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课后反思(十四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课后反思篇一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整节课始终用创设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首先由“密码门”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再引导学生用二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过渡到引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其次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又创设了两个问题:“见面握手”和“服装搭配”。
二、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新课程》强调,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本节课以“森林王国智慧爷爷”贯穿全过程,为学生创设了3个实践操作的机会:找密码、见面握手、服装搭配。通过创设“找密码”中有趣的数字排列,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又如通过创设“握手活动、乒乓球比赛、衣服的穿法”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设计时,注意选则合作的时机与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在教学关键点时,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我选择了让学生同桌合作;在解决重难点时,我选择了学生6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前,都提出明确的问题和要求,让学生知道合作学习解决什么问题。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尽量保证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适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领悟新知。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悟协调合作,既让学生感悟了新知,又体验到了成功,获取了数学知识,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本堂课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学生参与的面比较广,这种童话式的数学情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发现了只有按照规律有顺序地排一排,才能实现既不遗漏又不重复。
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另外我在执教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点不足和感到困惑的地方:
(1)原本预设让学生从比较中得知按规律排的好处,但是学生出示了两种方法后,师马上肯定方法的好处,但没能让学生从比较中得出结论,加深印象。这种预设与生成的不同,在我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好地把握和利用好生成性的资源。
(2)数学实践活动中,虽然学生意识到了要按规律有顺序地来排,但部分学生在没有提示之前,不知道要按怎样的规律来排,如何促使更多的学生懂得按照怎样的规律来排,促进课堂的效率,是我感到困惑的地方:
(3)解决握手问题时,虽然注重了先让学生猜一猜握手的次数,但没有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猜测的,就让学生实际握手验证,感觉缺少一个环节。这是我再上这节课时应该注意的。
文章越改越精彩,一节好课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在课堂中发现不足并不断改进,才能成为一堂真正的好课。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课后反思篇二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探索性操作,在这次《长度单位》教学活动课中给我以深深的启迪。长度单位我基本上用了三个课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测量来感知米与厘米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师的精心准备、学生的全员参与,确实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兴趣的激发、经验的积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必须得完成一个教学难点,就是“总长度与标准量的关系”,这个似乎和高年级的“商不变性质”有点相像。呵呵!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猜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2、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3、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下面就谈谈自己上本单元后的一些课后感吧!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但错误的情况依然存在。存在错误情况有:(1)横式上的得数漏写。(2)笔算中进位“1”没有写,做时没能在十位上加“进1”。
又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堂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其实,在课堂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以吗?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从个位算起)。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如:(1)倒减。(2)无退位。(3)全部做成退位。
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想重要的是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通过学生板演,我和学生一起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习,他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所以,纠正错误,在揪错的道路上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上本单元我们三位老师感受最大的是学生作业的正确定率不高。一次作业下来,做全对的学生不多,究其原因,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还有做口算的速度不快。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吧,因为学生刚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马上让学生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可想而知是没有的。结合本学期要进行口算能力的测试,还是要加强口算的练习,但是如何加强,还是值得我们探讨吧!
三《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对于“角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的知识,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所以在设计时,我没有过多的加深知识难度,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有关角的初步知识。
1、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角的表象。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的角,但对于数学意义上的角,还很模糊、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角,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⑴找一找,先从主题图中找出角、找出教室及周围的角;
⑵折一折,让学生参与体验创造角;
⑶摸一摸,感性体验角的特征;
⑷说一说,将角的知识还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⑸做一做,进一步把角形象化,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
⑹画一画,对角的认识的提升,能力的培养。
在找——折——摸——说——做——画几个步骤中,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充分的运用感知觉,饶有趣味的自我建构了角的概念。
2、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我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我在这时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问就这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四 人教版表内乘法(一) 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学生实际操作,首先通过学生比较熟悉而又十分喜爱的游乐园引起学生的兴趣,为认识乘法作准备。接着让学生用小棒摆各种各样的图案,由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本课。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
五《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看一看(一)》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有如几个特点:
1、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孩子竟然说自己能看见四个面,甚至更多。细思原因,原来学生把看到的一条边当成了一个面,我想如果在课前复习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了。
2、在课堂上曾出现这么一段小插曲:让学生自学长方体各个面的名称后,汇报时,有的学生理解错误,他站在长方体的正面(正面红色),说正面是红色的,当他站在这个长方体的侧面(侧面黄色)时,还说正面是红色的。这时,一个孩子很敏锐的发现他说的是错的,及时走上前纠正了刚才那位同学的错误,而且表述的非常清楚。这个孩子多会学习呀,可惜的是我的评价没有跟上去,没有为他的勇于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无疑是我这堂课的遗憾。都说现在的孩子倾听不好,如果我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其他学生无疑是个最好的榜样,可惜我错过,我也深深的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多么的重要。
六《表内乘法二》教学反思
@@@ 学生在学习7--9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6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但7--9的乘法口诀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我于是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1、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充分利用教学插图及教学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口决的编制学习过程中。
2、小组合作,主动探究,编制口诀
学生已经学过了1到6的口诀,已经知道了口诀的一些特点,如小数在前面,大数在后面,还有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所以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己编口诀。然后指名反馈。在检验学生的口诀时渗透两个乘法算式、用加法计算等一些基本知识。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口诀,找一找口诀的规律。
3、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这单元教学,我认为还有一个闪光的地方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经历合作的愉快,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合作意识也增强了。当然也存在着不足,我认为我的评价语言过于苍白,针对性不强,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评价语言的运用,让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带来收获。
4 、多种形式练习
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如送绕口令“数枣”、利用规律记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
《看一看,摆一摆》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巩固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应用。本课是由“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和“用小棒拼摆图形”两部分内容组成,在第一节小组教研的基础上,形成的二次教案。再次教学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内容生动有趣,激发学趣,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实物玩具,将“看”和“摆”两个不同的数学活动内容结合起来,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拼一拼、说一说等活动,全面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思想,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
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能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然后放手让学生主动操作、自主探究,使学生去尝试和探索,并尽量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展示的过程,比较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注重情感教育
课件都是和生活联系紧密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象的感知“只有多站在别人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和大家友好相处”的生活道理。
统计 教学反思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二年级这节统计课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个格字代表2个单位。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原意是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喜欢的可爱的小动物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信息来自生活,并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本节课自我感觉最好的就是真正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但更多的是遗憾,具体地说有以下这些不足之处:
1、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知识的程序就越高,课中我以最喜欢的动物导入新课,但思考得十分不足,课件做得吸引力不够,所以从一开始学生的积极性就没调动起来。使得很多平时发言积极的学生在之后的课中都保持沉默。
2、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和分析都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前面数据的收集、整理都已到位,但数据的描述还不够,低年级是十分重视口语表达、观察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时特别强调描述和分析,分析有学生自己分析以及教师对作品的分析,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并未实施到位。主要原因是对教案不熟、心理素质以及应变能力有待提高。总之就是不够勤劳。
3.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如在教学中,学生会问那么三格该怎么表示呢,这一问题我首先已作好思考,也就是要涂半格,会出现两种情况:竖着涂半格;横着涂半格。但思考的还不够充分,就是到底哪种是合理的。自认为两种都可以。后来课后通过其他老师的帮助才认识到应是横着涂半格才是合理的。
4.一节课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在课中老师应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又要使学生的学习有效。原因有二:语言不够精练;可能还不够细心。使得时间的有效性没把握住,课还没完就匆匆结束了课。
以后的措施: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多阅读有关教学的书,提高教学能力;多练练语言方面的技能,时时注意。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的内容,其目的在于试图将重要的排列、组合教学思想以上及其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的、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一、创造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
首先,由“参加森林运动会”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再引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其次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又创设了两个问题:站跑道和握手祝贺。
二、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本节课以森林运动会贯穿全过程,为学生创设了4个实践操作的机会:找号码布、握手祝贺、选道路、购买汽水。
三、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本堂课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学生参与的面比较广,这种童话式的数学情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发现了只有按照规律有顺序地排一排,才能不会落也不会多。另外我在执教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点不足和感到困惑的地方:
(1)原本预设让学生从比较中得知按规律排的好处,但是学生直接出示了两种好方法,学生了解方法的好处,但没能让学生从比较中得出结论,加深印象。这种预设与生成的不同,在我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好地把握和利用好生成性的资源。
(2)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知识目标不要求所有学生都能掌握,虽然学生意识到了要按规律有顺序地来排,但部分学生在没有提示之前,不知道要按怎样的规律来排,如何促使更多的学生懂得按照怎样的规律来排,促进课堂的效率,是我感到困惑的地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课后反思篇三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探索性操作,在这次《长度单位》教学活动课中给我以深深的启迪。长度单位我基本上用了三个课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测量来感知米与厘米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师的精心准备、学生的全员参与,确实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兴趣的激发、经验的积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必须得完成一个教学难点,就是“总长度与标准量的关系”,这个似乎和高年级的“商不变性质”有点相像。呵呵!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猜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2、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3、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下面就谈谈自己上本单元后的一些课后感吧!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但错误的情况依然存在。存在错误情况有:(1)横式上的得数漏写。(2)笔算中进位“1”没有写,做时没能在十位上加“进1”。
又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堂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其实,在课堂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以吗?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从个位算起)。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如:(1)倒减。(2)无退位。(3)全部做成退位。
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想重要的是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通过学生板演,我和学生一起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习,他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所以,纠正错误,在揪错的道路上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上本单元我们三位老师感受最大的是学生作业的正确定率不高。一次作业下来,做全对的学生不多,究其原因,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还有做口算的速度不快。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吧,因为学生刚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马上让学生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可想而知是没有的。结合本学期要进行口算能力的测试,还是要加强口算的练习,但是如何加强,还是值得我们探讨吧!
三《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对于“角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的知识,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所以在设计时,我没有过多的加深知识难度,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有关角的初步知识。
1、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角的表象。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的角,但对于数学意义上的角,还很模糊、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角,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⑴找一找,先从主题图中找出角、找出教室及周围的角;
⑵折一折,让学生参与体验创造角;
⑶摸一摸,感性体验角的特征;
⑷说一说,将角的知识还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⑸做一做,进一步把角形象化,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
⑹画一画,对角的认识的提升,能力的培养。
在找——折——摸——说——做——画几个步骤中,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充分的运用感知觉,饶有趣味的自我建构了角的概念。
2、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我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我在这时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问就这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四 人教版表内乘法(一) 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学生实际操作,首先通过学生比较熟悉而又十分喜爱的游乐园引起学生的兴趣,为认识乘法作准备。接着让学生用小棒摆各种各样的图案,由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本课。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
五《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看一看(一)》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有如几个特点:
1、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孩子竟然说自己能看见四个面,甚至更多。细思原因,原来学生把看到的一条边当成了一个面,我想如果在课前复习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了。
2、在课堂上曾出现这么一段小插曲:让学生自学长方体各个面的名称后,汇报时,有的学生理解错误,他站在长方体的正面(正面红色),说正面是红色的,当他站在这个长方体的侧面(侧面黄色)时,还说正面是红色的。这时,一个孩子很敏锐的发现他说的是错的,及时走上前纠正了刚才那位同学的错误,而且表述的非常清楚。这个孩子多会学习呀,可惜的是我的评价没有跟上去,没有为他的勇于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无疑是我这堂课的遗憾。都说现在的孩子倾听不好,如果我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其他学生无疑是个最好的榜样,可惜我错过,我也深深的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多么的重要。
六《表内乘法二》教学反思
@@@ 学生在学习7--9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6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但7--9的乘法口诀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我于是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1、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充分利用教学插图及教学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口决的编制学习过程中。
2、小组合作,主动探究,编制口诀
学生已经学过了1到6的口诀,已经知道了口诀的一些特点,如小数在前面,大数在后面,还有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所以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己编口诀。然后指名反馈。在检验学生的口诀时渗透两个乘法算式、用加法计算等一些基本知识。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口诀,找一找口诀的规律。
3、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这单元教学,我认为还有一个闪光的地方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经历合作的愉快,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合作意识也增强了。当然也存在着不足,我认为我的评价语言过于苍白,针对性不强,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评价语言的运用,让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带来收获。
4 、多种形式练习
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如送绕口令“数枣”、利用规律记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
《看一看,摆一摆》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巩固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应用。本课是由“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和“用小棒拼摆图形”两部分内容组成,在第一节小组教研的基础上,形成的二次教案。再次教学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内容生动有趣,激发学趣,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实物玩具,将“看”和“摆”两个不同的数学活动内容结合起来,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拼一拼、说一说等活动,全面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思想,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
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能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然后放手让学生主动操作、自主探究,使学生去尝试和探索,并尽量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展示的过程,比较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注重情感教育
课件都是和生活联系紧密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象的感知“只有多站在别人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和大家友好相处”的生活道理。
统计 教学反思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二年级这节统计课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个格字代表2个单位。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原意是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喜欢的可爱的小动物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信息来自生活,并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本节课自我感觉最好的就是真正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但更多的是遗憾,具体地说有以下这些不足之处:
1、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知识的程序就越高,课中我以最喜欢的动物导入新课,但思考得十分不足,课件做得吸引力不够,所以从一开始学生的积极性就没调动起来。使得很多平时发言积极的学生在之后的课中都保持沉默。
2、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和分析都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前面数据的收集、整理都已到位,但数据的描述还不够,低年级是十分重视口语表达、观察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时特别强调描述和分析,分析有学生自己分析以及教师对作品的分析,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并未实施到位。主要原因是对教案不熟、心理素质以及应变能力有待提高。总之就是不够勤劳。
3.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如在教学中,学生会问那么三格该怎么表示呢,这一问题我首先已作好思考,也就是要涂半格,会出现两种情况:竖着涂半格;横着涂半格。但思考的还不够充分,就是到底哪种是合理的。自认为两种都可以。后来课后通过其他老师的帮助才认识到应是横着涂半格才是合理的。
4.一节课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在课中老师应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又要使学生的学习有效。原因有二:语言不够精练;可能还不够细心。使得时间的有效性没把握住,课还没完就匆匆结束了课。
以后的措施: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多阅读有关教学的书,提高教学能力;多练练语言方面的技能,时时注意。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的内容,其目的在于试图将重要的排列、组合教学思想以上及其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的、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一、创造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
首先,由“参加森林运动会”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再引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其次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又创设了两个问题:站跑道和握手祝贺。
二、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本节课以森林运动会贯穿全过程,为学生创设了4个实践操作的机会:找号码布、握手祝贺、选道路、购买汽水。
三、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本堂课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学生参与的面比较广,这种童话式的数学情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发现了只有按照规律有顺序地排一排,才能不会落也不会多。另外我在执教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点不足和感到困惑的地方:
(1)原本预设让学生从比较中得知按规律排的好处,但是学生直接出示了两种好方法,学生了解方法的好处,但没能让学生从比较中得出结论,加深印象。这种预设与生成的不同,在我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好地把握和利用好生成性的资源。
(2)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知识目标不要求所有学生都能掌握,虽然学生意识到了要按规律有顺序地来排,但部分学生在没有提示之前,不知道要按怎样的规律来排,如何促使更多的学生懂得按照怎样的规律来排,促进课堂的效率,是我感到困惑的地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课后反思篇四
一、《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媒体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进行多次感知。并且让他们多动手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课桌的长、宽、高,门窗的高度等,对学生日后填单位很有好处。
2、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
三、《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四、《表内乘法(一)》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学生实际操作,首先通过学生比较熟悉而又十分喜爱的游乐园引起学生的兴趣,为认识乘法作准备。接着让学生用小棒摆各种各样的图案,由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本课。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
五、《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观察到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有以下的收获:
1、学会观察,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怎样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例如:观察一个圆柱,如果从正面观察这个圆柱,教师要让学生从比较远的地方观察,把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站在教室的最后面,圆柱放的高度要与观察者的眼睛一样高,最好把眼睛稍微眯起来,这样,学生正面看到的圆柱确实是一个长方体。大部分学生能体会到。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借助学具,利用这些学具体验如果从正面看到的是圆,它有可能是什么?如果从正面看到的是正方形,它有可能是什么?……教师给出从正面看到的平面的由三个正方形组成的图,要求学生用4个正方体积木,有哪几种搭法?小组成员边讨论边动手搭,最后形成共识。
3、学生在学会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观察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实物,把从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画下来,大部分学生能画正确。
总之,《观察物体》这一教学内容,只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物感知,就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六、《表内乘法(二)》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8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7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8的乘法口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这节课上,尝试让学生自主参与编乘法口诀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多种形式练习,促进对口诀的理解与掌握。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师生、生生之间对口令,给单调的乘法口诀溶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给枯燥的数学内容赋予鲜活的生命,让数学课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而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练习,也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七、《统计》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了用“正”字统计方法后,我组织了一次教学实践活动,调查听课教师喜欢什么颜色的气球。在调查活动中,虽然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但在调查过程中,语言含糊不清,不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还不会使用礼貌用语,态度不大方,使的课堂气氛很尴尬。于是,我随即组织了“最佳调查员”评选活动,在评选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学生懂得了怎样成功的与人交流,完成自己的任务。课后,我又组织学生调查老师的生日。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逐渐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亲自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锻炼了同学们与人交往的能力。
八、《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本单元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简单的排列与组合。简单的排列组合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而对1、2、3三个数字排列成几个两位数,不少学生通过平时的奥数辅导都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排列。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重点偏重于让学生说一说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理由,体会到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好处。并在设计“摆数”、“握手”这些活动时难度再稍微提升些,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事可做。
在教学中,我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灵活处理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积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共鸣。整节课以在数学广角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以明明和同学们一起参观为线索,设计了“密码锁”、“密码门”、“握手游戏”、“穿衣搭配”、“乒乓球比赛”等一系列活动。以帮东东开密码锁的方法来进行数的排列教学,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感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摆数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操作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课后反思篇五
一、《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媒体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进行多次感知。并且让他们多动手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课桌的长、宽、高,门窗的高度等,对学生日后填单位很有好处。
2、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
三、《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四、《表内乘法(一)》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学生实际操作,首先通过学生比较熟悉而又十分喜爱的游乐园引起学生的兴趣,为认识乘法作准备。接着让学生用小棒摆各种各样的图案,由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本课。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
五、《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观察到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有以下的收获:
1、学会观察,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怎样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例如:观察一个圆柱,如果从正面观察这个圆柱,教师要让学生从比较远的地方观察,把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站在教室的最后面,圆柱放的高度要与观察者的眼睛一样高,最好把眼睛稍微眯起来,这样,学生正面看到的圆柱确实是一个长方体。大部分学生能体会到。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借助学具,利用这些学具体验如果从正面看到的是圆,它有可能是什么?如果从正面看到的是正方形,它有可能是什么?……教师给出从正面看到的平面的由三个正方形组成的图,要求学生用4个正方体积木,有哪几种搭法?小组成员边讨论边动手搭,最后形成共识。
3、学生在学会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观察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实物,把从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画下来,大部分学生能画正确。
总之,《观察物体》这一教学内容,只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物感知,就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六、《表内乘法(二)》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8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7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8的乘法口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这节课上,尝试让学生自主参与编乘法口诀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多种形式练习,促进对口诀的理解与掌握。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师生、生生之间对口令,给单调的乘法口诀溶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给枯燥的数学内容赋予鲜活的生命,让数学课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而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练习,也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七、《统计》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了用“正”字统计方法后,我组织了一次教学实践活动,调查听课教师喜欢什么颜色的气球。在调查活动中,虽然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但在调查过程中,语言含糊不清,不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还不会使用礼貌用语,态度不大方,使的课堂气氛很尴尬。于是,我随即组织了“最佳调查员”评选活动,在评选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学生懂得了怎样成功的与人交流,完成自己的任务。课后,我又组织学生调查老师的生日。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逐渐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亲自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锻炼了同学们与人交往的能力。
八、《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本单元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简单的排列与组合。简单的排列组合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而对1、2、3三个数字排列成几个两位数,不少学生通过平时的奥数辅导都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排列。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重点偏重于让学生说一说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理由,体会到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好处。并在设计“摆数”、“握手”这些活动时难度再稍微提升些,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事可做。
在教学中,我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灵活处理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积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共鸣。整节课以在数学广角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以明明和同学们一起参观为线索,设计了“密码锁”、“密码门”、“握手游戏”、“穿衣搭配”、“乒乓球比赛”等一系列活动。以帮东东开密码锁的方法来进行数的排列教学,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感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摆数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操作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课后反思篇六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的内容,其目的在于试图将重要的排列、组合教学思想以上及其方法。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我设计了“森林王国智慧爷爷”、“密码门”、“见面握手”、“乒乓球比赛”、“服装搭配”、“ 选道路”等一系列的活动,活动中把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感知何谓排列,何谓组合。我觉得在本节课中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得比较好: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整节课始终用创设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首先由“密码门”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再引导学生用二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过渡到引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其次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又创设了两个问题:“见面握手”和“服装搭配”。
二、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新课程》强调,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本节课以“森林王国智慧爷爷”贯穿全过程,为学生创设了3个实践操作的机会:找密码、见面握手、服装搭配。通过创设“找密码”中有趣的数字排列,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又如通过创设“握手活动、乒乓球比赛、衣服的穿法”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设计时,注意选则合作的时机与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在教学关键点时,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我选择了让学生同桌合作;在解决重难点时,我选择了学生6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前,都提出明确的问题和要求,让学生知道合作学习解决什么问题。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尽量保证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适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领悟新知。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悟协调合作,既让学生感悟了新知,又体验到了成功,获取了数学知识,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本堂课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学生参与的面比较广,这种童话式的数学情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发现了只有按照规律有顺序地排一排,才能实现既不遗漏又不重复。
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另外我在执教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点不足和感到困惑的地方:
(1)原本预设让学生从比较中得知按规律排的好处,但是学生出示了两种方法后,师马上肯定方法的好处,但没能让学生从比较中得出结论,加深印象。这种预设与生成的不同,在我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好地把握和利用好生成性的资源。
(2)数学实践活动中,虽然学生意识到了要按规律有顺序地来排,但部分学生在没有提示之前,不知道要按怎样的规律来排,如何促使更多的学生懂得按照怎样的规律来排,促进课堂的效率,是我感到困惑的地方:
(3)解决握手问题时,虽然注重了先让学生猜一猜握手的次数,但没有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猜测的,就让学生实际握手验证,感觉缺少一个环节。这是我再上这节课时应该注意的。
文章越改越精彩,一节好课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在课堂中发现不足并不断改进,才能成为一堂真正的好课。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课后反思篇七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过程中,我有不少收获,也遇到了不少问题,特作反思如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第一次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课改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孩子成功、成才之门。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之间的交流、探讨。课改,当前来说,...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过程中,我有不少收获,也遇到了不少问题,特作反思如下:
我在语文教学中不光努力抓住教育契机,我还特别重视为学生创设教育情景,使学生在教育情景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在学习第十一课《我们成功了》时,让学生观看申奥成功的专题片,让学生感受申奥成功时的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学习第二十八课《潜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从中体会小鱼的可怜以及小男孩的善良,从而进一步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当然,在教学中我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它们有些是教材中出现的,有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有些是因为我们地处农村条件所限……在教学中我也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我就列举一个至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地处山区,社区资源有限,教材中的一些拓展活动很难开展。)
课改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已逐渐成为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多技能和广泛的知识面成为了课改后一名优秀教师的评价标准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未来的教师,都将会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面对课改带来的机遇,我为一名年轻教师,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感受到了新的挑战。
课改恰如一阵春风,带来新的希望。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课后反思篇八
《黄山奇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述了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不是神话,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读着课文我们仿佛被带到了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似乎已经不是在阅读课文,而是站在黄山一个个观景台上,美美地欣赏着那些奇石,拍下一张张奇石图。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每一幅图,都是一个神奇的童话。读了课文不由心生向往黄山之情,更加喜爱黄山。
作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知识,表现欲望较强,喜欢展示自己。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已经能够自主学习,能够与他人合作学习。但学生对黄山奇石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表达能力、对事物的细致观察能力也处于薄弱阶段,对课文理解有一定难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重在丰富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尤其是低段教学要求,要让学生喜欢阅读,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还要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由此课前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通过观察图画与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黄山石的奇妙,体会作者对黄山奇石的赞叹。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教学重点及难点: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赏析优美词句,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
本课我主要采用的是愉快教学法。首先创设轻松的情境,引学生入境,愉快进文,然后引导学生在愉快的品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最后再引导学生想象,使感情得到升华。总体回顾有以下几点令自己感到比较欣慰。
一、揭示课题,理解“奇”字
读课题后,问学生:“课题中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石’是什么样的石头?”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题“黄山奇石”,懂得这里的“奇”是少有、特殊的意思,因为这样的“奇石”只有黄山才有。此时,“奇”字吸引了学生,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情绪基础。
二、初读课文,找出“奇石”
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饶有兴味地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并暗暗惊叹,原来,黄山的“奇石”连名字都那么有趣。那神话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鸡”、“天狗”都在黄山聚会了,那童话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也出现在黄山的山峰了。学生由此对黄山奇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讲读课文,欣赏“奇石”
学生真正领略黄山奇石的奇妙,感受黄山奇石的有趣,还是在学课文之时。那“仙桃石”之奇妙就可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来感受。第一,从外形看,它真像一个大桃子,这已经很神奇了。第二,从来源看,这么大的石桃子人间少有,只能是从天上飞下来的吧,这就更神奇了。第三,从动词的运用看,一“飞”一“落”把那石写活了,那么大一块石头宛如小鸟一般轻松自如地从天上飞来,落在了山顶的石盘上,真是妙不可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来体会“仙桃石”的奇妙与有趣,自然会收到好的效果。
“猴子观海”的奇妙不仅在于它的外形像一只猴子蹲着,更引人注意的是这“猴子”所处的位置奇特,它蹲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学生只要理解了“陡峭”的词义,就会感到奇怪:这只猴子为什么要蹲在那么陡、那么险的山峰上?学生再读课文后恍然大悟,原来猴子是为了观看黄山秀丽神奇的景色之一——翻滚的云海。细究 “翻滚的云海”就更能感受到猴子所处位置之奇特了。因为平时我们从下往上看,天空中的云层通常几乎是静止不动的,而猴子正由于它所处的位置高,所以从上往下看到的云,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学生明白了这一番道理,再读课文,肯定会为“猴子观海”这一奇石大声叫“绝”。
“仙人指路”的神奇在于它就像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通过朗读课文,学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走到那里就会有位仙人帮我们指明方向。然后引导学生表演、问答,使一个“仙”字给这块石头蒙上了神奇的色彩,使人觉得有趣极了。
“金鸡叫天都”的奇妙乃是一个“变”字道出的。天都峰上的几块巨石的形状像只雄鸡本来就很奇怪了,而太阳升起时,巨石还能“变”得金光闪闪,像只美丽的金鸡,这就更令人惊奇了。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太阳升起时天都峰上的景象,他们便能切实感受到“金鸡叫天都”的奇妙了。
四、展开想象,描写“奇石”
为了在教学中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做到读写结合,在学习最后一自然段时,我增加了“看图联想,写‘奇石’”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先前的朗读语言积累后,学习作者的方法,写一写“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喜欢的石头的有趣样子,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当然教学也是遗憾的艺术,在本节课中也留给自己一些反思:如果能找到其它的怪石让学生看图想象,给奇石起名字,会使本节课的教学再掀一个高潮。
总之,抓住“奇”字教《黄山奇石》,让学生既能体会到黄山风景的秀丽神奇和黄山怪石的有趣,又能体会到课文语言文字的生动和传神。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课后反思篇九
《金孔雀轻轻跳》这首歌,是一首描写傣族风情的儿童歌曲,为了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强烈兴趣,我思考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新课程的理念,从感性、体验入手,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所以我先表演了一段傣族舞蹈,营造了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1.为整节课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2.顺理成章导入课题。
如果说过去的音乐教学只是“教学生唱歌”,那么,我感觉到现在的音乐教学不仅是教学生唱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兴趣的、主动地融入到音乐中来,这是我在备课、预设过程中的点滴思考。 课堂生成亮点:
1.观看傣族民俗文化风光视频,把学生带入一个美轮美奂的世界。音乐与相关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有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素养,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及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
2.这节课我把感知放在重要位置。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过程,因而要从听入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熟悉音乐的旋律,再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感受歌曲的情感。又因为少数民族的歌与舞是分不开的,所以在初听音乐的时候,我让学生观看歌曲视频, 使学生感受到歌曲的抒情优美,又激发学生学习本首歌曲与热爱傣族的热情。
3.课堂中人人参与编创傣族舞,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发挥学生的编创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去带动学生。学生们通过本节课的活动,感受到了音乐的美,更勇于表现美,真正做到了新课标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教育理念。
课堂不足之处:
1.由于初次上本节课,个别学生积极兴没调动起来,使课堂少了一些生机。2.自己普通话还有待与提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艺术是永无止境的,新课程标准需要我们勇于实践,勇于创新,更要我们勇于反思,只有不断反 思,不断总结,才能提升自己教学理念.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课后反思篇十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现身为课改教师,深知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我创设了录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自选商场吗?今天,李想小朋友将带我们到自选商场里去逛一逛,她说‘她要买好多东西’,请小朋友们看仔细了,她买了哪些商品?”接着,我就开始放录像。录像一放完,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文中的九种商品名称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录像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自选商场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选商场。
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下面我还是以《自选商场》为例,在学生们认识了九种商品名称以后,但要让学生学会分类,且了解自选商场购物的方便,我又创设了情境:老师成了“快乐自选商场的总经理”,并告诉同学,今天却不快乐了,因为商品卖不出去,所以现在想聘请三位优秀的售货员,重新将商品摆放整齐。接着就请三位同学当售货员来给黑板上的九种商品分类。并说出理由。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学生很快明白自选商场的东西是分类摆放及在自选商场购物真方便。无需教师分析,就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三只白鹤》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篇教学反思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我还是以《三只白鹤》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画出你心中的太阳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学生问:“课题为什么以狐狸和乌鸦为题?”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课文写的是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与爱听好话有什么联系?”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提示课题后,学生问:“课题中的“我”是谁?‘我’想去看什么?”等等。他们正用问“?”来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再如我在教四年级《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我班骆吉祥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借’用的不恰当,我认为应该用‘骗’。因为借按一般理解该是在征得别人的同意的情况下,拿别人东西再归还。可课文中诸葛亮借的箭并没有经过曹操的同意,也没有归还。”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个辩论赛,分正方反方,正方说出“借箭”的理由,反方说出“骗箭”的理由。学生共分两组进行辩论赛,双方讨论激烈,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课后反思篇十一
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在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显得重要。它可以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寓教于乐的愉悦性,它的这一特性是其它教育所不能取代的。
也因为如此,我们就更应该改革课堂旧式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这种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学方法,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同时,还要把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结合进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因此必须探索出一条新的教改方法,这不仅要求我们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思路活跃,方法新颖,使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预定的效果,而且还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是每一位美术教师值得去去研究与探索的。为此通过平时教学工作以及课外的学习探索与实践,我做个了小结了,总结了教学中的可行性方式特征如下:
可以采用的开放命题形式。
命题创作首先必须限定一个题目,然后围绕题进行美术创作。难度太大或脱离生活的命题往往会使学生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适当改变传统的由教材,教师命题的方法,把命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出"母题",再由学生出"子题":如书中"可爱的猫咪"一课,我就采用了以自编的"猫咪找家"的童话故事入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想象故事情节后自由拟题,于是作业时"我和小狗一起玩","妈妈再见","猫咪迷路了"等等,一大批各具情趣的命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很好的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欲望。
又如"印印画画"一课教学时,学生在自由出题时更是如鱼得水,"大海中的轮船","我的小汽车""美丽的花朵"等别有情趣的命题跃然眼前;作品通过印——贴——画的形式多样,独具创意。
可以才用开放的题材形式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在教学时,不再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题材的形式界限可模糊些,形式的表现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在题材,形式表现上营造较为宽松的氛围,能促进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
例如在部分设计制作课单元,我就激发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兴趣的做起,如把学习的数字卡片和生活中的人,事,物结合起来做成"数字变变变","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日用品,然后把不满意的地方改变以下,重新设计并画出来"。这些形式比起过去美术课本里的纹样设计,二方连续设计等有趣的多。在制作新年贺卡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刮色,涂蜡,撒盐,吹色,压印等技法,是学生在变化莫测的游戏中,达到兴奋点。
可以采用开放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绘画课,可自办一个课堂小画展,组织学生参观发言,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月生活想结合的能力。
可以采用开放的教学程序
大胆突破从低—中—高年级的年级界限,采用有序,无序的教与学有机结合,互补共存。例如在二年级就可以大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和空间现象,培养他们的空间知觉感;可以灵活结合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光与色彩的关系,色彩的情感与冷暖等;引导学生尝试大胆用水粉颜料表现变化的笔触和变化的色彩。举例教低年级孩子认识三原色,三间色。我感到要用一般的抽象的讲话,孩子们是很难接受的。于是我就考虑出这样一种做法:用水彩颜料调成红,黄,蓝三种原色彩水,分别盛装在三个空杯子内,再拿三个空杯子,一齐放在讲台上。课堂上让学生认识三原色时,把三种彩水展现在学生面前,讲什么是间色和间色是哪两种原色调配成的,就拿杯子做演示。当我把两种原色彩水倒入一个杯子内一晃动立刻变成间色时,学生边拍手边喊出声来。做法虽然很简单,但形式较为新颖,孩子们象看魔术一样看老师演示,兴趣很浓。让学生做实验,红色+黄色= 色,红色+蓝色= 色,蓝色+黄色= 色,两种原色的量的多少不同调成的间色有什么不同 这样学生记得牢,记得深,又证明了知识的科学性,同时学生又学会调色方法。
可以采用开放的评价标准
李吉林老师认为"老师肯定——学生满足,树立自信心,自尊感——需要学习——再肯定,再满足——渴望学习更新的有难度的东西。"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与激励和支持。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课后反思篇十二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我认为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完全的掌握课上所学内容是最重要的。
那么创设情境教学对上好一节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与思维特点,使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在无心理负担的情况下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情景教学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分不同的种类,比如在教歌曲《小红帽》时,可以用图画再现情景,画上小红帽提着篮子沿路去外婆家的快乐的情景。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的 启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
为进一步掌握已学的唱名,我在 演奏音符的同时,要求扮演音符的学生将听到的音高按先后顺序迅速排好,并在线谱上找到各自的“家”,同 时唱出唱名,唱准音高。这样,不但使学生们活跃了思维,训练了大脑,同时也大大增强了自信心。
教舞蹈律动时,让学生自己一边听着音乐,一边自己去理解音乐的意思,一边自己创作出符合本音乐的舞蹈律动。听音乐、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象,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手、脚 做动作去自行发挥、自我表现。有一次,我让学生们给歌曲《小乌鸦爱妈妈》编排舞蹈动作,全班几十个人分小组编了十几个个小舞蹈,尽管基本上每个舞蹈动作改变都不大,但我还是表扬了那些同学,因为这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才创作出来的!
所以,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征,并紧密结合音乐课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创设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引起积极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课后反思篇十三
这学期我讲的公开课是二年级的音乐中的第十课,《过新年》,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新年的热烈气氛,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教学手段是先由一副对联引出主题,然后在学习歌曲,最后一步一边剪窗花一边欣赏《窗花舞》体验过年的喜悦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经验:
一、讲课是一门艺术,尤其音乐属于艺术课,抑扬顿挫的语调,热情洋溢的激情都、优美的体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就受到了美得熏陶。这方面我做的还有些欠缺。
二、公开课可以展现平时教学的基本功底,平时由于学生比较小,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训练的比较少,在公开课上我才发现,同学们这方面比较差;而平时节奏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学生在这个环节上就表现的比较好。所以说功夫要下在平时,而不能只在公开课上下功夫。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在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显得重要。它可以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寓教于乐的愉悦性,它的这一特性是其它教育所不能取代的。
为了更好地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同时,还要把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结合进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因此必须探索出一条新的教改方法,这不仅要求我们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思路活跃、方法新颖,使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预定的效果,而且还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是每一位美术教师值得去去研究与探索的。为此通过平时教学工作以及课外的学习探索与实践,我做个了小结了,总结了教学中的可行性方式特征如下:
三、要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这样会激发学生更大的热情。一朵小红花就是对学生努力学习的认可。
四、打击乐器进课堂。我感觉使用打击乐器很简单,其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要想运用的自如并不是很简单的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使学生一步步的提高。
总之,这堂公开课后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既看到了自己的成绩,又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这除旧迎新之际,我希望明年我的教学水平会更上一层楼。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课后反思篇十四
美是客现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大自然等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地美的享受。但是,人们明明生活在“美” 的身边,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缺少美的“发现”、美的感受,即审美。小学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能力。
一、发现美
大自然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展示给了人们:冬天白雪下的树、秋天飘飘的红叶、夏天碧海黄沙、春天草绿花红、青山绿水、旭日斜阳、蓝天白云、奇花异草……自然界绚丽多彩的景象和事物,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是我们获取表象的丰富源泉,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赏大自然和接触生活,让他们从中体会到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美,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美、艺术上的美都来源于生活。让我们领着学生放飞思想,把美术课堂搬到室外去,然后再把课外获取的美景知识带回课堂内,让斑斓的景色在课堂中释放光彩。二年级美术课中《影子大王》、《美丽的昆虫》、《小蝌蚪》等内容是学生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学生非常熟悉的东西,孩子们几乎是熟视无睹,根本感受不到这些东西是美的,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去感受这些平凡的东西中蕴藏的美。可以采用通话故事,卡通音乐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发现这些东西的美,通过发现这些平常东西的美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二、想象美
对于欣赏到的美好景象,可以主动地进行“再创造”。这就要依赖于学生自身的想象能力。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对于小学生而言,老师要充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无论他们画出怎样奇形怪状的作品,都要给予肯定。
在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来分析、研究、综合、概括事物,也就是对感知材料加以分析、研究和综合,进而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打开自己的想象空间,填满无限遐想的想象。
二年级美术课中的《自画像》、《神鸟变树》、《听听画画》、《神奇的小画册》、等内容就是培养学生想象美的好素材。如《自画像》,学生自己,自己既是最熟悉的,又是最陌生的。为什么呢?自己对自己的一切还有谁能比自己更熟悉呢?但是又有谁能完整的看到自己的身体外貌呢?要想画好自己的自画像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谁都想把自己画得漂亮一些。这时候老师可以实时引导,让学生展开想象,把自己放在具体的情景中去画,二不一定要按照课本上的例子就画一个头像。说实话,画人物肖像本身就是非常难的,何况是画只在镜子中看到的熟悉而又陌生的自己呢?至于《神鸟变树》就更加需要一定的想象力了。神鸟?谁知道是什么样子?没人知道。既然没人知道,那就好办了,大胆想象,怎么神怎么想,何况神鸟还要变成树呢!
三、创造美
激情引趣,培养创美意识有学习兴趣才能使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从而获得良好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教学的导入,让学生学得主动,学有兴趣,乐意去作。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所学的剪、拼、撕、贴、刻、折等制作方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二年级美术《洒水成画》、《大嘴巴》、《童话屋》、《摇滚小精灵》、《捏泥动物》等内容就是很好的引导学生创造美的素材。如《洒水成画》让学生在以水为比,大地为布即兴作画,学生兴趣空前浓厚,创造空间大;《童话屋》让学生用最常用的材料进行剪、拼、撕、贴等方式创造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摇滚小精灵》、《捏泥动物》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