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心得体会(八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心得体会篇一
通过此次培训,我更清楚地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以前往往只局限于一根粉笔、一本书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适用于今天的教学要求。我们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网络研修,好处多多。可以说网页学习的即时性,有利于我自主安排学习,减少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可以说网页学习的快捷性,有助于我提高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效率。可以说网页学习的互动性,有助于我和众多教师及时学习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原来,我对于计算机方面的操作只是停留在一些基本的层面上,例如在文档中完成一些文稿的撰写。通过这次光顾我们的国培学习网页,如今,我已经能够熟练的利用计算机,进行各种方式的操作,编辑出自己较理想的电子稿件,发送给同事和学生。能利用自己的博客与同仁互动,时常的发表自己的一些学术上和某些思想上的见解,对自己的业务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培训中学习网页,填补了我计算机操作知识的空白。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就应该是全面系统的学科本位知识。以往,我只是研读一些与思想政治有关的资料,习惯于积累一点一滴的知识素材。现在,有培训学习网页了。在这里所有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科学系统,有标可依,有律可循,学习起来方便至极。这个学习页面的课程设置,突现了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的特色。在这个学习页面上,通过老师引领,帮助我进一步领会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思考;通过参与学习、反思体会,帮助我认识并掌握了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并且能够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去。
此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把学习到的网络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业务能力,使学生们变“苦学”为“乐学”,给初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心得体会篇二
;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大潮,学校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话题,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一批新学校以飞快的速度崛起,而另一些老学校则风光不再,举步维艰,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后者缺乏核心竞争力。
这里所指的核心竞争,是指学校长期形成的,独具的文化优势并以此使学校能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这个能力的载体,就是具有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因此我们需要构建教师培养和开发机制,使教师具备这种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这时,教师专业发展就成为我们选择的手段。
一、营造学习氛围,形成自我更新意识
建立学习制度,养成学习习惯。制度创新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保证,学校建立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一方面帮助教师制订个性学习计划,另一方面把教师的学习纳入新型师德考核内容,从制度上有效推动教师学习习惯的养成。
建立工作坊,增加交互时空。学校以教研组或跨教研组、跨学科的形式将教师组织起来,建立教学研究工作坊。曾有一位教师上一节语文课,题目为《送小汽轮》,这是一篇揭示“登高望远”道理的童话,虽然简单,但由于它蕴涵在课文中,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就显得较难理解。在工作坊,自然常识教师告诉语文教师一个自然科学中常用的方法—实验观察法,当学生在课堂上仅靠谈论还不能领悟课文实质时,教师就把他们带出课堂实地考察得出的一番,再用实际观察得出的结论作为依据进行讨论。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使学生乐于接受,课堂气氛活跃,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了自主学习精神。
搭建信息平台。通过开辟校园网信息专栏,将教师个人的学习心得、案例设计和教改信息及时传递给每位教师,建立学校信息共享体。教师的这种行为是公开的,学生也看得到,这样,教师就把他对学习的理解和热爱也传递给了学生。
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是教师获得发展的重要历程。因此,引导教师对日常教学的反思与研讨,就成了我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抓手。
反思性教学是反思性文化在教学领域里的反映,是教学主体进一步自觉的象征。近年来,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悄然兴起的这一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在教学中合理、有效进行的过程,并达到“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实现教师自身提高”的目的。
反思性教学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多地重视教师思考能力的培养。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逐渐使反思与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专业的生活方式,成为其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鼓励教师进行实践与理论研究之间的多重整合与转化。
反思性教学既重视教师对教学活动本身的反思,又重视对教学赖以发生的社会和组织背景的分析。它要对发生在学校内外的事件及其社会背景进行全面的反思,从而有利于学校更充分地利用校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以充实学校的教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有助于学校更有目的、更主动地参与社区的文化建设,改善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支持性的外部环境。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以反思性教学为抓手,以此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主要措施和做法是:利用学校现有的电脑、网络优势,有条件地实行电子备课,为开展反思性教学提供时间上的保证和交流,学习的便利,通过沙龙、论坛、报告会等形式,建立开放的环境和支持性群体;引导教师坚持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充实实践内容,制订教师专业发展三年总规划和个体计划,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内容包括:教育信条,最满意的一堂课;研究活动及成果,进修学习记录,领导、同事、学生及家长的评价,主要工作成绩等。要求不同类别的教师坚持每天或每周撰写教育、教学案例,并以“教学病历”为主每学期组织交流评比,要求学校领导、教师进行换位思考,指导学生模拟情境,角色扮演。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反思性教学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信念、经验、态度、知识和价值的意义及其他社会条件承担了认知、检查和反刍的责任。而其直接文化背景是学校探究文化,这是学校的本质文化,渗透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对于学校发展,反思性教学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反思性教学可以成为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和手段,是值得我们去实践的一个较好的切入口。
三、开展教育科研,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当今社会赋予教师更多的责任和权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教师要适应这种要求和希望,就需要新的知识与能力,尤其是教育研究能力。为此,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和层次,就成为了我们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建立科研管理网络。为了把科研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了科研室,制订了科研管理方案,要求教师做到三个“一”,即参与一个课题,上好一节研究课,提供一个案例;鼓励教师做到两个“中”即教中研,研或教。
确立科研总课题。基层小学的教育科学研究,重在两个追求,一要追求课题的实践性价值,教育科研要能真正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二要追求持续性价值,科研要能持之以恒,梯度深入,从而让不同的教师在各自不同的转型期都能获得发展,并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促进作用。在已确立的《以学为中心的小学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总课题下,学校又形成了教师教科研的课题群,为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研究搭建广阔的平台。
开展科研理论培训。在教科研活动中,我们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邀请大学教授,研究机构专家、教学一线的名教师不定期来学校进行辅导。同时。还通过参与国家十五规划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数学学习hands-on的探索与实践》等的研究,让教师在研究实践中学习理论、摸索方法、形成经验》。
抓实课堂教学。课堂是办学理念落实的主阵地,也是教师获得成就感、增强教育信念的孵化器。在学校组织的“听—说—评课”活动中,我们提出关注课前的教学设计,课中的学习过程,课后的反思评析这三个环节的要求。在这里,“实践+反思”始终是全员参与式科研与培训的核心行为。我们以备课组为单位,采用多种教育教学研究的工作流程,如:个人设计—组内说课—教学实践—集体观察—组内分享—提出建议,合作设计—教学实践—集体观察—组内反思—教学实践等等,以此来强化团队合作,使不同个体的知识与能力在探讨、冲撞、分享等行为之中得到提升、创新,从而加速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培养教学骨干,凸显教师个性
我们通过建设学校科研中心组,培养一批敢于实践,善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骨干教师,要求每一位成员设计自己的具体发展规划。我们深知,一个不善于规划自己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人,一个没有发展规划的人,不可能真正实现持续发展。
学生、教师和学校,是一个互动的整体,他们相互制约又相互发展。教师是纽带,他们以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了学生自主发展,同时形成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因此而不断向前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内涵丰富、途径很多,我们只是对其中一小部分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当我们每一位管理者都热情地支持教师依据个人差异快速成长;当我们积极为教师创造条件,点燃他们头脑中蕴藏着的燃料,让潜藏其中的扎实而丰富的实践经验由量变上升为质变;当每一位教师都能致力于寻找机会学习更多的知识,追踪他所教学科课程的最新发展,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那么,教师专业发展就将是学校最具活力的元素,而学校也将更具竞争力。
校本培训是一种源于教师个体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由专家指导、学校规划实施、教师参与的,以反思为中介,把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旨在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的校内培训活动,出发点是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方式是与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活动紧密结合。
学校建立了新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三级培训体系,经过这三级不同层次的培训,促使教师从教学能力向科研型教师转化。
同时,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让教师把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思想表现、业务素质和课堂教育教学能力等作为个案加以分析研究,引导教师在学习、反思、实践中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从而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的专业化水平。我校的培训形式也有多种多样,专题讨论、论文交流、案例研究、课题研究、围绕主题研究组织教学观摩活动、教学竞赛、评比与展示等。
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的关键任务是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致力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教育科研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我们将课题研究定位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重点解决实际问题”,力求体现“以校为本,以过程为本,以质效为本”,建立了“学校课题研究系统”,制定了鼓励教师参与教科研,开展课题研究的考评制度,形成了组组有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局面,在三级课题网络系统中,有:“中学素描课创意教学”等2个市级课题,有“二级教育评价网络改革实验”“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引导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德育研究”等三类区级课题十多个,有校级课题18个。每学期都要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如开研讨会,进行成果交流与评比。去年学校有十几位教师的论文及作品发表在市、区报刊杂志上,一位青年教师撰写的《初中美术创意教学实验》已通过市级评选,被选送到全国参加“艺术科学教育论文比赛”。我们自办的《教育科研信息》和《实验风采》已成为教师交流教改经验的窗口。
[作者简介]
李铁成,长春市第一外国语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相关热词搜索:;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心得体会篇三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近年来,河北省临西县教师进修学校校大力实施教研互融,培育“问题研究共同体”;聚焦“最近发展区”,分类实施,全面提升;整合培训资源,搭建多元教师发展平台等做法,有力促进了全县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
一、教研互融,提升专业引领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创新教研员队伍管理机制,建立教研员与指导学校相应学科教师捆绑、共栖式成长模式,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引领力,成为教师培训机构的必然选择。
1. 在共研课题中提升研究能力。每年申报省、市教科所年度研究课题时,各学科教研员与基层学校教师共同申报一个课题,教研员为课题主持人或指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一同制订方案、开展教研活动,一起搜集素材、分析课题实验及控制变量的有关数据,建立理论模型,撰写阶段性成果等等。多方位、全过程参与,让教研员发现一线课堂中的问题,体验教学的变化与创新,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同时及时推广、分享教科研成果,提高全县教师的教科研水平。除课题研究外,教研员还要参加对口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帮助教师疏理、提炼感性经验,为校际间交流提供资料。通过共研课题,提升自己发现问题、提炼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此带动教师走上教育教学研究之路。
2. 在同课异构中,寻求专业提升的动力。相对来说,教研员外出观摩、学习的机会较多,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与教师分享,使他们也有一个深度的体验,我们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将外地经验和做法呈现于课堂教学。具体说,教研员学习归来后,与一线教师分别设计、教学同一节课,现场学习更有感染力,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学效果的比对,更能激发教师对课堂的研究兴趣,思考更具深度;教学的差异既成为自身课堂教学特色,也成为教师追求有效教学的动力,培养了教师在学习现场中的专注力、捕捉力和转化力,进而不断改善自己的研究方式。
3. 对照“两个标准”,提升自身素质。2012年2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颁布,为使“两个标准”在全县中小学的贯彻实施,我们率先自主学习,积极参加有关培训,准确把握两个标准的理念与内涵,为后续培训做好了充分准备。近两年,我们全员参加了“‘国培(2012)’——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远程培训项目”的培训活动及“‘国培(2013)’——远程培训与校本研修整合项目”培训活动。参加系列培训,一方面让我们时时站在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审视、把握基层教师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找准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二、聚集“最近发展区”,追求教师有效成长
对于原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考核“齐步走”的传统做法,教师们颇有微词。近年来,根据调查,综合教师的工作年限、知识水平、职称等级、教学能力等因素,将全县3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分为发展前期、发展期、发展后期几个档次。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让每位教师对自身、对学生都有一个切实的思考,明确参训要解决的问题,怀着美好的培训期待都能化为每位教师提升喜悦的切身体验。
1. “青年教师”青蓝工程。学校定时组织新入职教师培训,促使他们迅速由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依托县内的知名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高级教师等人力资源,对青年教师和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走上工作岗位继续实施1-2年的“影子工程”,通过结对帮扶尽快实现角色转变,师傅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教育教学工作上予以指导,而且在青年教师自身的学习上也要予以帮助,让年轻教师在教育人格、教学技能上得以快速发展。
2. “骨干教师”栋梁工程。首先给骨干教师树立前进的标杆,让骨干教师了解一些外地和本地名师的成长经历,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骨干教师不断进取。其次是根据骨干教师的特点,开展“案例征集”、“问题征集”、“课堂用语、课改用语”推荐、“经典案例”分析、精彩教案学习、课堂实录剖析等活动,通过观摩、研讨、竞赛、考核、评比等形式,给骨干教师创造成功的台阶,让他们在学习他人的特色和思想中,审视、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第三是促进骨干教师持续成长。制定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倾斜政策;实行导师制,为他们指定特级教师或名师导师,时时受到导师的指导和培养;给予展示机会,寒暑假的教育讲堂上,让骨干教师或上示范课或介绍成长经历,展示他们的风采。
3. “名优教师”超越工程。名优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力量,也是教师专业引领的排头兵。因此,我们时时关注名优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使之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第一,建电子书库。与大师对话,与智者同行,从读书、写作的源头活水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使名优教师始终保持旺盛的专业生命力。第二,科研先导,赋予重任。名师必须主持或主研市级以上课题研究,带一至二名骨干教师。第三,建立学科研究室,发挥示范效应作用。2015年,县政府拨款100万元教育科研经费,全县成立了10个学科研究室,每个学科研究室由一名学科名师挂衔,遴选6~10名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目前,10个学科研究室已挂牌工作,名师带领骨干教师研究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炼、撰写、发表科研成果在全县推广,极大地影响、带动了其他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整合资源,助教师成长蓝图变为现实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也是一项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对此,我们放眼教师成长的大背景,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指导每位教师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年成长规划,并努力融合培训资源,力指实现教师成长的梦想。
1. 博览群书,夯实从教之基。一个教师的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读书就是观念的更新、视野的开阔、方法的掌握、教学的创新,这是教师专业发展之“本”。
每年寒暑假,学校向教师们推荐一批必读书目,并要求校长带头读,定期以读书节、艺术节、经典诵读、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在《今日临西》、临西教育网站等媒体上开辟教师读书专栏,进一步浓厚热爱读书、崇尚读书的氛围。
发挥教研活动的导向作用。如在举办县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教师素养大赛中,不仅包括教学技能的展示还有教育理论、学科历史、书写、名人轶事、才艺展示等各个环节的测试。从海量阅读中,实现教师由“教书人”向“文化人”的自我嬗变,悄然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人文素养和教育素养。
2. 特色研修,磨砺师能。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而专业技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目前,全县正在开展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活动,我们先后分批组织300余人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山东诸城、潍坊、河南林州等地观摩学习,多次聘请北京、山东、河南等地的专家名师来我县做公开课、作报告,语文“主题阅读”活动的开展,促进教师突破传统经验和做法,实现了自我革新,自我成长。
鼓励各学校创新形式,形成富有特色的校本研修模式。如,县实验中学开展的“板块式专题”校本研修活动,对于不同层次的教师群体,以专题阅读、问题教学、微格教学等形式围绕教学核心问题的解决,有分工有合作,用问题驱动学习——有主题,用差异推动进取——有目的,用技术突破经验——有方法,用共识导向深入——有积淀,实现教师共同发展。
3. 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培训实效。“国培计划”是国家层面第一个教育发展的重大项目,资源优质丰厚、规模庞大。我们以校本研修为依托,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有效融合培训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国培计划”项目功能。如在2015年“国培计划”学习中开展“磨课”活动,以学科教研组或协作组(校际)为单位,网上理论、方法学习之后,筛选一个典型教学课例,先组内个备,通过比较选出主备教师,全组打磨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经课堂教学、调整后将该教学设计传到网上,大家带着自己教学、修改、调整过程中的想法和困惑与各地同行、国培专家进行沟通、探讨,吸取他们的建议进行修改和完善,之后再课堂实践,再上传征求意见……如此经过网下网上、课内课外多轮的穿梭往返、多个回合的精磨细琢,教师的反思力、创造力、生成力、转化力、人际协调能力提升了,也诞生了一节又一节令人怦然心动的精品课程,彰显了“国培计划”项目的引领价值。
教师的专业发展事关孩子的前途、家庭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中国梦”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立足本职,谱写好“中国梦”之“教育梦”这个篇章——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公平的教育。这既是社会、家长对教育的美好期待,也是教育内涵的本质诉求。伴随着推进全县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我们欣喜地看到,每位教师正以专业的自信与力量履教书之职,尽育人之责,为每个孩子的美好未来正在付出自己的努力。
相关热词搜索:;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心得体会篇四
包含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人格魅力》、《教师的职业意识与人文素养》、《教师的成长策略与教师生涯规划》、《教师怎样做教育研究》等章节。通过任课老师的精彩教导,我们不断认识了相关的理论知识: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初步理解了教师专业化理念与实践的相互联系;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规律;如何规划教师自身的成长生涯;反思—从自己的教学的得与之中找原因,总结经验与教训;合作——向同事学习;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发展;如何做好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评价。从这些资料中让我对教师专业化有了全面的了解。
二、通过学习使我了解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与内容。
1、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强调教师是潜力无穷、持续发展的个体;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发展的自主性。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态度与动机。
三、通过学习让我更进一步地了解了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形成根源及缓解对策。
1、通过这次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叫教师的职业倦怠,也知道了教师的职业倦怠的表现有:长期的情绪上的倦怠感;人格的解体;较低的成就感。
2、同时知道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有:个体方面;教学方面;社会方面。
3、了解了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包括:社会方面的根源;组织方面的根源;个人背景方面的根源;学生与教学情境。
4、了解了一些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以教师发展阶段论透视教师职业倦怠,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以支援与协助;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建立良性支援机制;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对教师职业持合理期望;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并通过心理疗法缓解压力。尤其我想要讲的是学校的领导层应该正确认识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来对待本校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地开展。
四、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几个有效途径,并结合自己在乡镇中学所任教的实际情况,不断从自己的反思中去进行提高;多与同事合作,从合作中得到自身素质的提高;在与学生的交流与学习中去得到提高。
总之,通过这次专业化发展的学习,让我提高了自己不少的理论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用这些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使自己的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教师专业提升心得体会(精选篇3)
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心得体会篇五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推移,促就着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呢?我认为重视自己的专业成长至关重要,尤其是读完《教师成长的支点与途径》一文后,就更加觉得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及时塑造自己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了。
发展我们的专业素养,就要找到教师成长的支点与途径,其中文中提到了一名教师的成长有六个支点:听课、模课、备课、磨课、悟课与品课。一名教师首先要学会听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听课中发现别人的长处与不足,然后告诫自己不该犯类似的错误;
第二步就是模仿名师上课,在自己没有形成独立的授课特点之前,应该借鉴名师的上课方式方法,模仿名师的授课模式;
要想上好一堂课,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即备好课,这是一名教师成长的“入门点”;
第四步就是磨课了,教师的成长必须有那么几节拿得出手的精品课,磨炼出精品,一节好课离不开磨课;
当然,在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在自己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后,还要懂得悟课与品课,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思维得以提升。
把握好教师成长的六个支点,即使你入行再浅,也有可能快速的成长为一名名师,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非常准确地把握这些成长支点,所以还要探索教师成长的途径。美国学者费朗斯·傅乐、费斯勒都曾提出过教师成长的相关理论,但是文中非常精辟的给我们总结出了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分别是(一)用教育思想武装头脑:指航路;
(二)揣摩学生的学习措略:寻思路;
(三)研究名师的优质课:避弯路;
(四)争上挑战性的公开课:炼出路;
(五)锤炼特色的教学风格:成套路;
(六)坚持课后教学反思:找梯路。“六路”找方向,促发展,助成长。
教师的成长之路是一条不断摸索前进的道路,需要我们找准基点与途径,才能快速发展我们的专业素养。
相关热词搜索:;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心得体会篇六
20__年10月12日至10月16日,我参加了株洲市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这次培训,我感触很深。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学习,在倾听专家的经验传授的同时与小组学员一起学习、交流,对现代教育技术条件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促使了自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我深深地体会到利用教育技术设计教学方案的特点和作用,认识到课堂上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本次培训,资源丰富,信息量大。在学习中,让我感受到:
1、压力大,高密度的培训任务及大量的培训作业,全新的培训平台感受至深,以前从没有过的这种培训模式,以“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为原则,要求每个学员都必须参与,而且必须按时完成作业,使我们拿出十分的精力来学习这门适应未来教育的必须掌握的技术能力,并且从中受益匪浅。
2、在学习中,我最大的体会是我在教学思想上的转变。虽然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已经十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但学习让我们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培养,只有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人,他们才能在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适应激烈的竞争。
3、学习内容非常实用,像powerpoint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在现今的现代化教学中经常使用,上网查找资源和一些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又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科研、更多的获取资料、展示成果提供了帮助。
4、本次的学习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我觉得本次学习重要的不是学技能,学模式,而是学一种思想,一种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为主的思想,一种教师必须具备的先进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更加注重用未来教育的先进思想武装每一位学员的头脑,从而达到使思想和技术融为一体,使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程有机整合,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5、培训过程中,有许多非常精彩而且值得我们深思的教学案例,通过和小组老师们一起“现场说课式”的讨论与分析,更加深化了对这些案例中渗透的教育思想与理念的认识。
6、认识了新的课程——微课。通过本次培训,我初步认识了“微课”这一门新的课程。他们指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使用方便等特点。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使我们受益匪浅,其感触非一言能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最后我要感谢培训老师,他们的讲解令人信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令人钦佩。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所学到的知识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并肩负起主讲教师的责任,引领我的同事走向教育技术培训提高自己能力的大潮中。
教师专业提升心得体会(精选篇5)
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心得体会篇七
包含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人格魅力》、《教师的职业意识与人文素养》、《教师的成长策略与教师生涯规划》、《教师怎样做教育研究》等章节。通过任课老师的精彩教导,我们不断认识了相关的理论知识: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初步理解了教师专业化理念与实践的相互联系;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规律;如何规划教师自身的成长生涯;反思—从自己的教学的得与之中找原因,总结经验与教训;合作——向同事学习;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发展;如何做好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评价。从这些资料中让我对教师专业化有了全面的了解。
1、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强调教师是潜力无穷、持续发展的个体;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发展的自主性。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态度与动机。
1、通过这次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叫教师的职业倦怠,也知道了教师的职业倦怠的表现有:长期的情绪上的倦怠感;人格的解体;较低的成就感。
2、同时知道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有:个体方面;教学方面;社会方面。
3、了解了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包括:社会方面的根源;组织方面的根源;个人背景方面的根源;学生与教学情境。
4、了解了一些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以教师发展阶段论透视教师职业倦怠,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以支援与协助;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建立良性支援机制;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对教师职业持合理期望;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并通过心理疗法缓解压力。尤其我想要讲的是学校的领导层应该正确认识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来对待本校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地开展。
四、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几个有效途径,并结合自己在乡镇中学所任教的实际情况,不断从自己的反思中去进行提高;多与同事合作,从合作中得到自身素质的提高;在与学生的交流与学习中去得到提高。
总之,通过这次专业化发展的学习,让我提高了自己不少的理论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用这些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使自己的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心得体会篇八
;摘要能动性对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1788名乡村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乡镇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明显落后于城市教师,他们更多地采用自我导向的专业发展方式,不善于利用外部资源。建议从建立健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引导激励体系、建立促进乡村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能动性的支持系统、构建基于教育教学改进的乡村教师专业实践共同体等方面,尽快完善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支持系统。
中圖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指教师在专业发展实践过程中,为达成专业发展目标,积极主动地改变自身所处的专业发展境遇及环境,借助外部资源,发挥内在潜能,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的个人品质。[3]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推动教师职业生涯的良好发展。本文以1788名乡村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在调研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提高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的策略,以期进一步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素质。
1. 研究对象:1788名乡村中小学教师
本研究中的乡村教师,是指所属行政区为“乡”“镇”的乡镇教师以及村小、教学点的农村教师。本研究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以整群抽样的方式,选择46所学校,对1788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其中包括乡镇教师1347名,农村教师441名;同时,还抽取了相应区域753名城市教师作为对照组。
2. 研究工具:《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量表》
本研究采用修订后的《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量表》,[4]包括个人能动性和环境能动性两个维度,共11个条目。个人能动性主要涉及教师的自我引导、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等自我支配与调节过程,包括专业反思、专业自觉、专业能力、专业目标、专业兴趣等项目;环境能动性主要涉及教师与学生、专家、领导、同事和家长等相关群体进行专业合作的活动,包括同事合作、学生交流、家长学生反馈、领导支持、专家指导、同事听课等项目。量表采用9点计分,“1”表示“很难做得到”,“3”表示“能做到一点”,5表示“能做到一些”,7表示“基本能做到”,9表示“完全能做到”,其中“5”为中位数,得分越高表明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3,其中个人能动性为0.90,环境能动性为0.92,量表信度良好。
3. 研究方法:量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
本研究采用《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量表》对乡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动性进行测量,采用集体施测方式,由主试当场发放问卷并收回。同时,问卷最后一部分设置开放性问题,用于进一步了解影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的因素及改进策略。此外,我们还选择了部分教师进行访谈,以弥补量表和开放式问卷在获取数据深度方面的不足。研究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地区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的差异;通过回归分析考察外部资源对乡村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能动性的预测作用。
1. 乡镇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
从表1可以看出,城市、乡镇和农村教师在个人能动性上的得分分别为6.91、6.73和6.87,在环境能动性上的得分分别为6.61、6.32和6.58。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教师在个人能动性(f=4.298,p0.05)和环境能动性(f=8.374,p0.01)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个人能动性维度,乡镇教师的专业自觉性、专业能力、专业兴趣、专业目标和专业反思水平均落后于城市教师,同时整体水平也低于农村教师,但差异不够显著。在环境能动性维度,乡镇教师得分显著低于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其利用专家、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等外部资源发展个人专业水平的能力均明显落后于城市和农村教师。研究结果说明,相较于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乡镇教师个人内在的和利用外部环境资源进行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行为都比较低,也就是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们为达成教育教学目标,主动利用自我和外界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反思和改进的意识明显落后于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
从城市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内部来看,虽然城市和乡村教师都在利用外部资源促进个人专业发展方面低于自我主导的专业发展,但是相对而言,城市教师在利用家长资源和同事资源方面存在一些优势。从表2可以看出,城市教师在利用同事合作和家长学生反馈等方式来促进个人专业发展的排序上得分比较靠前,而乡镇教师在利用所有外部资源促进个人专业发展方面均在最后,农村教师仅在利用同事合作一项上的排位略微靠前。这些说明,乡村教师尤其是乡镇教师更多地采用自我导向的专业发展方式,他们更多地依靠个人的专业反思、专业自觉、专业能力、专业目标和专业兴趣促进个人专业发展,而不善于利用外部资源。
为考察外部资源对乡村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能动性的预测作用,我们以教师个人专业能动性为因变量,以学生交流、家长学生反馈、同事合作、同事听课、领导支持和专家支持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除同事听课外,其他五个外部资源变量对乡村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能动性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见表3),预测作用由大到小依次是学生交流、家长学生反馈、领导支持、同事合作和专家支持。这说明,乡村教师可以通过加强对身边资源(如学生、家长、领導和同事)的充分利用,来更好地促进个人专业能动性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考察乡村教师在个人能动性和环境能动性上的表现特点,我们以总体样本个人能动性和环境能动性的平均得分为标准,[5]将乡村教师分为“高个人能动性-高环境能动性”“高个人能动性-低环境能动性”“低个人能动性-高环境能动性”“低个人能动性-低环境能动性”四个组,结果发现,有32.16%的教师处于低个人能动性和低环境能动性状态,有44.38%的教师处于低环境能动性状态,即有44.38%的教师利用外部资源的水平低于平均水平。
农村教师由于其所处环境资源的相对匮乏、专业发展机会的相对缺失,往往给人以专业发展动机不足的预期。但是本研究发现,就专业发展能动性而言,最值得关注的教师群体反而不是农村教师,而是乡镇教师。乡镇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动性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他们更倾向于采用自我导向的专业发展方式,不善于利用外部资源促进个人专业发展。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对几位典型教师的成长经历和现状进行了深入挖掘。
乡镇教师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大学毕业生统一招聘和分配,二是农村学校和教学点教师中表现突出者调入,三是城市教师因“送教下乡”“岗位轮换”等原因到乡镇学校交流任教。我们选择了不同类型的乡镇教师进行深入交流。
1. 教师l:教学任务重,发展机会少
教师l是第一类教师的典型代表。她反映所在学校道德与法治、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专业教师严重缺少,自己除了要承担语文学科教学外,还要承担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两门课,教学任务重。与自己有类似背景的同事,也大多需要同时兼任多门学科教师,不带课的时间多用于备课和批改作业,几乎没有空余时间来学习提高。同时,进修培训机会少、与同事之间交流少、专业发展平台缺失、专业发展机会不足等,是此类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个人成长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对于长期在乡镇学校工作的教师而言,他们在论文发表、获奖、项目立项等方面较困难,与城市教师同样的专业标准要求使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显艰难。同时,与毕业后在城市任教的同学比,乡镇工作待遇相对更低,文化娱乐、生活、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不完善,生活单调、枯燥。目前,她正在积极准备公务员考试,试图通过这个途径离开乡镇。其他类似同事也不甘心留守在小地方,在积极寻求机会离开教师队伍,寻求更好的自我发展。
2. 教师m:满足现状,对工作不能全身心投入
教师m是第二类教师的典型代表。他家住在离所在镇7公里远的村里,在村教学点任教8年,后调到7个行政村的联合小学任教十余年,因工作表现较为突出,被选拔到镇里的一中任教。至此,该教师认为自己已经走到了职业生涯的较高位置,对现状特别满足,丧失了专业发展的动力。不只m老师,其他有类似经历的教师也存在专业发展动力缺失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方面将教师职业作为固定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寻求其他收入来源,如很多教师家里有耕地,会指导家人种一些经济作物,或者寻求与人合作做小生意,甚至创办企业等。因此,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全身心投入的热情,面对一些专业发展机会,如专业培训、专家指导等因缺乏内在动力而不够积极主动,更谈不上自身的自主发展,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很难有质的突破。
3. 教师f:短期任教,不会长期坚守乡村
教师f本身在城市一所优质小学任教。由于送教下乡活动来到某乡镇小学任教一年。她坦承,自己只是因为组织的安排来到这所学校,不会长期坚守在乡村,更难形成对乡村学校的依恋。很多类似情况的教师也都是由于职务、职称晋升需要而“不得不”到乡镇学校任教,时间一到肯定会马上回到城市工作和生活。她认为,只有本人或家人长期生活在乡村的教师才能做到长期坚守乡村。这类教师在乡镇学校任教过程中,一方面为乡镇学校和教师带来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提升了乡镇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由于其或明或暗的优越感,又往往给乡镇教师带来强烈的对比和冲击,导致部分教师更加坚定“逃离”乡村的信念。
总体而言,乡镇教师工作满意度不高,对职业缺乏认同感,专业理想缺失,专业自主意识与发展动力不足,亟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其专业发展能动性,整体提升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专业发展能动性反映了乡村教师对其职业发展的主动思考和自觉行动,对乡村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动性。
1. 建立健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引导激励体系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不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不能自觉规划专业发展目标和路径,对专业发展的方式方法没有清晰的认知。因此,笔者建议乡村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统筹建立健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引导激励体系。一是充分利用职称评审制度引导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例如:将是否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反馈积极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积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等内容纳入评价指标,并将教师的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等内容作为评价载体。二是建立激励性的教师专业发展引导机制。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据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阶段特点,制定不同层级的教师荣誉制度,如学校骨干、乡镇骨干等教师荣誉制度,帮助乡村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合理的专业发展目标,激发其专业发展兴趣,促进其专业自觉。
2. 建立促进乡村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能动性的支持系统
研究发现,乡村教师更倾向于采用自我导向的专业发展方式。为更好地促进乡村教师自我导向的专业发展方式,相关行政部门或对口支援的学术部门,可以给予乡村教师更多的专业发展支持。一是为乡村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支持工具,如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反思框架,指导教师明确反思什么、如何反思等,提高教师反思的实效性。二是为乡村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学习或课程资源,如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发以教学实践操作和教育教学改革前沿理论等为主题的微课或典型课例,为乡村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供支撑。
3. 构建基于教育教学改进的乡村教师专业实践共同体
研究发现,学生交流、领导支持、家长学生反馈、专家支持和同事合作等外部资源是促进乡村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有利因素,而教师专业实践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可以帮助教师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乡村学校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构建专业实践共同体:一是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鼓励以“课例研究”为抓手,通过“集体备课-个人复备-教学实施-评课议课”等步骤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整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二是加强跨学科专业实践共同体的构建,鼓励学校部分有研究或教学优势的教师,以“小课题”研究为抓手,通过“确定研究主题-开展主题教学改进-观课议课”等步骤开展跨学科的主题研究实践,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注释:
①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项目编号:eba1503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