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教学论文优秀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一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互助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是我国自进行教学改革工作以来的重要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自身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学生在进行自主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通常都需要进行自主定向、自主尝试、自主质疑等一系列的学习环节。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时,需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而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时,为了促进学生们的进步和发展,不仅需要对各个学生的人格给予充分的尊重,同时还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和探究,加强互动学习和交流合作。
教师在指导初中学生们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时,为了促进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成绩的提升,并且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拥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并且积极投入其中,可以通过构建自主互助学习课堂的方式指导学生们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而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时,由于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为了做好教学的工作,教师可以按照学生们的日常表现和平时的学习成绩,合理地对学生们进行分组。从而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使所分的各个小组当中学生们的成绩都比较平均,同时也有利于为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互相学习和互相帮助,对于学生们学习成绩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1]。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知识的学习时,为了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而进行教学方面的活动。而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时,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引导,让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进行记忆,进而让学生利用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自主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并且为学生设置一定的习题,比如用配方法解方程。在进行相关习题的解答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基础扎实的学生先将问题分析透彻,之后为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讲解。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升。如,在进行3x2—4x—2=0这道题的解答时,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这道问题的解决。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对这一式子化简成x2—43x=23,进而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得:x2—43x+(—23)2=23+(—23)2进而配方,得(x—23)2=109,最终取得x1=23+y103,x2=23—姨103。
初中数学自主互助型课堂的构建与教学方法上有着巨大的联系。在教学时,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这样能促进初中数学自主互助型课堂构建质量的提升。因此为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构建初中数学自主互助型课堂中,教师需要在教育改革工作的影响之下,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教师进一步的转变自身的角色,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互助合作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精神的形成和发展[2]。例如,在《黄金分割》这一课的教学中,由于这一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教师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就会影响学生对于这一课的理解,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开展。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教师需要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互助型课堂,让学生在进行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知识的学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黄金分割当作主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生活当中存在的黄金分割,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对自己小组中找到的黄金分割进行介绍并且实施验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所学知识拥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帮助其对自身的表达能力进行锻炼,有利于学生们学习自主互助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为了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需要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初中数学拥有着一定的严密性和抽象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自身能力的差异而影响数学学习的开展。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通过指导学生构建合作学习小组,以及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构建一个自主互助型学习课堂,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对不同的数学方法和思路上进行使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数学学习水平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雪.关于中学数学自主互助课堂教学的策略分析[j].中华少年,2017,5(27):172-173.
[2]蒋敏.初中数学自主互助课堂教学的策略浅析[j].考试周刊,2018,5(4):86.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二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脉搏,没有创新就不存在进步,小学语文教学同样如此,随着素质教育的盛行,创新教育已经引起足够的重视。文中主要概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以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创新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实施
教育改革的推行促使创新教育得以有效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将创新教育融入其中,并且通过于此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从而提升素质教育成果。本文主要阐述创新教育实施的意义,并阐述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创新教育,其实质上是指改变以往教学理念,优化教育方式,从而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探究,或创造新内容,在自我摸索过程中累积经验,并且产生新的体验。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还需掌握学习方法,逐步成为创新型人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新教育是时代进步的一种表现,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准则,完全符合素质教育需求。
(一)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二)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筛选对于创新教育的实施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是促使小学语文教学顺利开展的有效因素,但是从目前来说,小学语文教学在创新性这一方面还存在弊端,具有局限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既定词语进行扩展,这种训练方式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而且基本上都是以阅读与写作为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断送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因而,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需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变较为落后教学内容,从而打破学生思维局限。例如:《望天门山》教学过程中,以往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朗读诗歌,然后讲解句子及词汇的含义,再让学生进行朗读,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模式难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被动的学习让学生主观能动意识逐步下降,更无法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强化诗文内容的教学,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了解诗文内涵,并且清楚学生所要表达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学生的思维进行点拨。此外,在教学内容的筛选上,联系日常生活,将其融入教学之中,培养学生逐渐形成创新能力。
(三)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形成高效课堂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学方式的选择是极为重要的,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因素,因而教学方法应用将会关系到教学效果。小学语文创新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和创新方式密切相关,相较于单纯枯燥的教学氛围显现出极大的优势,这会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逐渐失去新区,并且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忽略是非常严重的。因而针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来说,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将创新思维作为培养的核心,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主要推动力。例如:《小摄影师》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向学生布置任务,借助家里的摄影设备,全程拍摄摄影过程,然后在课堂中分享给其他同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摄影的整个过程,从而推动教学活动有效进行,提升创新能力。
总体来说,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不仅能够让学生增加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改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思维及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本文中简要概述了创新教育的含义,并通过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一步促使小学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1]潘凤鸣,程超,齐建辉,张洪菊.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才智,20xx(5).
[2]贾丽娜.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探索[j].亚太教育,20xx(27).
[3]张洪艳.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xx(35).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三
数学教学一直是师范院校教学的一大难点。在新世纪基础教育数学教学的改革要求下,对师范院校的人才输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思现在数学教学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数学教学转变方式,成为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就是师范院校数学教学创新发展的途径。
在师范院校,几乎每个专业都设置有数学课程,只是不同的专业数学学习时间不同,要求不同。师范院校数学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明确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了解数学教学的一般规律,掌握与数学教学相关的一系列业务能力。在灵活运用教学方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数学教学一直是师范院校教学的一大难点。在新世纪基础教育数学教学的改革要求下,对师范院校的人才输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思现在数学教学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数学教学转变方式,成为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
通过对高等院校使用的数学教材进行分析发现,有许多学校都采用的是统一的综合性的大学数学教材。到现在为止,没有出现一套系统性较强的、与师范数学教学相适应的专业化数学教材。综合性的数学教材没有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特殊化处理,对于师范生来说难度较大,尤其是一些本身数学能力就不突出的师范生来说。除此之外,教材和课程设置的滞后性也是师范院校数学教学发展的一大障碍。现在我国许多的师范院校所采用的数学教材,大多是由七八十年代的教材慢慢改编而来。虽然其中的内容和形式有所改进,但是其内部的知识体系仍然没有太大变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些问题是存在于数学教学实施条件上的,应当引起师范院校的重视。也是高等数学教学研究者要重点关注的话题,我们要从当前各种类型的学校,以及各个专业的特色出发,设计更加专业化、针对性强的教材,建立具有师范特点的数学教材和数学教学体系。例如,对于师范院校的数学教学教材,应当适当降低难度,注重教材的启发性。
接受性的学习是人类在学习新事物时,自然而然就会选择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接受性的数学学习当中,学生依赖教师的引导。在教师的传授下,接受人类长期发展以来,积累的数学知识、数学规律等。在接受性学习过程中,主要的载体就是语言、教材。因此,在没有重点关注数学教学以前,我们采用的教学方式都是接受性的。在中小学、高中的数学教学当中体现的十分明显。学生已经渐渐适应了这一种教学方式。到了大学阶段,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自己也没有想过去转变,那么就还会沿袭这一种学习方式。但是高等数学跟初等数学相比,无论是在知识量上、理论性上,还是逻辑理解上,都上升到了一个较高的高度。他不仅要求学习者要掌握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还要具有各项思考的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接受性学习虽然在初等数学学习当中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甚至在教师的引导下取得较大收获,但是在高等数学教学当中,接受性学习的条件不足,而且产生的学习效果也是远远不够的。
课堂教学是师范院校数学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教学手段是联系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是实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从知识的特点来分析,高等数学的难度就在于知识点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新旧知识转换能力要求更高。电教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成为高等数学教学必备的工具。但是有些教师没能开发其对于数学教学的真正价值,仅仅将它当做播放课件的工具。其实电教教具能够运用现代化的软件,向学生展示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三维立体图形,也能展示一些逻辑思维较强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增加个人对这些教学工具的了解,培养运用电教工具进行教学的能力。
《xxx高等教育法》当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师范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今后我国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应当为师范院校的数学教学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为师范生数学教学提供更加专业的数学教材,师范院校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跟进数学教学质量。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四
中央领导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已经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所以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优秀人才。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创新教育呢?笔者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环境“活”,激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由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认为,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包括宽松的氛围和创新的情境,二者分别构建了课堂的“大环境”和“小气候”,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创新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一)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与学生和平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我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
其次教师要把“微笑教学”带进课堂。
一堂课教师柔和的语调、期待的目光、亲切地抚摸、关注地倾听、激励的语言好似一条条情感的纽带,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沟通更加顺畅;教师的信任、鼓励、欣赏、赞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之关键”。事实确实如此,我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使孩子们在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
(二)巧妙创设创新情境。
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二、技巧“活”,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
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制,根据教学情况,教师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既能保证语文课堂顺利的进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不着痕迹地启发学生并由此展开文章的阅读活动,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创新思维。
(一)相机而动,巧引导。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还要在“善导”上下功夫。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五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当前数学课堂的改革重点就是要进行创新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获得知识的强大内部推动力,是学习的强化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对所学的知识积极思考、深入探索,甚至萌发创新欲望。学生对数学课产生了兴趣,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数学,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实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表现方式,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要主动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动手操作,养成学生动手实践的习惯,还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活动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根据教学的需要,精心地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运用于教学之中,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典型问题的开放性习题,或就地取材,将原有的习题稍作变化,改成开放题,穿插于数学教学过程之中,鼓励学生自由地设想,并从中感悟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因而,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营造出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主动思考,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从而保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它将对教学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学生的心智还没完全成熟,所以和教师的关系对于他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自由宽松的学>文秘站: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环境,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有了很大的突破,每个学校的专业都逐渐增加,其中护理学最近这些年尤为热门。护理学可以称得上是一门实践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加强其实验教学就显得很有必要。随着我国对于医疗事业的改革和相关法例的实施、患者自身的维权和保护意识增强,这就使得每个任职的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此之前必须要在学校内得到更好的教育,来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护理学的高职院校们奉行着“培养技术型人才”这一宗旨,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更在于实践的操作性、素质的培养上。要想达到更高的实践能力,一定的理论知识是必需的,只有打好底层基础,才能建好“上层建筑”。下面,就当前医学高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实训室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让学生学好知识,就要在实训室维护一个严格的秩序,目前大部分护理学校都是班级数量多,负责上课和准备实验用品的教师相对较少,再加上上课任务繁重,这些因素就很容易导致上课秩序混乱,就会影响教学的成果。针对这个弊端,可以制定一些相关制度,比如说:仪器的操作与管理制度、实训室的管理制度等等,用这些成文的规定来规范学生和教师的行为,还要有人进行监督与检查,并进行及时的汇报和反映。及时在平时的练习当中,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该穿制服就要穿制服,还要注意戴口罩,注意操作中的细节,以防在就职后把不好的习惯带到工作中去。
(二)其次要完善实训室的基础建设
我国的医疗事业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医院里的医疗设备都在不断的更新,为了使得学校里的实训教学能跟得上临床护理的需求,学校也应当对设备进行更新和替换,一些基础的设备实训室中都是必须具备的,例如:护士站、急救室、呼吸机等。还可以对不同科室进行分组,让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科室,实现资源共享。实训室不仅可以检测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临床思维,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在实训室中加入多媒体,丰富课堂的内容,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加的方便、快捷,也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每一项操作。
(三)还要注重实训室的学术环境建设
整洁的环境和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促使人更加认真地学习并培养出严谨的意识。在对实训室有了明确的规范和设备的更新后,就要对实训室的学风进行改头换面,打造一个拥有浓厚学风的文化课堂,将职业道德和专业的思维融入进去,做到以人为本,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规划。在各个教室或者楼道挂上著名医生的理论或者画像、学校口号等,以增加专业性和趣味性,增强人文的气息,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教学楼。
在实际操作之前一定要把理论知识学扎实,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一)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也就代表着医疗知识的不断发展,这也就要求专业的教师必须要实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库”,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都要具备,这样才能让学生跟上时代的发展,所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针对这一点,学校可以在每个假期指定不同的教师在医院进行培训和学习,学习完成之后,再开相关的报告会来对学习成果做个总结,让其他教师也能学习和了解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调整学习课程的比例
学习的目标有了改变之后,课时的分配也要进行改变,增加实训的课时,做到精讲,以提供更多的时间来操作,还可以延长实训室的开放时间,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还要进行加强训练,教师要严格的对他们进行要求,采取集中化的训练,在训练之后还要进行考核,务必要达到人人合格的成绩才可。
(三)统一的操作标准
学校相关部门把学习到的操作和理论知识进行汇总并装订成册,发放到每个学生、老师的手里,使得教学、练习、审核都有个统一的标准,这样可以规范学生们的操作,更加标准和合理。
(四)打造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
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作为学习的中心,教师在课前准备好课上所需物品,由教师做示范,学生们只是单纯的模仿教师的操作,在这整个学习的过程中缺失了学生们自己主动思考的过程,限制了他们的灵活性,也使得他们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所以要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中心,实训课前要自己准备实验所用到的物品,让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的来说,加强医学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不仅要对理论知识进行加强,更要明确实际操作对每个学生的重要性,对实训室的建设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也减小了学生走出学校后对真正工作中的不适应,越来越朝着与临床无缝接轨的目标前进,使得每一位学生能够在工作后更快速的适应,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使改革达到其真正的.目的,向社会输送有价值的人才。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七
国家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强调“构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一步突出了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要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将在自主招生等环节使用,这促使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创新教育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已经开展创新教育的学校也开始把创新教育从“创新班”向更大的范围推广,甚至出现了全员参与课题研究的局面。那么,未来高中的创新教育如何调整?本文围绕课题研究这一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为例,探讨高中生全员参与课题研究后学校创新教育应该作出的调整。
一、课题研究在高中创新教育中的独特价值
高中创新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并举的局面。很多学校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比较常见的课程体系中一般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基础课程,即各种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学科课程;二是拓展课程,即各类立足于提高深度和广度的选修课;三是体验课程,包括课题研究、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在这一课程体系中,课题研究作为典型的创新活动,在高中创新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题研究情境的真实性
相较于社会,学校的教育环境是经过过滤筛选、条件控制后模拟和创设出来的时空,所以,学校的教材资源、课堂教学模式等具有更好的组织性、针对性和更高的效率,但是也因此失去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因素。课题研究针对的是真实的社会问题,将真实的问题作为知识学习和能力建构的载体,而不是以现成的书本知识或者教师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并通过讲授的方式将其变成学习者的知识。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一种真实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体验,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人生追求,借助研究实施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合作意识、探究能力、论文写作与学术交流能力等。在真实的探究学习情境中,学习者必须经历更多的自主发现、自主分析、问题解决、交流合作等学习过程,才能够达到知识自主建构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过程的体验性
学习者对于研究问题的体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决定了他们学习的成效。创新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理论讲授、榜样激励、演示观摩等方式进行,但是这样的方式要么是“他人的创新”,要么是“他人的体验”,是一种间接经验,与学生之间有距离,学生只能旁观。而课题研究需要学生经历真实社会问题探究和解决的全过程。在课题研究中,学生亲历选题、文献查阅、实验与调查、数据采集、合作与分享、困惑与突破、课题报告写作等各个环节,体验创新活动的全过程。通过这种亲身经历获得的创新体验,是一种直接经验,其教育效果更深刻、更持久。
(三)课题研究方向的个性化
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创新是一项个性化的探究创造活动。这意味着要“发现与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创新人才所必需的个性化知识、能力、情感框架。[1]个性化知识架构能促进学生基于一定领域的悟性与智慧生成,提升学生基于感兴趣领域学习的可持续性。通过统一的学科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是重要的,但对于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来说,只有在学生志向与兴趣聚焦的领域才能取得更大成效。相较于其他课程形式,课题研究往往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或是由少数学生合作完成,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因而,它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知识构成方面作用更大,同时与学生未来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关联度也最高。
(四)课题研究成果的高激励性
创新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激励是学生创新素养提升的持久动力。课题研究往往由学生个人或者人数较少的团队来推进实施,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拥有最大限度自由的同时也担负着重大责任。课题研究中,学生自我负责,在取得成功时就更容易体会到强烈的成功喜悦。同时,课题研究中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遭遇的困难也更难克服。所以,一旦取得一定成果,其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要远远超过学科学习。
二、学生全员参与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高中创新教育实施已经多年,但是大多学校针对的是资优生,采取类似于“创新班”的形式推进,全员参与的创新教育并不多见。即便有,在创新教育的实施方式、课程建设、资源、课时等方面,资优生与其他学生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2]这种创新教育的推进需要经历从少到多、从重点到普遍的过程,这可能是我国创新教育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之一,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传统认知。基于此,笔者对学生全员参与课题研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一)创新主体的普遍性
教育专家林崇德认为,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3]在这一定义中,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的范围很广,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新决策等。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创造性的成果,并非只有科学家提出的新理论才可以称之为创造性产品。创造性产品是多样化的,所有行业和领域都可能有创造性成果。创造性人才是不拘一格的,创造性产品也是不拘一格的。如果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这一宏观水平上讲,产品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必须具有社会意义。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个体发展水平上衡量创造性。如果一个人能以他从未使用过的方式和策略解决某个新问题,那么这对于他个人而言就具有创造性的意义。由此,理解创造性或创新就具有了社会和个体的两个标准。[4]社会的标准是判断创造性或创新程度的高端标准,甚至是终极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产生创>文秘站:
(二)创新活动的连续性
创造性人
才的成长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伴随个体生涯的全过程。根据林崇德的研究,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有五个阶段:自我探索期、集中训练期、才华显露与领域定向期、创造期和创造后期。[5]早期促进经验、研究指引和支持、关键发展阶段指引是这五个阶段的三种主要影响因素。早期促进经验包括父母和中小学教师的作用、成长环境氛围、青少年时期的广泛兴趣和爱好、具有挑战性的经历和多样性经历,这些对“自我探索期”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中小学阶段,学生表面上似乎在探索外部世界,其实是一个探索自己内心世界、自我发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探索不一定与日后从事学术创造性工作有直接联系,但却为后来的创造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准备,是个体创新素质形成的决定性阶段。由此可见,创新教育并非主要针对研究生,在学生的整个学涯乃至生涯过程中都需要进行创新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只有开展全员参与的创新教育,才能使创新教育得以贯穿,为个体终身的创新活动奠定基础。当高中创新教育由面向资优生转向面向全体学生之后,学生创新素养的提升情况也会发生变化,即会由少部分学生创新素养的明显提升和多数学生创新素养的基本停滞转变到所有学生的创新素养都获得显着而有差异的提升。高中创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意味着忽视学生之间创新能力和水平上的差异。“创新班”的创新教育平台依然会被保留,学生在创新上的不同需求仍然会得到尊重和满足。在此基础上,高中创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从各方面进行调整。 三、全员参与课题研究后学校创新教育的调整
(一)课程体系的调整
如前所述,课题研究与其他课程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课题研究实施效果取决于其他课程的支撑。所以,要想促使全员参与课题研究的顺利推进,整个创新教育课程体系都需要做一定的调整。一是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学科必修课程。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活跃的思维活动是创新的重要前提。而纯粹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很难保证其质量。所以,学校需要将课题研究纳入课程体系,从总课时中安排适当课时来推进课题研究的实施。为了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学校在增加课题研究课时的同时要适当缩减基础课程的课时。同时,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更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教师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课题研究结合起来,要善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给学生提供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要留问号,让学生带着课堂上的问题到课下做课题。二是拓展课程。丰富教育方案是国际上普遍的创新教育策略。立足于提高深度与广度的拓展类学科课程在种类上要更为丰富,为学生个性化的选择提供更大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化知识的提升;同时要更加强调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基础课程体现的是国家的统一意志,有统一的目标要求,是为了在特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很难进行探究性学习。拓展类学科课程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担负起探究性学习的任务。拓展类学科课程要把立足点放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辨和探究上,放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上,而非学科内容的传授。三是体验课程。体验课程是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主要平台之一,学生的各种创想都可以在体验课程中进行尝试。学生社团、志愿者活动、实践活动等各种体验类课程要做到去形式主义,强调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体验类课程中有更大的自主权。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平台和必要的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创建学生社团,自主开展志愿者活动,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教师指导课题研究的调整
一是校内学术导师团队建设。高中的课题指导应该以校内教师为主。全员参与课题研究之后,就需要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学生课题研究的指导中来。高中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学业导师、成长导师,也要成为学生的学术导师。目前,学校大多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接受过规范的学术训练,同时有过教育教学研究的经历。所以,从教师的能力上来说,他们基本可以对学生进行课题指导。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参与热情和指导方法。首先,教师本人要具有创新意识,至少具有重视创新、鼓励创新的意识,主动为学生创新搭建平台、提供资源。其次,教师要能够有意识地把学科教学与课题指导结合起来,用学科教学引导课题指导,用课题指导深化学科教学。二是课题指导方式调整。学生全员参与课题研究之后,教师对于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可以开展统一的创新素养培训。在学生选题之前,教师可以开展关于各个学科领域前沿问题的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分享个人科研经历与体验,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引导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当学生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后,教师可以根据课题研究的流程来设计相应培训课程,有计划地对全体学生或者选题方向相近的部分学生开展关于开题、研究方法、课题报告写作等方面的统一指导,从而提高效率,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个性化的课题指导。
(三)资源的充实和平台的搭建
第一,充实课题研究资源。学生全员参与课题研究之后,对于资源的需求量会大大增加。学校除了扩大校内学术导师团队、加强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建设之外,还需要从家长、高校、社会等方面获取更多的资源与支持,从而保证资源增量不减质。第二,培育学习型组织。学生的学习型组织主要由兴趣爱好相近的学生构成。当全员参与课题研究之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变得更加容易,他们之间的帮助与启发也更为便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选题方向,组建相应的学生学术团队,用组织化的方式促进学生群体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学校也要充分发挥“创新班”资优生的作用,带动其他学生开展课题研究。
(四)时间安排与周期调整
在时间安排方面,虽然笔者强调基础课程应该通过压缩课时为课题研究腾出一定时间,但是压缩空间有限,学生的课余时间尤其是周末与寒暑假成为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时间。要想在这些时段更好地推进全员参与课题研究,关键是实现任务推进的组织化,由学校组织学生在这些时段开展创新教育。例如,学校可以在这些时段更好地利用校外资源,开展参观考察、到科研院所和高校实验室里做实验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多种拓展培训,使学生能够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科研体验。在周期调整方面,当全员参与课题研究之后,受学生能力和水平的影响,课题研究的周期要更具灵活性。目前,大多数学生的课题研究以一年为周期,高中阶段一般有两次完整的课题研究经历。当全员参与课题研究之后,除了资优生之外,其余学生可以在高一立足于经验积累,在高二立足于创新成果。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八
在教学实践中,图像作品成为汉语言文学教材的重要内容构成。有些教材直接录有图像作品。由董乃斌与钱理群主编的《彩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赵东栓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话魏晋南北朝卷》就是这样的教材。这些教材上承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编撰的传统,将与文学相关的绘画等图像作品录入教材,成为教材内容的重要构成。有些教材并未录有图像作品,但是却以文字的形式描述了与文学文本相关的图像作品之存在与其意义。刘跃进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魏晋南北朝卷》就是这样的教材,其中单列一章“绘画与魏晋南北朝文学”,论及文学与绘画之间创作与被创作的关系,图像作品成为教材内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多媒体设备为教学的实践完善提供了技术与手段的支撑。这改变了汉语言文学原有的教学模式。图像作品成为多媒体课件展示的重要内容。这些图像作品有的源自他人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创造,有些源自教学者摄影、绘画等艺术创造,有的源自对影视作品的截取。源自各种途径进入教学多媒体课件内容的图像作品,显现了其感性形态,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构成。另外多媒体设备的视频系统为图像的动态展示提供了条件,因此,长短不一的视频等动态图像资源因此也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构成,其中相关汉语言文学的影视作品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静态与动态的图像资源在多媒体系统中进入教学环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语—图”互文成为相关教学实践的重要方式。语言与图像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相互阐释、相互补充、参互成文的互文关系。教学实践中的这种变化体现了教与学实践的需要,也体现了图像与文学关系发展的历史趋势。正是因为适应了教学的需要,体现了文化发展的趋势,“语—图”互文的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阐述汉语言文学文本的意义,丰富教学的手段与方式,从而促进教学的进步与发展。利用图像资源,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图像的线条、色彩、构图、造型多源自自然外物的边线、本色、形状,它直接反映了事物的感性形态,多为人们熟悉或了解,因此感性、直观的图像传达的信息易于为人接受。语言通过概念传达意义,抽象的概念使得语言无法直接反映事物的形态,只能间接地显现事物的存在,因此不易为人直接感知。黑格尔说:“我们把我们所意谓的一个感性存在用语言说出来是完全不可能的”⑤。可见语言与图像在传达信息的实践中存在差异,各具优势:语言通过概念传达意义,抽象,但意义丰富,图像通过色彩、图形传达意义,感性、易于接受。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践中,图像资源进入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有效地弥补了语言传达信息间接、抽象的局限。
利用图像资源,能够进一步阐述了汉语言文学文本的意义。在中国文艺发展的历史中,诸多图像作品形成于对语言文本的再创造。这些图像作品不是对语言文本简单的重写与复制,而是个性化的创造,它们通过图像符号的创造进一步体现了源文本的意义。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进一步体现了曹植《洛神赋》语言文本的意蕴。在顾恺之创作之后,任熊创作的《洛神像》、沙馥创作的《洛神图》、卫九鼎创作的《洛神图》、丁观鹏创作的《摹顾恺之洛神赋图》、萧晨创作的《洛神图》皆为对曹植《洛神赋》语言文本再度演绎的结果,它们进一步丰富了《洛神赋》文本的意蕴,是深度理解《洛神赋》文本的重要依据。显然,这些图像作品进入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理解语言文本的意义。利用图像资源,丰富了教学的手段与方式。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践中,进入教学环节中的图像资源包括静态的图片与动态的视频。这些图像资源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能优化教学手段与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因此能够动静结合,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想象与理解。多重教学手段改变了课堂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使得教师教学的语言、内容以及叙事方式因此得到提升与优化。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符合传统的“左图右史”的传播与接受传统,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以人们习惯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师生和谐的教学氛围。图像资源成为当下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的发展。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古代图像资源利用不多与对“语—图”互文教学方式重视不够是两个重要问题。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践中,当代图像资源,尤其是影视图像倍受重视。这可以发挥学生熟悉或易于理解的图像画面在教学中的意义,但是过多地依赖于这样的资源也对教学造成不良的影响。这是因为,当代不少影视作品的创作是以服务市场为核心目的,作品多是以大众接受兴趣为立足点而对源文本进行改编的结果,因此这样的作品即使被称作为根据某某文学名著改编,其实它已经与源文本大相径庭。因此,源自这样商业影视作品的图像很难深层显现语言文本的意义,过多地依赖它们,会造成教学中的误导。在教学实践中,人们过于依赖影视资源也会造成对古代图像资源重视不够。其实在中国古代,有大量的图像资源,生动形象地演绎了语言文本另一种存在状态。
它是我们在当代理解、解读汉语言文学文本不可缺少的资源。
显然,在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这样的图像资源不仅可以凭借图像的感性彰显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多角度打开教与学的思路,丰富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思想。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践中,借用图像资源就需要发挥图像资源的价值。但是在当下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图像材料往往只是教学材料中的“摆设”,是摆放在语言文字之中的调节视觉情绪的材料。教师在讲解中甚至不对图像资料进行介绍与分析。这会忽视图像本身富含的意义,图像资源在教师对语言文本的深度阐释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价值,在教学方式与方法领域也未能形成深度的“语—图”互文的教学模式。语言是擅长表现时间过程的抽象符号,图像是擅长体现空间场景的空间符号,但是事物并不只是仅仅显现为时间过程或空间场景,因此,可以说,在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仅仅依靠语言或图像都可能会产生表达与接受方面的局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做到“语—图”互文,形成“语—图”互文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语言与图像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相互补充、相互阐释,将会切实地提高教学效果。因为“语—图”互文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凭借图像的感性彰显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利用富含意义的历代图像资源,揭示语言文本存在的另一种形态的意义,从而发掘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中相关文本形态与意义的真相。总之,适应时代的需求,图像资源越来越多地受到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的重视。图像资源在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价值。人们在利用图像资源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是进一步完善当下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的重要途径。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九
(一)主体的自主性与参与性
(二)内容的海量性与多元性
从新媒体传播信息内容的时空维度看,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信息内容在版面、时段等受控的局限,大大扩展了信息传送的时空边界。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与其他人进行信息沟通,增强了信息流通的广延性,提供了信息海量存储的重要条件。从传播信息内容的技术支持角度看,新媒体融合了多媒体技术特征,突破了传统媒体功能单一化缺陷,不仅可以传递大量文字、图像,而且可以传递音频、视频,极大丰富了传播手段,也让海量内容信息的传播成为可能。此外,新媒体空间呈现出多种文化观念、思想潮流、价值观相互激荡的特征,既有张扬正能量的正向观点,也有颠倒黑白蛊惑人心的负面宣传,新媒体环境纷繁复杂。
(三)形式的交互性与及时性
(四)服务的针对性与专门性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生态环境已发生改变,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极大释放。大学生开始逐步掌握更多信息话语权和控制权,能够在独立获得的各种信息资讯中对事物进行判断和甄别,并且根据个体需求或喜好进行信息的定制、检索、传送。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十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从认真研究教材、实施有效提问、有效倾听、进行分层次教学等多种教学策略入手,展开讨论和交流,作了探讨。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和关注。“课堂有效教学”不单纯是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也不只是关注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更主要的是看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和发展。教师的有效教学应该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究新知识、提升学习技能。下面我将谈一谈我对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和探索。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从课前的准备工作入手,备课的目的是为课堂教学做准备,使教师的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学得快乐、学得扎实。要实现备课的有效性,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潜心研究、认真思考,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真备课:
1.确定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恰当地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确定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学习需求,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
3.关注学生。教师要清楚教学要到什么程度,教学的难点是什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教,要让学生在上完一堂课之后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解题方法等等。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的难度和深度,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使学生极易出现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等不良的学习习惯。
4.做好课后反思。根据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做出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要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精心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从而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下获得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新旧知识之间发生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调动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要多设计一些考验学生表达能力的问题,而不是一些简单的“是或不是”“对与不对”的问题。
(一)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能力和已有的知识基础,还要结合教材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对学生的学习程度做到心中有数,运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所表现,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实现不同程度的成长和发展。不管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提前预设的,还是在教学过程中即兴生成的,都要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只有这样,才能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教师要注意提高问题的思维容量。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欲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要注意给予积极的评价,只要学生的答案没有原则性的错误,就不要急于否定,要把眼光放在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上,及时鼓励和肯定学生独立的思维和标新立异的想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容量。
(三)教师要提高自己提问的技巧。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和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提出问题的契机、提问时的语气、提问的方式都是很重要的因素。总而言之,教师提问问题时要注意提问的技巧性,要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有效的倾听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措施。如果教师愿意俯下身、静下心认真倾听,即使你没有给学生具体的帮助,也会因为学生感受到你的诚心而激励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当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始终面对微笑,带着赏识的目光看着他们,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从教师的微笑、赏识当中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从内心产生一种被人欣赏的满足感。教师的赏识给学生带来的是人格的关爱,学生的思维因此被激发,学生也受到教师的感染,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理解倾听的态度,养成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切实抓好以下教学环节:1.明确教学目标,设置适当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2.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3.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提高学习效率;4.做好对学生的及时准确评价,根据教学反馈纠正学生存在的错误;5.课堂总结归纳,巩固课堂所学,深化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根据班内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要恰当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上实现进步和发展。要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探究和应用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这实际上也是一个进行创造的过程,教师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又可以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良好发展,一举两得。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认真将教学内容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积累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十一
长沙市芙蓉区八一路小学 王 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生生存》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新精神和窒息创新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这种力量既体现于教学方法之中,也体现于教学评价之中。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往往深刻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它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创新教育中的课堂评价应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创新人格的发展。
一、评价的形式:师生共同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构成应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而传统教学中往往偏重教师评价。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同学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等等。这些做法既能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确立。如教《五彩池》中“站在山上,向下望去,漫山遍野的水池,在阳光下闪耀着红、黄、绿、白、紫、蓝等各种光彩,像一幅巨大的彩画铺展在眼前”这句话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法:要求学生根据句中“闪耀”一词评价课文插图。有的说:“插图画得好,已经画出了红、黄、绿等各种光彩。”有的说:“画得不好,因为图中没有光彩在闪耀的感觉。”也有的说:“画得不够好,因为五颜六色是画出来了,但闪耀的感觉没有。”经过评价,既深刻理解了“闪耀”一词的意思,也培养了敢于评价教材的勇敢品质。在学生评价的过程,教师则采取了延时评价的策略,使学生的思维趋向活跃。此外,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也是一种好方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如一个学生读课文后,我要求他自我评价,他说:“我读得很有感情,但声音太轻了。”“那能不能改进一下?”他又读了一遍,既响亮又富有感情,全班都鼓掌表示祝贺。实践证明,自我评价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评价的手段:注意有效的激励
教学中如何避免“廉价的表扬”,进而激发起学生长久的、内在的积极性?这不仅需要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去不断发现探究,也需要研究评价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激励。所谓激励,指的是通过刺激,激发个体心理动力,使这一心理动力水平在某一时间里始终维持在一定的兴奋状态。教师运用激励的方法,目的就是通过外部刺激,激活内在的推动力量。笔者认为,有效的激励应体现以下特点:
1、注重情感投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一个“好”,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赞赏。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在的动机力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注意情感投入,即用简短、恰当的措辞,热情地给予褒奖。如“确实有头脑”、“很有自己的见解”、“鲁迅是大文豪,你是小文豪”等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2、注意内容翔实
能激发内驱力的评价,不仅要注重情感因素,而且应注重内容翔实,有根有据,防止激励性语言苍白无力。也就是说,激励要以事实说话。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可比性材料:学生过去的有关情况(纵向可比)和学生在班级或更广范围内所处位置情况(横向可比),并艺术性地加以运用,进行有效的激励。具体做法:(1)挖掘特定环境中的可比因素。如:“你的表现比船夫还厉害!?(《威尼斯小艇》(2)与同学对比。如:“你的想法最有独创性!”“这样的分析确实高人一筹!”(3)与教师对比。如:“你读得比老师还好!”(4)与自身对比。如:“我真的不认得这是你的字,进步太大了 !”
3、讲究语言机智
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上《林海》一课,当研究大兴安岭为什么美得不空洞时,有位模样英俊的男孩讲得头头是道,最后他说:“所以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教师马上接口道:“你也美得并不空洞呀,不光人帅,也肯动脑筋,你的名字是不是叫小兴安岭?”顿时课堂里一片笑声,这个学生也高兴地笑了。这样的评价是根据特定的教学进程随机引发的,不仅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而且巧妙地把“空洞”一词的含义由课内扩展到课外,使评价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
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更多地给予鼓励,即寓“贬”于“褒”,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如上《五彩池》,我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对“漫山遍野的水池”的理解。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我说:“你读得这么响,我却只看到十几个池呢。”第二个读得有进步了,我就说:“哦,你让我看到几百个了。”第三个情感到位了,我评道:“呀,这下真看到了三千多个池啦!”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励下,每个学生都趣味盎然,参与热情十分高涨。原因就在于指出学生不足时,采用委婉、幽默的措辞加以表达,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使教学评价的调控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4、重视归因心理
心理学研究中把行为原因归之于个人内在倾向等非环境因素的过程称之为“意向归因”,如学习成绩好则归因于自己努力、肯下功夫,成绩不好则归因于自己粗心大意、马虎懒散,于是吸取教训迎头赶上。与之相对的叫“情境归因”,即把个人行为原因归之于情境或环境因素的过程。有此倾向的学生往往怨天忧人,寻找种种外界的理由推诿责任,或在取得成绩时,也归因于“运气好”或“聪明”,一旦受挫马上又垂头丧气。
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归因心理。首先,不要一味赞赏学生的智能,如“你真聪明”、“你在这方面很有天赋”等等,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便觉得自己很笨,而丧失自信。其次,应更多地赞赏学生付出的劳动,赞赏他们良好的学习方式。如“你肯动脑筋”、“你读书真仔细”这样的评价能引导学生在受挫时归因于自己未尽全力,从而尝试以加倍的努力去战
胜困难,这有利于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接受挑战的进取心,有利于创新人格的塑造。三、评价的内容:思维与人格并举
“创新意识已不单是一种智能特征,还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思想境界,一种人文氛围,一种宽松环境。”因此,在创新教育中,如何让学生的心情放松,这是第一要点。只有让平时上课中的军事管理式教学完全解冻,才能营造宽松的氛围。创新教育中的课堂评价内容,首先要注意谨慎地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多微笑,多点头,极其专心地听,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地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请继续说下去!”听后友好地评价:“好,这是你自己的见解!”“说得很有道理!”
其次,要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对于小学生来说,发现、怀疑、猜测、想象、独特的见解等都是创新思维的表现。如:有个学生提出“心肠”一词不懂,另一个学生:“老师,我可不可以说句话让他懂这个词?”我喜出望外:“太好了!你试试。”他说:“老奶奶总是做好事,心肠很好!”谁知提问的学生遗憾地摇头。我说:“别泄气,再想想!”另一个学生受到启发马上说:“老奶奶收养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孤儿,心肠真好!”提问的学生高兴地说:“懂了!”由此可见,只要我们能敏锐地捕捉创新的火花,正确地进行评价,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再次,注意创新人格的塑造。如果一个人虽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却无提出问题的胆略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意志,那么创新也将胎死腹中。因此,教学评价时,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探究的兴趣、坚强的意志,这是创新人格的主要因素,也是当今的独生子女比较欠缺的品质。有人说:“孩子总是朝大人鼓励的方向发展的。”事实确实如此,我们的学生最初不断地发现课文插图的失误,后来他们逐步地扩大视野,向作家、课文发起了挑战。每当他们提出类似的观点时,我总是说:“你很会观察!”“你能独立思考,很了不起!”“你真勇敢!”正是这点点滴滴的评价,如甘霖浇灌着创新之树健康成长。
当然,在进行比较集中、单纯的语言创造性活动时,也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无评价的氛围,使学生的精神、思想彻底地解放,这往往更有利于创造潜能的发挥。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十二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成了教育的主旋律。创新教育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这一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把创新教育的实施贯彻于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始终,但也不能忽视在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创新教育,因为只有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和造就出创新人才。
一、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一种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创新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期。人的积极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锻炼逐渐形成的,为此我经常利用早读和班队活动课引导学生阅读和讨论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名人传记、科幻小说等,还要求学生经常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科技博览》和异想天开等节目,并告诫学生,我们现在所说的“创新”并不是像科学家和文学家那样一定要创造出新产品或新作品,只要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方法和解法,不落俗套的建议或思路,便是“创新”,以此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兴趣。
二、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愿和态度。创新精神是创造品质的基础和动力,没有创新精神的人很难有创造性成果。创新精神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敢作敢为”。敢想,即敢想别人想不到的、别人不敢想的、别人想不清的;敢为,即敢为别人所不敢为,敢为别人所不能为,敢为前人所未为。有时学生的行为难免“出格”,我总是尽量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去这样想,大胆去这样做。记得有一次返校劳动,我班参加返校劳动的人比较少,但任务却很繁重,除了做教室、公地、厕所外,还要扫一块大操场以及清除操场周围的洒了除草剂的杂草。我安排了六个男生来完成这个任务,我要求他们把清理完的杂草堆成一堆焚烧。我很清楚这一组分到的任务最重,为了确保任务的完成,我一再次强调虽然这组任务重,但一样要做好。最后问他们有没有问题,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没问题!”劳动开始半小时后,其他组的同学都干得热火朝天,那六个男生已经在操场上打篮球了。我责问他们说:“别人都在劳动,你们却放下事情来玩儿,像话吗?”他们镇定地说“我们干完了,不信您可以去检查。”我去查看了他们的劳动场地,果然他们已完成了任务。原来他们把要求的最后一步焚烧杂草改为第一步,然后是清扫草灰和铲除未烧完的草,难怪他们干得又快又干净。我当即就表扬了他们爱动脑筋,有创新精神,同时又指出用火烧来除草的做法要慎用。这六个男生非常兴奋,他们说:“我们怕被老师说成是投机取巧,想不到还受到表扬。”
三、开辟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就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创造新东西的能力。创新能力也不是天生的,也是后天形成的。为此,我有意识地开辟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记得我教的上一届学生,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较好,所以一些同学经常忘记做值日工作,不爱惜劳动工具等,针对此现象,我组织全班讨论,决定开展“我为品行加分”的活动。活动规定:教室、公地以及相应的劳动工具的保管实行承包,由多少人完成就计多少分,均由抽签决定。各组都要与班委签定协议,没有达到要求或被值周扣分的,则要扣除相应组成员的品行分。另外,不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要扣分,违反校纪校规及班规的要扣分,等等。活动特别强调了几个奖励品行分的条件:为班级提出建议,经过集体讨论后被评为“金点子”、“银点子”和“铜点子”的,则给予建议人相应奖励分数。高质高效、创造性完成班级工作的,给予品行加分,等等。这样,“我为品行加分”蔚然成风,经常听到学生给班集体提建议或看法,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学生获奖增多了。到了期末,几乎所有的同学的品行都在良以上。通过不断开辟创新环境,不仅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责任感,也增长了才干。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是创新活动成功的关键。它集中体现为强烈的创新动机、执着的创新情感、顽强的创新意志、持久的创新毅力、勇敢的创新行为等良好的人格特征。也就是说,创新人格是形成和发挥能力的底蕴。魏书生说过:“要成就一件伟大的事业,首先是动机和胆略,在具备了崇高的动机和无畏的胆略之后,决定成败的重要条件就是意志了。”许多事业成功的人只有平常的智慧和能力,可是他们在完成一项工作时,在遭遇重大的困难时,在工作极其繁重时,却有超乎平常人的耐心和毅力。我班有一女生,特别酷爱弹电子琴,还弹得特别的棒。但有一天,她不小心,左手被门压伤了,弹电子琴也中断了。手伤好后,无论怎样弹,都达不到前面的效果,她便想放弃。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从学校图书室借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有关的书,要求她与书中的人物进行对照。后来她终于想通了,继续练电子琴,现在已成了一个弹电子琴的能手,深受人们的喜爱。
总之,在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创新教育是一条不可忽视的途径,是对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有效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培养和造就出创新人才。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十三
摘 要: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观念下的英语教学应该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变革学习方式,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目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关键词:英语教学 创新教育 课堂教学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法的影响,课堂教学惯用“课堂讲解+课外练习”的老套路。课堂上,教师按预设的教学程序,将教材的知识点条分缕析,力求讲深讲透,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这种教育思想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发挥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直接导致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如何使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过程转化为教学成果?如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构建认知结构,积极参与,确定目标,自我调整,自由发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变客体为主体,进而达到知识的迁移呢?
一、转变教育思想,培养创新型人才
传统的教学过分注重“教”,忽略了“学”,而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在更多时候,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接受与否。评价教学质量的高低不应只看传递知识数量的多少,更重要的要看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以及活跃的思维和想象力。美国的著名心理教育学家布鲁纳说:“教学生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和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所以,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像挖掘宝藏一样,将藏在每个学生心底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美好的心灵挖掘出来,并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比如学习新课时,教师可对课文作简单介绍,设置悬念,启发学生主动探索。以sb3a,l5 captain cook为例,教师可先介绍:captain cook is a great and skilled navigator. he is preparing for his first great expedition to the pacific. now he is talking to a seaman about their preparations. if you are captain cook, what do you think are necessary to prepare for the expedition? 问题一问出,学生马上就会想出各种各样的答案,这时老师可将学生的答案板书在黑板的右边。比如:food, fresh water, beer, medicine, compass, weapon, clothes, etc . 老师再提出:now let’s read the dialogue and see what captain cook wants the seaman to prepare. why? 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读完全文,找出答案。这时老师可引导学生对照一下黑板上的答案,并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加以鼓励,学生一定会兴趣大增。这时老师可不失时机地问学生:why don’t they take fresh vegetables or fruits? how does captain cook deal with the problem? 学生既要联系实际,又要回想课文内容。通过思考,他们会了解海员生活的艰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学习不再是一种精神负担,学生的求知欲会越来越强烈,同时他们的知识面也会越来越广。
二、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为创新教育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创设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课堂教学应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呢?
(一)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对学生情感的表露要给予尊重,避免使用讽刺挖苦等不良语言形式或以冷漠的态度伤害学生!的情感。学生在情感上对教师具有依附性,也就是学生把教师当作自己追随和效仿的对象了。“亲其师”而“重其道”。学生从教师方面所得到的赞许、认可和关爱中获得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又将促使他产生自我提高的渴求和欲望;这样的学生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学习行为符合师长的标准和期望,从而主动、积极地学习。
(二)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对学生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持发展的眼光看待,多鼓励,多支持。教师还可针对教学中的难点、疑点,有意识地设置争论情境,让学生参与讨论,既给学生创设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我的空间。注意呵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引导他们去质疑,去探索未知领域。作为学生,他们会从自己的创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发展创造力。
(三)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对学生约束过多,事事要求整齐划一,必然限制学生的思维,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严肃的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四)对学生要有耐心和宽容心。学生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时,也许因受到心理、知识、语言、思维、情绪方面的障碍,很难准确回答问题。这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谅解和宽容,并适时启发引导,理顺学生的思路,给学生圆满表达自己的机会。即使学生做得不好,只要有可取之处,有进步,应先予以肯定和表扬,再指出需改进之处,避免学生产生受挫感。这既可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受到锻炼,得到提高,又可使学生因自己终于回答出问题而感到心满意足,良好的课堂气氛自然形成。
三、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教无趣,则必不乐学。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入门的向导。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的教育实践也充分说明,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自身学习的兴趣,会使他们感到从学习过程本身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兴趣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及地理环境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言的兴趣,学生一旦对英语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
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从而达到教育者所要达到的目标。作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通过充满情感的语言、表情,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产生一种感染力、吸引力。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把学到的东西尽可能多地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他们就会感到学有所用,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理应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化解难点,突出重点。教师可以较为灵活地采用游戏、猜谜、唱歌、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导入新课,利用简笔画、录音机、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教学;采用“分组式”、“结对子”等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的多样性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创设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注重提问的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创新有路可循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目的在于:首先,可以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检验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学生通过回答可以了解自己是否已掌握所学内容。其次,可以激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利用已获得的信息,主动地展开联想,积极思维。再次,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此,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应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做到有的放矢;应具有明确性、启发性和层次性,充分把握问题的广度、深度、坡度、难度。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问题,特别是精巧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振奋感情、提高兴致。因此,提问设计不仅要以某些知识点的落实为依据,还要善于从文章巧妙的艺术构思中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学生积极的探索,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积极的学习容易使学生尝到劳动和收获的喜悦。而学习的进步是进一步积极学习的有力的强化物。
如:学习sb1a,l38 at the tailor’s shop一课时,老师可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1)、why did the shop assistant show the customer the cheapest clothes?
(2)、what made the manager and tod change the attitude to the customer?
学生通过讨论,指出资本主义社会 “ money makes the mare go (有钱能使鬼推磨)” 的本质。接着,让学生讨论:what do you think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ney and life are in china?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崇高的理想、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真挚的友谊、健康的体魄等都是金钱买不到的。由此可见,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能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问题,把学生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敏捷、灵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真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口语表达更加丰富、准确。
五、教师要不断自我完善
素质教育要求“因人施教”,提高全体师生的素质。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实践者。他们对教育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认识和理解,将直接影响这场变革的成败。在新的条件下,教师的职责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激发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当演员、导演、观众和裁判等多重角色,来提出任务,监督指导,反馈纠正。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善于吸收最新的教研成果并将其积极地运用到教学中去;要不断丰富和发现新的教学方法;要端正教育思想,把教授教材为主的教学目标变为增长经验、发展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变严格纪律、遵守常规的课堂气氛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的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要重视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自感受具体而丰富的世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大纲为本,活化教材,把握重、难点,把复杂内容条理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困难句子浅显化,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加入到课堂活动中,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只要更新思想观念,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内容的处理中大胆改革,积极创新,我们的学生必将是新时期的一代创新新人。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十四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极其弊端不断凸显的背景下,素质教育是一个针对性极强且创新空间很大的命题,从宏观到微观不同视角去审视,在教学的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行为习惯到模式和方法,都是创新的重要环节和巨大空间。作为处在教学前线的教师,关键是要找准找好适合学校条件、综合性资源以及自己特点的切入点,才能取得成效。
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理性思考
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即使是小学数学中,也有诸如概念、性质、法则、符号等,都是抽象的结果。数学的抽象是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特定的抽象特征。小学生又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渐近阶段。加上传统教学方法固有的单一性、枯燥性,整个课堂显得较为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缺乏,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就此问题略作探讨。
让课堂活跃起来就是我们的首要任务,现代教育观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我们就在课堂教学中,一是采取教师的直观演示,如实物、图片、教具和电教手段进行教学;二是学生的动手操作,将学生感官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用触摸得到的实物让学生从表象上感知所要学的知识,如通过摆积木、垒砖块、叠纸盒等方法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等;三是学生的角色扮演等形式,如在余数教学部分,我们就用分小玩具、分泡泡糖、分水果或分小棒等游戏活动(如7颗糖果平分给3个同学),用这些丰富多彩的感观活动来增强和丰富学生的表象,从而懂得了余数及其相关的知识。当然,活跃课堂的目的是使学生学得轻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并提高相应的素质,这一目的不能偏离,无论是教学程序还是具体方法,都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爱好和需要,采用现象生动、丰富多彩、轻松愉快的活动方式。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和提高学习积极性,并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尤其是在主动积极参与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采用这种活跃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了数学视野,拓宽认知领域。通过激发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提问(许多问题是超出了数学的知识)———寻求答案等环节,自然就学到相关知识,毫无疑问,是在活跃而愉快的城郊中拓宽了知识面。②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较之原来学生被动听教师灌输、被动地做课堂作业、被动回答老师提问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一堂课一开始就就与老师在同一平台上并获得了主动地位,其心情、兴趣、情绪、思维都处于放松而兴奋状态,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和提高。同时,也在发展个性特长、激发潜在智能、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综上所述,无论从生理和心理去观察,还是从成长环境和现代教学规律去分析,“动态十足”是小学生群体的明显特征。用陈旧的静态方法向他们灌输知识,是违背现代教学规律的。而用宽松的场景、活跃的氛围、轻松的活动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调动学习积极性,能能起到“双轻”(教和学都轻松)“双效”(教和学效果都好)的巨大作用。
要利用现代教学,必须解决一个长期“横”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即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教学方式的模板化之矛盾。一个班的同一科成绩是参差不齐的,如果用统一的、单一的、僵化的模式去教学,其成绩是很难从整体上根本上提升的。所以,我们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管理必须由平面思维向“立体”思维转变,对此,我们采用的两种可行的方法,即:
①课堂双向互动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就是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互动,先是找到切入点,老师提出一些与当堂课有密切关系的学生动一下脑筋又能回答的问题。同时又由学生提出一些生活或学习相关的问题由老师来回答,还可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对此,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很强,回答问题争先恐后。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又使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在学乘法时,选一些同学扮成几棵树(形象逼真,需要自制的简单道具),每只树上有几只小鸟,从而轻松地学会了乘法……又很愉快地懂得了相关的环保知识。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导入法是十分奏效的。
②教室内外衔接法———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强烈的责任感是21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在班级教学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责任感是全世界人民所重视的良好道德品质,这充分说明培养学生责任感重要性所在,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中主要一个方面,用列宁的话说,培养青少年对社会的责任感,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用传统观点来看,学生责任心的培养是德育课的内容,应由德育课老师去完成。其实这是我们所以教师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但又能枯燥的说教,我们就将数学的加、减、乘、除内容巧妙地贯穿这一活动中,第一步要学生先用7天时间搜集统计出自己家中每一天产生的各类垃圾的大概重量和体积;再分别乘以逐步扩大范围所产生的垃圾量:第二步用生动的课件在课堂观看全国垃圾方面产生的问题;第三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知名办?惊人一致的认识是自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在这方面一定帮助别人,有的学生还提出欢很好的建议。通过这种课堂内外结合的活动,既较好地学习了相关章节的数学知识和相关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③科目相互渗透法。学校开展的一个活动(或专门设计一个活动),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而获得不同的知识。如结合学校开展的的“环保教育”、植树造林、科技竞赛等等活动,以这些活动以及各种节日为契机,语文、数学、德育等不同科目的老师,都从这项活动中找准找好与自己所教科目相关的“切入点”很轻松地进行情景式教学,使学生在兴趣中轻松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动脑动手能力。尤其是在环保教育活动中,学生利用假期清理自家门前的小广告,捡拾草丛中的垃圾的实践。既在在活动中培育了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又从亲身的体验中学到了不同科目的知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起到“一箭多雕”的作用。
我们传统教学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高高的讲台上口若悬河、独家鸣放甚至是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眼巴巴地被动地端坐着听,任凭老师单向地满堂灌。而学生的身、心都处在教学活动的“圈”外,完全处于“静”的状态,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的动态中来,即便是老师提问或抽问,也只是偶尔为之。所以课堂的学习氛围不浓,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打折扣。在老师太强势的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根本就没有真正体现出来。深究个中原因,最根本的还是教学理念出了偏差,进而泛显在教育体制层面上,从根本上转变这种理念已成为必然。而“生本教育”就是颠覆沿袭多年的上述陋习,是科学发展观在教学理念上的体现,“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陈旧的唱“独角戏”,而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得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可见这种教育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才是真正素质教育的真谛所在。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十五
素质教育是以树人、育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主体意识,发展良好个性为目的的教育。现代教育的核心在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素质教育的实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顺应了现代教育的潮流和规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其倡导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面向全体,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数学课堂为学生的创新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创新,就是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创新,就是独立思考,推陈出新;创新,就是打破常规,另走新路;创新,就是破旧立新,创造特色。”人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敢破敢立,大胆猜想,勇于实践的主体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可见,创新是和个体主动参与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没有实践也就没有创新。所以,数学课堂教学应侧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应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从而使其主体意识得到提高,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应从以下几点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在素质教育下,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认识主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沿着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教材这一客体的学习认识客观世界,并进行新的发现和创造。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关,学生观。真正认识到教师“导”的实质内涵,不做知识的占有者,时刻牢记教师的教育对象是生动活泼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倾听者。教师应该调动他们的思想、情感、创造性。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地位。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结果。例如,在介绍数学的公式,几何的定理时,要注重推导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有被动的听众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
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出产蕴涵着数学的知识和道理。在数学的学习中脱离不开现实生活。现代课堂的教学绝不仅仅是把学生训练成解题的工具,而是应服务于生活实践。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针对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能引发思考得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合作、交流、猜想等探寻问题的解决之道。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过程,更是情感的交流过程。作为教师要尽可能的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精神放松,神情愉悦,张弛有序,富有变化的情绪中开发智能,陶冶情操,从而使学生们能长久保持旺盛的热情主动参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同时,平等宽容与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师生亲近友善,自尊自爱,教师多一些表扬鼓励,多一分耐心宽容,多一点儿笑容肯定,让学生沐浴春风,才能更好的发挥主体作用,在课堂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迸发无穷的智慧,激发出其潜在的创造力。
数学的学习决不是把学生培养成解题的工具。而是对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会学习时知识社会和终身教育时代的必然要求。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认为“头脑不是一种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被点燃的火把。”靠什么点燃?靠良好的思维方法。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才能使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使学生更有勇气、有信心、有毅力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介绍和总结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并使之始终贯穿在课堂的教与学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境界。充分释放其创造力。
总之,学校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振兴中华民族教育的关键点。必须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这一根本任务创造条件,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得到发展。而综合素质的发展只有同创新这一主线结合,才能释放其巨大的能量。因此,数学课堂的教学应当以调动起学生的自动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为前提,尊重学生人格,解放学生的思想,才能体现其主体地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新形势下数学肩负的重要使命。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十六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就要为他们创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大胆质疑,才能把自己新奇的想法表达出来,并与同学、教师进行讨论。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第一,教师要具备创新精神,因为小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即便是他们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也需要教师在一旁指导。所以教师具备了创新精神,就能够影响和感染学生,激起他们创新的热情。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学习、多研究、多探索,进而掌握更多的具有创新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运用在教学实践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真心去感动学生,让教师的关爱充溢整个课堂。在这种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并会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这时学生身上隐藏的创新潜能也就被挖掘出来了。第三,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很难引起学生的想象,也无法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具象的感知,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这时如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它的交互作用,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就能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可感,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成绩能否得到提高,关键在于他们是否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学有所得,体会到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由此也可以得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目的是为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发现更多的未知知识,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将探究的结果告诉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这样只会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负担,使他们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和比较,构建知识体系,提高他们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其次,在学习新内容或遇到新问题时,教师要教会学生查找资料,使他们具备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并对新知识和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法,进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学生不能仅仅依靠单纯的记忆和模仿来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以及合作交流等方式来获得知识,并能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此外,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水平、接受能力等多个方面都不相同,因此他们的学习活动应当是富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过程。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多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活动,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运用能力,还能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具体来说,数学教师应当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创设富有情趣和意义的实践活动,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进而提高他们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实践活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的重要方式,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并组织好数学实践活动。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十七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是一种方法,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自己选题,也可以在教师指定的课题范围内自由选题;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几个人自由组合;为完成课题,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学习内容、收集资料并加以实验论证。 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学习中,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析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1、广延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在阈限上的主要特点。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形态具有开放性,与之相关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形态具有广延性,即在纵向和横向上,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都具有广泛延伸的特性。 在本学科内,面对一个课题,学生可以了解它的历时性发展情况,也可以了解它的共时性发展动态。 在学科之间,学生可以打破学科界限,用综合知识的眼光分析解决问题。 顺藤摸瓜,广泛延伸,发散思维,触类旁通,达左见右,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表现形态。 广延性还表现在研究性课程可以从理论延伸到实践,再从实践返回到理论。
2、 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的重要特点。 区别于传统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更多的不是预定性的,而是根据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组织的。 教师不是直接给学生提供素材,而是给学生提出问题或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的整个研究性学习内容是围绕问题生发开来的。
1、在课程运行的性质上具有亲历性。 在传统的课程运行过程中,课程的执行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只是课程运行过程的对象。 虽然课程是为了影响学生,但由于学生主要是课程影响的客体,致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处在课程运行过程“观众”的位置,而不能主动地参与其中以获得最直观、最深刻的体验,也就是说,这种课程缺乏学生的亲历性。 但在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课程执行主体的位置,没有他们的主体参与,课程是不可能发生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学生的亲历性行为,那么研究性学习课程将是不存在的。
2、在课程运行的程度上具有差异性。 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这表现在智力因素品质与非智力因素品质两个方面。 虽然这种差异性早就被人们认识,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但在现实的教学中,班级授课制却用同样的方法教育不同的学生。 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一般是由学生自己做主的,在进度的把握上也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的。 在研究性学习影响的结果上,不同的学生也有所不同。
1、教师影响的指导性。
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但我们现实的教学,教师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包办性,即教师代替学生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师的讲解、演示代替了学生的表达与练习。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表现在对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研究内容(主要指难点问题)的点拨与研究结果的评价上。 如在这种课程运行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可以分离的,学生可以离开教师去进行研究性学习。
2、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学生是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的真正主体,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保证这种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课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选择;
(2)研究方案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反复思考来确定;
(3)研究过程的进行,如方法的选择、材料的运用、进程的快慢都由学生自己决定;
(4)研究合作对象是由学生自己自由组合;
(5)研究报告由学生独立撰写。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十八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身心放松、自主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使学生敢于发问,敢于坚持自我。
1.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只重视理论教学。现代教学需要开放性教学,所谓的开放性教学,是指教师不拘泥于现有的理论,而是着眼于各种不同的选择,使学到的知识变成动态的,重视知识的动态和能力结构的稳定,其主要特点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案,以创新思维进行教学,以创新的方式引导学生,把一些例题改编成开放题,或者自己编造一些题型,努力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用有趣的数学问题去诱发学生思考,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实践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只有经过不断地发现、质疑和探索,才能开阔自己的思维,为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变换教学方式,充分研究和挖掘教材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多进行探索实践式教学,采取多种方式去发展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给予学生自信心,使学生敢于大胆猜想和研究,从多个角度去探索问题,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打破思维定式,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实现学生内心中隐藏的探索欲。
3.联想类比,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知识难点,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联系其他知识来理解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联想和类比思维,这无疑给创新思维插上了翅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然后运用综合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逐渐提升和发展思维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习效果的重要体现,数学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它的形成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领悟。
1.培养学生自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数学自学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数学教材或者解决多种题型,能逐步形成符合自身认知特点和自读的技能,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理论概念的真正内涵,形成解决相应问题的技巧和能力。这样一来,就会大大提升数学学习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逐渐形成符合自身条件的自读能力,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奠定基础。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不能只停留在数学书本上,也不能把重心放在习题和作业练习上,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全面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上。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只有不断加强练习,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真正掌握知识的实质内容。另外,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才能与学生的自学方式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平衡,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思想热情,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做好归纳和总结
学生想要取得优异的数学成绩,就必须养成总结的好习惯。做好总结,是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提高学习成效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把分散的教学知识统一起来,使零散、繁琐的知识变得系统化、条理化,进而提升学生的记忆力。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教师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抓住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火花,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创新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习惯,始终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让创新遍布于数学课堂的每个角落里,让学生真正学会自我创新和发展.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十九
(一)编制人员缺乏
高等院校在我国属事业单位,国家对事业单位编制的控制随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日趋严格。编制人员匮乏,机制体制不完善,工作内容模糊,行动计划不全面,工作能力不足,学生组织难以及时得到建设,大型科技创新活动难以正常开展。高校科技行政部门,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方面承担着与学生科技组织管理机构类似的作用,管理部门难以找准自身定位,学生科技组织管理机构工作难以引起领导重视,既限制部门本身得到广泛认同和支持,也影响部门工作的开展。
(二)制度建设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
制度对实现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岗位责任的法规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起着重大作用。创新教育在我国推行时间较短,高校学生科技组织管理部门成立时间不长,制度建设不完善,应有的组织人事制度、资产管理制度、活动联络制度和评价奖励制度等都不健全[2]。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推动大学生科技组织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激励机制的形成应综合考虑学生评价制度、物质精神奖励等多项因素。部分高校过于看重物质奖励,顾此失彼,忽略了综合课程、学分以及学生评价制度的革新,未真正形成全面、有效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激励机制。
(三)物质保障有限
必要的资金、场地和设施设备是大学生科技组织开展科技创新、科技宣传等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对大学生科技组织的人、财、物投入不足,与前面所述的编制人员现状有关。高校学生科技组织管理部门编制缺乏,工作人员少,高校主管部门和领导不重视学生科技组织管理队伍业务能力的培训和素质提高,学校行政拨款不足在所难免。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办学资源主要投放在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上,在此背景下,学生科技组织开展活动,物质条件自然难以得到充足保障。人员经费短缺,影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活动经费短缺、场地不足、设施设备数量有限,制约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层次与质量的同步提高,影响大学生科技组织发展的活力和可持续性。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二十
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高校对金融学专业教学的改革正在探索中。文中结合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阐述了现有实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对实验课程改革的安排模式和思路作了探讨。
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对金融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可见它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会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要真正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学四年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足够多有效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实验课程更多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
(二)是适应金融领域高度竞争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对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将会使现有的实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金融、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知识。
(三)是高校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一)实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一般高职院校实验课程体系那样完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实验课程不如理论课程重视,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认识不足,固有模式的教学往往使实验课不能吸引学生。另外就是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程,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实验课程认真完成职。例如选择银行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证券实验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银行课程等。
(二)实验课程安排与实际有脱节
从课题组发放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参加金融机构岗前培训时,感到学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上金融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三是许多高校实验软件都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置的,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的实际业务脱节,影响了软件的实践可操作性。
(三)未能结合社会需求设计实验课程
现在高校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按照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再设置非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及设计不是根据金融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而更多的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相关实验课程也被边缘化了。而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信贷仍旧是最主要的、对商业银行利润贡献占绝对优势的业务。
(四)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软件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难调动起来。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一)实验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应转变思路,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高院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组合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实验授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企业需求信息,力争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去。而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础性实验课层次后,选择增加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课程。
(二)加强实验软件系统建设
高校需要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要多进行比较,反复对各个实验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选择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软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力量的优势,督促教师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关注金融创新力量的发展,自主开发研制部分实验软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合现有软件设计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实验软件更加适应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积极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要积极与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校外实训课程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做好实训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暑期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指导教师写出实习心得,并要求提交实习报告。:
(四)加强实验教师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决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单独选送实验教师到企业再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可以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到企业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还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拥有金融专业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实验课程变化。
[1]彭勤革.构建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xx-4
[2]欧阳玉祝.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构建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xx-10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二十一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 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二、 培养自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 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位名人曾说过:xxx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xxx。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过去进行时,出示一副简笔画有关一位学生在学习的情况,而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学生在干什么遮住一半,然后问:what were the children doing?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r? 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
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想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 words 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二十二
教师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关乎学生的未来,而且对学生的高考也有很大的帮助。近几年来,高考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考核,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基本文化知识进行考察,因此,建立创新思维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学生在高中时期地理知识的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建立在充足牢固的基础文化课知识的基础上,只有掌握了充足的文化知识,才能为创新能力的生长提供肥沃的土壤,使学生的思考与社会产业结构相符合,从而符合社会的需要。
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教师来说,学生学习的重点,首先应当加强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地理知识,积极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消化,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中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不仅可以记住学习中的基础知识,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思考学习中地理知识的本质,了解地理知识的规律,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型地理人才。
打好坚实的地理知识基础
坚实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只有具备牢固的地理知识,才能促进地理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上,最先要做的是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在平时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各种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明晰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这是地理创新思维的保证,也是地理创新思维顺利进行的基础。没有坚实的地理知识作为后盾,创新性思维就是一句空话。只有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地理知识,才能使学生具有新颖的思维。
在教学进程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又一重要措施。学生只有具备求知的欲望,才能在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问题能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不能发现问题,就没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求知欲作为一种潜能,只要很好地开发,就能变为促进学习进步的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求知欲,必然会有一系列的思考。只要正确引导,则必将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更持久、更深人,达到提高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进程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求异性是创新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的教学中只是填鸭式的教授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定性思维,这成为学生进行创新的最大障碍。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科学的教学形式,启发诱导学生思维的发散,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要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创造,还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各种创造性训练。通过综合训练,学生能够打破思维定式,加强各种地理知识的联系,把地理知识与实际情况有机地联系起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训练逆向思维,促进思维的广度;训练求异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训练发散思维,增强思维的求异性。通过这些训练,就可以显著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在地理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课本上,那么便会使学生的思考停滞,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使学生发散思维,就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设想。这时,即使学生把答案搞错了,也仍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同时,教师也要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问题,以至于学生更好的扩展思维。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尽可能地多提问题。
多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
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这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它的是多样的,如地理知识竞赛、地理模型制作、环保漫画、环保小论文、黑板报等。这些课外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一般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地理思维能力的增长。如组织学生参加夏令营,这些课外活动包括了对各种地理现象的真实的考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进行地理知识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也显得极为的重要。因为,只有创新,才符合社会对当代青少年的要求。教师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二十三
实践教学是培养中职学生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的必备环节,它的创新与探索应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具有实用性、应用性、创新性、综合性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当前服装行业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
中职 实践教学 探索
目前,社会服装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一是设计类人才,具有创新意识,能将技术与艺术融合为一体,转化为新的产品;另一方面是技术性人才,能把设计转化为产品的技术人才,这类人才应该是中职服装专业努力培养的方向。中职服装专业必须以战略的眼光瞄准服装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来进行服装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
1.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实训教学基地建设是中职实践教学必备的硬件支撑,也是中职实践教学的必要条件。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实践基地,没有良好的必要的实训设施,就无法开展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所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中职服装专业建设的头等大事。
2.实践教材内容的修订
原有实践教材内容滞后,有的实践教材用的虽然是新版本,但内容上却是“换汤不换药”。对此,应对原有实践教材进行修订,删除内容老化、结构不合理的专业实践知识,增加新的、合理的专业实践知识,编写出新的实践教材,使其具有新的实践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和新的专业实践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
在实验教学管理和组织教学过程中要严格依据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重视常规性、基础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实验。学校将根据大纲要求和实验仪器装备标准,组建和完善教学设施,努力提高实验仪器的完备率,完好率和开出率,各教研室和各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提高现有的实验设备和设施利用率、开出率和效果。
目前,中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尚处在探索阶段,实践教学管理较为松散,还没有建立一整套严谨的、规范的关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与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4.重视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
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是以实践操作考核为主,在操作考核的基础上总结理论知识。这个过程也是由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理论概述能力,能客观地反映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是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实践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它能督促学生加强实践的学习,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应给予充分重视。考核进程中应注意,考核的选题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出具有典型性、综合性、代表性的问题作为考核内容。
服装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联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提炼理论,离开实践的理论只能是纸上谈兵。首先要从培养目标上入手,调整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社会能力。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环节以点、线、面的方式贯穿于理论教学的全过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应保持相对的结构平衡,增加实践教学所占的课时比重,协调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达到总体课程平衡,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知识结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中职院校逐渐形成以教务处、教科室牵头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我校服装专业规范、疏通教学信息通道,每周上报的教学日志、定期的师生教学座谈会纪要,收集、统计、召开教学例会研究解决反馈信息,及时调控、解决。聘请兼职督导听课,跟踪专业教师教学,进行测评;每学期结束,组织学生对本学期任课教师综合评议,对教师进行考评;通过教师互相听课,教研活动等相互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突显中职实践教学特色。
当然,企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校企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的主要体现之一,通常可分为预实习、基础实习和专业实习。预实习和基础实习是企业实习的第一阶段,以了解企业工作环境;第二阶段是专业实习,以服装生产基本技能为主,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能力。
[1]李强国外中职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典型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08,6。
[2]莫小路谈中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教学资源的社会化服务[j].职业教育研究,2010,1。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二十四
(一)创新教育理念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开辟了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新局面,这要求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树立一元主导与多元包容的理念。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实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互动。另一方面,兼容并包多种优秀的价值观,既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价值观相承,又合理地采纳吸取西方价值观的优秀滋养。只有复返其根、会通创新、兼收并蓄才能拓展延伸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二)创新教育内容
现实生活世界建立在人们过往经历的储备基础之上,也建立在父母、教师传授的经验基础之上,并且这些经验常常潜在的发挥着参照图式作用。日常生活世界往往是人们最熟悉的场域,潜藏于人们内心,并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关于人生、社会、世界等价值共识同大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切实帮助他们解决人生困惑,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实际。
(三)创新教育模式
新媒体环境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设了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两个环境维度。教育者应帮助大学生明确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建立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一方面,二者具备不同的时空特性、场域范围、情感交流方式和运行发展方式;另一方面,二者相互统一,虚拟空间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现实空间以虚拟空间为延伸和反映。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该强调以现实教育为基础,以新媒体虚拟教育为有益补充的教育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取向目前仍主要依靠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参与实践等教育方式,新媒体的隐性教育、自我教育可以作为有效补充。
(四)创新教育方法
(五)创新教育资源整合方式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二十五
:高校;翻转课堂;应用策略
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果得当,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又能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学习效率。当前,高校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应用愈来愈广泛,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发展成为高校教育创新和改革的重要方式。在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的落实中,教师应当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要由课堂的主体转变为引导者、辅助者和促进者,并通过多元性的融合,形成一个系统的、完善的教学策略体系,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翻转课堂”的概念,最早是由孟加拉裔美国教授萨尔曼可汗在《用视频重现创造教育》报告中提出来的,其是指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百度百科)。“翻转”指的是教师将课堂内、外学习知识的时间进行对调,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主动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师生利用有限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进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理解课堂中的知识[1]。同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充足的时间,教师不需要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为学生讲解基本的知识和内容,而是通过学生观看视频自行学习,从而在课堂上预留出大量的时间供师生讨论和探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互动xxx往性不强
从当前高校的教学情况来看,仍然采用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师生间以及生生间的互动性不足。具体表现为:首先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具有不对等性。教师和学生本身应该为和谐、平等的关系,但是在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2]。师生间缺乏知识以及情感上的交流;其次,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不顺畅。教师与学生除了课堂中的少量交流外,课余时间的交流非常少,进而导致师生间存在严重的信息障碍,信息无法及时反馈。
(二)因材施教策略落实不完善
通过对高校教学模式的分析可见,高校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不符,使得部分学生难以适应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教学进度,导致学生的学习收获不大。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完全按照教材以及教学大纲的顺序进行,按照课时计划按部就班地讲授,没有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整个班级的学生都跟随教师统一的步调进行学习。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又“无法消化”,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教学方法方式单一
高校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都采用硬性灌输的讲课方式,教师的“讲”在课堂教学中占了大部分,教学课程泛泛、死板,缺乏活力。同时,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中忽视了学生的价值偏好,只是根据教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来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而且课程讲解的过程中,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课堂氛围乏味,无法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不浓[3]。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也会设置自主探究环节,但是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参与兴趣,导致很多的讨论流于形式,这不仅无法实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
(四)教学评价的激励性、诊断性不强
通过对当前高校课堂教学的观察分析发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仍然以期末成绩为主,虽然课堂出勤率和课堂表现等也是学生评价的参考指标,但是其所占比例不大(6:4或7:3),而且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期末考试前会为学生“划重点”。这样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努力,往往快到期末考试了才临时抱佛脚,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而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只体现的是学生的短时记忆力,并不是学生真实的实力水平。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二十六
:新课程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学生的文化素质与能力素质实现共同提升,高中语文有效课堂让学生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之时能获得能力方面的提升,本文从有效课堂的内涵特点出发,深入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提高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新课程;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学生的文化素质与能力素质实现共同提升。高中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让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能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有效课堂一直坚持将学生的能力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在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注重能力培养,愉悦体验、快乐学习、有效学习,提高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课堂教学有效,学生学习有效,具有现实意义。
有效课堂的内涵阐释
语文有效课堂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师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引导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全面、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注重学生课堂上学习的有效。有效课堂能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能够让学生愉悦地开展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获得,在学习中,学生能够获得实足的进步与发展,是一种能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的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
有效课堂的特点
课堂教学有效
课堂教学有效是指经过教师的精心备课,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能在规定的课时内,实现学生三维目标的共同提升,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最大的信息量。
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
有效课堂是建立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之上,坚持将学生的知识素质与能力素质提升放在首位,通过有效课堂的学习,学生能获得自我发展,个性发展,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实现每个学生自我成长。
有效课堂是一种和谐的教与学
和谐的教与学是一种教学状态,不是“一言堂”的教学也不是“散养式”的教学,而是一种建立在教师认真进行教学预设,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与学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统一,教师睿智引领学生,学生愉悦进入学习,“教”的有效,“学”的有效。
有效课堂是一种“生成”超越“预设”的课堂
教学预设是教师课前的一种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开展的准绳,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活动的进行围绕着教学预设进行,不偏不倚,直达教学目标。而往往一些教师的睿智在于让“生成的课堂”的“有效”往往高于“预设的课堂”的“高效”,教师会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寻找教学的亮点,而让教学效率呈现最大化,及时偏离了“教学预设”。
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用教师的个人魅力引领学生成长
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有效课堂开展的客观条件,是有效课堂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能让课堂呈现出轻松,愉悦的氛围,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氛围融洽,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发散思维,深入学习,促进知识的建构,实现有效学习。教师在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发挥自己的教学才能,用自己的个人魅力获得学生的尊重,激发教师更加注重自己的师德建设与专业素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时具有促进作用,让教学相长,相互督促,相互激励,共同进步,有效课堂的构建也就水到渠成。
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构建高中语文有效课堂
有效的课堂必然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坚持学生为学习的中心,坚持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学生自主性的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真实的知识体验,让学生的实践知识与书本知识相互结合,用知识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达到知识的吸收与理解,促进学生新知快速实现构建,并通过质疑,问题的方式进行反思,深入探究,进入深度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使得课程成为有效课堂。探究式课堂的生成需要在兴趣或者好奇心的驱使下,才能真正地实现积极主动地探究,才能实现有效的探究。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长期的学习让高中生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教师通过兴趣的指引,让学生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库与学习能力独立自主地探究未知的知识,获得自身成长所必须的语文素养,在自身基础能力之上,激发更大的潜能,促进自身特长与个性的发展。语文课程具有历史性,时代性,要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中的人文素养,品德素养……在学习的同时,收获有效知识,还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提高自己的鉴赏力,审美能力,感受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高中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内,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实现有效课堂中的知识与能力的双赢。
借助深度学习构建高中语文有效课堂
深度学习是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用批判的思维去学习新知,并将这些新知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在必要时可以做出自己的决策,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深度学习让学习理解得更透彻,并没有停留于表面,而是切入到知识的内涵,知识的应用,知识的迁移,是一种真正的学习,是“有效学习”。语文知识博大精深,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乃至一篇文章,理解的能力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同,学生能抓住的、理解的信息量也不同,这就呈现出不同效果的学习状态。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班级学情特点,根据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让学生有能力去开展语文的深度学习,学习到真知,学习到语文的精髓,在深度学习中实现有效课堂。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构建策略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从教学的三维目标入手,切实提高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促进其在课堂中实现有效学习。
[1]赵振威.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析———评《高中语文教学指导》[j].中国教育学刊,2017(07):143.
[2]李振.例析课堂追问方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30):32.
[3]杨泽华.谈高效课堂中对教学细节的处理[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09):80-81.
[4]宋志玛.高中语文有效课堂中的学案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12):45.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二十七
舞蹈教学是艺术教育和情感教育的结合体,同样也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接受艺术美的熏陶中逐渐具备较好的审美素质,通过舞蹈的学习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领悟舞蹈艺术的规律和特点。在如今的教育过程中不单单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更多的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舞蹈课程的学习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对美的感受。文章从舞蹈教学进入小学课堂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进行小学课堂舞蹈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课堂;舞蹈教学;有效;策略
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文化的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有感受舞蹈教学独特魅力的权利。舞蹈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形式才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学生接受起来非常的容易,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符合小学生爱唱爱跳的特点。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快乐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也是非常好的。舞蹈艺术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艺术,在学习过程中对肢体协调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所以学好舞蹈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舞蹈的训练学习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并且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感知音乐的律动,增强学生的模仿能力。通过对舞蹈的学习还能够帮助学生适应团体活动,提高学生与人沟通表达的能力。舞蹈是一门视觉艺术,学好舞蹈可以有效的开发学生的右脑,让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人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舞蹈动作都是需要学生进行记忆的,所以舞蹈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记忆水平,通过长时间对舞蹈的学习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一些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舞蹈的时候对学习舞蹈并没有什么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启发和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的大脑处于一个积极主动的状态,从而才能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一个成品的舞蹈它的律动、动作和节奏都是有变化的,需要记忆的量是非常大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高度的集中注意力,所以通过长时间的这种训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习惯,通过这种习惯的培养对学生在文化课的学习中有很好的帮助。
舞蹈来源于生活,舞蹈艺术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肢体形态来传递情感的方式,舞蹈艺术反映的是生活艺术,人的形体语言是充满了魅力的,学习舞蹈可以开发学生的形体表现能力,通过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情感的表达方式多样化,生动化,并且极具美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有一些舞蹈是需要双人或者多人配合完成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懂得如何去配合别人。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孤僻不愿与人进行沟通的学生通过对舞蹈的学习可以很好的改善学生的性格,让学生变得乐观开朗。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都不是很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模仿进行学习。然而通过学习舞蹈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因为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都是舞蹈教师通过示范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就提高了模仿能力。通过模仿能力的提高可以为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都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是多么的重要,舞蹈教学有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通过对舞蹈的学习可以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素质,在小学舞蹈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身心教育和体能训练都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导
无论学习哪一门课程兴趣都是重要的前提,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控制能力都比较差,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也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所以想要学生学好舞蹈课程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舞蹈是一门对身体协调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学科,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讲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所以舞蹈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舞蹈教学,先从简单的舞蹈动作开始学起,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舞蹈的信心。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的添加一些小游戏,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我比划你猜”的游戏,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比赛,胜利的小组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通过游戏引入的方式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通过“你比划我猜”的游戏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舞蹈教师在教授一些民族舞和现代舞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述关于舞蹈的历史知识,讲解舞蹈的由来,通过这样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前要做好充分的课程准备,多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事情融入到舞蹈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舞蹈所带来的乐趣。
(二)教学中合理的发挥音乐的辅助作用
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音乐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舞蹈和音乐是不能够分开的。许多舞蹈的情感表达都需要用音乐进行烘托,让观看舞蹈的人能够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准确的感受到舞蹈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和故事。所以在小学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音乐进行教学,将音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对音乐律动的把握。舞蹈能够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而音乐则可以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所以教师在日常的舞蹈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普及一些关于音乐的知识,通过对音乐了解更好的表达出舞蹈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
(三)不断提高舞蹈教师的舞蹈技能和文化修养
教师在小学舞蹈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只有通过教师正确的教学学生才能够学到真正的舞蹈艺术。但是在如今的舞蹈教学过程中,有许多舞蹈教师都只是懂得一些表面的舞蹈知识,并不是精通于舞蹈艺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也都是表面的教学,教学方式也都是让学生跟着跳。这样的方式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舞蹈所带来的乐趣,这种教学方式跟文化课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如出一辙。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对学习舞蹈的兴趣。所以教师个人的素质能力和教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舞蹈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言传身教,如果教师没有过硬的舞蹈功底和舞蹈素养怎么能教好学生呢。所以教师要掌握丰富的舞蹈教学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为学生展示出准确的舞蹈动作,增强学生对舞蹈艺术直观的感受。除了舞蹈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技能以外,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人品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的个人素质也要不断的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是通过语言和身体动作的结合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所以教师语言是否生动准确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该在课后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不断的提高。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简单明了的理解教师所表达的意思。
综上所述,在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够只是停留在书本知识的教育,应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教育。不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在小学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学生通过舞蹈教学可以很好地提高模仿能力,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艺术培养。有效的舞蹈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锻炼学生的意志,因为在学习舞蹈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过程,所以通过对舞蹈的学习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毅力和耐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耐心的教导,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舞蹈所带来的乐趣。
[1]单玮.“快乐舞蹈教学”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运用及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6.
[2]严宇.小学开设舞蹈教育的价值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6.
[3]龙文波.小学舞蹈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5(17):245~246.
[4]杨喜丽.浅谈小学舞蹈的教与学[j].音乐时空,2014(23):188~189.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二十八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从教转眼已经十来年的时间了,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在众多渴求知识的目光里,老师是他们眼中的明灯,心中的航标。任何语言及表情都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教师的教学语言及表情要与学生融合,被学生所接纳,让他们喜欢你,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会使学生跟随教者的引导进行学习,教师启发性的表情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挥,老师眼神里流露出无限的探寻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里任意翱翔。
去年,我从高一直接跳到高三,接手一个毕业班。接手不久,我就发现,学生的基础很差,对于高中英语,甚至可以用没入门来形容。说还有一年就高考了,实际上也仅有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针对这一情况,我快速的制定出了自己的教学计划。一方面早自习让学生熟记单词,短语,熟读课文,夯实基础;另一方面,每星期进行两次的阅读专项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把高中阶段大部分的重要的语法,重新复习一遍。因为当前,高中生学习英语是在语言学习环境中,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所以学生必须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掌握英语语言的基本结构,才能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而且,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全面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语法的帮助才能正确理解文意,此外英语书面表达也需要使用正确的语言形式,因此我认为必须要加强语法教学。
在对语法的复习中,起初,我仍采用一贯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枯燥的语法规则,举例说明,然后让学生做相关的练习,最后订正。复习了两个专题之后,我发现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学习效果自然很差,有的学生甚至根本不感兴趣,一度让我的教学陷入了困境。我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做深刻的反思。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方法,怎样才能产生满意的教学效果呢?
是时候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了!冥思苦想之后,我决定把课堂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复习第三个语法专项时,我让学生自己列出这个语法专项从哪几个大的方面来复习,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学习方式,根据教材的内容,依据教师的指引,围绕这一个语法项目,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自己去收集,筛选,分析,处理,运用各种信息;再通过学生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真正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一贯的课堂教学得到了改变,学生们成了课堂的主人,大家都充满了新鲜感。大家学习不再那么被动了。最后我要求每组派一个代表到黑板上讲给同学们听。学生们没讲到的地方,我再进行补充。我补充完之后,让学生们自己评价哪个小组总结的最全面,讲的最好。对大家一致认为最好的那个组,每人分发一个练习本作为奖励,并和同学们一起鼓掌表示祝贺。学生们学习的热情一下子起来了,每个同学都为完成本组的任务尽心尽力。
我趁热打铁,在订正语法练习的时候,先拿出一节课来只订正十个完成句子。起初是我指定十个基础好的同学到黑板上讲给其他同学们听。有些同学是初次当小老师,讲的同学和听讲的同学都很兴奋。可是讲的却让我大大的不满意,思路很乱,条理不清晰,对语法知识运用不来。于是每个同学讲完后,我耐心的指出她们的不足,引导大家审题,理出思路,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这样训练了几次之后,学生们自己能理出思路了,再在黑板上讲也不再是那么的没有条理了,可以明显的看到学生们一次比一次进步了。后来,我就不再指定学生上去讲题了,而是让同学们自愿上去讲。而且鼓励那些基础稍差,一直不敢上去讲的同学们上去讲。
在我和同学们的热切鼓励下,一些基础差的同学开始走上讲台当小老师了。起初,他们讲的也许并不那么完美:声音小,步骤不是很清楚,但同学们还是报以热烈的鼓励的掌声,为他们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感到开心。我看到那些基础差的同学们也笑了,这笑里面包含有腼腆,包含有得到大家认可的开心,也包含有把英语学好的信心。
这样又复习了几个专项之后,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了,对句子的构建,对语法知识的构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加之我们早读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巩固和每周的阅读理解训练对阅读能力的提升,有些同学的英语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看到有的同学成绩起来了,其余的同学也更加努力起来了,班上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的学习风气。这种风气带动班上那些基础最差的学生开始慢慢的跟着老师学习,按着老师的要求来了。我甚至发现,课余时间一些基础最差的同学还在学英语,他们说:英语原来是可以学好的,上课的时候跟不上大部队,下课的时候肯定要比别的同学多花些功夫了。听了这些话,我心里美滋滋的。
我也从节节课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了,我成了课堂的主导,学生们则是课堂的主体。半年过去了,我的方法奏效了,整个班的英语水平有了大大的提升,而且班上形成的这种良好的学习风气,也带动了其它学科的学习,班上的老师们都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欣慰。
这次经历让我认识到: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课堂教学应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英语教学要立足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想方设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多种手段,多种技巧,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训练,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进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教育创新的脚步依旧铿锵,创新的路上,一直有我!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二十九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科学之一,它具有较高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初中化学课教学作为化学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如果将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科学知识,仅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传授给学生,而不采用活泼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将得不到培养。因此,在化学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采用巧妙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活化学课课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感受和体验教学内容。这样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化学课的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作为知识的权威,向学生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的疑惑。长期以来,教师的思想即是学生的思想,教师的观点就是学生的观点,学生的思维活动受到了限制。要想使学生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师生之间需要构建一个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发问,并对教师的观点提出异议。教师做为知识的引路人,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独到见解要予以肯定和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接触和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的。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一节中,关于催化剂的概念是通过一组演示实验引出的,课文中的插图全部是试管口向上倾斜,显然这样给试管口的固体加热是错误的。课堂上,有个学生就课文中的插图提出了质疑,并指出了错误之处。该学生不唯书,敢于对课文中的插图提出质疑,也充分说明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具有较强的甄别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化学课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是对教学活动产生喜爱的心理情绪。一堂课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的方法十分重要。教师在每堂课的新课导入时,都要精心设计,可以利用改错导入、实验导入、谜语导入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步入新课的情境,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如在讲解《碳的单质》一课时,就请学生猜谜语:“一家天生三兄弟,一硬一软一个松,性格脾气各不同。”
创新来源于对事物的永不满足和求知欲望,教师对学生提问题时多用领会、应用、分析和综合评价的方式,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想象思维。如在讲述co2的性质时,直接讲述co2的性质,学生会感到平白无趣,难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
可变换一种方式讲述:“一个游客带小狗去深山洞游玩,走到洞深处小狗首先晕倒在地,为什么?”这一问题综合了co2密度比空气大、不供给动物呼吸等性质。教师利用贴近生活的例子综合讲述co2的性质,课堂上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生争抢着回答并迫切想知道检验co2过量的方法。教师让学生带着渴求知识的欲望去学习co2的性质,自然对灯火实验印象深刻,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利用课堂小结,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一堂课结束时,教师习惯于将本节的知识作一总结。在教学中应尝试将教师小结变为学生小结,这样会引导学生明确获得了哪些新知识、前后知识怎样联系以及哪些知识可以归类记忆,从而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学生在课堂小结时会产生产生有创意的例子,如学习《水的组成》一节,学生作小结时认为:水通电,能分解正极氧气体积1,负极氢气体积2,水由氢、氧元素组成。这样学生就从水的分解条件、反应类型、反应现象和组成等几方面作出了全面的概括。
现行化学课教材中,有许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秀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以教材为基本内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丰富多变,多种现象交织在一起,使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很容易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由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探索意识。如铁与cuso4溶液的反应,cuso4溶液蓝色透亮,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然而,浸入一段银白色的铁丝,过一会儿取出,银白色金属表面覆盖着一层红色固体,色彩反差很大。学生认识铁与cuso4溶液的反应不困难,但是,有些学生会提出另一个问题:生成的铜为什么不与feso4溶液反应呢?这个问题会涉及到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金属活动的排列顺序,熟悉掌握金属的活动属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2、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发现、去创新。如在讲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提供药品和仪器,让学生在制取h2、o2的知识基础上,自行探究反应原理以及实验装置的组装,亲手制备收集二氧化碳。这样学生可以在实验中领略成功的喜悦,或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化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及时总结、归纳成功的教学经验;实施创新教育,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抽象和逻辑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三十
实践教学是工科院校的重要的教学环节。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培养的学生实践技能匮乏,工程意识淡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说起。针对当前实践教学的现状,从教育创新的角度对应用型工程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建设进行探索。
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其它教学形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学体系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实验项目以验证性实验居多而且内容陈旧,造成学生实验技能匮乏,工程意识淡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近几年,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发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既要有传统的基础性实验,也要有前沿技术的实验;既要有验证性的实验,又有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既有硬件的实验,又有软件的实验,要做到对学生的进行全面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训练,就对工科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拟队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建设进行探索。
目前工程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
(2)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不稳定且人员素质低下;
(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
(4)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5)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缺乏必要的考核标准。
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实践教学环节在功能发挥上的许多不利,一是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二是不利于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与发展;三是不利于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开发、利用;四是不利于实践技术人员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五是不利于实验室人、财、物的科学管理。因此,摒弃传统的将实践教学定位于“教辅”的思想,树立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并重的教育理念。克服传统体制的弊端,根据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建立新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迫切。
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站在整个学科体系整体优化的高度上来组织制定不同阶段的实习内容、实验项目、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要求的平台,确保实践教学时间,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形成与理论教学既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的目标明确、层次清楚、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
要依据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设置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被动模仿到主动设计,形成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等不同的实验教学层次,构建起“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验-集中性综合实验(毕业设计)”三个模块组成的实践课程体系。
(1)课内实验是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和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教学环节,它由演示性、验证性、操作性和综合性等多层次实验内容组成。
(2)课程设计实验是一门或几门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为基点,融实验理论、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一体,在强化基本训练的基础上,开出一定比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思想、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集中性综合实验(毕业设计)则是以系列课程和课程群为起点,培养学生综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实验意识,它往往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
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工程意识、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技术、方法和手段。
(1)改变传统的单纯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方法。指导老师在教学中广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自学式等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创新。
(2)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操作为主线,实际操作与理论相结合。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操作,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操作内容。
(3)实验过程由“被动约束”向“主动研究”转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部分实践项目在老师讲解完基本操作技能后,学生可自由发挥,自主进行作品设计和操作。
(4)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材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预习环节掌握课文的基础知识,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对课文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合作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在积极探索中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自主课堂。
:小学语文;自主课堂;教学策略
在小学语文素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教学观念的改革和教学形式的创新,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位置上,建立小学语文自主课堂,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开设自主课堂时,要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位置上,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利用创新思维分析和思考课文内容,在兴趣引导下掌握课文内容。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要和学生共同交流讨论,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能够大胆探索、积极发现,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意愿,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语文自主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高效完成自主学习任务,需要把预习环节和课文教学结合起来。通过预习,学生在课堂学习时,会有目的地进行探索,重点分析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设计预习环节,让他们在预习环节熟悉课文内容,自学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解决课后问题,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标记。通过预习环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会有针对性地学习,在了解课文重难点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增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设计趣味课堂,利用趣味环节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让他们积极思考,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发展语文综合素质的同时,提高探索能力。在设计趣味课堂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内容
多媒体能够用声音、图像、视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整堂课上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积极思考多媒体展示的内容。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来理解课文,能让他们有效突破重难点内容,在多媒体情境中进行快乐学习。例如,在教学《观潮》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观潮时的视频,让学生在视觉感受中体会潮来时的奇特景象,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求知欲。在多媒体展示的情境中,学生主动阅读课文,分析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体会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深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和雄伟。
(二)创设表演情境,加深学习体验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
计算机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在社会各行各业应用非常广泛,所以成为技术学院里面一门必修课目。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技术学院计算机教学的模式有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学生学习信息知识的兴趣不高,所以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本文就是根据我的教学经验,针对目前技术学院里面计算机模式存在的问题作了一些探讨,提出几点看法,从而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计算机; 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
在目前的计算机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理论多、少实践的特点,过于以本为本,缺少创新,教学模式落后的特点,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模式效率低下。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了认真的总结,针对如何进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出几点个人的意和看法。
在以往的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不注意学生兴趣的调动,内容枯燥无味,也就是教师以本为本,理论教条,不注意问题的创设,很难唤起学生的兴趣,很难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有的学校计算机要求不严,当成可有可无的课程,上课时濑散只是让学生在电脑上玩玩游戏,从而荒费了学业。所以,计算机的教学要重视课堂情景的创设,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在计算机课堂上面,建设一个友好合作的师生氛围很重要,把那些计算机上面那些抽象的概念用一种形象的表达方式去表达,或者计算机老师用自己精湛的技艺来制作一个幻灯片,制作一个多媒体教学软件,不再是一个空洞的说教,而是让学生能身临其境,置身于丰富的教学情影里面,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创新成为教学模式进步的重要内容。
教学模式创新,就是要改变原有的那种固定的教学模型与框架,它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来加以指导,要用新教学思想来加以创新,它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节点,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计算机老师在课堂上面演示,然后学生再加以模拟,这种方式比较陈旧比较传统,效率低下。现在学校主流的模式就是采用了分组教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去探索发现,这种教学模式经过广泛的应用和实践,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但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容易受学生素质的影响,素质好的学习效果就好反之就不行。所以,在教学模式的创新方面,没有固定不变的框架,需要我们计算机老师不断给自己充电,学习新的理论,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多向国内外名校的课堂学习,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创新出符合实际教学条件的教学模式。
例如,我在教授如何利用excel来求和这个知识点,可以以一份考试成绩表为范例,要求把两个人的成绩总和求出来。提出问题求两个人的成绩总和,安照以往的数学知识就是依次累加求出结论。这是两个人还少,但要求出20人或者更多,如何去解决?学生于是在思考,在发生疑问,刚才那个方法会不会太繁琐?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摸索,通过实践,发现excel软件中有xxx∑xxx求和公式,从而很快的完成操作。我然后就及时提醒,在excel中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函数,这些函数就放在xxxf(x)xxx中,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尝试求20人的平均分等等。整个教学过程并非让学生xxx被动学习xxx,而是让学生不断地探索不断去发现不断地去应用,在应用中产生疑问,从而可以创新地从各种特殊事物中归纳出方法与结论,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应强调的是,创新学习需要有一定的自学或接受学习为基础。在创新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当时的情况作及时的点拨,让学生在质疑技术学院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善于学习且乐于学习。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工商管理专业由于本身具有极强的学科交叉性,使得实践教学的设计比其他学科更为复杂。因此,有必要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以更好地促进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包含的主要内容
从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分类来看,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主要涵盖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和技术经济及管理四个二级学科。虽然以上几个专业方向有所不同,培养的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其实践教学却有相似之处。就目前各个高校所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而言,实践教学模式比较相近,而实践教学的内容则因各个专业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
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都开设有工商管理这一专业,其实践教学的形式也相对比较多样化,而其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这种形式的实习主要是为了增加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经验,增强其对管理工作的感性认识,并促使其进一步升华为理性认识。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许多院校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往往选择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建立供学生实习的实习基地。以各地商学院为例,其在诸多企业公司创建了规模大小不等的实习基地,根据不同的规模,这些实习基地所容纳的学生人数也各有不同,实习的时间长短也各有不同。
这种形式的实习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借助相关信息技术开展模拟实习。通过实验室模拟实习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并且有助于其快速进人管理状态,参与管理工作。
。这种形式的实习也能够锻炼和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以及其发现问题的能力,继而,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升。此外,还有利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
实践教学系统性较为缺乏
目前,许多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对相关环节缺乏系统性设计,不够科学和完善。此外,其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也缺乏系统性,对学生综合性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课程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比较散乱。举例来说,电子商务模拟交易软件的应用范围就比较狭窄,仅用以理解电子商务的交易环节及流程。总而言之,由于不同的课程与实际的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而且缺乏长期性、系统性,所以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决策管理能力、协调管理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
实践教学方面师资力置不强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知识也随之更新,工商管理类专业相应课程的理论知识也随之产生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实践技能发生较大的变化。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任课教师,多半从事的是理论教学工作,缺乏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尽管有一部分任课教师具有一定的工商企业管理经验,但是实践教学中,难以将理论与实践较好的结合,因而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商管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理想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本应以职业能力为起点,创建实践教学环境和实际工作情景,但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中“管理”的特殊性,一般院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基本以机房和模拟环境为主,无法实现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职业性和开放性,而有些校外实践基地也仅仅是为接待学生参观使用。这种以参观代替实习,或者听企业专家现场报告而不是动手实践操作的方式无法真正纳人实践教学模式中。
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促进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更好地开展,首先,必须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正确处理好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不仅要重视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还要重视实践教学。在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调整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结构。第二,注重将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包括实践教学的具体环节以及课时时间等。其次,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为目标。从上述几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此外,还要制定与实践教学体系相适应的考核标准,切实贯彻执行该标准,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及能力,有助于全面提升其创新能力、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
对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而言,师资力量是促进其有效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着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必须重视和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首先,独立学院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训,还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积极探索和研究本学科本专业。此外,还要支持其参加各种工商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及实习。其次,要从外部引进高素质、高学历、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及人才,以壮大本校师资队伍,增强本校师资力量。
加大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拓展实习空间
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习基地。独立学院应不断加大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拓展实习空间,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以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举例来说,独立学院可与各类企业,比如酒店、生产企业或者政府等合作,共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拓展实习空间。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改革和创新为导向,全面探索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科学路径和前进方向。为了解决教育观念和教学体制中的弊端和问题,适时加强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内容的创新,本文提出的对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的对策,希望能抛砖引玉,对我国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有所禆益。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
为了解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现状,笔者对某应用型本科院校九个院系2013年9月至2015年5月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情况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了调研。
(一)院系开设创业创新教育课程比例偏低
九个院系中,只有两个院系开设了创业创新教育课程,开设了创业创新课程的院系占全部院系的22%。据询问,开设了创业创新教育课程的两院系中,也只有少数专业开设了相类似课程,总体还不是很规范。
(二)院系对各专业开设创业创新基础课程的意愿强烈
通过对九个院系的调查,他们都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为各个专业开设创业创新课程,大家认同一致,也充分说明了开设此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调查结果是:愿意开设创业创新课程的院系占全部院系的100%。
(三)院系每年举办创业创新教育讲座和报告次数较少且院系部之间不平衡
在学生缺乏创业创新教育课程学习的情况下,目前,各院系部只能以创业创新报告或讲座的形式为学生补课,使大学生迅速掌握创业创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填补这项教育空白。根据调查,有个别院系举办此类报告或讲座3场以上,有的院系举办此类报告或讲座1-2场,有个别院系没有举办此类报告和讲座,九个院系举办此类报告或讲座一年共计15场。
(四)院系创业创新教育实训室建设不足且不规范
院系创业创新实训室建设情况是,5个院系选择有创业创新实训室,4个院系选择没有创业创新实训室,建有创业创新实训室的院系占全部院系的56%,创业创新实训室的建设还不够规范。
(五)院系缺乏创业创新教育师资
通过对院系创业创新专业教师调查,有3个院系选择有创业创新专业教师,6个院系选择没有创业创新专业教师,有创业创新专业教师的院系占全部院系的33%。据询查,有的院系把外聘的创业创新教师作为了自己的师资。
(六)院系创业创新专项资金不足
关于创业创新专项资金的情况,只有一个院系选择了有专项资金,其他院系没有专项资金,有创业创新专项资金的院系占全部院系的11%,据核实体育学院创业创新专项资金属于申报成功项目的配套资金。
(七)院系学生近2年创业创新状况
1、九个院系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创业数量26个;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创业数量35个,2015年比2014年增长。2、九个院系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就业人数72人;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就业人数82人,2015年比2014年增长。3、九个院系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产品创新数量20个;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产品创新数量19个,2015年比2014年减少一个,因为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有创新的产品,但是无法统计,总体情况估计基本持平或略有提高,产品创新主要集中在带有工科专业性质的院系部。
(八)院系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一些政策上的需求
调查问卷同时收集了九个院系对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建议,主要包括:1、学校要制定成套的创业创新教育制度,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2、学校要设置学生创新创业机构;3、学校提供场地和基本设施设备;4、各专业开设创业创新课程;5、学校需要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器,供大学生创新创业,推动科技转化为生产力;6、学校要设立创业创新专项基金,确保经费的支持;7、安排专门负责创业创新教师,指导学生创业;8、创业指导团队建设力度要加强。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
设计创新教育是一项对大学生富有魅力的教学活动,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1 设计创新教育范例
2001年,陕西科技大学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师生,针对改革开放中我国大、中城市公共汽车站落伍的现状,成立了设计创新教育小组,决定设计一个适应时代进步的“新型公共汽车站”。设计创新小组不仅运用艺术设计专业知识,还涉及到建筑空间、人体工程、环境艺术、环境心理及交通、消防等有关方面的知识。为此,同学们一头扎进书堆,对有关知识进行系统、深入地学习、研究,并进行了广泛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将祖国南北方的汽车站作了科学的比较,抓特点,找不足,反复论证,在城市人口、客流、物流、车流等科学数据前提下,设计出“新型公共汽车站”的蓝图,并制作出缩小至500倍的模型。从设计的资料和模型看,这样的汽车站完全可以同发展中的现代化城市融为一体。原因在于它的创新之处:a.现代化车站设施,科学的管理方法,使客流、物流、车流秩序井然,畅通无阻;b.整个车站有观赏、游览、休闲价值,是现代城市中一个靓丽的景点。建筑主体造型为中间断开,用通道相连的二分之一球体,如图1所示。球体表面为透明材料构成。球体周围是具有现代造型艺术的、错落有致的附加建筑。建筑整体主次分明、协调,新颖、别致、壮观。主体四周分布有广场、道路、花坛、草坪、排列整齐的树木,布局精美的图案。“图案”中有凉亭、雕塑喷泉、休闲桌凳等;c.主体及辅助建筑内又是购物、娱乐、餐饮、住宿的“天堂”;d. 主体建筑内外分布有不同载体的、图文并茂的广告信息。来到这里,人们会很快消除旅途劳顿感。“新型公共汽车站”经专家评审,获陕西科技大学2002年颁发的设计创新教育一等奖。面对完成一项艰巨的设计创新任务与取得的成绩,同学们没有松一口气的意识,而是更增强了对设计创新教育活动的热情、兴趣和信心。
为什么学生会乐此不疲呢?原因在于它符合学生的根本“需要”及其“兴趣”。就像羽翼丰满的鸿鹄需要飞上蓝天一样。天空之所以对鸿鹄有魅力,是因为鸿鹄需要在蓝天上施展羽翼,实现远大的志向。当代大学生身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社会环境、未来的召唤都促使他们必须立大志,努力进取,不断创新。否则,就不能实现他们为社会奉献的理想,充分体现他们自身的价值。这是学生朴素的思想意识。设计创新教育活动使学生为社会奉献的思想得到尝试,使学生为之激动、兴奋。
2 设计创新教育的魅力
设计创新教育对大学生的魅力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a.扩展认识视野。学生从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查阅资料,学习有关的新知识,反复进行社会调查研究,设计出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的方案。整个过程中,学生无疑从理论、技能、跨越专业、社会实践等方面扩展了认识视野;
b.开拓思维范围。设计创新教育解决的问题,具有新、难度大、涉及知识杂而多的特点。要解决这些存在于发展、运动状态中的社会问题,就必须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思维观点。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就进入了辨证思维领域。学生的思维范围从广度、深度两个方面都充分得到了拓展,同时,掌握了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c.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中包含着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美德。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推动社会进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生活做贡献。通过社会调查等设计创新过程,学生亲身感受了有关方面的社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更增强了他们解决现实存在问题的信心;
d.启动了大学生学以致用的创造性思维。设计创新教育必须通过创造性思维来完成。创造性思维是复杂的、艰难的脑力劳动。学生将书本知识同实践相结合,调查研究、分析思考、不遗余力地奇思妙想,促使脑海闪现设计创新“灵感”,创作作品。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当学生经历设计创新教育活动之后,就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并使之成为他们从事设计事业的永恒的思维模式。正如设计“新型公共汽车站”的学生在论文中写的那样:“这是一笔我们享用不尽的财富。”
3 结 语
设计创新教育是一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它充分地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其他潜在能力。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符合高校的教学目的,符合教师的教学心理。中外的学者都认为“需要”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这个富有魅力的“老师”引导大学生走上了设计创新学习的成功之路。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
2014年3月5日,xxx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愿景,这一愿景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创业创新热情。一年来,各行各业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创业创新活动;各高校纷纷组织了大学生创业创新专场报告会,武汉商学院也不例外,报告会积极鼓励大学生树立创业创新信心,提升创业创新能力,实现创业创新梦想,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原动力,要实现这个梦想,要靠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而大学生是践行“中国梦”的主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大学生创业创新是践行“中国梦”的要求和途径。创业使人人有工作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石,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二)是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需要
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正处在转型发展重要时期,转型提升成为这类学校发展的主要任务,大学生创业创新则是学校现在和今后向应用型发展、特色发展、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构建新的人才培养等转型提升的重要内容。
(三)是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高校只有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业创新型人才。高校要改变就业教育思维模式,以创业教育逐步代替就业教育,使大学生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目前,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开展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把大学生引导和鼓励到加入创业创新队伍中来,提高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接受挑战的前提条件。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一条有效路径。
(四)是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企业的发展至始至终要面临着创业创新,这是企业存在的必然。当今社会,企业竞争无处不在,其竞争的形式有新材料、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功能等,其竞争的实质是创业创新人才的竞争。企业只有拥有了创业创新人才,企业的生产经营或服务才有竞争资本,企业才具有竞争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所以,企业在选人用人方面非常注重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变化,不断对教学进行改革,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创新的训练和培养,使大学生能够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的新要求。
(五)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创业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具备的一种能力,所以,必须注重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就业是每个大学生的必由之路,如果大学生毕业不能找到如意的单位,他们可以选择自主创业的方式就业。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或特长创办经营实体,把所学的创业创新理论运用于实业发展中,以独特的思想去突破和创新,这是实现大学生个人理想和自我价值的有效方式。创业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是以创业创新理论、实践和素质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其核心是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培养,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创业创新课程教育,是大学生未来创业创新不可或缺的内容。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
在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即将步入二十一世纪美好未来之时,它又面临着另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这种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它强调劳动者创新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因素,认为创新发明、设计以及创造性理念、理论学说等以创造智慧为特征的因素,能够带来经济的可持续和稳定的发展,并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当前,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已日益显露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可以说,没有创新,知识经济主体便失却了竞争力和生命力。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xxx在六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大力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中华民族曾经在世界历史上创造过灿烂的文明,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力地显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智慧和卓越的创新才能。但是,到了近现代以后,中国的创新能力却明显地逊色于其它一些国家,以当今世界科学界的最同奖项诺贝尔将为例,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实力和创新实力。从诺贝尔奖的设立到当今已经进行了96次评选,然而在这96次1000余人的获奖名单中,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国?中国籍公民却没有一人获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xxx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6位美籍华却在别国的土上获此殊荣。为什么聪明的中国人只有在外国的环境中才显示出他们更高的创新才能?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和深思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国在创新培养体制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们还缺乏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对一个国家和发展的意义当然不仅仅在于获得诺贝尔奖,其真正意义在于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目前许多国家都把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如一直以“模仿”为主要牲的日本,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已开始大力调整教育和科研政策及体制,决定告别“模仿时代”,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立国”,近几年,日本对科研创新投入的经费呈明显上升趋势。“加拿大的明天”对策研究会也曾提出呼呈,为确保在“新工业革命”中取得主动,必须改变教育制度,去培养“富有创新的一代人”。世界其它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都十分重视创新,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才发展战略目标。
以上这些国家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所作出的提议与举措应对我国有所启迪。我国由于多方面原因,如投入不足以及我国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尽合理等因素,使创新能力与国家需要以及国际先进水平还相差很大。因此,只有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全面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我们知道,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因此,全面提高我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我国顺利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知识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
从微观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对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继承性、维持性的学习,它通过学习获得原来已经确立起来的观念、方法和原则,以应付已知的、重复的情景,这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还可以解决问题。然而,在即将到业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知识、科技以及经济发展瞬息万变,竞争激烈,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以往社会大有不同。人们也只有接受创新的教育,进行创新的学习,才能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敏捷地接受新知识,创造世界,创新生活。可以说,创新性才能是一个人最具有价值的一种能力,通过创新才会使人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使人更快地作出与众不同的成绩,并能在原有基础上,突破自我,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可以说,卓越的创新能力充分地体现了一个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
创新教育的内容
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创新”这一概念,当时主要是经济学家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提出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创新这一司的意义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从字面上看,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主要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而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力,进而实现上述新事物的教育,也就是创新教育。在这当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或者说,创新教育也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解放学习和创新激情。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左右,当时许多领域的科学家都把寻找自己的“哥德巴赫猜想”作为攻坚的目标,我国着名的数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
在21世纪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各行各业需要创新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主要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的基本素质:①应该具有创新精神,有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②应该学会创新思维,能够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思维具有超前性。③应该具有创新力,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掌握创新知识的方法论。
这些素质靠什么来培养呢?只能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中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尤为重要,而物理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最好“土壤”。物理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假说—实验—理论“是许多重大理论得以产生的基础,同时也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
“假说”的提出,实际上可能预示着一个新理论建立的前奏,这需要有独特的创新思维,还需要有大胆的创新精神。伽利略提出“在空气阻力忽略不计的情况下,轻的物体和重的物体下落得一样快”,打破了统治人们两千多年的“重的物体落得快”的思想;继“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这一理论成立以后,麦克斯韦便根据自然界的对称性大胆的提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理论,并进一步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从而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理论得出的关键,而实验正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的集中体现。“实验”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物理实验中,为了达到探索的目的,需要将观察、思维和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它可以满足学生操作的欲望,但又不是单调的机械操作,因此可以将学生的操作兴趣转化为探索的兴趣,从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和认知兴趣。又由于“实验”本身的特点,它又成为中学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理论”的建立需要实验,更需要创新思维。第谷对天体进行了二十多年的观察,获得了十分详实的资料,而其学生开普勒利用四年的时间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创新性的提出了关于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这为后人继续研究天体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知识可以说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直接素材,而物理学中的演绎、归纳、综合、推理、模拟等科学方法,更是学生进行创新所必备的能力素质。
下面我就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结合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1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愿望和动机,要激发创新意识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物理世界是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大量的物理实验能显现各种奇妙的物理现象,并且物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非常切合实际,能够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另外,物理学史又是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热土,所有的这些都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这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条件。
在教学中,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物理学史的大量事实证明,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因此,我们在教学当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实验、物理学史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环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教学中应以学生的主体要求为主,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给学生自由发展和充分展示个性的空间,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更加自信,敢于面对问题,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在教师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教师才有可能发现学生的潜能和特性,从而在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特长及创新才能的培养。
另外,教师还要推迟判断,允许学生有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判断和评价。心理学研究发现,向学生预示结果和方法会阻碍创新力的发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的答案和思考下定论,即使有定论的结果也应重新质疑。在设计课堂活动和提问时,应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不要一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回答,对他们的回答也不要急于判断对错,可以采用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判断,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形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少主动权,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了。所以教师要落实如何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学”的兴趣,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鼓励更多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动脑来提出问题;让学生动手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实践去评价成果;让学生反思来探索改进方法,这样使学习活动从传统的被动性转变成能动性,从学生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创造性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打下基础。
4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手脑结合,是创新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新教育的目的”,脑和手是必须紧密联系的,其联系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水平,而我们的实验本身就是促进手脑联系的桥梁。实践证明,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的训练是促进学生手脑紧密联系的一项有效措施。设计性实验能引起学生兴趣,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另外,实验设计应注意联系教学实际,努力从学生及实验的具体情况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达到控制实验难度,降低思维台阶,逐步提高设计水平,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5反思可能带来创新。
反思常出现在问题解决以后的思维活动中。不满足现状,希望出现更好的结局,促使人们重新审视问题的求解过程,站在更高的认识水平上对解决问题的依据、原理、方法、步骤作出反思,或许创新出更独特的、更简单明了的解决方案。这里的反思是创新教育的一个方法。可见在当今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反思,善于运用反思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育环节。
6采用探究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以“板书”加“讲授”为主体模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养成“等、要、靠”的不良学习习惯,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探究式教学则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自己看书解决问题,同时老师加以适当的指导。一般教师先做好课前导学准备,让学生预习,在引入新课的时候,教师要运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为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先让学生对照课前导学,结合新课内容梳理知识,并且与同学讨论,同时老师在教室内巡视,及时指导学生并与学生讨论,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并且回答学生所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应充分肯定他们独到的见解,保护学生的创造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服务。对于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以及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应拿出来让学生集体讨论、答辩,教师要注意组织好学生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供足够的空间,同时教师也应在方法上加以指导,将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最后,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概括,并且迅速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在训练时仍然要注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与学生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老师就更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技巧点拨,注重学生的总结和提高。使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发掘潜力,使自己的行为具有创造性。
总之,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创造的本质是“创新”,只要对学生个人来说是新的,前所未有的就行,不必过于苛求。 “创新”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并落实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上,要不断总结推广。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创新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的创新历史。物理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最佳“土壤”,所以我希望所有的物理老师能抓住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当今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
根据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教学日标的变化带来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手段、方法、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本研究以大学英语改革为契机,以教学模式为切人点,试图探索一种适应我国国情,而且具有创造性、示范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为基础。建构主义是关于人“如何理解”、“如何知道”的哲学观和认识论。它较好地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阐明了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所包含的主要因素等。教学模式是根据一定的英语教学理论或成功经验而构建的相对稳定的操作性框架,它包含教学过程设计、教与学活动的有序化、课程结构及教材的处理。我国教学模式数百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规范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
(2)知识——技能教学模式;
(3)听说读写教学模式;
(4)整体教学模式;
1.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教材。大学英语要培养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应注重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内容有机融合,指导学生全面深人地获取掌握与主题相关的语言文化知识及丰富的语料。然而,单一的教材显然很难满足这一要求。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受音乐教学固有模式的影响,一般会采取教师讲授、演唱,学生听从、模仿的手段来开展音乐教学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对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和沉闷的音乐课堂产生严重的排斥心理,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开展中并不能获得有价值的音乐知识。此时,教师需要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信息技术成为了首选。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利用多媒体来调剂课堂,使原本枯燥的教学氛围变得生动、活泼,以此使学生能以开放的心态来获得更有价值的音乐知识。
小学音乐信息技术“创新融合”
小学音乐课堂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主要阵地,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音乐素养培养为目的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但是,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仍将“讲、唱”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只能作为参与者的身份来被动地接受音乐教导,这就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在音乐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以此用精美的图画、精彩的画面和视听结合的方式来为音乐教学增添活力与魅力。那么,如何才能将信息技术引入到音乐教学中呢?
音乐不仅是由音符、乐章构成的,在音乐表达中还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来说,由于受到年龄、认知、思维的限制,他们很难通过歌曲演唱来体味作曲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寓情于景是多数作曲者最善于使用的手段。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的时候,需要将音乐中所描绘的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我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时候,通常会利用所媒体来为学生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悟音乐的魅力。比如,在我讲授《蒙古小夜曲》这一乐曲的时候,会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展现这样的情景“在一片一望无边的内蒙古大草原上,蓝天、白云、蒙古包……太阳在缓缓地降落,模样的姑娘正在一边敲竹棒,一边呼唤小羊们赶快回家。小羊羔们跟在羊妈妈的身后,欢快地往回跑,在草原上留下了一串铃铛声。太阳消失在天际,天空暗了下来,月亮出来了,星星在夜空中眨着明亮的小眼睛,小青蛙鼓起肚子欢快地唱起歌来。这时候,牧羊姑娘走出蒙古包为小羊们点亮一盏油灯……”通过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在直观的情景中感受到音乐中所描述的美景,还会在情景体验中感悟出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这样就为音乐知识充实了丰富的情感,使音乐真正成为情感交流的手段。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只是进化的源泉。”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节省有限的上课时间,基本上一上课就直入主题,拿出教材直接翻到要讲授的内容来带领学生进行演唱。在这种枯燥、机械化的教学环境里,学生不仅不能了解到作曲者作曲的背景、乐曲中的含义等基本内容,还会在被动的学习过程中丧失主动性,其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乐曲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此体味到乐曲中的美。因此,我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时候,会利用多媒体有声有像的特点来向学生展示音乐中的意境,以此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来想象一下乐曲中的故事。比如,在我讲授《小鸡过河》这一内容的时候,会先利用多媒体来展现一幅小鸡、小鸭欢快玩耍,鸡妈妈要小鸡去给外婆送礼物的画面。此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小鸡会给外婆送什么礼物呢?”。接着播放小鸡在河边叽叽叫的画面,让学生思考“小鸡为什么会叽叽叫”。然后,呈现小鸡在湍急的小河前止步不前的画面,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小鸡,你会怎样过河”……通过这种多媒体画面播放和问题解答相结合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可以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众所周知,音乐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将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伟大的音乐家,而是要在音乐的熏陶之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和道德价值观。在音乐教育界有这样一种共识:音乐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格养成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审美教育对小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充好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从中探求出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德育内容,让音乐来净化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比如,我在讲授《义勇军进行曲》这一内容的时候,会先利用视频来为学生播放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英雄儿女们的大无畏抗争的画面,让学生在激情燃烧的画面中感受到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然后再向学生一些国庆阅兵典礼、天安门升国旗的画面,以此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在演唱的过程中,不再需要我做过多的讲解,学生会自发地站起来以自豪感来进行演唱。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实现音乐与画面的完美融合,还可以在视频观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总之,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开展中不仅要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利用多媒体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陈谨.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小学),20xx.
[2]甘玮;陈增照.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融合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xx.
创新型教学论文篇
1.数学教师方面的创新教育认识
首先,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教师本身应该具有创新意识,能明白实施创新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能主动配合学校并在创新教学原则下对中学数学的创新教学方式进行大胆突破、勇敢创新。其次,数学教师本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能理解创新教育理念,熟悉创新教育方式,并根据创新教育要求积极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此外,教师还应该具备开展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能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2.学生方面的创新教育认知
学生在中学数学创新教育中属于主要的被教育对象,但在新教育理念中却被要求处于主体地位。为实现这两种身份的完美融合,学生也必须学会主动。主动去改变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主动配合教师的创新教育工作,并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参与到中学数学的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之中。
创新教育的实施不仅需要理论指导,还需要充分的实践。从最近几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实践来看,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更新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新教育是在一个和谐、稳定、愉悦的环境下进行的,而创造这样一个教学环境的前提便是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数学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两大主要力量,教师应该更新个人教学观念,提升学生地位,经常与学生交流互动,如与学生谈心,交流意见;为学生精心设计学习方案,安排学习训练,习题练习;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或教学道具等。
2.教师主动开放课堂,解放学生思维
开放自由的环境更利于学生思维的解放,数学教师开放中学数学教学课堂,让学生有更多展示自我、表达个人意见的时间和空间。在开放课堂中教师首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理解、爱护和重视。另外,对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要一味打压否定,而应该积极引导。此外,教师还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创造的过程。比如,教师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学生讲的是对是错、全与不全,都不要紧,教师先表扬鼓励,之后再引导纠错。
3.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中都必须注意激发、引导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的创新教育同样如此。为了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教师也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精心策划。首先,教学内容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其次,教学方式是新奇、有趣、浅显易懂的。最后,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都要具有教学启发意义,能起到实质性的教学效果。
4.让学生动手,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既然是教育的主体,那么在创新教育中也必须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在这一点上数学教师应该主动“放手”,相信学生能做好。比如,从学生刚进入中学的第一天起,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预习的习惯,让学生自己动脑去理解课本内容;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自己动口询问问题、发表个人意见、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等。
5.尊重学生个性,维护学生创新思维
个性是专属于学生个人的特色,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思维活跃的学生经常会对数学教学内容、课堂问题做出出人意料的反应。这并非有意破坏课堂气氛,而是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表现,懂得创新教育的教师能积极引导学生的这种发散性思维,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创新思维方式。在这一方面教师的主要策略有:首先,在行为和语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比如,学生的解题方式比较新颖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夸奖学生:“你真棒!”“这样很好!”等。其次,既要充分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也要理解不同学生在思维方面的个体差异。最后,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突破常规。
6.充分鼓励学生提问,教学生学会质疑
敢于提问和质疑数学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备的两项素质,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也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这两种素质。教师对于学生的质疑和问题不能采取不耐烦、蛮横的态度,应该积极听取学生的想法和意见,给予学生正面的解释。首先,从行动上肯定学生的这种行为,给学生建立敢于质疑的信心;其次,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质疑的问题得到正确解答,使学生找到继续开展探索性思维的目标。
总之,随着人们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实践经验的丰富,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也会越来越多。大家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而教师开展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会越来越科学、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