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十四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一
例1,做一做和练习一第1、2题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对,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正确地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多媒体展示图片)同学们还记得吗?在20xx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10月16日6时28分返回舱在内蒙古大草原安全着陆,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让全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你们知道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迅速地找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的吗?这全依赖于“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大家一定觉得很神奇吧!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位置
1、认识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1)、什么叫做列,什么叫做行,咱们班的第一列在哪里,(请第一列的学生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第一行在哪里,(请第一行的同学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数一数,咱们班一共有几列几行
(2)多媒体课件把全班同学的座位转换为座位示意图
师:哪位同学上来找找第一列在哪里,第一行在哪里。
问:数列数和行数的时候,你们分别从哪边数起?
教师小结: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数列数的时候是从左往右数,数行数的时候是从前往后数。
(3)谁能说出自己的座位是在第几列第几行,你的好朋友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让大家猜猜他(她)的好朋友是谁。学生交流反馈。
刚才同学们都用了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同学的位置,那么在书面上应该怎样记录位置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2、认识数对,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1)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位都能说出自己的位置在哪里?(第几列第几行)
师:其实在数学上有一种统一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的表示位置,可以把第x列第y行表示为(x,y),x表示什么,y表示什么?
小结:用一个括号表示位置,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我们把物体的位置用这个简单的方法表示,称为数对表示法(板书)
那么反过来,数对(5,3)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小组探究,交流汇报。
(2)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位置数对。写后与同桌互换检查。
(3)数对闯关活动。
第一关:下面两个数对是表示哪位同学的位置的,就请这位同学站起来。
(4,3)、(3,4)
这两个数对有什么区别。
(2,3)、(3,1)、(1,3)、(3,3)。请坐在这几个位置的同学逐一站起来。
第二关:谁能给这些数对分类。
(3,4)、(3,3)、(2,3)、(4,3)、(3,1)、(1,3)
第三关:在坐标轴上确定上面这几个数对的位置。假如,把(3,3)的位置定在这里的话。(如下图),其他数对的位置分别在哪里?让学生思考并完成。
3、确定方格中的位置。
师出示例2,先让学生说出图中几个场馆的位置数对,再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其他场馆的位置
1、介绍“地球上经纬线知识”
2、现在同学门应该知道科学家们怎样迅速的找到反回舱了吧,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就是监测出“神舟五号的降落的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帮助科学家们快速的找到英雄杨利伟叔叔了。
3、“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1)同学们今堂课你收获了什么?
(2)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二
1、观察生活实际,联系生活经验,初步建立比较意识,学会比较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养成初步的推理和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 初步学会比较的方法,能自主感知数学同生活的联系。
2课时。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2、了解长短、高矮是比较的结果,渗透比较意识,初步学会比较方法。
3、养成初步的推理、判断能力,学会用完整的语言叙述比较的结果。
1、在巩固深化比较意识阶段,充分运用教室这一资源,让孩子找教室里的一些物体比长短、高矮,既帮助小朋友更牢固的掌握比较法,又加深了他们和自己所在教室的感情。
2、课后布置找抹布活动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多媒体课件:小朋友家的客厅场景图。
一、主体参与,激发兴趣
谈话:今天的黑板很干净,是哪个小朋友擦的呀?(请他上台)他的个子怎么样?那么他和老师比呢?(如说矮,则再找一个比他更矮的)
强调:其实我们就看着他一个人说他高或者矮都是不对的,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长和短也是比较的结果。
今天我们就要到一个小朋友家里去找一找、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和高矮,好不好?(请学生上位)
二、看一看,比一比
1、观察图,联系生活,认识长短、高矮。
(1)按一定顺序观察图,说说小朋友家的客厅是怎样布置的?
(2)指导学生按书上第4页的要求完成红色方框。
(3)组内交流比较的方法。
(4)组内讨论:怎样比较两盆花的高矮?
(5)集体交流,指名说说交流的结果,提问还可以怎么说,要求以不同的方式叙述比较的结果。(出示题目,按学生的回答依次填空)
2、再找找,巩固比较方法
(1)小朋友们再看看,客厅里还有那些物体之间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
(2)组内讨论后教师指名汇报交流。
(3)提问:你比什么?怎么比的?还可以怎样说?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观察教室,找一找比一比。
(1)教室里哪些物体可以比较长短、高矮。
(2)组内讨论,要求每组说出2组物体。
2、想想做做第1题。小红和爸爸谁高,为什么?
3、 第2题。想一想,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走哪条近呢?你是怎样想的?
4、 第3题。读题,学生自主完成。组内讨论方法,集体交流。
5、 第4题。
(1)读题。
(2)这题让我们做什么?
(3)学生自主完成。
(4)汇报后追问:为什么小鹿最高,而小白兔最矮?
四、总结评价。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怎样比物体的长短,高矮吗?你能找到家里最短的抹布吗?明天带到学校来,自己的桌子自己抹。
作业设计:教材第5页14题,找抹布活动。
板书设计: (一)比长短、高矮
最教后记:
教材第6页的例题,第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1、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大小、轻重的含义,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轻重。
2、通过观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3、培养初步的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发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
根据小学生好表现、乐于助人的心理特征,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感受到自己既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又能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了人文意识。
:投影仪或课件。
一、导入场景。
谈话:小红家要来客人了,她和妈妈正在厨房里忙着呢!
1、出示场景图。
2、我们先来看看小红家厨房里有些什么呢?看谁观察最仔细。
二、探索比较。
1、出示第6页的碗图,
(1)两个碗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2)请你在大的下面画小的下面画○。
(3)谁说说看两个碗比,谁大谁小吗?
2、出示苹果草莓图。
(1)苹果和草莓比,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2)请继续画画钩圈。
(3)那么苹果和草莓比谁大谁小呢?
3、比轻重。
(1)刚才我们比较了物体的大小,如果我们想比较物体的轻重可以怎么办呢?
请小朋友用手掂一掂数学书和数学本谁重谁轻?(教师示范,和学生一起做)
数学书和数学本谁重谁轻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2)用手可以掂出两个物体的轻重,请看这幅图,出示小姑娘掂胡萝卜和辣椒图。
根据你的经验谁重谁轻呢?请你在重的下面画,轻的下面画○。
(3)比较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手掂一掂,但是有的物体重量相差不大,小朋友想一想用掂的方法还合理吗?
怎么办呢?还可以用一些工具来分辨,比如支架。出示第6页支架图
图中支架的两边分别挂的是什么?
胡萝卜的土豆比,谁重谁轻?为什么?在重的下面画,轻的下面画○。
(4)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不仅可以用手掂一掂,为了比较得更准确,可以用支架来辨别,沉在下面的重,挂在上面的轻。
4、拓展思维。
你们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小组活动,讨论比较图中另一些物体的大小、轻重,汇报结果。
结合汇报提问:辣椒、胡萝卜、土豆比一比,谁最大,谁最小,谁最重,谁最轻?
5、小结:比较物体的大小,一般我们可以用眼睛直接判断出结果;比较物体的轻重我们可以用手掂一掂,但有时掂并不能比较出结果,就可以用一些工具来分辨,大小轻重都是相对而言的。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看清题目要求,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2、想想做做第2题。从支架上看两边的物体怎样?那么我们能说1只 小鸡和1只小猫一样重吗?为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独立完成,追问:气球那么大,为什么没有小皮球重呢?
4、想想做做第4题。小组讨论:梨子、柿子、菠萝谁最重?谁最轻?全班交流时说说理由。
四、总结评价: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回家后再找些物体来比一比,让家长评一评,好不好?
作业设计:教材第7页的习题。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三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主要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会周长计算,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结合教学内容,教材还安排了一次数学实践活动。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有以下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这样的安排,有利于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去主动地学习和探索。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教材引导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探索和交流一般平面图形周长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对于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1、四边形…………1课时
2、周长…………5课时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6节)
第一课时: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喜欢什么运动?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四边形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教学反思:通过直观教学,学生能很明确的分辩出四边形的图形,了解其特点。
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
(2)再拿出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拉一拉。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在钉子板上围。
2、在方格纸上“画”。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3、折一折、剪一剪。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还掌握了它的边和角的特征。
教学反思:通过折一折、比一比、剪一剪让学生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并能实践操作,让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性,提高学习兴致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三课时:周长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41页上的例1。
教学要求: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
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
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
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
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2.学生活动,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
三、总结: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四、练习
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2.思考题: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五、作业: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和认识周长,但在练习中描出图形周长时,有勾边的现象,说明对周长这一概念还模糊,或不会结合周长的意思去描绘周长。需加强认识。
第四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43页例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1、2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⑶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5.巩固
(1)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2)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3)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
教学反思:通过实物开展教学,找周长,求周长,学生清楚长正方形周长的求法,但喜欢用加法求,对与简算(即公式)思维上差生不理解,需进行差生补导。
第五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练习内容:教材第44页练习十
练习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1)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姓名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与长正方式周长公式的运用还不够灵活。
第六课时:估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
教学要求: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教学反思:学生以有长度这一基础概念,能结合生活经验正确估计和判断物体的周长。对于影起错觉的图形,我通过演示操作让学生清晰的分析出物体的周长,并学会了对边相等,可用移动与组合的方法来比较复杂的图形。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四
1、通过具体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加深对图形与统计的理解。
3、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能综合运用图形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了解可以用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本单元教学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要求学生整体感知五种图形的形状,形成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再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并说出他们的名称,能用简单的方法制作这些图形,初步感受图形的变换。本单元的内容三部分编排:(1)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2)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通过动手操作、拼组,把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它的图形,从而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3)通过动手操作、拼组七巧板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
上个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立体图形,对图形的认识有一了定的基础,所以在学习平面图形方法上应该有知识的迁移,学习起来不会很困难,对平面图形特征要让学生掌握精确,特别是正方体、长方体、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要突破。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会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经历拼、摆、画、折等活动,直观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3、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4、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难点: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1.1认识图形
教材第2页例1及相关练习。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通过将图形送回家以及画各种图形,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在学习活动中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应用意识。
3、初步认识几何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创造性。
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难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辨别。
课件、白纸、立体图形模型、平面图形、卡纸、印泥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训练
四、总结延伸
出示立体图形模型。师表演:先放一张白纸在讲桌上,挡住学生的视线,隔一会再让学生看白纸,白纸上怎么有一个圆?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变出圆的吗?
学生自由回答。
你们想不想变一个给老师看看。
1、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印出不同的图形。
问:你是用什么形状的物体印出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学生汇报交流。
将印好的图形展示给其他同学看。
2、多媒体课件演示: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的一面分别抽取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3、请同学们看:把长方形拉长,变成平行四边形。现在这个图形还是长方形吗?那它和长方形有什么不同呢?
师:这个图形的四个角不是直角,对边相等。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平行四边形。
4、请你观察一下,今天认识的图形与以前认识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些图形都是平平的,只有一个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1、游戏:
(1)师说平面图形的名称,生根据要求举起图形。
(2)师出示各种平面图形,学生抢答。
(3)师说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名称,生按要求出示相应的图形。
2、课件出示:说说以下交通标志是什么形状的?
3、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教室里,哪些面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图形?
4、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我们今天学过的图形?
1、我说你想: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画一画。
2、猜图形。
(1)用卡片遮住一个圆,露出一小部分让学生猜,并说说理由。
(2)教师用卡片遮住一个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来猜,并且说说理由。
(3)教师用卡片遮住一个长方形,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猜,并且说说理由。
提供学生常见的立体图形模型,以小魔术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在轻松的玩乐中,认识几个图形,并体会到“面在体上”。通过动后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让学生体会由长方形到平行四边形的演变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演变过程。
让学生在层次清晰、趣味浓厚的习题练习中巩固新知,加深印象。
结合生活实际巩固知识、应用知识。
通过猜图形这个有趣的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图形的特征。
堂清
1、辨一辨,连一连。
2、认一认,填出下面图形的名称。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圆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注重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还是“探索创新”、“巩固深化”或是“联系实际”,都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在充分的思考之后,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五
单元简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2)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练习一………………………………………1课时
课题:数据收集整理(一)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班班通、表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如果学校再次做校服,想请你来做参谋,你们打算选什么颜色呢?为什么?
交流理由。
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
师: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问: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
(4)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课题:数据收集整理(二)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准备:班班通,表格
教学过程:
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
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 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 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问: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1)收集数据。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
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
问: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小结: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平、公正的方法呢?
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任科代表。 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 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
(2)学习记录方法。
教师将收好的纸张放在讲台桌上。
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
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
(提示学生: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能分工合作。)
请方法独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
讲述:记录完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记得既清楚又方便,将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
完成统计表。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担任数学科代表。
(3)小结:刚才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你们能说说是怎样记的吗?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喜欢这种方法的理由。
2.教学例2:
(1)过渡:同学们,xx小学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某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参加比赛,他们也是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参加比赛。 多媒体出示投票结果。 师:你能看懂他们用了哪些记录方法吗?
(2)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回答问题。
小结:即使把缺勤同学的两票同学的两票加到王明明的票数中,也不影响投票结果,所以,结果不会改变。
(3)从上面这道题中,你有没有学到新的记录方法?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这节课,我们应用统计知识帮助老师选了一位同学们心目中的数学科代表,老师先谢谢同学们,我们还学到了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投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六
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完成练习一第8—11题。
1、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经历进行时间计算的过程,体会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成珍惜时间的观念,初步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结合实际灵活地解决有关时间的计算问题。
例2主题图。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现在我们先做一组练习:
3分=()秒120分=()时5分=()秒
4时=()分300分=()时180秒=()分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就是如何进行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时间的计算)
二、教学新知:教学第5页例2
1、谈话:快乐的暑假结束了,新的学期开学了。小明同学背着书包上学来了——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第5页上面的主题图。
2、谁能说一说:(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板书: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3、提问: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在小组内交流。
4、展示汇报: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可能出现的情况——
生1:数钟面上的小格,从7时30分到7时45分,有15个小格,就是15分钟。板书:数小格
生2:数钟面上的大格,从7时30分到7时45分,有3个大格,就是15分钟。板书:数大格
生3:7时45分和7时30分都是7时多,直接用45分减30分,算出走15分钟。板书:45-30=15
生4:用“终点时间7时45分-起点时间7时30分”,得到经过的时间15分……
板书:7时45分-7时30分=15分
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时间
5、提问: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这个计算结果对吗?你是怎么想的?(写上答语)
6、比较:刚才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计算出了小明从家到学校走了15分钟,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强调:数格子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候我们身边没有钟表,无法直接数。因此,用算式计算比较方便,以后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7、整理方法: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解决了这一个问题的?谁来说一说?(先阅读理解题意,再进行分析和解答,最后进行回顾和反思,看答案是否正确。)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三、巩固练习
1、谈话:同学们,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用“终点时间-起点时间”得到“经过的时间”。你能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吗?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吗?
2、完成教科书第5页下边“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挑两名学生演板。
(2)集中评讲:9时-8时40分,分钟部分不能直接相减,怎么办呢?根据1时=60分,先从9时中借出1时变成60分,然后再减:9时-8时40分=8时60分-8时40分=20分
3、拓展训练:
(1)完成练习一第9题。
评讲时强调:起点时间+经过时间=终点时间
(2)补充题:某单位每天上午8:00上班,要求全体员工提前20分钟到达单位,请问员工最晚何时到达单位?
评讲时强调:终点时间-经过时间=起点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8题。
5、完成练习一第10题。
四、课堂小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概述:今天我们学习了时间的计算,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数钟面上的小格、大格,或者计算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时间的有关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先阅读理解题意,再进行分析和解答,最后进行回顾和反思,看答案是否正确。
五、布置作业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满满的收获来完成今天的作业吧。
练习一第9、11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附: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先:阅读与理解
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再:分析与解答
后:回顾与反思
1、数小格15分钟
2、数大格15分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时间
3、45-30=15分起点时间+经过时间=终点时间
4、7时45分-7时30分=15分终点时间-经过时间=起点时间
答: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15分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七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认识米、认识线段和解决问题。
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长度的量化把握离不开长度单位。同时,长度单位是《数学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领域“测量”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学生进行测量活动的开始。
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度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部分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认识厘米(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认识米(1课时)→认识米及米与厘米的关系
认识线段(1课时)→线段的特征及测量;画线段
解决问题(1课时)→恰当选择长度单位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3、知道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建立长度单位的基础上,尝试估算物体的长度。
2、经历探索用尺子测量线段长度的过程,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3、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习惯。
2、在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八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课件。
小圆片
一、 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
182= 639=
三、学中做
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 )里最大能填几?
3( )<25
8( )<36
7( )<29
( )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 648= 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九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每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回答:楼房的形状……
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电视机包装箱、现代汉语大词典……)
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什么?
学生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学生自己填完课本14页的表格。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组对面面积相等;
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
12条棱长度都相等。
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用“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在体验性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都是发展的。每一个学生又都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学生的体验也是发展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应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逐步领悟,逐步形成,逐步发展。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立体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长方体,并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迸发创新的火花。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十
课本p1的例题和p2页的试一试、练一练。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进一步掌握平移动方法,体会平移的特点。
掌握两次连续平移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铺垫
1.出示图,谈话:这里有一条热带鱼,我们用虚线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表示移动后的图形。
这条热带鱼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右)它向右平移了几格?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小结。
⑴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热带鱼向右平移了几格。
⑵也可以抓住一条边或一个部分观察,看看把图形的一条边或一部分平移了多少格。
二、新知探究
1.出示例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是怎样运动的?(向右平移)
2.问:它们的运动有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先回忆我们过去学过的图形平移的方法,数一数,看它先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个格子,
3.学生独立思考观察。(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以指点和帮助)
4.小组交流。
5.反馈汇报。
小船图向右平移9格。
金鱼图向右平移7格。
三、做试一试
1.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2.学生尝试作图。
要求:先自己任选一题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⑵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⑶投影学生作品,交流平移的过程与方法。
四、做练一练
五、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做了哪些事情?你对什么事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六、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图形的平移
对应点或对应线段平移
中间图形用虚线,箭头表示平移方向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十一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使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二者相比的相对性。
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一位老朋友,想知道是谁吗?(课件演示米老鼠智慧交通)指挥交通干什么?我们平时走路靠那边走?由此引出左右。
(1)你能指出你的左边、右边吗?
(2)其实我们身上有些部分也左右,你能找出来吗?
(3)米老鼠想做健身操给大家看一看。(课件演示,学生跟着一起做)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小手伸出来。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手伸出来。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手伸出来。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肩抖一抖。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肩抖一抖。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脚跺一跺。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脚跺一跺。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手伸出来。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手伸出来。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小手放下来。
(4)出示手模型板帖。
(1)你会用左和右说一句话吗?
(2)在日常生活中左手和右手可以做些什么事?
(3)说一说你现在坐的位置(左右、左边几个人),
①把数学书放在课桌的中间。
②铅笔放在数学书的左边。
③尺子放在数学书的右边。
④橡皮放在数学书的左边、尺子的右边。
⑤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
(3)小组内打乱顺序摆一摆、说一说,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我的左边有什么,你的左边有什么?)
(4)师生共同活动:我举右手,小朋友也举右手,发现了什么?
1、第4页做一做第2题。
你的前面是( ),后面是( ),
左边是( ),右边是( )。
从前往后数你是第( ),
从左往右数你是第( )。
2、完成练习一第6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认识左、右
左 右
右 左
课后小记:
1、结合学生实际,根据行、列举确定物体位置。
2、学会确定物体位置。
3、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正确描述物体位置,理解相对性。
教学难点:理解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
小朋友们,今天有一位小客人来到我们班里,首先让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1)第5组第4个。
(2)第2组第3个。
你的座位是第( )组第( )个。
你前面的同学是第( )组第( )个。
你后面的同学是第( )组第( )个。
你左边的同学是第( )组第( )个。
你右边的同学是第( )组第( )个。
(1)教师提出问题:第1行第2个是( ),狗在第( )行第( )个。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3)解决问题。
(1)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坐成一排,教师提出要求,如:从前往后 第4位同学请站起来,请xxx后面的同学举起右手。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做。
(2)学生自己提出要求,其他学生根据要求做。
(1)教师提出要求:我们来做拍手游戏。两个小朋友一组,做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戏。
(2)学生分组活动。
(1)教师出示第三题图画,提出要求:请帮小明布置房间。说一 说东西放在什么位置合适。
(2)学生先在小组中说,指名在图画板上贴。
(3)教育学生要养成自己整理房间的好习惯。
(1)看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
(2)你能根据图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3)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4)在书上填空。
(1)教师提出要求:听老师说位置,小朋友做出相反的动作。
(2)教师说学生做。
(3)学生在小组里活动。
1、上下楼梯靠右边走。
2、自行车、汽车都是靠右行。
3、北京的公共汽车停在马路右边。
4、香港的公共汽车停在马路左边。
……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十二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现实情境理解负数的具体含义,学会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历史,感受正数、负数与生活的联系,结合史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结合现实情境理解负数的不同含义。教学难点:结合现实情境理解负数的不同含义。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负数吗?你知道它的含义吗?
2、究竟什么是负数?它表示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这节课一起认识负数(揭示课题)。
(二)结合情境,理解意义 1、初步感知负数
(1)出示教材第2页例1。
下面是中央气象台20xx年1月21日下午发布的六个城市的气温预报(20xx年1月21日20时—20xx年1月22日20时)。
教师:请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①哈尔滨的最高气温是零下19℃,最低气温是零下27℃;海口最热,最高气温是23℃……②-12℃表示零下十二摄氏度(读作负十二摄氏度);零下温度在数字前加“-”……(2)-3℃和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请在温度计中表示出来。
预设:①-3℃表示零下三度,3℃表示零上三度;②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反;③先找0℃,往下数三格表示-3℃,往上数三格表示3℃。(3)0℃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①0℃表示天气很冷;②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③0℃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线。
小结: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正号可省略不写。(4)请在温度计上表示-18℃,比一比-3℃和-18℃哪个温度低? 2、认识正负数
(1)出示教材第3页例2。
教师:研究完气温,再来看看存折上的数。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呢?说说这些数各表示什么? 预设:①表示存入20xx元;②和-的意义恰好相反,一个是存入500元,一个是支出500元。
(2)教师:像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收入与支出这样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生活中还有许多。你能举出这样的实例吗? 预设:水面上升2米、下降2米;乘车时上客5人、下客6人;货物运进200吨、运出150吨……
(3)我们怎样来表示像这样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呢?
教师:为了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需要用两种数。一种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如3、500、、,这些数是正数;另一种是在这些数的前面添上负号“-”的数,如-
3、-500、-、-等,这些数是负数。那么0是什么数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线。)
(4)基本练习(出示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2题)
请学生独立思考,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并填入相应的圈中。
(三)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有好多时候要用到正数、负数,让我们一起接着看一看!1、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2)看了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受?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和夜间的平均温度相差多少度?
2.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5题。
(1)仔细读题,你获得了什么信息?有什么不明白的?(介绍:海平面就是海的平均高度;海拔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2)独立完成,集体反馈。(3)你知道你所在城市的海拔高度吗?说说它的具体含义。3、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2题。
(1)仔细读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请表示出悉尼、伦敦的时间。北京时间用什么表示?
(3)以北京时间为标准,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的时间记为-2时,你知道它此时的时间吗?(4)你还知道此时其他时区的时间吗?试着表示出来。4、出示练习题。
某食品厂生产的120克袋装方便面外包装印有“(120±5)克”的字样。小明购买一袋这样的方便面,称一下发现117克,请问厂家有没有欺骗行为?为什么?(1)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2)“120±5”表示什么意思?
(3)如果120克记作0克,117克可以记作多少克?
(四)了解历史,课堂总结
1、出示教材第4页“你知道吗?”内容。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1)看了介绍,你对负数又有什么新的认识?(2)你有什么感受?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只要同学们做善于观察的有心人,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第二课时 直线上的负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在直线上表示行走距离和方向的过程,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逐步建构数的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在活动中探究直线上表示正负数的方法,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教学难点: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填一填。
①一辆公共汽车经过某站台时有12人上车,记作()人;7人下车,记作()人。②阳光小学今年招收新生300人,记作+300人,那么-420人表示()。③升降机上升米,记作+米;-4米表示()。(1)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2)像这样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二)创新情境,探究新知 1、认识直线上的负数
(1)出示教材第5页例3。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如何在直线上表示他们的行走的距离和方向呢?你准备怎么画?
预设:①以大树为起点,向东为正,向西为负;②0表示起点,向东走2米,表示为+2米,向西走2米,表示为-2米。
(3)独立画图,交流反馈。①你是怎么画的?
(4)同桌合作游戏:你走我说。
举例:如果小明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
(5)引导观察:在直线上从0往右依次是什么数?从0往左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①0右边的数是正数;②0左边的数是负数;③从左往右的数逐渐增大;④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
(1)出示教材第5页“做一做”。
①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说说怎样在直线上表示这些数?
②从起点到-如何运动?哪个点与它到0的距离相等?它们之间相距几个单位长度?
(2)出示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7题。
①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②如果一个人从“-2”位置出发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什么位置?如果从“-2”出发先向西走1米,再向东走4米,将会到达什么位置? ③同桌合作游戏:你说我走。
游戏规则:一个人说明起点的位置和如何运动,另一个人用笔尖表示人在数轴上运动,标出最后到达的位置,并用一个数表示这个位置。(3)出示题目:
体育达标测试,一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统计如下:李勇45个、张军28个、张强33个、赵刚26个、王亮18个。如果每分钟做仰卧起坐30个算达标,以达标的个数为标准,记录每个人的成绩。刚好达标的个数记为0个,超出的个数用正数表示,不足的个数用负数表示,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②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②比较大家的画法有什么不同?(单位长度不一样。)
③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什么数? ④演示画法,教师小结:在一条直线上表示行走的距离和方向,需要先确定起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再用正负数表示相应点。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直线上的负数)。
2、感知直线上数的变化(1)在直线上表示负数
①请学生独立在直线上表示出和-。②集体交流:说说你是如何表示的?
预设:①- m表示向西走 m;②-在-1和-2之间。(2)如果你想从起点分别到和-处,应该如何运动?(3)观察和-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在0的右面个单位长度,-在0的左面个单位长度,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反;②它们到0的距离相等,都是个单位长度;③它们之间相距3个单位长度。(4)出示题目:
某次数学测试,老师以80分作为标准,将六名同学的成绩记为+
4、+
10、-
5、0、+
7、-4,这六名同学的实际平均成绩是多少?
①你知道这六名同学的实际成绩分别是多少吗?
②独立计算,集体反馈。
预设:方法一:(84+90+75+80+87+76)÷6=82(分);方法二:80+(4+10+7-5-4)÷6=82(分)。
(四)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材第2页例2。教材第3~4页练习一第3、6、7题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2.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3.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来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课件,小正方体积木
给出一个实物图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同学画不同的摆放方法,引导学习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1)屏幕出示教材第2页例2。
(2)师:这是一个用3个小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所画下的形状。同学们,你能不能用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
(4)各组展示本组搭好的作品。
(5)师:请说一说你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生:略。
(6)师: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根据左面图形确定最后的立体图形。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1.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3~4页练习一第3、6、7题。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科书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3题。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1. 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 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姓名
长
宽
厚
估计
测量
估计
测量
估计
测量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1.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
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2. 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