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烈士墓的社会实践报告(4篇)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扫烈士墓的社会实践报告篇一
活动开始前,各中队辅导员向队员们介绍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并鼓励队员们查找资料,相互交流,了解更多烈士的感人事迹,队员们在查找、交流的过程中,队员们知道了中山无数革命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是什么使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队员们通过热烈的讨论,从无数烈士身上,懂得了“祖国和人民的得益高于一切”,“听从祖国的召唤”。
全体队员在队旗的引导下,来到了烈士陵园,陵园正中的纪念碑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在周围那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此时此刻,队员们的心情格外沉重,他们没有了往日的喧闹,没有了今日的嬉笑,都静静地肃立着,他们穿着整齐的校服,鲜艳的红领巾在胸前飘扬,他们高擎着星星火炬旗帜,手捧着鲜花,挺立在烈士墓前,用自己坚强的意志捍卫着烈士墓的荣誉。
活动由大队辅导员戴必俊副主任主持,上午9时许,缅怀活动在激昂的队歌中正式开始,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全体师生佩戴鲜艳的红领巾,神情庄重,气氛庄严肃穆,大队辅导员首先向队员们介绍了中山光荣的革命历史。随后,师生肃立默哀一分钟,在这庄严的时刻,师生们默默祈祷,思绪万千,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跃然眼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升腾,心灵在无声的震撼中得到了洗礼。少先队员代表柳天雪同学讲话,号召全体同学要做一个讲“十讲”的中山华附人。紧接着,梁婉仪校长、唐梅主任和各班少先队员代表列队向烈士纪念碑敬献了鲜花,献上了崇高的队礼。最后,全体师生庄严宣誓: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诚实勇敢,自律自强,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师生们情绪激昂,嘹亮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
此次活动,拉开了我校“心系祖国、立志成才”革命传统教育系列活动的序幕。活动结束后,各班进行了交流小结,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缅怀活动,队员们已经深深地懂得了生命的可贵,懂得了如何去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会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继承先烈遗志,弘扬先烈艰苦奋斗、前赴后继的精神,面向未来,立志成才,争做一名文明守纪的华附小学生。
扫烈士墓的社会实践报告篇二
为保证清明节“两园”祭扫活动平安、文明、有序,实现“文明祭扫、平安清明”的目标,制定下发了《清明节组织青少年学生祭扫烈士陵园活动方案》,做到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明确了祭扫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要求所有职工对所分配的工作任务要切实负起责任,履行好职责。同时还对重点地段、高峰时期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提前做好了应对准备措施,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有效地保证了整个祭扫活动有序进行。
在清明节前集中开展了安全隐患大排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排查的重点是:群众集中祭扫场所的设施、电器电路使用、消防器具配备、消防安全管理、易燃易爆物品的存放等,及时排除了隐患。进一步完善措施,为应对清明节祭扫高峰做好充分准备,密切部门协作配合机制,提前及时与公安、交警、城管、社区联系,建立联动机制。对人流、车流疏导、防范烟花爆竹任意燃放、应急医疗保障、免费提供防暑药品等措施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做到措施得力有效、处置及时妥当,确保各项安保工作万无一失。同时,在重点部位安排精干人员和志愿者服务队伍做好群众祭扫活动的引导工作。
面对日益强化的清明节日意识和有增无减的祭扫压力,各纪念场所高度重视清明期间群众祭扫的接待工作。一是以弘扬烈士精神为主题,充分发挥烈士陵园纪念设施的红色资源优势,利用报刊、广播、网络、展板等形式广泛开展烈士事迹宣讲,深入宣传烈士英雄壮举的精神内涵。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组织群众参加各种形式的祭扫活动,大力弘扬烈士精神。二是完善服务软硬件设施,丰富服务内容,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努力为祭扫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三是提前检修好有关设备,做好群众瞻仰祭扫物质准备,做好来园登记和解说工作。
四是认真做好烈士祭扫活动的组织接待和引导,对来烈士陵园祭扫的烈属和社会公众提供耐心细致、周到有序、诚恳热情的服务。同时做好了外地亲属来园祭扫的接待工作。
扫烈士墓的社会实践报告篇三
暑期我们院学生会秘书处“踏红色足迹扬革命精神”实践小分队组织了一次意义深刻的红色之旅——察哈尔烈士陵园之旅。我在革命先驱的墓碑下庄严的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我也献上自己手中的鲜花为这些为中国事业而献身的革命英雄表达我的悲痛之情和敬佩之意,并清扫陵园卫生,在烈士陵园我还进行进行社会调查与游人进行交流,来弘扬民族精神。
红色之旅,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交流调查
察哈尔烈士陵园位于张家口市桥东区陵园路,19xx年落成,是为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烈士而建。陵园占地约15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革命烈士纪念塔、骨灰堂、牌坊等。纪念塔高31米,塔身正面有“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大字。纪念塔正厅内安放着一尊一米多高的银质革命烈士纪念鼎。在墙壁上记录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6703名烈士的英名。紧紧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响应院团委组织全院青年学生开展“追寻红色足迹”系列活动的号召,组织探寻红色遗迹活动。
引导青年学子走进革命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结合学习党史的研究课题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在活动过程中开展各种志愿服务。通过组织亲身体验,提升对党和国家的朴素情感,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在增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学习并弘扬民族精神。
传扬民族精神,服务革命老区
我这次社会实践的内容是:
(1)游览烈士陵园,缅怀先烈,激励自我。
(2)清扫陵园内的卫生,为烈士扫墓。
(3)同老革命老前辈进行交流,学习民族精神。
(4)和游览陵园的游客交流,调查游陵园人的想法。
庄严而气氛沉重的烈士陵园,没有太多的修饰,就像是烈士们的情感一般,对待我们中国的亲人柔情似水,对待敌人坚强不屈。我缓缓而进,脚步轻而迟缓,因为怕打扰到这里安息的英魂,因为感染到了这里沉重的气息。
我手持鲜花,在碑前默哀三分钟,之后献上我的花,以表达我心中的哀思之情和崇敬之意。我在这里宣誓,我的精神饱满而充实,我的誓词掷地有声,我的宣誓是那么的坚定而勇往直前。步入墓区,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缅怀死难的烈士们。一位位烈士的图像出现在我的面前,仿佛在诉说着他们的斗争过程。为了人民他们抛头胪洒热血勇往直前。为了祖国,他们舍弃小家为大家,才换来了今天人民的安宁。
历史举起如椽的大笔,在这块热土上谱写出抗敌御侮、气壮山河的光辉篇章;书写下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这块英雄的土地,凝聚着先烈们不屈不挠的高风亮节和爱国情怀。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生活在和平、民主、安逸的社会主义环境中,我没有理由不去捍卫千千万万英雄节兵们用鲜血拼下的国土;我没有理由不为祖国的富强壮大尽自己应尽的责任;我更没有理由忘记我们伟大的建国先驱。
在瞻仰了烈士墓后我开始清扫园内卫生,主要工作是去清理园内的杂草和废纸果皮等垃圾。在炎炎烈日下汗水很快湿透了我的衣服,但我没有喊累,也没有因为炎热的天气而停下手中的活。因为在这样神圣的土地上,我的心里充满了无限的动力。长眠于此的烈士们,是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我只是希望用自己的双手做点什么。
实践中我有幸遇到了几位老党员老干部,和他们进行了交流。老人兴致勃勃的为我讲述了自己的抗战经历,并为我讲起来耳熟能详的董存瑞炸碉堡等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在老前辈们那里学到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国的革命、改革和建设谱写了无愧于时代的业绩,我愿意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老区人民送去爱心、送去温暖,表达我的爱戴和无限崇敬。其中还有一位是咱建院退休的老师,虽然年过七旬还是精神抖擞地为我介绍了烈士陵园。
随后我又开展了我的小调查活动,通过和游客们的交谈来传扬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同时对游客的想法进行调查。不仅服务了广大游客,为他们讲解有关先烈们的事迹和历史,得到了广大游客的好评,而且为陵园的建设收集了不少宝贵意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站在新的历史平台,通过此行我切身感受到新时代脉搏的图腾,感受到我们党今天所取得的丰功伟业真是来之不易。然而,我在感慨前人的功绩之时,不能一味的只回忆过去,毕竟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应该以实际行动来为我们的祖国,为我们的人民做贡献!然而,我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有限的,我需要一个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党来领导我,给我指引前进的方向,而这个政党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踏红色足迹,我寻到的是先烈们永垂不朽的精神;扬革命精神,我看到的是祖国光辉灿烂的明天!
扫烈士墓的社会实践报告篇四
通过寒假休息时间参加社会实践,缅怀革命烈士。熏陶爱国情操。增强历史责任感。了解身边的伟大人物,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
参观萧克将军故居
当我第一次知道他的名字,第一次知道有他这个人的时候,是我在我上初三的时候。而我正真去了解他是在大学,或许如果没有这次的作业,似乎我也会和这位英雄“无缘”。他,是一名军人,确切的来说是一名解放军人。
那是在我初中毕业择高中,我们县的第一中学为了招生就发给了我们一本介绍书,书本上介绍了好几个算是有名在那个学校毕业的牛人了,记得有写<芙蓉镇>的作家古华,世界冠军邓建英,还有一名军人叫萧克等等……还有其他人倒是不记得了。也是那个时候开始留意到我们家乡居然有这么一个人。里面放了一张他年轻时当兵,和一张来参观学校的黑白照片。当时的我就是被黑白照吸引到了。我想想知道他在的年代,有我这个年代不可能发生的,不知道的许多新鲜的事。
初中毕业了,当然也顺利来到了这所高中,进入大门往左走便是我熟悉的字眼陌生的人的名字<肖克图书馆>。
高中三年的时间里,我却没有注意到这个似乎没有多余的时间去了解他,我也是在同学口中听说萧克的故居就在泮头那,好老的房子,还有照片……我也是听说,由于学习紧,加上不是特别感兴趣,也就没有去过他的故居。
就在我大一的寒假,我决定去一趟肖克故居看看。那是一个不大的村子。我清早早早的起床,打扮好,怀着一颗兴奋激动的心情。和已经早就约好的朋友。在县里坐上去泮头的公交车,也很是方便。
车一路在行驶,一路在想象他的故居是个什么样子,黑黑的老房子?老式的砖瓦房?里面的摆设应该是旧中国的陈设?里面有几个房间……望着窗户外面一直在脑中想象着这些画面。或许在我身边的朋友也在想象吧!
车一直在挺进,我的心一直在靠近。进村后,向我们走来了一个背着锄头的农民,像是是去锄草。于是我们便问道,“这位大叔,您知道萧克故居怎么走吗?”他说“你们都是学生吧?”我们回答“是,我们和几个朋友来看看”他说“那好,我正要从那里路过,顺便带你们去吧!”我们心中在暗暗欣喜。一路上在给我们介绍那个萧克故居,里的。有照片,和摆放的桌椅板凳。说那里都是老房子了,因为房子老化,政府不断在出资维修,湖南省都发了文物表彰呢?说着乐呵呵的。又说到了他的生前,可是将军呢,带领解放军们打战,担任过师长……一路上说了许多有关于萧克的事迹。说着说着,便到了,老乡说“就到这了,你们自个进去吧,参观的人偶尔还是有些的,那我先去咯”我们说了声谢谢,我心中还在暗自在想,乡下的人就是热情,朴素。他便是乐呵呵的,背着锄头沿着小道走了。
站在故居前,门是老式旧旧的门,有些古色气息。故居前面的塘挺大,水也清澈的,倒映着对面的屋子,很是漂亮,有种乡村宁静的感觉。当我们走进这个古色古香的大门是,进入便是一个塘,像是一个祠堂,里面有桌椅板凳,墙边自然是少不了各种照片挂着,黑白照,加上房子的陈旧感,更显得房子的古色。与房子主人当年的气派,与艰辛的抗战经历。
当我再走进,便是墙上的他照片下的简介让我耳目一新,让我更了解到了他。
萧克(1907——2008年),原名武毅,字子敬,乳名克忠,出生于1907年7月14日,湖南省嘉禾县人,当代军事家、军事教育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曾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学院院长和第一政委。1927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担任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主编百卷巨著《中华文化通志》。2008年10月24日12时51分,萧克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
1925年投笔从戎,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和长征,历任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红六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等职。抗战时期任八路军一二o师副师长、冀热察挺进军司令、晋察冀军区副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第四野战军第一参谋长等职。
全国解放后,任军训部部长、训练总监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军政大学校长、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他也会文学创作,些了一篇小说,著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朱毛红军侧记》、《中华文化通志》、《萧克回忆录》、《萧克诗稿》、《浴血罗霄》等作品。其中,《浴血罗霄》获1988年茅盾文学奖荣誉奖终。1937年5月动笔到1939年10月萧克将军写出了长达40万字的小说初稿,书名暂定为《罗霄军》。在随后的四五年中,萧克先后做了三次大修改,多次小修改。
这个与我学校里的那个图书馆前高立的塑像下的介绍一样。看完了这段介绍,便是更觉得他算是个非常厉害的人。
有点让人感觉是文武双全的人,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很脆弱也很坚强。他用他的文章和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浴血奋战,什么是活到老学到老。
看着这些,油然而生出一种敬佩之情。就像我们县城里的烈士碑一样很高大。
当我走出肖克故居,走在归程的路上,在车上不时望着外面,不时望着手机,问自己能干什么?我应该做什么,生我养我的土地啊,你还记得我吗?不像肖克让人,刻骨,也没有丰功伟绩,也没有拼搏青春,我应该要好好反省自己该做什么?在车上一直也在思考“这些革命英雄他们在天上知道后人的缅怀与向往吗?”
人们总是说:新一辈的幸福是老一辈人用鲜血换来的,是的我们的辛福是由老一辈的血肉换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缅怀他们,不一定重新走走他们的路,也不一定要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现在,只要我们背负着时代发使命,便是对先辈们最好的回报。
有了这次的亲身体验,让我更加的感受到革命烈士当年的辛苦与我们当代生活的幸福。我们应该更少地去抱怨,是他们的奉献,铸就了今天的我们的美好。通过这次实践,鞭挞了我们新一代把更多的精力去奉献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做好自己现在能够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