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卫视春晚节目单 湖北卫视 春晚(四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湖北卫视春晚节目单 湖北卫视 春晚篇一
出身回族,从小就深受民族文化影响的马可,拥有一副浑厚雌性的金嗓子,此次参加全国社区网络春晚,并没选择民族音乐,而是选择汉风味实足的歌曲来参加全国社区网络春晚。问及缘由,他说:“记得小时候,奶奶就跟我说温良恭俭让,当时并不知道是什么含义,随着阅历的增长,也越来越体会到这五个字所承载的意义。它们像传家宝一样,会在我们家继续传承下去。”
“我们家很少讲大道理,但我们整个民族是非常注重尊老敬老的。尊敬长辈就是我们家的家风。《中华好家风》在朋友之间、亲人之间嫁接起传递君子之风、人间正气的精神纽带,让人们在美妙的歌声里体会到那份温暖、那份感动”。”长相甜美,声音柔亮有力,马慧茹对这首歌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据悉,歌曲《中华好家风》是我国当代著名词作家郝立轩继2009贺岁金曲《我的祝福你听见了吗》和歌曲《天下百姓》唱红大江南北之后推出的又一精品力作。作品一经面市,歌迷和百姓好评如潮。此次,经马慧茹和马可演绎后,更突出了歌曲宣扬的主旋律及大众化。
在佳作频出的春晚节目中,《中华好家风》揽得高票,入围全国社区网络春晚。宁夏文明办马英俊处长表示:“在2016新春佳节之际,两位选手能演绎这首歌曲,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群众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美妙歌声里过上一个喜庆祥和的文化大年具有特殊意义。”
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失去了由家风为基点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支撑,再美丽的中国梦也会化成泡影。这是全社会的共同呼唤,更是全民族聚合的正能量。
湖北卫视春晚节目单 湖北卫视 春晚篇二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新疆、西藏、宁夏、吉林等少数民族演员齐聚一堂,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尽情展示各自原生态文化。
维吾尔族:“吐鲁番木卡姆”再现新疆古老艺术
新疆维吾尔族歌舞《吐鲁番乌夏克木卡姆》阵容强大、风格热情奔放、节奏欢快热烈、舞蹈动人心魄,完美展示了木卡姆古老艺术的非凡魅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鄯善楼兰歌舞剧团团长都力昆说,《吐鲁番乌夏克木卡姆》在音乐编排方面充分尊重原生态的演奏演唱方法,采用民族乐器与民间唱法相结合的形式,服装采用古朴典雅服饰,舞美设计也追求原生态意境。
“维吾尔木卡姆”是流传于新疆的古老艺术,“吐鲁番木卡姆”是其中一种。新疆鄯善县是吐鲁番木卡姆的发源地,有“琴弦上的家园”的美称。近年来,鲁克沁镇积极发展木卡姆艺术,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藏族:古老“卓舞”跳出时代新节奏
生活在中国西南雪域高原上的藏族群众个个能歌善舞,有很多表演形式是经过世代传承的古老艺术,“卓舞”是其中之一。藏族同胞带来的《藏族卓舞》风格独特,完美展示了藏族舞蹈的独特魅力。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纳金乡塔玛社区藏族卓舞
与以往跳“卓舞”的都是中年大汉不同,这支《藏族卓舞》选用了10个90后年轻小伙,在跳卓舞时,他们时而拉手或搭肩,时而轮流伴唱共舞,摆手、转胯、蹲步和转身等舞姿钪锵有力,节奏层层递进,令人激情澎湃。
“卓舞”在藏语中被称为“腰鼓舞”。“卓”意为吉祥,一般在重大节庆活动中开场、谢幕时表演。作为藏族传统舞蹈文化中一门比较特殊的艺术,也是现存世界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中最为古老的项目之一,“卓舞”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朝鲜族:非遗瑰宝“象帽舞”惊艳全场
时而跳跃旋转炫技甩帽,时而突转跳起时尚动感街舞,在各种高难度的动作面前,他们笑容甜美迷人,舞姿活泼优雅,节奏欢快舒畅。欢快的舞蹈氛围也引得阵阵鼓掌喝彩,这就是朝鲜族同胞带来的象帽舞《丰收乐》。
一名舞蹈演员告诉记者,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加全国社区网络春晚,他们特意带来了在当地富有代表性的舞蹈——《丰收乐》,在这支舞中男士跳的是象帽舞,女士跳的是长鼓舞,男女配合舞姿活泼优雅,节奏欢快舒畅,能充分反映朝鲜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的喜悦之情和活泼大方的民族气质。
象帽舞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汪清县一带广为流传,深受朝鲜族居民喜爱。每逢节日、庆典等特殊日子,人们就跳起欢快的舞蹈,摇动色彩缤纷的象帽。2006年,朝鲜族象帽舞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是东北三省唯一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
回族:《盖茶飘香》舞出民族风情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文化馆带来的《盖茶飘香》一出场就惊艳了全场观众。16位妙龄女子推着半径近两米的超大“茶船子”,在舞台上变换着各种造型,一会将“茶船子”举过头顶,一会又跳上“茶船子”翩翩起舞,花样繁多,将回族少女亦柔亦刚的舞姿及精致巧妙的舞蹈编排表现得淋漓尽致。
吴忠市文化馆馆长吴灵说,这次参加全国社区网络春晚,由于舞蹈道具的特殊性,不能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他们就专门租了一辆车过来,在路上行驶了19个小时才到。
《盖茶飘香》编舞极为巧妙,吴灵说,以往舞蹈都是以人为主、道具为辅,这次他们独辟蹊径,把道具放大,把人变小,让演员成为了盖碗里的茶叶,甚至是盖碗上的青花瓷。
《盖茶飘香》与宁夏回民爱喝的“盖碗茶”一脉相承。“盖碗茶”又称“团子茶”,是回族特色茶品,它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称盖碗或三炮台《盖茶飘香》通过生动形象的舞蹈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将回族人民喝“盖碗茶”的风俗上升成为一种艺术,展现了回族历史文化、宁夏地域特征和风土人情,堪称是一张极具宁夏地方文化特色的“流动名片”。
汉族:“东方芭蕾”花鼓灯舞展现汉族舞蹈魅力
花鼓灯舞蹈是汉民族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之一。花鼓灯舞蹈《兰花嫂》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登上了全国社区网络春晚舞台,成为了民族歌舞串烧的经典内容。
在《兰花嫂》舞蹈中,艳丽的服饰色彩和颤抖、颤颠、三道弯的舞蹈动作,传递了丰收后的喜悦和欢庆。参演《兰花嫂》的来自南京悦舞文化传媒的16位演员,年龄从60岁到20岁不等。负责人岳颖是花鼓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年轻的传承人,不仅对这群非专业的演员进行了刻苦训练,更反串女角亲自参演。
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2006年,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原生态民歌大串烧 《大美中华》掀高潮
《客到家》音律飘动,歌声嘹亮;《布谷催春》清脆悠扬,柔情四射;《月亮出来唱阿哩》舒缓从容,似盈盈清波;《骏马》《敬酒歌》激越明快,如行云流水。一首首曲调各异、优美动听的民族歌谣串烧亮相在社区春晚的舞台上。
《大美中华》是由4首脍炙人口的民歌串烧而成,来自广西壮族、贵州侗族、云南彝族、鄂尔多斯蒙族的表演者为观众带来了壮族古美调、侗族大歌、彝族叙事古曲、鄂尔多斯蒙族等原生态、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特色的歌曲,这些曲调大多已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壮族人民自古爱唱山歌,热情好客,劳作之余,人们喜欢对唱山歌,对歌之处形成“歌圩”。大大小小的歌圩遍布广西,广西也因此被誉为歌海。而壮族古美调《客到家》更是壮族古美调中流传甚广的名曲,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青秀区中山街津头社区的三位姑娘身着壮族民族服饰,歌声嘹亮、音律飘动,令观众如痴如醉。
“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鸣虫唱,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是《布谷催春》的一大特色,也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侗家人以青山作背景,大地作舞台,不要乐队,无需化妆,最本色的原生态音乐,是侗家人的最最和谐之声。贵阳市花溪区西北社区居民带来的《布谷催春》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吟出了春意,唱出了喜庆。
彝族叙事古歌《月亮出来唱阿哩》是云南省石屏县哨冲镇哨冲社区8位居民所演唱的,该古歌舒缓从容,似盈盈清波,配上彝族大三弦、洞笛,表达了彝族少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观众带进了如诗意境。
由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亿利金威社区选送的《骏马》、《敬酒歌》激越明快、豪迈洒脱,难以让人相信是由平均年龄为65岁的9位社区居民所表演的。9位蒙古族演员抚起马头琴,将草原人的豪迈展现的淋漓尽致。节目结束后,9位演员用蒙语向观众表达了新年的祝福,并向观众献上了哈达和美酒,将现场掀起了一个高潮。
此次参加《大美中华》表演的演员大多来自少数民族,他们中间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登上全国舞台,而正是这些来自社区的普通居民,传承着中华文明的文化遗产。他们淳厚质朴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民歌作为一种音乐与语言结合的口传文化,是不同地域文化传播、交融以及生活变迁的历史写照,很好地反映了生命与文化的同步延续性。社区百姓通过全国社区春晚的舞台,展现优秀民歌,不仅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民族口头文化遗产——民歌的更多关注,也提供了一种从民歌的角度认识中国社会的途径。
湖北卫视春晚节目单 湖北卫视 春晚篇三
糖粥是苏州的名小吃,是苏州人共同的记忆。苏州天气湿冷,明末清初时,读书人、工匠都在深夜的雨巷中,等待糖粥人挑着骆驼担子,叫卖糖粥。现如今,苏州的各大店铺均有糖粥出售,没有人再在深夜等待一碗糖粥,挑着骆驼担子卖糖粥也成为一种过去。今年全国社区网络春晚报送的节目中,由苏州市姑苏区沧浪街道沧浪艺术团创作的舞蹈作品《忆糖粥》带我们回到这一段记忆。
《忆糖粥》改编自沧浪街道去年创作的舞蹈节目《粥担与老人》,讲述的是糖粥老人一天走街串巷卖粥的故事。为了让节目表现力更强、内容更丰富,舞蹈编导们有了将它改编为群舞的想法。编导们深入苏州市井生活,走访苏州著名的糖粥制作人潘玉麟和他老伴,与民俗专家进行了深入交谈,最终将节目升华,对糖粥文化进行全新的诠释。
《忆糖粥》编导朱东黎表示,糖粥温暖了一代人,甜蜜了一代人,创作这个节目的目的是让人们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忆糖粥》正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虽然《忆糖粥》讲述的是一位7旬糖粥老人的故事,但是扮演7旬老人的竟然是一位90后社工。25岁的孙志斌是沧浪街道桂花社区的一名社工,负责群众文化工作。因为爱好舞蹈,他经常策划演出社区内的文化活动,深受社区居民的喜爱。除了文化活动,他还积极投身社区公益管理。现在的孙志斌正在参与社区“幸福人生公寓链”的项目,给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提供不同服务。
因为对苏州传统文化特别感兴趣,孙志斌主动向编导提出要扮演糖粥老人的要求。对于一名90后而言,要演绎出老翁的感觉着实不易。为此,孙志斌深入到小巷中寻找糖粥老人,模仿老人的神态、表情、动作,渐渐模仿出了糖粥老人的神韵。
前段时间,《忆糖粥》成功登陆cctv-3《舞蹈世界——舞蹈全民星》节目,并在录制现场获得了评委的一致认可。现在,《忆糖粥》又开始了全国社区网络春晚的征途,继续传递着苏州的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传递忆苦思甜的精神。
歌舞联唱:《五福盈门》
湖北卫视春晚节目单 湖北卫视 春晚篇四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午夜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筑梦童声天使合唱团武汉市粮道街东龙社区,每周六上午,都会有孩子们温婉悦耳的歌声传出。他们正在备战网络春晚。
合唱团共有33人,他们是从400多名农民工子女中精挑出的。来自全国各地的33个农民工子女,聚在了一起,汇成了一个大家庭。
一年多来,训练雷打不动。9岁的周家琪,是团里“老将”,家住得较远,每逢排练6:30起床,从未迟到。课程结束,她在放学的路上或家里练习发声。“我很珍惜学校、社区给我们免费培训,这能够让我接触并学习到很多以前我没有接触的知识。”为保护嗓子,合唱团孩子养成了不乱吃零食,少吃酸甜辣的习惯。
近一年的训练,从站姿到呼吸,到后来的高低音与和声练习,孩子们认真学校,反复练习。
品诗词诵经典 优秀传统文化成社区网络春晚主旋律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一群来自湖北各地的大小演员们正在紧张排练。她们品诗词、诵经典,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全民联欢的舞台。
来自武汉青山区钢花村街社区的幼儿园小朋友们毫不怯场,表演欲极强。“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宾是嘉宾的宾。”“不对,不对,是当兵的兵。”她们用活泼可爱的语言相互争执字的对错,萌化了台下众多观众的心。
20个来自武汉市武昌区首义路街大东门社区的小学生诵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陪同老师介绍,孩子们在舞台上诵读的《诗经》目前不属学习范围,不过她们之前都有诵读基础和表演经验。十堰市房县城关镇关东社区的水仙子组合为整场经典诵读加入了歌唱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