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少年王勃》课程教学反思简短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4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少年王勃》课程教学反思简短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篇一
了解了叶教授所提的“好课”标准后,回过头来再看自己的《少年王勃》这一堂课的整个过程,尽管自己课前精心设计教案,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有待改善之处,离“好课”二字相去甚远,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改善,从而达到不断进步的目的。
一堂好课首先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对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可锻炼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而不是图热闹的课。同时一堂好课也应该是一堂有效率的课。一是对面上来说,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
从这两点上来说,我觉得本次自己执教的《少年王勃》一课都还存在着有待改进的地方。造成这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模式还在探索与试验阶段。的确将这一崭新的学习模式引入平常的教学中,不但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的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一系列多种能力。但是由于在尝试的初期,不管是形式上,还是流程上,甚至是合作分工上我和学生都不是很熟悉,都在探索阶段。
在课堂上我提了这样一个任务““其实全文处处都能体现出王勃是一个有才气的人,请大家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哪些词、句、段中体会到王勃是一个有才气的人?大家可以画句子、圈词语并在旁边写下感受”。我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开始了热烈的讨论交流,但透过这热闹现象的背后,走进每一个学习小组,仔细聆听每一个孩子的发言,我就发现这份热闹是由一部分优等生所撑起的,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更多的只是一个聆听者或者是个重复者。尤其是交流的形式,在课堂的呈现来说应该是不成功的。按照平时的要求,发言时我对1号到4号根据其能力高低都由不同的安排,但是在本堂课上,叫了那么多组的发言只有3个组是按照我的要求逐个发言的,其实各组的发言全由能力较强的3号组长来发言的。
从这个课堂过程来看,还在摸索阶段的小组合作模式都没有很好地达到“扎实”和“充实”的要求。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小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参与,自然谈不上得到锻炼与发展,对他们来说就谈不上“扎实”二字。在交流的时候,有较多小组都由组长代劳,就可以看出从效率的面上来说是远不够的。因此“充实”二字做得也不到位,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并不是本学期开始尝试的崭新的“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而是因为我对“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实践不够成熟。在实践初期的具体操作这一环节的方法、步骤以及对学生的训练都存在一定问题所带来的后果。因此如何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崭新的模式是我必须认真学习、思考、实践、改进的课题,而且迫在眉睫。
叶教授所说的“丰实”二字,我是这么认为的,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这样的课就是“丰实”的课。“平时”二字我认为则是指常态下的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基于以上的看法,我个人觉得在“丰实”与“平时”这两点上,自己所执教的《少年王勃》这一堂课还是做得不错的。
首先尽管这是一堂青年教师的评优课,又是在自己学校上自己班,而且内容是自己定的。但我并没有事先给学生做任何安排或是有关内容的渗透,而是将比赛、评委、听课老师通通“不放在眼里”,因为我的眼里“只有学生”。依然按照平时的上课模式来给学生上课,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提问……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在学生的交流中生成了很多东西,较好的做到了“平时”二字。
其次“丰实”二字的体现可以从课堂上当我提出“古今中外,像王勃这样的少年奇才,历史上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我先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然后再选择一个比较好的在班级内进行交流。这样不但交流的面增加了,而且在这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面也扩大了,生成的东西也就多了。还有在引导学生体会完王勃的才气后,我让学生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他为什么会这么有才华呢?”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那是因为王勃爱观察、爱思考、爱写作。这一环节不但概括了课文,而且也生成了对学生习作的指导。
不管是谁上的课,任你如何精心设计它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将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正是因为自己执教的《少年王勃》一课是不粉饰的、有缺憾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所以它是一堂“真实”的课。也正是因为这份真实给了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从而达到不断进步的目的,《少年王勃》一课的教学已经结束,但是对于“好课”的追求永无止境,永远不会结束,我会继续走在教学的这条探索路上,不断以叶澜教授的好课“五实”标准作为参照,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少年王勃》课程教学反思简短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篇二
发展性评价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评价。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非常惊喜地看到,教师过去那种冷面孔少了,那种简单、粗暴、挖苦的评价语言少了;更多的是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己、拥有自信、挖掘潜能,最大可能性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也经常看到案例1中的现象,教师试图用鼓励性的语言和激励性的奖品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从实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这样很容易使教育走向另一个误区,这种发展性评价变成了一种物质诱惑,学生注重的只是教师的奖品,而不是关注学习的内容。语文课堂表面上虽热热闹闹,但只是一种“泡沫”而已。奖品过多过滥,学生也变得无所谓、不稀罕。从案例1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评价语言除了“真好!”“你真棒!”“真了不起!”,似乎就再也没有别的语言了。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再加上小朋友整齐划一的动作、口号,显得机械单调,小朋友对同伴的鼓励已不是发自内心的,而只是应付一下,甚至是极不情愿的。那么,学生到底好在哪儿,棒在何处,谁也弄不明白,只能是“雾里看花”了。发展性评价更加注重唤醒学生的生命态度,激发对知识的渴求,释放学生内在的潜能。事实上,教师那一个甜蜜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个温柔的抚摸,教师那发自内心的欣赏,那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甚至奖励学生一项学习任务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教师的评价只是简单的肯定与否定,仅限于知识层面上的对与错。如案例1中,“你说得很正确!”、“说得还不错!”、“非常有道理!”、“这是你的发现!”等等,教师极少对学生的回答说“不”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没错,但学生的这种“体验”真的都是完美的吗?否定学生的回答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吗?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或者不完全正确的回答的纠正恰恰是非常“尊重”的表现。教师可以让其他同学讨论,反复修改,这样可以使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体验”才会更深刻,才会更“独特”,这是不是比那些简单地处理学生的回答更“尊重”学生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贯彻新课程理念时,如果只是从概念上理解、从形式上改变那是非常肤浅的,我们应着眼于语文教学的本质,从文本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新课程理念才有可能真正落实,才能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是发展性评价的内容,并且受到同等的重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与能力的评价,所有的评价方法、内容都是为了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而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读书、如何去解决问题并不关注,因为他们要的只是“葫芦”。案例1中,如果我们把“说得还不错!”变成“你解释得非常精彩,比老师说得更有道理!”对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给予发自内心的赞赏,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如果我们把“哪位同学比他读得更好?”变成“这一遍比前一遍好多了,再读一遍会更棒!”这种评价无疑更能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鼓起自我挑战的勇气。我们从案例2中可以看到,教师更关注到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评价,“我很高兴!你们已经学会读书了。”让学生懂得读书的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真不简单!”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给予充分的肯定。“你已经完全进入这种境界了,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这可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啊!”对学生全身心地溶入课堂、溶入文本的学习态度给予充分的赞扬。“那你就是了不起的画家了!”“你很有音乐天赋,唱得也很有味道!”……这种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多了一把尺子就多了一批好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优秀者。
《少年王勃》课程教学反思简短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篇三
对教案的设计经过了“两议修改”终于在课前的那一刻尘埃落定。这几日我似乎还沉浸其中,也许这就是反思吧!对于教学的设计一直是我们教师努力追寻出新的而又时刻离不开的话题,现就这次教学设计的反思表达出来也算是我课后留下的点滴痕迹吧!
每一篇都有特定的主题,教师围绕主题设计教学,帮助孩子们领悟主旨。全国小学语文理事会会长崔峦先生在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中这样讲:“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但作为教师怎样的设计才能便于孩子们扎扎实实发展的目的了?话说简简单单,实在是不简单!
《少年王勃》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文中有很多词语含义深刻,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我采用比较句子,让学生体会到“缓缓地”、“轻轻地”体现了野鸭的悠闲自在和云彩飘荡的轻柔;又采用动作表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笔走如飞”、“拍案叫绝”、“胸有成竹”等词语的意思,避免了枯燥的词义讲解,使学生兴趣盎然。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积累”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读的过程中,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我在指导学生背诵第三小节时,先引导他们体会秋景之美,激发他们记忆的兴趣,使他们活记乐背。
当然在教完这课后,我感觉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相关意境图的出示太早,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诗句出示后,应该先让学生说说这幅图上可能画了哪些景物。在学生充分想象和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出示图,让学生欣赏,图文对照朗读,这样设计更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想象说话时,教师还要适时引导,使说话内容和原文的提示相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符,不能为了想象而想象。
2、在比较句子时,句子之间的差异应该更明显一些,让学生去体悟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纯美的意境。如:一只野鸭飞翔,云霞在天边飘荡。
3、对于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朗读,学生读后半句出现了停顿错误,我没有及时的给与纠正。
《少年王勃》课程教学反思简短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篇四
《少年王勃》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即兴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的事,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华横溢。
在开课伊始,我直奔重点,将文中的两句诗”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字词教学结束之后,我又抛出问题:“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滕王阁序》中最著名的一句诗,你们能动笔在文中划出描写这两句诗意思的句子吗?将学生的思维带回到文中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本课第3、4自然段,描写了迷人的秋景,是本课的重点段落,我没有过多地去解释,而是通过诗文对照、通过看图、想像等方法,引领学生在两个不同的文本世界里自由穿行,让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反复朗读感悟,体会美在哪里。如:抓住“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感悟秋之壮美,抓住“缓缓地飞翔”、“轻轻地飘荡”感悟秋之宁静、秋之深远。不过我想如果有一些秋天的图片能让学生更加深理解。在读句子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并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发散了学生的思维。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诗句、体验美丽的秋景。最后,再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一边看着图片,一边再读句子,这样学生们对诗句的理解和体会会更深刻。
文中也有很多词语含义深刻,因此,需要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我采用手势、比较等,让学生体会到“缓缓地”、“轻轻地”体现了野鸭的悠闲自在和云彩飘荡的轻柔。另外,像“拍案叫绝”这个词,我采用动作表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的意思,避免了枯燥的词义讲解,使学生兴趣盎然。
《少年王勃》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即兴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的事,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华横溢。
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依始复习检查词语后,我直奔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这一段写了江上迷人的秋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教学更为扎实、更为有效,在学习这段时,我没有做过多的分析与指导,我尽量创设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机会,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我们都知道,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有效方法。前人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朗读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促进语言的发展,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语言文字的积累,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一次一次地朗读中加深感悟,升华情感,深入体验,积累内化。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反复朗读感悟,如:抓住“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感悟秋之壮美;抓住“缓缓地飞翔”、“轻轻地飘荡”感悟秋之宁静、秋之深远。其实,读好这段话,也为下文学诗句作好铺垫。
在熟读成诵第三自然段的基础上,我适时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学生把这一诗句与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对照读,自己体会读懂了什么?由于对江水的美景感悟很深,所以对诗句的理解没作过多的分析,学生能自己读懂了,在读懂的同时,体会到了诗句的凝练。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好诗句,读出古诗的韵味。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最能突出王勃奇特的才能。这一自然段中最能突出王勃“奇”的词是: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等,这些词我是抓住了,但引导时还放得不够开,老师讲得太多。之后与第二自然段其他客人的表现进行对比,从侧面更加感悟出王勃的奇。
本节课,我既注重了图文结合,朗读感悟江景之美,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诗句,扣词扣句,体会王勃的“奇”。课中,也反映出我许多的不足,尤其是对学生的点评还不够及时、到位。缺乏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朗读。这就需要我平时多加学习、积累,当好平等中的首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