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 读书心得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十六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资本论 读书心得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已给出答案:“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据此,《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 一个起点即商品;
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
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剩余价值及其规律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从而实现资本规模扩大用于再生产,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资本再生产理论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着重揭示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条件和规律。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产业资本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产业部门间的竞争如何使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阐明商业资本的作用和工商业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规律,其中,商业资本就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商业利润是从事商品经营所获得的利润,是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从借贷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的分析中,揭示了利息的来源,分析了利息的本质;利息就其本质而言,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地租理论认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各种收入及其源泉对“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三位一体公式进行批判,指出其形式、内容的错误,进而追溯其理论渊源,集大成地完成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确的剖析力为我们展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运行蓝图,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本质及运行规律。理解这些关键知识点,对我们把握资本主义的弱点和宿命,坚持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具有积极作用。
资本论 读书心得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对资本经济运行体系作了详细、科学的论述,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为我们研究认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等起到重要作用。《资本论》是研究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已给出答案:“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据此,《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 一个起点即商品;
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
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剩余价值及其规律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从而实现资本规模扩大用于再生产,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资本再生产理论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着重揭示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条件和规律。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产业资本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产业部门间的竞争如何使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阐明商业资本的作用和工商业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规律,其中,商业资本就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商业利润是从事商品经营所获得的利润,是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从借贷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的分析中,揭示了利息的来源,分析了利息的本质;利息就其本质而言,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地租理论认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各种收入及其源泉对“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三位一体公式进行批判,指出其形式、内容的错误,进而追溯其理论渊源,集大成地完成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确的剖析力为我们展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运行蓝图,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本质及运行规律。理解这些关键知识点,对我们把握资本主义的弱点和宿命,坚持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具有积极作用。
资本论 读书心得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第一次看见这本书,是在父亲的书橱里,很厚的精装本。
那时,父亲是解放军政治学院政经教研室的副主任,挂着将衔的教授。专门给那些到这所军队高等院校来进修的团级以上政治主官,也就是政委们,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小时候我很好读书,曾经翻遍了父亲,还有母亲的书橱。为此曾经遭到父母亲的严斥,而且把书橱上了锁。因为他们的书橱里,不仅有诸如《资本论》,《马克思全集》、《恩格斯全集》等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还有像《红楼梦》、《西游记》与《战争与和平》一类的世界文学名著。他们不希望我过早去接触这些错综复杂的东西。可不管他们将钥匙藏在哪里?我总有自己的办法找到。于是,他们的书橱,还是被我彻底翻阅过不止一遍。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只有我才会如此的大胆与离经叛道。其他,包括三个大我很多的姐姐,在书橱被锁后,再也不敢去偷看里面任何一本书籍。我是翻阅这些书橱最全面的人。
当然,一个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不可能对《资本论》这类书籍感兴趣。吸引我的是里面像《红楼梦》《西游记》《战争与和平》等大批的文学作品。
第一次知道《资本论》是写的什么?大约在初中二年级。我走进书房时,看见父亲在读这本很厚的书,便随口询问了一句。父亲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我,那时一本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也是一本马列主义教科书。作者就是卡尔。马克思,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我曾经不经意的朝着那本放在父亲案头的厚书撇过一眼,仅此而已。
第一次接触到这部书的实质内容,是文革开始以后,我已经去了宁夏的建设兵团。在连队发生“关于真理”的大辩论时,常常在那些高中生的嘴里,还有他们那些大字报上,听到和看到关于“资本论”中,可能是被断章取义,或者完全肢解后的只言片语。
第一次自己翻开这部经典著作,是我走进大学校园以后。我是读中文系,像这类教科书并不是我的必修科目。只是因为读中文,也要读些诸如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副科,曾经做过最简单的翻阅,几乎连一页字的读书笔记也没有做过。
归根到底,我从来没有真正读过《资本论》。
这些天突然打算从头到尾认真阅读和学习《资本论》,其实并非无的放矢的一时间心血来潮。很长一段时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已经不再被人提起。尤其是在一般人中间,恐怕更是少有人会去读这样的专著。马克思主义思想正在,甚至已经在广大群众中严重缺失。更加令人担忧的还是,在当今思想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说,正在遭受到严重挑战,正在受到来自不同角度的诋毁、篡改与攻击。
我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一直坚持认为自己是一个信仰马列主义的人。于是,我决定认真地从头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我想通过学习来弄明白,中国未来的路,究竟在哪里?当然,我就算真弄明白了,也不过自己明白了而已。可我想对得起自己一生的信仰,总还是一件好事。
既然如此,要读的第一本书,理所当然应该是《资本论》。
资本论 读书心得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篇四
第一次看见这本书,是在父亲的书橱里,很厚的精装本。
那时,父亲是解放军政治学院政经教研室的副主任,挂着将衔的教授。专门给那些到这所军队高等院校来进修的团级以上政治主官,也就是政委们,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小时候我很好读书,曾经翻遍了父亲,还有母亲的书橱。为此曾经遭到父母亲的严斥,而且把书橱上了锁。因为他们的书橱里,不仅有诸如《资本论》,《马克思全集》、《恩格斯全集》等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还有像《红楼梦》、《西游记》与《战争与和平》一类的世界文学名著。他们不希望我过早去接触这些错综复杂的东西。可不管他们将钥匙藏在哪里?我总有自己的办法找到。于是,他们的书橱,还是被我彻底翻阅过不止一遍。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只有我才会如此的大胆与离经叛道。其他,包括三个大我很多的姐姐,在书橱被锁后,再也不敢去偷看里面任何一本书籍。我是翻阅这些书橱最全面的人。
当然,一个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不可能对《资本论》这类书籍感兴趣。吸引我的是里面像《红楼梦》《西游记》《战争与和平》等大批的文学作品。
第一次知道《资本论》是写的什么?大约在初中二年级。我走进书房时,看见父亲在读这本很厚的书,便随口询问了一句。父亲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我,那时一本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也是一本马列主义教科书。作者就是卡尔。马克思,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我曾经不经意的朝着那本放在父亲案头的厚书撇过一眼,仅此而已。
第一次接触到这部书的实质内容,是文革开始以后,我已经去了宁夏的建设兵团。在连队发生“关于真理”的大辩论时,常常在那些高中生的嘴里,还有他们那些大字报上,听到和看到关于“资本论”中,可能是被断章取义,或者完全肢解后的只言片语。
第一次自己翻开这部经典著作,是我走进大学校园以后。我是读中文系,像这类教科书并不是我的必修科目。只是因为读中文,也要读些诸如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副科,曾经做过最简单的翻阅,几乎连一页字的读书笔记也没有做过。
归根到底,我从来没有真正读过《资本论》。
这些天突然打算从头到尾认真阅读和学习《资本论》,其实并非无的放矢的一时间心血来潮。很长一段时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已经不再被人提起。尤其是在一般人中间,恐怕更是少有人会去读这样的专著。马克思主义思想正在,甚至已经在广大群众中严重缺失。更加令人担忧的还是,在当今思想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说,正在遭受到严重挑战,正在受到来自不同角度的诋毁、篡改与攻击。
我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一直坚持认为自己是一个信仰马列主义的人。于是,我决定认真地从头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我想通过学习来弄明白,中国未来的路,究竟在哪里?当然,我就算真弄明白了,也不过自己明白了而已。可我想对得起自己一生的信仰,总还是一件好事。
既然如此,要读的第一本书,理所当然应该是《资本论》。
资本论 读书心得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篇五
《资本论》是研究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对资本经济运行体系作了详细、科学的论述,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为我们研究认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等起到重要作用。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已给出答案:“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据此,《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 一个起点即商品;
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
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剩余价值及其规律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从而实现资本规模扩大用于再生产,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资本再生产理论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着重揭示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条件和规律。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产业资本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产业部门间的竞争如何使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阐明商业资本的作用和工商业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规律,其中,商业资本就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商业利润是从事商品经营所获得的利润,是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从借贷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的分析中,揭示了利息的来源,分析了利息的本质;利息就其本质而言,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地租理论认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各种收入及其源泉对“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三位一体公式进行批判,指出其形式、内容的错误,进而追溯其理论渊源,集大成地完成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确的剖析力为我们展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运行蓝图,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本质及运行规律。理解这些关键知识点,对我们把握资本主义的弱点和宿命,坚持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具有积极作用。
资本论 读书心得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篇六
《资本论》是研究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对资本经济运行体系作了详细、科学的论述,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为我们研究认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等起到重要作用。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已给出答案:“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据此,《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 一个起点即商品;
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
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剩余价值及其规律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从而实现资本规模扩大用于再生产,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资本再生产理论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着重揭示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条件和规律。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产业资本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产业部门间的竞争如何使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阐明商业资本的作用和工商业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规律,其中,商业资本就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商业利润是从事商品经营所获得的利润,是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从借贷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的分析中,揭示了利息的来源,分析了利息的本质;利息就其本质而言,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地租理论认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各种收入及其源泉对“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三位一体公式进行批判,指出其形式、内容的错误,进而追溯其理论渊源,集大成地完成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确的剖析力为我们展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运行蓝图,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本质及运行规律。理解这些关键知识点,对我们把握资本主义的弱点和宿命,坚持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具有积极作用。
资本论 读书心得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篇七
第一次看见这本书,是在父亲的书橱里,很厚的精装本。
那时,父亲是解放军政治学院政经教研室的副主任,挂着将衔的教授。专门给那些到这所军队高等院校来进修的团级以上政治主官,也就是政委们,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小时候我很好读书,曾经翻遍了父亲,还有母亲的书橱。为此曾经遭到父母亲的严斥,而且把书橱上了锁。因为他们的书橱里,不仅有诸如《资本论》,《马克思全集》、《恩格斯全集》等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还有像《红楼梦》、《西游记》与《战争与和平》一类的世界文学名著。他们不希望我过早去接触这些错综复杂的东西。可不管他们将钥匙藏在哪里?我总有自己的办法找到。于是,他们的书橱,还是被我彻底翻阅过不止一遍。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只有我才会如此的大胆与离经叛道。其他,包括三个大我很多的姐姐,在书橱被锁后,再也不敢去偷看里面任何一本书籍。我是翻阅这些书橱面的人。
当然,一个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不可能对《资本论》这类书籍感兴趣。吸引我的是里面像《红楼梦》《西游记》《战争与和平》等大批的文学作品。
第一次知道《资本论》是写的什么?大约在初中二年级。我走进书房时,看见父亲在读这本很厚的书,便随口询问了一句。父亲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我,那时一本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也是一本马列主义教科书。作者就是卡尔。马克思,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我曾经不经意的朝着那本放在父亲案头的厚书撇过一眼,而已。
第一次接触到这部书的实质内容,在那些高中生的嘴里,还有他们那些大 字报上,听到和看到关于“资本论”中,可能是被断章取义,或者完全肢解后的只言片语。
第一次自己翻开这部经典著作,是我走进大学校园以后。我是读中文系,像这类教科书并不是我的必修科目。只是因为读中文,也要读些诸如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副科,曾经做过最简单的翻阅,几乎连一页字的读书笔记也没有做过。
归根到底,我从来没有真正读过《资本论》。
这些天突然打算从头到尾认真阅读和学习《资本论》,其实并非无的放矢的一时间心血来潮。很长一段时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已经不再被人提起。尤其是在一般人中间,恐怕更是少有人会去读这样的专著。马克思主义思想正在,甚至已经在广大群众中严重缺失。更加令人担忧的还是,在当今思想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说,正在遭受到严重挑战,正在受到来自不同角度的诋毁、篡改与攻击。
我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一直坚持认为自己是一个信仰马列主义的人。于是,我决定认真地从头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我想通过学习来弄明白,中国未来的路,究竟在哪里?当然,我就算真弄明白了,也不过自己明白了而已。可我想对得起自己一生的信仰,总还是一件好事。
既然如此,要读的第一本书,理所当然应该是《资本论》。
资本论 读书心得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篇八
没有读过资本论之前,只知资本主义终将走向消亡,共产主义必将取得胜利,而不知为何如此。没读过资本论之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只知剥削的存在,而不知统治阶级的资本家是如何进行剥削的。
马克思的《资本论》给我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可以看到资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到资本运作的龌龊,卑鄙,肮脏与可悲,看到共产主义的信仰的神圣,纯洁与科学。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从商品和货币的概念与关系开始,讲到资本与货币的转化,讲到剩余价值的概念以及资本家是如何利用剩余来剥削无产阶级,讲到协作,大工业,工资,生产力的提升,最终以严密的逻辑推导,说明资本主义由于自身的矛盾性,否定的否定,终将走向消亡被共产主义所替代,共产主义终将胜利。
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充满着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资本家处心积虑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工人认识到这一点之后,联合起来对抗资本家,限制工作时长,资本家又采用增大劳动强度的方法来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在限制工作时长,以劳动成果来评估工人劳动价值时,工人又不得不高强度工作,以不断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在工人进行高强度工作获得更多生活资料的同时,资本家又能从中免费分得一份,无论工人如何工作,剩余价值不得不流入资本家的资本积累中,资本家资本日益扩大,从而主导了工人的生活,在将工人畸形化后,在用工荒时大量雇佣闲置工人,在正常时期,雇佣少量工人或雇佣工人妻儿等廉价劳动力,而失去工作的工人由于自身的限制(畸形化),没有独立生产的能力,被资本家以低廉的“救济金”“放养”在社会上,从而实现资本家资本的不断扩大。
资本家利用工资掩盖了自己剥削的本质,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在发达资本主义地区的剥削更加严重,虽然工人的生活水平在显式的提高,但是对于不平等的程度来说,这种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越来越大,而资本家的资本积累是私有的,所以势必造成社会的崩溃,无产阶级要联合起来,对抗少数的几个资本家。资本家依赖于无产阶级,又在对抗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在渡过青少年时期,步入成年,即将进入中年,最终走向消亡。而现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做的,无非是减弱这种“年龄”上的增长,大把吞咽“保健品”来减弱这种趋势。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历史的趋势是不可逆转,任何对抗历史趋势的行为都将付出血的代价。
书中向我们阐述,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以破坏自然及人类的可持续来进行,榨取工人剩余价值,不惜缩短工人寿命,健康,破坏原始资源源泉,强迫私有生产个体或被迫走向无产阶级或加入资本家阵营,这与人类生来向往的自由是不符的,高歌自由的资本主义下隐藏着的是强迫与奴役,更可怕的是,这种强迫和奴役是自愿的,自愿知晓被压迫,被剥削,还是不得不去选择。
共产主义的必将依托高科技革命,科学文化的觉醒,当劳动不再是人类用来生存而出卖的对象,当劳动不再是套在人类身上的枷锁,当劳动是一个自我价值实现的必要途径,当劳动是可以与诗歌,自由,爱情相提并论,当劳动成为全人类向往的时候,共产主义也就来了。
共产主义的信仰是神圣的,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是一个人克服了千年前从树枝走向地面时所残留那种本性的丑恶的真实的写照。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乌托邦国度,它是一个高度社会化的时代。上个世纪的伟人已经给人类指明了方向,这条路上行走的是为全人类未来奋斗的义士,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吧!
资本论 读书心得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篇九
本学期快要结束了,就读书一事该总结一下。本学期,主要是看马列著作,认真看了《资本论》。我觉得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理论就是剩余价值论。这是一个属于马克思的原创理论后果。(我以前从网络上听人说,马克思的经济学来自亚卖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哲学来自德国古典哲学个性是黑格尔,属于他本人原创的`只有剩余价值论,没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这种说法很不认真,其整个的作用只能是显现说者的无知和狂妄。对付一个正在经济学领域做了几十年老实认真钻研的学者,并且迄今为止并没有人能够令人佩服的证实他的理论过失了,这怎样能不维持足够的尊重呢我觉得在学术的领域里,一不该卖讥刺嘲笑新手的无知,即使圣人也是从天真无知的孩童一步步走过来的;二不该卖蔑看忽略差别的瞧点,不了解尊重别人老实的劳动后果的人,永久只能做井底之蛙和强势阶级的哈巴狗、应声虫。马克思实在继续了前人的钻研后果,但是他并没有像某些人那样照搬照抄,并且他每应用到前人的后果时,总是十分忠诚的指出这是某某的后果。更何况,马克思的继续是批判的继续,正是批判使他的继续差别于并且高于那些自称是亚卖斯密、黑格尔正统衣钵的人。假如没有马克思,大概逝世走的大卫李嘉图和黑格尔不会从棺材里爬出来,把利润的雄式转化
为剩余价值的雄式、把尽对精神的辩证运动转化为精神生产的辩证运动吧一个学者,即使只是“批判”了前代伟人的钻研后果,使熟识越发接近真理,他也是学术史上的明星;更何况马克思做的劳动远不止此。)
这次读《资本论》也将相关人物也作了了解式的阅读,见附注。现就“关于剩余价值”特作我的两点看法:
第一,剩余价值或者剩余劳动,并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独占的,而是自礼貌初期就有的。正是从一个劳动者的劳动不但能够养活他本人,并且也能够养活另外不劳动者的时分起,换句话说,就是有了剩余产品之后,人类才进进了阶级社会,使得一部分人能够从劳动者中分散出来,不劳动也能够生存。
很多人把剩余价值读成了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非凡一些无知的青年,为了反驳马克思,他们就力图走证实资本主义剥削中没有或很少有回资同族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他们不晓得,资本主义时代之所以正在如此段的历史时期内,积累起如此巨大的社会财产,正是由于它的对剩余价值的剥削比历史上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要严重,生产的剩余价值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
第二,剩余价值率的计算方式,是剩余价值(即利润)除以工人人为(可变资本),不思考资同族(指:股东及上层建筑)购买机器、原料等等的用度(这一笔用度喊做稳定资本),由于稳定资本并不耗费资天职文,正在经过工人的劳动之后,它的价值整个转移到了工人的产品之中。工人的产品价值由三部分组成:工人的工姿即可变资本,机器、原料等用度即稳定资本,工人为资同族创造的个性价值即剩余价值。
对付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很多人分不明确。举个例子,比如某个资同族用10000元购买机器、原料、土地等等,用5000元购买工人。(为方便起见,机器生产过程中所需求的电力等个性用度忽略不计。)这样,他的预支资本就是15000元,其中10000元是稳定资本,5000元是可变资本。再假定他生产的产品卖了5000元,即获得了5000元的清利润。如今,他的利润率是5000/15000=33.3%,而剩余价值率是5000/5000=100%。
真正要紧的数据不是利润率,而是剩余价值率。只有可变资本才花了资同族的钱,由于5000元人为从资同族手里转移到工人手里了。而稳定资本由始至终都是控制在资同族手里的,只但是它的外形改变了罢了,最初体现为10000元人民币,然后体现为价值10000元的机器、原料、土地,最后体现为价值15000元的产品的一部分。
资本论 读书心得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篇十
《资本论》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内部结构和它的经济运行规律,以及实现资本主义变革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的产生和不断壮大,从而指明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为了充分描述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资本论》分三卷共两千多页行论述,其中第一卷为《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为《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描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任务是研究它“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都表现得最直接、最单纯,劳动与资本、工人与资本家是面对面直接对立着的。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对资本流通过程做单独的考察,揭示了资本流通的本质和它与一般商品流通的根本区别。通过对资本流通过程的分析,一方面阐明流通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重要性,同时也显示出一种现象,即剩余价值的获得不仅有赖于生产过程,也赖于流通过程,二者至少是同等重要的,这就为模糊剩余价值只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这
一事实提供了一个表面根据。另外,在资本流通过程中出现了两种资本的新的具体形式: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又进一步掩盖了生产过程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从而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被进一步掩盖起来;再加上资本周转的速度的确直接影响着一定资本量的增殖程度,这更加使人们相信流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之一。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考察表明实现问题是再生产过程得以进行的关键。流通过程的重要地位更加被确定下来了。从资本流通过程来观察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深层本质已经被深深地掩藏起来了。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以利润为核心范畴展开分析。马克思指出:“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相互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竞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资本论》的核心观点是剩余价值理论。深入钻研剩余价值理论,我们就可以发现隐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平等,从而可以透彻地审视资本主义伪善、冷酷、自私的一面,
为建立更加和谐、人道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借鉴参考。
资本论 读书心得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一
《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 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 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书中最感兴趣的还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金融与《资本论》,以及对我们的影响。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 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 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 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金融与《资本论》
资本论》问世一百多年来,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趋势不断加强,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也在变化和发展。从1825年资本主义第一次经济危机到20__年美国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让资本主义经济在危机,萧条,繁荣之中不断循环。《资本论》能否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分析和阐述?能否看见泡沫经济之后的真相?
马克思说:“独立的金融危机是不以经济危机爆发为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它是当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到达极致、全面的生产过剩尚未发展到临界程度时所产生的金融危机。”
(1)普遍的相对生产过剩
马克思说:“独立的金融危机来自金融系统内部的紊乱。其分析表明,在资本主义全球扩展中,各国金融、贸易和生产相关联.世界金融系统本质脆弱.一方面是生产特别容易发生相对过剩,另—方面是金融特别容易膨胀,而资本运动又极其敏感,金融危机容易产生、发生了就是国际性和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结合马克思的观点,可以认为美国次贷危机是金融系统内部控制出现了问题,美国的金融体系一直以稳健著称,可是由于金融创新,导致了很多金融衍生品,次级债就是被包装的金融衍生品。 客观来看,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发展史上并非从未出现过金融衍生品的身影。上个世纪90年代,汇率期货、国债期货和股指期货曾分别在上海和海南“粉墨登场”。然而,由于现货市场不成熟,监管主体不明确,交易所之间恶性竞争,公司内控机制缺乏,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这些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蕴涵着经济危机可能性的两种形式:一是商品形态变化本身,即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所产生的买和卖的分离?二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而产生的支付链条关系的破坏。但这只是“危机的一般的、抽象的可能性,无非就是危机的最抽象的形式。没有内容,没有危机的内容丰富的起因”。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才使危机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马克思从理论逻辑上分析了经济危机从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基础。他发现在资本主义幼年时期没有生产过剩危机,在工业发展的初期,停滞现象只限于个别的工业部门或个别的市场。工业周期阶段的变换“我们在人类过去的任何时代都是看不到的,即使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幼年时期也不可能出现”。
(2)虚拟资本
格林斯潘认为金融风暴的罪魁祸首是电脑,是电脑只记录了20年的数据,而这20年是高速增长的20年,所以导致了风险意识的丧失。阅读马克
思,发现了他对于危机的看法,他认为危机来自于虚拟资本。 马克思说:“虚拟资本一词来源于18世纪南海投机泡沫时人们所说的虚拟价值,即:实际资本在货币表现上的一个升值。以后,人们将货币、非劳动所得等等皆称为虚拟资本。”他第一次注意到虚拟资本在较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意义。并试图从理论上找到它与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之间的联系。
90年代以来,全球几乎每一场金融风暴都与金融衍生工具有关。在巴林银行风波前后,国际上曾发生过多起因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造成巨额损失的事件。所以马克思的观点还是得到了验证。 20__年,全球金融衍生品交易和外汇交易的规模每天超过3万亿美元,每年超过800万亿美元。是实物经济规模的十多倍。如果再加上债券、股票和其他金融市场之交易,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令人炫目,正是金融危机的元凶。
马克思说债券、股票、汇票、土地所有证等所有权证都属虚拟资本范畴。这些资本。一不对应于现实的资本。二,虚拟资本有其相应的市场价值,它的价值基本上与实际资本无关,
联想到次级债风波里面放行的次级债券,欧洲、日本都买了很多美国的债权,结果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直接导致了世界性的金融损失。
20__年,华尔街的信用类衍生产品的市场不过3万亿美元,而到危机发生前的20__年底,达到了60万亿,四五年时间翻了16倍。这些金融衍生物大部分掌握在美国顶尖的5名银行家手中,其中摩根大通 30万亿,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都超过了10万亿美元。
资本论 读书心得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二
通过四个月的读书,结结实实让我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资本论》看透了社会的真相。这一本好书,好书是值得读很多次的,以后拿出来再看一看应该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吧。以下是算是《资本论》的一点体会:
1、提高对时间的感知
因为从毕业后开始记录自己的每日生活,每件事情花多长时间有很清晰的时间,久而久之,对时间的敏感度要比以往强了。而读完《资本论》更是强化了我对时间感知,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时间了。
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绝对时间的,没有一定的投入量是不可能的。《资本论》中对时间在劳动生产上对给出了自己的解释——绝对劳动时间和相对劳动时间,通过对时间的压榨,资本家获得了额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对我们个人来说,一天就24小时,不能再多了,如何去分配是个问题。除了日常的工作学习外,是否有意识的对额外的时间做做规划呢,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考虑下这个问题。市面上有很多时间管理的课,但是我基本没怎么听过,这种技巧类的不如自己记录分析然后做调整来的实在。
一般我们会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对时间的把控也不充分,往往是先慢后快。可以这么来,想做事情,拿出自己的时间表,评估下时间消耗,有个大约的值,做完后记录下,就知道自己花了多长时间,以后再做可以有一个参考,多次重复后就知道时间该如何分配了。但是不要急先开始,想好了再去执行,只要你不停下来,就会做完,《资本论》1700页不就是这么读下来的嘛。
2、获得内心的宁静
读书使人宁静,到了夏天还凉快呢。
20__年是我认真读书的开始,以往读书都求快求多,去年买了几百本书,算下来也没看多少,而且永远在一个读不完的死循环状态中。通过读《资本论》,深刻的感触到,读书就要看经典,经典书经过时间的淬炼,能流传于后世必有其道理,通过读这种书来获得对世界的认识比从媒体和那种畅销书来的实在。就像查理芒格说的一样,我们要与逝去的伟人做朋友。多读经典书,读点费脑力的书,我认为这样对于个人专注力的提升是有一定的帮助。读书不那么焦躁,也不那么急切,就是安安静静地看,一边看一边想,能看多少是多少,不会为了看到最后一页疯狂翻书(以前的坏习惯),脑袋中留不下一点读过的内容。这是个过程,持续做下去必定会有提升的。
3、增加学习的欲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读书,让我感触到了学习的快乐,对学习有深度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了。这本书翻译的有些绕口,很多内容其实读了也未必明白,这不要紧,重要的是越看越想去理解,越想去做点不一样的事情。学习能力的提升就应该是涉及而上,一读就懂的文章知识密度应该是比较低的,不然不会那么容易读,而这对于个人学习能力的提高有限。我希望通过读这种大部头书籍,来提高自己学习的动力,事实上是做到了。
4、渴望脑力的增长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书籍难度有点大,所以需要提高自己的理解力,4个月下来,对这种级别的内容越是迫切想看,如果是那种很容易明白的,一般我真的不想看了,在我的认知,娱乐性的都是浪费我的时间和精力,本来时间有限,钥匙还在这上面消费,那我的认知资本不久越来越少了么,怎么去提高自己的脑力呢。
5、对深度交流的喜爱
读书,交友,交流,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正好国家博物馆还有关于马克思的主题展览,有想去可以去看一下。
《资本论》三卷内容概述
第一卷从商品货币谈起,讲了什么是商品,交换过程及商品货币流通,货币的资本化,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工资及其蓄积过程等内容。这一部分在学生时代也学习过,例如,商品的概念及二重性,货币的功能,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相对剩余价值中的分工与机械大生产,计件工资及计时工资,资本的原始积累等等,从中可以看到资本是逐利的,而且最开始都是通过很血腥和暴力的方式开始,像英国的圈地运动,“羊吃人”很形象的描述了那样的场景,还有殖民活动。
第二卷谈到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循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是如何循环的,资本的周转,最后说到了社会总资本的在生产与流通。资本因为其逐利性,所以会不断的投入再生产、不断获取更多的价值,就像我们一般人都希望花同样的钱做更多的事情一样。资本可以通过提高周转率来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对我们个人而言,买的东西要用起来,电子产品也好,锅碗瓢盆也好,可不能让它们用来填充自己家的空闲,把自己手头上能用的都用起来,不用的可以变卖,让自己的资本转起来,形成好的现金流就不怕事。
第三卷谈到了利润及利润率,平均利润,生息资本,地租等内容。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其最高限度就是全部剩余价值,所以说,利润率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小于剥削程度率的。很佩服犹太人很早就发现了利息这一个神奇的东西,金钱是有时间价值的,排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借一笔钱就占用别人用这笔钱,最后还款的时候是不是应该付个使用费呢?利息可以说就是这个使用费了。如果放在时间这一维度上,那可是大大的滚雪球了,复利这一神奇的增长模式是一个奇迹。
以上就是个人的读书体会,自己写的不一定对,也不一定好,写下来全当是留下一个记录,以后重读会有新的体会,前后比对下,就知道自己的理解深度了。
资本论 读书心得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三
《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 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 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书中最感兴趣的还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金融与《资本论》,以及对我们的影响。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 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 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 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金融与《资本论》
资本论》问世一百多年来,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趋势不断加强,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也在变化和发展。从1825年资本主义第一次经济危机到20__年美国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让资本主义经济在危机,萧条,繁荣之中不断循环。《资本论》能否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分析和阐述?能否看见泡沫经济之后的真相?
马克思说:“独立的金融危机是不以经济危机爆发为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它是当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到达极致、全面的生产过剩尚未发展到临界程度时所产生的金融危机。”
(1)普遍的相对生产过剩
马克思说:“独立的金融危机来自金融系统内部的紊乱。其分析表明,在资本主义全球扩展中,各国金融、贸易和生产相关联.世界金融系统本质脆弱.一方面是生产特别容易发生相对过剩,另—方面是金融特别容易膨胀,而资本运动又极其敏感,金融危机容易产生、发生了就是国际性和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结合马克思的观点,可以认为美国次贷危机是金融系统内部控制出现了问题,美国的金融体系一直以稳健著称,可是由于金融创新,导致了很多金融衍生品,次级债就是被包装的金融衍生品。 客观来看,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发展史上并非从未出现过金融衍生品的身影。上个世纪90年代,汇率期货、国债期货和股指期货曾分别在上海和海南“粉墨登场”。然而,由于现货市场不成熟,监管主体不明确,交易所之间恶性竞争,公司内控机制缺乏,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这些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蕴涵着经济危机可能性的两种形式:一是商品形态变化本身,即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所产生的买和卖的分离?二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而产生的支付链条关系的破坏。但这只是“危机的一般的、抽象的可能性,无非就是危机的最抽象的形式。没有内容,没有危机的内容丰富的起因”。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才使危机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马克思从理论逻辑上分析了经济危机从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基础。他发现在资本主义幼年时期没有生产过剩危机,在工业发展的初期,停滞现象只限于个别的工业部门或个别的市场。工业周期阶段的变换“我们在人类过去的任何时代都是看不到的,即使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幼年时期也不可能出现”。
(2)虚拟资本
格林斯潘认为金融风暴的罪魁祸首是电脑,是电脑只记录了20年的数据,而这20年是高速增长的20年,所以导致了风险意识的丧失。阅读马克
思,发现了他对于危机的看法,他认为危机来自于虚拟资本。 马克思说:“虚拟资本一词来源于18世纪南海投机泡沫时人们所说的虚拟价值,即:实际资本在货币表现上的一个升值。以后,人们将货币、非劳动所得等等皆称为虚拟资本。”他第一次注意到虚拟资本在较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意义。并试图从理论上找到它与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之间的联系。
90年代以来,全球几乎每一场金融风暴都与金融衍生工具有关。在巴林银行风波前后,国际上曾发生过多起因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造成巨额损失的事件。所以马克思的观点还是得到了验证。 20__年,全球金融衍生品交易和外汇交易的规模每天超过3万亿美元,每年超过800万亿美元。是实物经济规模的十多倍。如果再加上债券、股票和其他金融市场之交易,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令人炫目,正是金融危机的元凶。
马克思说债券、股票、汇票、土地所有证等所有权证都属虚拟资本范畴。这些资本。一不对应于现实的资本。二,虚拟资本有其相应的市场价值,它的价值基本上与实际资本无关,
联想到次级债风波里面放行的次级债券,欧洲、日本都买了很多美国的债权,结果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直接导致了世界性的金融损失。
20__年,华尔街的信用类衍生产品的市场不过3万亿美元,而到危机发生前的20__年底,达到了60万亿,四五年时间翻了16倍。这些金融衍生物大部分掌握在美国顶尖的5名银行家手中,其中摩根大通 30万亿,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都超过了10万亿美元。
资本论 读书心得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篇十四
年初一次偶然机会提前读到《知的资本论》,作者是藏在茑屋书店背后的大boss增田宗昭。这本小书是我今年到目前为止看过最喜欢的一本书,字数不多,却耐人寻味。
虽然像增田宗昭这类boss亲自写的东西,很难符合编辑的要求,在我看来实物书也的确是靠排版硬撑起来的。不过,书的价值不在于字数,而在于纸张所承载的内涵、思想、精神。
增田先生恰好也提到一个词:提案力——对顾客而言,有价值的不是作为物体的书,而是包含在书中的提案。乔布斯要卖给人们的也不是iphone这一硬件,而是通过iphone来进行生活方式提案。
从本质上说,商品本身具有地域性和选择性,所以才会有市场营销。要确定目标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通过这种方法制订销售计划。然而一旦越出单纯的物的概念,包含某种哲学,换句话说,包含了生活方式提案,那么商品就会获得超越国境、人种、年龄、性别的翅膀。
增田先生认为,书店的问题就在于它在卖书。
在日本,每年都有374家书店面临倒闭。而茑屋书店不仅活下来,还拥有1400多家店铺,是日本最大的连锁书店。取得这样的成绩,增田先生的提案并不神秘。
最早的“茑屋书店枚方店”成立于1983年,它开创了录像带、唱片、书籍三位一体的全新模式。在此之前,这种书店运营模式还被视为异端。因为这些商品的流通渠道各不相同,供货的批发商也不同。
但流通的麻烦并未将增田先生阻挠,他依然将顾客价值放在第一位,爱读钱德勒小说的人,可能也想听听主人公爱听的冷爵士。而有了茑屋之后,这些都可以在同一家店找到。
书是提案的载体,所有生活相关的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提案。这里的“提案”可以等同于“策划”,也可以等同于“设计”,就是既要紧跟时代,又要看清本质。
互联网、人工智能、各类新科技不断地变革我们的生活,难道变革就是为了让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盯着手机看吗?不,创新者知道,变革才刚刚开始,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精神需求是高级的、巨大的需求,茑屋书店不仅是一家书店,它本身正是为了满足顾客价值的生活方式提案,是一个颠覆的文化空间!
《知的资本论》带给我很多启发,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智力,一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亦然。这里的智力更应该指知识维度的拓展、独立思考的延伸。随大流的人越多,知的资本(智力资本)就越宝贵,而我们要舒服地随大流,还是勇敢地拥抱自由?相信这是值得所有人思考的。
资本论 读书心得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五
《资本论》是研究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对资本经济运行体系作了详细、科学的论述,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为我们研究认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等起到重要作用。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已给出答案:“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据此,《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 一个起点即商品;
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
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剩余价值及其规律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从而实现资本规模扩大用于再生产,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资本再生产理论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着重揭示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条
件和规律。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产业资本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产业部门间的竞争如何使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阐明商业资本的作用和工商业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规律,其中,商业资本就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商业利润是从事商品经营所获得的利润,是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从借贷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的分析中,揭示了利息的来源,分析了利息的本质;利息就其本质而言,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地租理论认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各种收入及其源泉对“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三位一体公式进行批判,指出其形式、内容的错误,进而追溯其理论渊源,集大成地完成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确的剖析力为我们展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运行蓝图,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本质及运行规律。理解这些关键知识点,对我们把握资本主义的弱点和宿命,坚持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具有积极作用。
二、《资本论》基本结构
《资本论》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内部结构和它的经济运行规律,以及实现资本主义变革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的产生和不断壮大,从而指明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为了充分描述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资本论》分三卷共两千多页行论述,其中第一卷为《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为《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描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任务是研究它“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都表现得最直接、最单纯,劳动与资本、工人与资本家是面对面直接对立着的。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对资本流通过程做单独的考察,揭示了资本流通的本质和它与一般商品流通的根本区别。通过对资本流通过程的分析,一方面阐明流通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重要性,同时也显示出一种现象,即剩余价值的获得不仅有赖于生产过程,也赖于流通过程,二者至少是同等重要的,这就为模糊剩余价值只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这
一事实提供了一个表面根据。另外,在资本流通过程中出现了两种资本的新的具体形式: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又进一步掩盖了生产过程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从而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被进一步掩盖起来;再加上资本周转的速度的确直接影响着一定资本量的增殖程度,这更加使人们相信流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之一。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考察表明实现问题是再生产过程得以进行的关键。流通过程的重要地位更加被确定下来了。从资本流通过程来观察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深层本质已经被深深地掩藏起来了。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以利润为核心范畴展开分析。马克思指出:“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相互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竞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资本论》的核心观点是剩余价值理论。深入钻研剩余价值理论,我们就可以发现隐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平等,从而可以透彻地审视资本主义伪善、冷酷、自私的一面,
为建立更加和谐、人道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借鉴参考。
三、《资本论》核心和关键理论——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论》通篇可以说是围绕剩余价值理论来展开,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一条主线。理解剩余价值理论,对我们理解和掌握《资本论》价值理论体系至为关键。剩余价值理论是人本理论,具有科学性、优越性。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深刻领会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学术价值。
(一)剩余价值理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这种理论的本质是尊重人的劳动和人的劳动产品,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崇高理念。
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存在重“物”轻“人”的现象,典型例子就是三要素论。企业使用资本、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制造产品,并按计算出来的对总产品所增加的贡献(即边际产品)向每一要素付酬。如果一切进行正常,所付出的酬金总数则刚好等于企业实际获得的净收入。在这种过程中,资本获得利润,劳动获得工资,土地获得地租,这些收益都是它们提供的服务报酬。这种理论的明显问题是,将物的贡献和人的贡献等同起来,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但是,从剩余价值论的角度来理解,劳动者的收入可以
被看作是劳动力的价格和工作时间的函数,其所得收入可以说是来自其所付出劳动的贡献。
但资本和土地所有者在分配中能够得到相当数量的收入,并不是由于他们在生产中付出了劳动(如果将他们的经营等劳动收入归入工资的话),而是由于他们握有资本、土地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权。
因此,在判断三要素在分配中的收入是否合理时,仅研究这些物对财富的贡献是不够的,还要研究人们对这些物的占有和利用是否合理。而在这方面,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没有做出令人信服的研究。事实上,由于人们在出生前无法选择家庭,个人天赋存在差异,市场外部性的存在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市场有多方面的影响,即使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人们对物的占有和利用也会存在很多不合理。如果有这种不合理存在,物的贡献和人的贡献是不能等同的。
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不考虑实际劳动贡献,完全按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分配产出的成果,从而不可能使对生产力发展贡献最大的“人”得到最多的激励,必然使社会出现过多的食利者阶层,进而妨碍生产力的发展。
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推行的利润分享机制、劳资集体谈判机制、保护劳工立法机制、累进式所得税机制、遗产税和土地税机制、社会福利和补贴机制、政府干预机制等,表明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实行市场经济,但没完全实行按生产
要素分配。这说明了,在社会生产发展中,同物的作用相比,人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同时也说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剥削的论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生产力发展的途径。
因此,为促进生产力的更快发展,纯市场交换机制导致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需要有不同利益集团的平等协商和政府干预等其他机制作补充的。只有在利润分享机制中充分考虑人本主义因素,将人的贡献与物的贡献加以区别,才能符合社会规律,促进社会进步,体现人本关怀。
(二)剩余价值理论符合社会主义实践规律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及实行社会所有制的能力,只能在市场经济中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非公有制中必定存在剩余价值。科学地运用剩余价值理论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并不是剥削,并不是背离了社会主义消灭剥削的本质。因为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被我们集中起来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国计民生的大的工程项目的开发和发展都是离不开这些集中起来的资金。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说明了剩余价值论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基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的前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指出利润全部被生产资料的占有者独占了,工人仅获得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补偿的工资,这就是资本主义剥削存在的原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理论应结合社会主义实践进行研究。社会主义社会承认劳动者对劳动力资本的所有权,工人的劳动力资本也参与到了利润的分配中,并且在不同的所有制制度下利润也不仅仅是只被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所独占。
通过理论的内在逻辑推导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和剩余价值等经济范畴仍然存在,并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促进作用。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不同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之间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平等合作关系。
(三)剩余价值广泛应用于第三产业等领域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利润、利息、地租以及许多非产业部门的收入也是由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来的,并且认为只有产业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其他生产要素以及商业、服务业等非生产性行业的职工都不能创造新价值。但是在现代看来,随着社会分工程度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劳动概念内涵的扩大,原来一些被认为不创造价值的众多行业和职业的劳动者都开始发生变化,例
如,第三产业经研究被认为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范围由原来的体力劳动创造剩余价值逐步向体力、脑力劳动者共同创造价值方向发展,并且脑力劳动者由于从事的是一种高级的复杂劳动所以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在现代,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开始趋于多样化。资本主义社会,在承认剩余价值率就是剥削率的前提下,也必须看到有些职工在取得劳动收入即工资的同时,通过剩余价值的再分配,取得一部分存款利息,或购买股票的股息收入。这些收入虽然是他们的非劳动收入,但不能说是剥削收入。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分配方式是社会总产品的分配,社会主义对社会总产品进行的各项扣除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目的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被分割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二者截然不同。因此,不能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分配形式上的某些共同点来掩盖分配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尽管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在科学技术方面,第三产业方面的理论存在了一些滞后性,但是剩余价值理论仍不失为一个优秀的理论指导我国社会建设,因为剩余价值理论是应社会历史条件产生的,也必须随社会发展而发展。
仔细研读《资本论》使人获益匪,感触良多。《资本论》深入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理论及流通理论,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流通方式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也为提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及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有益借鉴。《资本论》虽然论断了资本主义必将衰落而共产主义必将胜利的终极结论,但在当今世界中,资本主义资源配置方式仍然被认为是最科学最有效率的配置方式。但毋庸置疑,资本主义制度“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来到这个世界,必将为更科学、更人本的制度所取代,为共产主义制度所取代。
资本论 读书心得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篇十六
通过四个月的读书,结结实实让我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资本论》看透了社会的真相。这一本好书,好书是值得读很多次的,以后拿出来再看一看应该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吧。以下是算是《资本论》的一点体会:
1、提高对时间的感知
因为从毕业后开始记录自己的每日生活,每件事情花多长时间有很清晰的时间,久而久之,对时间的敏感度要比以往强了。而读完《资本论》更是强化了我对时间感知,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时间了。
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绝对时间的,没有一定的投入量是不可能的。《资本论》中对时间在劳动生产上对给出了自己的解释——绝对劳动时间和相对劳动时间,通过对时间的压榨,资本家获得了额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对我们个人来说,一天就24小时,不能再多了,如何去分配是个问题。除了日常的工作学习外,是否有意识的对额外的时间做做规划呢,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考虑下这个问题。市面上有很多时间管理的课,但是我基本没怎么听过,这种技巧类的不如自己记录分析然后做调整来的实在。
一般我们会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对时间的把控也不充分,往往是先慢后快。可以这么来,想做事情,拿出自己的时间表,评估下时间消耗,有个大约的值,做完后记录下,就知道自己花了多长时间,以后再做可以有一个参考,多次重复后就知道时间该如何分配了。但是不要急先开始,想好了再去执行,只要你不停下来,就会做完,《资本论》1700页不就是这么读下来的嘛。
2、获得内心的宁静
读书使人宁静,到了夏天还凉快呢。
20__年是我认真读书的开始,以往读书都求快求多,去年买了几百本书,算下来也没看多少,而且永远在一个读不完的死循环状态中。通过读《资本论》,深刻的感触到,读书就要看经典,经典书经过时间的淬炼,能流传于后世必有其道理,通过读这种书来获得对世界的认识比从媒体和那种畅销书来的实在。就像查理芒格说的一样,我们要与逝去的伟人做朋友。多读经典书,读点费脑力的书,我认为这样对于个人专注力的提升是有一定的帮助。读书不那么焦躁,也不那么急切,就是安安静静地看,一边看一边想,能看多少是多少,不会为了看到最后一页疯狂翻书(以前的坏习惯),脑袋中留不下一点读过的内容。这是个过程,持续做下去必定会有提升的。
3、增加学习的欲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读书,让我感触到了学习的快乐,对学习有深度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了。这本书翻译的有些绕口,很多内容其实读了也未必明白,这不要紧,重要的是越看越想去理解,越想去做点不一样的事情。学习能力的提升就应该是涉及而上,一读就懂的文章知识密度应该是比较低的,不然不会那么容易读,而这对于个人学习能力的提高有限。我希望通过读这种大部头书籍,来提高自己学习的动力,事实上是做到了。
4、渴望脑力的增长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书籍难度有点大,所以需要提高自己的理解力,4个月下来,对这种级别的内容越是迫切想看,如果是那种很容易明白的,一般我真的不想看了,在我的认知,娱乐性的都是浪费我的时间和精力,本来时间有限,钥匙还在这上面消费,那我的认知资本不久越来越少了么,怎么去提高自己的脑力呢。
5、对深度交流的喜爱
读书,交友,交流,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正好国家博物馆还有关于马克思的主题展览,有想去可以去看一下。
《资本论》三卷内容概述
第一卷从商品货币谈起,讲了什么是商品,交换过程及商品货币流通,货币的资本化,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工资及其蓄积过程等内容。这一部分在学生时代也学习过,例如,商品的概念及二重性,货币的功能,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相对剩余价值中的分工与机械大生产,计件工资及计时工资,资本的原始积累等等,从中可以看到资本是逐利的,而且最开始都是通过很血腥和暴力的方式开始,像英国的圈地运动,“羊吃人”很形象的描述了那样的场景,还有殖民活动。
第二卷谈到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循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是如何循环的,资本的周转,最后说到了社会总资本的在生产与流通。资本因为其逐利性,所以会不断的投入再生产、不断获取更多的价值,就像我们一般人都希望花同样的钱做更多的事情一样。资本可以通过提高周转率来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对我们个人而言,买的东西要用起来,电子产品也好,锅碗瓢盆也好,可不能让它们用来填充自己家的空闲,把自己手头上能用的都用起来,不用的可以变卖,让自己的资本转起来,形成好的现金流就不怕事。
第三卷谈到了利润及利润率,平均利润,生息资本,地租等内容。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其最高限度就是全部剩余价值,所以说,利润率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小于剥削程度率的。很佩服犹太人很早就发现了利息这一个神奇的东西,金钱是有时间价值的,排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借一笔钱就占用别人用这笔钱,最后还款的时候是不是应该付个使用费呢?利息可以说就是这个使用费了。如果放在时间这一维度上,那可是大大的滚雪球了,复利这一神奇的增长模式是一个奇迹。
以上就是个人的读书体会,自己写的不一定对,也不一定好,写下来全当是留下一个记录,以后重读会有新的体会,前后比对下,就知道自己的理解深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