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围城》读后感800字(4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围城》读后感800字篇一
“婚姻的围城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无论是学业的围城还是婚姻的围城,一旦做出选择就不要后悔。
可是每一个破碎的片段,在它本电台广播的节目里,有上文下文,并非胡闹。你只要认定一个电台听下去,就了解它的意义。我们彼此往来也如此,相知不深的陌生人。
书中的方鸿渐是不求上进只想随波逐流地过日子的人,他既志大才疏爱又爱自吹自擂,不得不说钱钟书先生刻画的人物很形象,里面描写的细节现在回想起来都忍俊不禁啊。
而孙柔嘉则是很有心计的一个女人,书里描写着她一步一步引方鸿渐入局也是一大看点,她最大的成功是嫁给了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了方鸿渐。
我比较喜欢赵辛楣的角色,对爱情,年少爱上苏文纨,即使不爱了也不会在背后说不好的话,浅浅揭过,对朋友,他很讲义气也很会做人,于工作,他的能力强,在事业方面是个人才,我比较欣赏他的一个点,知世故而不世故。
《围城》读后感800字篇二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是一句十分精妙富有哲理的话,出自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虽然早就听说过这部经典之作,但一直以来我都没有好好读一下。今年寒假,我终于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了这奇书,果然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
这本书留给我的印象,首先就是其幽默风趣的语言。在看书时,我经常被书中的语言逗的发笑,比如书中描写鲍小姐比较暴露的打扮“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还有描写赵辛楣“他到四五岁时身体长大的像七八岁,佣人每次带他坐电车,总得为’五岁以下儿童免票’的事跟卖票人吵嘴。他身大而心不大,像个空心大萝卜”。作者在书中大量使用比喻句,生动巧妙让人惊叹:“孙太太眼睛红肿,眼眶似乎饱和着眼泪,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书中妙语无法一一列举,只能感叹不愧是名家经典。
除了语言,书中的人物也让人印象深刻。本书人物众多,但每个人都被赋予了鲜明的特点。先说方鸿渐,他是主人公,整本书就围绕着他在爱情、事业、婚姻几座围城中几进几出。方鸿渐此人,赵辛楣对他有一个很贴切的评价“不讨厌但毫无用处”,他是一矛盾的好人,既善良又迂执,既正直又软弱。在我看来,他既有悲剧的一面也有幸运的一面,他不能得到最爱的女人,事业上一无所有,家庭上矛盾重重。但同时他又有点小幸运,他虽然没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本事,虽然他学历造假,但总有人帮他谋得一个职位,他虽然得不到喜爱的女人,但也不乏女人爱他(这个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赵辛楣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他有能力,有主见。他爱了二十年的女人嫁给了别人,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幽默自嘲,甚至去参加婚礼,回过头来又与当初视为情敌的方鸿渐冰释前嫌,成为挚友,对鸿渐百般照顾,其豁达与义气可见一斑。再说说女子。女子中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是唐晓芙,她显然是作者偏爱的,书中称她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她聪明漂亮,活泼可爱又率性,作者在书中讽刺了很多女性,却舍不得讽刺唐晓芙,她纯真又美好,让人无法不喜欢。另一位孙柔嘉则让我大吃一惊。我本以为她就像她的名字“柔嘉”一样,温和柔顺,没想到她其实是一个工于心计的女子,她以柔克刚,步步为营,最终嫁给了方鸿渐,这虽然让人有些不舒服,但也是无奈之举,父母漠视她,方鸿渐是她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伴侣,但两个人婚后并不幸福。故事的最终,方鸿渐与孙柔嘉大吵一架,企图冲出婚姻的“围城”,离家出走,发现无处可去后有复返,而孙已经离开了家,故事在钟声中结束,令人唏嘘不已又意犹未尽。
故事结束了,生活仍在继续,“围城”还在不断上演。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爱情如此,婚姻如此,人生愿望大都如此。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座围城,城中的色彩有明有暗,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欢乐也有失意,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围城的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明暗之间筑起坚不可破的高墙,将自己留在自怨自艾的灰暗之中。
《围城》读后感800字篇三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郑重说来,这是一本睿智的书,因为他的有趣源于一位智者对于人性的洞察与调侃。人这种无毛两足动物的的基本根性,人生处境实质的尴尬与窘迫,人对此的浑然不知、洋洋自得,或者虽有所知却也无奈,偶尔也被它深深刺痛,作家于此有深刻的洞察调侃既触到痛处又有某种宽容理解,如果读进去的话——这太容易了,在哈哈大笑或含笑,哂笑之时,你会叹为观止,会惊异于作家何以做到这一步。
《围城》很大程度上显示给我们一个真正的聪明认识怎样看待人生的,又怎样所有作家必须使用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观”和“感”的。你会赞叹的说:“哇,小说原来也是可以这样写的!”可以说,《围城的魅力是双重的:一是生活本身被作家展示出来的,一是作家展示出自身的。
《围城》的大框架,平心而论,并不显得格外精心结撰,不能持那种以情节发展来抓住人的期待;所谓历史容量、时代风云,在小说中也只是点到为止。但是,一个个结实饱满的场景、细节,却构成了最精彩、最吸引人之处,也是这部小说的真正价值所在。小说的魅力就在于这种既睿智超拔又亲切入世的人性洞察,在于对此富有个性的智慧传达。小说的嘲弄与幽默,写人的心态与外貌,语言简洁明快,绝不滥情但在调侃的自然延伸上,那种智慧与学识却一任展开,要说过瘾为止。书读完后,你会留下一个印象作家的许多见解,作家的许多见解,亦庄亦谐,或侧或正或反,嬉笑调弄,有不少是借人物之感,
之口,之思出之的。与唐小姐谈政治,与鲍小姐谈医生,小说中方鸿渐的口才你不得不服,而你会不由自主想到作家本人。一方面是作家化入他笔下的一些人物之中,但另一方面,这位写《围城》的钱钟书,其本人又是居高临下,远远高于所有这些人物的。
“围在城中的人想突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大抵如此”。杨绛先生阐释的这个主旨,已经成为每个稍有点人生酸甜苦辣体验者的“深获我心”。不过,小说的魅力倒并不在于揭示了某种哲理,更在于对它的具体展现。小说中的种种“是非窝”,“围城”中人在各种背景、纠葛、情势之下的可怜、痛苦、感伤、窘迫、可笑、自私、怯懦、卑劣、狂妄、尴尬,当然还有快乐——尴尬余缝中的快乐,快乐时的尴尬,都成为作家讽刺、调侃、观赏的对象。一切皮毛的学问、伪装、浅薄、卖弄之学问,也都成为洞见人心的幽默对象。
小说的结尾,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得打起五个钟头之前的六点钟,然而对于我们的主人公方鸿渐来说,已经过去的一切都无法挽回了(但同时又是新的开始?而新的开始又会不可避免的重归老套?)。 “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器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言语、一切啼笑”。这可能导出一个问题:整部小说,撤了嘲讽调侃的基调外,我们的作家是不是也有着某种感伤?
凡是真正出色的文学作品,都有一种抗理论分析力,任何自认为深透、精彩的理论都会在它们面前显得干瘪而又捉襟见肘。文学说到底,不是让人“知道”什么,而是让人“感觉”到什么,有时甚至这个“是”
字都很难说。尽管《围城》本身并不朦胧,但我们读后的感觉仍然是感觉大于思维,大于语言。
读了这本《围城》,你会觉得自己周围的一切,包括自身,包括自己本来颇为热衷的一些东西,都增加了不小的喜剧色彩。
《围城》读后感800字篇四
又读《围城》,感觉很不同,尤其是对于孙柔嘉的印象,感觉孙柔嘉并非如大多数人的评价,处心积虑,把方鸿渐拖入围城,他反而是认准目标,努力实践,不离不弃,对生活、对家庭从来没有失去信心的正面形象。相对几乎所有男人的梦中情人唐晓芙而言,孙柔嘉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象征,一个理想。
在《围城》里,身逢乱世的人们,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以知识分子为主的主人公,活在自己的围城里,面对着转瞬即逝的财富、事业和爱情,经历着人生的幻灭,电光石火的美妙,注定只是回首的惘然。
在乱世,活着就是一种成就。
当然,钱钟书之写《围城》,对于战争只是点到为止,书中的人物并没有在战争中悄然而逝,他们依然以一种常态生存,战争对于他们仅是一种不和谐音,一种避重就轻的背景音乐。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总有一些东西会深留在人心中,吹尽黄沙始见金,那些人性的美好,人格的魅力,对于生活的挚爱,是怎样的围城都不能围困,多久的历史都不会冲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