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二年级数学教育教学反思(十二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年级数学教育教学反思篇一
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在学生参与下解决,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结果开放,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
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新授前都是让他们先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互相交流通过搜集资料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离我们进了,通过互相交流使他们学到了他人的知识,使学生们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所以说在新课改中不知不觉师生的关系近了处于平等的地位,讲台也变大了,在也不是三尺讲台了,教师已经溶入学生中间了,学生也不在封闭而是互相合作主动讨论、探讨、学生们不在感觉数学枯燥乏味,而是生动有趣,感到了数学就在我们中间。
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通过让学生用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弯制成长方形、正方形、圆,然后引导大家观察、比较、判断:哪一种形状的图形面积最大?这样的“做一做”活动,既触及到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条件下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对实物与图形的认识能力,同时在学生动手操作中尝到学习数学的甜头。
采用“发现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例如“谈谈储蓄的利息”就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并作一些简单的计息演算,就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使他们感性地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好处,提高学习兴趣。
诱发学生的灵感。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现行的教材都是分课时编写,通常每课时的任务必须在一节课内完成。多数教师对每节课的内容、任务、进程都具体以时间顺序来分解,有时怕完不成任务,学生在关键处及易混易错处发生分歧时,不敢花过多的时间让学生争辩交流,生怕“节外生枝”,过分讲究课堂教学环节的丝丝入扣,教师往往在一节课的各个阶段,按“套路”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去“走教案”就行了。这种课看上去紧凑,但缺少一种动态生成,往往以牺牲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代价,弊病很多。
我们认为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在于课上讲了多少,而要看学生学得如何。只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学生发展,固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结构可以打破,无需每个环节都要安排。只要课堂上学生学得活泼、主动,重点思路掌握了,不会的问题解决了,即使设计的教学内容或书上的练习没完成,或由于学生对某个内容探究的欲望很强,教师打破教材课时的限制,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地处理教学结构而拖堂了,都不能以时间把握不准而一律认为不是一节好课。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是我们数学教研组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动力,我们在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将不断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为全面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推进数学课程改革而努力工作。数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关注现代数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的奇妙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
二年级数学教育教学反思篇二
一学期很快过去,可以说是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这学期我积极的去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责任促使我做好工作,无怨无悔的做好工作。期间灰心过,气馁过,但更多的是鼓起勇气向前进,一学年过去了,作为六年级部教研组长就教研组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必要小结反思。
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在学生参与下解决,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结果开放,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
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新授前都是让他们先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互相交流通过搜集资料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离我们进了,通过互相交流使他们学到了他人的知识,使学生们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所以说在新课改中不知不觉师生的关系近了处于平等的地位,讲台也变大了,在也不是三尺讲台了,教师已经溶入学生中间了,学生也不在封闭而是互相合作主动讨论、探讨、学生们不在感觉数学枯燥乏味,而是生动有趣,感到了数学就在我们中间。
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通过让学生用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弯制成长方形、正方形、圆,然后引导大家观察、比较、判断:哪一种形状的图形面积最大?这样的“做一做”活动,既触及到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条件下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对实物与图形的认识能力,同时在学生动手操作中尝到学习数学的甜头。
采用“发现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例如“谈谈储蓄的利息”就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并作一些简单的计息演算,就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使他们感性地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好处,提高学习兴趣。
诱发学生的灵感。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现行的教材都是分课时编写,通常每课时的任务必须在一节课内完成。多数教师对每节课的内容、任务、进程都具体以时间顺序来分解,有时怕完不成任务,学生在关键处及易混易错处发生分歧时,不敢花过多的时间让学生争辩交流,生怕“节外生枝”,过分讲究课堂教学环节的丝丝入扣,教师往往在一节课的各个阶段,按“套路”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去“走教案”就行了。这种课看上去紧凑,但缺少一种动态生成,往往以牺牲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代价,弊病很多。
我们认为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在于课上讲了多少,而要看学生学得如何。只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学生发展,固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结构可以打破,无需每个环节都要安排。只要课堂上学生学得活泼、主动,重点思路掌握了,不会的问题解决了,即使设计的教学内容或书上的练习没完成,或由于学生对某个内容探究的欲望很强,教师打破教材课时的限制,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地处理教学结构而拖堂了,都不能以时间把握不准而一律认为不是一节好课。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是我们数学教研组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动力,我们在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将不断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为全面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推进数学课程改革而努力工作。数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关注现代数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的奇妙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
二年级数学教育教学反思篇三
《蜗牛的奖杯》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课文通过讲述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能力的故事,使学生懂得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读出感情。由于课文是寓言故事,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自悟寓意,不以繁琐的分析或抽象地讲道理,所以我反复创设情境,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读自悟。本教学设计注重了引导学生从词语表达的准确、鲜明去体会、感悟寓意。如:通过对“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等词语及其所在句子的反复品读,学生在脑海里形成了蜗牛得奖后所作所为的表象,让学生感受、体味到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着的道理。
在本课中重点词语有“遥遥领先”、“得意洋洋”、“唯恐”、“生怕”等,课堂上我通过各种形式、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意思,从而理解所在的句子及段落的意思。比如:在理解“遥遥领先”一词时,通过让学生看图,自己理解并总结词语的意思,从而明白蜗牛是多么的厉害;在理解“唯恐”和“生怕”时,我先通过换词理解的方法理解“唯恐”的意思,学生容易理解到“唯恐”的意思,然后通过读课文,再思考两个意思相近的词位置是否能调换,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明白两个词的细微差别,老师最后进行总结,使学生体会蜗牛非常得意的心态。
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文字训练。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巧妙的结合进行了融合。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选一、两个词进行造句练习;我重点抓了2处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注重情境的创设,比如:“你就是这只获奖的蜗牛,你心里怎么想?你碰到朋友会怎么说?你是蜗牛的朋友,你会对它说些什么?”,让学生进入到角色,更好地体会蜗牛当时的心态,进而体会到课文的寓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高效的言语活动,高质量的提高学生的语言。
二年级数学教育教学反思篇四
平移和旋转是物体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学习这两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了解变换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知他们的作用,并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观念。教材将平移和旋转安排在两课时,本节课把它们安排在一节课上,目的是加强两种变换的对比。这节课我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物体的运动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让学生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在解决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时,我从生活入手,呈现出常见的生活现象,如:教室门的开与关、电风扇的转动、拉抽屉、闹钟指针的运动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的兴趣便更加浓厚。同时让学生借助肢体动作表演进一步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感知。之后,又让学生玩一玩含有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玩具,激发兴趣,深化理解。学生在大量直观形象的操作活动中较好的形成了概念。
课的导入是动态出示学生喜闻乐见、亲身经历过的游乐项目:旋转木马、摩天轮、太空火箭、青蛙跳,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在学生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现象之后,我又启发学生寻找生活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如:司机开车转动方向盘师旋转;开抽屉是平移;拉拉锁是平移;直升飞机的螺旋桨是旋转;钟表上的针在旋转等,巧妙的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实际教学中,我还借助推拉窗户和拉窗帘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平移是物体整体的移动,平移过程中,物体的形状、方向都不发生变化。
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开始位置至终止位置间的平移格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为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于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学生是很难想到只要去数某个部分移动的格数就可以了。因此,教学中,我将问题简单化、具体化、层次化,设计了点的平移、线的平移再到简单图形的平移,很自然的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了点的移动。发现: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看某个点移动了多少格。
在整个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协同研究,都让学生自主完成,老师是以参与探索的身份出现,与学生一起研究,这样,师生间建立的是平等、和谐、伙伴的关系。
二年级数学教育教学反思篇五
平移和旋转是物体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学习这两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了解变换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知他们的作用,并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观念。教材将平移和旋转安排在两课时,本节课把它们安排在一节课上,目的是加强两种变换的对比。这节课我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物体的运动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让学生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在解决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时,我从生活入手,呈现出常见的生活现象,如:教室门的开与关、电风扇的转动、拉抽屉、闹钟指针的运动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的兴趣便更加浓厚。同时让学生借助肢体动作表演进一步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感知。之后,又让学生玩一玩含有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玩具,激发兴趣,深化理解。学生在大量直观形象的操作活动中较好的形成了概念。
课的导入是动态出示学生喜闻乐见、亲身经历过的游乐项目:旋转木马、摩天轮、太空火箭、青蛙跳,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在学生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现象之后,我又启发学生寻找生活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如:司机开车转动方向盘师旋转;开抽屉是平移;拉拉锁是平移;直升飞机的螺旋桨是旋转;钟表上的针在旋转等,巧妙的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实际教学中,我还借助推拉窗户和拉窗帘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平移是物体整体的移动,平移过程中,物体的形状、方向都不发生变化。
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开始位置至终止位置间的平移格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为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于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学生是很难想到只要去数某个部分移动的格数就可以了。因此,教学中,我将问题简单化、具体化、层次化,设计了点的平移、线的平移再到简单图形的平移,很自然的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了点的移动。发现: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看某个点移动了多少格。
在整个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协同研究,都让学生自主完成,老师是以参与探索的身份出现,与学生一起研究,这样,师生间建立的是平等、和谐、伙伴的关系。
二年级数学教育教学反思篇六
知识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教学时,我创设了"我想给同学们配桌布"的情景,配桌布必须知道桌子的长和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实际中测量长度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实物作测量标准去量桌子的长,结果量得的数量不一样,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到,要想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
这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课,当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后,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如:设计了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认识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但也是可以的,我想体现方法多样化,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这些活动对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任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看来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二年级数学教育教学反思篇七
知识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教学时,我创设了"我想给同学们配桌布"的情景,配桌布必须知道桌子的长和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实际中测量长度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实物作测量标准去量桌子的长,结果量得的数量不一样,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到,要想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
这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课,当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后,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如:设计了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认识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但也是可以的,我想体现方法多样化,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这些活动对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任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看来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二年级数学教育教学反思篇八
本学期我担任了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这对于一年没教书,只教过半年的小学的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责任促使我做好本职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刚开始我灰心过,气馁过,但更多的是鼓起勇气迎头赶上,一个月过去了,有必要小结一下。
一、做得较好的方面
1、认真备课,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积极创设情景教学,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在教授乘法口诀时,通过自制动画卡片和引入生活实例教学,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2、不局限教材,要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改动已经精心准备好的教学设计。例如:教学“4的乘法口诀”时,刚一出示该堂课题学生就不约而同地背诵起来了。怎么办呢?我立刻调整教学思路,对学生进行了一番鼓励,然后提问“同学们知道4的乘法口诀是怎么得来的吗?”这样又重新回到了本课的教学。
3、信任学生。二年级的小学生同样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只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如教学“3的乘法口诀”时,要求学生不但要根据算式编口诀,并且还能根据口诀出算式。
4、组织教学取得了进步。刚开始上课时,由于对学生情况估计不够,不能组织好学生有序地进行课堂教学,课堂纪律较差,教学任务完成质量较差。在学校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迅速调整教学方法能够较好地组织教学。
二、不足与困惑
1、我虽然参加过培训,看了一些的课改书籍,理论上明白该怎样做,但在实施中往往还会变样。虽然思想开放,也想大胆尝试新的教法,但在课堂教学时担心失败带来的影响,不敢贸然去尝试。
2、有些课应该准备很多的材料,但平时上课,自己本来就很忙,不可能一一去准备,故不是很充分。
3、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够。学校的有些设施还跟不上,有多媒体,但使用不方便。不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学科的美感和与实际生活中的练习。
4、小学二年级学生起点不同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撑不了”的局面。如何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这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三、体会
1、自己的教育观念需要不断更新,多了解学生智力发育的实际。比如学生不懂的问题,有些学生站起来想解答,可是我们就是不让,偏要自己点一个学生起来讲;又如学生列出的式子是对的,但由于不合常规,而我一时没想透就不予肯定等(当然这有时我也怕考试不这样考),都暴露出自己的教学观念还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需要,还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2、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其他人的观念,但家长对教师的做法未必理解。有些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怎么质量这么差,计算都不如以前熟练了等,这些都是对课改要求不理解的反应。
3、应该多向同行学习,多向老教师请教,尽快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水平,使自己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年级数学教育教学反思篇九
《北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里面的一篇课文。这组课文共由《识字二》《欢庆》《北京》《我们成功了》《看雪》这几篇课文组成。全组课文都是围绕"爱祖国"来进行选材编排的。其内容突出了歌颂祖国的悠久历史、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和民族精神,其目的是培植学生爱祖国、爱首都、爱中华民族的情感。《教参》要求在本组课文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进行朗读,在读中感悟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同时要求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赞美、热爱之情。
《北京》是我们祖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我想作为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知道。但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北京略知一二,但北京到底有哪些美丽的地方?"美"在哪里?如果没有去过北京的孩子或没有父母帮助认识北京的孩子可能都不是很清楚吧!但让这些孩子能更直观地认识北京,让其心走进北京,热爱北京。我想这是一个语文老师教会孩子学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的第一步吧!所以我决定选下这篇课文,在 "教学开放周"活动中,让我自己和学生一起去更多地感受、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
选定课文后,我就在想,北京虽然常挂在我们的嘴边,其实它离我们还是很远的,它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城市对于孩子们来说更是模糊的。而本组课文又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能更直接地感受到祖国的美。
于是我在执教之前安排了自己和学生收集与"北京"有关的资料"三步曲"。我首先要学生搜集北京的历史资料,对"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有大致了解;接着我要学生搜集北京到底有哪些 "美丽"的地方;最后我按课文内容有的放矢地布置学生收集"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柏油马路""立交桥"、"名胜古迹"、"优美公园""高楼大厦"等,让学生把对"北京"的认识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聚焦",抓住重点对北京的美通过"窥一斑见全豹"的形式呈现出来。结果学生兴趣昂然,每个孩子都通过电脑、摘抄、剪贴等多种途径认识、了解了北京。
经过课前搜集资料,学生对北京已有了许多认识和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便把"朗读指导"与"美景展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课件欣赏美丽的北京的同时,再读相关文字,边读边想书上所描写的是否和课件展示的一样,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对北京的认识由抽象到直观,由表象到内化。这样就能更好的"读",更深透的"悟"。
在本次教学中,我认为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遵循语文教学的原则。从整体—部分—整体。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看课文插图,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来描述自己眼中的"北京"。当学生初知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后,我再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边读边找文中写到了北京的哪些地方美丽?当学生找出北京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美丽地方后,我再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是怎样来把这些美丽的地方写具体的。最后让学生回顾全文,感受北京的美,从心底发出赞叹:北京真美呀!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就这样遵循从整体—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原则,也遵循了低年级学生对事物认识、了解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2、能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感悟理解文本。我在执教本课时,重点引导安门广场是北京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恢弘的气魄。它是中华民族一路成长的见证。集历史氛围与现代气息于一身。孩子们都知道北京天安门的升旗仪式非常的庄严肃穆,但其场面到底是怎样的?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很宽阔,可是它到底有多大?北京还有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可是这纪念碑的作用等都不清楚。我想对于这些光凭老师的解说和学生的读悟是很难让学生真切感受其内涵的。我便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通过播放万众瞩目下的天安门升旗仪式让学生了解天安门的"庄严";把天安门广场与我们的学校作比较,让学生感受其大;展示雄伟高大的"纪念碑"并让学生知道其作用。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后,再让学生去读文,这样自然用情于文中。不需要生硬的指导,学生就会饱含深情地读出对北京的赞美与热爱。在此后的景点学习中,我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读悟去理解课文。这样不拘一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绝对的完美。当然对于我来说,遗憾就会更多。首先是教学中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还设计了一个"畅想未来北京"的环节,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进行;其次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背诵积累佳作,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背诵积累时间;这样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感悟的同时,由读到说,由说到写,哪怕只写一句话,让孩子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是一节真实、平实的课,虽然不尽完美,但一定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二年级数学教育教学反思篇十
本学期我担任了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这对于一年没教书,只教过半年的小学的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责任促使我做好本职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刚开始我灰心过,气馁过,但更多的是鼓起勇气迎头赶上,一个月过去了,有必要小结一下。
一、做得较好的方面
1、认真备课,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积极创设情景教学,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在教授乘法口诀时,通过自制动画卡片和引入生活实例教学,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2、不局限教材,要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改动已经精心准备好的教学设计。例如:教学“4的乘法口诀”时,刚一出示该堂课题学生就不约而同地背诵起来了。怎么办呢?我立刻调整教学思路,对学生进行了一番鼓励,然后提问“同学们知道4的乘法口诀是怎么得来的吗?”这样又重新回到了本课的教学。
3、信任学生。二年级的小学生同样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只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如教学“3的乘法口诀”时,要求学生不但要根据算式编口诀,并且还能根据口诀出算式。
4、组织教学取得了进步。刚开始上课时,由于对学生情况估计不够,不能组织好学生有序地进行课堂教学,课堂纪律较差,教学任务完成质量较差。在学校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迅速调整教学方法能够较好地组织教学。
二、不足与困惑
1、我虽然参加过培训,看了一些的课改书籍,理论上明白该怎样做,但在实施中往往还会变样。虽然思想开放,也想大胆尝试新的教法,但在课堂教学时担心失败带来的影响,不敢贸然去尝试。
2、有些课应该准备很多的材料,但平时上课,自己本来就很忙,不可能一一去准备,故不是很充分。
3、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够。学校的有些设施还跟不上,有多媒体,但使用不方便。不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学科的美感和与实际生活中的练习。
4、小学二年级学生起点不同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撑不了”的局面。如何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这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三、体会
1、自己的教育观念需要不断更新,多了解学生智力发育的实际。比如学生不懂的问题,有些学生站起来想解答,可是我们就是不让,偏要自己点一个学生起来讲;又如学生列出的式子是对的,但由于不合常规,而我一时没想透就不予肯定等(当然这有时我也怕考试不这样考),都暴露出自己的教学观念还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需要,还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2、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其他人的观念,但家长对教师的做法未必理解。有些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怎么质量这么差,计算都不如以前熟练了等,这些都是对课改要求不理解的反应。
3、应该多向同行学习,多向老教师请教,尽快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水平,使自己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年级数学教育教学反思篇十一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一)认识角。教学时采用小组活动形式进行,每四位同学一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在引入部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让学生去折,他们会利用手中的纸,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他们折的角收集起来,让他们自己来分类。学生会按角的大小来分,会按角的开口朝向来分,或者会按边的特点来分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我还注意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通过找身边的角,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二)比较角。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也是下了大力气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
(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大小有关。学生在活动中把本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了。
(三)画角。画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因此对他们画角的过程不做正确与否的点评。看完学生画的角之后,我再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对以后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打下基础。
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年级数学教育教学反思篇十二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一)认识角。教学时采用小组活动形式进行,每四位同学一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在引入部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让学生去折,他们会利用手中的纸,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他们折的角收集起来,让他们自己来分类。学生会按角的大小来分,会按角的开口朝向来分,或者会按边的特点来分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我还注意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通过找身边的角,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二)比较角。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也是下了大力气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
(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大小有关。学生在活动中把本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了。
(三)画角。画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因此对他们画角的过程不做正确与否的点评。看完学生画的角之后,我再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对以后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打下基础。
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