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社会工作者证可以从事哪些工作(精选9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社会工作者证可以从事哪些工作篇一
身处现代社会,我们无法避免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这其中有亲人、朋友、同事,也有陌生人、邻居、商家等等。而在这种多元化的社会关系中,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观察,我深深地认识到了社会中爱的价值和力量。在此分享我对爱社会的心得体会。
首先,爱社会意味着尊重他人。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思想和价值观。尊重他人就是要在交往中接纳他们的不同,并且不去批评或贬低他们的选择。我曾经和一位邻居有过一次争执,因为我们在处理垃圾的方式上有分歧。后来,我意识到我应该尊重他的生活方式并从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代表对错,只是不同而已。从那以后,我学会了包容和尊重他人的选择,充分展示了爱社会的态度。
其次,爱社会意味着关心他人。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忙碌,关心他人的时间变得稀缺。然而,爱却需要时间和关注来滋养。我认识一个朋友,她在我们中间展现了爱社会的真正含义。她总是热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关心他们的生活和需要。无论是帮助他人解决困难,还是提供一些慰问和关怀,她总是不遗余力。通过她的影响,我学会了倾听和理解他人的需求,懂得了关心他人是一种无私的付出,也是爱的表达。
再次,爱社会意味着关爱弱势群体。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弱势群体,如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等。这些人由于各种原因,面临着不同的困境和挑战。通过参与一些志愿者活动,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些群体的需求和渴望。我曾经去养老院探望老人,教孤儿们数学,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辅导。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他们脸上的笑容和快乐,也感受到了对他们关爱的力量。爱社会意味着我们能够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最后,爱社会意味着为社会做出贡献。一个繁荣、稳定和和谐的社会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付出。爱社会就是要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我逐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能力和责任为社会做出一份力量。我参与了一些环保组织,参加了一些社区慈善活动,也与一些公益机构合作。通过这些行动,我有机会为环境保护、减少贫困和改善社区条件做出自己的努力。我相信,爱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为社会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的来说,爱社会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关爱弱势群体和为社会做出贡献是实现爱社会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际行动,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人做起,为社会注入爱的力量。无论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应当怀着爱的心去面对和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只有通过爱社会,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友善和有益的社会环境。
社会工作者证可以从事哪些工作篇二
第一段:迈出大学校园的那一刻,我正式步入社会,成为一名社会人。在这个新的环境中,我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惑,但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和心得。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成为社会人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在社会上,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是学历,更重要的是人际关系和工作能力。在大学里,我曾经注重学业,但在社会上我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社会竞争激烈,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我也发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与同事的关系以及与上司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我学会了主动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懂得尊重和倾听上司的意见。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第三段:在工作中,我还注意到了一个人的形象和沟通技巧的重要性。一个亲切而专业的形象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而良好的沟通技巧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我学会了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态度和面对问题时的沉稳。我发现,坚持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情,不仅能够影响自己,也能够感染他人,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段:在社会上,我还深刻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性。在大学里,我们有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但是在社会上,时间似乎总是不够用。我开始学会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利用时间来完成工作和个人事务。我发现,时间管理能力不仅能够提高效率,还能够减轻压力,帮助我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
第五段:总结这段时间以来的心得体会,我认识到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人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而这些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获得的。我体会到了辛苦工作的重要性、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价值、良好形象和高效的时间管理对个人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不断努力提升自己。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和成长,我们才能在社会上取得更好的成就。
总结:作为一名社会人,我在工作中成长,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这段经历不仅教会了我如何与他人合作和沟通,更让我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和不足。我相信这段成长经历将对我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我也愿意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人。
社会工作者证可以从事哪些工作篇三
彼得·m.布劳是美国当代著名学家,曾先后任教于康乃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曾任美国学协会主席。先不论彼得·布劳在学术界的成就有多非凡,单从他的学术影响就可以看出他对整个学尤其是他所研究的领域作出的贡献,他的著作广泛而深刻,所以在理解中需要多费脑筋。在笔者看来,学与哲学一样是影响整个人类进步的助推力。不仅如此,布劳还是是交换关系的微观学研究的创始人,并且在阶层分析理论、组织学等领域中有很大的影响。其他著作有《官僚组织动力学》、《不平等和异质性》和《机会的结构脉络》等。
整本书的内容中彼得·布劳都在思考一个基本的问题:生活是如何被组织成由人类交往构成的日益复杂的结构的?人们为何愿意在生活中进行物质与非物质的交换?一个个在思考中循序渐进的问题开始使这本书闪耀着睿智、深刻的人文见地。本书已成为学学科的基本文献,包含着丰富的值得进一步挖掘的宝贵思想。
现在我们先就前面提到的交换的定义来作初步的分析。两种期望,两种吸引,交往是一种内在性的报酬体验。交换的前提是交换物质的存在,没有交换物质存在就谈不上交换。当然交换也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单方面是不能完成交换的,交换是交换双方在某个时间内进行的活动。布劳试图从交换关系的理论视角来解答这一问题,既通过对人们之间交换关系的微观学分析,为发展对结构和制度的宏观学研究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交换的主体是什么呢?既然是在整个进行的交换其交换的主体必然是生活在这个的自然人。只有人有主观能动性,才能在生活总进行自愿自主的交换。因为人是有一定的意识,他具有判断力也才能作出正确的交换。
现在我们才来探讨这本书的另一大重要的概念:权利。生活在这个世界,给以我们权利。我们可以在中自助的选择我们的人生道路,选择我们的人生伴侣。在本书里我还发现布劳有一部分专门从学的角度剖析了爱情。很少有人在学领域对爱情这一话题作分析。爱情是变换并且是模棱两可的,它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对它的分析与把握都是很难做到适度的。
关于本书的见解因为读的不多所以见解也颇浅,只有把书读透了才能有更进一步的所感所悟。
社会工作者证可以从事哪些工作篇四
社会工作是一项挑战性很高的工作,这是因为社会工作涉及到了许多复杂的问题,还需要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我对这个职业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以下是我的一些经验和感想。
第一段:对社会工作的认识
社会工作并不是简单的为社会服务,它需要社会工作者去了解其他人的生活情况和问题,并提供支持和帮助。社会工作的目的并不是让其他人变得和我们一样,而是在保护他们的基本权益的同时,提供帮助和支持,让他们自己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第二段:遇到的挑战和难题
社会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在社会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宗教、政治、文化和理念等方面的差异,甚至还有心理疾病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我们最好的技能和智慧来解决,而且我们还需要倾听他们的声音,听他们怎么想,以便于更好的支持他们。
第三段:学习心理和沟通技能
在社会工作中,学习心理和沟通技巧非常重要。社会工作者必须学会如何理解和解释和他人可能存在的文化差异。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社会工作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别人的情况。利用正确的沟通技巧,可以更好地了解别人,并提供更好的支持。
第四段:培养耐心和同理心
耐心和同理心是成为一名出色社会工作者的关键因素。在处理复杂的情况时需要耐心,同时要保持同理心,始终对其他人的状况始终保持同情和尊重。在社会工作的工作中以人为本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还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其他人的生活,这样能够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
第五段:结语
在社会工作中,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职责,掌握相关的技能和知识并培养情感与心智的成熟。同时,社会工作者必须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以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因此,我相信社会工作者一定会成为更好的社会公民,不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会工作者证可以从事哪些工作篇五
为丰富学生的.暑假生活,拓宽学生视野,感受阳江龙头企业文化和民族工业的力量,在校团委的策划和组织下,我校师生共40多人于xx年7月9日来到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开展了以“感受龙头文化,领略制刀精工”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为实地参观阳江十八子刀具的制造车间、世界发烧音响博物馆及一系列的文化展览。
当天上午,参加本次活动的全体师生在校行政楼前集合后,由学校党委谭映红副书记为本次活动授旗。随后,政教处梁峻荣主任在发言中提出要发扬团队意识,虚心学习,并对本次活动表示期待。
简短的授旗讲话仪式后,我们来到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阳江十八子集团总部。在解说员的带领讲解下,我们参观了以“中国第一刀”、“十八子唐都”、“十八子文化艺术长廊”、“十八般兵器”、“时光隧道”等十多个文化展点,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唐代建筑为特色的“十八子唐都”中,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挑选各种各样的官帽拍照留念。“时光隧道”中场景恢宏,造型逼真,向我们形象地阐述了从树皮、禾草、竹、木、陶瓷五个时期的人类居住环境和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同时,我们还进入文化影视中心观看十八子集团宣传片,宣传片主要讲述了十八子集团的发展历程和品牌荣誉,使大家对十八子集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了解阳江刀具文化历史
接着,我们进入“水磨”生产车间,对十八子刀具产品的制作过程进行实地参观。同学们看得非常入迷并在一旁不断地询问相关的生产过程。在车间里,没有舒服的空调,只有一直轰轰作响的机器。工作人员在炎热的夏日依旧坚守自己的岗位,认真做着自己手中的工作,不厌其烦地做着同一道工序。数万张刀经过他们的手,用他们的汗水成就了如今的十八子刀具,成就了阳江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看到他们额头上留下的汗水,我们十分敬佩他们的工作态度。
随后,我们进入了世界发烧音响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音响设备和唱片。我们在这里领略到世界众多经典音响品牌的无限魅力,并被庞大的黑胶唱片和绝版cd的收集量深深折服。
最后,阳江十八子总经理、我校83届校友——李积回先生和我们合影留念,勉励我们要积极进取,珍惜在校时光,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感恩母校。同时,还赠送我们《中国刀王》一书作为留念。至此,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本次活动加深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刀具文化、古兵器文化的了解,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和文化涵养,树立了我们更加宏大的理想。
学生会副主席冯慧婵同学的体会
看到他们在制刀车间额头上留下的汗水,心中百感交集,敬佩他们的工作态度,同时也为自己感到羞愧。作为一名学生,在舒适的学习环境中汲取知识,竟还能经常抱怨学习辛苦,抱怨环境的恶劣,实在是羞愧。我们得到的东西,常常会误将把这些当成了理所应当,不加珍惜;没拥有的东西,却不会通过自身努力去得到,总是依赖父母。然而,这样的人总是成不了大事的。从这些一线工人的身上我懂得了:如果连一点点困难都忍受不了,一点点汗水都不舍得流下,哪有什么理由值得让你拥抱成功呢!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能学习到课本的知识,但在生活实践中,我们能学习到为人处事的道理。在这次实践中,我得到最深刻的道理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果想成功,就必须付出汗水!很庆幸这次能去十八子企业进行社会实践,让我见识了世面,增长了才干,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拥有了为之拼搏的动力。
学生会学习部学生干部的体会
在影像室中,老师、同学们欣赏和享受到了世界顶级音响和顶级的家庭影院设备,并认真倾听了我校89届校友张韶威和01届校友陈理成对音响设备的知识普及及明白了音响的真正价值,每个人都沉浸在音响设备发出的美妙的声音及回味并尝试理解着师兄告诉我们的那些对于音响的真正解读。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仅了解到了阳江十八子的历史及发展,了解到了刀具制作过程,还欣赏到了世界顶级音响的美妙音效及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音乐欣赏。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感觉自己的知识得到了丰富并且自己的心理得到了升华,每个人都感觉到这次活动令自己收益匪浅。
此次社会实践,既充实了我们学生的自身素质,又培养了我们的创业意识,具有深刻的意义。希望阳江一中学子这种敢于为理想拼搏的优良传统能一直发扬下,并且一代一代做得更好!
在本次活动中,参观文化展览加深了同学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刀具文化、古兵器文化的了解,进入生产车间了解十八子刀具制作的独有核心、创新技术满足了同学们对“好刀是怎样炼成的”的好奇之心,拓展了活动参加者的知识面和文化涵养。
社会工作者证可以从事哪些工作篇六
社会法,是指在社会中形成的法律规范和制度,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关注和探讨社会法的实践应用和理论意义。在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中,我深刻认识到社会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它的作用和意义在当今社会显得更加重要。以下是我对于社会法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社会法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社会法是社会秩序的监管工具,它与社会治理密切相关。社会法能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在这个问题上,我深深的认识到社会法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在一个社会中,只有规范的法律制度才能给人们提供安全感和信心,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和保障。
第二段:社会法是保障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社会法是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它维护着人们的权益和合法权益。社会法能够对有违法行为的人进行处罚,并保护受害者的权利。在同样寻求公平正义的问题上,我发现社会法的存在能够确保每个人的平等利益,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遏制不法行为。
第三段:社会法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社会法的不断完善,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社会法的巨大力量在于它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公平、公正的环境,使得人们更加安心生活和工作。而这种公平和安全感,往往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正是因为社会法存在,才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第四段:社会法的完善需要不断推进和探索
社会法的完善需要不断推进和探索。在我看来,这其中的探索和推进,不仅仅只是在法规和制度上,同时也需要在文化层面上进行,从政策到文化,从道德到法制,从传统文化到现代社会,所有的方面都需要互相促进和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地推动社会法的发展和完善。
第五段:社会法需要符合人民的心意
社会法必须依法治国,但是也必须要符合人民的心意。一个优秀的社会法律制度,应该更注重的是满足和服务于人民的需要,依据和体现着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社会法的发展和实践需要更多密切地关注人民需求和诉求,推动社会法与公共利益的融合。
结尾:
综上所述,社会法不仅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推动力量。在未来的岁月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社会法的发展和实践,在社会法的实践中更好地贯彻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观。
社会工作者证可以从事哪些工作篇七
——城乡统筹
摘要:实现和谐发展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与追求目标,而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基础与必要条件,它的独特功能决定了它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促进共享国民财富的基本制度安排。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和谐社会;城乡统筹
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相关关系,要求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并通过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化解现实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国近二十多年来总体上是一个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阶级斗争年代逐步向和谐社会迈进的进程的同时,还必须承认现阶段确实存在着差距、矛盾、冲突,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格局日益显现,部分社会矛盾甚至在日益尖锐化。中国进入21世纪后所面临的既是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分化加剧并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得以化解的敏感、复杂时期。
一、问题提出背景
在中国现阶段面临的诸多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中,贫富差距的扩大化,劳动关系的失衡,流动人口与固定户籍人口之间的利益冲突,城乡发展差距、地区发展差距的客观存在等,都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着直接的负面影响。而在这些差距、矛盾与问题中,又几乎都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残缺不全、有效性不高有着直接的关系。
农业弱质、农村落后、农民弱势、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不时还有扩大的趋势,使得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城乡的和谐,就不可能有中国的和谐。
二、城乡和谐发展的策略
(一)小城乡收入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我们在改革和发展中必须认真解决的突出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拉大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按照六中全会《决定》的要求,“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之间差距的持续扩大,也与国家福利资源分配的不公直接相关。如国家财政中的公共福利资源(包括教育资源、公共卫生资源、住房福利资源等)主要用于城市居民,占总人口40%的城市居民至少占有70%以上的国家公共福利资源,而占总人口60%的农村居民只占有不足30%的国家公共福利资源,这种长期畸形的公共福利资源分配体制,进一步弱势化了农村居民的经济社会地位。教育福利资源、公共卫生资源、住房福利资源等配置的失衡,揭示了这些基本福利制度的非公平性,它已经成为拉大城乡差距的重要因素。
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城市、轻农村和重工业、轻农业的城乡差别发展战略所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居民的两种身份、两种教育体制、两种就业制度、两种财政税收体系等不平等的制度,导致了中国城乡之间的隔阂,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农民增收困难仍然是中国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农民收入问题已成为农民问题的核心,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如何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解决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是能否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大问题。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平稳,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问题,也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前途的大问题。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二)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六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这是因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是城乡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支持的重点。要把节水灌溉、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村沼气、通讯通电、医疗卫生设施、中小学校舍及教学设备、农民培训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作为投资重点。国家应该改革目前城乡二元公共产品供给政策,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由农民投资建设为主变成以国家财政投资建设为主,让农民在公共产品享用上能够获得“市民待遇”。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始终坚持农民自愿、政府支持、项目支撑的原则,采取农民出工出力、社会扶智扶资、市场方式运作的办法,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
与城乡之间经济上的差距相比,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更为突出。促进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最主要的是要抓紧解决农村教育和卫生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如果不加快农村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但不能解决农村现在的贫困,注定将来还会贫困。加快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除增加对农村社会公共产品的投入外,还要加大农村公共事业改革的力度,以改革促发展。通过增加投入与改革并举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加大政府对农村卫生的投入,把增加公共卫生资源和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放到农村,引导农村建立医疗保障;加快构建最基本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以家庭保障为主,与社区保障、国家救济相结合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障。
(三)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基础工程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和发展;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现代化事业的一个伟大创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十一五”时期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拿出更多的投入、进行更大的努力,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加速推进中,让农业生产兴旺发达起来,让农村经济繁荣进步起来,让农民生活文明富裕起来,让农村社会和谐发展起来,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农村社会建设的现代化,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要把新农村建设变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扩大村民自治,加强民主监督,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进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和发展;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现代化事业的一个伟大创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十一五”时期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拿出更多的投入、进行更大的努力,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加速推进中,让农业生产兴旺发达起来,让农村经济繁荣进步起来,让农民生活文明富裕起来,让农村社会和谐发展起来,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农村社会建设的现代化,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要把新农村建设变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扩大村民自治,加强民主监督,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进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总结 实事求是地讲,能够适应城乡统筹发展需要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还未真正形成。现阶段社会保障体系残缺不全、漏洞很大,大多数城乡居民缺乏应有的社会保障等事实,社会保障制度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的功能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适应城镇化步伐加快的需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维护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权益,改变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使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积极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缺失问题,实现城乡利益关系的和谐。
参考文献:
社会工作者证可以从事哪些工作篇八
社会生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和面对的现实。在这个大舞台上,人们不仅需要学会与他人相处,还要适应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通过在社会中学习与成长,我深深体会到了一些社会生活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社会生活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完美和需不断提升的地方。在社会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就要求我们具备高度的自我认知和心理素质。我曾经遇到过一些挫折和困难,但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学习,我逐渐明白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去改变和提升。社会生活教会了我要积极主动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其次,社会生活教会了我尊重和理解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而社会的多元化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差异更加明显。在社会中,我学会了尊重他人的选择和意见,不论他们与自己是否一致。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我们应该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理解他人,从而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我曾经获得过别人的支持和帮助,也经历过被别人误解和排斥的时候,这些经历让我更加明白了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
第三,社会生活教会了我合作和团队精神。在社会中,我们无法独自完成所有的任务和目标,而是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和协调。合作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完成工作,还能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曾经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组建了一个义工团队,为社区的老年人提供帮助和关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互相扶持,相互协作,不仅提升了自身的能力,也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社会生活告诉我,只有通过合作和团队精神,我们才能实现更大的成就和价值。
再次,社会生活教会了我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这是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和必经之路。我曾经失败过很多次,但我从失败中学到了很多。社会生活告诉我,要学会坚持和再次尝试,不气馁也不止步。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重生的机会,只有面对挫折和失败,我们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一次机会的失利并不代表人生的终结,只要勇敢地站起来,重新出发,我们仍然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最后,社会生活教会了我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在社会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也会感受到人们的善良和恶意。社会生活教会了我观察和分析他人的能力,让我更加明白人性的复杂和多变。通过与不同的人相处,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人生的智慧和哲理,懂得了珍惜和感恩。同时,社会生活也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快乐,而不是盲目追逐物质和名利。
综上所述,社会生活是人们成长和成才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在社会中学习与成长,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人生经验和智慧,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社会生活使我意识到自身的不完美和需不断提升的地方,教会我尊重和理解他人,培养了合作和团队精神,更能让我勇敢面对挫折和失败,以及领悟生活的智慧和哲理。通过社会经历,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相信自己能够在未来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就。
社会工作者证可以从事哪些工作篇九
一.中外历史上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
1.中国历史上主要的理想社会类型
2.西方历史上主要的理想社会类型
二.理想社会的基本内涵
1.社会要素兼容共生
2.社会结构合理
3.社会秩序规范
4.社会运筹得当
三.当今中国的理想社会构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背景
3.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4.构建和谐社会四大要点
一.中外历史上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
一、中国历史上主要的理想社会的类型
(一)协和万邦型:如《尚书尧典》的描述是“百姓昭苏,协和万邦。”《周易乾》的描述是“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左传襄》中“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则描述了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周礼》“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描述是对当时理想社会秩序的具体勾画。这一类型,带有明显的普世思想。
(二)小国寡民型:道家极力反对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争斗。所以,老子构想的是“小国寡民”的老死不相往来的一种原始的高度自治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理想社会里,人们“甘其实、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在这个理想社会里,要形成和谐人格,要做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在这个理想社会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不仅人与人要和谐,而且人与自然更要和谐。
(三)兼爱型: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非命、非乐、节用的理想社会方案。提倡尚贤,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治理国家的人必须是一批有能力的贤者。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否定等级制度。这一思想富含哲理,曾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四)小康社会型:秦朝统一中国后,“小康社会”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理想之一。据儒家经典记载:小康社会最初是指一种财产私有、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礼仪周到的社会。
(五)大同社会型:“大同社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比“小康社会”更高的公有共享,即是“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礼记礼运》里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这种“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在两千多年的延续过程中,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从康有为的《大同书》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无不体现出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著名的理想社会模式。
二、西方历史上主要的理想社会类型
(一)平等者公社型:在古希腊斯巴达,作为斯巴达政治制度的创造者,来库古创建了“平等者公社”。在这个理想社会里,一是平等,二是集体主义。在这个理想社会里,实行土地平均、消灭商品货币,人们集中在军营里过集体生活,通过对公民教育、训练,使他们成为公社机器上的一个个齿轮和螺丝钉,为公社奉献自己的全部身心。
(二)理想国型:柏拉图描绘的“理想的”或是“第一等好的国家”,归结点是“公正”,公正是维系社会的纽带。他阐述了“公正即和谐”的观点,提出统治者、军人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应各司其职、互不干扰、都有节制的“理想国”构想。
(三)优良城邦型: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开宗明义表明国家必须追求“最高度的善”。他所指的善可理解为外物的善、身体的善和灵魂的善三者的和谐,是人类优良生活各个方面的和谐的体现。亚里士多德和谐社会思想体现在他所提出一种理想的“优良城邦”的设想中。“优良城邦”就是“优良生活、优良政体、优良品德”三位一体的理想社会。
(四)罗马民主共和制型:古希腊之后,随着城帮制时代的衰落和罗马帝国时代的兴起,在继承发展古希腊民主制的基础上,罗马斯多葛派产生了自然法思想、人精神自由的思想、人人平等的思想,罗马帝国创造了较为发达的民主共和制。罗马民主共和制正是当时人们渴望平等、追求和谐的产物。
既包括社会经济有序,也包括社会政治有序。然而,自由经济的“自然秩序”自然会引导资本所有者在为自己的私利活动时也会对社会作出贡献,增加社会福利,使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达到统一。
(六)空想社会主义型:作为反对资本主义,向往理想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理想主要有:
1.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最早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他针对16世纪初期的欧洲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 提出了建立“最完美最和谐的社会制度”的“乌托邦”理想。
2.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了《全世界的和谐》,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提出了“和谐制度”与“和谐社会”的构想。他认为,必须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残酷和不公,构建工业与农业、家务与教育、生产与消费的联合体,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各阶级的融合。
3.另一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也曾试图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工作与生活和谐的社会。1824年,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就是以“新和谐公社”命名的。
4.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明确也提出了“和谐社会”思想。他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他说:“每个人的自由和福利以及全体人的和谐必须得到保证”。“人类每一代的能力的总和与它的需要的总和永远是一致的。如何使这种总的一致和每一个个人的能力与欲望的不相等互相和谐,这就必须是社会的任务。”
二.理想社会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要素兼容共生
物质要素(生产资料、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和精神要素(哲学、艺术、宗教、政治、文化)各自内部及相互之间固然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与矛盾,但是它们都是共存、共生于一个社会之中,各有各的生命力。从历史上看,什么时候社会要素间相互协调,兼容共生,达到平衡,什么时候社会就往理想方向发展。理想社会应当给各类人谋取一定的物质利益,提供精神和文化的多元选择和自由,引导共同发展方向从而把各类社会资源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形成各类社会要素互相制衡而又互相促进的经纬交织的理想社会。
(二)社会结构合理
所谓“合理”,是说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也就是子系统之间有一个比较匀称、比较均衡、比较稳定的关系。这些子系统通常指的是人口结构、阶级结构、民族结构、职业结构、地区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结构合理是社会和谐的前提。社会结构不合理,必然会把社会距离和社会矛盾拉大,与此相应的是社会张力也大。社会张力一大,社会冲突一触即发;反之,社会结构合理,社会距离适当,社会矛盾也会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社会管理、社会整合、社会控制的难度比较小,成本比较低,社会模式更为理想。
(三)社会行为规范
中国有句话,叫做“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社会的规矩是社会行为的准则。大家都按规矩办事,社会就会井然有序。规范的内容很广泛,风俗、道德、法律、纪律、宗教都属于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控制的防火墙,是社会发展的支撑点。社会在前进,社会规范会更新。更新后的社会规范依然是推动整体前进的推进器。
(四)社会运筹得当
所谓“社会运筹”,就是“社会整合”,即在调节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利益时,运用自如,运筹决胜。有了合理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如果没有高明的社会运筹,社会仍然难以和谐。社会结构是人搭起的架子,社会规范也是人制订的。运筹得当,兼顾各方,兼容并包,各得其所,人与人和睦,人与社会融洽;运筹得当,方能用尽可能低的社会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
三.当今中国的理想社会构想——和谐社会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易经》六十四卦中,首卦为“乾”,文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说的是天道变化中,万物各自遵循着自然生长消亡的规律,保持着合和的关系,知道这个道理才会办事顺利,吉人天下。这是已知的中国古代史书对“和文化”的最早记载。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的关于“和”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天人合一、保合太和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认为,根据天道的变化,人获得自己的命运和本质,变化会有差异和冲突,但是冲突又要融合,即走向太和,而和的价值指向是万国安宁与繁荣,这是符合天地变化之道的。
二是合二而
一、仇必和而解的辩证法。强调阴阳互补,才能发生变化;强调刚柔相济,才能融合和谐。
三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两千多年前,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发展的真谛。
四是和为贵、泛爱众的处世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的思想和语言,重视建立融通的人际交往、有序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关系。
五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集中体现于《易经》中的两个命题,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讲的是进取精神,后者讲的是宽容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可以看作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而所谓“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就包含了“和”的内涵、“和”的理念。
六是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孔子的《礼记礼运篇》描绘了重诚实、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的社会蓝图。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背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2004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提出切实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六大重点。2006年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作出《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包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等相关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
1.理论基础
底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不同的历史环境,因此,它必然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继承和发展的统一。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它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的创造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和谐社会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传。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探索,是当前中国“活的马克思主义”。
2.时代背景
我国现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是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而概括出来的。国际经验表明,从人均1000美元到3000美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阶层结构等都要发生深刻变化甚至于剧烈变动,国家引导得好,处置得当,就能顺利地度过这个关键时期,进入中等发达的阶段。但如果搞得不好,就可能出现经济社会失调,经济和社会矛盾冲突频发,以至出现徘徊倒退。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看,再翻两番是完全可行的。难点在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事业的发展、社会体制的改革,只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建成和谐社会。现在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为了要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战略目标有利于把力量放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有利于我国的持续发展。
(三)和谐社会基本内涵与要求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以上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社会政治稳定。
(四)构建和谐社会四大要点
1.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和谐社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和社会协调等各个方面,千头万绪。从其内部联系来看,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做到“五个统筹”。应在已有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着力在研究“五个统筹”的内在机理上下功夫,并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统一考虑,寻求更大范围的统筹。
2.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应该着眼于人。这不仅仅是因为社会是以人为细胞组成的,而且因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我们还不能完全做到人的全面发展,但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必须担负的历史责任。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要相应提高人自身的各种素质,同时在体制上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权利的实现。这应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
3.以市场取向的改革为动力。在经济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方面诸多不和谐的深层原因之一是体制性原因,有相当多的社会矛盾与体制不完善有关,包括农村土地制度、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税收制度以及政府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将是一个深刻的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的制度变迁或体制创新的过程。要以体制改革为动力,通过深化改革,切实克服影响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弊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规范,为和谐社会提供新的体制保障。
4.以实现社会公正和国家长治久安为着力点。当前,总的来说,我国社会是稳定的,但社会的公正程度与和谐程度还不够理想,有些方面潜伏着不稳定的因素。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就社会关系本身来说,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搞好社会管理,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尽量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初始状态,以免酿成大的事端。同时,创造性地开展群众工作,真正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保障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