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讨文章如何写(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理论研讨文章如何写篇一
内容简介
《怎样写好调研文章》以作者独创的调研写作“实例法”为主线,将全书联为一体:基础篇用作者亲历亲见的实例,多层次、多侧面,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了调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贴近实际,简捷实用。评讲篇和评改篇精心挑选了15个各有典型意义的例文,或解剖分析,鞭辟入理;或字斟句酌,精彩纷呈。全书好稿差稿,原稿改稿,对照比较,直观方便,既一目了然,又浑然一体。编辑推荐
《怎样写好调研文章》为特色鲜明的调研写作专著,是初学者良师,深造者益友,轻松翻阅,受益良久。是党政机关公务员,各级各类调研人员,在读及求职大学生,党校学员和其他培训、求职人员的必读好书。
作者简介
本书以作者独创的调研写作“实例法”为主线,将全书联为一体:基础篇用作者亲历亲见的实例,多层次、多侧面,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了调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贴近实际,简捷实用。评讲篇和评改篇精心挑选了15个各有典型意义的例文,或解剖分析,鞭辟入理;或字斟句酌,精彩纷呈。全书好稿差稿,原稿改稿,对照比较,直观方便,既一目了然,又浑然一体。
本书为特色鲜明的调研写作专著,是初学者良师,深造者益友,轻松翻阅,受益良久。是党政机关公务员,各级各类调研人员,在读及求职大学生,党校学员和其他培训、求职人员的必读好书。目录
序一——调研,终生的事业
序二——独特的讲授 精湛的评改
序三——调研人生的精彩
基础篇
第一讲 调研者要有“五心”、“四敢”,过好“三关”
第二讲 调研要有好点子,会“发现”
第三讲 调研要选择最佳角度
第四讲 调研要有好思路、好提纲
第五讲 调研十二法
评讲篇
第六讲 评讲共青团湖北省荆门市委七篇调研文章(上)——兼谈当前调研文章普遍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七讲 评讲共青团湖北省荆门市委七篇调研文章(下)——兼谈报刊编辑的职责、权利、作用及“七、十、一”调研文稿编辑法
附:共青团湖北省荆门市委七篇调研文章
文章一:放大办学职能 提升教学效果(见上文,此略)
文章二:理清思路谋发展 全面实现村村通
文章三:新时期农村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
文章四:探索引入项目化管理模式 推动共青团工作全面落实
文章五:发挥自身优势 服务兴工富市
文章六: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章七:认真贯彻落实“两法” 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荆门对全市“两法”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第八讲 诊断《村与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的思考》——兼谈主题提炼与材料选择
第九讲 诊断《认真做好“五个文章” 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兼谈发展战略研究文章的写作
第十讲 诊断《发挥财政统筹性特点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评改篇
第十一讲 评改《关于加快我市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的思考》——兼谈编发简报要“六简”第十二讲 评改《建好每一个岗 树牢每一面旗——沙洋县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的基本做法》——兼谈经验文章的写作与比较
第十三讲 评改《学温州人精神 话荆门经济发展》——兼谈学习考察报告的写作第十四讲 评改《荆门市园林绿化发展方向探索》——兼谈专业技术文章的编辑
第十五讲 评改长国道经济——城郊发展的重轴线》
例文篇
价值规律与生猪生产问题初探
发展与大中型企业的联合 加快荆门经济建设的步伐
发展市场经济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
后记
理论研讨文章如何写篇二
怎样写好理论研讨文章
理论性的理论研讨文章的写法各有千秋,它是论文的延伸和升华,但归根结底,包括以下三点:
一、要有一定的理论涵养,要能引出一定名人名言、经典名著和有影响力的来源出处;
二、要写出一定的思想深度、个人观点,文章有个性特点;
三、要浅出深入,要能切合时代要求,具体化、形象化,要能理论联系实际,夹叙夹议中实现升华。
一、理论研讨类文章的性质和特点。
要想写好理论文章,首先要了解理论文章的性质特点。理论文章是为了研究某个理论问题、论述某个道理、发表个人见解而写的文章,是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手段。诸如评论、杂文、调查报告、心得体会等都是理论文章的范畴。
理论文章具有“四性”:即现实性、政治性、理论性和逻辑性。现实性和政治性是理论文章区别于学术论文的显著的特征。理论文章是为探讨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问题服务的,也是直接为政治服务的。理论联系实际是它的生命线。为领导机关决策提供依据,是理论文章的价值所在。理论性和逻辑性:理论文章要“以理服人”,就必须运用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思维形式进行判断和推理,用论点、论据、论证来说服人。这就是它的逻辑性。
二、理论研讨类文章写作的规律和要求。一是文章选题选准。
写文章,选准主题是第一位的事情。主题是文章的核心和灵魂。当然,确定文章的主题并不难。选定一个题材,把这个题材的核心内容提炼出来,就是一篇文章的主题。难度在于,这个主题是不是正确,是不是新颖,是不是实用。
第一点,从实践中发掘主题。理论文章的主题从哪里来?不是从头脑中来,而是从实际中来。一些读者对理论文章没兴趣,不是理论本身没有魅力,而是理论文章离实践、离群众太远。如果理论文章的内容多是一些为广大群众所不关心、不感兴趣的问题,就是写得再好,群众也懒得理会。这就要求理论文章要接触实际,要对人们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作出有力的回答,达到指导工作、澄清是非、解疑释惑的目的。
选题的具体标准为新、小、实。新是观点新、角度新,不重复别人的观点,或者用新材料证明旧观点;小是切口小、题材小,从小处着笔,以小见大;实是朴实、实际、有实践意义,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第二点,拟定精练的标题。所谓好题目,既要问题抓得准,又要文字表述讲究,力求准确、精练、鲜明、有特点。另外,文章正文里的小标题,也是有讲究的。文字不宜过长,尽量短促有力、对仗工整,让人看上去美观,读起来上口,记起来容易,又浓缩精华。这就需要我们多揣摩、反复吟酝。
二是材料收集要精。
材料是作者为了撰写目的而搜集或积累的能够表现文章主题的事实或论据,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
一般通过查阅文献、深入调研、日常学习和生活体验积累来获得。写好理论文章,首先要围绕理论文章的主题来搜集材料,然后,再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
搜集材料的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做卡片、做笔记、剪贴报刊三种。需要注意的是,对收集来的资料不要随手一放,置之不理,要认真阅读,仔细研究,辨析资料的真实性、新颖性和典型性,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归纳,将从材料中得来的思想认识加以集中和深化,逐步形成深刻认识和自己的观点。
三是谋篇布局要巧。
第一点,构思要灵巧。通俗地讲,写理论文章,一般自己心里要“跳三下”才动笔。第一跳是碰到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引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话题,心里跳了一下,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第二跳,是对这个话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悟出一些道理,想给人以启示;第三跳,是在前两跳的基础上,再跳一下,跳出一个好标题。标题是文章的脸面,没有好脸面,谁都不想多看一眼。
第二点,结构要精巧,一般说来,理论文章的有序结构就是要把导论、正论和结论及逻辑关系内在地联系为一个整体。这种结构之所以有序,是因为它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的认识秩序。其中,导论是提出问题,引起人们的思考,从而引出正论,正论是分析问题,围绕主题,通过论证或反驳,一层一层、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提示问题的实质和症结所在。结论是解决问题,是正论的自然持续,是论证过后的论断、即结论。文章的层次要分明,条理要清楚,上下文之间、词与词、句与句之间要上下连贯,前后呼应,才能使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有条理。
第三点,首尾要技巧。开头要短,要尽快破题。从作者角度考虑,既要精彩,又要便于下文展开;能确定基调,提携文意。从读者角度考虑,则要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结尾一般要自然有力。从作者角度说,好的结尾是全文发展的一个必然归结,它对全面深刻地展现文本思想至关重要。有总结全文式结尾、留有余韵式结尾、展望未来式结尾等,就不一一举例了。
四是语言表达要实。
准确、简明、通俗,也应该是理论文章的特征。将理论观点与实际材料紧密结合,既有浓重的理论色彩和较强的思辨力量,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说服力强。
第一点,语言大众化。要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非努力学习群众语言不可。
第二点,善用比喻和典故。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典故,有着连接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功能。只要运用得当,就会在瞬间捅破这层“窗户纸”,架起沟通的“桥梁”,既通俗易懂,又增加文采。
第三点,力求简洁明了。我们写理论文章,也要善于运用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的规律,力争多用简洁、明了、概括的语言,教给群众深刻复杂的道理。郑板桥有一首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我们写理论文章也要追求这个简练之美。
不能把理论文章写成工作总结或典型交流材料。我们可以在工作总结和典型材料中提炼归纳出一些带规律性的新的认识和看法,并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事例作为论据去映证它。所以我们的理论文章可以介于总结材料和论文之间,侧重一个方面,能给人以启示就行。
三、理论研讨类文章写作对作者的要求。
想要把文章写好,写文章的人首先要把自己所要论述的问题弄懂弄透。只有在理解上深入,才能做到在表达上浅出。很难想象,作者自己都没有弄清楚的问题,还能在理论上去说服别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想不透彻不说、说不清楚不写、人云亦云的文章不做。
理论研讨文章如何写篇三
怎样写好理论文章
一、理论文章的性质和特点。
要想写好理论文章,首先要了解理论文章的性质特点。理论文章是为了研究某个理论问题、论述某个道理、发表个人见解而写的文章,是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手段。诸如评论、杂文、调查报告、心得体会等都是理论文章的范畴。
理论文章具有“四性”:即现实性、政治性、理论性和逻辑性。现实性和政治性是理论文章区别于学术论文的显著的特征。理论文章是为探讨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问题服务的,也是直接为政治服务的。理论联系实际是它的生命线。为领导机关决策提供依据,是理论文章的价值所在。理论性和逻辑性:理论文章要“以理服人”,就必须运用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思维形式进行判断和推理,用论点、论据、论证来说服人。这就是它的逻辑性。
二、理论文章写作的规律和要求。一是文章选题选准。
写文章,选准主题是第一位的事情。主题是文章的核心和灵魂。当然,确定文章的主题并不难。选定一个题材,把这个题材的核心内容提炼出来,就是一篇文章的主题。难度在于,这个主题是不是正确,是不是新颖,是不是实用。
第一点,从实践中发掘主题。理论文章的主题从哪里来?不是从头脑中来,而是从实际中来。一些读者对理论文章没兴趣,不是理论本身没有魅力,而是理论文章离实践、离群众太远。如果理论文章的内容多是一些为广大群众所不关心、不感兴趣的问题,就是写得再好,群众也懒得理会。这就要求理论文章要接触实际,要对人们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作出有力的回答,达到指导工作、澄清是非、解疑释惑的目的。
选题的具体标准为新、小、实。新是观点新、角度新,不重复别人的观点,或者用新材料证明旧观点;小是切口小、题材小,从小处着笔,以小见大;实是朴实、实际、有实践意义,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第二点,拟定精练的标题。所谓好题目,既要问题抓得准,又要文字表述讲究,力求准确、精练、鲜明、有特点。另外,文章正文里的小标题,也是有讲究的。文字不宜过长,尽量短促有力、对仗工整,让人看上去美观,读起来上口,记起来容易,又浓缩精华。这就需要我们多揣摩、反复吟酝。
二是材料收集要精。
材料是作者为了撰写目的而搜集或积累的能够表现文章主题的事实或论据,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
一般通过查阅文献、深入调研、日常学习和生活体验积累来获得。写好理论文章,首先要围绕理论文章的主题来搜集材料,然后,再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
搜集材料的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做卡片、做笔记、剪贴报刊三种。需要注意的是,对收集来的资料不要随手一放,置之不理,要认真阅读,仔细研究,辨析资料的真实性、新颖性和典型性,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归纳,将从材料中得来的思想认识加以集中和深化,逐步形成深刻认识和自己的观点。
三是谋篇布局要巧。
第一点,构思要灵巧。通俗地讲,写理论文章,一般自己心里要“跳三下”才动笔。第一跳是碰到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引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话题,心里跳了一下,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第二跳,是对这个话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悟出一些道理,想给人以启示;第三跳,是在前两跳的基础上,再跳一下,跳出一个好标题。标题是文章的脸面,没有好脸面,谁都不想多看一眼。
第二点,结构要精巧,一般说来,理论文章的有序结构就是要把导论、正论和结论及逻辑关系内在地联系为一个整体。这种结构之所以有序,是因为它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的认识秩序。其中,导论是提出问题,引起人们的思考,从而引出正论,正论是分析问题,围绕主题,通过论证或反驳,一层一层、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提示问题的实质和症结所在。结论是解决问题,是正论的自然持续,是论证过后的论断、即结论。文章的层次要分明,条理要清楚,上下文之间、词与词、句与句之间要上下连贯,前后呼应,才能使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有条理。
第三点,首尾要技巧。开头要短,要尽快破题。从作者角度考虑,既要精彩,又要便于下文展开;能确定基调,提携文意。从读者角度考虑,则要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结尾一般要自然有力。从作者角度说,好的结尾是全文发展的一个必然归结,它对全面深刻地展现文本思想至关重要。有总结全文式结尾、留有余韵式结尾、展望未来式结尾等,就不一一举例了。四是语言表达要实。
准确、简明、通俗,也应该是理论文章的特征。将理论观点与实际材料紧密结合,既有浓重的理论色彩和较强的思辨力量,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说服力强。
第一点,语言大众化。要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非努力学习群众语言不可。
第二点,善用比喻和典故。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典故,有着连接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功能。只要运用得当,就会在瞬间捅破这层“窗户纸”,架起沟通的“桥梁”,既通俗易懂,又增加文采。
第三点,力求简洁明了。我们写理论文章,也要善于运用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的规律,力争多用简洁、明了、概括的语言,教给群众深刻复杂的道理。郑板桥有一首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我们写理论文章也要追求这个简练之美。
不能把理论文章写成工作总结或典型交流材料。我们可以在工作总结和典型材料中提炼归纳出一些带规律性的新的认识和看法,并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事例作为论据去映证它。所以我们的理论文章可以介于总结材料和论文之间,侧重一个方面,能给人以启示就行。
四、理论文章写作对作者的要求。
想要把文章写好,写文章的人首先要把自己所要论述的问题弄懂弄透。只有在理解上深入,才能做到在表达上浅出。很难想象,作者自己都没有弄清楚的问题,还能在理论上去说服别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想不透彻不说、说不清楚不写、人云亦云的文章不做。
理论研讨文章如何写篇四
怎样写好检察调研文章
张仁道
我其实是不喜欢写文章的,之所以在政研岗位,是领导觉得我还有这方面的潜质。96年我进院在起诉科工作,办案之余,就法律规定模糊的地方,实践中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者法律规定了,但实践中操作又不规范,对此究其原因,写点东西;出庭公诉控辩双方就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等方面的激烈交锋,促使我写点案例分析。加之那时候上级院对口科室对下面都有文章方面的要求,起诉科写文章的任务一般都安排给我了。97年刑法修改前,贪污贿赂犯罪是否取消死刑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张建伟同志让我以李光成检察长的名义写了题为《贪污贿赂犯罪不应该取消死刑》的文章,一边逐级上报,一边对外发表,最后贪污贿赂犯罪没有取消死刑,而且至今没有取消,或许全国人大采纳了我的观点吧。98年首批主诉检察官选拔,其中有演讲的要求,龚学武同志让我帮他写篇演讲稿,我写了一篇激情四射的文章---《无悔的选择》,学武在全市参赛选手中荣获第一,与学武独特的声音、宽广的音域、优美的动作是分不开的,我也为学武感到高兴,因为那背后也有我的心血,我的劳动成果通过他人得到了认可。那时候我院每两年搞一次“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有人找我帮忙写演讲稿,当然我都帮了。人怕出名猪怕壮,到后来有人写检查也让我帮忙,我写的检查感人,能把自己感动哭,检查一次性就过了。07年上级院要求必须成立政研室,领导就让我过来了,从此开始了“爬格子”之路。我现在把从事写调研文章的一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在我任政研室主任期间,大家能够对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对调研文章的基本写法有所掌握,否则就是我的失职。
一、关于检察调研文章的概念和内涵
1、什么是检察调研文章:就是你提出一个观点,或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尔后运用你的思想和掌握的材料对其说理论证,使你的观点、思路、方案能够立得住,站得了的检察理论研究文章,又称检察论文。所以检察调研文章有三个要素:一是有观点;二是有论证;三是观点和论证立得住,有一定的原创性。
2、检察调研文章的属性:第一,要有学术性。要有学术观点和进行学术论证。第二,要有政治性。服务中国宪政制度,为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服务。第三,要有法治性。为了实现依法法治国目标,要法治而不是人治。第四,要有检察性。体现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服务,有法律监督的属性。第五,要有适时性。要适应时势的发展,比如现在形势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大局进行,理论研究也不能例外。第六,要有服务性。为检察业务工作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检察事业发展服务。
3、检察调研文章的特性:写出的调研文章要有价值,就是:一要可读性,二要指导性,否则一文不值。所以要具备:(1)新颖性。要紧跟形势的发展,观点不陈旧,且有一定现实超前性,能让人耳目一新,给人启发。(2)实用性。即文章管用,正如邓小平所说,学马列,要管用,否则就是教条,能够对开展工作有指导作用和参考、借鉴作用。(3)适当性。文章的观点,不能太超前,不能脱离现实,在现实的条件下可以去实施。或者说未来几年可以实现得了,不要写二十几年以后才能变成现实的,要适当,不要过度。简而言之,就是跳起来可以摘到桃子,如果跳起来,还摘不到,那就是镜中花了。当然,更不能与当前的形势发展和党的精神、政策、法治建设相违背。(4)可操作性。就是不能虚无缥缈,缺乏操作性,按照文章的提出观点和措施去做,在现实的条件下可以去实施,对开展工作有帮助。
二、为什么要写检察调研文章
1、写调研文章可以培养你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文化的人
有思想,就是有主见、有观点,思维具备逻辑性和系统性。通过写作,可以促成成熟的主见、观点,严谨、严密的思维方式。一个人如果成天低头去干些具体的事,虽然办了不少案件,尤其是在基层院,案情简单,看完案卷,批捕出去,开庭时到法庭上坐一下,虽然是忙忙碌碌,但一段时间后,你就会觉得干工作很枯燥无味,人活得很机械。因此,我们在埋头办好案子的同时,不妨抬起头来寻思和想想自己的工作,一边办案,一边静下心来,结合办案仔细思考一些问题,总结一些经验和感受,把头绪再理顺一下,把经验再总结一下,把感性的上升到理性,在理论上把能力和水平再提高一下,实现在观念上的提升,理论上的超前,行动上的超越,形成具有独到见解的观点、思想,养成娴熟的工作作风,既儒雅又干练。这样,在思想上你就可以做一个自主的人了,工作得很轻松,生活得很自信,与人交流说话也会更有条理、有思想、有水平。我的想法是,要以办案的敏税洞察证据能力去搞研究,以写文章严密、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去办案,取得办案与写文章的双丰收,使自己成为既会办案和又会写文章的双面能手。
2、写调研文章可以让你出名
古代就有文可通天之说,意思就是文章写好了,让皇帝看到了,你就出大名了,成为御用文豪了,做大官了,历史上这样名人太多了,唐宋八大家当中的文豪王安石就当上了宰相,文人出名而成为政治家的可谓非常之多。
我们的最高检察长曹建明,31岁就发表了《论我国允许外商租用土地和经营房地产的政策和法律调整》的文章,这一思想冲破了法学领域禁区,当时有人说他是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要在中国重建租界,在学界和政界产生震动并引起轩然大波。经过争论和反复论证,最终他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中央和国务院肯定了他的研究成果。先是被各级政府采纳运用,给国家建设增加了巨额财政收入,极大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最后引发了我国宪法的修改:将“不得买卖、出租非法转让土地” 改为 “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
39岁时的1994年12月9日,他走进了中南海,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作法律知识讲座。这是在国家加入关贸总协定的关键时期。为中央领导讲授《国际商贸法律制度及关贸总协定》,这堂课讲了一个半小时,江泽民紧握他的手:谢谢你,谢谢老师!四年之后在他43岁时,1998年5月12日,他再一次来到中南海怀仁堂,讲授《金融安全与法律建设》,这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经济社会动荡时期,各国都很关注,如何运用各种手段特别是法律的手段维护金融安全,成为国家领导人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朱镕基本身就是金融方面的专家,为了备课,他查阅了4、5百篇资料和调研文章,阅读了50多本金融专著,多次到金融系统调研,短短一个月他瘦了10多斤。讲完后,朱镕基称赞课讲得好,既全面、准确又实实在在,当场指示《人民日报》发表这篇讲稿。这样,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出大名了,加上他的素养,从一个法学家成为了我们的最高检察长。不少干警因为会写文章,被市院从县区院调上来,被省院从市院、县区院调上来,而且因为会写文章上调的比会办案的人要多得多,他们此后都得到了领导的重用和提拔。所以,你写了一篇调研文章,被发表了,同志们看到了,领导看到了,就会说这小伙子不错呀,很会写呀,是个秀才,以后有什么好事、什么重要的事就自然想到了你。况且,你写了文章,发表了,不仅仅是你个人出了名,而且是你帮单位出了名,外界通过你的文章,知道你所在的单位有很会写文章的秀才,可以证实你的单位是个响当当的学习型检察院。这样,你自己出了名,也提高了单位的知名度,给单位领导也涨了脸,带来了好的名声。
3、写调研文章是你成长进步的一条重要途径
纵观我们很多的领导干部,他们都是写出来的。在他成为领导之前都是能写、会说、有思想的人。中国共产党的政权为什么能长盛不衰,很大原因就是我们有精英选拔机制,就是把各级能写、会说、有思想的政治家和文人选拔上来了,他们中很多的人都是大秀才,文笔很好,很会写文章,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讲话、作报告出口成章、条例清晰、层次分明,整理出来就是一篇很好的讲话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写文章搞研究是你成长进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是一项打基础的重要工作。只办案、不写文章行吗?当然行,大家都办案,但你要突出很难,除非你办几个在辖区有震动、有影响的大要案,但这一年又有几个呢?即使有,领导也不一定让你参加专案组,现在办大案都是大兵团作战,更不可能让你一人独办,你要突出就很难,你要体现你个人才华的机会很少。写文章却是你个人的事情,在你还不是领导眼中的人才时,除了办案,如果通过写文章,来证明自己是人才就快多了。选择这种发展方式没人能阻挡你,你想进步,就有写文章的冲动和需要,你不想进步,自然就没有这方面的动力。但你要写好文章,必须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很多基层检察院领导说缺人才,其实他们心中缺的就是会写文章、帮院里出名的人才,而不是会办案的人才。你写了很多好文章,得到了发表和领导、同志们的肯定。领导关心了,偏爱了你,提拔了你,你的同事无话可说,谁叫他不写呢?而且,领导要帮你说话也有依据,他是个笔杆子!这总比别人说你是某某领导特别关照的,和某某领导关系好要强得多,有面子得多,并且你自己以后当上了领导也有自信心,是凭自己的本事得来的。
以上三点,是从纯粹的个人主义来谈这个问题的。当然,个人的发展也是紧紧同事业的发展相联的。个人有了好的发展,最终还是会推动检察事业的发展。上述这些供大家参考借鉴,不一定对。
4、写调研文章是我们检察事业发展的需要
检察事业正处在完善和丰富的发展阶段,伴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们的检察制度一直都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之中。在检察机关恢复重建30年之际,中央确定了检察机关的性质定位,巩固和维护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宪法定位。学界和实务界不再争论检察机关的性质和定位了。但这是我们争取得来的结果,尤其是检察理论研究成果的捍卫才得来了的。大家知道,这很不容易啊。
现在我们的检察理论研究方向,是要建立中国的检察学体系。做为一个检察人,当然责无旁贷,要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而研究,写文章。高检院在绩效考评中着重提出,要努力到检察系统以外的刊物去发表检察学术调研文章,其目的是扩大检察理论的影响力,为构建检察学而打基础。我们写文章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在哪个山头唱那个歌,要为检察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服务,而不能写削弱检察权的文章。否则,你就要成为另类了。
三、调研的基本方法
1、厚积薄发。要写好调研文章,绝不是一天两天能一蹴而就的,必须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有些人面对一个调研题目苦思冥想,就是不知道写啥,原因是“肚里无货”,没有思想、没有观点,只有直观的感受,缺乏理性的认识,头脑中混沌一片,自然不知道写什么。要事事关心,积累各方面的知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全面学习法学基础理论,与检察业务紧密相关的法理知识深入掌握,共性方面的、基础性的法学理论也要学习。既要掌握当今的,也在了解古代的,既要掌握中国的,还有适当涉足国外尤其是西方的法学理论。(2)要掌握一定的法学思想,尤其是法哲学知识,这是实务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的重要桥梁和必经台阶。法哲学是对基础问题深入思考后的结论,于调研极有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名著系列中,许多论著很值一读,如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等。(3)要学习一些逻辑学、社会学、系统论、信息论等一些科学知识。(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调研人员必须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学习党的一些重要文件,清楚基本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强烈的政治意识。实践中我们一些干警写调研,法条很熟,再难的案子也知道怎么办,但调研文章就是写不出来个一二三来,不知道说什么话写什么东西。原因是自己知识面太窄、知识结构太单,无法做到高境界的融会贯通、旁征博引,甚至把一个简单的道理讲清楚也显得捉襟见肘、困难重重。积淀一个全面的、厚实的文化底子,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能必然地用上,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如农人种田,只有肥沃的土地上才能长出好收成,贫瘠、板结的干土梁,无法结出累累硕果。教育上有一句行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首先要有一桶水。”此例亦可适用于调研工作:“要写出1000字的好稿子,至少要有一万字、十万字、甚至百万字的知识积淀。”此之谓厚积而薄发也。
2、调查研究。检察机关从事的理论研究准确地讲应该是检察应用研究,反映检察情况,分析检察工作,解决检察问题。故我们的调研,必须真实地、实事求是地就检察实务工作开展研讨。怎样进行实务研究呢?必须牢牢地扎根于现实基础之上,用事实来说话。完成一个调研课题,不要坐在办公室凭空想象,这种想当然的调研方法,内容空洞,认识、分析很难有深度,工作对策也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时即使能自圆其说,但说服力是不会很强的。写任何一篇成功的调研文章,必须进行认真的实践准备,就课题中涉及的相关问题,深入到工作一线,了解具体、真实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议论。如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质量问题,到底高与不高不能坐在办公室凭空想象,实事求是地到办案部门去调查了解一番,调查一下近几年来本院共立了多少这样的案件,撤了几件,捕了几件,诉了几件,判了几件,有罪判决几件,无罪几件,实刑几件,缓刑几件,实刑中三年以上几件,三年以下几件等,只有全面掌握了真实情况,才能有感而发,写出来的东西才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一是采访式调研。调研人员如果情况不清楚,就主动地到业务部门去,找办案干警座谈、询问,了解情况,记者通过采访才能写出好稿子,采访得越深、越细,稿件质量才可能越高。写调研文章虽不一定背个话筒,但如果涉及到具体情况或具体情况不清时,就有必要躬身采访一回,把具体情况必须摸清楚。
二是用数字写调研。在所有的论证方式里面,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因为其他的评述,语言再雄辩也是认识性的、主观性的,读者可接受也可拒绝,而只有数字是最客观的,确凿无疑的数字一摆,本身就能说明问题。经常见到一些质量较高的调研文章,列举出了许多确凿无疑的数字,言之凿凿,非常有说服力。有些好的文章从头到尾用一组组确凿的数字来论证,如北大教授、著名国情咨讯专家胡鞍钢的文章,数字感就非常强。反观我们的调研文章,数字论证做得很不够,文章从头到尾讲了一大串空头道理,但就是缺乏一些真实的具体的数字情况。本来可以用数字说明的,经常用一些“有些”、“部分”、“少数”、“近半数”、“大约”等模糊语言代过,看不到具体情况。这种现象,一种原因是工作懒惰,不愿下功夫去了解掌握具体的数字情况,写到相关情况就是用一些模糊的词语一笔代过;另一种情况是缺乏这一方面的意识,没有“数字感”,这种有力的论证武器有意无意地放弃或忘掉了。希望大家在检察调研的写作方面,增强数字意识,用数字来写调研。当然,用数字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观点,数字要为观点服务,要变为论据,不能简单地堆砌在那里。
3、联合搞调研。调研不能单兵作战,更不能孤军奋战。尤其是写一篇成功的调研文章,必须借助集体的力量,运用集体的智慧来完成。毕竟,一个人的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即使在专职调研岗位上工作,视野也总是有限的,要突破这些局限,使调研工作从这些狭隘的思路和视角中走出来,必须整合力量,进行各种形式的联合,发挥检察机关不同岗位、不同人群的资源优势,不断提升调研的整体效能。
一是与业务部门联合搞调研。就某一调研课题,调研人员与相关业务部门相互联系、沟通,业务部门就相关问题的工作情况提供真实的信息资料,包括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希望采取的对策等,发挥其在实践方面的优势。调研人员则充分发挥自己在理论方面的优势,着力进行理论上的纵深分析和全面拓展,两种优势互相结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有助于理论和实践充分地结合。提高调研文章的针对性和说服力。这种联合可以共同署名,也可以课题组名义刊发,版权共享,皆大欢喜,而乐而不为。
二是调研人员之间相互联合。人的认识总是有差异性的,对同一问题总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同一层面的调研人员,对某一课题也总会从不同的视角去洞察、分析、认识,得出不同的结论。故调研人员应该改变各自为战、封闭割裂的工作状态,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以进行智慧的共享。就同一调研课题,同一个院、或不同院的数名调研骨干联合起来,共同进行研究和文稿撰写,通过联合,发挥众人所长,避免重复研究,调研人员互相之间也是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受益极多。开展这种调研,课题制是个非常有用的方法。就某一重要的问题,抽选数名调研人员组成课题组,由一人任组长,统筹规划,各成员分别负责一个问题或一个研究侧面,最后形成一份全面、有深度的调研文章。近年来,高检院不断注重检察理论研究的课题化,每年给各地分配调研课题,省院也给各地市分配有调研课题,课题化研究是检察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也是调研工作出成果的有益途径。
4、调研→转化→再调研。调研的目的是什么?不管直接目的有多少,其根本目的总是要为检察业务服务的。这种服务,必须要以调研成果的转化来体现。也即调研中提出的思路、对策实践工作要积极借鉴、运用,调研中分析到的问题和不足,实践中力争不再重犯,使调研真正为办案工作起到指导、服务作用。实践中,我们的调研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呢?不少同志的调研停泊在自己写、自己读、自己收藏的“自闭”层次。即自己关在房间写,读者是自己,最后即使发表了,也是剪辑下来自己收藏,对业务工作几乎起不到什么指导作用。这种工作模式,影响了调研人员的工作热情,也不利于质量的提高。调研要充分发挥对业务工作的指导作用,必须形成动态的、螺旋上升的工作态势,就调研工作来讲,应该形成一个动态发展的工作过程,即:调研→转化→再调研。这种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调研,积极地分析、研究工作问题,撰写调研材料;二是转化,一项调研成果(具体讲就是一篇调研文章)出来后,积极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促其转化;三是再调研,经过转化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不足或漏洞,在此基础上再完善、再补充,写出更深入、针对性更强的调研文章。这三个过程,不是横向、平面的重复,而是纵向、深入地提高,真正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哲学观点,是一种科学的调研方法。倡导“调研→转化→再调研”的调研方法,是因为调研只有考虑到转化问题,才能提高其针对性,发挥其本身的价值,因为有用才受人关注。只有在转化中再调研,才能发现深层次的问题,才能提出更科学更实用的真知灼见,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深度,才会受到实践的欢迎,如果每一个论题都按这样的过程做,都能下这样的功夫,一定能写出有质量、有份量的调研文章。
5、大众化调研。实践中,许多干警喜欢办案也会办案,但就是怕动笔,怕写文章。即使写些东西,通讯宣传类的写得多,而调研类的写得很少,调研工作常常推给政研室人员当作任务来完成。改变这种倾向,调研工作必须走大众化的路子。所谓大众化调研,就是调研要成为各部门共同完成、广大干警广泛参与的共性职能工作,而不是一两个文字综合人员的固定差事。要实现调研的大众化,必须改变调研工作曲高和寡的窘况,不能让人觉得是阳春白雪,因畏难而不敢参与。目前对绝大多数的检察干警来说,从事调研文章写作的思想认识、逻辑思维、语言文字等基本能力是过关的,缺的只是工作的热情和勇气。走大众化调研的路子,一是院里在工作部署上,将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共性职能,成为每个部门都应承担的责任。二是要组织动员越来越多的干警参与这项工作,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点旺人气。三是每一个干警克服畏难情绪,大胆地尝试、参与这项工作。每个人都能写好调研,首先要敢写,爱拼才会赢,只有写出数量,才能提高质量。
6、广泛涉猎资料。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和主要趋势。理论调研作为前瞻性的工作,必须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适应信息社会的各种特征,通过信息的广泛运用提升调研工作质量。
(1)广泛运用资料。理论工作具有鲜明的前瞻性和独到性,必须站得高、看得远。为此,要求作者必须广泛地涉猎资料,只有广泛地占有资料,思考才能有深度。基层调研有很多局限性,我们接触的案件就那么几类,遇到的问题比较有限,因而如果单纯凭经验或工作实践搞调研,我们的视角将是比较狭窄的,和高层的、专业性的理论研究人员相比,我们只是井底之蛙。所以,我们必须非常广泛地涉猎各方面资料,读名家大家的新作,掌握理论发展的前沿动态,通过资料的补充,来弥补实践性的狭隘和理论上的先天不足。这一点和我们倡导的实务性研究不矛盾,只有广泛吸纳理论观点提高理论素养,研究实践问题才能得心应手,也才能写出深度文章,论文才具有科学性、可行性。(2)科学运用资料。对资料既要有使用的意识,也要有合理的方法。实践中,不少同志撰写调研文章下了很大功夫,查阅了很多的有关资料,但是写出来的调研文章并不成功,原因是在两个方面出现了偏差。
一是忽略了原创性。不管论述的是什么问题,一定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要有个性特征,而不是别人的观点整理或重复。实践中,经常发现一些调研稿件查阅了很多资料,只是把理论界对某一问题的相关论述摘抄整理到一块,既没有分析比较,也没有更深层次的拓进,变成别人观点的简单罗列,看不到属于自己的东西。
二是不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理论成果都凝聚着他人的心血,我们在坦然使用的时候,一定要给予足够的尊重。现在各学术刊物要求越来越严,要求引用别人的观点一定要注明原创者和出处,一些学术性很强的刊物编稿时,看到论文引用别人观点但不注明出处,就视为形式不规范直接不进入编辑的视野。实践中,基层干警报送的论文大多不引用专业资料,有些即使引用也不规范,用一些笼统的话如“有专家认为……”、“有人提出……”、“有观点认为……”等,这种情况下应尽可能地讲清楚,是谁的观点,在哪篇文章或哪本著作中,哪个版本,哪个出版社,哪一页等,不管用夹注、脚注还是尾注,一定列举清楚。这样做,既体现了对别人的尊重,也使得内容很严谨,增强了文章的证明力。
7、反复修改。理论性很强的调研文章,必须不断思考、不断修改,要字斟句酌,反复锤炼,这既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也体现了一种严谨、细致的文风。修改,既注重大的思想、观点以及论证过程的修改,使思想、观点严谨、科学,不容差错;同时,要注重字句的修改,再好的观点,字句上不注重修饰、表达,也可能使你的论证大打折扣。编辑最反感错别字,不只是增加了编辑的工作量,关键是反映了作者草率、应付的工作态度。有不少文章观点本来不错,但是因为错别字太多,编辑只好舍弃。
修改的方法可以灵活一些,一是请人修改。“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自己写得再精彩的文章,也必有疏漏,自己看不出来,因为思维已经形成定势,看得越多定势越强,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这时候,不妨请别人来看,不必羞怯和遮掩,不管是比你水平高的还是稍逊一些的,相信都能给你提出有益的意见或建议。如果领导有空,不妨请领导来把把关,不要想着领导们日理万机不一定有精力研究文章的写作技巧,任何情况下,领导总有他的超人之处,总是站得比我们高,领导的修改或指点,也会使我们的文章增色不少。二是“冷处理”。一篇文章,如果集中思考的时间太长,也会形成思维定势,每看一遍都将顺着过去的思路走下去,很难发现新的问题。这时候,就不要集中重复,而应采取“冷处理”办法,先放下做些其他的事,把思想转移开这个问题,想想其他的事,过两三天后,再重新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这时重新阅读、思考,便会有新的认识。三是对比修改。实践中有些同志费尽心思写稿,梦寐以求发稿,一旦稿子被刊用,就陶醉在个人的名字中,认为万事大吉,什么也不再去想了。这种认识,不但偏离了调研的根本宗旨,也放弃了非常有益的学习机会。任何刊物,编辑的水平总会比作者高,尤其是层次越高,编辑水平就会越高。基于这种因素,强烈建议各位作者,稿件一旦刊登后,一定不能束之高搁,认为万事吉祥。非常必要的做法是把自己的原稿找出来,与刊登稿逐字逐句逐标点地对比,看一看编辑都改了哪些地方,是怎样改的。如果你细细地对比一下,一定会叹服编辑就是改得高明,这种修改,每个句子,每个字词,甚至每个标点符号都有其高明之处,对它们的对比和思考,将会给你带来极为有益的营养。
四、写好检察调研文章要做到“六个把握”和“六个注重”
(一)把握选题,注重标题的正确与新颖
1、调研文章选题要有价值。要使研究具有指导作用。没有价值的选题,研究了也是白干,是无用功。杂志编辑看一眼就会丢之一边。高检院、省市院每年都下达一些选题,这就是研究的方向,按照这个方向研究就会有价值。如果主题不正确、不新颖、不实用,研究就没有价值,写出的文章就失败了,或者还未开笔,就注定失败。当今形势发展非常快,要紧跟时势,不要落后。
2、调研文章主题要先行。调研文章的主题,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和灵魂。主题定下来,文章的基本格局就确定了下来。因此,确定主题是十分重要的。文学作品可以有多个主题,但是在法学调研文章中,却必须坚持主题先行,检察理论研究文章没有一个好的、正确的主题,就不是一篇好的文章。或者说你的研究就没有意义。所以,要先确定主题,再开始起笔写调研文章。
3、调研文章标题要简明扼要。调研文章的标题是一篇调研文章灵魂和思想的结晶。题目要简明扼要,要能让读者看出你思考问题的核心所在。因此:一是不要用漫无边际的标题。在文章的标题上,经常出现什么若干问题研究之类的,这类题目不能让读者看到你到底在研究什么,文章也没有一个中心命题和思想,所以,在撰写调研文章的时候,最好不要用这类漫无边际的标题。二是不要用很时髦、很花哨的题目。在题目的表达上,还存在一个语言风格的问题,有的人喜欢用那种很时髦、很花哨的题目,而有的则喜欢那种比较朴实的题目,我认为应当是朴实的题目,不能用诗一样的题目。三是不要选自己不熟悉的题目。确定调研文章题目,题目可以是宏观的、综合的,也可以是微观的,具体的。可以是侦监的,也可以是公诉的,就看你所从事的业务和掌握的资料,总之要从自己所熟悉的检察业务和掌握的材料优势来决定。
4、调研文章标题要直白。不能隐讳。文学作品的主题讲究隐蔽,且越深越好,让读者产生不同的感受,或者说从不同的角度、视角得出不同的看法和认识,这是文学作品最好的处理方法。但是写调研文章,不能这样,让读者去猜,弄不明白,或产生歧义,而要让读者一看就知道,一看就懂。必须要做到这一点,这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有些调研文章作者,采用一些隐晦的文字,或者一些华丽的词语作标题,这是不正确的。
5、调研文章标题中心要一以贯之。就是文章从一开始到结尾都要贯彻一个主题,不可改变或跑题,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这篇文章就没有中心,没有主心骨,没有一个基本观点了,文章肯定要枪毙了。
6、调研文章标题用词要准确、精确。题目不能有语法错误,词语不通,或让人产生歧义,有的文章题目很长,这样不好。一定要用词精炼,不要超过15个字。题目不要漫无边际,搞得很花哨。副标题可以用,但要知道副标题作用是限定研究范围或者让读者明白文章的切入点。因此,不要滥用和误用。
7、调研文章中心主题寓意要能用一句话说得出来。文章写完成之后,其中心主题寓意要能够被归纳起来,能够用一句话说得清楚。理论工作者就是要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展现深刻的理论内涵;实务工作者就是要把复杂的事情弄简单,化解为简单的操作。体现在案件上,就是把复杂的案件归结为一句话:定罪和量刑,使之与法律适用相当。我们做检察调研文章,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目的是丰富其理论内涵,把道理讲清楚。但这不等于把文章的主题搞复杂,让人看不懂,理解不了。否则就错了。主题一定要简明,理论一定要深厚。写文章要做到长要长得恰如其份,短要短得精悍练达。
(二)把握方向,注重研究的开阔与深入
搞理论研究,如果没有新的观点、思路和方案,人云亦云,那就不能说是好文章。而要做到提出解决问题方向,就要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打开思路,深入研究。
1、要从资料入手。广泛收集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看看就该课题,别人已经进行了哪些方面的研究,哪些观点已经被提出并得到充分论证,哪些观点还有争议或缺陷;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哪些问题还没有涉猎。要根据这些状况,确定自己的研究重点,以免低层次地重复别人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
2、要从实际问题入手。对检察工作中的相关实践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从中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并且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广泛收集相关案例,从已经发生的案件中寻找带有普遍性、规律性或前瞻性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确定自己研究的重点和突破。我们工作在检察实践的第一线,每天都在从事各项检察业务工作,直接办理和接触各种鲜活的案例,了解检察实践的具体情况,这就是我们开展检察理论研究的优势。
我们写文章,搞研究,就要注重这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和运用,不要像校院一些学者拼命地通过想像去讲一些大道理,别人是没有接触实际的办法,我们却没有去理会我们正在贴近的实际。所以,不要放弃自己的实践优势,去空泛地讲一些大道理。这一点,尤其是新进人员要注意,尽快进行角色转换,要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写文章,不要脱离实际去拼凑一些文章。
3、要从实证调查分析入手。我们要大量地进行实证的调查分析,在实践中围绕问题、案例,讲道理;围绕道理,阐述问题、案例,透过现实引申出深刻的道理,通过扎实有效的实证分析得出我们有理、有据的观点、思路和方案,使其更具直观性、真实性和针对性,只要有可能,我们都要有一些客观真实的实际例子,来强化文字观点、思路、方案的真实可靠性和实在的针对性。
(三)把握结构,注重层次的协调与匀称
1、调研文章的整体布局应当四平八稳。一篇好的文章绝对不是头重脚轻,或头轻脚重,而是应该是保持协调与匀称。每一个问题的研究最好能够相互衔接,层层递进,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每个问题的论述篇幅最好能大体相当,让读者看出你的文章的思路是清晰的,而不是显得凌乱和一头雾水。因此,在一篇文章里,虽然有一个好的题目,也有一个好的观点,语言表达也很流畅,但如果在文章整体布局结构上不协调、不匀称,仍然不能说是一篇好的调研文章。
2、写调研文章要分题,分成几级小标题。在总标题下,一篇大的文章要分成不同级别的小标题,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四级标题……。一般情况,分为三级标题就行了,分四级题的也很多见。不同的题级,要用不同的题号。一级标题用“一、二、三……”,二级标题用“(一)、(二)、(三)……”,三级标题用“1、2、3……”,四级标题用“(1)、(2)、(3)……”。这样,文章就眉清目秀,井井有条。有些人写作的时候,不作这样的区分,写出来的文章层次混乱,不好理解。这应当改进。要结合实际,该怎样分,就怎样分。但是,既然要分题,就要遵守分题的规则。当然,分成几级题目也是可以变通的,例如不用1.2.3.……,改用一是、二是、三是,第一、第二、第三,其
一、其
二、其三,都是可以的,但是,无论用什么,都要层次清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连自己都不知道要说明和阐明的问题是什么。
3、调研文章各级标题的用语要准确。要记住,每级标题的题目都是这个层次、这个段落的中心意思,用词用语一定要精确。这样就要求,一要作出高度的概括,体现出这个层次、这个段落的真实意思;二要用词用语要准确,不要在标题上出错,否则就是好女脸上一个疤了。
关于结构,我在此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一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的通常论述方法。或者说是:“概念、特征、沿革、意义、比较、借鉴、操作、运用”。在很多文章中,都是用的这些结构,尤其是工作研究性的文章用的三段论式的多。例如,检警一体化,这个制度是从外国介绍过来的,就要在介绍沿革中多着笔墨,详细说明这一制度的来龙去脉,以及借鉴这种制度的好处。再写如何结合我国实情引入这项制度,提出可供我国操作适用的具体办法,构建合符我国的检警一体制度。
二是总论分论方法。如果写一个制度的内容很多,又要介绍总的制度,又要介绍具体的制度内容,这时候,用总论分论的方法写,眉目清楚,一看就明白,写出来的效果就比较好。
三是判例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的文章结构,比较灵活,总是先从判例和司法解释入手,进行分析,阐释法理,说明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和处理办法。如《实践视野下加强与完善检察权初探》一文,通过所办的一系列案件来阐释完善检察权的立案监督、引导侦查、量刑建议、诉讼监督和刑罚的执行监督权。文章结合实际,针对性强,有实践和理论价值,可读性强,易理解,读者喜欢。
四是综述方法。对一个问题进行综述。这种方法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某种会议的讨论进行综述,对一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都是这种结构方法的运用。第二种是对具体的理论问题进行综述,同时加以评价,例如在某个理论问题上,归纳出几点,对各家学说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做出评价。这种结构方法可以按照问题来确定结构,较为灵活。
五是平铺直叙方法。在一篇文章中,要说几个问题,就一一点出来;列一个题,就说明一个问题;再列一个题,再加以说明这个问题。这种方法极为简单,很好用。如《论检察工作中的“十大关系”》时,就是用的这种结构,十个关系问题平平道来,一一列举,详尽阐述。
理论研讨文章如何写篇五
怎样写好一篇文章
要写好作文不是容易的事,需要长期多方面的努力,平时要加强阅读,上好每一堂课。对课文内容及表达技巧要深刻理解,还要大量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品,从中汲取知识的营养和学习写作的技巧;多看,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多写,就是要多练笔,做到“熟能生巧”。
以一次习作来说,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步:
(一)审清题意:
审题,就是动笔前,认真读题,对题目中每一个字和标点(有的题目中含有标点)都要认真阅读。如《再见了!亲爱的母校》一题中有个感叹号,这就要求写作时有真情实感,充满对母校的爱恋之情。在审题中正确把握住文章的重点、中心、材料范围以及主体要求。每一个作文题目对作文内容都会有一定的限制,我们在习作时要弄清这种限制,一般有这样几种范围。
1、时间范围。有的题目,从时间上规定了写作范围,我们审题时就应该审请时间范围,这种规定大体有三种情况:
一是规定了取材的时间界限如《暑假中的一件事》,“暑假”一词就限定所写的一件事应是暑假里的事。
二是启示了所写的内容时间跨度,如《午饭前后》,文章的内容既要写到午饭前又要写到午饭后,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跨度。
三是限定了所写内容的特定时间背景,如《童年趣事》,所写的趣事必须发生在童年。又如《难忘的一瞬间》,所写的应是在某一很短时间里发生的事情。
2、地点范围。题目中常常出现一些表示空间(方位)的词语,它们往往对所写内容的地点背景作了明确的限定。如《农贸市场》一题须写农贸市场中的事;又如:《上学路上》则须写去学校路上的事;如《海边》、《在海滩上》、《海岸一角》三题都是指海边,但是所指的具体空间还是有些大小区别的。
3、对象范围。如《我熟悉的人》、《一个
的人》、《我尊敬的人》、《我的好
》等都是写别人的情况,即使文章写到“我”或他人,那也是处在陪衬的地位,是“配角”。又如《我的同桌》、《我的同学》、《我的伙伴》三题虽然都可指同学,但三题的写作对象的范围由小到大,《我的同桌》对象基本上是唯一的(当然也可以写以前的同桌),而《我的伙伴》则既可指本校本班的同学,也可指邻校小朋友,还可指邻居小朋友等,范围要大得多。
4、内容范围。这是指对事件的限制。如《一个难忘的事》必须写确实是令人难忘的事。《记
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就只能写亲身经历的,自己听到或看到的,还不能算亲身经历。《
老师二三事》只能写老师的二件或三件事。
5、数量范围。有些题对所写人和事物都作了数量上的限定,我们要确定它的数量范围,按照题目规定的数量要求去写作。如《暑假中的一件事》、《一件难忘的事》、《这件事
》、《一个
的人》。又如《学校生活中的一件事》和《学校生活二三事》,前者只能写一件事,而后者一定要二至三件事才能切题。
其次,应该弄清题目要求写的重点,也就是关键部分,不少题目都有关键词,这个关键词通常叫做“题眼”,我们把它找出来,也就是找到了写作的重点。如《一件难忘的事》这个题目,依次规定了体裁(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数量(一件)、内容(难忘的事),这三点要求中,主要的无疑是“难忘”,这就是题眼。
有的题目比较含蓄,我们更需注意什么是关键词,把意思领会清楚。比如《我的“傻”爸爸》,这个“傻”字是反语,表面是傻,实际上是不傻的意思。又如《妈妈的“坏”脾气》,这个“坏”也是反语,实际上恰恰在说妈妈的某种好习惯,好作风。
找“题眼”有一定规律。如果题目是一句话。“题眼”多数在回答“谁?什么?”的部分词语中。如《我爱我的老师》的“爱”,《爸爸笑了》的“笑”等。如果题目是一个词组,“题眼”多数在前面,即修饰部分。如《快乐的节日》的“快乐”,《可爱的金鱼》中的可爱。《我喜爱的活动》中的“喜爱”等等。当然,题目是变化无穷的,并不是都可以照这两种方法去找的。如《我的同桌》这个题,实际上并没有规定中心内容,我们需要根据材料来确定文章的重点和中心。
第三,在审清题意后确定写作的体裁。记叙文包括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四种主要体裁,像《一件难忘的事》、《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等,应采用记事的体裁;《我尊敬的人》、《好xx》则应采用写人的体裁;《我们的校园》则主要应采用写景的体裁,但也离不开人和事。《可爱的金鱼》那就应采用状物的体裁。日记,读后感等则大多在题目中表明。
如果碰到半命题作文,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审题:首先对提供的半个作文题目加以分析理解,了解题目中有哪些规定,需要补充填写的是哪些方面的内容;之后比较,选材;最后要把整个作文题连起来读一遍,看看是否通顺连贯,不妥当的地方还要加以修改。我们在填写半个作文题时,要经过一番思考选择,让生活中的人或事物在头脑中重现,选择印象最深的作为写作内容。如《我爱xx》,题眼已经有了,是“爱”,至于爱谁,爱什么,需要根据自己熟悉的材料(人或事物)来确定,可以是“爱爸爸”、“爱老师”,也可以是“爱母校”、“爱读书”、“爱集邮”等等。
(二)定好中心
1、中心要有意义的健康的。一篇文章赞扬什么(或歌颂什么),批评什么(或揭露什么),或说明一个什么道理,都应该使别人读了以后受到教育或启发。如果能达到这个目的,那么这篇文章就是有积极意义的。
2、中心要集中。一篇文章必须围绕一个中心来写,不能分散,不能有二个(或多个)中心。
3、中心要新颖。要善于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来考察材料,做到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从中深深地挖掘出他人从未曾发现的新的思想内容。
确定中心思想,有的可直接从题目中看出,如《勤俭节约的奶奶》、《我爱家乡的秋天》等题目作文,确定中心思想必须符合题目的要求。有的作文题目设有直接规定中心思想,但是规定了确定中心思想大致的范围,如《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这件事教育了我》等题目,确定中心思想比前一种情况有较大的自由,但也必须受规定的范围的限制。有的作文题目完全没有涉及中心思想,而只规定了在什么范围里选择写作的材料,如《课间十分钟》《我的爸爸》等题目,但要避免中心思想不明确的毛病。
(三)选好材料
写一篇作文,在审清题意、定好中心之后,就要按照中心思想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凡是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要抓住,凡是与中心无关的材料要舍弃,凡是能够深刻表现中心的材料是我们选择的重点。
选取作文材料,还要注意几点:
1、材料要真实。我们作文要尽量写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事情,这样方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当然,要求内容真实,并不排斥文章中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2、材料要典型。有时候可以选用的材料很多,我们就要通过比较进行分析,从这些都可用的材料中挑选出最能反映中心思想的材料来写,这样的材料一般都是十分典型的材料。
3、材料要具体。写作文时,一定要把所写的人(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写)、事(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物、景等写具体写生动。因此,我们所选的材料内容一定要具体、丰富、周详,这样写文章时才能达到写具体写生动的目的。
2、作文题目是《我所见到的新风尚》,请你按照“真实、具体、典型”的要求,选三项材料写下来。(不必写成整篇的作文,只要把材料记下来就可以了)。
(四)列好提纲
确定好中心,选择好材料以后,还应该对材料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怎样开头、结尾和过渡,都需要认真构思,进行整体设计,这就是布局谋篇。为了防止写作时疏漏、零乱,我们就需要把构思的内容编写出写作提纲,然后按照写作提纲一段段地写。
写作提纲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作文题目、中心思想、重点、段落层次等。
编写作提纲一般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要始终围绕文章的中心。②要有一条合理的思路、线索,可以是时间线索,事情发展线索,物体线索或人物线索等。③要抓住要点,考虑周到。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怎样开头、结尾等都要考虑到。
(五)撰写初稿
完成上述四个步骤后,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篇文章的大致轮廓,把它写出来就是文章的初稿。动笔写好初稿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要按照写作提纲一步一步地写,注意开头、结尾、过渡、详略等。
2、怎样想就怎样写,尽量一气呵成,遇到用词造句有困难,可先空开,继续写下去。
3、文句要朴实、明白、通俗,有真情实感。注意用好标点符号。
4、作文中注意照应文题,恰当地点明中心。
(六)修改誊写
修改作文,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修改作文的过程,就是训练的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有人把修改比作文章的“美容”,是很形象的。
怎样修改自己的作文呢?鲁迅先生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我人写好作文的初稿后,一定要认真读一读,想一想,先整体,后部分,先内容,后文字,认真推敲,找出毛病。具体步骤方法如下:
一看文章内容是否切题,中心是否明确。内容是否紧扣中心,与中心有关。把不切题的,与中心无关的内容、语句删去,与中心有关的材料不清楚的、不具体的要改写清楚、具体,遗漏的地方要补上。
二看文章是否做到条理清楚。段落层次的安排是否恰当、合理。对照提纲,是否做到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如有不当的地方应加以调整或改动。如有重复的段落应删去。
三看文章的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确切。用词造句、说话要得体,不通的,不要的要加以修正。
四看文章有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用得是否恰当。要尽量消灭错别字和不恰当的标点,修改好,定稿后,要用正楷工整地誊写到作业本上。
写作文并非难事,但是写好作文确实有一定的技巧。
一篇好作文,要么有一个吸引人的主题,要么文情并茂。或者兼而有之。兼而有之的作文通常被称为极品作文,可以叫做写作或创作。作为学生,我想,能够达到好作文的水平已经属于不容易了。下面就结合一些文章或诗歌简单谈谈写作文问题。
我很欣赏《意林》或《读者》中的一些文章,说通俗一点,叫做极品作文。为什么欣赏它?因为它确实属于既能打动人、有给人以深刻思考的一类。比如,有一篇写课堂上老师的尴尬的文章,故事很通俗,说是一天上课时老师点名,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学生名字,就用他教了几十年学的经验应付——把他隔过去,待点完名后,公开向学生询问:刚才点名时漏掉了谁?你可以设想,如果那个同学立即站了出来说,把我的名字点掉了,这就落了俗套,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但是作者没有这样写。老师的询问,下面鸦雀无声。如何收场?老师自然是教了几十年的人,他随机应变说,既然都点过了,也可能有的同学碍于情面不肯当众说,这样吧,下课到我办公室单独报到一下也行。这篇文章如果再写这位被漏掉的同学到办公室后说了自己的名字,还是没有什么意思。作者写的之所以出人意料,原因就是这位同学下课后去到办公室找老师,只说了几句话就走了。他说:“老师,我从上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上初二,每年都会遇到同样事情。你说老师,我的名字确实是生僻,当老师的为什么不肯直接向我询问呢?难道老师都是这样碍于情面吗?”文章就此戛然而止。同样是大家都听到的故事,同样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作者这样一写却反映了一个新鲜的主题,就是老师应该和学生教学相长,不应该以虚荣掩盖自己知识上的缺陷。一篇好的文章就是这样,有一个好的主题,作文就成功了一大半。
一个好的主题,通常都是采用滴水映海洋,粒沙藏世界的手法。从一滴水里能看到大海的样子,从一粒沙中能展现整个世界,这是多么地不容易呀!但是,好主题通常就是这样表达出来的。你想写时代的变迁,写社会变化之大,如何写?你不能面面俱到地都写吧。老舍可谓是文章大家了,他就是用一个茶馆来写出了那个时代不能改变命运的原因,写了只有彻底推翻旧社会,才能结束悲惨命运的真理。我看到一位学生写的作文就很好。她只用洗衣服这件事就说明了很多内容。奶奶是清闲的,因为她怕家里惟有的一件外出见人的衣服洗烂,不敢多洗,更不敢多穿,也不固定那个人,是家里的唯一宝贝,只有家里出去见人的时候才穿它一次。她也是清闲的,因为现在的衣服虽然多,只要你把它填进洗衣机缸桶,按上程序,两个小时便是甩干的衣服,还不耽误读读报纸,看看小说。而最辛苦的是她的妈妈,从石头板到木头板,她不知道揉搓过多少衣服,因为在她妈妈的生活里,家里已经富裕,每个人的衣服就有六七套,有冬天穿的,春天穿的,还有夏天穿的,秋天穿的;有在单位穿的,还有在家时穿的,有工作服,也有休闲装。但是她所处的那个时代,洗衣机还没有发明出来,后来有也因为很贵买不起。这样,从洗衣这一件事就写了旧社会、新社会和当代的巨大变化,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好的主题。你如果想写一个好的主题,首先就是应该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物品着手,不要贪大求全,贪大求全的文章反而不是好文章。
其次是要文情并茂。文,是指文采。文采怎样显现?就是要靠作者的功力。写作能力很强的同学,通常的一件事会把握怎样写,如何写,哪些该祥,哪些该略,哪些该修饰,哪些该平白,驾驭文字的功夫很是了得。文采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它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升华、逐步成熟的过程,需要去大量阅读、长期积累、心灵感悟、凝练提取的再创造本领,这要在日常学习中逐步提高。俗话说,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偷,就是这个道理。情,指感情。感情是最能打动人的地方,通常来说你要把心掏给别人看,别人也会把心掏给你看,你要带着感情去写一个事物,这个事物就有感情,这种感情也会传达给读者。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也就是这个道理。有一首诗歌,目的在于歌颂一位功赫名著的将军,战争年代,他是英雄;和平年代,他却成了一名普通的再不能普
通的老百姓了。这首诗他这样写,题目是“一把扫帚”,说它也曾纵横过王庭御院,也曾斗落过马路星辰,也曾抗击过风沙入侵,也曾荡涤过死亡书信(落叶),趋走的是肮脏的污垢灰尘,迎来的是五彩的阳光、净洁的空气、和平的声音,等世界都干净了,它却静卧在墙角门后,无声无息,无怨无悔,无迹无痕。你看,写得多好呀!他就是把自己感情赋予了这把扫帚,把这把扫帚写成了有感觉的事物,能感受整个世界。所以,好的作文也应该具备这个条件。
要写出好作文,同时要求都做到既有一个好的主题,又能文情并茂,实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如果做到了这两点,任何文章都可以称作为创作作品,都可以在文艺刊物上公开发表。所以,对于正在学习阶段的少年朋友们来说,不必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这些条件,我认为,能具备其中一条已经算得上好作文了。
最后,胡乱给大家总结几条,请参考:文贵新,发人深思动人心;文贵奇,使人入彀着人迷;文贵精,如果删句一场空;文贵真,热情打动石头心。
作文要深刻,辨证分析不可少。
具体地说,我们要注意下面几点:认识事物要一分为二,要注意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要学会多角度看问题,要注意换位思考;要注意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注意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关系;要认识到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避免采用静止不变的观点来认识事物。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到,内因是变化的关键,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写作中要避免观点的绝对化,要注意语言的分寸,要注意从多角度看问题,在中心论点论述中或论述结束后,可以用少量篇幅适当地从反面进行一些论述和思考。
叶圣陶早就说过,要在平时充实生活,丰富经验,增长阅历,养成认真观察、仔细认识事物的习惯,养成有条理地周密地推理判断的习惯。叶老还强调,“一个人要在社会上有意义地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并不是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如果是为了写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末倒置。”这就是说,不是为了写作才去生活,才去丰富生活经验,而是为了生活才写作,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能够把叶老的说法化为实践,那么“写什么”的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从高考满分的优秀作文中,也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怎样思考生活的,怎样感悟周围人物的,怎样体验美好人性的。从这一切,我们不难获得关于“写什么”的启发。
而对于“写什么”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的考生来说,“怎样写”则是需要解决的头等问题了。
关于学习“怎么写”,鲁迅先生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这就是说,应该从大作家的经典作品中去学。在中小学生语文教材中,大都是这类作品,它们应该是我们学的重点。最近几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阅读作品,也应该作为学习“怎样写”的对象。从这些作品中,学习作者怎样立意,怎样选材,怎样谋篇,怎样遣词造句。平时人们都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的。
同学们不妨带着写作中的问题去阅读经典作品,如朱德熙先生所说:“重要的是得联系自己,要„心中有我‟,就是说要设身处地去想:这篇文章要是让我来写,会写成什么样子,照这样写是比原文好还是不如原文。如果不如原文,那是为什么?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文章,一定有很多收获,特别是从中悟出许多作文的道理来。”
然而,在自己写作的时候,“愈不把阅读的文章放在心上愈好”。因为“阅读的文章并不是写作材料的仓库,尤其不是写作方法的程式”(叶圣陶语)。自己写作文,材料来自于自己的生活,应该寻找适合自己的作文内容的写作方法。换言之,从阅读中学习写作,只是借鉴,绝不是生搬硬套。
【作文要素】
作文六要素 你拍一,我拍一,要写时间莫忘记;
你拍二,我拍二,要写地点记在心;
你拍三,我拍三,写好人物是关键;
你拍四,我拍四,事情经过写具体;
你拍五,我拍五,什么原因写清楚;
你拍六,我拍六,什么结果不能丢;
好词好句多积累,写作文时好运用; 记牢作文六要素,作文一定能写好。【写作方法】 1.开头的写法:万事开头难,写作文也是如此,但文章的开头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背景法: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情景等背景。(2)人物法:交代文章所要描述的主要人物或有关人物。(3)主题句法:提出一个观点或论据作为文章要阐明或论述的主题。(4)问题法: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出文章的内容,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力。(5)惊语法:用令人感到惊奇的句子开头,激起读者的兴趣。(6)故事法:以讲故事的形式作为文章的开头,在此基础上展开文章。多用语记叙文,也可用语议论文。(7)数据法:引用已经被证实的数字来引起话题。(8)引语法:引用名人名言或常见习语、谚语等作为文章的开头。(9)定义法:常见于对标题下定义,然后通过举例、逻辑推理等方法加以详细说明。
2.正文的写法(1)演绎法: 从一般到个别。把带普遍性和概括性的句子放在段首,段落中其他的句子就是对主题句的具体化,是对主题句的具体说明。(2)归纳法: 从特殊到一般。具体、个别的事例出发,总结出一般的规律。3.结尾的写法(1)简要评价或作结论:文章的最后几句概括全文内容,并进一步肯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作者的观点。(2)重复主题句: 回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句上,达到再次肯定或强调的效果。(3)用反问句结尾:虽然形式是疑问句,但意义是肯定的,具有很明显的强调作用,能引起读者的思考。(4)提出展望或希望:对未来提出展望或希望,号召读者为此而行动。(5)引用名人名言、谚语、常用习语结尾。【提升技巧】
写作能力是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我的教学对象主要是中级水平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写作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词汇量有限,不能细致地进行表达:“我的妈妈是个好妈妈,她不但对我很好,她对每个人也都很好。她真是一个好妈妈。”简单重复的词语明显地限制了语言的表现力。
2、表达能力有限,难以组织一篇结构完整语气连贯的文章。由于学生还不太熟悉汉语的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当他从写单句过渡到组织一篇文章,用汉语进行连贯的表达时,就常常会显得力不从心,写出来的文章常常是支离破碎或辞不达意。
3、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文章里写的是什么。这是一种很特殊的现象,多发生在华裔孩
子身上。看起来文从字顺的一篇作文,但它的作者却不会读它。为什么?因为作文是在家长帮助下写出来的,遣词造句反映的是家长的思维。这样的作文练习根本起不到练习的作用。
4、畏惧写作文。有些学生在读书和默写甚至造句方面都表现不错,但由于害怕写作文,几乎放弃坚持了几年的中文学习。在这样的教学对象面前,只讲解怎样审题,怎样组织材料似乎是远水不解近渴。因为在动笔写作之前,他们还有一连串的障碍需要逾越,如果不帮助他们越过这些障碍,那么写作只可能是纸上谈兵。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把写作程序由“想——写”变为:“想——说——写”,是帮助学生逾越这些障碍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个变化意味着,此时对于这个特定群体的教学重点不能仅放在“写”上,而应该首先做好前两步:“想”和“说”,即写前的准备和指导。由于这些活动环节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所以,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写前预练”。
写前预练的重点是按照某篇作文的要求,引导、帮助学生把他想要写的内容首先用汉语正确地说出来。写前预练的程序及其作用如下:
1、准备阶段,实际上就是“想”的阶段,。在动笔之前,把作文的题目以及思考提纲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如作文《我最喜欢的人/物》,需要学生事先思考:谁/什么?他/它有什么特点?你为什么喜欢她/它? 等等。由于中低年级大多数学生的词汇量有限,直接用书面表达出来有一定困难,而适当的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所要涉及的内容,尤其是一些有关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事先有所了解和熟悉,从而保证课堂讨论能够充分展开。在这个阶段,许多学生是先借助于母语进行思考,而后,再翻译成汉语,母语的影响会或多或少地留下痕迹,从而影响汉语的表达效果。所以,下面的一个环节便显得更为必要和重要了。
2、口述作文与课堂讨论,即“说”阶段。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构思在课堂上口述出来,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和老师点评。每次的作文讨论都要围绕着题目和主题从词汇、句子、结构等几方面入手,确定几个重点,一步一步解决问题,一点一点积累和提高。这个活动环节的作用如下:(1)从口头表达入手提高学生的整体表达能力。叶圣陶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言。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因合而言之。”任何一种语言都分为“语”和“文”两部分。“语”的表现是听说,实质是语言思维的运用。“文”的表现是读写,实质是语言思维的书面表达。学习语言的规律是先“语”后“文”。口头语言是基础,只有在切实进行口头训练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2)成功的“说”与“评”可以帮助学生在每一次的写作练习中,建立一个小小的专题词库。如在写“我最喜欢的人/物”时,可以通过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口头介绍自己喜欢的人或物:他/它是什么样的?你喜欢他/它的哪些方面?把这些词分类在黑板上写下来,进行讲解,如关于人/物外貌的词,关于人/物性格的词,关于人/物品质和行为的词等。然后让学生读和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积累和建立起了一个个有关的小小词库,不但为下一步的写作扫除了词汇障碍,同时也可以开阔思路,增强表达效果,提高表达能力。
(3)中文的难学,不仅仅在于汉字难记难写,更重要的在于中文与拉丁语系的语文在表达方式、思维习惯上巨大的差异给学生所带来的使用困惑。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学生能认字,能写字,但却不能说或写出正确的中文句子。如:“我是伟明,我是16岁了”;“大为和我去书店先”;“我们把车停下在路边”,“我跑了去家里”。更有甚者由于不了解中国文化,而写出“我的朋友像狗一样的善良和友好”的句子。“说”从口头表达开始,通过示范、讲解和纠正,训练其正确的表达方法、语序和恰当的用语,引导学生进入真正的中文境界,写出符合中文习惯的文章。(4)先说后写的训练步骤,有利于及时修正表达中的初级错误,并且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说”是以讨论发言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的,这种形式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借鉴别人的长处,并从中受到启发。同时,由于口头表达的“不定型性”,它的修正要比书面写作的修正容易得多。它允许学生说错,允许相互纠正,自我更正,随时修正。而其中暴露出的问题通过师生及时点评,大家也可以共同吸取教训,避免同类问题在作文中重复出现。(5)有效的写前预练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其写作的积极性。如前所述,有不少学生,由于写不好作文而变成害
怕写作文,讨厌写作文,以至恶性循环。而在此环节中,通过“说”使每个学生在动笔之前做好了一定的技术和心理准备,此时动笔,学生的自信心也会相应增加,积极性自然也会相应提高。当学生能够把自己最基本的意思用比较恰当的方式口头表达出来后,告诉他们怎么说就怎么写,试着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再进行加工和修饰,就会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实践证明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汉语写作水平及表达水平是十分有效的。
八、文章结构有哪些类型?
记叙型,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时空序列安排结构,可分为时空正常式与时空异常式两种。论证型,以概念的内在因果联系作为结构的主要依据。可分为总分式、平列式、递进式等几种。说明型,以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进行布局。综合型,常以一种结构型为主,兼具其他类型。
九、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叙述之比较。第一人称以当事的口吻来叙述,它便于作者充分表达思想感情,读来使人感到亲切、真实。它的局限是只能叙述“我”的所见所闻,不是“我”所亲历的事难以叙述,反映生活的广度受到限制。第三人称以局外人身份用第三者口吻来叙述,它不受叙述范围的限制,能较广阔地反映生活,它的局限是缺乏第一人称的亲切感。
十、常见的叙述方式有哪几种? 顺叙:按人物的经历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的叙述。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的突出片断提在前面,然后再按时间顺度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的叙述。
3、插叙:在叙事过程中插进另一有关事件的叙述,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主线写下去的叙述。
4、补叙:对前面事件作某些补充而不发展原来情节的叙述。
5、平叙:对同时发生的两件以上的事进行分列、平列的叙述。
十一、简述叙述的基本要求。交代明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个要素交代清楚。
2、线索清楚: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思路的反映,是叙述人物、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贯穿思想和脉络。叙述线索可按时间发展、空间转换、问题划分、思想感情变化或按某一具体物件等多种样式进行安排。
3、详略得当:叙述材料的主次详略,以表达主题的需要作合理剪裁。
4、波澜起伏:指叙述曲折富有变化,引人入胜。
十二、描写有哪些要求? 1.目的明确:从表达主题、刻划人物、渲染气氛出发而描写。
2、特点突出:以“画眼睛”的艺术,抓住描写对象的本质特征加以刻划。
3、形神兼备: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既逼真地表现对象的外部状貌情态,又揭示描写对象内在的底蕴和神采。对于以上的一些写作方法的指导,考生们需要自己根据试卷的材料和要求用心领悟,灵活处理。
【怎样练好作文基本功】 同学们要想写好作文,从小就要扎扎实实地练好作文基本功。怎样练好作文基本功呢? 前人为我们总结了几条行之有效的经验,即:多观察,多读书,多练笔,多思考,多修改。多观察:就是说要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鲁迅先生在答复《北斗》杂志社讨论怎样写文章的一封信中第一条就是“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对于周围的人物,动物,植物,景物……都要留心观察。多读书: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少年时熟读背诵一些好文章,可以经久不忘,也可以学到一些作文的方法。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鲁迅先生还主张“广博”,除了阅读文学书以外,还要适当阅读一些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知识方面的书籍,以增长知识,扩大视野。读书,还要养成认真的习惯,不要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应该努力做到读一本书有一本书的收获。多练笔: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现在,有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察日记,做读书笔记,这很好,应该坚持下去。已故作家老舍先生告诫我们:“要打好基础,第一步就要学会„记‟,每天记一件事。”“最好的窍门就是„每天必写‟、„天天拿笔‟,哪怕是写几十个字也好。”因为“习惯养成之后,虽不记,也能抓住要点了,这样日积月累,你肚子里的东西就多了起来。”不练,不写,手就生;多练,多写,熟就能生巧。多思考:老舍先生说:“读一篇文章,读完
要仔细想想。会写文章的人,他用一个字就能顶几个字,他会找一个顶合适的字来用。读文章的时候,只念一念,不仔细想一想,是体会不到它的好处的。”读文章要想,写文章也要想,拿起笔就写,结果不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就是写了几句就写不下去,只好“挤牙膏”,想一句,写一句,东拉西扯,这样的文章怎能写好呢?多思才能出智慧,多思考才能把文章写深刻,多联想才能把文章写生动。多修改:修改是写作的重要一环。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生产一种产品,那么,修改就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有道理。一篇文章,什么地方需要改,什么地方不需要改,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地把已经写出来的文章从立意、选材、篇章结构、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等多方面进行增、删、改,使文章更完美、更周密、更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同学们初学写作文,更应该养成认真修改的习惯。本功必须知道的常识。“五多”,不是什么写作的“秘诀”和“窍门”,却是练好作文基 以上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