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送读后感800字初一(二十四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目送读后感800字初一篇一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象她的表情,是淡然,抑或无奈?
曾经“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到后来不过是“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
曾经他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后来“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目送》并不长,却写出了儿子的成长,写尽了父亲的离去,有缠绵不舍,有忧伤黯然,也有平静释然。
有人在评价龙应台的文字时说:“‘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目送》这篇文章,给人的感觉正是“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那么轻,那么柔,让人不禁深陷其中,感动于她对儿子的深爱,对父亲的孝心中。
我不由想起自己。年幼时和阿太亲,她问我她死后我会不会哭,我哭得稀里哗啦;做梦梦到去亲戚家的路上看到阿太的尸体,醒过来后扑在老妈怀里狠狠哭了一场……可后来呢?后来慢慢地疏远了,阿太死了,我却哭不出了。
我们又何尝不是在目送呢?人生,不就是一场没有尽头的目送吗?
古人云“子欲养而亲不待”,与其到人死不能复生时才悔不当初,不如从一开始就好好对待身边的亲人朋友,珍惜当下,一起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就像海子曾经说的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目送读后感800字初一篇二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智者交谈,反思自己的平庸、浅薄,走出一段能让自己回味的人生。
《目送》的作者是龙应台,此书也是作者笔下的“人生三课”之一。作者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同行等所带来的无味杂陈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将自己遭遇人生惨败时的失落和挣扎,痛苦和洒脱扣击读者的灵魂。她笔下的人之常情,物之常理,深深地影响了我对漫长人生之路浅短、天真的看法。
她如黑夜里的繁星,春日里的细雨,指引着、滋润着我。
“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象征,后来才知道,原来海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雨水,很可能不会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原来自己脚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不相信》一文中对誓言的阐释,颠覆了我对以往永恒的誓言的理解。原来,永恒只是想象,是不存在的,不要用誓言去推脱,去用行动珍惜吧,趁现在可爱的事物还触手可及。
“我们拼命学习冲刺100米,但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该怎么跌的有尊严;当你的膝盖跌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的无法忍受时要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跌倒》中的警言佳句给了一个迷失之人,一个正确的方向,一个前进的路标,让那个人从以往那个“输不起,摔不起”的人,变成一个不吝啬去输去摔的人。输,输得有意义;摔,摔得有价值。
“一沙漏里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一柱馨香袅袅烧完是一段时间。钟表的指针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时间。”所以:抬脚,走吧,路就在脚下。趁春还是朦胧,晨还在酝酿。起身,去吧,茶以渐凉,趁风还在吹,梦还在飞。时间也不早,笑对一切,踏上追梦的征程。
《目送》是一本书,一本好书,带着美丽和忧伤。它将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思万想融于一书,让我悟品人生,带着这些思想精华向前行走,穿越人生的千山万水。我想,这本书定当影响更多的人,流芳百世。
目送读后感800字初一篇三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龙应台
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大人们不可理喻,自己才是对的;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亲情”只不过是一句用于不同场合的套语,从没有理解过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亲人的爱天经地义,从未想过要回报些什么……
寒假期间,每至黄昏,阳光洒满阳台,手捧一杯青茗,静读名著。《目送》这本书是我读得最虔诚、最走心的。它让我改变了昔日那些不成熟的、无知的对于亲情的认知。
“我一直在等待、等待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头猛地一震,继而涌出一股莫名的伤感——华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的心,可是,他没有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地回眸,而是选择了将背影留给妈妈。因为,他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个依赖母亲的小华安了,他不再是那个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围的那个小孩子了,是这样吗?还是他忘记了?他没有看到,妈妈的眼神一直都随着他的行进而移动,他没有注意到,妈妈的眼神一点点的燃烧希望然后又一点点的黯淡下来。
这难道就是作者所说的那个“父女母子一场”的定义吗?那个被告知不必追的那段小路吗?不,不止这些,还有父女,那个张望父亲背影的女儿……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这句话是这样的简单明了,却带给我深深的思考,作者为了照顾父亲,自己的裙子上沾上了污迹;为了多陪陪自己的父亲,宁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一奔向机场,赶最晚的飞机……
“昏暗的路灯下,雪还在飞舞着。我呆呆地注视着雪地上那渐行渐远的脚步,这脚印,与其说印在雪地上,倒不如说烙在我的心头。这一行脚印越来越远,脚印的尽头,父亲的背影也愈来愈小……”我曾数次这样目送父亲的背影我的视线却也无数次与父亲的回眸碰撞,我能清晰地年到父亲眼中的热泪,坚强的父亲只有在这时候会展现最脆弱的一面。也许这也就是父母与子女的不同,长大后的我们只懂憬前方,而父母却对亲情无比留恋。
所以,珍惜亲情吧,珍惜那一直跟随着你的目光。被目送时,留下一个回眸吧,让目送的人心中留一份温存。
等到日历的记忆不再清晰,徒留下人的喟叹,若把目送的回眸都装进心里,纵使记忆已泛黄,也依旧笑如春风暖。
目送读后感800字初一篇四
取一杯清茶,在静谧的的午后或夜晚翻开书本细细品读,如同品一杯香茗一般,感受书中的宁静或汹涌,感受它带给我们的震撼……我想《目送》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值得我们慢慢地品读。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个世界如此匆忙,我们好像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看风景,没有时间去悲春伤秋,但好像又缺了些什么。生活在“快餐时代”,我们所缺的是内心的“宁静”。所谓“宁静”并非大张旗鼓地去参观旅游景点,那样走马观花的旅行除了“到此地一游”什么都没有留下。真正的“宁静”是沉淀下浮躁的心,用心去看世界。因为每一个用心“看”到瞬间的刹那,都被你所记录,每一次记录都弥足珍贵,因为它稍纵即逝。作为学生的我们何尝又不该学会静下心去学习,去沉淀自己呢?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像而求,咫尺千里”,我们所相信的,所不相信的,都将成为老生常谈,很多永恒不灭的东西也都不一定会长存不灭,就像地球和太阳终会归于尘埃一样。我们能做的只是在变化的世界中坚持自己所认为对的东西。相信于不相信,其实是我们人生中最私密的东西,也是我们为之困惑的东西,在行走的路上,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唯心而已。是否相信也仅仅取决于你自己而已。但温暖的世界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是吗?希望我们不要再仅仅将信任的基础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而是对这个世界多一点信任。
每一代子女和父母之间也许都在寻找更好的沟通和相处方式,像安德烈和龙应台之间,像龙应台和她妈妈之间,也许像龙应台所说的,“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但,我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矛盾缺越来越多总想着离开他们的视野范围,可同时我们陪伴他们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何妨不多和他们沟通一下。而不是等到他们老了才后悔。莫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才后悔。
金门的地雷,中东的战乱,……有时候,时代太残酷了。你闭上眼,不忍注视。那些爱好和平的人们,无论牺牲了多少生命也换唤不醒为了权势而制造战乱的人。我们常说热爱和平,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对生命不漠视呢?是倒地的老人,落水的小孩,还是待宰的珍稀动物,生命,需要的不是喊声如雷的口号,而是真正的关注和行动。让我们行动起来用双手和可见的行动去践行这个愿望。
每一本书都能引起我们的思考,也能给我们以启迪。但愿你如品一杯清茶一般,拥有澄净的心灵。用心去感受世界的美好与不美好,去感受人性的真实。
目送读后感800字初一篇五
这个寒假,周围的朋友都去游玩了,陪伴我的,只是一本书——《目送》。看着龙应台淡淡的叙述,从目送晚年的母亲开始,以目送衰退的父亲结尾,龙应台用她平淡沉稳的笔触,诉说了她对生活的感悟,对周围事物的见解……从她的叙述中,我认识了一段静默的时光,体味了一份陈旧的心。
阅读中总有想流泪却眼眶干干的感觉,龙应台内心无法抑制的苦涩和怅惘,让人情不自禁得想流泪,可她那平平淡淡的口吻,又让人欲哭无泪。那些埋藏在灵魂深处热烈却又无法言说的感情,却又被淡淡地叙述出来,让人时而悲痛,时而无奈,时而感动,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吧。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当读到这段文字时,喉咙不知什么时候哽咽了,让我体味到隐隐的凄凉与哀伤。
其中的《跌倒》一文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指出了现在教育的漏洞所在,告诉了孩子如何成为卓越的人,却不曾告诉他们那些卓越的人背后的辛酸,告诉了他们卓越的人成功的经历,却不曾告诉孩子怎样去面对挫折;告诉了孩子表面的美好,却不曾告诉他们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而这样,必教育不出优秀的,有担当的好孩子。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两本存折》里有这样一段话:我突然就明白了:原来,这两本存折之间,是有斩钉截铁的反比关系的。你在那一本存折里所赚取的每一分金钱的积累,都是用这一本存折里的每一寸“时间”去换来的。而且,更惊人的是,“金钱”和“时间”的两种“币值”是不流通,不兑换,不对等的货币——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折里的“金钱”回头去换取已经支付出去的“时间”。任何代价,任何数字,都地法兑换。这引人深思,也告诉了我们时间的珍贵,“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抓住时间啊,这是龙应台作家对我们真挚的嘱咐啊!
《目送》一书,龙应台用最朴素的方式绽放出了动人的诗意。在这本书中,会看到感性而又素朴的文字背后,对生命、对亲情、对幸福的深刻领悟。再多的不舍和遗憾都是生命的过程,那些都已不复存在。我们只能坚定地往前走,用回忆愈合过往的伤,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目送读后感800字初一篇六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抚平心中的焦躁,细读龙应台的《目送》。等一朵花开的时间,悟一场人生的别离。
目送,就是用目光送别离去的人。龙应台的书里,写了许多种目送。她目送着父亲一步步走向了死亡。目送着母亲一天天老去,直到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都不再记得。目送着儿子长大,看他从离不开母亲成长嫌弃母亲是个孩子。目送着朋友,目送着世间万物的离开……字里行间满满的忧伤、寂寞与不舍。
或许人们提到《目送》,想起的总是那句“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可是通读全文,我最喜欢的却是那句“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你是否还记得父母总是说起你小时候的模样;你是否还记得朋友说要陪伴你一辈子;你是否还记得亲人对你的点滴关心……
可是我们总有一天会目送着父母、朋友、亲人离去,若他们都离开了,孤身一人的我们是否会张皇失措?是否会悲痛万分?生活总是会教会我们要珍惜当下,却从没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失去。或许面对着失去我们也只能是在心底宽慰自己、告诉自己总有一些路,要勇敢独自闯吧。
书中的作者也曾独行走过一条条或繁华或萧条的道路,这种感受或许就是“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们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又或者说,父母亲人他们总是目送着我们长大,目送着我们渐行渐远。可是我们却没有回头看看他们,你是否会注意到:又有一条细纹爬上来母亲的眼角;父亲额鬓又染上了几缕白发;奶奶的手又多了几道伤痕……
龙应台的文字,时而如刀光剑影,时而却温柔婉转。她的散文,细腻而深沉,或许反复品读才可体会出其中蕴含的深意。
读目送,悟出人生之珍惜当下,悟出失去时勇敢面对,悟出独行之寂寞忧伤。
弹指一挥间,你竟已遥远,青丝蘸白雪,来路生云烟。
目送读后感800字初一篇七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龙应台的《目送》,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这一评价确实很贴切。
中学读朱自清的《背影》并没有什么太深的感受,可能是那时年纪太小,也可能和朱自清生活的时代隔的太远,总之,朱对父亲的那种感情,在当时的我的心中没有产生太大的共鸣。
可《目送》不同,因为80后的我们开始准备成家立业,准备担起责任,父母能为我们做的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开始思考怎么让他们安度晚年。所以,读她的故事仿佛可以看到10年后的自己。
龙应台,从她的文字中感受到这是个坚强的女人。精通英法德多国语言,在政坛中叱诧,可光鲜的背后她也是个普通人,为人子,为人母。面对中风最后离她而去的父亲,面对老年痴呆的母亲,面对在法国的孩子,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这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辛酸和温情。
当把整本书都读完,回头才开始明白《目送》这个名字的意义。一家人的悲欢离合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目送。小时候,总是父母目送我们离开,那种目光出现在学校校门口前,出现火车月台上,出现在机场安检口,我们总是高高兴兴地离开了,他们不能挽留,只希望自己的目光能在孩子的背影上多停留一秒。
现在,当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了,有了自己的家庭了,才发现父母正在渐渐走远,在我们的生命中。
想带着她看电影,电影院里的只有武打,恐怖,悬疑,充斥着荒唐的喜剧,适合老年人的柔和的电影少的可怜;劝她买几件新衣服,她说没有合适的,我不相信,拉着她走进百货商店,琳琅满目的服装,淑女装,男士专柜,儿童天地,唯独没有老年人。“老”,意味着不被关注,从人们的心中消失。
想为他们做很多事情,想留他们在身边,可每次回家看到他们变白的头发;看到忙碌的厨房里少了以前利落的身影,多了一些凌乱;看到手上的老年斑,心里就是一阵阵酸楚。岁月正清楚地告诉你,他们在离你远去,而你无能为力,唯有目送。这种折磨,是一种痛。
目送读后感800字初一篇八
《目送》是龙应台一篇描述亲情及周边人物感情的散文。
她的描述真切、细腻、含蓄,但直击人心底最柔弱的部位。
十四年前,女儿刚出生,那是盛夏,一年之中最热的三伏天。小丫头刚刚抱出产房,我心里就溢满了幸福感。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让我和她妈妈开心的不行。女儿就是我们的全部,我和爱人用日记的形式记录女儿一天天的成长。后来女儿慢慢长大,蹒跚学步,牙牙学语。总喜欢买些漂亮的小衣服把她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头上扎满了“爬爬角”,女儿是一个爱臭美的小丫头。后来跟随我们去武汉做生意,开始学兴趣班,上幼儿园。依稀记得她每周末戴着小红花蹦蹦跳跳回来开心的样子。
后来,女儿慢慢长大,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自己会去处理一些人和事。要说失落感,当初肯定是有的,但也必须明白,孩子总会长大,终要自己去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女儿一个人跟随老师去省城参加“震撼一条龙”,去参加学校南洋、射阳的社会实践活动,再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粘着父母。我们在家牵挂她,她在外玩的不亦乐乎。作为一个父亲,前几年我父亲的角色是有缺失的,把女儿的教育都交给了我爱人,忽视了女儿的成长,忽视了与女儿的沟通,陪伴女儿很少。如龙应台所讲,这辈子我终将在一次次目送女儿的背影中老去。
龙应台《目送》中对亲情的'理解和描述,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亲人、周边的人。对于我自己的父母,我们现在不在父母身边,父母独自生活在农村老家。很少回去陪父母,每次回去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欠缺父母太多。如果折算成天,我们这辈子又能陪父母多少天呢?《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唱出了多少父母的心声,而我们又为父母做了什么呢?父母的孤独,对儿女的思念我们又理解多少?我们需要深思。
孩子总会慢慢长大,父母也会慢慢变老。而我要做的就是默默目送孩子的背影,就像我的父母目送我的背影一样。
目送读后感800字初一篇九
翻开《目送》,竟然让我从头到尾保持眼睛酸楚的那种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
龙应台的文字温暖隽永,仿佛和煦的微风拂面,带着淡淡的伤感,一点一点地浸透到灵魂深处。优美的文字,除了能够撩拨人的心弦外,还能让人有一种美的享受。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淡淡的文字,凭吊的语调,细腻的感受,完全没有华丽的影子,也没什么大悲大喜,但却能让人很认真地读下去,在无形间净化我们那被尘埃腐蚀的心灵。
这是一本记录她生活点滴的散文集。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母亲在面对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作为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作为采访者所熟悉付出的那份真切;记录了自己作为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目送》七十二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围世界的植物、动物、风景……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出最动人的心弦的那种感觉。读起来,连呼吸都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也成为了那个凝望背影的人时,才会真切的体会到父母那份痛楚与沉默。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当孩子,父母老了我们把它们当孩子。我们会懊悔,懊悔曾经的无知,但时间不留给我们一点机会。我们想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的感受,可被时间悄无声息的挡住了。时间让我们改变,让我们懂得了一切,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
人生是一场别离。真的是这样,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体会,有些泪只能一个人掉,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个人走。明白了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成长了吧。
人生这场离别,谁也逃不过。爱父母,爱孩子吧。相聚的时候,请珍惜;离别的时候,请珍重。
目送读后感800字初一篇十
直至翻上《目送》,我却仍未明白亲情离我到底有多远。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你真正了解这句诗吗?它难道就单单表现了那片孤独的凄凉吗?对于我来说,亲情才是这句话的象征。
我渴望亲情。一个人不孤单,他永远也不知道亲情是多么的宝贵。
自从1岁起,父母便远离了我,去到了那个繁华的都市——温州。我无助,我孤独,我恐慌……在那个时候,父母的一个拥抱对于我来说是多么的遥不可及,我曾一度想离爷爷奶奶,但我还是放弃。亲情如风一般,任它飞吧,任它远去吧。即使你再努力去追,结果也是一个样儿。我每天将自己锁在房间里,放声哭,痛快哭,把心中的不满一鼓脑儿的哭出来。这孤独,无助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他们有父母温暖的怀抱,有朋友的关怀。而我呢,只生活在自己的一生世界中。
但是,即使是回到了父母的怀抱之中,我的孤独依旧没变。
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回家的短短一个月时间,竟有那么多事一股脑儿的往我脸上扑。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爸爸被查出肝不好,成天上吐下泻的,却仍在不停地喝酒、抽烟。妈妈有胃病,但为了应酬,也是喝酒,再喝酒。吐,再吐。胃疼,再胃疼。每天晚上不是爸爸喝醉酒大闹一通,就是妈妈胃疼吐得满床都是。我却却只能在一旁默默地流眼泪,什么忙也帮不上。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不久以后,我开始渐渐比同龄人更成熟了些。不是想着妈妈一天病倒了,就是爸爸一天肝病发作了。整天活在恐慌之中,我的心乱如麻,终于有一天,我大哭了一场。
这个原本支离破碎的家庭这才缓缓被拼接了起来。这些,不正应了那句“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吗?
那亲情如书中所描述得越走越远。
那片远去的亲情,何时才能归来呢?
目送读后感800字初一篇十一
《目送》与我跨越了十年,十年前的阅读和十年后的阅读总有许多不同的体会与感悟,一本好的书是能陪伴你走过不同的人生旅途,你能在不同的时期从书的身上获取不同的力量,鼓励你继续勇敢地走下去探索未知的人生。
说起我和《目送》这本书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上大学那年,第一次离开家的我满怀对家人的不舍,偶然间看到了目送这本书,年少的我并不能理解这本书更加深刻的内涵,十年之后有时间重新好好阅读这本书。
我最喜欢看龙先生与儿子相处那部分,一代代的我们是在先生描写的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小时候的我们不愿听从父母教诲,年少轻狂。可是,岁月匆匆当我们有一天又变成孩子们的父母,又在重复父辈对于我们的那一套理论。先生的文字中透露出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思考,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无奈中透着喜悦。
最让我动容的那部分就是先生写到自己的父母亲,写这本书的时候,龙先生的母亲是一位耄耋之年的失智老人,她的记忆总在现实与回忆之中穿梭,停留在或是明媚的少女时光或是儿女小时候的温馨陪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位白发苍苍慈祥的老人用灰蒙蒙的双眼望着彼岸的美好年华。或许先生就是幸福的原生家庭吧,好的原生家庭如先生那样,一位情绪内敛有大智慧的父亲,一位温柔慈爱的母亲,这样的家庭可以给予子女最大的底气去面对人生未知的风雨。
先生还有对兄弟姊妹亲情那段描写,他的比喻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兄弟姊妹就像一棵树上遥遥相望的树叶,即使不相见,他们的根也是连在一起的”。这种对亲情的思考独生子女的我们分外羡慕,希望我们的子女能拥有这种手足亲情。
十年,我经历了许多,今天再看这本《目送》也让我有了许多新的人生感悟,我最喜欢仍然是那句:“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读后感800字初一篇十二
对生命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题记
带着释怀与生命的和解,龙应台笔触之下的《目送》以温柔纤细描写出亲人之间的亲密互动。当我亲临这篇文字海洋之中时,带给我的是当下的感动,亦或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
对于曾被余秋雨大师评价为一名真正的文化批判者和优秀文化建设者的龙应台来说,在她的笔尖之下,无不散落着深情动人,亦或是不可言喻的对待生命中刻骨铭心的爱与虔诚。龙应台一反批判犀利的笔调来描写诸多生活中的浓情细节。反映出其细腻的情感。读来亦有温馨有味,情意盎然之感。
我们的人生中会有诸多的目送。即亦若大到生死离别,骨肉分离,小到暂时一别,家门远行。正如《目送》中所现:“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在这本书中作者在上有长辈下有子女的亲情关系交织中经历了诸多的目送。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亦若我作为学生每天早晨父亲用自行车载着我去上学,当我向他说:“爸爸,我去上学了。不用想,迎着我背影的那便是两鬓早已花白的父亲灼热而又燃情的目光。”亦若是目送。又若是我参加夏令营时,母亲面对车子启动之时,迎着我背影的,也便是母亲担忧的神情。亦若是目送!
在作者笔下不着痕迹的就写出了大视野大境界。在貌似不着边际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温情,没有着力的去描绘深情厚重的无私之情,只是把捡起日子里的点滴融入其中,你会在无意之间被貌不惊人平实无华的文字打动,会报以会心一笑,会黯然神伤,会被柔软的孝顺所温暖!
我的思绪还是会不绝如缕的,随同文字勾勒的情感所起伏。散散的文字,全然不是作者凶猛的杂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达文化深处的基固,即便是些生活里的点滴和琐碎,你依然可以从另外的世界里清晰的对比出我们自己生活中的温情。在温情的文字里依然能真实地传递批判的力量。
目送读后感800字初一篇十三
龙应台,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支笔,但自从她第一次当上母亲,便开始了她的“人生课”,并以书的形式体现的“人生三书”更令一代代人震撼。
其中,《目送》这本的收尾尤其令我感受深切。
本书的73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写尽了人间的生死离别。书的第一章更是令我感慨万千。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一个人,读小学到中学、到高中再到大学,父母不可能永远在你身边,最痛苦的离别,也是每个人必须承受的,一次又一次的离别更是折磨着所有人。正如书中,人的父母终将远去,而唯一慰藉的下一代也总有一天会朝着自己的路走,人生便是如此。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句话实在是太贴切不过了。如今,我来到了中学,也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而住校的生活更是让我难以适应。星期天也是我最百感交集的时刻,每次到了校门口,下了车,拖着沉重的箱子,一步一步向学校走去,有时我简直不愿回头看。这也是一种目送,我仿佛走在一条从家通往未来的路上,是那么的犹豫不决;门外,父母还是那样的熟悉,他们的心里是不是也有着一份不舍呢?时而暮然回首,只见他们依旧在默默地挥着手,坚定的目光从未改变,我看着父母一点一点消失,父母看着我的背影朝着未来的路上一点一点走远……这便是人间所谓的离别。子女与父母之间仿佛永远会有一扇门,那扇门会越来越牢固,越来越巨大,越来越难以打开,这就是那扇人生的大门。住宿的我已经渐渐感受到了这扇无形的大门。
合上这本书,上完这堂“人生课”,我知道了许多,父母与子女其实的确在不断地离别中一点一点渐行渐远。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世界观的差异……
这是痛苦的,而是不得不经受的痛苦,读了龙应台的“人生三书”,让我为未来做好了准备,而对于人生,这也许会是一种极好的阐释。
目送读后感800字初一篇十四
《目送》的七十二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对于龙应台的了解是由她的《目送》一文。后来才知道,《目送》是一本散文集。集子里,满满的都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其中龙应台将对亲人真挚、又很复杂的情感表达得十分真实。
朱自清在《背影》中写道,因看到父亲为自己担心操劳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龙应台则写了两种背影。一种是目送父亲离开人世,另一种则是看着儿子慢慢长大。渐渐只能远望儿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发的是一种不舍,却又不得不舍的心情。作者身为人子,身为人母,经历了大半辈子,回首往事,内心泛起点点涟漪。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作者倏地发现当年的小男孩已经长成大人、自己也无法随时随地的陪在儿子身边了,心里有几分落寞。
全文的感情基调有些压抑,语言却十分真诚。如今我们也生活在父母庇护的翅膀下。却未曾报答过什么,小时候我们总自顾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险之路丝毫不艰险,我们去忘了回头看看保护着我们的父母。我们快要在社会中变得独立,在将来又会目送我们的孩子。或许真的像龙应台所说的那样,我们间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中行渐远——记得回头看看关心我们的人。
作者经历了许多、想要教会我们的是超脱的看待这个尘世。的确,有时候需要的是继续往前走,而有时,需要停下来。正如“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仿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这便是我们的生活:相信了便是这样,不相信便非得刨根问底,亲身试验。总之,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信心地做事,而不要拒绝困难、甚至拒绝生活。
目送读后感800字初一篇十五
拿到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带着好奇,我首先翻开了《目送》。这本书没有什么华丽的文字修饰,却让我对“亲情”有了新的认识。与这本书同名的文章《目送》,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这段文字虽不华丽,但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拨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一根弦。
这篇文章围绕着“背影”展开描写。其中,有几个片段,让我读着有些心酸:龙应台望着她儿子安德烈的背影远去,但是安德烈却从未回头再望一眼龙应台。同样,在龙应台到大学报到的第一天,她的父亲用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她到学校。她父亲只送到了学校侧门的窄巷旁。他很对不起龙应台,因为这车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龙应台却依然站在那里,目送着她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安德烈的一举一动,龙应台都默默地注视着,牵动着她的心。安德烈已经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的回头看妈妈,而是选择把背影留给龙应台。
由这篇文章,我想到了我自己。
以前的我和安德烈一样。在参加夏令营时,妈妈会目送着大巴士远去,而我只顾着和新朋友聊天,不曾跟妈妈挥挥手;出去旅游时,爸爸把我和妈妈送到机场,他会目送着我们的背影远去,还会牵挂我们,而我却沉浸在旅游的兴奋中,也没有回头看看爸爸。
现在,我懂得了这个道理。每天早上,在上学的必经之路,我会透过车窗,跟妈妈招招手,因为妈妈在目送着我去上学;到校时,爸爸把我送到校门口,他会目送我的背影走进学校深处,我会跟他说声再见,挥挥手。
请不要留给父母一个背影,给他们一个正脸,一个微笑,就能温暖他们的心。
目送读后感800字初一篇十六
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难以言尽的时候。
——题记
面对路途的疲惫,心神的劳累,坚强的她逐渐领悟到许一个人走的路。龙应台,著名作家,也是一名普通的母亲。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也写下一部部人生的经典。
《目送》便是其中的一道心灵鸡汤。华安从上学开始,龙应台便目送他的离开,望着孩子的逐渐长大,心中的欣喜也夹杂了丝丝的忧伤,那幽幽的悲来自孩子的叛逆。当华安将母亲递来的伞弃之不理,当淡淡且带有嫌弃的说“小孩”时,此时的她才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
这时,我才真正了解到小路尽头的“不必追”的深深的落迫,了解到目送背影的离开也真的变成了对时间的无言,对时间的目送。飘渺间,似乎看到了我的母亲,她那早已为我白了的发,皱了的纹。他虽没有渊博的才华的深明的见地,却有同龙应台一样的母亲的心。终究,就会明白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苦。
如今的我即将走向成年,迈向社会,也许有一天父母会离开我,虽然我改变不了现实,但我能够做的,就是不留下遗憾。清晨的一句问候,劳累时的一杯茶,也许真的很小,但在父母的眼里,那就是全部。父母陪我们走过了无知的童年,叛逆的青春。但是你了解你的父母吗?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处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这样之后,你还能说了解他们吗?儿行千里母担忧。所谓父母的痛不过就是在孩子长大,欣喜之余留下的孤寂。他们是在用一生去等待目送之后的回望。真正能够抚平亲人心中的痛,不是进行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是与他们陪伴的每分每秒。父母的心,真的很容易满足。若每个人都能够参悟到这一点,也便不会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治理名言。
时间无情,带走了青春,偷走了快乐,却永远带不走你对父母的真心。珍惜与父母陪伴的一分一秒,勿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目送读后感800字初一篇十七
作者龙应台的《目送》是一篇父亲,母亲的逝,儿女的大概。看到这本书时让我懂得,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事物、人物不让自己后悔而成为遗憾。这是一次亲情的谈话。一生中我们一直在目送是父母一直目送着我们。一直都是我们走在前面而他们在后面,途中我们可能跌倒,是他们在后面看着我们的背影渐行渐远,再下一个拐角处目送着我们。我们一直往前走却忘了后面的父母,他们期待,渴望着我们的回头一笑或者一句问候,我们不知道走在后面的他们是否跌倒。
之前看到一篇小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十七八岁的男生回去老家过年,当要回老家时,他的奶奶含着泪告别表现的是十分的不舍他走,而男生心想的是:又不是不回来了,干嘛那么严肃。之后的几天他听到了一个坏消息,他的奶奶走了,离他而去了。这时的他才知道自己的错误,为什么当时自己不好好珍惜呢。
其实我们自己也是如此,小时候总是盼望着赶紧长大来保护家人,可是越长越大,发现自己的矛盾与父母的矛盾越来越大,他们有时很烦,很多话,甚至小到每一件事都要管,就越反感他们厌恶他们,但是他们有些事情对我们却很关心,吃了吗?天冷了多穿衣甚至去超市也按照着我们的口味来买东西,不论那件东西有多贵,他们总是舍得。
而我们有时却忘了这份他们对我过分的关心,我们不懂得如何去体谅他们,珍惜他们对我们的这份关心。
我们都应该自己慢慢的走,等后面的父母走上来,不应该让自己的背影渐行渐远。让他们看着我们目送到下一个路口。还记得小时候不去上幼儿园,父母是一步一步鼓励我去上回家后还有当天的奖励,如果获得小红花,还会带我出去玩儿,其实这些都是她盼望我们早日学成,但之后越长大就越不懂珍惜。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吗?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事物,所拥有的每一天,珍惜父母对我们的照顾。
目送读后感800字初一篇十八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上的一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
《目送》告诉我,要真正的注视一切,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行云流水间,万物映在眼里;感悟到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与“舍”,一种刻苦铭心的痛;领会到人生心灵旅程里最大的关卡,是“相信”与“不相信”之间的困惑、犹豫和艰难的重新寻找……
在《目送》这本书中亦写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遭遇过的脆弱和失败,心痛和寂寞,失落和放手。平淡之事,常人之情,在龙应台的笔下用最朴素的方式绽放出了最动人的诗意。正如龙应台在《目送》代序——你来看此花时所写,整本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每个人,来到‘花’前,都看见不一样的东西,得到不一样的‘明白’”。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
正如书中所诉,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因此,在一人走的路上,你只能是对时光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放下书,闭上眼睛,并未完全读完七十三篇散文,却知道:如《目送》所述,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
目送读后感800字初一篇十九
有人说,龙应台写的亲情散文远比她的政论文好的多。读完《目送》方知此言非虚。出生于台湾的她,远渡重洋,去美国负笈求学;也曾旅居于欧,在东南亚小憩,于香港、韩日逗留。流离不颠沛,其文不谈远大宏旨,唯念人生情长。
于是乎,我们看到了硝烟弥散处,昔日战场荒芜,野草凄凄下有白骨;生离死别后,我们看到太阳照常升起,可骁勇的士兵被岁月侵蚀成羸弱的老人,泣血的伤口已风干,留存下难以磨灭的痛。“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愁难消,故土难回,夙愿难解,死难瞑目。现实中悲剧的重点不是生活中突遭变故,而是变故后日复一日的重复,身上疮疤的痛,回忆中的痛,游子的痛在月明星稀夜一一袭来,孤岛中的老兵,你可曾寻到安宁的梦境?
于是乎,我们看到父母之爱,是从小心翼翼的呵护开始,到慢慢放手,到目送,到消失。记得去外地求学时,每次的归来与离去,都有巷口熟悉的身影,当你告诉父母你已长大不必再送时,他们还是提起你的书包,从家门到巷口,一路的叮咛嘱咐,直到你上车后,目送你离开才恋恋不舍的回去。那时候真正体会到了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父母在,何其幸哉!
于是乎,我们看到人类的狭隘的世界观并不准确,大自然自有圭臬。在那套理论里,白鸽不一定能够代表和平,狼也并不是凶残和狡黠的代名词,三生万物,共存共生,人类想凭借自己的小聪明为大自然立规,犹如蝼蚁绊大象,自不量力。
于是乎,我们从普通人的善恶,看到了文明和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一扯即断。战争这台人类的绞肉机,从未歇息过。主义之争,政见之争,肤色种姓之争,资源之争,利益之争都可以是借口,一番屠戮厮杀,当胜利者踩在失败者的尸骨上志得意满时,那尸骨余温尚存。战后的伤痛更是难以愈合,正如作者所说: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触;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直视。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这就是这本书的意境,当某个黄昏,落日的余辉照亮窗前,你独自一人,品一杯香茗,在《目送》里,龙应台会与你细细诉说父母之爱,别离之苦,家国之殇。
目送读后感800字初一篇二十
《目送》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都在路上,父母却在不断的目送,而我们是否记得她们为我们付出的一切,是否记得要感恩,是否记得那停留在手心的温度。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雄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他飞翔,天使感恩上帝,因为上帝赐予他纯洁的心灵!而我们,感恩父母,因为她们赋予了我们生命,教会我们爱,教会我们成长!
从婴儿的"呱呱"坠地到哺育我们长大成人,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博大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声中酣然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茁壮成长。父母为我们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才使我们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体会着人生的冷暖,享受着生活的快乐。父母的爱柔柔如水,轻轻如烟,深沉如海,恩重如山。对这种比天高,比地厚的恩情,我们又能体会到多少呢?我们又报答了多少呢?只能将这些温暖,这些爱停留在手心,紧紧的,紧紧的,握着。
当我们用很酷的方式把吃剩的烟头弹出时,当我们用很轻松的口吻说自己蹉跎时光时,当我们用很浪漫的心情与朋友闲逛时,当我们用很自豪的态度逃课上网时,当我们用很潇洒的姿态应付生活时,而我们的父母呢?总是以很富裕的方式给我们掏钱,总是以很轻松的口气对我们说上班不累,总是以很奢侈的方式让我们吃顿饺子,总是以一种很幸福的口吻对我们说拥有我们这样的孩子,他高兴。这可能就是天下父母心吧!这样的温度,停留在手心,很暖很暖。
父母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谈起;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我们不愿在众人面前夸赞炫耀;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普通的,普通的就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可就是这样的双亲,在你跌倒的时候,扶你起来,教你站立,指引你一步步走向成功。
父母所给我们的,是无尽的爱,是温暖的港湾,是停留在手心挥之不去的温度!
目送读后感800字初一篇二十一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总会跌倒或胜利,我们或喜或悲,或苦或甜。正如书中所说的“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虽然在路上,总会人来,也有些人离开。就像父母,但他们会不停支持我们,鼓励我们正确的向前走,如雪中送炭,也如锦上添花。
时间如白马过隙。时间荏苒,我不禁回首,发现正如龙应台说的一样“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想到了我与我的母亲,从小她就对我严格,因为她总是给我布置一些看上去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我没有完成,她就会打我。用一句话囊括就是“我天不怕,地不怕,就只怕我老妈。”
读完龙应台的《目送》后,我却想起了母亲头发上沾染的丝丝霜华,这其中也有我一半不听话而长出来的吧?总会想起在每次我妈打完我以后,总会自己先消气来和我说抱歉;会想起我小学多调皮,总惹得我妈恼怒;会想起我妈总为我学习操心,对我语重心长的说一番,我却总没听进去的时候。
我明白,将有那么一天,我也会如亲爱的安德烈一般伸展出知识与思想的翅膀,驾着长风,乘着飞云,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这途中,也许会有彷徨,也许会迷失前进的方向,也许会被狂风暴雨折断翅膀。但,人生是一条不归路,时光只是一个匆匆过客,注定了再疲乏,也不能停滞步伐;再困顿,也不能丧失希望。有些时候,只能一个人流浪,一个人天涯。只是一个人。
但是我却想说,能在人生这条漫漫长河中能遇见你们,真的是我一生中莫大的幸运。若说在佛前一千次回眸才能换来今生一次擦肩而过,那么我愿意在佛前回眸一万次,一亿次再让我来世做你们的女儿。
一生目送——我的理解也许并不够深刻,并不够成熟,还没有经历深思熟虑的锤炼。但我知道,无论有多大的风风雨雨,总有两双热切的眼睛跟随着我,他们会无言的支持我,鼓励我。他们是我一生雪中的碳,锦上的花,无论是祸是福,他们都会欣然与我共担。谢谢你们,老爸老妈!
目送读后感800字初一篇二十二
一直很爱看书。
得一本好书,如遇一知己。为它,可不食、不睡,不理世事,只想找一个角落静静地与它相伴。
曾有几次,睡前开始看一本新书,入了迷,索性熬个通宵读个痛快!待到东方既白,鸟儿欢唱之时,书看完了,人却垮了!
这样的看书方式,心灵得到了滋养,身体却遭了殃。不可取也!
后来决定改变阅读方式,睡前尽量只看散文或杂志。
说到散文,在此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龙应台的《目送》。
一直不太关注畅销书,因为我自认是个守旧的人,新东西往往不合我的胃口。那日上当当为孩子购书,不知怎么就进入了畅销书推销页面,看这本书评价极好,鼠标一点,就把它买下了。
过两天书到货,打开,在扉页上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突然就怔住了!一种道不清的忧伤从心底漫漶开来,眼眶渐渐湿润了……
这是一本描写亲情的书,一本温暖的小书。作者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描写了她作为女儿、作为母亲的幸福、困惑、无奈……
从这本书里,你再也看不到那个笔锋犀利的女子,她变得温婉、柔情。
作者在书中写到了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写孩子对自己由依赖到独立,写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目送》中处处是我们感同身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感人肺腑。
亲情常常是平凡的、琐碎的,有时甚至是令人厌烦的。但当风雨来临的时候,它却总是你最强有力的支撑。亲情,虽不如爱情绽放时那般热烈,却更持久、更无私。
无力抓住、无法回报的亲情,会成为永远的痛。
你离爱你的父母越来越远,你爱的孩子也离你越来越远……看着你最爱的人渐去渐远的背影,你只能在背后默默地目送。有些心酸,有些无奈,却难以改变。
有多久没给父母打电话了?那么,马上行动,打一个吧!告诉他们,你有多爱他(她)!
有多久没好好陪子女玩一玩了?那么,放下工作,陪他(她)好好过一个周末吧!
目送读后感800字初一篇二十三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但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在《目送》中写到的这段话,像留意地吹掉陶瓷上的灰尘一样轻轻地飘入我的眼帘,但却软软地划开了我的心。
《目送》中的孩子踏上那条叫做成长的路途,他已充满力量,蓄势待发,急着去披荆斩棘去开天辟地,再也不能忍受母亲对他缠绵的爱。于是只是吝啬地留给她一个无情的背影。着背影轻飘飘却冷得彻骨,灌入母亲的瞳孔里如同倒入一股寒风。母亲只能目送他,最终她双眼中燃起的火光被寒风吹灭,没有任何火星的残留光亮,只剩下一滩湿漉漉的灰烬,散发着草木香灰的悲凉后调,沉淀出无奈心酸的轮廓。她不得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思绪被拉扯回那段生了锈的时光中。“文韵!走慢点,妈帮你背书包送你进去吧!”母亲的嗓音突兀地闯入寂静的校园。我不耐烦地转身对她翻白眼,“不用。”冰凉的声音反射出冰雪更加凛冽的光。而后头也不回地走了,我用背影告诉她:不必追。于是她站在原地目送我离开。而那句“不用”的话语断在阳光里看不到痕迹,但是谁都听得到那些痕迹破裂在她的内心深处,千沟万壑。唯独我选取捂住了耳朵。
如今想来,这段回忆在我的心上践踏出一片空荡荡的疼痛。甚是愧疚,懊恼自我当初为何不给母亲爱我的机会,为何还要伤害她呢?只是正因嫌弃她穿得像大婶,怕给自我丢脸?我真是不孝啊。要补偿还来得及吗?
之后我常梦到这样一个梦。梦中,我和母亲分别,我离去的背影牵扯着母亲绵长的目光,我不断回头,瞥见她的目光里盛满温柔,仿佛夕阳一般笼罩在我的身上,暖暖的。她涟漪般徐徐散开的笑容抚醒了一大簇绚烂的野花。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但是请在离别时,回一次头,给那个目送你的人一个微笑,哪怕只是轻轻的一瞥。趁此刻,趁她还在。当记忆的时钟缠上碧绿的爬山虎与白色的野蔷薇穿插在咱们灵魂的空隙时,才不会留下遗憾。
目送读后感800字初一篇二十四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在上小学时,父亲常骑着那破旧的单车来接送我,开始觉得还好,后来就变得反感了,但父亲还是一如既往的十分唠叨。每次上学都要问我要不要送?我说不用,真的不用?我说真的不用要迟到了,真的不用?我不耐烦了,不理睬他,出了门就走,父母又总在门口说路上要注意安全,早点回来,热了要把衣服脱了放在书包里、中午要把牛奶喝了、一定要把水喝完……我与普通的孩子一样这些唠叨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等我又大了一些,父母可以感受到我对他们处处的排斥。父亲也渐渐明白,不再每天问我要不要送,但每天还是会唠叨,虽然没有以前那么多了,我对他们这样的表现十分“满意”。
读起《目送》时,突然发现所有父母的良苦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孩子都会如此。这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某次快迟到时父亲再问我要不要坐单车时,我答应了,他显然有些惊奇,又有些暗喜。于是搬出那辆破旧的单车,解开锁让我做上后坐,一蹬一蹬,车发出了吱呀吱呀的声音,但车轮可以看出是打了气的。在刚升起的太阳的照耀与衬托下,父亲的背可以看出十分宽大、温暖,父亲的背渐渐弯了。青麻布的衬衣湿透了,穿了很多年的皮鞋上有着一层泥灰。有点花白的头发一部分被汗水打湿,贴在脸上,一部分头发飘在头顶上,脸色发黄发斑,日夜的操劳使父亲的皱纹越来越深。脚还在一个劲的蹬,看到此景象我忽然有些心酸。在内心里有些愧疚。
我开始反省着自己,我多少次冷漠了妈妈端来的热牛奶,我多少次错过了与妈妈共进晚餐的机会,我多少次无视了妈妈无微不至的爱啊!“宝贝,今晚妈妈弄了你爱喝的鱼汤噢。”“不要再叫我‘宝贝’了,我跟同学烧烤,不回家吃饭了。”现在想想,我有什么理由去拒绝?
父母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一直注视着你,给你丝毫不亚于你给你的孩子一样沉甸甸的爱。不管他如何,过得怎样。他们目送着你,直到生命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