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28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篇一
[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老子·第二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篇二
【翻译】:
抓在手里冒尖儿流,自满自溢,不如罢了吧。
千锤百炼的锋芒,也长不了的。
金玉满堂,你能守多久呢?
富贵而骄,是自取灾祸啊!
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隐去,这正是上天之道。
【老子·第十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篇三
【翻译】:
谁能使灵魂与真道合一,毫无离隙呢?
谁能使血气变得柔顺,像婴儿一样呢?
谁能洗净内心的杂念,透亮如明镜呢?
爱民掌权,谁能舍己顺道、无为而治呢?
运用心智,谁能因应天意、如雌随雄呢?
明白通达,谁能超越人智、摆脱知识呢?
那创造并养育这个世界的,他创造养育并不强行占有,他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其能,他是万 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这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
【老子·第十一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篇四
【翻译】:
三十根辐条集中在车轴穿过的圆木上,圆木有空的地方,才对车有用处(可行走)。
揉合黏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处(能容纳)。
为房屋安窗户,窗户有空的地方,才对房屋有用处(取光亮)。
有形者对人们有利益,是由于无形者的功用啊。
【老子·第十二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篇五
【翻译】:
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最大的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
为什么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呢?宠是来自上面的,得到时吃惊,失去时也吃惊,所 以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
为什么说最大的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呢?我有大祸患之忧虑,是因为我有肉身性命要保全;及至我把肉身性命置之度外,我还有什么祸患可忧虑呢?
所以,舍弃肉身性命去为天下的人,堪为普天下的寄托;舍弃肉身性命去爱天下的人,堪得普天下的信靠。
【老子·第十四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篇六
【注释】:
[1]释德清注:"致诘,犹言思议"。又马王堆甲乙本「致诘」作「致计」,均有深究之义。
【翻译】:
看见而不晓得,叫做"夷";听到而不明白,叫做"希";摸索而不可得,叫做 "微"。"夷希微"三者,不可思议,难究其竟,所以它们混而为一。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难以言说的无限延绵啊,又复归于空虚无物。他是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形象的形象,叫做恍惚。迎面看不见他的先头,追踪抓不著他的尾迹。
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当今万有,知道其由来始末,这便是大道的要领了。
【老子·第十五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篇七
【翻译】: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识。由于深不可识,只好勉强来形容他:
其审慎好像冬天过江,
谨守好像畏惧四邻,
恭敬严肃如同作客,
流逸潇洒如同化冰,
纯朴得好像未经雕琢,
旷达得好像高山空谷,敦厚得好像浑沌不清。
谁能沉淀混浊的,使之渐渐清澈呢?谁能启动僵死的,使之徐徐复活呢?
持守此道的人,是不会自满自溢的。唯有不自满自溢,才能在凋敝死亡中成为新人。
【老子·第十六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篇八
【翻译】:
恭维与呵斥,相差有多远?赞美与厌恶,区别在哪里?人所畏怕的,不能不畏怕啊。
荒野啊,广漠无际!
众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像是登上了欢乐的舞台。
唯独我浑然无觉,好像不曾开化的样子;
混混沌沌,像初生婴儿还不知嘻笑的时候;
疲惫沮丧,像是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的人。
众人都自得自满流溢而出,唯独我仿佛遗失了什么。我真是愚笨人的心肠啊!
世俗的人个个明明白白,唯独我一个昏昏然然。
世俗的人个个斤斤计较,唯独我一个马虎不清。
大水荡荡淼如海,高风习习行无踪。
众人都有一套本事,唯独我又没用又顽固。
我这样与众不同,是把吃喝母亲,看得高于一切啊!
【老子·第二十一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篇九
【翻译】:
知道其雄伟强壮,却甘守雌爱柔顺,而成为天下的溪流。作为天下的溪流,永恒的恩德与他同在,(使人)复归于纯洁的婴儿。
知道其光明所在,却甘守暗昧,而成为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作为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永恒的恩德至诚不移,(使人)复归于无限的境界。
知道其荣耀,却甘守羞辱,而成为天下的虚谷。作为天下的虚谷,永恒的恩德充足丰满,(使人)复归于存在的本原。
这本原化散在不同的人身上,成为不同的器物。圣人使用他们,而成为掌权者。
如此,至大的智慧是浑然为一、不可分割的。
【老子·第二十九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篇十
【翻译】:
道,通常不显露其名份。存在的本原即道的本体,虽然精渺微小,天下却没有什么能支配他。王侯若能持守他,万物会自动归顺。
天地相和,降下甘露,无人分配,自然均匀。
宇宙一开始有秩序,就有了名份。既有了名份,人就该知道自己的限度,不可僭越。知道 人的限度而及时止步,就可以平安无患了。
道,引导天下万民归向自己,就好像河川疏导诸水流向大海。
【老子·第三十三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篇十一
【翻译】:
能识透别人,算有智慧;能识透自己,才有光明。
能战胜别人,算有力量;能战胜自己,才是真强。
知足的人富有。
攻克己身、顺道而行的人有志气。
持守本相、不失不离的人可以长久。
肉身虽死、生命活著的人才叫长生。
【老子·第三十四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篇十二
【翻译】:
道德高尚的人,不必以道德诫命来自律,因为他内心自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 需要恪守道德诫命,因为他内心没有道德。
道德高尚的人是无为的,其道德不是刻意为了实现什么。道德低下的人是在追求道德,其 道德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有大仁爱的人,是在追求仁爱,却不是刻意实现某种目的。有大正义的人,是在追求正 义,而且其正义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
有大礼法的人,是在追求礼法,却没有人响应,就抡起胳膊去强迫人了。
所以,丧失了大道,这才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这才强调仁爱;丧失了仁爱,这才强调 正义;丧失了正义,这才强调礼法。所谓礼法,不过表明了忠信的浅薄缺乏,其实是祸乱的端倪了。
所谓人的先见之明,不过采摘了大道的一点虚华,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立身于丰 满的大道中,而不站在浅薄的礼法上;立身于大道的朴实中,而不站在智慧的虚华上。据 此而取舍。
【老子·第三十九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篇十三
【注释】:
[1]反,有相反、返归二意。二意相通:反于世界,返归于道。详见第三部一章一则"反"。
【翻译】:
相反,是道的运动所在。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
天下万物都生于实有,实有出自虚无。
【老子·第四十一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篇十四
【翻译】:
优秀的人听了道之后,勤勉地遵行。一般的人听了道之后,仍是似懂非懂、若有若 无的样子。俗陋的人听了道之后,大声嘲笑。若不被这种人嘲笑,那还叫真道吗?所以《建言书》上说:
道是光明的,世人却以为暗昧。在道里长进,却似乎是颓废。在道里有平安,看起来却像是艰难。
至高的道德却好像幽谷低下,极大的荣耀却好像受了侮辱,
宽广之德却被视若不足,刚健之德视若苟且,实在的真理视若虚无,
至大的空间没有角落,伟大的器皿成形在后,
声音太大时,人在其中就听不到什么;形象太大时,人在其中就看不到什么。
道是隐秘的;然而只有道,善施与、又能成全。
【老子·第四十二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篇十五
【注释】:
[1]后人的解释要么依据唯物辩证法,要么依据阴阳学说,均非老子本意,在《老子》其他任何一章中也找不到任何一节来证明。庄子对此早有精妙的解释,在老子通篇中都可以找到佐证。庄子说:"既然是`一'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然而,既然称之为`一'了,岂不是已经说出口了吗?这个`一',与我们对它的言说,就是`二'了。`二',再加上`一'原本的存在,就是`三'。所以从无到有,到`三'为止(《大宗师》)"。庄子所说的三个"一",很绕口,其实就是"道的表像、道的名份、道的实在"这三者。此处译文即根据庄子,以道解道。王弼亦明显参考了庄子。道的名、实、像及其三者的关系,在《老子》一、四、六、九、十四、二十一 、二十五、三十二、四十一和四十二章等,都有论及。详见第一部二章一节之三"辨析一二三",五章三节之二"名实像、三合一"、之三"老子谈名实像"。
[2]道是「其上不、其下不昧」的纯粹光明,是「一」。万物却有向光与背光的两面,故曰「抱阳而负阴」。向道与背道这两面相互激荡,靠「气」(灵?)而平和。
【翻译】:
道先于万物而自在,这是他的实在,称为一。道被言说为道,这是他的名份,称为 二。道的实在,能被言说为道的名份,是因为他有表象,称为三。三而一的道生养了万 物。
万物都有背道之阴和向道之阳,两者相互激荡以求平和。
人们所厌恶的,不就是孤、寡、不善吗?王公却用这些字眼儿自称。
所以,有时求益反而受损,有时求损反而获益。
先人教我的,我也用来教你们:自恃其强、偏行己路的人绝没有好下场。这句话,就作为 教训的开始。
【老子·第四十三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篇十六
【注释】:
[1]「无常心」,有本作「常无心」、「无心」,即无私心。马王堆本「常」为「恒」,「无恒心」亦即不固执一己之心。
[2]「歙」,音「吸」,纳气入内。「歙歙焉」,有灵气运行、并非人意之状。
【翻译】:
圣人没有一己之心,而是一心为了百姓的心。
良善的人,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人,也以良善待他,从而结出良善的果子。
信实的人,以信实待他;不信实的人,也以信实待他,从而结出信实的果子。
圣人在天下,以其气息使人心浑然纯朴。百姓们全神贯注,凝视凝听,圣人则把他们当婴 孩看待。
【老子·第五十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篇十七
【注释】:
[1]从韩非子注。不论生死,人皆有四肢九窍;送生致死,亦以此四肢九窍。联系上句「出生入死」的总概括,以及后面的「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的总结论,此意顺达。有人将「十有三」译为「十分之三」,不和此章深意。
【翻译】:
人一生出来,就进入了死亡。人以四肢九窍活著,人以四肢九窍死去,人以这四肢九窍,将自己的生命送到死地。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世人太贪婪今生的享乐了。听说善于得到并持守真生命的人,行路不会遇到老虎,打仗不会受到伤害。在他面前,凶 牛不知怎么投射它的角,猛虎不知怎么扑张它的爪,敌兵不知怎么挥舞他的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已脱离了死亡的境地啊!
【老子·第五十一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篇十八
【注释】:
[1]「德」,有品德、恩德、得著、感德、属性等意。用于大道者,当是恩德。
【翻译】:
万物都是由道所生,又有恩德去蓄养,化育为物形,得势而成长。
所以万物没有不敬畏大道、不珍惜恩德的。
大道的可敬和恩德的可贵,在于他不是情动一时、令出一时,乃是自然而然、永恒如此。
所以说,道生出万物,又以恩德去蓄养,使它们成长发育,给它们平安稳定,对它们抚爱 保护。然而他这样创造养育却不强行占有,他这样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己功,他是万物之主 却不任意宰制,这可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
【老子·第五十二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篇十九
【注释】:
[1]"奥"字,河上公注为"藏",王弼注为"庇荫",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均作"注",读作"主"。其实,道作为万物之"主",已将"保藏、庇荫"万物的意思涵括进去了。
[2]"保"字,任继愈和陈鼓应的译文,均依河上公"道者,不善人之所宝倚也",说"道也是恶人所要处处保持的"。
【翻译】:
道是万物的主宰,善人的宝贝,罪人的中保。
美好的言词固然可以博取尊荣,美好的行为固然使人得到敬重,然而人的不善怎能被剔除弃绝呢?所以,就是立为天子,封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财宝无数,荣华加身,还不如坐 进这大道里呢!
古时候为什么重视道呢?不就是因为在他里面,寻求就能得著,有罪能得赦免吗?所以道 是天下最尊贵的啊!
【老子·第六十三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篇二十
【翻译】:
把清静无为当成作为,以平安无事作为事情,用恬淡无味当作味道。
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报怨。
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大 事,必从细微处著手。
所以,圣人自始至终不自以为大,而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轻易的许诺,必不大可信;看起来容易的,到头来必难。所以,圣人犹有艰难之心,但终无难成之事。
【老子·第六十四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篇二十一
【翻译】:
安然平稳,便容易持守;未见兆端,可从容图谋。脆弱不支的,容易瓦解;细微不显时,容易消散。要趁事情未发生时努力,要趁世道未混乱时治理。
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人为努力的,必然失败;人为持守的,必然丧失。所以,圣人不是靠自己的作为,就不失败;不是自己努力去持守,就不丧失。
世人行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 有失败的事了。
所以,圣人要世人所遗弃不要的,而不看重世人所珍惜看重的;圣人学世人以为愚拙而不学的,将众人从过犯中领回来。圣人这样做,是顺应万物的自在本相,而不是一己的作为 。
【老子·第六十五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篇二十二
【翻译】:
世人都说我的道太大,简直难以想像为何物。正因为他大,才不具体像什么。若具体像什么,他早就藐小了。
我有三件宝贝,持守不渝。一是慈爱,二是俭朴,三是不敢在这世上争强好胜,为人之先。
慈爱才能勇敢,俭朴才能扩增,不与人争强好胜,才能为人师长。
当今之人,失了慈爱只剩下勇敢,失了俭朴只追求扩增,失了谦卑只顾去抢先,离死亡不远了!
慈爱,用它来征战就胜利,用它来退守必坚固。上天要拯救的,必以慈爱来护卫保守。
【老子·第六十八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篇二十三
【翻译】:
人民吃不饱,是因为统治者吃税太多,所以吃不饱。
人民不好管,是因为统治者人为造事,所以不好管。
人民不在乎死,是以为他们追求今生太过份,以致不在乎死。
所以,唯有不执著于今生享乐的,比那些过份看重今生的人更高明。
【老子·第七十六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篇二十四
【翻译】:
上天的道,不就像张弓射箭一样吗?高了向下压,低了向上举,拉过了松一松,不足时拉一拉。
上天的道,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人间的道却不这样,是损害不足的,加给有余的。
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给天下呢?唯独有道的人。
所以,圣人做事不仗恃自己的能力,事成了也不视为自己的功劳,不让人称赞自己有才能。
【老子·第七十八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篇二十五
【翻译】:
可信的不华美,华美的不可信。
良善的不巧辩,巧辩的不良善。
真懂的不广博,广博的不真懂。
圣人不为自己积攒什么:既然一切都是为了世人,自己就愈发拥有了;既然一切都已给了 世人,自己就愈发丰富了。
上天的道,有利于天下,而不加害于天下。圣人的道,是为了世人,而不与世人相争。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篇二十六
【注释】:
[1]古时借债,刻在一块板上,劈开,债主存左边,债人存右边;此为「司契」。「司彻」则是贵族按成征收税租。
【翻译】:
用调和的办法化解怨恨,怨恨并不能消失贻尽,这岂算得上良善呢?
所以,圣人掌握著欠债的存根,却不索取偿还。有德之人明潦欠债而已,并不追讨;无德 之人却是苛取搜刮,珠镏必较。
上天之道,公义无私,永远与良善的人同在。
【老子·第八十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篇二十七
【注释】:
[1]国之污垢,即罪恶;担其罪,即受辱。不祥,即凶殃;承其凶,即受难。
【翻译】:
天下万物中,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然而对付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了。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改变它。
这个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天下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能实行的。
所以圣人说:那为国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为国受难的,就是天下之王。这些正面肯定的话,听起来好像反话一样,不容易理解。
【老子·第七十九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篇二十八
【翻译】:
人活著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一死就僵硬了。
草木活著得时候,枝叶是柔脆的,一死就枯槁了。
所以坚强的,属于死亡;柔弱的,属于生命。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军队一强大就要被消灭了,树木一强盛就要被砍伐了。
强大的处于下势,柔弱的处于上势。
【老子·第七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