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马工程教育学原理教案(五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马工程教育学原理教案篇一
读书笔记
1.联系和发展是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特征
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征: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
(直接—>间接,本质—>非本质,内部—>外部,必然—>偶然)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特征
1.发展的含义: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的.上开的运动。
2.发展的本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新事物(2)旧事物(3)新事物不可战胜
2.对立统一规律为什么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最根本的分歧与斗争的焦点。
辩证法: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世界;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承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从而正确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
形而上学: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对立统一规律,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所以只能坚持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
3.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以及方法论及意义各是什么? 对立统一规律: 内容:
(一)矛盾的基本属性
1.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2.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二)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什么是矛盾。
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作用
a.同一性作用
b.斗争性作用
c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3.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论意义: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质量互变规律: 内容:
1.质和量: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量不是。
2.事物的度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范围和幅度。
3.量变和质变 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要把远大的理想目标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
否定之否定规律: 内容: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由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是实质是“扬弃”,既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际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与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马工程教育学原理教案篇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 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难 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如何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的特征和品质是什么?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列宁:《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整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 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重 点: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难 点:
1、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学时安排:8学时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参考书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论提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于结》、《反杜林论》(节选)、《自然辩证法》(节选)
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谈谈辩证法问题》
4、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
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和理解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及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2、理解和掌握认识过程的辨证运动机制及其发展规律。
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重 点:
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通过对真理这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既唯物又辩证的对待真理的问题,防止出现主观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难 点:
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中立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授课时间:4课时 思考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中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相互关系如何?掌握这一原理对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何指导意义?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6、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参考书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人是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把握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其重要意义。
2、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3、要求学生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弄清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向学生讲清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而非少数“英雄人物”,让学生掌握历史人物的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重 点:
1、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讲清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导致上层建筑革命,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进行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难 点: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2、“第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
3、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的同时,还要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问题。授课时间:6课时
思考题:
1、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国面临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 3
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结合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2、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3、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有哪些变化?分配机制有哪些改变?
4、结合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参考书目:
1、马克思:《1844年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于结》、《反杜林论》(节选)、《自然辩证法》(节选)
4、毛泽东:《人是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重 点:
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3、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特点及本质 难 点:
1、如何深化认识现阶段劳动价值论的新特点
2、怎样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论剥削的新变化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及其本质 授课时间:6课时 思考题:
1、货币流通与经济的关系如何?如何运用货币流通规律的理论防止通货膨胀?
2、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如何运用价值规律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3、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4、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及其意义。
5、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及其表现形式。阅读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一章《商品》,第二——七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l年版。
2、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第二十章《简单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一——三章,第九章《平均利润率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三编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本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重 点: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实质
2、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5、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难 点:
1、垄断利润的来源和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调控手段和实质
3、如何正确全面地经济全球化的二重作用
4、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授课时间:4课时 思考题: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2、国家垄断祖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4、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
5、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吗?
6、有人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试用所学
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
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8、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封建社会内部可以产生资本主义的成分或因素,因为这两种生产关系都具有同样的私有性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却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成分,因为这的两种生产关系的性质是根本对立的。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9、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0、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你怎么看待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状况? 阅读文献:
1、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三章3,第四章4,第五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 200l年版。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重 点: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4、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
5、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6、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7、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8、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9、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难 点:
1、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学时安排:4课时
思考题:
1、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早产论”?
2、如何理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的严重挫折? 如何看待目前社会主义低潮?
3、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参考文献:
1、《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共产主义原理》,《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哥达纲领批判》,《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法兰西内战》,《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论粮食税》,《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重 点: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4、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5、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6、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围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难
点: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学时安排:4课时
思考题:
1、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2、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3、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观点。
4、如何在大学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 阅读文献:
1、《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版。
2、《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国家与革命》第五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
7、《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版。
9、胡锦涛:《在“≥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
马工程教育学原理教案篇三
读毛泽东《矛盾论》有感
—结合中日关系浅谈对《矛盾论》的理解
矛盾是普遍的,它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又是特殊的,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矛盾,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同的矛盾,我们应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中日两国在某些历史时期发生的斗争和对立,是双方国家利益的矛盾在两国关系上的反应。然而,中日关系又有其特殊性。首先,它不同于中美关系,也不同于其它的国际关系,它受着不同的因素影响。其次,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在二战时期,中国与当时的日本存在着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等核心利益的争夺,因此矛盾是激化而尖锐的;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与日本的矛盾有所缓和,呈现出更为复杂多样的特点。最后,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中日争端。在二战时期,我们不得不用战争的形式保卫祖国、反抗侵略;在当今的局势下,我国和日本还是要尽量争取以外交途径解决经贸冲突和领土之争。
毛泽东在其著作《矛盾论》中写道:“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他进一步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根据他提出的这一外因和内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我们可以发现,在影响中日关系的众多复杂因素中,中日经济发展的反差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领土之争(台湾问题和钓鱼岛争端)、历史遗留问题等是内因,而美国因素的影响,“中国威胁论”的甚嚣尘上等是外因。在分析中日关系的影响因素中,我认识到,对内外因的理解不能绝对化、模式化、机械化,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客观地看待事物的发展和联系。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但并非只有内因能够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我们还要着眼于内外因的互动。在重视内因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外因对事物发展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具体到中日关系而言,经济因素、历史因素、领土因素等固然是影响双方关系的主要因素,但同时我们也因注意到美国在中日关系中扮演的角色。美国对台出售武器、鼓吹“中国威胁论”,干涉西藏问题等等行为都对中日关系的走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发展。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了。主要矛盾的不断变化,使得中日关系的性质也在不断变化着。在唐宋时期,日本学习模仿中国文化,矛盾并不突出;在明朝,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带,主要矛盾在政治军事方面;在清后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日本不断从我国攫取经济和政治军事利益,侵略我国国土,矛盾主要在我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等核心利益上;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日双方既竞争又合作,主要矛盾在于经济和领土方面,呈现出紧张与缓和并存的特点。
《矛盾论》中说到,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不少具有强烈爱国心的青少年在看待中日关系的问题上有失偏颇,掺杂了过多的感情色彩,这可能会使得我们对中日关系的研究浮于表面,甚至可能引发不当的爱国主义行为。因此,我们应静下心来研究毛泽东的矛盾法则,尽量避免犯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要善于观察和分析事物,看到矛盾的本质。
时间安排: 查阅、整理文献资料4学时
阅读、研究矛盾论8学时
撰写论文4学时
马工程教育学原理教案篇四
《矛盾论》学习总结
初识矛盾,还是在小学时学习《自相矛盾》的故事。而那时的我对于矛盾的理解也仅限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浅显层面。现在,当我读过《矛盾论》后我才发现,原来矛盾的内容是丰富而教育意义的,我对矛盾的认识便由此而更加深入。
何为矛盾?矛盾在辩证法上指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互相排斥又互相信赖的关系。在形式逻辑中则指两个概念互相排斥或两个判断不能同时是真也不能同时是假的关系。哲学中讲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换句话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从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到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其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而我们应该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矛盾论与我们日常生活非常密切。它的具体体现,比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与启发。具体如下:
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要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特点,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好比用药,中医讲究对症下药,有同样病症的两个病人,却不一定能用相同的处方来治好。为什么?不同的病人,其自身经历和身体状况各有独特之处,病理不同则治疗方法也就不同,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抓住事情的主要矛盾就是抓住了事情的核心,做到统筹兼顾才能抓好细节问题,做到全面发展。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国家坚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学习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善于总结方法,抓住知识的主干脉络,再在枝节上下功夫,学习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效率可能会很低下。
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注意它们的转变,不然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将会被它们带来的问题和困难所困扰。2008年奥运会前夕,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让全国人民一时间不知所措。这时党中央
积极出台各种措施,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同支援灾区群众。由此,全国的焦点转移到支援灾区上来。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灾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与缺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们而言,大学只是我们人生的又一起点,未来还有很长。我们要在大学阶段不断地充实自己,培养锻炼各种能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我们的生活有多么的丰富多彩,我们依然不能忽视学习的重要性。一旦偏离了这个主题,我们的大学生活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毛泽东的矛盾论使我们受益匪浅,但是,我们在运用时不能搞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是新时代的大学生,学校的发展、家乡的建设及社会的进步都需要我们的积极参与。因此,我们要在矛盾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日常生活中活学活用,为学校、家乡、社会及自身的发展努力奋斗。
马工程教育学原理教案篇五
学习《为人民服务》总结报告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的文化技能,更要在大学的课堂上升华自身的精神素质,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一门在哲学高度上教育我们的课程,成为我们每位大学生必修的科目。也许是由于我自己比较喜欢这类东西的原因吧,在这种讨论哲学的课堂上,总能给我不一样的感觉。在这个小小的教室中,我们探讨着宇宙,探讨着自然,探讨着历史,探讨着社会…也许,这正是人类能够作为超越其他物种的存在的原因吧。在这里,好像更能感受到大学课堂的那种纯正的学术氛围,而这次的实践活动,则是一次把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活动,从书本的理论学习,联系到实际实践的行动,在行动中体会书本精神的奥秘,令理论与实践在自己的手中一点一点的融合,以达到融会贯通的完美境界。
我选择的学习内容是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选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还是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那时这篇文章是作为语文书中的一篇课文而让我们学习的,那个时候,我们当然并不会领略到很多,但对于其中所纪念的张思德同志的大公无私,以及毛泽东的语重心长还是保留有很深的印象的。这篇文章是毛泽东于1944年为追悼张思德同志写的。张思德,四川仪陇人,中国共产党中央警备团的战士。他在一九三三年参加红上军,经历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一九四四年九月五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张思德同志曾是毛泽东的警卫员,毛泽东对他是有着一定的了解的。《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在参加张思德同志追悼会时作的即兴讲演,是深知张思德的经历后有感而发的。可以说,这是一名普通警卫战士深深打动了党的领袖毛主席的见证。会后,毛泽东的秘书将这次口头讲演整理成文,呈给主席审阅。毛主席看后,随即在文章的上方一挥而就,从此“为人民服务”这5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便成了这篇著名讲演的标题。1953年,《为人民服务》正式成文,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毛泽东的这篇《为人民服务》语言朴实,篇幅不足1000字,但是今天读起来仍然倍感亲切,语重心长,意义重大。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在这里,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一个政治集团也好,一个人也好,都要首先明确这个在为什么人的问题。在这方面,毛泽东指出:“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共产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共产党只能为人民服务,而绝不能为别的什么人服务。今天,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终极点,绝对不是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而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在看到这段的时候,我不禁要赞叹几句,好个重于泰山!在这里,是多么的恰当,这个几千年的名句在这里,绽放了它应有的光芒,并且是多么的恰如其分!在小学的时候,也就是这一句令我的印象最深,即使现在也能回想起当时的感觉来,而这段所体现的含义也是深刻的。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里牵扯到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承认正当的个人利益,但为人民服务不能半心半意或三心二意。毛泽东提出的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统一就包括对个人利益的兼顾。在实践中,共产党人把坚持党的宗旨和实现正当的个人利益统一起来,不能以追逐个人利益作为行为的出发点,而是要
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在为人民作贡献中实现正当的个人利益。就像张思德,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里是说要用是否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标准来检验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毛泽东认为,我们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究竟对还是不对,不能依自己的主观感觉而定。那靠什么来检验,从认识的角度,他提出的检验办法是实践标准;从价值观的角度,他提出的办法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标准。经过检验,凡对人民群众有利的,就是对的、正确的,就要坚持;反之,则是不对的、错误的,就要改正。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抗日的最艰难的阶段,也正是革命的最艰难的阶段,共产党人需要用自己的力量在拯救处于苦难的广大的同胞们,这并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所能表达的,如果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就会体会到,那需要多大的勇气与信念。革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但是,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可以说,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这篇演说。这也是毛泽东向全党提出的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号召。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也成为了共产党的基本信念之一,一直流传至今。作为上学期刚刚进入党支部的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大学以来的学习党课的经历,使得我对于这些党的理论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这篇文章作为学习目标的原因。
作为党支部的一名成员,对“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基本宗旨的认识也常常会在实践中渐渐的加深了解。正好这段时间我们党支部进行了一次去基层乡村的慰问活动,也领我对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在5月12日,我们工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的支部成员来到北京市郊的延庆县大榆树镇东桑园村,与当地村党支部联合开展了主题为“践行北京精神,用心感恩母爱”的母亲节庆祝活动,以文艺演出的方式给东桑园村送去母亲节的祝福,得到了东桑园村党支书的赞许,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
在村里老年人活动室不大的舞台上,我们向村中的村民展示了我们带去的一个个节目。那一曲诗朗诵《母亲的爱》道出了母爱的无私、也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和感激;一首《常回家看看》勾起了很对人对家的回忆、对父母的牵挂;我参与表演的小品《感恩》以及手语歌《感恩的心》则在引导大家感怀母爱、懂得感恩。这些节目都由我们的支部党员、积极分子精心准备,用课余时间反复排练的,给当地的村民带去了愉悦的活动氛围,村民们兴致高涨,场内不时响起热烈掌声。
面对村民们朴实的面庞,灿烂的笑容,我们车上颠簸的疲惫,表演时的紧张,都在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为人民服务,其实并不是什么很困难的事情。在我们身边,并不会要求我们付出很大的代价,而在付出的同时,我们的确会收获到很多自己意想不到的东西。
结合我们的实践活动,我认识到“为人民服务”不仅是我党在革命时期的革命宗旨,更是在新近新时期新情况下为人民取得最大利益的正确道路,同时,在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也是指引我们前进的不可或缺的理论指导,更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特设的精神创新。在当代的中国,在有着九千万党员的大情况下,在我党积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拼搏进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会发挥它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社会实践报告
《为人民服务》
学习报告
机械10-1 孙博 101014116