年人均收入3000余元。调查过程中,我们选择了30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农户进行了面对面地走访。调查结果显示,年收入7000元以下的有7户,占调查总户数的23%;年收入7000—120xx元的有18个户,占60%;年收入120xx元以上的有5户,占17%。调查表明,这些农户家庭收入结构基本相同,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外出务工收入,平均占家庭总收入的50%左右;二是以柑桔为主的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30%左右;三是养殖畜禽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20%左右。
通过调查,我们还了解到三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一是农民贷款难。由于目前农村基本上只有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直接向农民提供贷款,而且一般都是小额贷款,还款期限也较短。调查中,就有一个农户这样反映,他准备利用自己的一处空闲的场地,加盟双佳公司养殖肉鸡,这本来是一个赚钱的项目,但他根本无法筹集到1万元的启动资金,找信用社贷款,最多只能贷到1000元,最后,他不得不放弃了这个项目。二是教育负担重。据反映,现在农村中一名初中生一年的学杂费至少要1000元,一名高中生一年的学费至少要2500元,一个农村孩子如果只读完高中,最少需要家庭开支1.2万元。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1.2万元不是个小数目。如果这个孩子再读完四年大学,则至少还需要4万元,到了这个阶段,大多数农民家庭就不得不靠借债来维持了。我们这次调查的农户中就有这样一个例子,该农户几年前家里还有存款,自从他的女儿读完四年大学之后,他家不仅存款没有了,反而欠了近3万元的债务。三是医疗费用高。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整个东湾村大约有10%的农民家庭因疾病方面的原因而步入贫困。这些农民大多患的是肝炎、结核、矽肺等慢性疾病,病程一般都较长,每年要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医疗费用。同时,疾病还导致了他们的劳动能力降低甚至丧失,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该村有一个农户,男主人患有慢性肝炎,每年要开支近2万元的医疗费用,现在家里不仅一贫如洗,而且还欠着几万元的外债。
对上述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造成农民增收难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可以说是一组相互交织、缠杂的矛盾,分析其深层次根源,笔者认为是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
(一)农业生产面临诸多风险的“先天不足”导致农民无法稳定增收。
首先,农业生产临着其他非农产业不可比拟的自然风险。农业是以生命有机体作为生产对象的,由此决定了自然条件与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无法预测的农业自然风险,即:外部自然环境条件的不可预测性与不确定性,直接决定与影响到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的高低。特别是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对外部自然力控制能力还相对较弱的条件下,气候条件与自然灾害往往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命运。加上长期以来对自然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而且极大地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局部的洪水和局部的旱灾、虫灾以及疯牛病、禽流感等疫病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些灾害的损失,最终都将降临到农民的头上——农业欠收甚至完全失收,这种灾难对农业生产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
其次,农业生产面临着市场经济纷繁复杂的市场风险。在传统计划经济环境中,农业生产经营几乎感受不到来自市场的挑战与风险。但是伴随着传统计划经济转向现代市场经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轨,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生产与经营必须正面迎接各种市场经济的机遇和挑战。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生产决策与产品销售在时间上被人为分割,因此当市场上一些大宗农产品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时,必然会导致农产品价格上的大起大落,而以单家独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主体却无法有效掌握市场信息,价格好时他的农产品生产不多,等他生产多了,价格却又跌了,总是走不出那种“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后天乏力”导致农民获得非农收入的难度加大。
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正遭遇三大“瓶颈”制约。首先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数太大。据不完全统计,至20xx年底,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高达1.8亿人,同时每年将还有600万人成为新增加的劳动力。问题还在于,一方面从总量上看劳动力市场是供大于求,但另一方面却存在青年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近阶段在广东沿海城市出现的“技工荒”现象便说明了这一问题。其次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据国家统计局1997年和20xx年两次抽样调查,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比重仍达8.5%,小学文化程度的为33.9%,初中文化程度的为46.2%,高中文化程度的为10.1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1.3%,这些都决定了大部分农民工进城后,只能选择城市人不愿干的粗活、重活、脏活,劳动强度大而工资却相对较低。其三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缓慢而艰难。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各种控制人口迁移的制度仍然存在,如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市用工制度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涌入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本质上讲也没有被工业化与城市化所真正有效接纳,绝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始终游离于现代化城市之外,他们把20-40岁黄金的时间奉献给了城市,到了40岁,快要老了,或者病了,城市便不再需要他们,他们只好又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把养老的包袱又甩给了农村。
(三)国家宏观收入分配政策偏差使农民增收面临明显不利的社会经济环境。
首先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工业偏向。资料显示,在“一五”到“五五”期间,我国政府对工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在45%-62%之间,而对农业的财政投资从未超过8%,最少年份为3%,这种工业偏向运行格局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农业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后劲的不断弱化。其次是城乡发展中的城市偏向。长期以来,城市公共物品几乎全部由国家负担,如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农村公共物品的短缺却由农村居民自己负担与自主解决,这种不均衡的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从根本上引发了农村公共物品的严重短缺,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其三是国民待遇中的市民偏向。我国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由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构成,保障项目齐全而且水平较高,而农村居民只有最近几年才开始试点推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我们还可以从城乡居民之间的税负比较中看出城乡居民的严重不平等。在税费改革以前,城市居民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月税收800元,年收入9600元以内不纳税,按照这一标准,可以说95%以上的农民不应当纳税。即使把农民与城镇个体工商户进行平等纳税比较,工商户年应交税所得额如不超过5000元,适用于5%的税率,农民也最多也就适用5%的税率,但农业税的实际税率大都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上。从经济学角度讲,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决定社会事业进步的差距;反过来,从社会学角度讲,社会事业进步的差距,又使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由于社会事业发展的不平衡,现在农村孩子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要大大少于城市孩子,那么就必然会使城乡下一代的差距提前拉开。
由于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笔者认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坚持长短结合,多管齐下。具体来说,就是要实行“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一)立足当前,四措并举提高农民现实收入。
1、进一步深化制度创新,用政策促农增收。要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引导农民自愿、自觉走向适度规模经营的道路。一是要在稳定土地的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的使用权,允许土地流转、转让、租赁。二是要健全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要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机制,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2、因地制宜优化农产品结构,增加农民产业收入。当前农业生产要避开重复生产大宗农产品而带来的相对过剩问题,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农村内部产业结构,走发展生态农业之路,大力开发安全、优质、专用、有特色的农产品,通过抢占市场来赢得发展先机。具体到我们**县,就是要紧扣消费市场需求,大力整合本地资源,充分放大现有优势,突出做好生态文章,重点打造柑橘、茶叶、烤烟、高山蔬菜、家禽、生猪六大拳头产业。
3,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的就业门路,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通过引进、发展劳动密集性企业,大量吸纳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从事工业生产的机会。同时结合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从事深加工、精加工的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进一步拓宽增加农民就业渠道。还要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脱出来,专门从事农业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服务。
4,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民增收“轻装上阵”。要继续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继续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为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创造条件。要确保各级转移支付资金、支农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保证各项惠农补贴及时足额下拨到位,尤其是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必须按时足额兑现到户。要严格清理和规范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着眼长远,四管齐下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1,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业结构的转换升级。
要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真正使农业增长方式由过去单纯追求数量增加,向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寻求品种改良和质量提高的方向转变,从而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要特别注意走出农业结构调整中追求“小而全”的误区,着重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关键是要在优势区域中培育优势产业,在优势产业中选育优势产品,在优势产品中打造著名品牌。
2、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城乡的差距,实质上是知识的差距,信息的差距,教育的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差距。所以,从现在起,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一是要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坚持从娃娃抓起,实现高质量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要努力保证不出现一个农村孩子因贫困而失学。二是要加强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启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农民培训工程,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重点围绕主导产业的生产,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将农业部门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经济优势。三是要加强上岗技能培训。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和引导,做到扩大总量与质量并举,向大中城市输出与向县城和中心集镇转移并重。加强对农村劳务和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培训家政服务和导游人员,打造劳务品牌。逐步实现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短期型向长期型转变、由松散型向组织型转变。
3、立足于城乡联通,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一是要以扩展就业为突破点,彻底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对农民就业的歧视性政策限制,让农民能自由平等地依照经济比较利益合理地向城镇有序流动。同时要破除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制,将进城务工的农民逐渐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为农业劳动力流动和择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二是要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调整和优化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运销体系,增强乡镇企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三是要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会扩大城镇居民对农产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因此即使农产品结构不提高,农民收入也会上一个新台阶。所以,从长远来看,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还取决于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和水平。
4、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国家财政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断优化投入结构,重点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为今后实现农民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感想 农民收入调研报告篇十五
自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福山村紧紧围绕“多为群众办实事、脚踏实地谋发展”这一主题,结合福山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村两委班子成员积极成立领导小组,对村里定单农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活动和研讨交流。调研小组深入到甜菜种植区对有关调研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次调研对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种植户,采取了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先后开展村两委班子、党员、村民代表、服务对象及设施农业大户座谈会3次,累计参加人数达78人,深入到甜菜种植区走访甜菜种植户97家,以不同形式和方法征求村民意见和建议,查找制约本村发展的突出问题,问计于民。按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从实际出发,全面分析存在的问题,综合各种因素提出解决办法,充分认识已具备的优势,就如何发展定单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隆昌镇福山村位于巴林左旗最南端,东和阿旗天山镇接壤,南和阿旗双胜镇相邻,全村所辖5个自然村,村委会所在地为大营子。总面积为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7523亩,其中水浇地面积为5850亩,现有林地面积5500亩,草牧场面积13985亩。全村下辖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20xx人,共有党员36名,福山村现任“两委”班子由4名常设干部和一名非常设干部组成,现有村合作经济组织一个和各类产业协会3个。
,福山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紧紧围绕“多为群众办实事,脚踏实地谋发展”这一主题,以项目建设、农业产业化工作为重点的总体工作思路开展工作。村两委班子集中整合人力资源,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工作力度,使全村的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一)打造农业定单产业、确保农民增收
在镇党委政府和旗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种植甜菜达到600多亩,实现60多万元的订单农业收入。,在特殊之年,为使农民稳定增收,隆发村积极大胆扩大甜菜种植面积,使甜菜种植扩大到了4000多亩。同时,为确保甜菜种植户取得更好收益,我们为甜菜种植户聘请技术员实现甜菜的纸筒育秧栽培,保证了甜菜更高的成活率,减少投入之初的成本和风险。近年来,尝到了种甜菜甜头的福山村农民,开始规模化种植甜菜,通过村领导牵线搭桥,与林西糖厂签订甜菜种植合同,协调在我村建起了甜菜收购站。今年全村种植甜菜4000多亩,产量达xx0吨。,仅甜菜种植一项全村实现收入达到560万元,人均增收2758.13元。今年大灾之年我村实现了“灾年不减产”,确保广大种植户收益。
(二)便利的交通与优越的资源优势
福山村地处巴林左旗最南端,东和阿旗天山镇接壤,南和阿旗双胜镇相邻。周边与多个地区相邻,这为甜菜能够对外运输提供了方便的条件,也为能够打开属于自己的销售市场创造的基础条件,使往来于此的客商愿意在此购买甜菜。同时,全村有耕地面积5850亩,为甜菜种植需要大量的水分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福山村根据村实际情况村委会与其他地区糖厂积极联系,在福山村建立甜菜收购站,这样既方便了村里4000多亩的甜菜就地销售问题,也解决了群众因为甜菜外销路程远费用高的难题,为群众的甜菜销售解决了后顾之忧。
(三)甜菜品种优良,为打开销售市场奠定基础
福山村生产的甜菜含糖量可以达到最高水平,纯度达85%左右,整个地块有80%以上植株。块根重和含糖均达到制糖标准要求,块根中非糖成分含量低,纯度达到80%以上。根据每块地甜菜的具体情况福山村合理地确定收获期,安排收获顺序,使甜菜可以获得较高的产糖量,提高甜菜质量。合理的技术耕作与收获时间安排使福山村收获了可以酿造出糖色洁白、有光泽,水溶液透明无杂质糖的优质甜菜。优质的甜菜为福山村打开属于自己的甜菜市场奠定了最基础的条件。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效率低下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直不足,财政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力度也弱。由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很难对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大幅下降。目前,除少数有条件的种植户采用机械挖掘外,一般都采用畜力收获或手工挖掘。即用畜力牵引的铲镗犁或翻地犁将甜菜垄行镗15~18厘米。机械收获甜菜,主要采用拖拉机牵引摘掉犁壁的四铧犁或五铧犁进行挖掘,犁铲入土深度20~22厘米,但这种机械化收获方式在村里还是极少数的。这些现状都大大阻碍了甜菜收获的效率。
(二)农民劳动力素质偏低
由于地处偏远,自然条件较差,农村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虽然近几年结构调整有了一定的起色,但由于尚未形成气候,农村建设不明显,农村劳动力素质依然还比较低下。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三)组织建设依然薄弱
一是大多数干部思想不够解放,习惯于行政命令,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工作方式方法局限于思维定势,不善于抓住工作重点,不善于抓住问题本质,因此虽忙得不可开交,但多属疲于应付,工作局面却始终维持旧面貌;二是部分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心不高。习惯于安于现状,习惯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上缺乏应有的激情和热情,缺乏扎实的工作作风。有的干部虽然有工作能力但却不愿释放,有的则处于“拨一下动一下,不拨就不动”的工作状态。就其本质上来说还是没有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村组干部工作能力普遍不高。村组干部感觉工作不好干,太累太苦却没有工作成绩,难以应付农村工作。
(一)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它当成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切实抓紧、抓实、抓好。福山村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进一步通过与相邻的其他地区协调沟通,通过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将福山村4000多亩甜菜的收获进行外包,不仅解决福山村农民因收获效率低问题,也为能够及时保质保量完成甜菜收获,降低甜菜含糖量损失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加大农村文化和技术知识培训力度
切实重视“新农民带头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过硬的“新农民带头人”队伍,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突破口,“星星之火”必将形成“燎原之势”。一是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吸引一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返村任职,使之成为现代知识、市场观念、文明意识的传播者。二是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党员、干部、回乡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队伍,成为先进文化、传统道德、社会公德的倡导者。三是精心扶持一批农民技术员、农村骨干、农民企业家、农村经济人、“能工巧匠”等,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带头人。着眼未来,宜积极倡导和大力培养“学习型农民”、“知识型农民”。村级领导及群众应转变观念,把提高群众知识化、现代化、文明化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广泛深入的下乡、帮扶、服务活动,在农村大力倡导学习的风气,形成学习的氛围,为农民积极创造学习的条件、学习的环境,帮助农民群众树立自觉学习、终身学习意识,夯实提高农民素质的知识基础。
(三)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推动农村民生建设上台阶
农村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我们党联系群众、动员和组织群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根本组织保障。福山村积极组织全村党员通过开展学习活动调研,制定村级组织章程,加强村级组织的核心领导与带头致富作用。另外,通过“进村入户”形式,进行走访调查为能够使村两委班子能够及时、有效解决群众最为迫切的难题提供最新的依据,保证村两委班子能够和谐与群众相处,建立友好福山村,促进福山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