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围城读后感100字(六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围城读后感100字篇一
于是怀着这样的印象,我翻开了书本的第一页。而当我把书本合上的时候,我对这本书的感触并不只是女人之间的斗争而已,而女人之间的斗争,可能更多地体现在文章开篇的船上,在鲍小姐与苏文纨之间的明争暗斗,而文章更多地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划,非常精彩到位,我甚至可以这么说,每个人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钱钟书先生刻划的人物形象是非常鲜明的,比如李梅亭,读者刚开始乍一看还以为是老好人,而在孙柔嘉生病的危难之时,连一颗仁丹都不愿贡献,非要赵辛楣和方鸿渐给钱了才肯施药,可见此人是个吝啬贪财的人,从之后的王美玉事件,偷藏私房钱买红薯以及在三闾大学的种种表现都可以体现出来。
文章的重点人物全都是海外留学归来的高学历人员,即使方鸿渐的文凭是从新西兰的骗子手里买来的。知识分子在民国时期的种种遭遇,在钱钟书的描写下,变得非常讽刺。
相信很多看过围城的人对苏文纨的境遇都表示很惋惜,苏文纨从在船上开始就已经看上了方鸿渐,在方鸿渐与鲍小姐分开之后,利用了种种手段,让方鸿渐、赵辛楣以及曹元朗3个男人围着她团团转,而她的内心真正喜欢的,只是方鸿渐而已,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才会这么做,方鸿渐虽然正义但胆小,骨气不足。可见他和苏文纨根本不是一路人,可见他们基本是不会在一起的。苏文纨内心虽然爱着方鸿渐,但她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在一次偶然的际遇下,把唐晓芙介绍给了方鸿渐,假设唐晓芙不出现的话,方鸿渐就有可能与苏文纨完婚,更不会有后来这么多的苦日子了吧,但钱钟书先生并不愿让唐晓芙这一天真活泼的女子嫁予方鸿渐,反而让其闹翻了跟苏文纨的关系,被周家赶了出来,苏文纨死心之后,不愿嫁赵辛楣,而肥头大耳的曹元朗却与她臭味相投,我实在不能接受一个海外归来的女子,满腹文化的女子最后的结局竟然是走私化妆品的道路,以及之后对方鸿渐夫妇的讽刺,此时她的贵妇人形象与之前对比之下,讽刺的味道就非常浓了
而对于孙柔嘉,我的看法是,她其实是这本书中最适合方鸿渐的女子。她的家境较好,而且还有一个疼她的姑母,而方鸿渐在跌倒起伏下,财力已经所剩无几,但她还是愿意追求自己心之所向,方鸿渐心里爱着唐晓芙,作为一个传统的男人,他内心并不愿接受一个财力家境在他之上的女子,而孙柔嘉处处体贴他,为他所想,方鸿渐被逐出校门,她也放弃工作跟着他,方鸿渐找不到工作了,她拜托姑母给他求了一个岗位,方鸿渐没有骨气的时候,她也激他,让他振作起来,她不允许自己的奶娘瞧不起他,赶回来骂了她的奶娘。但这样一个追求所爱之人的女子,最后还是和他分开了……是方鸿渐不够勇敢,还是孙柔嘉的不好呢,这本书的结局即是没有结局,给读者的感触在内心围城的进进出出之余,剩下的只有人情的冷漠而已。
围城读后感100字篇二
说起来和钱钟书先生写的这本《围城》还真是有一定的缘分啊!记得结婚那年借了朋友两本书,一本是经济方面的、一本就是围城,当时应为经济方面的书写的有点抽象就没怎末看。《围城》读的有一半的时候,被我的另一个朋友拿去就没拿回来,就这样之前借给我书的那位朋友也给忘了!就这样《围城》就拜读了一半!
直到几年后的前几天,自己出差到外地实在是无聊就像买本书来打法时间,其实自己没事情无聊的时候也经常去新华书店看书,但是觉得每本书都好,每本书都不好,那天决定去买书,挑了半天也没挑到一本自己想买的书,想买文学方面的又不想买些肤浅励志的什么的,现在这个贫富差距很大的现实下,写作人和出版商也是抓住了普通老百姓的弱点,狂出什么穷人看钱啊、还是什么教你致富的很多的,看的眼花缭乱的、就像买本小说也行,自己平常也不怎末爱学习,文化程度也不是很高,挑书的毛病还是不小,还不想要表皮花哨的,真是不懂装懂还有模有样的!最后看见一本表面是黄白的而洁净的书皮,当时就有一见钟情的感觉,拿起来也没注意什么,看了一会才想起来自己才拜读了一半,当时就决议就是你了。
看着本书看的也比较快,应为时间的缘故所以很快看完了,我很少有这么的速度看完一本长篇小说的。看完后意犹未尽,觉的有时间一定要读2遍。
从书的题目上来看,钱老起的这个名字可以称的上是绝配!故事里的主人翁无可奈何的生活在一座被思想、政局以及现实社会下的围城里,自己的语言、生活无时不刻在与自己的思想做着较量,但是最后还是失败在现实围困的情况下,方鸿渐出国留学就被家人围困在婚姻的枷锁上,不过想好未见面的未婚妻英年早逝,方鸿渐可以说是心里大快,犹如一块镶在脸上的伤疤,这块伤疤去不掉,然而有一天不知道怎末的掉了而脸上没一点伤痕,为了哄骗自己岳父和父亲鸿渐说自己是博士学位,以求得面子上的光耀。鸿渐在岳父家及在苏小姐、唐小姐的关系中显示了自己的爱情,然而爱情之神并没有光临他,就这样鸿渐为了闪躲爱情的痛伤和当时局势的所在就选择外出教学,屋漏连逢阴雨天!在充满了与邻为壑、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环境中方鸿渐最终选择了逃避。面对他的又是一次选择,原以为和一起同来的孙柔嘉结为夫妻可以就此的安稳下去,谁知到不知不觉陷入了柔嘉设计的婚姻陷阱里,过着屈膝卑微的生活,就此这样!
其实鸿渐一直在生活的围城里面从这座围城跳入另一座围城,不同的是每个围城的环境不一样,面对的问题不一样,一样的是他无论怎么做,都展现不出自己应有的特性和本色,只有束缚在思想的枷锁之下进行着生活。如果说鸿渐没有在这种情况的时候我看只有在轮船上的旅程才是鸿渐人生的特色之旅!
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也是生活在周围各种无形的围城之中,但是现在的我们生活在这个围城之中局限性是很小的,但是要跳出围城,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要有跳出围城后的办法。千万别跳出这个围城又跳入更加拘束的围城,总而言之,围城人人有,人人有围城。围城的不同就是大小的不同,大的你可以在里面跑步,甚至跳高,小的围城也许支起身子也很困难了,更别说跑步跳高了!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走出围城,看到围城外的天空,祝各位好运!
围城读后感100字篇三
书中主人翁之一的唐晓芙在拒绝方鸿渐的时候说到:方先生的过去太丰富了!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在现实生活中,我的爱情观其实很简单,我觉得两个人在一起只要相爱就可以去领证结婚,所以我不明白,那些谈了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恋爱最后却分手的恋人,是为什么?我也不明白,明明两个人很相爱,并且正在谈婚论嫁,可偏偏因为彩礼的多少谈崩了,是为什么?可能我没有经历过这些东西,所以看戏不知唱戏苦,不能理解局中人。
我喜欢《醉千年》里的一句歌词:就只看了你一眼,就已确定了永远,那时候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人。我也喜欢木心《从前慢》里的一句话: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那种一见倾心并能与子偕老,生死于阔的爱情,我觉得干净而美好,大家都没有考虑太多,只是单纯的凭多巴胺的分泌来决定我是爱你的,或爱你貌美的容颜,或爱你某一刻给我的感受,我觉得这些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件奢侈品,遇到他比努力挣钱买名牌包包手表还要难。而且大家的节奏都太快了,快到认识三五天,聊几个通宵就急急忙忙确定关系,而后闪婚,最后因为种种原因以离婚收场,值得吗?
我知道的我身边有一个最快结婚离婚的例子,第一天大办婚礼宴席宾客满座,第二天早上两个人就去民政局离婚了。离婚之后,女方回到公司上班,同事本想去安慰她,可她却不以为然的觉得:这有啥的,离婚是在解放自己。
不好的爱情、婚姻我们是可以丢弃,这是我们的权利,可是谁就能保证下一任会更好,即使下一任会更好,难道生活中这些关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问题就没有了吗?所以呀,现在的爱情、婚姻不好不幸福是因为我们在乎的少了,愿意付出的少了。就像之前在网上看到过类似于这样的一个故事:在我爷爷奶奶的那个年代,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坏了,他们都想着去修,而我们现在却想着换。这就像我们的感情一样,其实两个人在一起怎么可能会那么融洽,没有争执呢,只不过彼此都相互珍惜,愿意退让,而后才会有我们所羡慕的爷爷奶奶的爱情。
我爸妈的爱情我觉得可以拿出来做小辈们的模范了,在我的印象中他们结婚三十余年就打过一次架,也不怎么吵架,冷战。当然,可能也真如我朋友所说,他们吵架、打架的时候我不知道。可最起码,他们带给我的直观感受就是温暖,幸福。老爸在家时,两个人跟连体婴儿一样粘在一起,恨不得走路都能手牵手,老爸不在家时,两个人就天天视频,视屏的时间还长。我其实真不明白,都五十多岁的人了,哪里有那么多话要聊,可人家老两口就跟小情侣谈恋爱一样,我妈织棉鞋,还要跟我爸搞情侣款。啧啧啧,做为女儿的我就是被这一波又一波吃狗粮喂大的,此处细节就不赘述了。我想说的是,我爸妈在相处的过程中肯定也有许多七七八八的糟心事,肯定也免不了争执吵闹,可是他们却彼此珍惜,一路携手向前,哈哈哈,顺便也给了我一个温馨有爱的家。
这几天抽空把《围城》里关于方鸿渐与孙柔嘉婚后生活的篇章又看了一遍,说实话,想笑,并且觉得妙,钱老先生刻画的人物形象和描述的生活片段太真实了。鸿渐与柔嘉的各种吵架斗嘴,想要“弄死”对方的情节,我估摸着已婚人士看了都会噗嗤一笑并对号入座。鸿渐与柔嘉互相嫌弃却又拧巴在一起,虽然有时候互相看着不顺眼,但还是会相互体谅、退让,想方设法照顾彼此的感受,说不清这是爱还是为了让生活过得更好而做出的妥协,反正“敌我双方”,你强我便弱,你若把我压得太厉害,我也会起义反抗。
行文至末,我想给《围城》这本书点个赞,并送他几个字:“此书接地气儿”。
围城读后感100字篇四
《围城》这部小说在高中可以说就早有耳闻,一直很想去拜读一下,然而由于高中时间的原因,一直没空去读,进入大学以后,终于有幸将《围城》看了一遍,花了不少时日细细看完这本名作。翻完合上书时觉得结局像是还没完全揭露出来似的,意犹未尽。通篇读下来,对文中时不时的幽默比喻和讽刺影响深刻。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锱铢积累”而写成的,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小说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只是一些由作者琐碎的见识和经历“拼凑”成的琐碎的情节。作者运用了比喻手法,使文章变得生动有趣,语句十分幽默,使人忍不住要莞尔一笑。作者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同时,又令过来人低声轻叹、令少不更事者怅然若失。
小说里说方鸿渐的婚姻就像围城,他迈进了就想出来,没进去前却有拼命的想进去。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围城”。也正因为这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的良心,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处处受到冷遇,无论是三闾大学,还是报馆,他混得甚至还没有他的夫人好。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很多人说,钱钟书笔下的围城是指婚姻,细细想来何止婚姻一个围城?其实人生处处是围城。“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就是《围城》。《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夹杂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但细想,我们人生中的围城都是自己给自己围起来的,因为“贪”,我们给自己找了很多很多麻烦。有人不甘寂寞要大干一番,却不明白顾此失彼的道理。日子太太平了,人们就以为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奋发图强了。
显然,每个人都处在各种围城中,事业的围城,爱情的围城,生活的围城。无不是一开始满怀期待和信念,而真正身处其中时惊觉其中的苦闷,发现逃离亦不是件容易的事。也许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我们总是对现状不满足,总是抱怨着自己先前所做的决定。
人生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城中的一种颜色,我们每个人及人生中的每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再试图离开它。
当我读完全文后,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感到意犹未尽,故事戛然而止了。对于主人公的故事,对于整个《围城》,让人去细细地思索、静静地品味、慢慢地鉴赏。读完《围城》,从主人公精彩而又独特的故事前后,我看到了作者所表达的人性和表现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动传神的描述。当我们陷入了自己人生中的围城困境时,如果像方鸿渐那样自怜自哀,只会让我们越陷越深,假如没有办法从围城中逃出,那就改变这座围城,把它变成人生中的乐园,也许它不会变为我们理想中的那样完美,但我们要把这种美好的理想永远存在心中。
围城读后感100字篇五
昨天便读完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很难想象这本书是在1944开始编写的。放在现在也并不觉得过时。那个时候的中国是战乱的中国,我甚至在脑海中无数次浮现出千万个画面。在方鸿渐与苏文纨小姐分开后,方鸿渐去的那所三闾大学会不会是某个重要的“根据地”?方鸿渐与苏文纨会不会在内地以“联络员”的身份再次相遇并重归于好?
很显然,他们的分开便是他们感情的句号,而我对这一“战时文学”时期作品的猜想也在最终方鸿渐听着家中那只慢走的老钟六声“当”之后被否认。松下一口气,但也开始了内心的落寞,落寞的是我很诧异地在方鸿渐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许,人人都是方鸿渐罢。
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他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家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含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整本书按我的分类,有四大部分:归国邮船,上海,三闾大学与再归上海。
“归国邮船”作为全书的第一个部分,便有极强的嗜读性。它好比我在看一部电影,我好奇它会讲什么,会好奇它会从哪个角度切进去。钱钟书先生用一种类似“长镜头”的写作手法,从海面高空从远到近拉下去,摄像头围绕着邮船转了一圈,最后镜头在甲板的地方开始拉近,跟着一个乱跑的小孩,撞在了苏小姐的身上,再次往后拉,定在苏小姐与孙太太的寒暄交谈中,随着她们的聊天,镜头开始跟着他们的谈话内容转到了鲍小姐与主角方鸿渐身上……故事便这样开始了。钱钟书先生的这种方式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也迅速将读者拉进到这个虚构的世界当中。
第二个部分“上海”是整本书最轻松最畅快的一部分。方鸿渐在上海的这段时间是他的人生巅峰,每个人都沉醉在它的纸醉金迷里不愿醒来。也许是因为人人都乐于爱美好的事物,而对丑恶闭口不提,尽管读完了整本书,我的思绪依旧停留在这段时间里。
在这段里,看到了广为人知的那段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我就像所有找到彩蛋的小孩一样,笑了起来。
第三个部分“三闾大学”,讲述了方鸿渐一行人从上海转至长沙三闾大学,并在三闾大学工作的一系列故事。是方鸿渐成长的时期也是他逐渐平庸的时期。这段有极小一部分关于战争的描写。而整本书中,关于战争对我印象最深的是这句话:“以后这四个月里的事,从上海撤退到南京陷落,历史该如洛高所说,把刺刀磨尖当笔,蘸鲜血当墨水,写在敌人的皮肤上当纸。”
最后一部分是方鸿渐与孙柔嘉结婚后的故事。看得恨,却又无可奈何。
我不自觉将这段感情对应起了钱钟书和杨绛的婚姻,都讲他们的婚姻好,可他又是怎样写出这真实的一部分呢?只有钱钟书自己知道吧。他俩的婚姻算挺好的,安安稳稳相伴到老。有时候确实会觉得对恋爱和婚姻感到恐惧,但总还是会有那么一个人的出现让人又起了一丝丝希望。“镜中月,水中情,倘若能装满七分,我已感激不尽”,尽管知道是围城,可是当遇见爱的那个人,我还是想进去。
表面里,围城讲的是爱情,但世间又有什么不是围城?人们总是会期待着未知的美好,却又恐惧着已有的丑恶。
围城读后感100字篇六
《围城》我是先看电视剧,后来有断断续续读一些片段(这本书情节连续性不强,确实可以跳着读),最近才—口气从头到尾将整本书读完。读完以后,对这本书又有了些新的认识。
有的报道说,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单位是否也是虚构的。但无论如何,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不恭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的借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我想没有人会反对,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也许从第—,圈“围城”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买文凭时,希望自己能够使家翁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要知道,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
—种是真正大写的入,他们有他们独特的才能,他们有他们高尚的情操。他们是因为他们近乎模范的举止,才赢得别人的尊重。而另—种,则是完全相反的。他们用旁门左道,说谎时,能够令自己都骗过来。他们深有沉浮,他们的行为举止有时真是没有良心可言。而社会上更多的,是后者,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凯用了多少手段才当上大总统?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连现在的企业在商场上竞争,也用尽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