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九寨沟》教学反思与评价(十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九寨沟》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一
本文我确定两个重点,一是九寨沟的水。二是九寨沟的动物。也是课文中详写的段落。水我将抓住湖水和瀑布的不同形态,以及最引人关注的色和气势来着重引导学生学习。动物,我将抓住动物的种类多,特点不一样,以及作者在写这些动物的时候的用语,来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同时,指导学生写作。
方法:
开课初读后,请学生说说,九寨沟什么最吸引你?
学生很快的说出水、雪峰、动物。
引导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出示四个词语“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这就是九寨沟最吸引你们的地方,也是九寨沟吸引中外游客的原因。
在中国旅游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九寨沟神奇的水是它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它的水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出示图片,请去过九寨沟的同学介绍一下他看到的水。作者有是怎么将九寨沟神奇的水介绍给我们的呢?
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第三段。用几个什么词来形容你听到的,读到的,看到的九寨沟的水呢?可以用书上的词。
学生很快说出了“清澈见底、五彩缤纷、高低错落、谓为壮观……”我们在看看这些词语,总结出,湖泊是从色彩上吸引人的,而瀑布是气势上吸引人的。请学生自由读出湖泊色彩的美,怎么美就怎么读。请学生读,其余学生听,共同评议,比赛读。瀑布的句子请男生读,要求读出瀑布的气势。评议后全班读。
接着整体读第三段,读前提醒:将你体会的美的不同读出来。
教师过渡:水滋养着山,山青翠欲滴,山上有许多动物,也是饮用这水长大的。来,我们一起去看看,九寨沟有哪些可爱的动物呢?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段,并画出动物的名称。说说你最喜欢文中写的九寨沟哪种动物,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金丝猴体态粗壮
熊猫憨态可掬
羚羊善于奔跑
小熊猫 行动敏捷
教师提出九寨沟还有小松鼠、山鸡……动物,你能用什么词来一一形容它们呢?
学生开始畅所欲言,教师将不可能出现在九寨沟的动物点出来,由此扩展到其他地域的动物的形容。请学生围绕着他用的词,用一句话来介绍一种动物。
然后,根据学生的喜好,将他们分成不同小组,进行小组合作朗读。
九寨沟这样迷人,你们想去吗?可是它在什么地方?我们怎样才能去呢?请你们做个小导游,介绍给我听听吧。
思索:本文很美,但是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上,我们不要只是想教给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而是教给学生课文是怎么将这样美的景观写出来的。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在本文的教学中,我紧紧把握这一点展开教学。
《九寨沟》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二
《九寨沟》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如数家珍的描写了九寨沟那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和灵幻的异兽珍禽。文章层次清楚,语句清新,辞藻华美,重墨浓情,易于朗读和积累语言。
我常在问自己:究竟我要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快乐的?自由的?有趣的?这都是我想给他们的。因此,这节课我想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得到知识,受到启迪。我知道课堂本是师生共生共长的过程,是充满挑战的过程,它总可能会出现很多遗憾,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
语文课要像语文课。语文课不能惟知识、技能,但是,也不能弃之不管。语文课扎实为本,就是要把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自主实践紧密、巧妙地结合起来。
《九寨沟》描写了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和珍禽异兽,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对这些是比较陌生的。于是,在这堂语文课中就是要让学生读书,变着花样让学生读书,兴趣盎然地读,卓有成效地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懂、读好。
整篇课文两大板块中,描写自然风光的第3小节,通过边读边展开想象,看着画面读,在朗读中体验九寨沟如诗如画的风光,并通过自由读,男女生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朗读不仅成为教学的手段,而且成为教学的目标。
另外,描写珍禽异兽的第4小节,则另辟蹊径,请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读读描写这些动物的语句,把这些生动的语句积累下来,并且,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进行拓展,以说代读,将积累下来的语句进行运用,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总之,以说代读,丰富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学扎实。
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说:“不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以最短时间去找到这种办法并利用这种办法来找到别的办法,解决别的问题。”这些话正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基本的语文的学习方法”。在学习3自然段的时候,由教师带领同学们学习。出示阅读提示:“a、读3自然段,看看写了哪些景观,用笔圈出来。b、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风景,边读边想象。c、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从哪些词语上能体现出来,然后读,最后欣赏。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这一段的学习方法:读——找——想——读——看。欣赏九寨风光视频更加深了学生对九寨这个人间天堂的向往。4自然段的结构和3自然段的结构相同,所以在学习4自然段的时候,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自学阅读提示:
a、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珍稀动物?用笔划出来。
b、每人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或几种动物读一读,边看图片边说出自己的感受
c、说说怎样读就能读出喜欢的感觉。学生兴致盎然地品读课文,积极参与动口、动脑、动手,在不知不觉中去获得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落实了学法指导,真正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前提,又以给师生准确的定位为根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引导者、诱导者、辅导者。
在整堂课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读题的过程中质疑问难,读读课文,选择喜欢的内容读读背背,诸如此类,此时此刻的教师是引导者;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教师是一个辅导者;在朗读教学中,激发学生读出九寨沟的诗情画意,教师又处于指导者的位置了;在教学的总结阶段,教师声情并茂地介绍画面,将第四小节的内容铺垫在画面和语言中,第四小节的脱颖而出是教师用心诱导的结果。
整堂课的教学中渗透着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的培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朗读水平的提高,说话能力的训练等等,总而言之,以学生为本,不断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从朗读中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从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我安排了“快速读课文—细读课文—精读课文—美读课文”层层递进的方式,通过默读、自由读、分读、配乐读等方式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自然段的感悟中,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景观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然后读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出感受,在音乐声中自读自悟享受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进行记忆。第四自然段的学习方法与第三自然段类似。只是教师退居幕后,让学生读、说,感受小动物的可爱。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美丽,被九寨沟那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给陶醉。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体验、积累、内化语言文字,领悟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产生对朗读的兴趣。学生感在其中、悟在其中,对课文的感受深了,对九寨沟的赞美之情就情不自禁了。
本课设计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网络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节与学习工具,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的发挥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比较良好的效果,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这节课中,大部分多媒体的电教效果使用恰到好处,就是播放九寨风情的过程中,没有给学生充分的的时间来欣赏感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上,我尝试着与学生一起溶入了这大自然的奇丽之中,感觉自己的xxxx也被学生的真情感染,自觉而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在这广阔的精神空间里,同时以情xxxx,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关注和丰富儿童情感世界的过程,成为学生智慧生成和真情流露的过程。在介绍书中提到的四种珍稀动物时,我问孩子:“认识它们吗?如果要你送给词给这些动物朋友做礼物,你最想把什么词送给谁?”指导孩子读完这四种小动物之后,我又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如果我们继续向纵深处行进,在林深叶茂处,你还可能会看到哪些动物?能不能仿照书中的句子说说它们?”学生结合自己了解的资料,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也许,你的运气好,会在远处看见一只天鹅正在湖面上欢快地嬉戏玩耍。”“也许,你还会看见一只白唇鹿正在草地上悠闲地散着步。”“也许一抬头,你会看见一只淘气的猕猴正在寻找食物呢!”……太多的也许……
在我抛下一个问题之后,学生的反应是那样的强烈而富有个性,他们争相说着自己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受,可爱而又真实。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九寨沟》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三
上了《迷人的九寨沟》一课后,我一直愧对自己,真的。在课堂上我的言辞穷尽,我的词不达意,我的方寸大乱,让我汗颜。
课文分三幅图画描绘九寨沟的美,海子图,山林图,深秋图。其中以第四自然段深秋图为重点。该段文辞华丽优美,层次清晰,最容易引发学生的想象,因此我就在第二课时把赏析和拓展作为了重点,旨在欣赏品位好词好句的基础上,拓展想象空间,把积累的好句段运用于对九寨沟的美景的描绘上。
在课前我专门购买了九寨沟的风光片影碟,是赵忠祥的解说。我也剪辑了一些片段,在网上查找了许多精美的照片和文字解说,事先都发给了学生。我想,他们这样对九寨沟有些印象,说到某个地方时,还可以回忆起有关的文字来。
可问题出现了:我们找出了本段的重点句——“天气变,感觉也变:雨水洗过的九寨沟,像一幅水粉画;阳光沐浴的九寨沟,像一幅油画;云雾缭绕的九寨沟,像一幅国画。”我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吗?他们有什么共同点?话一出口我就知道我这个问题问大了,这是个连大人都不好回答的问题。因为这个相似之处一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不出所料,孩子回答不了,他们的引导恰恰把我事先准备好的语言打乱了,于是我乱了方寸。接下来,我又做了一个语段拓展训练;
发挥你的想象,随着天气的变化,九寨沟还像什么呢?用上这样的句式来说说: ———的九寨沟,像一幅————的画;
结果孩子基本无法回答,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各类画种的特点,也不知道除了书上写的九寨沟的天气,九寨沟的天气还可以如何变化?(现在想来,如果还有更多的天气变化作者也许已经写了,真是难为孩子了)当然也只有我给他们假设了清晨和夜晚的九寨沟像什么像什么,此时我已经知道这个地方没有落实,孩子对这个句子只有概念上的理解,真正的美没有体会到。这样下来,后来的为九寨沟的照片配解说词,也就糟糕了,孩子无法选择语言来描绘。
这课下来,我的心里一直内疚,觉得这样一篇好的文章就这样被我糟蹋了,我也在反思自己。直到昨天,我们的校长找到我谈这课。(其实我早应该去找校长交流的,只觉得无颜见她,她是语文的行家)。校长指出,我这课的症结在于课件运用的时机不当,没有很好地起到作用。课件是为课堂服务的,没有运用好,反而会给课堂造成负面的引导。我是先出示了众多的画面(加之效果不好,学生几乎没有欣赏到九寨沟的美),使孩子在脑子里形成了画面,可是没有语言文字的印象,所以这些画面在脑子里就是零碎的,没有经过语言的组织,脑子里就没有语言来描述这画面。当然在孩子看了画面后,也就没有办法来描述了,也就说不出九寨沟还像什么画了。要把孩子从具体的画面提高到抽象的理论高度,是我的设计的错误,认知事物的规律的错误。
校长指出,如果不是把这个问题设计成向横向思考,换成纵深思维:那就是想象阳光下的九寨沟的绿叶是什么样子,黄叶是什么样子,红叶是什么样子?阳光透过树叶又是什么样子?这样写具体而丰富。对啊,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这样的语段我们不是刚训练过吗?孩子运用起来不是很得心应手吗?我们的课文《五月的青岛》不是就有这么一段关于绿的描写吗?这应该是信手拈来的事啊!再可以想象下雨后,树叶挂着水滴,滴答滴答的声音,还有鸟叫声,流水声。.....这些语言简直是举不胜举。可是我当时备课时,就没有想到。惭愧!这样一来孩子言之有物,想象的空间扩大,语言的训练也达到目的了。最后再来结合自己想象的语言,资料的语言来看画面,那印象之深刻是不言而喻的,何愁孩子在对画面的解说而词不达意或者是无法言语呢?还是校长真的有眼光,谢谢!
通过这课教学,我真的体会到深钻教材,真的。多角度思考,换位思考。在我们自己设计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到自己是学生该怎么答,学生会回答吗?他们的知识水平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所以备课,真的是备学生,备教材,备自己,来不得半点马虎。
《九寨沟》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四
《九寨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教学中,如何在指导朗读,如何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妙,如何在朗读中收到收获,获得语言的发展呢?如何体现情与理的有效组合呢?在这些方面我努力尝试在课堂的朗读中,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嗅觉力,在情感饱满的朗读声中落实理性、规范的训练。
案例:
师:刚才听了这位学生的朗读以后,你听出了雪峰怎么样?
生:雪峰很高,而且能银光闪闪。
师:你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生读)还能再高一点吗?(再读)让老师看到雪峰的光泽,好吗?(生再读)你们都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我感觉雪峰非常雄伟壮观并且银光闪闪。
师:银光闪闪,像这样的类型的词语还很多,能汇报一下自己的积累吗?
生:生机勃勃
生:波光粼粼
生:喜气洋洋
生:炊烟袅袅
生:得意洋洋。
师:真好,只有经常这样积累,并能在实际的生活中加以运用,你才是了不起的!
《九寨沟》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五
《九寨沟》是一篇介绍旅游胜地的文章,如果在教学时,就让学生一起来学课文的话,学生和“九寨沟”的距离相差甚远,枯燥的学习对于学生很难对九寨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人们都说九寨沟很美,那里被称为‘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接着播放九寨沟的录像。学生们在看时,都暗暗地情不自禁地赞叹那儿的美景。看完之后,我请学生们来说说有何感受,有何想法。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九寨沟的风景实在是太美了。”有的说:“我真想到九寨沟去走一走,看一看。”此时,我就趁热打铁:“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我们跟着巴金爷爷一块去欣赏那里的景色,好吗?”学生们无比兴奋地说“好!”于是我就对学生说:“我们开始出发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乘飞机到了四川,下了飞机,坐上了去九寨沟的汽车。汽车到了南坪,再往西行了四十公里,九寨沟终于到了。”这时,我再请学生们睁开眼睛,此时他们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从他们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兴奋。接下来的教学,就在这样的气氛中进行,整堂课学生们都是兴致盎然。由此可见,创新性、开放性的处理教材,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有兴趣学,这样才能学好。
叶圣陶说:“不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去找到这种办法并利用这种办法来找到别的办法,解决别的问题。”这些话正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基本的语文的学习方法”。在学习3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合作学习,出示阅读提示:
a、读3自然段,看看写了哪些景观,用笔圈出来。
b、找自己最喜欢的一处风景,读一读。
c、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从哪些词语上能体现出来,在书上作记号。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这一段的学习方法:读——找——想——读——讲。而4自然段的结构和3自然段的结构相同,所以在学习4自然段的时候,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学生就会把前面学到的方法迁移到4自然段的学习中来,根据自学阅读提示:
a、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珍稀动物?用笔划出来。
b、每人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或几种动物读一读,并划出表示它主要特点的词语。
c、说说怎样读就能读出喜欢的感觉。学生兴致盎然地品读课文,积极参与动口、动脑、动手,在不知不觉中去获得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落实了学法指导,真正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快速读课文—细读课文—精读课文—美读课文”层层递进的方式,通过默读、自由读、分读、配乐读等方式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三自然段的感悟中,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景观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中间穿插各种图片资料,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动一动,然后在音乐声中自读自悟享受美。接着让学生站起来齐读该段,整体感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进行记忆。第四自然段的学习方法与第三自然段类似。只是教师退居幕后,让学生读、说,感受小动物的可爱。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美丽,被九寨沟那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给陶醉。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体验、积累、内化语言文字,领悟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产生对朗读的兴趣。学生感在其中、悟在其中,对课文的感受深了,对九寨沟的赞美之情就情不自禁了。
《九寨沟》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段。
2.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宛如、瀑布”等词语。
3.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4.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在第六单元中,我们已经浏览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美丽大公园式的颐和园,今天我们在一起走进世界自然遗产中的九寨沟,看看那里的迷人风光。(学生齐读课题九寨沟,教师指导“寨”字书写。)
1.这一课的生字特别多,课文同学们已经预习了,我想考考大家,看谁读得又快又准。从前到后,一人读一个词,看谁读得干脆利落。每人都有机会,好好把握。(你词语掌握得不够扎实,谁来帮帮他?现在你会读了吗?大声读两遍,把它牢牢记住。你听得很认真,读得也很不错,课前预习一定下了不少工夫。)还有谁能像他一样读得准确流利?这么多人都想读,好我们一起读。
2.仔细看,试着去发现这三组词语分别描写了什么?(描写湖泊、瀑布、动物)
看得再认真些,描写湖泊的词语中,有两个四字词意思差不多,你能找到吗?读出,它们都表示什么意思?
3.解决了生字词,再读课文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九寨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哪儿能够看出?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在边读边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又读了一遍课文,谁来说说,九寨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说话注意表达要完整,人间仙境、景美、动物多。)具体说说哪儿美?是啊,课文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九寨沟自然风光的美,还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可爱的珍稀动物。(板书)
1.自然风光部分
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了九寨沟的自然风景区,美美地欣赏,选一处自己最喜欢的风景,美美地读一读。(生读)现在,你就是一个小导游,你最喜欢哪处风景?把你最喜欢的风景介绍给大家。(训练说话完整:“我最喜欢九寨沟的,你们看——。”生再读。)(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进行板书。)
a.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还有谁能读得更美?(读不好的,师评价:我只看到一座很矮的小山,谁能让我看到很多高耸入云的雪峰?读得好的,师表扬:我仿佛看到了许多高耸的雪峰,峰顶的白雪在阳光下银光闪烁。大家一起试试。)
b.“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
你觉得这个句子很美,那我这样改,不是更简洁了吗?(投影:句子比较)哪个好?好在哪?比喻句,把大小不同的湖泊比作颗颗宝石,把沟谷比作了彩带,写出了湖泊的美。(这颗宝石太普通了,不够美。)谁能通过朗读,让我看到湖泊的美丽与神奇?读得真有味,老师仿佛也看到了那宝石一般美丽的湖泊。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出了湖泊的美?
c.“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
蓝天、白云、雪峰、森林倒影在湖水中,好美的景色。九寨沟的湖泊如此神奇,想不想亲眼看看?(播放湖泊课件。)我看到了,刚才有的同学睁大了眼,有的同学张大了嘴巴,都被这些美丽、神奇的湖泊陶醉了,来,把你刚才看到的美景,用书中的语言描述出来。(男女生赛读。)
多迷人的自然风光,一起把这美好的画面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来,不看书,让我们一起用最美的语言为它美美地配音。(课件:填空)
d.“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莲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谁来评价一下他的朗读?(你不但会欣赏他的优点,还能指出他的不足,听了你的赞赏,他以后一定会读得更好。)从他的朗读中,你能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我看到一道道瀑布像一条条白色的绸带腾空而下,激起白色的水花,非常壮观。这是一个比喻句。)你怎么知道?(把瀑布比作了白练。)你真会学习,会抓重点词来读懂课文。宛如什么意思?你能用“宛如”来说一句话吗?
2.珍稀动物部分
(1)九寨沟迷人的自然风光不仅让游人流连忘返,同时还吸引了许多珍稀动物跑到这里安家落户。从文中选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用心读一读,和它交个朋友。
(2)交流
你喜欢谁?(我喜欢体态粗壮的金丝猴。)谁喜欢的跟他不一样?(我喜欢善于奔跑的羚羊,我喜欢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我喜欢行动敏捷的小熊猫。)好,请其他同学轻轻分闭上眼睛,跟着这四位小导游,悄悄地进入森林深处,看看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在干什么?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正悠然自得地在吃竹子呢,能读得再轻一点吗?别惊扰了它。轻轻地睁开眼睛,告诉老师,刚才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动物?他在干什么?
(3)拓展
九寨沟就这几种珍稀动物吗?此时如果你在九寨沟,一定还能看到其他的动物。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让更多的珍稀动物来这里安家落户。(课件:说话训练)
也许,在密林深处,还有一只_______,_______。
九寨沟不但景色美,动物也非常可爱,我真想大声赞美她,你能帮我用文中的一句话,赞美一下九寨沟吗?(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朗读。齐读。)
教学反思:
《九寨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它以生动的文笔,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充满诗情画意、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像这样的美文,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妙。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为我的教学服务,因为学生们都没有去过九寨沟,直观的图片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因此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找出文中描写的几处自然风光。接着根据课文优美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然后适时出示网上搜集到的关于九寨沟的图片,使学生对大自然的杰作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朗读。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课件中图片的适时呈现,恰当运用,给整个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把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遗憾之处:这么美的课文,读是很重要的。但由于只注重引导学生们享受风景的美,因此第三自然段用的时间长,导致珍稀动物这一段上得不够完美,时间不够,只引导学生学习了小熊猫的情景,而没有达到引导孩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今后注意巧妙处理朗读,让整篇文章和谐进行。
《九寨沟》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七
《九寨沟》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七册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以生动的笔墨,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使人不禁陶醉于九寨沟那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里,折服于灵幻的异兽珍禽的.童话世界里。文章层次清楚,语句清新,辞藻华美,重墨浓情,易于朗读和背诵。 本教案是第二课时,在这节课中我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位伟人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是自主探究的源头。设计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造成认知的冲突,从而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在开课时,教师让学生回忆“九寨沟名字的来历及你认为九寨沟怎么样?”调动学生以有的知识积累进行质疑“此时,你的头脑中会有什么样的疑问?”课堂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的自我需要,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就调动了。培养了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质疑的能力,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确定学习的目标,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生是为了不教。叶圣陶说:“不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去找到这种办法并利用这种办法来找到别的办法,解决别的问题。”这些话正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基本的语文的学习方法”。在学习3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合作学习,出示阅读提示:“
a读3自然段,看看写了哪些景观,用笔圈出来。
b找自己最喜欢的一处风景,读一读。
c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从哪些词语上能体现出来,在书上作记号。”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这一段的学习方法:读——找——想——读——讲。而4自然段的结构和3自然段的结构相同,所以在学习4自然段的时候,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学生就会把前面学到的方法迁移到4自然段的学习中来,根据自学阅读提示:“
a、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珍稀动物?用笔划出来。
b、每人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或几种动物读一读,并划出表示它主要特点的词语。
c、说说怎样读就能读出喜欢的感觉。”学生兴致盎然地品读课文,积极参与动口、动脑、动手,在不知不觉中去获得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落实了学法指导,真正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在这节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本节课的主要特点。3自然段在小组内合作探究,4自然段学生自学。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悟到了主人的乐趣,激发了学习的欲望。“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有限,他们对课文的感悟总是不全面的。而教师的点拨、指导常能启发学生,促使学生自主顿悟,并且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比如发挥想象、理解的方法等,在情绪低落时调动,在迷茫时导方向。因此在3自然段学习时出示了阅读提示,3自然段交流后小结了学习的方法;学习4自然段时出示了自学阅读提示,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特点。学生交流时遇到了障碍,教师进行示范如“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教师提问“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雪峰的什么特点?”这样学生就知道该如何进行交流了。在体会最后一自然段的作用的时候,教师进行了点拨“省略号前面半句和上文是什么关系?后半句和上文什么地方有关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效果就能迅速的提高。他们今后在自主学习中阅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另外,因学而定教学内容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交流3、4自然段的感受时,学生说到哪一处,教师就引导大家来学习这一处。以学生说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在具体教学时教学顺序根据学生的交流而定。第四、在朗读中感悟课文,感悟九寨沟的美丽。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从朗读中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这也是苏教版的特色,从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我安排了“快速读课文—细读课文—精读课文—美读课文”层层递进的方式,通过默读、自由读、分读、配乐读等方式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自然段的感悟中,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景观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中间穿插各种图片资料,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动一动,然后在音乐声中自读自悟享受美。接着让学生站起来齐读该段,整体感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进行记忆。第四自然段的学习方法与第三自然段类似。只是教师退居幕后,让学生读、说,感受小动物的可爱。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美丽,被九寨沟那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给陶醉。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体验、积累、内化语言文字,领悟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产生对朗读的兴趣。学生感在其中、悟在其中,对课文的感受深了,对九寨沟的赞美之情就情不自禁了。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对于学生的自主感悟教师应给予充足的时间,但这节课中学生交流的人范围较窄,朗读的时间虽然不少,但还不够。学习是为了运用,在最后一个环节活用、内化语言的活动“小导游活动”没有得到体现。
《九寨沟》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八
九寨沟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因为九寨沟本身景色优美,所以文章的语言也很美。对于这样的课文进行教学,主要应该是让学生欣赏语言的美丽,而感受语言的华美是必须建立在对内容的感受之上,而不能仅仅通过理解语言来达到的。
因此,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服务。
九寨沟对于小学生,包括大部分教师而言,是陌生而神秘的。为此我首先通过网络搜寻到大量的关于九寨沟的图片和文字介绍。作为教师的我,虽然没到过九寨沟,但通过上网,我对九寨沟景色的几大特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可以说,即使我亲身去九寨沟,可能也不一定能了解到这么多。
第二,我把搜集到的相关素材集中到一个教师的主机上,利用网络教室,让学生自由感受,全面了解九寨沟的风土人情,特别是美丽的风景。我还给学生放映了一张vcd,里面介绍了九寨沟的情况。通过这样的了解,学生对九寨沟的了解就更加深刻,为理解课文,感受语文的语言美打下了基础。
第三,我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了一些相关图片,做成简单实用的ppt文档。当学生学习一段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欣赏课文,根据课文优美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然后适时出示图片,使学生对大自然的杰作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四、课外延伸。在学习课文以后,学生对九寨沟产生了更多的想了解的欲望。我就让学生自己去上网了解九寨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祖山河的美丽。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由于学生课前课后的了解比较多,再加上课件的适时呈现,恰当运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因此,我体会到,像这类写景的文章,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而单纯的讲解又是枯燥乏味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九寨沟》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九
九寨沟素有“人间仙境”的美称,景物华美奇秀。本文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了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文章层次清楚,语句清新,辞藻华美,重墨浓情,易于朗读和积累语言,富有韵律感,是一篇美文。
我常在问自己:究竟我要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快乐的?自由的?有趣的?这都是我想给他们的。因此,这节课我想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得到知识,受到启迪。
《九寨沟》描写了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和珍禽异兽,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对这些是比较陌生的。于是,在这堂语文课中就是要让学生读书,变着花样让学生读书,兴趣盎然地读,卓有成效地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懂、读好。
整篇课文两大板块中,描写自然风光的第3小节,通过边读边展开想象,看着画面读,在朗读中体验九寨沟如诗如画的风光,并通过自由读,男女生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朗读不仅成为教学的手段,而且成为教学的目标。
另外,描写珍禽异兽的第4小节,则另辟蹊径,请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读读描写这些动物的语句,把这些生动的语句积累下来,并且,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进行拓展,以说代读,将积累下来的语句进行运用,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总之,以说代读,丰富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学扎实。
在学习3自然段的时候,由教师带领同学们学习。出示阅读提示:“a、读3自然段,看看写了哪些景观,用笔圈出来。b、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风景,边读边想象。c、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从哪些词语上能体现出来,然后读,最后欣赏。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这一段的学习方法:读——找——想——读——看。欣赏九寨风光视频更加深了学生对九寨这个人间天堂的向往。4自然段的结构和3自然段的结构相同,所以在学习4自然段的时候,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自学阅读提示:
a、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珍稀动物?用笔划出来。
b、每人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或几种动物读一读,边看图片边说出自己的感受。
c、说说怎样读就能读出喜欢的感觉。学生兴致盎然地品读课文,积极参与动口、动脑、动手,在不知不觉中去获得学习的方法。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前提,又以给师生准确的定位为根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引导者、诱导者、辅导者。
在整堂课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读题的过程中质疑问难,读读课文,选择喜欢的内容读读背背,诸如此类,此时此刻的教师是引导者;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教师是一个辅导者;在朗读教学中,激发学生读出九寨沟的诗情画意,教师又处于指导者的位置了;在教学的总结阶段,教师声情并茂地介绍画面,将第四小节的内容铺垫在画面和语言中,第四小节的脱颖而出是教师用心诱导的结果。
整堂课的教学中渗透着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的培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朗读水平的提高,说话能力的训练等等,总而言之,以学生为本,不断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九寨沟》以生动的笔墨,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展现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使人情不自禁地陶醉于九寨沟那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里,折服在灵幻的异兽珍禽的童话世界里。文章层次清楚,语句清新,辞藻华美,重墨浓情,易于朗读和背诵。
由于大多数学生没去过九寨沟,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通过多方搜集资料,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优美的画面、精彩的录像与九寨沟进行亲密接触,犹如身临其境。
创造性思维离不开形象思维。所以阅读教学就要丰富学生的形象感知,增加大脑中的表象储备,以发展形象思维,最终培养创造性思维。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展示感人的情景,生动的画面,美妙的旋律,引导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体验。让学生尽情想象:这些瀑布像什么?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从而让学生真正领悟到“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的深刻蕴涵。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但是实际上课下来,效果并不好,尤其是对第三节的品读,学生没有按我所预设的说,说的也很不到位,谈论中,认为应把复习中的词语提供出来,让学生根据词语、画面,进行创造性地描述,这样才是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
《九寨沟》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十
写景文文笔优美,总能带给读者无限的遐想。《九寨沟的“海子”》就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它条理清晰,语言优美,是一篇学生学习写景的佳作范文。
亮点一,总分结构一目了然。在的二、三小节中,分别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一个中心句涵盖本段的主要内容,几个分句详尽描写,生动再现。
亮点二,抓住景物,细腻描写。文段中运用了大量的优美词句,再现“海子”之“奇”。如:“还有五花海,海面上清晰地呈现出鲜花般的艳丽色彩,她以深宝蓝为主色调,辅以浅绿色、杏黄色、浅青色、紫红色等,一条条一块块交错穿插着,令人拍案叫绝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单单一个五花海,那纷繁的颜色足以“令人拍案叫绝”。丰富的语言,细致的表达正是孩子们学习的典范。
教学中,读通是第一步。孩子们在一段段接力朗读中正音、识记,积累好词。第二步读懂。重点是孩子们在自读自悟中把握的内容。中心句的捕捉,“总分式结构”的关注,让孩子们轻而易举地从整体上把握内容,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第三步读透。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孩子们进入研读中。重点句子的关注,关键词语的捕捉,透过文字领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一遍遍有层次、有梯度的朗读中,将优美的语言内化,外在表达实现知识输出。适时安排仿写练习,尝试从内容与表达入手。
我的思考:
写景一直是孩子习作中的难点。很多孩子因为积累少,词汇贫乏,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不知如何表达。而本文恰恰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范例。选取读写结合点,聚焦第二小节作为仿写例子。先读进行内容上的积累,进而发现形式表达上的奥秘,联系生活观察所得,搜寻印象深刻一处景,抓住一点深入写好一段话。朱熹说:“古人作文写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相信通过这样的模仿练习,孩子们一定能慢慢摸出门道,时间久了,练得多了,自然就得心应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